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試題(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_第1頁
陜西省咸陽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試題(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_第2頁
陜西省咸陽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試題(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_第3頁
陜西省咸陽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試題(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_第4頁
陜西省咸陽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試題(歷史試題理)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陜西省咸陽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試題(歷史試題理)試題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一位學者認為:“除了西方自由主義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休系。世界性的意識形態斗爭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將是經濟流通、無止境地解決技術問題、環境問題,以及品位微妙的消費者需求之滿足。”上述說法最可能出現于A.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時 B.俄國十月蘋命成功時C.新中國建立之后 D.英國光榮革命后2.宋朝中樞機構中“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的兩個機構是A.中書門下和三衙 B.中書門下和樞密院C.制置三司條例司和樞密院 D.樞密院和三衙3.古代中國皇帝用璽官員用印,印璽是權力的象征。據載:“秦天子六璽,唐時有八寶,宋尚循其制,至徽宗而加九,南渡至十一,皆非制也。本朝初有十七寶,至世宗加制其七,今掌在符臺者共二十四。”(引自《萬歷野獲編》)。這一現象可以印證A.國家事務趨多 B.中央集權加強 C.皇權至高無上 D.制印技藝進步4.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國家集中力量在貴州、云南、甘肅、青海等“三線”地區進行工業基礎建設,其布點與選址的原則是靠山、分散、隱蔽。“三線建設”戰略決策的主要背景是A.建立合理工業布局 B.應對外來安全威脅C.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D.延續左傾冒進錯誤5.列寧曾說:“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A.社會主義道路不適合蘇俄經濟的發展B.資本主義的發展方法對蘇俄有較大意義C.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經濟發展新模式D.發展資本主義推動了蘇聯工業化的實現6.列寧在1899年指出:“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這一觀點A.源于工業革命時期的社會實際B.闡明了馬克思主義與自然科學的關系C.預示了俄國革命爆發的可能性D.指明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方向7.下表為在國際體系、利益相關度和力量對比影響下霸權國與非霸權國采取的關系類型。據此可推知,在國際關系中A.追隨霸權國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B.多極化確實有利于制約世界霸權C.追隨和不介入戰略居次要地位 D.兩極格局避免了世界大戰的發生8.“……并無特出之首長,亦無權向各部及各督、撫直接發布命令。蓋……仍不過清王室一御用機關,不得目之為政府中之最高樞機。”文中省略的應該是A.中朝 B.政事堂 C.內閣 D.軍機處9.15世紀學者奇諾說:“這是一個黃金時代,(在佛羅倫薩)幾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詩歌、雄辯術、繪畫、建筑、雕塑、音樂都復活了。”這反映了在該地A.希臘羅馬文化開始興起 B.人文精神得到傳承C.宗教改革思想開始轉播 D.啟蒙思想影響巨大10.下圖是明朝汀州(今龍巖)人的藍靛(一種植物,可作染料)種植基地轉移圖。據此,以下推論合理的是A.東南人地矛盾日趨突出 B.閩浙省際交通十分便利C.市場導向促進產業調整 D.移民加速經濟重心南移11.北宋中葉,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如宋仁宗在位期間人才濟濟,文官群體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現“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這種現象A.激發士人的社會責任意識 B.加快了新貴族政治的形成C.促使崇文抑武政策的出現 D.導致書院講學的日臻發達12.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前424)指出“來自戴爾波伊并使他們感到很大恐怖的可怕的神托也沒有打動、雅典人離開希臘,他們堅守在自己的國土上面,鼓起勇氣來等候侵略他們國土的人們。”這說明希羅多德A.具有了早期人文主義思想B.極力反對希臘的宗教信仰C.贊揚發達的雅典民主政治D.害怕神權的力量影響雅典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一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0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家則拿出了……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漲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1)列出中國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的主要代表o他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的社會原因有哪些?(2)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樣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材料二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啟蒙運動是在一個逐漸形成、形成后又不斷更新最終得到強化的文化大環境中展開的o……到17、18世紀,文化大環境又進行了一次更新。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啟蒙運動率先為構筑一個新的理性主義文化大環境開辟了道路。到18世紀則出現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舉”的形勢,這一切終于催化著醞釀已久的理性主義文化大環境蒸蒸而生。——王賢仙《近代中西文化啟蒙之淺析》(3)材料二中18世紀西方出現“三大革命”,分別指的是當時歐洲政治、思想、經濟領域的什么重大事件?材料三(西方民主思潮)誕生之后,……對世界各國都造成了深刻地沖擊o對中國沖擊的結果是儒家文化逐漸失去了統治地位。如果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樹,洋務運動只不過剪斷了一些枝葉,辛亥革命則相當于將這棵大樹砍斷了。”——知原《西方文明對中國的沖擊及中國文明的嬗變》(4)法國啟蒙思想曾對近代前期中國的哪幾次救亡圖存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材料三中“將這棵大樹砍斷”的含義是什么?14.(20分)社會在流動中進步材料一西周以來通行世卿世祿制度,到戰國時已經受到很大沖擊……。新制度使一些出身低賤的人,……而成為將相。至西漢初年,布衣將相基本取代了世襲貴族主宰政治的局面。——摘自《高中歷史》第二分冊材料二社會流動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色。社會流動可使低階層上升為高階層,農家子弟變為紳士,……貧窮而有才能的青年……使個人能力作最大限度的發揮,使各種制度有規律地運作,各級領袖能勝任地負責。——周榮德《中國社會的階層與流動》問題(1)戰國時期,哪些“新制度”可使“一些出身低賤的人而成為將相”?(2)促成“西漢初年布衣將相基本取代了世襲貴族主宰政治局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你認為在傳統社會中有利社會流動的最為有效的制度是什么?說明理由。(4)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你認為能推動社會流動的還有哪些途徑?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二戰后的美、蘇對抗,是全球性的,既是國家利益的爭奪,也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材料中“世界性的意識形態斗爭不再存在”說明蘇聯解體了,故選A;BCD材料未體現,排除。2、B【解析】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宋代為了加強對內控制,以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和掌管軍事的樞密院共同行使行政領導權,并稱為“二府”,為當時最高國務機關;三司指鹽鐵、度支、戶部;三衙是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有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它不屬于中樞機構。故答案選B。3、B【解析】

