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課件生物的進化_第1頁
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課件生物的進化_第2頁
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課件生物的進化_第3頁
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課件生物的進化_第4頁
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課件生物的進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單元變異、育種與進化

第29講生物的進化課標要求

1.嘗試通過化石記錄、比較解剖學和胚胎學等事實,說明當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2.概述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3.概述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為地球上的生命進化史提供了科學的解釋。4.活動: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考點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證據、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明確提出,地球上的當今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來的,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這一論斷給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神創(chuàng)論”帶來了巨大沖擊,有人在漫畫中把達爾文畫成半人半猴的形象,以此發(fā)泄對達爾文的不滿。直到今天,仍有人對“共同由來學說”“人猿共祖說”持排斥態(tài)度。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1.共同由來學說: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__________進化來的。2.自然選擇學說: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機制,解釋了______的形成和______形成的原因。共同祖先適應物種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1.反對共同由來學說的人能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嗎?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1.反對共同由來學說的人能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嗎?不能。反對共同由來學說的人主要包括支持神創(chuàng)論、物種不變論的人,也有人認為,進化論只是一種假說,不是科學事實。反對的人可能會拿出這些說法來進行反駁,但這些都不是有說服力的證據。2.你能說出什么證據來支持達爾文的觀點?化石、同源器官、基因、蛋白質等方面。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化石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1.地層中陳列的證據——化石:①概念:化石是指通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1.8億年前鱗魚化石大約6億年前三葉蟲化石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1.地層中陳列的證據——化石:利用化石可以確定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種類及其形態(tài)、結構、行為等特征。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證據。②作用: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1.地層中陳列的證據——化石:③14C測年代原理:14C是一種碳的放射性同位素,生物可以從環(huán)境中吸收到體內。當一個有機體死亡時,它的身體中含有已知百分比的14C。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體內的14C會分解成正常的12C

。由于機體已經死亡,沒有新的14C進入,所以14C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穩(wěn)步下降。當化石被發(fā)現時,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化石中14C的含量,從而對化石的年齡做出可靠的估計。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1.地層中陳列的證據——化石:④分布:大部分化石發(fā)現于沉積巖的地層中。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1.地層中陳列的證據——化石:⑤結論: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經過

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⑥生物的進化順序: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有沒有“活”的證據?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①比較解剖學證據:對各類脊椎動物器官、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進行解剖和比較研究。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①比較解剖學證據:對各類脊椎動物器官、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進行解剖和比較研究。可能有共同祖先骨骼的種類一致;排列順序也一致。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同源器官器官外形功能不同,來源相同為了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為何來源相同但外形等不相同?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同功器官功能相同,有時形狀相似,來源和基本結構均不同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②胚胎學證據:研究動植物胚胎的形成和發(fā)育過程。胚胎發(fā)育早期都出現鰓裂和尾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②胚胎學證據:研究動植物胚胎的形成和發(fā)育過程。脊椎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階段。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②胚胎學證據:研究動植物胚胎的形成和發(fā)育過程。胚胎發(fā)育早期都出現鰓裂和尾。脊椎動物在胚胎發(fā)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階段。推斷:人和其他脊椎動物與親緣關系;有共同祖先且祖先生活在水中。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③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細胞水平:當今生物有許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進行代謝、生長和增殖

的細胞,細胞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等,這是對生物有共

同祖先這一論點的有力支持。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③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分子水平: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有共同點;生物有共同祖先;一、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主要組成2.當今生物體上進化的印跡——其他方面的證據:③細胞和分子水平的證據:分子水平: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有共同點;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有差異。差異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間親緣關系的遠近,差異越小,表示親緣關系越近。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1.適應:①含義:指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小腸絨毛可大大增加小腸吸收物質的面積毛細血管適于進行物質交換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1.適應:①含義:指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生存和繁殖;鴨趾間的蹼可增加受力面積,可以用來劃水,有利用鴨子生活在水中指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仙人掌的莖可儲存水、葉變?yōu)榇虪羁蓽p少水分散失,適應干旱缺水環(huán)境。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1.適應:②特點:適應是普遍存在的;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1.適應:②特點:適應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______的。相對由于環(huán)境總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遺傳的穩(wěn)定性與環(huán)境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是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物種不變論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用進廢退鼴鼠長期生活在地下,視覺派不上用場,眼睛就萎縮退化。食蟻獸的舌頭細長是長期舔食螞蟻的結果器官用得越多就越發(fā)達,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tài)上的退化。獲得性遺傳這些因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給后代。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拉馬克的進化學說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但他對適應形成的解釋是膚淺的;請舉例反駁“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如:人用眼過度,視力反而下降;健美運動員的后代,若不進行專業(yè)訓練,也不會擁有發(fā)達的肌肉和健壯的體格。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②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自然選擇的條件進化的動力進化的內因自然選擇的結果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思考:分析長頸鹿的進化歷程,解釋自然選擇學說中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的關系。變異是不定向的(產生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自然選擇是定向的,直接篩選出有利變異的性狀,通過遺傳使生物微小的有利變異得以積累加強。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②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二、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③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fā)展:發(fā)展原因:關于遺傳和變異的研究,已經從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們逐漸認識到了____________的本質;關于適應以及物種的形成等問題的研究,已經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fā)展到以______為基本單位。發(fā)展的結果:形成了以__________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遺傳和變異種群自然選擇練習1.

