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_第1頁
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_第2頁
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_第3頁
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_第4頁
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篇一」看到全國名師李鎮西的《教有所思》時,我也在思索。一個學期又一次畫下句號,作為教師,我的生命歷程又刻寫了許多或難忘或短暫,或明晰或困惑,或開心或郁悶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時間總結整理下來,我認為這遠遠不夠。借到書后,我沒有像看其他書一樣一睹為快,而是把它輕輕地擱置到書架的最頂層,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這四個字。我想激勵自己利用假期這段寶貴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的教學。于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積極的想法、更客觀理智的評價。當思緒處于“山窮水復疑無路”時,我捧起了《教有所思》。剛開始,我還有空閑將書中精美的語句抄下來,后來,幾乎忘記了做筆記。因為李老師的文字如一塊神奇的魔石引領我忘情地讀著,二十一萬字的書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讀完。當讀完最后一篇時,心中生出些許遺憾。合上書靜靜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繞梁之感。全書分為六輯:邊教邊想、胡言亂語、師恩難忘、心動時刻、說語論文、凝望窗外。分別從語文教學、教育現象、與名師交流、自己的人生經歷、語言文字、時事評論等方面,選取不同的觀察點進行闡述。有的文章清秀雋永,如海面上一朵輕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熱情澎湃,如熊熊燃燒著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與暴風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發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師熟讀各種教育經典,與葉圣陶、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師對話,很多文章引用大師的名言幾乎是信手拈來;他尋找各種機會學習、寫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視野,增強自己的領悟力。因此,書中文字讀來甘之如飴。李老師選了這樣一段話放在書的封面,十分鮮明地表明自己對教育的認識,也是他整個教育思想的濃縮:今天的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我認為,需要一種把人當成人的教育!我們向往并為之奮斗的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充滿著民主精神,散發著科學芬芳,閃爍著個性光芒的教育!在教學中,他也是這樣執著地實踐著,并且時時自省著。李老師由向學生借筆,發現學生爭先恐后地雙手奉送,反思作為老師的自己沒有親自將水杯送到學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責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師生是不平等的。又從五千年的封建意識挖掘開去,呼吁大家(包括學生、家長和同行們)摒棄“師道尊嚴”的落后思想,追求師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試想,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被學生尊崇?這樣的老師,怎能不使家長感動?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為一名有良知的教師,自認為做得很好了。可是與李老師卻有天壤之別。“我從來認為,作為知識分子的特質是思考,是批判,是創造。因此,我從來認為,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同時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應該站在人類精神文明的制高點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課,他的心中應該裝著整個世界——國際風云、時代變化、社會焦點……”正是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已經身居名師之位的他,時時牽掛著那些邊遠地區的普通教師,為千千萬萬的普通教師吶喊呼吁;使已經身居名師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發點上思考當今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對教師的重視程度;使已經身居名師之位的他,敢于發現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銳地提出“萬炮齊轟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偽科學”,大聲地質疑“儒學”能夠“救中國”,十分堅決地反對從上到下“表演”公開課的做法。寫到這里,我不禁汗顏。我在教育教學崗位上已經兢兢業業地工作了二十幾年,與李老師的成就相比簡直是自慚形穢。李老師的著作幾乎等身,而我卻沾沾自喜于得過獎的幾篇拙文;李老師語文造詣和工作成就已經很高了,仍然攻讀教育哲學博士學位,而我卻時常陶醉于讀幾本書或寫點小片段,還以年已不惑為由勸慰自己別累壞了身體;李老師主動請纓,擔任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卻時常因為自己班里有幾個比較特殊的學生而大呼不幸。班里有一個小女孩,入學的第一天是爸爸抱著送到教室的,家長如此嬌慣孩子,讓我大跌眼鏡。后來的表現更讓我連連叫苦。上課三心二意,下課卻生龍活虎;學習起來心猿意馬,對同位漂亮的鋼筆卻幾次據為己有;家庭作業幾乎不做,但說起謊話來一點不臉紅。家長對老師的要求表現出極端的不配合,每每強調自己的工作忙,甚至還認為自己身居官位女兒的各種表現給自己丟人。這樣的一個學生,幾次三番的教育引導都沒有丁點進步,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每一次考試語文和數學都穩居最后一名。學校考核班級成績時每次都會把她的成績取消,如此一來,更縱容了我對她的放任。上課時,她的作業沒完成,我會很“寬容”地讓她下課補上,至于補上還是沒補上根本沒有去看;早晨,她遲到了,我也會很“和氣”地讓她回位上坐,而沒有進一步詢問遲到的原因;晚上的作業又沒做,我會在第二天晚上適量地給她減些作業,美其名曰“異步作業”,實際上實在不愿意與她多生氣。