皇帝的玉璽數量不斷上升,從秦朝的六枚到明朝的二十四枚,說明皇權在不斷上升,即權力不斷集中在中央,B正確;玉璽數量增加和國家事務增多并不具備直接因果聯系,排除A;皇權至高無上指的是皇帝總攬一切事務,排除C;玉璽數量增多不是因為制印技術進步,排除D。4、B【解析】

三線建設地點在西南西北地區,布點與選址的原則是靠山、分散、隱蔽,結合建設時間可知,這一時期中蘇關系惡化,建設主要是為了應對外來安全威脅,B正確;三線建設布點明顯不是從工業布局合理角度考量,排除A;三線建設布點與選址的原則是靠山、分散、隱蔽,不利于促進經濟均衡發展,排除C;這一戰略決策基于國際形勢判斷,不屬于冒進錯誤,與左傾無關,排除D。5、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列寧試圖部分利用資本主義手段向社會主義過渡,可見資本主義發展發放對蘇俄有借鑒意義,選項B正確;選項A不符合史實,列寧最終是要實現社會主義,排除;材料是列寧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設想,選項C是實施結果,排除;蘇聯的工業化是在斯大林時期實現的,選項D排除。6、C【解析】

材料中列寧指出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故C符合題意;A、B、D材料未體現,排除。7、B【解析】

本題以國際關系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表中內容看,多極體系與單極和兩極體系下的國際關系相比,多極體系更有利于形成對世界霸權的制約,B項正確;A項說法過于絕對;從材料看不出三種關系類型的主次關系,C項錯誤;材料信息并不強調兩極格局的影響,排除D項。8、D【解析】

