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修辭及表達效果-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解析版)_第1頁
第5節 修辭及表達效果-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解析版)_第2頁
第5節 修辭及表達效果-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解析版)_第3頁
第5節 修辭及表達效果-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解析版)_第4頁
第5節 修辭及表達效果-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知識清單(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語言文字運用

第5節修辭及表達效果

常見修辭方法與表達效果

一、比喻

也叫譬喻、打比方。構成比喻的關鍵是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而且兩者之間

必須有相似點,否則不能成立。運用比喻可以化陌牛.為熟悉,化深奧(的道理)為淺顯,化抽

象(的事理)為具體,化平淡為生動。

除常見的明喻、暗喻、借喻三種種類外,要注意博喻。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

描述一個本體,叫博喻,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例如:

①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象蓮花,象海棠葉兒,象一

掛一掛的葡萄,也象仙人騎鶴,樂手吹簫……說不定你忘記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楊朔《畫山

繡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的灰色的瓦翅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王

蒙《春之聲》)

匕、比擬|

根據感情的需要,故意把物當作人,把人當作物,或把甲物當作乙物,或把抽象概念當作

人或物來描繪,這種“人物交融”的修辭方式叫比擬。比擬的修辭效果是:可以增加敘述的形

象性和生動性以及諷刺意味;有利于異乎尋常的感覺;可以喚起人們的聯想,使人捕捉它的意

境,體味它的深意。比擬分為兩種形式。

1.擬人:把人以外的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人的動作或思想感情,這就叫擬人。運用

擬人,不僅可以使描寫的事物生動形象,而且能鮮明地表現作者對描寫事物的感情。如:

軟泥上的青存,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2.擬物: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的修辭方式,叫做擬物。擬物又分為三種

情況。

⑴把人當作物來寫。例如:

咱老實,才有惡輛,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C(老舍《龍須溝》)

⑵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例如:

不管怎樣,且把這矛盾重重的詩篇埋在壩下,它也許不合你秋天的季節,但到明春準會

生根發芽……(郭小川《團泊洼的秋天》)

⑶把抽象概念當作物來寫。例如:

①還有一問,是“公理”,幾塊錢一斤?(《魯迅全集》第三卷)

②他無法統計失敗了多少次他毫不氣餒。他總結失敗的教訓,把失敗接起來,焊上去,

作為登山用的尼龍繩子和金屬梯子。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一次,前進一步。失敗是成功之

母,成功由失敗堆壘而成。(徐遲《哥德巴赫猜想》)

例①中,把“公理”這種抽象概念比擬成能賣幾塊錢一斤的東西;例②中,把“失敗”

比擬為“尼龍繩子”可以接起來,比擬為“金屬梯子”可以焊上去,比擬為可以“堆壘”的

東西。

☆比擬同比喻的區別:

比擬是摹擬,構成的客觀基礎是仿照性,是把擬體的特性“強加”給本體,重在“擬”;

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一般不出現;比喻是打比方,構成的客

觀基礎是相似性,是以喻體喻本體,重在“喻”,本體和輸體一從一主,取比以明,本體

可出現,也可不出現,但喻體必須出現。

三、借代

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

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

用"借體"來代替。恰當地運用來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而且瓦以

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于變化卻幽默感。

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材料代本體:本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③標志代本體:誰料到竟會落在“三道頭”(反動巡捕)之類的手里呢,這豈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綽號代本人:“蘆柴棒”,去燒火!

⑥專名代泛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⑦具體代抽象: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⑧部分代整體: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一、排比I

用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一連串詞語,把相似或相關的內容表達出來,這樣的修辭

手法,叫做排比。排比包括句子內部成分排比和分句排比兩種。運用排比,能加強語氣。排比

用于敘事,語意暢達,層次清楚;用于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于說理,條理分明,

適合詳盡的論述。例如:

①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

的。

(朱自清《春》)

②我常常想:人們為什么在一年四季中,特意選擇秋天來結婚呢?春天,正是播種的時候,

太忙了:夏天,烈日當空,太熱了;冬天,縮手縮腳,太冷了。只有冷熱相間的秋天最理想。

(譚士珍《秋歌》)