看李老師的書,我很慶幸還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頰滾熱、心跳加快。李老師專門申請將全年級最差的學生集中到一個班,由他來帶。他與學生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將自己的教育隨筆集結成書,《愛心與教育》《走近心靈》《心靈寫詩》《民主與教育》……一本本凝結著愛與責任、付出與汗水的著作給了多少人以智慧的點撥和實踐的證明?我不可能與這樣的名師相提并論,但我可以以他為榜樣,向他學習一種精神——對學生充滿著人性化的關懷和愛護,對教育充滿著昂揚的熱情和理想,對社會充滿著強烈的責任和使命感。學生,首先是一個享有平等教育權利的人,而教育首先是教學生做人的教育。像我這樣做,是多么自私和不負責啊!今后,我會想辦法將過去遺失的找回來。如果她再不完成作業,我會摟過她來輕輕地詢問她:“為什么不做完?有什么困難需要老師幫忙?”然后針對她的情況幫助她。如果她再一次遲到了,我會了解情況后,和她約好老師會一直關注她,期待她的進步;如果……是啊,一定會出現許多許多種令我想不到又心煩意亂的情況,我會記住李老師的叮嚀,用愛心和耐心,用寬容和責任。我也能把這些比較特殊的孩子當成一種幸運的教育資源,把我的關愛、理解和寬容給他們,讓他們和我相伴的日子成為一生寶貴的財富。寫這些時,我接到學生的一個電話:“老師,我們小組明天到商場門口賣報紙,您會來支持我們嗎?”怎么會拒絕呢?和學生們討論研究社會實踐活動時,很多學生選擇較難的“賣報紙”。我感到欣慰,孩子們在我的潛移默化下,喜歡挑戰,喜歡實踐,喜歡從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質。上學期,學校安排我參加“送課下鄉”活動,課已經準備好了,為了挑戰自我,又調整教案,分別在四個班進行“一課多教”,到其他班級試課過程中進行橫向比較。盡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學方法和課堂駕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層樓。尋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并寫下教學反思。另外,我設計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學學生的聯誼活動,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了一封信或小卡片進行交換,使學生有了一次新的體驗,在這次體驗中增加了對農村教育和同齡學生的了解,從而加深了對自我的認識和感知。這是一節課帶給我和孩子們的新體驗和新超越,也是在讀《教有所思》時,能想到的為自己驕傲的一點。“多年來,正是抱著這種信念,我一邊教書,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寫作。教育與文學共進,思想與激情齊飛,青春與童心為伴,生命與使命同行。”這是我讀書時一直在默記的一段話,也是李老師教育思想的精髓。我會銘記心中,將生命與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有意義,讓我及與我共度時光的孩子們的生命綻放更多絢麗光彩。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篇二」教師做久了,在工作中已經找不到興趣,找不到意義了。面對不想做又必須做的工作,只有簡單地應付。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一個個跳動的生命,有時顯得那樣的無動于衷、麻木不仁,剩下的只是職業的責任和養家糊口的需要,對教育中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反映已顯得有些遲鈍了。行走在教育生活中,對工作是被動而非主動,逐漸喪失了對教育的熱忱和愛好之心。這時的工作是一種苦役,是一種督促和驅使,讓人感到厭惡,更談不上工作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幸福感。平日的閑暇多以找朋友聊天和打牌為主,生活越來越多地被懶惰占據了。但是,為什么處在同樣的教育環境中,有的人能從教育中感受到快樂,成為名師,成為教育專家,而有的人只能成為勉強勝任的教書匠,淪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隸。這時的我們不禁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生活,審視自己的懶惰,反思自己對工作的厭倦,對工作的缺乏熱情。我們甚至可以暢想:假如擁有一顆善于發現教育美麗的心靈,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許就不再是枯燥無味、自我重復。讀李鎮西的《教有所思》讓我感動,感動的是:“愛是教育的前提,但遠不是教育的全部。由愛而升華為責任——對孩子的一生負責,這才是教育的真諦”。讀張文質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讓我激動,激動的是:“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彼、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贊嘆,那么,他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讀朱永新的《新教育之夢》讓我感嘆,感嘆的是“現實存在的教育與理想意義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讀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讓我醒悟,醒悟的是:“難怪我們現實的教育在學生成長中顯得那么蒼白無力!”。通過讀書,終于讓我明白: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這種規范、狹隘、重復、忙碌的生活狀態,要改變這種生存狀態,使教師對教育永遠充滿一種吸引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讀書會讓我們教師更加善于思考,更加遠離浮躁;讀書會讓我們教師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領略教育的真諦;讀書會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教師,歷來被人稱為知識分子。讀書,在教師身上體現出來的,不僅是知識數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內涵、素養品質的提升。教師讀書的根本目的在于發現自己、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教師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讓自己豐富起來、深刻起來、精神起來。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篇三」翻開書本——李鎮西《教有所思》教育隨筆,靜下心來,細細翻閱,給炎日里浮躁的心帶來絲絲涼意。