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二年級4月份歷史月考試題一、選擇題每個3分60分1.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將歸綏改為呼和浩特(意為青色的城)、迪化改為烏魯木齊(意為優美的牧場)。這說明新中國()A.貫徹各民族平等的原則B.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C.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D.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2.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提出:為解決洛林問題,有關方面“應提交雙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簽訂一項條約,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辦法來解決而不使用武力"。這一規定()A.提供了解決國際爭端的范例B.削弱了法國及盟國的力量C.實現了歐洲的長期和平穩定D.受到了《非戰公約》的影響3.唐初實行租庸調制,政府向民間征稅以絹、谷、麥、布(帛)等實物為主。唐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年)開始實行兩稅法,包括資產稅和田畝稅,前者據戶等征錢,后者則據田畝征糧,但總體上以征錢為主。這一變化()A.推動了農產品商品化B.加速了白銀貨幣化C.減輕了地主納稅負擔D.有助于穩定均田制4.下圖為1929-1933年期間我國年平均關稅的演變。對其中1929-1933年期間關稅變化解讀最合理的是()A.帝國主義加強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B.改定新約運動實現部分關稅自主權C.民國臨時政府的關稅體系逐步完善D.關稅的提高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5.1601年,伊麗莎白一世頒布了《濟貧法》。該法案對接受救濟者做出了分類:“其中對體能健全的窮人,要給予低級的就業,法律禁止居民對這些人給予幫助;對于失去依靠的兒童,必須以學徒的身份學習手藝。”該法案的頒布()A.解決了下層民眾的貧困問題B.激化民眾與政府的矛盾C.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D.體現政府介入社會救助6.清代學者朱奇齡認為,明朝政府對戶口及職業管理“既有常業,有令世守之。則父兄所以教其子弟,子弟所以拳其父兄者,無非各事其事,童而習之,其心安焉,不見異而遷焉。”他認為該制度()A.確保了經濟發展B.強化了人身控制C.停滯了階層流動D.增強了軍事力量7.1602年荷蘭人集股組成東印度公司,壟斷了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之間的貿易權。這一時期荷蘭人均GDP年增長率均高于同時代的其他國家,主要原因是()①世界市場拓展②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③海外殖民掠奪④第二次工業革命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阿拉伯帝國興起后,印度洋貿易迅速繁榮,印度、中國和波斯灣地區對東非的象牙、香料需求擴大,而東非沿岸乃至內陸地區對絲綢、瓷器需求也不斷增長。由此,大批的阿拉伯和西亞其他地區的商人紛紛來到東非沿岸定居。這表明()A.東非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B.區域經濟交流推動人口遷徙C.世界市場形成推動貿易往來D.阿拉伯帝國主導印度洋貿易9.18世紀玉米和馬鈴薯在亞歐人飲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從西歐到中國的土地上,美洲的豆類提供了蛋白質,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維生素。對這一現象解讀正確的是()A.歐洲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圍廣泛傳播B.工業化帶來了糧食大幅增長C.物種交流有利于改善各地飲食結構D.糧食作物是最主要交易品種10.1493年,哥倫布首次將來自亞洲的甘蔗帶到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種植,后來拉美成為世界蔗糖生產和貿易中心。此外,拉美引種的咖啡和柑橘產量占世界產量的一半以上。這表明()A.地理大發現促進拉美工業發展B.自然環境有利拉美地區的開發C.商業貿易促進拉美的制度轉型D.物種傳播促進了世界市場發展11.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在上海發起“米棉之戰”。20世紀50年代以后國家先后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定產、定購、定銷”等政策。改革開放以后逐漸走向農民“自產自銷”。由此可知,黨和政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遵循的理念是()A.計劃與市場密切結合B.獨立自主與自力更生C.靈活性與原則性統一D.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12.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下列項中,屬于造成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有()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②禽畜飼養過度使用抗生素③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④人口增加,耕地面積減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齊國人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探礦經驗。