七、設問

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確定答案,這種修辭方式叫做設問。運用設問,

能弓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例

如:

①什么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魯迅《生

命的路》)

②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

人》)

八、反問

從反面提問,答案就在問題口,這種運用疑問的語氣來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強烈的感

情的修辭手法叫做反問。反問也叫激問、反詰、詰問。運用反問,可以起到加強語氣和發人

深思的作用。

九、反復

根據表達的需要,重復使用同一語句,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反復。運用反復修辭的法,

能突出思想感情,突出主題,增添旋律美,加強節奏感。反復有兩種形式:

1.連續反復:

2.隔離反復:是把相同的語句隔離開來使用,中間插進了一些別的語句。例如:

敵人把你的城鎮變成了廢墟,〈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的國家燒成了灰,〈你沒有哭);

敵人殺死了你的親人,〈你沒有哭〉;敵人把你綁在大樹上,燒你,烤你,烤你,〈你沒有

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斷的硬弓,一座燒不毀的金剛!(《依依惜別的深情》)

十、頂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

首尾蟬聯,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使句子結

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例如:

①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

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羅衣,白云堪臥君早歸。(李白《白云歌》)

②他比先前并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未留胡子,一見面是〈寒暄〉,,:寒

暄〉之后〈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祝福》)

十一、呼告

在說話、寫文章中,刻著本來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并且跟他(它)說起來,這種

修辭手法叫做呼告。運用呼告能夠更好地抒發感情,增強感染力。

十二、雙關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

意在彼,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

深刻印象。雙關又分為兩種:1.語意雙關;2.諧音雙關。

十三、移覺(通感)

在敘事狀物時,憑借人們各種感覺的息息相通,用這一感官上的感覺來比喻另一感官上的

感覺,就是將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利觸覺等不同感覺相互溝通起來,這種修辭手法叫移

覺,又叫通感.移覺是一種奇特的比喻,能使語言富于形象性,增強感染力。例如:

①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

②……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魯迅《雪》)

③女子們朗朗的笑聲,象水上的波紋,在工地的上空蕩漾開去。

(魏鋼焰《綠葉贊》)

④陰沉的上午,太陽還不能從云里掙扎出來,連空氣都疲乏著。(魯迅《傷逝》)

⑤論季節,北方也許正是找天風雪,水瘦山寒。(楊朔《茶花賦》)

上面例①把視覺描寫成聽覺;例②把視覺描寫成觸覺;例③把聽覺描寫成視覺;例④和

例⑤所描寫的事物不屬于某種感官的范疇,木身有的又是較抽象的,也采用某種感官去感受

它,使之成為具體形象,這種修辭效果體現了移覺進?步擴大運用。

r典伊儲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前天我同兩個女孩到西沏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

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

時候,即使一元錢一壺,①.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

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②,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只是怨天尤人,苦悶

萬狀。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③。兩個女孩很

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

拉了種種西洋小曲。兩女孩和著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來看。一

個女孩唱著《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著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

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胡恭這種樂器很有意思,它在我國民間流行,剃頭店里有之,

裁縫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

光法》一般流行于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

不超過10字。

2.文中畫波浪線句使用了排比修辭,請分析其結構特點及表達效果。

【答案】1.①我們也不嫌貴了(或“我們也會買來喝")

②比晴天游山更有趣味

③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2.①結構相似,四個句子都含有"......有之〃句式。

②語意相關,"剃頭店〃"裁縫店〃"江北船〃“三家村〃都極具市井鄉野色彩。

③娓娓道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味。

④凸顯了胡琴雅俗共賞,在民間流行之廣的特點。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結合上句“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候,即使一元錢一壺”可知,這里

的茶要一角錢一壺,在下雨天,假設一元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所以此處應該填寫“我們

也不嫌貴了〃或“我們也會買來喝〃。

第二空,結合上句“最初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

引了我的感興"可知,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說明比晴天游山更

有趣味,所以此處應該填寫“比晴天游山更有趣味〃。

第三空,結合下文“兩個女孩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可知,我拉琴

給她們看,說明我向茶博士借了琴,所以此處應該填寫“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

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修辭手法及表達效果的能力。

排比是把結構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剃頭店里有之,裁健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連用四個"......有之”的句式,結

