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突破:新高考命題特點解讀_第1頁
2025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突破:新高考命題特點解讀_第2頁
2025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突破:新高考命題特點解讀_第3頁
2025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突破:新高考命題特點解讀_第4頁
2025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突破:新高考命題特點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突破:新高考命題特點解讀特點01情境豐富多樣,貼近生產生活命題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要多維度地創設命題情境,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專門提到生產生活情境。近幾年來歷史高考命題中經常出現與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試題,注重考查考生應對新情境和解決現實生產生活問題的能力。真題應證應證1(2023·北京卷·7)1944年,太行區抗日根據地召開第一屆“殺敵英雄和勞動英雄大會”。評選出殺敵英雄31名,勞動英雄39名。領導人在大會上指出:“今年機關、部隊自己生產兩月或三月的食糧和全年的菜蔬,還要依靠自己生產來貼補油鹽,計算起來,減輕了人民十萬石公糧的負擔。如果把辦公雜支和節約統統計算起來,大約減輕了人民二十萬石公糧的負擔。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這一材料反映出()。①大生產運動取得了明顯效果②敵后抗日根據地規模不斷擴大③勞動英雄與殺敵英雄同樣受到尊重④根據地為反“圍剿”做好了物資儲備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真題點撥本題以第一屆“殺敵英雄和勞動英雄大會”上的講話內容來創設生產生活情境。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為渡過難關,鞏固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支持敵后長期戰爭,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答案A應證2(2022·江蘇卷·12)浦東新區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訪時表示,家庭中糧食、蔬菜的開支從幾年前的50%降到現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閑食品在家庭開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該地區居民生活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

B.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C.中國入世影響百姓生活

D.經濟特區建設成效顯著真題點撥本題以20世紀末浦東新區居民生活的變化來創設生活情境。當時浦東新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與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作出的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有重大關聯答案A仿真模擬1.(2023·廣西二模)先秦時期,農事活動的周期性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時”觀念,國家根據“四時”觀念指導、安排農事活動,甚至政治行為也要為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展作出讓步,接受四時節律的制約,“以時序政”“依時行政”。由此可知,“四時”觀念()。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權統治B.影響了早期國家的政治塑造C.起源于順應自然的哲學傳統D.蘊含著豐富的民本主義思想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國家的政治行為受到四時節律的影響,反映了“四時”觀念影響了早期國家的政治塑造,故B項正確;先秦時期君主的集權統治尚未建立,故A項錯誤;國家的政治行為會受到四時節律的影響,反映了先秦國家重視農事活動,但不能體現“四時”觀念起源于順應自然的哲學傳統,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了先秦國家重視農事活動,但不能體現豐富的民本主義思想,故D項錯誤。2.(2023·廣東廣州一模)1849年,俄國在北京正式建立地磁氣象臺,觀測北京地區氣象;1872年,法國在上海創建徐家匯觀象臺,除觀測地面氣象外,還為外國航船提供預報天氣、風向的服務;1897年,日本在臺灣建立多個測候所。上述現象反映了當時()。A.中國徹底喪失國家主權

B.西方國家加速侵略中國C.洋務運動取得較大成效

D.中國通信工具的近代化答案B解析根據“除觀測地面氣象外,還為外國航船提供預報天氣、風向的服務”等信息可知,西方國家設立氣象臺是為其侵略提供服務的,B項正確;當時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徹底喪失國家主權,排除A項;西方國家設立氣象臺,不是洋務運動取得的成果,排除C項;氣象臺是負責天氣分析、預報的,不是通信工具,排除D項。3.(2023·安徽江南十校聯考)下圖是畫家程十發于1956年5月創作的《歌唱祖國的春天》。該畫工筆重彩,描繪的是上海近郊農民農閑時聚在一起,聽一位老媽媽放聲歌唱的畫面。該作品()。

A.體現了傳統中國畫寫意傳神的特點

B.反映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C.表現了藝術家歌頌時代的熱情

D.表達了對農民勞動精神的贊美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該作品是1956年程十發在“雙百”方針指引下所創作的繪畫作品,體現了作者對時代的歌頌,C項正確;該畫注重色彩的運用,并未體現寫意傳神的特點,排除A項;1956年年底,我國才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民歌唱祖國的信息,并未體現作者對農民勞動精神的贊美,排除D項。特點02材料及設問新穎,凸顯創新理念命題依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教育部的高考命題要求中,都提出要優化試題的情境設計,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開放性試題以其良好的情境設計和靈活的考查思路,逐漸成為落實各學科素養考查的重要手段?!遍_放性試題具有從新的視角觀察歷史事物的特質,注重分析歷史過程而淡化歷史結論。近幾年新高考的開放性試題中的材料及設問呈現靈活多變的特點。真題應證應證(2022·北京卷·20)華工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幾萬華工在歐洲戰場從事艱苦工作,數千人獻出了寶貴生命。材料一