據材料中“清王室一御用機關,不得目之為政府中之最高樞機”聯系清朝的中樞機構特點,該機關應是軍機處,故選D;西漢實行中外朝制度,排除A;政事堂是唐、宋時期宰相的總辦公處,內閣不是清朝的御用機關,排除BC。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不過清王室一御用機關,不得目之為政府中之最高樞機”,聯系清朝軍機處的特點分析解答。9、B【解析】

解題關鍵在于時間和地點,時間是15世紀,地點是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判斷為文藝復興。各種自由科目的復活其實是對古希臘羅馬人文精神的傳承,B正確。希臘羅馬文化在公元前就已經繁盛,排除A,宗教改革興起于16世紀的德國,排除C,啟蒙思想興起于17世紀,排除D。【考點定位】必修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發展·文藝復興。【詳解】10、C【解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藍靛從龍巖一帶向北轉移到浙江一帶,主要是為了滿足浙江一帶染布專業的工商業市鎮發展的需求,故體現出市場導向對產業調整的影響,故C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人地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閩浙省際之間屬于山區,交通并不便利,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藍靛種植的轉移而不是人口轉移,排除D項。11、A【解析】

材料反映北宋中期讀書人入仕取得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現“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這必然促使士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增強,故A項符合題意;隋唐時期科舉制結束貴族政治,強化官僚政治,宋代延續這一歷史趨勢,故B項不符合題意;崇文抑武政策是宋代初期既定國策,C不符合題意;書院講學產生于唐代,從宋初逐步走向發達,與材料所述的現象關系不大,故D項不符合題意。12、A【解析】依據“來自戴爾波伊并使他們感到很大恐怖的可怕的神托也沒有打動、雅典人離開希臘”可知其強調人的偉大和對神的懷疑,故A項正確;懷疑神不等于反對宗教信仰,故B項錯誤;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錯在“害怕”,材料無法體現,排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原因: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使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高度強化的專制主義制度的壓制;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和影響。(2)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三權分立”、民主共和制。(3)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工業革命。(4)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解析】

(1)一問結合明清啟蒙思想家的相關代表人物進行回答即可;二問根據材料一“新的經濟形態還十分微弱、脆嫩”結合所學從政治體制、經濟基礎及思想進行分析闡述。(2)結合啟蒙運動的思想主張可知,啟蒙思想們提出了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三權分立”、民主共和制等政治主張。(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發生的重大政治、思想、經濟革命事件分別為法國大革命、啟蒙運動及工業革命。(4)一問結合所學可知,近代前期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我國興起了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運動;二問根據材料四“洋務運動只不過剪斷了一些枝葉,辛亥革命則相當于將這棵大樹砍斷了”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通過學習西方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辛亥革命學習西方實行民主共和制,推翻了君主專制體制。14、(1)軍功授爵和國君任命官吏(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2)答案1:漢初開國皇帝和群臣,大都來自社會下層,西漢開國后多被封為將相重臣,形成布衣將相的局面。答案2:只答秦末王侯將相不必貴胄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或只答秦朝統一措施及其影響。答案3:其它。(3)答案1:科舉制。科舉制主要依據考試成績來選拔官吏,普通士人原則上皆可赴京應試,不僅擴大政治統治基礎,而且還抑制了門閥勢力;在宋朝時,又對考試制度和規則做了較大改革,增設“殿試”,創設“彌封”、“謄錄”等制度規則,以保證科舉考試的公正和公平。(其他言之有理,有據也可)答案2:科舉制,只回答科舉制度概念極其作用,未能回答北宋完善的。(4)軍事政變,政權更迭,政治改革,農民起義,軍功受爵,聯姻結盟、察舉制等(其它言之有理,有據也可)【解析】

(1)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使“一些出身低賤的人而成為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