構相同,句式整齊;"剃頭店〃"裁縫店〃”江北船〃"三家村”都是表地點的地方,且與市井鄉野有

關,語意相關。

這幾句話節奏和諧,朗朗上口,富有韻味,結合“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它在我國民間流行”

可知,凸顯了胡琴雅俗共賞,在民間流行之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蜘蛛結的“八卦圖既復雜又美麗,即使工匠用直尺和圓規也難畫得如此勻稱。傳說法

國數學家笛卡爾從蜘蛛結網中獲得靈感,?0笛卡爾希望用幾何圖形來表示代數方程,但幾

何國形是直觀的,代數方程是抽象的,要如何將二者聯系起來呢?當他看到蜘蛛在墻角結網時,

豁然開朗:可以用兩面墻和天花板之間的交線,來確定蜘蛛的位置,于是直能坐標系應運而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蜘蛛結網的過程不難發現,在構建完蜘蛛網基礎框架后,蜘蛛會從最外

國盤旋著向中心結網,構成一條螺線,而這種螺線被數學家稱為對數螺線。包,而且越繞越

靠近中心,但似乎又永遠不能到達中心,而且距離呈有規律她分布。

姝絲被稱為強度最高的天然絲,跟同樣?粗細的鋼絲相比,姝絲的強度是后者的5倍。如果

用鉛筆粗細的蛛絲結成網,其張力可以阻止波音747這種大型噴氣式客機起飛。而且③,直

徑為人類頭發1/30的蜘蛛絲,拉長兩倍以上才會被拉斷。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哪兩種修辭?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

4.請結合材料,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

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答案】3.①比喻。把蜘蛛網比作八卦圖,形象地表現了蜘蛛網復雜、美麗的特點;

②對比。將蜘蛛結網與工匠用工具畫圖作對比,突出了蜘蛛網的勻稱,表現了蜘蛛網的美麗。

4.①發明了直角坐標系

②對數螺線向著中心繞

③蛛絲的韌性也極高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蜘蛛結的,八卦圖,,既復雜又美麗〃運用比喻手法,把蜘蛛網比作八卦圖,說"八卦圖〃美麗指

的是蜘蛛網結構勻稱,比喻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本句中將蛛網

比作“八卦圖〃,使蛛網更加具體形象,凸顯蛛網復雜美麗的特點,讓人印象深刻。

“即使工匠用直尺和圓規也難畫得如此勻稱”使用對比手法,也是突出蜘蛛網結構的復雜勻稱。

對比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本句中把蜘蛛結網與工匠用直尺利圓規畫圖作對比,說工匠畫得沒有如此勻稱,突出了蜘蛛網

的勻稱,使蛛網的形象更加立體,增強文章的藝術表達效果和感染力。

4.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iA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根據“可以用兩面墻和天花板之間的交線,來確定蜘蛛的位置,于是宜角坐標系應運而生”

可知,此處是說笛卡爾”發明了直角坐標系

②承上文陳述對象是“對數螺線”,后面說到“而且越繞越靠近中心,但似乎又永遠不能到達中

心〃可知,此處可填“對數螺線向著中心繞”。

③前面說蛛絲強度高,此處與.上文形成遞進關系,根據〃拉長兩倍以上才會被拉斷〃可知,"蛛

絲的韌性也極高〃。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互聯網時代,從論壇到知乎,從博客到微博,從新聞網站到嘩站、抖音與快手,文字、a

片與視頻,長短隨意、方式靈活,人人皆有舞臺,人人皆可表達,我們的觀點前所未有地得到

釋放。可是,我們擁有“自媒體”賬號的同時,_?_,我們履行好了嗎?