關于一戰華工的部分研究資料文獻史料①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威海衛行政公署招募華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②威海市檔案館藏《英國駐濟南領事就勞工問題致英國公使的信》,1916年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英法等國規定招工各項工資案》,1917年④《中國人力援助戰時法國》,《紐約時報》,1917年⑤威海市檔案館藏《華工出洋歌》,1917年⑥《旅法華工近狀》,《東方雜志》,1917年⑦《大戰中的中國:她在勞力、原材料、軍需品和食物上對協約國的貢獻》,《亞洲》,1917年第8期⑧《華工團二大隊第3902號華工給德國皇帝的信》(譯件),1918年⑨《國王與中國華工軍團》,《英國周刊》,1919年⑩《華工在法與祖國的損益》,《華工周報》,1919年?《在巴黎華工慶祝聯軍的勝利》,《華工周報》,1919年?《英法華工歸國后之處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詳?《招聘護送華工回國沿途照料員章程》(中國駐巴黎總領事館發布),《旅歐周刊》,1920年?《華工歸國后該怎樣》,《華工雜志》,1920年其他資料?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戰中的英國華工軍團》,《軍事事務》,1976年第3期?徐國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在法華工》,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年版材料二探究主題甲華工赴歐的原因乙英法對華工的態度丙中國社會對華工的關注丁一戰后華工的境遇(1)按史料類型,將材料一中的文獻史料進行分類并寫出序號。(2)參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資料,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個主題,說明選題意義,擬定研究提綱,列出3—5個相關參考資料的序號。(要求:選題意義應結合歷史背景,研究提綱應系統清晰,所列參考資料從標題上看應密切聯系主題。)真題點撥本題以關于一戰華工的部分研究資料和探究主題為切入點創設試題情境,要求考生對文獻史料進行分類并任選主題說明選題意義,考查考生史學研究和史料實證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開放性,難度偏高答案(1)分類:①③?是官方檔案;②⑧是書信;④⑥⑦⑨⑩???是報刊報道;??是個人著作;⑤是民間口碑資料。(2)主題:華工赴歐的原因。意義:研究一戰期間華工出國的原因,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20世紀前期的世界和中國;辯證認知北洋軍閥政府的內政外交;深化對國際競爭中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性的認知;了解現代戰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提綱:1.一戰爆發與進程;2.英法招募華工;3.華工出國;4.華工在一戰中的貢獻。參考資料:①②③⑤⑦。仿真模擬(2023·山東棗莊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洪武年間,朝廷規定賦稅征收及民間交易只能使用寶鈔,但是學者研究與統計的明代前期徽州祁門土地買賣契約中使用通貨的情況如下表所示:時間契約張數使用通貨類別和數量洪武年間8寶鈔7,銀1建文年間1寶鈔1永樂年間16寶鈔15,布1宣德年間17寶鈔4,布11,稻谷2正統年間48布29,稻谷2,銀17景泰年間12布2,銀10天順年間7銀6,稻谷1成化年間32銀32弘治年間14銀14——摘編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買賣契約中的通貨》材料二

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戶部奏準:“江南布政司所屬府州縣各項差役,遂(逐)一較量輕重,系力差者,則計其代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系銀差者,則計其扛解交納之費,加以增耗。通計一歲共用銀若干,照依丁糧編派?!缬卸o糧者,編為下戶,仍納丁銀;有丁糧者,編為中戶;及糧多丁少,與丁糧俱多者,編為上戶,俱照丁糧并納,著為定例?!薄幾訹清]嵇璜《欽定續文獻通考》作為歷史觀察者,結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以“明代的通貨與賦稅制度變革”為題寫一份簡要的觀察報告。(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答案信息提取:①明初朝廷通貨制度的信息:規定流通貨幣是紙幣。②民間通貨使用的信息:民間交易時布、稻谷、紙幣與白銀并用;通貨逐漸以白銀為主。③明朝中后期賦稅制度變革的信息:“一條鞭法”的推行,賦役和雜征合一,征收銀兩。(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歷史闡釋背景:從紙鈔濫發,以致失去信用的角度作答;從明朝商品經濟發展的角度作答;從對外貿易帶來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角度作答;從朝廷適應現實,考慮征收賦稅的便利性的角度作答;從朝廷稅制改革及其內容的角度作答,如“一條鞭法”的特點。影響:從稅制變革的意義的角度作答;從法定貨幣變革的角度作答,如白銀成為通用法定貨幣;從對商品經濟影響的角度作答;從社會關系的角度作答;等等。(積極性)從百姓負擔依然沉重的角度作答,從沒有體制突破的角度作答;等等。(局限性)啟示:社會經濟變化推動通貨和賦稅制度變革,政府的政策又會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特點03滲透史學素養,凸顯學科特色命題依據新課程改革要求考生密切關注史學前沿問題,學會合理運用史學理論,培養基本史學素養?;臼穼W素養主要包括史料鑒別、史學研究方法、歷史評價、史觀運用以及史學常識等,意在培養考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對歷史事件進行全面理解的能力,幫助考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真題應證應證1(2022·湖北卷·1)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蓋上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其中的星宿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這表明()。A.圖像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西周重視天文觀測C.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