共同由來學說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機制,解釋了物種形成的原因。(

)

×2.

化石就是自然條件下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

)

×3.

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細胞代謝方面的共同特征就越多。(

)

√5.

人和魚的胚胎發(fā)育經歷了有鰓裂及有尾的階段,說明人和魚有共同的祖先。(

)

√6.

拉馬克認為因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給后代的。(

)

√7.

群體中出現可遺傳的有利變異和環(huán)境的定向選擇是適應形成的必要條件。(

)

√8.

適應相對性的根本原因是遺傳的穩(wěn)定性與環(huán)境不斷變化之間的矛盾。(

)

√練習科學家用“免疫距離法”估算人類與大猿的進化分歧時間,該方法的原理是:進化過程中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發(fā)生替換,隨著蛋白質積累分歧,抗體結合的程度下降,蛋白質親和度改變的大小可以作為“進化時鐘”。下列不正確的是(

)

C練習2.

下列關于自然選擇和適應說法,正確的是(

)

AA.

自然選擇總是導致種群基因庫中基因頻率的變化B.

自然選擇作用于個體的表型,使得個體成為進化的基本單位C.

選擇不是進化的唯一因素,但卻是適應進化的唯一因素D.

自然選擇不僅能保留有利變異,淘汰不利變異,而且也能使不利變異積累起來練習3.

脊椎動物的前肢各不相同,如馬的前肢、鷹的翅膀和蝙蝠的翼。由于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活,產生了形態(tài)上的差異,但它們卻有著相似的骨骼排列。為了探究它們的親緣關系,科學家研究了它們的某種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和排列順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CA.

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B.

前肢結構的相似性提供了判斷不同生物親緣關系的最直接證據C.

該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和排列順序相似度高的生物親緣關系更近D.

變異都是進化的原材料,多樣的環(huán)境會促使生物朝不同方向進化考點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

同種生物生物進化繁殖菜市場里的全部胡蘿卜是一個種群嗎?不是。種群中的個體并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后代。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1.種群和種群基因庫:

全部個體全部基因全部等位基因數④基因型頻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型的個體占個體總數的比值。計算:就這對等位基因來說,每個個體可以看作含有2個基因,那么:這100個個體共有_____個基因,其中:A基因的數量=___________________個a基因的數量=____________________個A基因的頻率=____________________%a基因的頻率=____________________%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例1:在某昆蟲種群中,決定翅色為綠色的基因是A,決定翅色為褐色的基因是a,從這個種群中隨機抽取100個個體,測得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分別是30、60和10個,求A和a的基因頻率。2002×30+60=1202×10+60=80120÷200=6080÷200=40基因頻率:XB______Xb_______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基因型頻率:XBXB_______XbY_______40%10%XBXB基因型頻率=XBXB個體數/所有個體=20/(20+5+20+5)=40%XbY基因型頻率=XbY個體數/所有個體=5/(20+5+20+5)=10%XB基因頻率=XB基因數/(XB基因數+Xb基因數)1XBXB含有2個XB,1XBY含有1XB,XBXb含有1XB和1Xb,XbY含有1Xb

XB基因頻率=(40+5+20)/(40+5+40+5)=56/90=72.2%72.2%27.8%例2:某種群中基因型XBXB有20個,XBY有5個,XBXb有20個,XbY有5個,