最近這兩年,我們都切身感受到網絡謠言的可怕,當事人更是深受其害。真相還在穿鞋子,

缸。一個個驚悚的標題跳動著,叫賣著,最大限度地吸引人們的限球,一邊滿足了很多人的

獵奇心理,一邊收割了大把流量。他們沒有想過,&同時還有可能造成社會恐慌,以及導致

不應該的社會矛盾激化對立。

網絡暴力被稱為“消音的槍”是非常準確的。有人說,我只是在下方評論了一句,最后發

生的悲劇與我無關。其實,這些蜚語流言、侮辱謾罵,通過網絡形成槍林彈雨,被放大成千上

萬倍,這讓受害者瞬間“社死”。這樣的聲音多了,網絡就會變成垃圾場,并對公序良俗造成

沖擊,人人自危,人人掩鼻而過,網絡暴力者亦會被反噬,這樣的網絡環境是我們想看到的嗎?

我想每個人的答案不言自明。

5.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

不超過15個字。

6.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辭,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構成及表達效果。

【答案】5.①也有維護網絡環境的義務

②謠言卻已跑遍世界

③謠言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巨大傷害6.①將“網絡暴力〃比喻為“消音的槍"網絡暴力”與

“槍”都是攻擊他人的手段,準確生動地點明網絡暴力對受害者的傷害之深,攻擊性之強,相似

度后I。

②"消音"對"槍〃加以修飾限定。“暴力”發生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而現實中無聲無息,這一

比喻準確點明網絡暴力于現實難覓蹤跡卻極具殺傷力的特點。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①空,根據前句“我們擁有‘自媒體'賬號的同時〃可推斷句式表述為“也有……〃;根據下文“最

近這兩年,我們都切身感受到網絡謠言的可怕,當事人更是深受其害"可推知,第二段論述“網

絡謠言的可怕〃,我們有義務維護網絡環境,故可填寫“也有維護網絡環境的義務”之類的句子。

第②空,根據下文“一個個驚悚的標題跳動著,叫賣著,最大限度地吸引人們的眼球〃可知.

在真相不明的時候謠言已經滿天飛,故可填寫“謠言卻已跑遍世界〃之類的句子。

第③空,謠言首先傷害的是當事人,故可填寫“謠言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巨大傷害”之類的句子。

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修辭手法以及表達效果的能力。

“網絡暴力被稱為‘消音的槍'是非常準確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網絡暴力〃比作"消音的

槍”,網絡暴力給當事人帶求r巨大的傷害,而“槍〃是攻擊他人的手段,也能帶米巨大的傷害,

在這一層面上,"網絡暴力"與"槍〃具有相似性,準確生動地點明網絡暴力對受害者的傷害之深,

攻擊性之強,相似度高。

“消音”對“槍”進行了修飾限定,"槍"響無聲;"網絡暴力","網絡〃對"暴力”進行了修飾限定,“暴

力〃發生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而現實中無聲無息;這一比喻往確點明網絡暴力于現實難覓蹤

跡卻極具殺傷力的特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素有“天下黃河第一樓〃之稱。據《夢溪筆談》記款了因常有鶴雀

棲息于樓上而得名的鸛雀樓造型碓奇高拔,不可謂世所罕見。它原是一座戍樓,軍士憑此瞭望

敵情。

及至唐代,軍事功能漸失,常有文人墨客登臨賞景,成為美名遠揚的“賽詩樓”。唐代詩人

王之渙就有一首著名的詩《登鸛崔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

樓〃。然而鸛雀樓名聲雖大,卻①——13世紀初毀于戰亂,就連其遺址殘跡,亦在明朝時被

泛濫的黃河淹沒。

1992年,近百名專家學者聯名倡議重建鸛雀樓,十年之后,復建的鸛雀樓②,千年英姿

得以重現。

千余年③,唐人筆下的鵡省樓,今日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尚未見樓,嚶嚶鳥鳴先縈繞耳