喜歡開篇第一輯《邊教邊想》中的《童心萬歲:寫給我永遠的兒童節》,永葆童心,可以使人永遠健康、陽光、永遠年輕,擁有更多的朋友,在這方面,身為“孩子王”的老師可謂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老師可以天天與充滿童真童趣的孩子打交道。先閉上眼睛,回憶教過自己的老師,他們是不是有童心的人呢?喜歡小學那個和我們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戲、一起歡呼的老師,她,直率而不虛偽;喜歡初中那個在我們面前不知為不知,有錯就認錯的老師,他,真誠而不深沉;喜歡高中那個敢于伸張正義、敢于向邪惡說不的老師,他,正直而不世故;喜歡大學那個熱愛生活、不拘小節的老師,他,率性而不做作。有童心的老師,意味著可以和他開玩笑;意味著可以將自己的秘密,煩惱向他傾訴,而他絕不會一本正經、板著臉教訓學生;意味著可以大膽地提問,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獨特的甚至有些叛逆的邪說,而他一定會耐心傾聽。我不禁要問,我有童心嗎?學生們是否愿意和我說悄悄話,是否愿意和我開開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們的活動中,他們是否喜歡我這樣一個老師呢?細想起來,我做得實在不夠。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學生成績下降了,有時竟用粗暴的態度和嚴厲的言辭來對待學生,有時還把怨氣撒到學生頭上。讀李老師的著作,心中如針在刺著。李老師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鏡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狹隘的一面。從李老師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贏得人格。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不是自我感覺的。“走下神壇摘掉面具的教師才有長久的魅力。”據調查,學生喜歡開玩笑的教師,喜歡看老師自己犯了錯誤抓頭皮的樣子,喜歡老師講義氣夠朋友,喜歡看老師在球場上與他們一起打比賽,喜歡聽老師在臺上唱歌跑調……原來學生討厭老師擺架子,他們寧愿他們的老師有很多的小缺點,然后他們有資格當面評論你的小缺點,希望你改正,這時學生是多么愛你!這樣的老師充滿魅力,因為你本色,你個性。你是普通的,你是善意的,你是真實的,因而你也是最美的。茅塞頓開,恍然大悟。當教師首先是當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著證明自己像個老師。你無須證明,你就是老師。如果你真實,如果你本色中有善良和美好,如果你有追求學問的勇氣和策略,那么就盡情在學生面前表現你自己吧,不必遮遮掩掩,不必正襟端坐,像個被人供奉的神靈。盡管你也許并不高大,也不漂亮瀟灑,但是,你是最美的。“一個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事業心。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責任心。”“教育千萬不能以損害學生的尊嚴而去進行教育。我們的教育不能以傷害學生的心靈為代價。剝奪學生的尊嚴,這不是真正的教育。”李老師的文章讓人了解,教育是需要思考、需要理解、需要愛的。教有所思,是啊,教師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奮踏實,又要勤于反思;既要把愛獻給學生,又要感受來自學生的愛;既要嚴格規范學生言行,又不能踐踏學生的自尊性來達到所謂的教育目的。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篇四」本書是展現作者教育情懷、人生體味和社會視野的隨筆集。李鎮西老師善于從尋常小事中發現人生的真善美,于司空見慣處抨擊教育的假丑惡,他用他敏銳與敏感的洞察力、思維力寫下一篇篇樸實而又充滿魅力的教育詩篇,他既敢說真話,也敢說反話。在他亦正亦邪、詼諧有趣的文字中,反映著他民主與愛心的魅力人格,體現著他兢兢業業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的高尚情操。讀了李老師的這本書,我感觸最深的主要有兩點:第一、有愛才有真正的教育。作為老師,應具有三顆心:童心、愛心、責任心。應該有一顆把每一個學生當作自己子女的愛心,有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行動,只有這樣,才能熱忱地投入到教育中。正是有了這樣潛心的愛,李老師才能有這些教育行動,才能寫出這些文章來,我們也有愛心、責任心,但對比李老師,我們還有差距,我們更缺失的是一顆童心,李老師能和學生一起郊游、踢球、玩斗雞,我們則大多認為那都是小孩們的游戲,不屑參加或者放不下老師的架子懶得參加。素質教育,是充滿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李老師的方法去引導學生、管理學生、要求學生,但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至少應該盡可能的放下老師的“架子”,“俯下”身子,更加貼近學生,與學生保持朋友一樣的距離,與他們(她們)親近,和他(她)們聊天。不要總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教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離開了愛,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第二、有思考和積累才會有成功的教育。有思考才能有提高。善于思考才使李老師閃現出個性的光芒。而善于批判反思和積累則是他成功的基石。李老師寫的全是生活和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小事,他非常善于從這些小事中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并且及時積累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感覺:某個時候,腦子里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一個觀點、一個關于某事的想法,或者一個精彩的故事片段,并且自己認為很不錯,就想自己什么時候有時間,一定把它們寫出來,然而到了想寫的時候,卻早已忘了那些念頭、觀點、想法、片段。我想,那些一瞬間的年頭、觀點、想法、片段,也許就是作家所說的靈感,也許作家能將它們及時做個記錄、積累,而我們卻沒有,這也許就是作家能成為作家而我們不能的原因之一吧。同樣我們大多數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有時也遇到過一些應該引起我們思考的小事,我們也有過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有過有價值的想法,但沒有及時積累下來,而讓這些有價值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就是我們同李老師的差距。也有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和反思,不夠深刻;也有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站在教育者的責任立場上去思考,這更是我們同李老師的差距。