計算下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2.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因素:突變、選擇、遷移等。①可遺傳變異的來源:變異可遺傳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突變②可遺傳變異的特點:可遺傳的變異是__________。不定向的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③可遺傳的變異的作用: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生物進化的原材料2×1.3×104×10-5×108=2.6×107(個)每一個基因的突變頻率雖然很低,但種群是由許多個體組成的,每個個體的每個細胞內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這樣,每一代就會產生大量的突變。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③可遺傳的變異的作用: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突變的有利和有害也不是絕對的,往往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一、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3.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4.生物進化的實質:______________的定向改變。種群基因頻率二、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1.物種的概念: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_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可育思考:以下生物是否是同一物種?不可育不可育二、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1.物種的概念: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_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可育思考:騾子和三倍體西瓜是一個新物種嗎?不是。同一物種雌雄個體間要能相互交配并產生可育后代,而騾子和三倍體西瓜不可育,因此不是新物種。二、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2.隔離:①概念:不同群體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______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基因不可育

相互交配二、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2.隔離:①概念:不同群體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______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基因

相互交配二、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3.新物種形成的一般過程:結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是物種形成的標志。生殖隔離二、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4.歸納物種形成的三大模式:物種的形成

經過地理隔離。不一定三、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比較出現生殖隔離基因頻率改變屬于不同物種可能屬于同一物種①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這種改變可大可小,不一定會突破物種的界限,即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物種的形成,進化是量變,物種形成是質變②新物種的形成一般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練習1.

種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雌雄個體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遺傳給后代。(

)

√2.

在一個遺傳平衡的群體中,種群個體連續(xù)自交多代后,該種群基因頻率沒有改變,沒有進化。(

)

√3.

突變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并非取決于生物本身,而是往往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

)

√4.

基因頻率變化由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引起,不受環(huán)境的影響。(

)

×5.

所有變異都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但都能提供進化的原材料。(

)

×6.

交配后能產生后代的兩個種群就是同一物種。(

)

×練習某地區(qū)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著一種麗魚,該麗魚種群包含兩種類型的個體:一種具有磨盤狀齒形,專食蝸牛和貝殼類軟體動物;另一種具有乳突狀齒形,專食昆蟲和其他軟體動物。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wěn)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針對上述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

麗魚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B.

兩者在齒形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huán)境的適應C.

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突變和基因重組有關D.

兩種不同齒形麗魚的基因庫差異明顯,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物種D練習2.

某高速公路將一盆地分隔成南北兩區(qū)域,高速公路兩側間存在有限的通道,原為同一種群的羚羊分隔成南北兩個種群;陸地蝸牛因不能通過“通道”,被分隔成兩個獨立的種群。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CA.

分布在高速公路兩側的羚羊種群可能出現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B.

高速公路的間隔將使兩個羚羊種群基因庫的差異逐漸增大C.

高速公路兩側的陸地蝸牛因不能進行基因交流,而產生生殖隔離D.

能輕易飛越高速公路的鳥類物種一般不會在兩側形成兩個物種練習3.

某種地雀的祖先從南美洲大陸遷到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不同島嶼上,島與島之間有一定距離,加上湍急的洋流,基本上隔絕了各島之間生物的往來。各個島嶼的食物和棲息條件不同,逐漸發(fā)生物種分化。下圖為該群島A、B、C三個物種分化的模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各島嶼上地雀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B.

物種A的有些個體遷移到物種B所居島嶼上,二者因生態(tài)位不重疊而共存C.

遷移到物種B所居島嶼上的物種A,發(fā)生突變和基因重組就成為一個新的物種CD.

物種A、B、C之間經歷了地理隔離導致基因庫明顯差異形成生殖隔離A考點三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的計算一、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1.基因頻率: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值。

2.基因型頻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型的個體占個體總數的比值。生物進化的實質是指_______________的改變。種群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改變,基因頻率__________改變。不一定練習1.

一個種群中,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為1。(

)

√2.

雜合子連續(xù)自交,基因頻率不發(fā)生改變,基因型頻率發(fā)生改變。(

)

√二、根據定義法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1)已知基因型個體數,求基因頻率:

二、根據定義法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2)已知基因型頻率,求基因頻率:

二、根據定義法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2.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時(以XB、Xb

為例):練習

B

練習

B

練習

C

練習

BA.

0.06

B.

0.08

C.

0.95

D.