畔。登樓遠眺,天開地闊,頓有“蕩胸生層云〃之感——上有一碧如洗之長空,下有五谷豐登之

沃野,黃河宛若一條金色飄帶蜿蜒向前,壯闊中透著椅旎,磅礴間又現溫柔。

是啊,若無黃河經天亙地、浩浩湯湯之勝景,哪里有鶴雀樓千載不息之隆名?速造于黃河、

輝煌于黃河、湮沒于黃河、重生于黃河!飽經滄桑的鸛雀樓,正是黃河流域巨大變遷的見證者、

黃河文化深厚精髓的集大成者,而其“更上一層樓〃的精神氣韻,早已成為這方熱土生生不息的

發展密碼。

7.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魂流暢。

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辭,請從“增文勢''"廣文義’兩個角度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案】7.①命途多舛②拔地而起③滄海桑田8.原句中,“據《夢溪筆談》記載了〃

句式雜糅,將“據《夢溪筆談》記載〃和“《夢溪筆談》記載了“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可改為“據

《夢溪筆談》記載"或“《夢溪筆談》記載了〃「不可謂世所罕見”否定不當,不合邏輯,根據語

境,此處應是“可謂世所罕見''或"不可謂不世所罕見9.增文勢:句子使用了排比修群,

運用了“一于黃河〃的句式,整齊而有節奏,增強了語言的氣勢。朗朗上口,有利于情感的抒發。

廣文義:由建造至輝煌,由輝煌至湮沒,由湮沒到重生,句子層層推進,增加語句的內涵,豐

富語句的思想內容。有層次且更全面地表現出鸛雀樓與黃河的密切關系。

【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根據后文“13世紀初毀于戰亂,就連其遺址殘跡,亦在明朝時被泛濫的黃河淹沒〃可知,

此處要表達的意思是鸛雀樓屢經災難,可填“命途多舛命途多舛:指經歷坎坷,多災多難。

第二空,結合前文提及鸛雀樓造型“雄奇高拔〃和“重建鸛雀樓〃,可填“拔地而起”。拔地而起:

指山峰、植物、建筑物等高聳在地面上。形容從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高聳。

第三空,語段提及鸛雀樓從北周、唐代、明代到現在的情況,滔境中體現千余年來鸛雀樓變化

之大,可填“滄海桑田”。滄海桑田:滄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滄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8.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語病有:

一是句式雜糅,“據《夢溪筆談》記載了〃句式雜糅,將“據《夢溪筆談》記載〃和"《夢溪筆談》

記載了〃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可改為“據《夢溪筆談》記載〃或“《夢溪筆談》記載了〃;

二是不合邏輯,“不可謂世所罕見〃否定不當,不合邏輯,根據語境,此處應是“可謂世所罕見〃

或“不可謂不世所罕見〃。

9.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修辭手法表達效果的能力。

增文勢:句子“建造于黃河、輝煌于黃河、湮沒于黃河、重生于黃河”使用了排比修辭,運用了

于黃河”的句式,整齊而有節奏,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建造于黃河”“輝煌于黃河”“湮沒于黃

河〃“重生于黃河〃朗朗上口,有利于情感的抒發。

廣文義:“建造于黃河、輝煌于黃河、湮沒于黃河、重生于黃河〃由建造至輝煌,由輝煌至湮沒,

由湮沒到重生,句子層層推進,增加語句的內涵,豐富語句的思想內容。鸛雀樓由建造至輝煌,

由輝煌至湮沒,由湮沒到重生,都離不開黃河,有層次且更全面地表現出鸛雀樓與黃河的密切

關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他沒有料到,自己的治水桶略很快被偷換成了治人的謀略,而想灌溉的沃土也即將成為戰

場。他只知道,這個人種要想不滅絕,就必須要有清泉和米糧。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清澈的人類學思考。

人們到這兒--次次納悶:這是誰何,死于兩上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站在江心的崗亭就,

“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市、勸誡聲、慰撫聲,O

李冰在世時已考慮事業的承續,命令自己的兒子做三個石人,鎮于江間,測量水位。二十

世紀七十年代,一尊被歲月淤泥掩埋的頭部已經殘缺而手上握著長錨的石像出土了。有人說,

這是李冰的兒子。

出土的石像現正在伏龍觀里展覽。人們在一②一的水聲中向他們默默祭莫。在這里,我

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子孫就會?。轟鳴的江水,

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

1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1.把畫橫線的長句改寫成4個短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12.文中畫波浪線句使用了對偶的修辭,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

