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高中2025屆全國卷Ⅲ歷史試題高考模擬題含解析_第1頁
福建省龍巖高中2025屆全國卷Ⅲ歷史試題高考模擬題含解析_第2頁
福建省龍巖高中2025屆全國卷Ⅲ歷史試題高考模擬題含解析_第3頁
福建省龍巖高中2025屆全國卷Ⅲ歷史試題高考模擬題含解析_第4頁
福建省龍巖高中2025屆全國卷Ⅲ歷史試題高考模擬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省龍巖高中2025屆全國卷Ⅲ歷史試題高考模擬題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秦巴地區位于今天川、渝、陜、鄂、豫五省市交界處,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地區逐漸成為兩個諸侯國激烈角逐的戰場。結合所學知識,這兩個諸侯國應是A.秦國和楚國 B.秦國和趙國 C.齊國和楚國 D.齊國和魏國2.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認海外華人歸國的自由權利,之后十年又陸續出臺措施給予華僑投資以國民待遇,對華僑富商授予一定官職功名。這些舉措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B.有利于近代工商業發展C.適應了近代化外交要求D.加強了清王朝統治基礎3.觀察如圖,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關國際關系的史實,補充圖中①②兩處相應的事件最為合理的是A.華約建立、蘇聯解體 B.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歐元正式啟用C.柏林墻的修建、蘇聯解體 D.華約建立、上海合作組織成立4.1992年,非洲、拉丁美洲、伊斯蘭國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經濟總值中的份額約為26.9%,較1980年增加6.8個百分點,較1970年增加10.3個百分點,較1950年增加13.4個百分點。材料說明A.第三世界開始崛起 B.世界多極化趨勢增強C.歐美國家日益哀落 D.新的國際秩序形成5.頭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愛,披戴頭巾往往能顯其風雅之情趣。以名士命名所戴頭巾者,更是風行于世。如程子巾——相傳北宋程顥曾戴此巾而得名。南宋林景熙有詩云:爆竹聲殘事事新,獨憐臨鏡尚儒巾。這表明A.理學已成為官方哲學 B.文人風氣崇尚浮華C.主流意識向服飾滲透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強6.梁啟超留下一幅挽聯:“保障共和,應與松坡同不朽;宣傳歐化,不因南海讓當仁。”其中“南海”是指康有為,那么聯中的“松坡”最有可能是A.嚴復 B.康有為 C.蔡鍔 D.袁世凱7.1936年7月,美國記者斯諾訪問了延安后,把共產黨人描述成儉樸的愛國者,而國民黨人則是腐敗的不可信教者。他的妻子在比較國共兩黨時則更為坦率。她曾于1937年訪問了延安,并把這次旅行說成是“一次發現了……一種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類的旅行,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變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臟地帶創建一個新世界”。斯諾夫婦這一認識A.促進了美國對國共態度的根本性轉變B.顛覆了美國對中共政治形象固化認知C.驗證了延安時期中共建設的蓬勃生機D.切斷了美國對國民黨政府的政治支持8.民歌《罵蔣匪》“一罵蔣中正,全國下通令,進攻鄂豫皖,圍剿我紅軍。二罵蔣匪軍,勾結土豪和鄉紳,血腥殘殺我紅軍,手段真殘忍……”該民歌反映了A.國民大革命面臨失敗危機 B.革命根據地受到嚴重沖擊C.紅軍主力轉戰于江南各省 D.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背景9.在宗法制下,國人一方面對活著的長輩絕對的順從、孝敬;另一方面對死去的先祖隆重祭祀,以祈求他們的保佑。這說明宗法制A.致使國人注重血緣關系 B.推動孝親思想深入人心C.導致男權意識經久不衰 D.造就了濃厚的家庭意識10.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科舉。革命派幾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反應也不熱烈,甚至保守派都未表現出太多不滿,農村地區的下層讀書人雖然悲憤,卻也無可奈何。這反映出當時A.傳統價值觀念崩潰 B.公民意識尚未覺醒C.新式教育體系成型 D.