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十七單元選修部分第45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十七單元選修部分第45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十七單元選修部分第45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十七單元選修部分第45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十七單元選修部分第45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45講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全國卷5年考題統計年份·試題命題角度備考建議2024年Ⅰ卷華盛頓的“中立政策”和羅斯福的“睦鄰政策”1.關注中外歷史人物在國家對外政策、邊疆問題、國家統一、廉政建設等一系列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對其評價。2.特殊要關注不同時期同類歷史人物的比較和評價。Ⅱ卷明代三娘子的歷史功績Ⅲ卷唐憲宗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2024年Ⅰ卷季札被歷代儒者尊為賢人的緣由及出訪的意義Ⅱ卷顏回被孔子看重及在后世受尊崇的緣由Ⅲ卷陳云的經濟思想及對新中國建設的貢獻2024年Ⅰ卷對唐朝名將高仙芝的評價Ⅱ卷對鄭板橋書畫藝術的相識與評價Ⅲ卷蔡元培在北大校務改革的緣由、特點及貢獻2015年Ⅰ卷對丘處機的評價Ⅱ卷對俾斯麥的評價2014年Ⅰ卷對包拯的評價Ⅱ卷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的作用考向一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1)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是否體現歷史發展的必定趨勢。如秦始皇是歷史上出名的暴君,但他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心集權制,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2)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方法。如羅斯福新政雖然實行福利政策,改善了一般百姓生活,但其動身點還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利益,這是由他作為資產階級政治家的階級屬性確定的。(3)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維護廣闊人民的利益。如評價我國近代聞名的資本家張謇就不能因為他的階級屬性而否定他的主動作用。(4)道德標準和實踐動機不能代替實踐效果,歷史人物的實踐活動及其影響是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依據。如對斯大林的評價,近年來,對其掌權時的一些政治活動和進行大清洗、“肅反”擴大化等多有披露,但總體上看,斯大林領導蘇聯完成工業化,取得衛國斗爭的成功是主要的,其歷史功績是不行抹殺的。1.命題點:三娘子的歷史功績(2024·課標全國Ⅱ,4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娘子(1550~1613年),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無巨細,咸聽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時代,明朝與蒙古部落勢力沿長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孫投附明朝,雙方關系忽然驚慌,在三娘子的勸告下,俺答汗同意與明朝和談。明朝送還俺答汗之孫,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并開放十余處市場供蒙漢人民自由貿易。每當開市時,蒙漢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騎,擁胡姬,貂帽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輔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區建城,后明朝賜名為“歸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輔佐繼任的順義王,接著與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無用兵之患,沿邊曠土皆得耕牧”。——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三娘子能夠推動明、蒙雙方取得和平局面的緣由。緣由要從客觀與主觀兩方面分析。留意從材料中獲得有效信息“相持已近200年”→人民和平愿望;“自由貿易”→雙方互市的需求;“器重”“勒精騎”→個人實力與威望。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要評價三娘子的歷史功績。步。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緣由:多年斗爭,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間商業互市的需求;個人實力與威望。(2)評價:推動了蒙漢人民的經濟文化溝通;維護了明、蒙之間的長期和平;促進了草原地區的社會進步。考向二中國古代思想家主要協調的幾種關系(1)天人關系:我國古代思想家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精神、行為與外在自然的一樣,以及由此而達到的天道與人道的統一,從而實現完滿和諧的精神追求。①儒家《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問題。孔子說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體現了孔子“畏天命”的思想。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達到融天地萬物于一體的境界。