【答案】10.①不絕于耳/此起彼伏②震天動地/響徹云霄/震耳欲聾③生生不息/綿延不

絕11.①一尊石像出土了。②石像被歲月淤泥掩埋。③石像頭部已經殘缺。④石像的

手上緊握著長鋪。或:一尊石像出土了,它被歲月淤泥掩埋,頭部已經殘缺,手上緊握著長錨。

12.①匕下句皆為用“又〃連接的并列復句;“愚〃與“智〃相對,“拙〃與”巧〃相對,構成兩對表現

人心智的反義形容詞。②強調了李冰具有田間老農的思維,又極具人類學大智慧。③有助于

表達對先賢的崇敬。④形式整齊,節奏感強,朗朗上口。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常見的成語的意義的能力。

第一空,原文說的是“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這種種聲音接連不斷,故可填"不絕于耳/此起

彼伏”。不絕于耳:聲音在耳旁不斷地響起。此起彼伏:這里起來,那里又隱伏下去,形容接

連不斷。

第二空,此處形容“水聲〃,而結合后文”表鳴的江水"可知,都江堰江水的特點是聲音很響,故

可填“震天動地/響徹云霄/震耳欲聾震天動地:形容聲音和力量極大,或所引起的轟動效應

極大。響徹云霄:聲響穿透高空,形容聲音高亢響亮。震耳欲聾:耳朵都快要被震聾了,形容

聲音很大。

第三空,結合語句前后關系“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子孫就會……〃以及文中李冰兒子以

石像身份鎮守都江堰,可知此處應指不絕之意,故可填“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指

事物的新陳代謝永不停止。綿延不絕:接連而延續不斷。

11.本題考查學生變換句式的能力。

畫線句中,主語是“石像〃,謂語動詞是“出土而“石像"前?長段文字中,“尊〃是量詞,“被

歲月淤泥掩埋的〃“頭部已經殘缺而手上握著長插的〃則是對石像狀態描述的修飾性成分。對此,

改寫時,可將這部分修飾性成分變換句式,改成①一尊石像出土了。②石像被歲月淤泥掩埋。

③石像頭部已經殘缺。④石像的手上緊握著長鐳。或:一尊石像出土了,它被歲月淤泥掩埋,

頭部已經殘缺,手上緊握著長鋪,

1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

句中前面"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中,連用四個"大”,而在中間,作者又用"又"連接,使

得上下句皆為用“乂〃連接的并列復句。在這一復句中,作者在“又〃前后,用"愚"與"智〃相對,“拙〃

與“巧〃相對,構成兩對表現人心智的反義形容詞,極強烈地展現了李冰的多方面形象特征。

作者用的這兩對反義形容詞,"愚”"拙"對應的是后文"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強調了李冰具有出

間老農的思維。"智〃"巧”對應的是后文"進入了最清澈的人類學思考”,說明他極具人類學大智

慧。

在內容上,作者在這里對李冰形象的全面展現,有助于表達對先賢的崇敬。在形式上,這一復

句的運用,使得語句形式整齊,節奏感強,朗朗上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制造大國,高技能人才的“優勢”便是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所在。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制造

業也是強國之基。技能人才不僅是支撐中國制造的重要基礎,也是支撐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

前不久,中國C919大型客機獲得型號合格證,很快,中國人便能乘坐自己的大飛機沖上云霄。

而在這背后,我國的高技能人才起到了③的作用。

從魯班、李冰、沈括這樣的工匠大師到如今航空航天、高鐵制造等領域的大國工匠,工匠

精神②,內化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再創輝煌。“華龍一號”340多噸穹頂吊裝最

大誤差不超過1毫米,中國最大虺體建筑平移工程的滑行精準度是2毫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全球范圍授時精度優于20納秒……毫厘之間.見證的是“中國精度”,展示的是“大匠”風

范。

以技術為生命,以創新為導向,不斷追求卓越,在③的時代發展史,傳承工匠精枇一

牢牢把握技術話語權,為創新中國汲取最蓬勃的動能,讓工匠精神折射出時代發展新氣息。

13.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4.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兩組復句改成兩個單句。可以調整語序、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