《管子·地數》記載,“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由此可以推斷()A.齊國金屬冶煉業較為發達B.“工商食官”局面已經被打破C.戰國時期冶煉業開始興起D.經濟發展適應兼并戰爭需要14.考古材料或文獻史料都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史料與結論之間對應關系正確的是()史料結論A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的青銅器商朝的統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B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時期墓中發現一把玉柄鐵劍鐵質兵器成為當時的主要兵器C《國語·晉語九》有“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的記載;《論語》中更有“犁牛”的名詞。春秋時期農業耕作技術進步D《后漢書·杜詩傳》記載:“建武七年,杜詩遷南陽太守,造作水排,鑄為農器。”東漢發明農業灌溉工具水排15.1896年10月,盛宣懷給政府的奏折中提到“各國通商以來,華人不知務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銀行,乃推行來華,攘我大利······非急設中國銀行,以通華商之氣脈,杜洋商之挾持”。此主張意在()A.挽救洋務工業B.收回國家利權C.發展民營企業D.抵制商品輸出16.在18世紀后期,英國的棉紗廠主紛紛出資在緊靠工廠的河流上新建水利工程。1776年,在擴建棉紗廠的過程中,工廠主專門在邦薩爾河上修了一座水閘。1779年,工廠主特意斥巨資在泰晤士河上開挖了一條通向廠房的引水渠。這一現象緣于()A.英倫三島干旱少雨B.機器生產蓬勃發展C.資產階級掌握政權D.環境保護意識增強17.最早于1920年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已發展了三代。從工業機器人到有“感覺”的機器人,再到智能機器人,機器人與人類相似度越來越高。近年,韓國制定了《機器人倫理憲章》,歐盟出臺了《機器人民事法律規則》《人工智能法案》等。材料反映了()A.文學創作是機器人技術發展的理論來源B.機器人產業化發展源于工業革命C.機器人的出現標志著生產關系的新變革D.技術的發展推動社會治理的革新18.以下是2002-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及占GDP比重”示意圖,該圖說明了()A.我國數字經濟的增速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B.數字經濟已占有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C.數字經濟增長得益于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D.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舉世矚目19.據記載:“漢代(廣西)合浦的桑蠶半稼,其織半耕······一畝之桑,獲絲三十八斤”,“交趾、蕃夷皆來市焉,雖賦重困窮,民未至廬室空,舟楫之繁庶,勝于他所。”這表明,漢代合浦地區()A.農耕發展自然條件優越B.朝貢貿易以經濟利益為導向C.外貿發展影響經濟結構D.賦稅收入仰賴海上絲路貿易20.下表是關于古代中國當鋪不同歷史時期的經營者及特點的描述。這意味著()時期經營者特點唐朝寺院、官辦、民辦唐代官辦的典當行雖然在數量上顯得比較少,但其規模與民辦的相比顯得很大元末明初寺院、官辦、民辦寺院經營的典當業開始減少,民辦典當行開始占整個典當業的主導地位清代民辦、官辦、皇室辦清代的典當行的業務范圍比以前任何朝代還要廣泛A.清代社會經濟超過前代B.當鋪經營以官辦為主C.寺院經濟地位有所下降D.政府對當鋪的限制減少二、非選擇題21.(14.分)貨幣與國家治理(14分)材料一漢初,文帝頒布“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私自鑄幣)”。“(吳王)以即山鑄錢,富埒(等同)天子,其后卒以叛逆。”為此,漢武帝進行了貨幣改革,開始由政府統一鑄造“五銖錢”,嚴禁私人盜鑄,各種舊幣一律銷毀。新幣“五銖錢”鑄造較精,選料嚴格,式樣規范,成本較高,使私鑄者無利可圖,從而結束了漢初以來幣制紊亂的狀況,開創了七百多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摘編自《中國古代簡史》等材料二紙幣交子的誕生,可謂大時代與小地區的結合。北宋商品貿易日益繁榮,市場對錢幣的需求量驟增,但當時銅錢短缺,政府只能將一些地區劃作鐵錢專用區,鐵沒有銅值錢,且鐵錢一貫重達12斤。當時四川即被劃為鐵錢區,但四川,特別是成都,不僅是全國造紙業中心、雕版印刷中心,還是西南和西北藥材、蜀錦、茶葉、紙張等貿易的最大集散地,一遇大宗貿易,出售和購買商品的鐵錢均需車載斗量,給出入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商旅帶來了極大不便。交子在四川民間應運而生,其“取于唐之飛錢”,是唐以來商業信用信貸關系的發展。--摘編自《淺說北宋交子產生的原因》等(1)閱讀材料一,概括漢代鑄幣權的變化,并分析其影響。(6分)(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說明宋代紙幣交子的誕生是大時代與小地區的結合。(8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從傳入中國到明末約一百年時間里,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安徽、廣東、云南、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到18世紀初,玉米已傳播到全國大多數省份。17世紀之前,玉米種植在中國主要限于西南地區,進入18世紀之后,玉米在中國的推廣速度加快,不僅成為西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而且在長江中游以及漢水流域也已開始大量種植。據估計,在清代中葉,玉米的種植面積至少已占耕地總面積的6%左右。到20世紀,一方面由于人口繼續增長,高產作物備受青睞;另一方面由于氣候轉暖,相對于其他作物北方的大部分地區更適宜于栽種玉米,玉米在北方漸漸超過粟和高粱,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玉米在中國傳播和推廣的原因。