D.楚國制漆工藝精湛真題點撥本題通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的關系來創設試題情境,主要考查史學研究的方法,要求考生結合史學研究的方法對題目進行分析答案C應證2(2022·遼寧卷·5)以詩證史是史學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詩句與其可以反映出的歷史現象對應正確的是()。詩句歷史現象A碧豆密爭桑蔭底,綠荷雜出稻花中土地利用率提高B盡將精好輸公賦,次把升斗求市人賦稅征收貨幣化C日薄人家曬蠶子,雨余山客買魚苗雇傭勞動普遍化D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人身控制的減弱真題點撥本題通過宋代詩句與其反映的歷史現象來創設試題情境,主要考查史學研究的方法之一——以詩證史,要求考生結合詩句的含義來解讀詩句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答案A仿真模擬1.(2023·安徽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云南省聯考適應性測試)文獻資料與學者研究表明,第20任商王盤庚遷都,商朝在此后兩個多世紀中形成偉大的商文明;第23任商王武丁開疆拓土,商朝發展到頂峰。雖然盤庚、武丁貢獻較大,但無論是史書敘述的頻度還是民眾熟知的程度,商朝亡國之君商紂王相對而言都更為突出。這種現象可以說明()。A.史料決定了歷史價值觀

B.歷史研究與大眾歷史認識脫節C.現實需要影響歷史記憶

D.歷史事實的記錄與解讀具有偶然性答案C解析據題意可知,雖然商王盤庚和武丁在位時期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亡國之君商紂王受到的關注相對而言卻更多,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商紂王是古代亡國之君的一個典型代表,也是歷代君主統治的反面教材,所以后人出于現實政治的需要會對商紂王給予更多的關注,說明現實需要影響歷史記憶,C項正確;A、B、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2.(2023·浙江溫州二模)對于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之間的關聯,20世紀西方史學理論中有重構論、建構論與解構論三種觀點。在重構論看來,歷史學家的歷史是盡可能逼近歷史的實在;在建構論看來,歷史學家的歷史是以特定歷史學家的特定視角呈現史家對歷史某個面向的理解;解構論則認定,人們無法突破史料的限制或者說是文本性的限制而觸及過去本身。下列符合重構論觀點的是()。A.歷史事實在某些人的頭腦中,不然就不存在于任何地方B.歷史中存在的無論何種模式,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制造”出來的C.歷史學家僅能書寫文學文本,而非真相D.歷史學家做不到像一面虛己以待的鏡子那般的客觀中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重構論認為歷史學家對歷史的研究要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所以歷史中存在的無論何種模式,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制造”出來的,B項正確;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排除A項;“歷史學家僅能書寫文學文本,而非真相”的表述過于絕對,重構論認為歷史學家的研究要“逼近歷史的實在”,所以可能會揭示部分歷史真相,排除C項;“歷史學家做不到像一面虛己以待的鏡子那般的客觀中立”符合建構論的主張,排除D項。特點04強調五育并舉,堅持全面育人命題依據《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也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五育是指由德、智、體、美、勞五部分構成的一個有機體,其中德育、智育、美育為心理層面的教育,體育是生理層面的教育,勞育是實踐層面的教育,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各自又相對獨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所以當代中國教育主張五育并舉。近些年的高考歷史試卷中突出對德育與智育的考查,合理引導體美勞教育,加大了對學生審美能力、健康觀念和勞動精神的考查力度,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真題應證應證1(2023·海南卷·14)

上圖的主題突出反映了()。A.藝術作品帶有時代印記

B.科舉文化影響世俗生活C.商品經濟推動社會發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真題點撥本題通過清代的《升平樂事圖》來創設命題情境,考查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起源和演變,需要學生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清代《升平樂事圖》描繪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在圖中可以看到“魁星”在“鰲”上站立,寓意獨占鰲頭,體現了科舉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答案B應證2(2022·湖南卷·16)大衛的《賀拉斯三兄弟的宣誓》(下圖)是美術史上的杰作。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古羅馬賀拉斯三兄弟在征戰前向父親壯別宣誓的情景。該作品的風格屬于()。