董仲舒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二程、朱熹、王夫之等也指出人道與天道的同一性。②道家老子的“見素抱樸”“回來自然”的“順天說”。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崇尚自然、效法天地。莊子希望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人與人的關系:古代思想家希望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①儒家孔子提倡通過“仁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來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性。②墨家: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尚賢”等原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③道家老子推崇“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隔離關系。莊子則提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追求人與人之間各得其所,逍遙游世的和諧。(3)身心關系: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上,中國古代思想家主見身心和諧。①儒家:強調通過修身達到身心和諧,還提倡要講中庸之道,要言行一樣,文質兼勝,以此達到身心和諧。②道家:老子指出,“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主見人之形體與精神合一。2.命題點:中國古代歷史人物顏回(2024·課標全國Ⅱ,47)材料顏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依舊淡泊達觀。顏回天資聰穎,能很快領悟老師的訓誨,子貢贊揚他,“聞一知十”。每次談到他的求學精神,孔子總是不吝贊許。顏回敬重老師,曾說:“夫子循循然善迷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他踐行孔子的學說,認為假如自己的才能才智能夠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為世所用,則獨善其身。顏回英年早逝。孔子特別哀思:“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漢代以后,歷代統治者賜予顏回很高的評價。《魏書》云:“建國緯民,立教為本;尊師崇道,茲典自昔……釋奠孔顏,乃其時也。”顏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廟,與孔子并稱“孔顏”,元代被封為“復圣”,對后世影響深遠。——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顏回成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緣由。依據材料信息“淡泊達觀”“敬重老師……踐行孔子的學說”等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顏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緣由。依據材料中的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從孔子對顏回的確定、儒學的地位、統治者的推崇和須要等方面回答。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道德品德高尚;天資聰穎,領悟力強;深諳孔子學說,尊師重道;用儒學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踐行儒家學說不遺余力。(2)孔子對顏回的高度確定;儒學成為統治思想;統治者的推崇;弘揚儒家道德的現實須要。考向三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1)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臺,人物同樣的活動假如處于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作出不同的評價。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2)確定評價標準: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道德評判不能變更偉人的歷史地位,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去看待,但同時要遵循大節原則,不能因為失誤就否認歷史貢獻。(4)克服英雄史觀:承認歷史人物的特性特點對事物具有確定影響力,但不能夸大,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3.命題點:唐憲宗與“元和中興”(2024·課標全國Ⅲ,4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年在位)整頓賦稅,裁減冗員,放免宮女,使財政狀況起先好轉。他任用主見“削藩”的李吉甫等人為宰相,先后討伐不聽從朝廷的劍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與浙西鎮(今蘇南、浙西地區),取得成功,割據多年的魏博鎮(今冀南、豫北)主動歸順。814年,朝廷發兵討伐反叛的淮西鎮(今河南南部),仍沿舊例以宦官監軍,將帥不愿出力,戰而無功。憲宗聽取建議,取消宦官監軍制度,將帥自行處理軍務。817年平定淮西,俘殺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迫于此戰之威,原割據的藩鎮主動投附,一些藩鎮被分割裁減,藩鎮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時興盛。因憲宗年號“元和”,史稱“元和中興”。——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依據材料,概括唐憲宗平定“跋扈”藩鎮的緣由。留意從材料中獲得有效信息:“財政狀況起先好轉”“任用主見削藩的李吉甫”“討伐”“主動歸順”“主動倒戈”“取消宦官監軍制度,將帥自行處理軍務”,在此基礎上進行概括。