社會矛盾尖銳復雜11.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但是,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從趙匡胤即位后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汴梁在兵變前不久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上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等,說明陳橋兵變是有預謀的政變。這表明A.歷史的真相無法搞清楚B.歷史記述帶有一定的主觀意識C.歷史的真相是無法掩蓋的D.宋朝的官方史書沒有真實內容12.“在你們面前受審的是個有錢人,他指望以財富來開脫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無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為就足以給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應有的懲處,那不是因為缺乏罪證,也不是因為缺乏檢察官,而是因為司法官失職。”上述材料反映了A.本身生活和行為是定罪主要依據B.自然法精神在實踐中面臨挑戰C.羅馬法的理念在現實中無法實現D.羅馬法不重視證據和法律程序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約有140萬法國人死亡。在法國人看來,再重復這樣的人類災難實在是不可思議。因此法國采取的戰略是防守性的。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分歧實在太大,以致無法制定任何堅定的外交方針,各派人士無不借那據說是堅不可摧的嚴密構筑的馬奇諾防線來聊以自慰罷了。在大不列顛和美國,人們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損失與流血念念不忘。這個時期出現的典型事例,是1933年牛津大學學生通過一項決議,宣稱不論在什么情況之下,他們絕不為自己的國家拿起武器。在美國大學生中間也出現了和平運動。在英國,有些上層人物對法西斯獨裁者公開地表露同情,或者至少認為他們是反對共產主義的堡壘,政府也力圖采取模棱兩可、不表態的方針,認為或許可以找出某些方法,以滿足或撫慰獨裁者們的較為合理的要求。在美國,則通過了中立法案——摘編自(美)R.R.帕爾默等著《現代世界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30年代英、法、美三國對外政策的相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20世紀30年代英、法、美三國對外政策的影響。14.(20分)材料徐悲鴻(1895—1953)浙江宜興人,1918年,被聘為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他主張繼承古代繪畫的優良傳統,吸取西方繪畫中的優秀技法。1919年,徐悲鴻赴巴黎求學,8年后學成回國。從30年代后一直到建國初期,徐悲鴻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少取材于中國傳統古籍如《列子》《史記》《尚書》等,表現出頑強抗爭、追求光明的民族精神。抗戰時期,他一方面不畏旅途奔波,輾轉籌辦畫展為抗戰籌集錢款,歷經九死一生從南洋奔波回國,另一方面又將滿腔愛國熱忱注到畫筆中,畫了很多激勵人們熱愛祖國、抵抗外侵的精品杰作。他以嫻熟的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手法對特定的時空環境進行描寫,表達了深刻的寓意和鮮明的主題,從而成為中國主題性繪畫史上的一個界碑,對于建國后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題性繪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摘編自石晶《藝術家的自我實現與時代擔當》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徐悲鴻藝術作品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徐悲鴻藝術創作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戰國時期的秦國主要位于今陜西大部,甘肅東南部,四川北部,河南西部等一帶,楚國主要是位于現在的湖南和湖北等地,故位于今天川、渝、陜、鄂、豫五省市交界處的秦巴地區,交戰國應該是秦國和楚國,A項符合題意;趙國主要是在河北,B項排除;齊國主要是在山東,C、D兩項排除。故選A。2、B【解析】