我想我們與李老師的差別不僅僅是學識,更多的在于一種態度、理想、信念。我們應該像他那樣用一顆愛心去捕捉生活和教學過程中每一個教育機遇;去思考、反思、積累,做一名成功的教育者。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篇五」每一個做教師的都渴望做一個成功的教師,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師呢?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呢?讀完《教有所思》這本書,我從李鎮西老師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之所以成功,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書中他談到的一個個優秀的教師,如魏書生、陳鐘梁、朱永新等都是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的人。書中講到,教師應具有三顆心:童心、愛心、責任心。我想,這應該是李老師的魅力所在吧!這本書中最打動我的是一節專門談童心的文章:《童心萬歲:寫給我永遠的兒童節》,摘錄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對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對邪惡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對事業的創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對生活的熱情之心……”的確,童心非常重要,永葆童心,可以永遠健康、陽光。做老師又豈能沒有童心!我不禁要問,我有童心嗎?學生們是否愿意和我說悄悄話,是否愿意和我開開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們的活動中,他們是否喜歡我這樣一個老師呢?做老師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學生時代,曾經也是如此癡狂,不知掩飾。其實,我們在學生面前真正該忘記的是我們的年齡,我們的身份,這樣才能找回有童心的感覺。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時常檢查一下自己:我是否開懷地笑了,我有沒有壓抑自己的感情;我是否在學生面前還想著成人世界的煩心瑣事,而帶著壞情緒來了;我是否因學生違背了一些尊師重道的潛規則而惱羞成怒了;……不要怕自己在學生們面前出丑,就端起教師的架子,不懂裝懂,而我們此時應該想到是,人都會犯錯,學生更欣賞你認錯的勇氣和真誠;不要學生一有差池,立刻就拿出自己的教師身份去教育他,總覺得自己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與學生的距離不就在這時產生了嗎?我們應該好好想想自己的成長過程,是否也犯過諸如此類的錯誤,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學生,相信他犯錯誤的合理性,相信他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相信學生們相互之間的影響性?葉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我們做教師的應該有放手的勇氣和信心的,多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機會。我們只需要保持著一顆童心與他們共同體味著成長的煩惱與快樂。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篇六」假期,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有所思》。李老師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師。同樣,我也想成為一名成功的教師。在書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尋,慢慢尋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獨特的東西。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是學生愿意接近你、信賴你、被你感染、被你影響的重要條件。書中講到,教師應具有三顆心:童心、愛心、責任心。我想,這也應該是李老師成功的魅力所在吧!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遠健康、陽光、永遠年輕,擁有更多的朋友,更何況是天天與孩子打交道的老師呢?回憶教過自己的老師,我喜歡那些和我們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戲、一起歡呼、一起流淚的老師,他釋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虛偽;喜歡那個在我們面前不知為不知,有錯就認錯的老師,他真誠而不深沉;。有童心的老師,意味著我們可以和他開開玩笑,在愚人節那天讓他跑東跑西,而他絕不會生氣;意味著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秘密告訴他,將自己的煩惱向他傾訴,而他絕不會一本正經、板著臉教訓我們;。要怎樣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書的藝術,既是藝術,就帶有一定的天賦性。我想,童心還體現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學生。書中,李老師談到了葉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們做教師的是應該有放手的勇氣和信心的,多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機會,在一次次的機會中,學生會成長得更快,會越來越自信、自尊、自愛,會越來越不需要教。我們只需要保持著一顆童心與他們共同體味著成長的煩惱與快樂。享有童心,方得學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師,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師。讀《教有所思》心得體會「篇七」培根說,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是的,在思考和權衡之間,我在假期繼續捧讀李鎮西的《教有所思》,去思考我的教學行為,去權衡我的教學思想。讀到“也說語言的華麗與樸實”這一章節時,李鎮西老師談到判定一個班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應從四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寫作內容,二是寫作興趣,三是寫作創新,四是修改文章的能力。細品這四個方面,若都能達到,一篇上乘佳作便出爐了。而這四方面當中我認為最難的就是寫作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