(6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玉米的傳播和推廣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8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曲線可謂是三波多折。三波,即戰國秦漢、唐宋和明清三次高潮期;多折,即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割據戰亂時期,商業受到挫折,從原已達到的高潮跌落,甚至出現衰敗的局面。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商業繁榮與發展的基礎,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商業發展的客觀前提。由于政治地位及政府主導下的市場開放程度等主觀因素的限制,以及交換媒介形式(貨幣的形式)與交通運輸水平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歷經坎珂。--摘編自寧欣《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概貌和特點》根據材料中部分或整體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高二4月月考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AAABDBBBCD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AACBBDBCC二、非選擇題21.【答案】(14分)(1)變化:鑄幣權從民間私鑄到收歸中央統一鑄造。影響:打擊了地方諸侯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穩定了幣制,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規范了鑄幣形制,對后世貨幣使用影響深遠。(2)大時代指: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國內與海外貿易頻繁,但流通中銅錢不足,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唐以來“飛錢”等商業信用信貸關系的發展為交子的產生提供了借鑒。小地區指:四川地區交通不便,鐵錢重不方便攜帶,無法滿足商業貿易發展的需要;成都的造紙、印刷技術成熟,為紙幣的印制提供了技術條件。22.【答案】(1)原因:美洲糧食作物玉米產量高;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玉米傳入中國;人口迅速增長,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的土壤和氣候適應性強;政府的重視和推廣。(2分1點,任意3點)(2)影響:緩解了糧食壓力;改變了人民的飲食結構;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擴大了耕地面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穩定;過度的墾荒造田導致了水土流失。(2分1點,任意4點)23.【答案】示例論題:農業生產力發展與政治穩定對中國古代商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2分)闡述: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經歷了三次顯著的高潮期:戰國秦漢、唐宋和明清。這些高潮期的出現與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和政治穩定密切相關。首先,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商業繁榮與發展的基礎。戰國至秦漢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使得糧食產量增加,商品余糧進入市場,從而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唐宋時期,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稻作技術的改進使農業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到南宋時,形成了“蘇湖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租賃合同及合同條款
- 2025合同法條款:租賃合同的違約金責任解析
- 2025版企業員工勞動合同模板
- 2025深圳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合同書
- 2025合同權益調整申請書
- 2025年全國電力行業風力發電運行檢修職業技能競賽考試題庫及答案
- 2025留意合同中的無形陷阱:試用期的秘密
- 2025合作協議合同書
- 2025簡易土地買賣合同模板
- 2025企業外匯設備貸款合同范本
- 重慶市渝北區六校聯盟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一次(半期)教學大練兵語文試卷
- 2025年貴州路橋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荷塘月色》課件25張-
- 2024住院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護理與管理專家共識要點(全文)
- 自主無人系統
- GA/T 1359-2018信息安全技術信息資產安全管理產品安全技術要求
- Q∕GDW 11381-2015 電纜保護管選型技術原則和檢測技術規范
- 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完整版)
- 彈性膠泥緩沖器打壓裝置設計及有限元分析
- 市政管網工程施工方案(完整版)
- 直流電機雙閉環調速控制系統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