A.新古典主義

B.浪漫主義

C.現實主義

D.現代主義真題點撥本題通過大衛的繪畫作品《賀拉斯三兄弟的宣誓》來創設命題情境,考查新古典主義繪畫的風格,要求考生掌握近代以來各美術流派的特征答案A仿真模擬1.(2023·湖北十一校二聯)都鐸王朝時期的休閑娛樂活動種類繁多,宗教節日和慶典減少的同時,諸如戲劇、閱讀、音樂和舞蹈等文娛休閑活動受到各階層的歡迎,逐漸興盛。體育休閑活動增多,騎士比武、射箭的傳統被延續,網球、足球、羽毛球等球類活動也很盛行。這一現象的出現()。A.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的推動

B.突破了社會等級的限制C.體現了社會轉型時期的特征

D.推動了英國政治民主化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都鐸王朝處于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根據材料可知,都鐸王朝時期的休閑娛樂方式既延續了宗教節日和慶典、射箭等傳統活動,又在社會變革的影響下產生了新變化,體現了社會轉型時期的特征,故C項正確;都鐸王朝處于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當時未發生工業革命,排除A項;戲劇等娛樂活動有利于打破階層的限制,但社會等級仍然存在,排除B項;社會生活領域的現象與政治民主化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2.(2023·江蘇模擬)意大利教育家維多里諾將一生都獻給了教育實踐,1424年(一說1423年)他開辦了一所宮廷學校,取名為“快樂之家”,在這里維多里諾倡導自由教育,踐行體育、德育、智育并重的課程觀,特別重視兒童的天性和個性差異。其教育思想()。A.突出了理性主義的教化作用

B.意在抨擊教會引起社會共鳴C.豐富了人文主義的時代內涵

D.體現了分享政治權利的要求答案C解析材料“維多里諾倡導自由教育,踐行體育、德育、智育并重的課程觀,特別重視兒童的天性和個性差異”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重視人的價值,豐富了人文主義的時代內涵,C項正確;理性主義出現于17、18世紀,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抨擊教會,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分享政治權利的要求,排除D項。3.(2023·遼寧丹東模擬)北洋政府時期,體育運動會被大力推廣。1921年,《申報》在“遠東運動會特刊”序言中提到“國家之強弱,由于各個人之強弱,積弱而成也。故欲強國家者,必先強其國家內之各個人”。這說明此時體育運動()。A.與時勢相結合

B.受到社會普遍推崇C.注重個人價值

D.是重振國威的根本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21年,《申報》在‘遠東運動會特刊’序言中提到‘國家之強弱,由于各個人之強弱,積弱而成也。故欲強國家者,必先強其國家內之各個人’”可知,此時體育運動與時勢相結合,強調國家的強弱與個人的強弱息息相關,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眾的態度,無法得出此時體育運動受到社會普遍推崇,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注重個人價值的內容,故C項錯誤;“是重振國威的根本”一說過于夸大,故D項錯誤。特點05突出跨學科命題,培養跨學科思維命題依據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教育部指出,在發揮單一學科的育人功能的同時,更要注重發揮學科間的育人功能,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機整合,積極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歷史跨學科命題是指命題者在堅持歷史學科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綜合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和研究方法,命制出跨學科的綜合題,以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多學科的視角以及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從近幾年的歷史高考卷來看,跨學科命題的趨勢已經漸趨明顯,主要表現在跨學科命題所占分值總體呈現遞增趨勢,所跨學科類別不斷增多,從傳統相關學科向其他學科轉變,跨學科試題的題型也由最初的單一學科交叉向多學科交叉轉變。真題應證應證1(2022·北京卷·2)漢代某地區“地廣人稀”,到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為“民多田少”。這一地區位于下面示意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真題點撥本題屬于歷史與地理學科地圖相結合考查的試題,通過地圖創設命題情境,考查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滲透了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應證2(2023·廣東卷·2)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标戀Z的上述思想()。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真題點撥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說,語文中含有歷史,歷史中體現語文,高考試題中歷史和語文的結合最為緊密。本題要求考生準確理解材料中文言文的含義,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答案A仿真模擬(2023·全國百校七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下表反映的是16—18世紀中西方部分科學家及其成就。西方中國伽利略(1564—1642),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1609年,他又創制了天文望遠鏡,并用來觀測天體,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李時珍(1518—1593),著有《本草綱目》?!侗静菥V目》收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