從材料“1893年”“承認海外華人歸國的自由權利”“出臺措施給予華僑投資以國民待遇,對華僑富商授予一定官職功名”中可以看出,清政府采取的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和中國的近代化,故B項正確;民主革命是20世紀初出現的,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清政府的外加狀況,故C項排除;D項說法錯誤,錯在“加強”。3、A【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1955年華約建立,1991年蘇聯解體,故A符合題意;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2002年歐元正式啟用,排除B;1961年柏林墻修建,排除C;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排除D。抓住關鍵信息“1955年”和1985-1995年之間的時間信息,聯系華約建立、蘇聯解體的史實分析解答。4、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20世紀90年代的非洲、拉丁美洲、伊斯蘭國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經濟總值中的份額相比以前有了顯著的上升,受經濟力量崛起的影響,在國際格局必將會促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B正確;第三世界崛起是在20世紀60年代,A排除;歐美國家仍然是發達國家,C說法錯誤;新的國家秩序尚在形成之中,D排除。故選B。5、C【解析】

宋代士大夫文人喜歡頭巾,因為程顥帶的頭巾,被文人儒士效仿稱為程子巾,說明對儒士的儒學文化融入到文人的服飾之中,即主流的儒學向服飾滲透,故選C;A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出浮華,排除B;材料中沒有體現南北文化,D錯誤。6、C【解析】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云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后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根據題干材料“保障共和,應與松坡同不朽”可以看出“松坡”是蔡鍔,故C項正確;嚴復主要宣傳維新思想,不是維護共和者,排除A;康有為是材料中“南海”,排除B;袁世凱是反對共和者,排除D。故選C。7、C【解析】

根據“一次發現了……一種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類的旅行,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變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臟地帶創建一個新世界”可知,斯諾夫婦認為延安具有進取精神,展現出蓬勃生機,故C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斯諾夫婦的認識,無法體現美國對國共的態度,排除AB;D不符合史實,排除。8、B【解析】

根據材料中“紅軍”的稱謂,可知這是1927年到1937年的國共對峙時期,此時國民黨正在圍剿紅軍,材料表現的就是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圍剿,同時國民黨勾結土豪和鄉紳殘害紅軍,這些都反映了革命根據地受到國民黨的嚴重沖擊,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是國民大革命以后的國共十年對峙時期,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紅軍主力的信息,C項錯誤;材料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不是解放戰爭時期,D項錯誤。故選B。9、B【解析】

材料表明,在宗法制影響下,形成了國人對長輩及先輩保持尊重、孝敬的傳統.致使孝親道德觀念深人國人心中,B項正確。由于人們重視血緣關系,所以出現了宗法制,A顛倒因果,排除;題干關注的是長輩、先祖,并未涉及男權,排除C;材料強調的是宗法制對孝親思想的影響,與家庭意識無關,排除D。10、D【解析】

廢除科舉制是重大的政治改革舉措,但是在清末并未引起較大反應,說明當時社會矛盾突出,不同的社會階層關注點不同,D正確;A不符合史實,新文化運動時期矛頭直指傳統價值觀,說明1905年價值觀念并未崩潰,排除;廢除科舉與公民意識無關,排除B;廢除科舉并不意味著新式教育體系成型,排除C。11、B【解析】

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而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陳橋兵變是有預謀的政變,說明歷史記述由于受立場和時代的局限性,帶有一定的主觀意識,故B正確;A犯了不可知論的錯誤,排除;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陳橋兵變的真相,不能說明歷史的真相是無法掩蓋的,排除C;D表述太絕對,不符合史實,錯誤。12、B【解析】

由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無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為就足以給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應有的懲處,那不是因為缺乏罪證,也不是因為缺乏檢察官,而是因為司法官失職”可知,在人們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則對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卻因為司法官失職導致結果變化,故選B。材料強調的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則是定罪的依據,而不是他本身的生活和行為,排除A;材料說的是遭遇到現實挑戰,而不是無法實現,C項以偏概全,排除;結合所學可知,羅馬法非常重視證據和法律程序,排除D。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相同之處:對法西斯國家采取縱容綏靖政策。原因:國內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忙于應付經濟危機;未認清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對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仇恨。(2)影響: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英法美最終也損害了自身利益,自食其果;加劇了蘇聯對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嚴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給世界帶來更大災難;加速了二戰的爆發【解析】

(1)本題考查20世紀30年代英、法、美三國對外政策的相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要求具備解讀材料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同之處:根據材料“在法國人看來……因此法國采取的戰略是防守性的……各派人士無不借那據說是堅不可摧的嚴密構筑的馬奇諾防線來聊以自慰罷了”“在美國大學生中間也出現了和平運動。在英國……政府也力圖采取模棱兩可、不表態的方針,認為或許可以找出某些方法,以滿足或撫慰獨裁者們的較為合理的要求。在美國,則通過了中立法案”,可以看出20世紀30年代英、法、美三國對外政策的相同之處是:對法西斯國家采取縱容綏靖政策。原因:根據材料“再重復這樣的人類災難實在是不可思議”“人們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損失與流血念念不忘……在美國大學生中間也出現了和平運動”可以得出,國內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忙于應付經濟危機;未認清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對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仇恨。(2)本題考查20世紀30年代英、法、美三國對外政策的影響,要求具備解析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和運用所學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