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唐憲宗作為中興之君,與唐太宗歷史功績的共同之處。“共同之處”從國家統一、中共集權、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等方面說明。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開源節流,增加朝廷財政收入;看法堅決、重用主見加強中心集權的官員;敏捷調整征討策略;剿、撫并用。(2)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心集權;努力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1.正確評價古代政治家的方法評價古代政治家功過的一般方法為結合政治家的活動一分為二地評價。一般從以下角度進行歸納評價:(1)是否完成國家統一,推動歷史發展。(2)是否調整政治措施,保持社會安定;是否調整經濟措施,重視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3)是否實行措施,促進文化旺盛。(4)是否實行措施,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5)是否抗拒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2.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1)全面性原則:堅持兩點論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應從主動性和消極性、進步性和反動性、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等方面全面評價。(2)階段論和方面論結合的原則:在縱的關系上,歷史人物有時間階段上的劃分,從不同階段上作出不同評價;在橫的關系上,歷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評價時應采納方面論的方法。(3)發展性和長遠性原則: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角度去評價,從是否順應歷史進步潮流、是否體現歷史發展的必定趨勢等角度去評價。(4)主流性原則:要分清歷史人物的主流與支流,政治活動與個人生活方面的差別,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個人道德標準代替歷史進步的標準。(5)適度性原則:評價歷史人物不能獨樹一幟,不能違反主流學術觀點,不能違反一般的善惡標準。(6)階級性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的觀點與階級分析的方法,但反對貼階級標簽,反對苛求古人。(7)實踐的原則:從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實踐效果好壞以及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進行評價。3.歷史人物的比較方法(1)同時代歷史人物的比較,可以從歷史人物本身找尋時代背景。比如,孔子與柏拉圖的比較,華盛頓與拿破侖的比較,等等。(2)同類歷史人物的比較,可以從中找尋歷史的發展規律。比如,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與鄧小平的比較,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華盛頓與拿破侖的比較,等等。(3)同背景下歷史人物的比較。比如,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統治者的比較,追求民族獨立的孫中山、凱末爾和甘地的比較,等等。4.歷史人物評價過程中的幾個常見誤區(1)正確處理歷史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要明確以下四點: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建者;其次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再次要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與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之間的聯系;最終還要確定歷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總之,對歷史人物的作用要恰當評價,不能隨意夸大。(2)正確處理階級分析與個人出身的關系不能僅據個人出身來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因為單獨的個人并不總是以所屬的階級為轉移(中國近現代很多革命家的經驗即為證明)。也不能以貼階級標簽的方式代替階級分析。如對剝削階級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統統加以否定就是一種典型的“貼標簽”。(3)正確處理主觀動機與客觀后果之間的關系既要留意主觀動機,又要看客觀后果,尤其應把客觀后果放到評判的首位。這樣處理二者的關系是歷史的困難性所要求的,動機和后果有時是一樣的,有時又是沖突的,“好”的動機有可能帶來“壞”的后果;“壞”的動機在特定條件下又能帶來“好”的后果。如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其動機和后果就南轅北轍了。(4)正確處理道德評價和歷史評價的關系不能用一些過時的或抽象的道德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也不能用現在的道德觀去苛求古人,而應著眼于他的歷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說成是“漢賊”,就是從封建正統的道德觀動身,用道德評價取代歷史評價,是錯誤的。課時作業1.(2024·廣州一般中學畢業班綜合測試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魯班復姓公輸,名般,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魯國人,故稱魯班。