0.14三、根據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1.適用條件:種群足夠大;種群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沒有突變產生;種群之間不存在個體的遷移;沒有自然選擇。這幾種條件下,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一代代遺傳中都是穩(wěn)定不變的,或者說保持著遺傳平衡狀態(tài)。哈代—溫伯格定律三、根據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三、根據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

三、根據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4.自交和自由交配時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變化規(guī)律:練習

B練習

D練習

D考點四協同進化與物種多樣性的形成一、協同進化1.概念:不同______之間、________________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2.原因: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選擇和生物與__________之間的相互影響。物種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無機環(huán)境3.協同進化的實例:不同物種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內容:______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__________多樣性。2.形成原因:__________。遺傳生態(tài)系統(tǒng)協同進化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內容:______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__________多樣性。2.形成原因:__________。遺傳生態(tài)系統(tǒng)協同進化①從分子水平看:②從進化角度看:物種多樣性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變異與定向選擇在進化過程中共同作用的結果。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內容:______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__________多樣性。2.形成原因:__________。3.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幾個關鍵事件①有性生殖的出現,實現了__________,增強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生物進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多細胞植物和動物的種類不斷增多。遺傳生態(tài)系統(tǒng)協同進化基因重組②生態(tài)系統(tǒng)第三極——________的出現,使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更加復雜的結構。③生物的登陸改變了陸地環(huán)境,陸地上復雜的環(huán)境又為生物的進化提供廣闊的舞臺。消費者三、生物進化理論在發(fā)展1.中性突變學說:大量的基因突變是中性的,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的逐漸積累,而不是__________。2.物種的形成并不都是漸變的過程,而是物種__________與迅速形成新種交替出現的過程。3.生物進化理論不會停滯不前,而是在不斷發(fā)展。中性突變自然選擇長期穩(wěn)定三、生物進化理論在發(fā)展自然選擇學說與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比較:三、生物進化理論在發(fā)展自然選擇學說與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共同點:①變異是進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③能解釋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練習1.

捕食者的存在促進了被捕食者種群的發(fā)展。(

)

√2.

最早的光合生物產生的氧氣為好氧生物的出現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

)

√3.

最早的生物化石是古細菌化石,此時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

×4.

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協同進化的過程。(

)

×練習廣義的協同進化可以發(fā)生在不同的生物學水平,協同進化是物種平衡與多樣性的關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DA.

細胞中的線粒體基因組的形成可能源于胞內共生菌的協同進化B.

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改變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一些物種的滅絕為其他生物生存騰出了空間D.

營養(yǎng)級越高的種群和進化過程中形成越晚的物種,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越強練習2.

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三個層次。下列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描述及其所屬層次相符的是(

)

A練習3.

生物多樣性是協同進化的結果,判斷下列與進化和生物多樣性有關的表述正確的是(

)

DA.

地球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從古至今都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的B.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C.

物種之間的協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競爭實現的D.

一個物種的形成或滅絕會影響到若干其他物種的進化考點五

實驗: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實驗: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1.實驗原理:一般情況下,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__________,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________。在實驗室連續(xù)培養(yǎng)細菌時,如果向培養(yǎng)基中添加抗生素,________有可能存活下來。殺死細菌耐藥性耐藥菌2.材料用具:(1)培養(yǎng)基的兩種類型:活化菌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于觀察挑選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常見抗生素:青霉素或卡那霉素。(3)常見細菌:大腸桿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4)兩種紙片:__________的紙片和不含抗生素的紙片,后者的作用是______。牛肉膏蛋白胨液體培養(yǎng)基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yǎng)基含抗生素對照實驗: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3.實驗過程:細菌的培養(yǎng)液抗生素紙片倒置實驗: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3.實驗過程:抑菌圈抑菌圈的直徑抑菌圈邊緣實驗: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4.衡量本實驗結果的指標:__________________。5.預期實驗結果:抑菌圈直徑隨著傳代次數增加而______;抑菌圈的逐代縮小說明細菌對抗生素的抗性逐代______。抑菌圈直徑的大小減小增強練習抗生素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其在殺死部分細菌的同時會導致細菌的抗藥性增強,而現在有效的藥物越來越少,我們需采取行動,禁止濫用抗生素。錯誤的是(

)

BA.

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抗藥性增強是抗生素發(fā)揮選擇作用的結果B.

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在繁殖過程中產生了抗藥性變異C.

抗生素是對細菌的有利變異進行選擇D.

濫用抗生素可使細菌抗藥基因頻率提高,使細菌朝抗藥性逐漸增強的方向進化練習2.

一定濃度的抗生素會殺死細菌,但變異的細菌可能產生耐藥性。某學校生物興趣小組為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做了以下實驗。(1)

為獲取大腸桿菌,將一定體積的飲用水過濾后,將濾膜放在含有______________的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挑選出呈______色的菌落即為大腸桿菌。伊紅—亞甲藍深紫(2)

獲得大腸桿菌菌落后,需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