《墨子》《禮記》《孟子》等先秦典籍,對魯班的事跡都有記載,如魯班為楚國造云梯、鉤強等武器,獨創和制作了鏟、鉆、曲尺等工具。漢代以來,魯班的事跡廣為流傳,出現了很多賜予民族、地域色調的民間傳聞,魯班文化由此衍生,影響深遠。魯班從行業祖師爺成為了建筑行業之神。很多奇妙奇麗的建筑附會傳聞成為魯班的手筆。宋元以來,在全國很多地方建有堂廟,供奉魯班神像,祭祀魯班。這些地方稱魯班殿,又叫祖師殿,大凡行會議事,訂立行規,商討工價,師傅收徒等,都在祖殿實行。明代成書的民間工匠業務用書,被命名為《魯班經》,流傳于今。——摘編自孫中原《魯班文化探討的意義》等(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指出魯班在春秋戰國時期成為巧匠的歷史背景。(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魯班文化的精神內涵并簡析魯班文化的影響。答案(1)春秋戰國時期斗爭頻繁;手工業有確定的發展;各地文化間的溝通。(2)魯班文化的精神內涵:重視創新;精益求精;留意實踐;敬業專注。(任答3點即可)影響:推動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有利于行業規范的建立;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的溝通。(任答3點即可)2.(2024·哈爾濱第三中學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即位之初,雍正皇帝即在全國綻開錢糧大清理,并首先在中心戶部起先。雍正元年正月,下令設立“會考府”,由怡親王允祥負責清理戶部錢糧,對涉案的一批貴族和高級官僚予以嚴懲。地方財政的清查工作也隨即全面綻開,使大批貪官紛紛浮出水面。為追繳贓款并防止貪官污吏把退賠贓款的經濟負擔轉嫁或變相轉嫁到百姓身上,雍正皇帝實行擱置與抄沒家產的手段,并頒布禁止代賠、不許虧空官員在任賠補、對畏罪自殺的官員加重懲罰等法令,對貪贓者予以最高強度的經濟懲處。在整頓財政的同時,雍正皇帝為端正官風嚴厲打擊官僚之間朋比黨援、因循瞻顧的陋俗,抑議。雍正皇帝整頓財政的進一步舉措是形成清朝官員的“養廉銀制度”和禁革陋規。“養廉銀制度”是政府提解部分財政收入給中心及地方各級官吏,作為生活、辦公的一種經濟補助。禁革陋規是查禁和革除各級官員除薪俸外的各級雖屬非法但又相沿日久形成慣例的收入。經過雍正皇帝的大力整治,國庫存銀從康熙末年的800萬兩到雍正五年增至5000萬兩。——摘編自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1)依據材料,概括雍正皇帝整頓財政、懲治腐敗取得成效的緣由。(2)結合材料和所學學問,評價雍正皇帝整頓財政的效果。答案(1)緣由:財政制度改革與整頓吏治并重;中心與地方并行;措施有力且行之有效。(2)主動性:澄清吏治;增加收入,減輕民眾負擔;確定程度緩和社會沖突;局限性:沒有擺脫專制統治(沒有變更人治本質),無法有效遏制腐敗。3.(2024·成都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張元濟(1867~1959年),光緒十八年進士,曾任總理衙門章京等職,支持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張元濟遭遇“革職永不敘用”處分,后經李鴻章介紹,入南洋公學(近代聞名官辦高等學堂,今上海交大前身)任譯書院主事兼總校,起先編譯、出版教材和參考書籍,實現了人生第一次跨越。在這期間,張元濟主持出版的最有影響的書籍是嚴復翻譯的《原富》(即英國亞當·斯密著《國富論》)。1902年張元濟辭去南洋公學職務,到商務印書館籌建編譯所。至此,張元濟實現了人生其次次跨越。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頒行,教化改革思潮再次興起,編寫得體、符合教化科學規律的教材成為不行或缺的一環。張元濟把握住了歷史機遇,1903年推出中國第一套現代教科書——“最新教科書”,1912年又推出“共和國教科書”,為變革中的國家確立了全新的文化教化標準。——摘編自張人鳳《戊戌到辛亥期間的張元濟》(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張元濟兩次人生選擇中的身份轉換。概括他對近代中國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社會環境對張元濟人生選擇的影響。答案(1)身份轉換:第一次,從政治官吏到(官辦高等學堂的)教化工作者;其次次,從(官辦高等學堂的)教化工作者到民間出版企業投資者和主持人。貢獻:主持編譯所推動了商務印書館的發展,為近代出版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支持戊戌變法,編譯西學著作有利于新思想的傳播;出版教科書有助于教化變革。(2)影響:戊戌變法及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為張元濟人生選擇及出版活動創建了有利的政治環境;近代以來民族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持續發展,為張元濟的商業出版事業供應了經濟基礎和保障;西學的傳播和向西方學習的深化發展,為張元濟編譯出版創建了相宜的文化環境。4.(2024·武漢高三畢業調研測試)材料民國時期,鄉村問題在中國學問分子中引起廣泛關注。很多學問分子提出:只有解決了鄉村的衰敗問題,才能挽救國力的衰敗。他們深化農村,主動探究農村變革之路。……盧作孚于1927年出任重慶嘉陵江三峽防團務局局長,起先了其以北碚為中心的嘉陵江三峽地區30多個鄉鎮的建設運動。他提出“鄉村現代化”主見,通過招商引資將眾多工廠企業引入北碚,并修路疏河,通郵通電,創辦各級各類學校,建圖書館、博物館、科學院,建立農業銀行、消費合作社,向農夫傳授各種學問、技能,并為農夫供應醫療衛生服務。北碚原本盜匪橫行、貧困閉塞,到20世紀30年頭末,竟成為“世外桃源”般的西部科研中心,是全國鄉村建設的典范區。盧作孚希望北碚的“鄉村現代化”建設,成為中華民國現代化的參考,最終實現“國家的現代化”。(1)依據材料,概括盧作孚踐行“鄉村現代化”的主要做法。(2)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說明民國時期鄉村問題廣受學問分子關注的緣由。答案(1)經濟上,改善基礎設施,發呈現代工業和農村金融業等;文化上,辦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科學院等;社會生活上,改善農夫醫療條件,向農夫傳授學問技能。(2)民族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