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著眼于防范與懲處。教化是社會治理的工具,著眼于教育和引導。兩者相輔相成。——“單元引言”法律國家統治的工具教化社會治理的工具古代中國中華法系道德禮儀教化近代西方
英美法系
宗教倫理教化
大陸法系新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
精神文明建設
主義法律體系兩者并用相輔相成各具特色多元文化中華法系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蘊含豐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習近平“中華法系”作為一個法學概念,有兩種含義。其一,作為“中國古代法律”的代稱,專指中華文明史上形成的,以調整社會關系、構建社會秩序、維護國家治理為目的的中國古代法律。其二,作為比較法意義中的概念,“中華法系”是指以中國唐代法律為核心,包括東亞、東南亞一些國家通過移植、借鑒唐代法律而建立的古代(亞洲)法律群。中國古代的與
【課程標準】
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
知道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中華法系的“前世今生”選擇性必修一
第8課
隋唐
《唐律疏議》——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成為中華法系定鼎的標志性法典。
中華法系形成于秦朝,成熟于隋唐時期。之后經過宋元明清近千年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內涵不斷豐富,不僅融入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價值理念,而且融入國家治理實踐經驗。——《讓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煥發時代生機》(光明日報)一、認識中華法系的內涵武后時,下邽人(今陜西渭南)徐元慶父爽為縣尉趙師韞所殺。元慶變姓名為驛家保。久之,師韞以御史舍亭下,元慶手殺之,自囚詣官。——《舊唐書》
父母為人所毆擊,子孫即毆擊之,非折傷者勿論;折傷者,減凡斗折傷三等;至死者,依常律。
——《唐律疏義·卷二十三》想一想:根據《唐律疏議》相關條款,應該如何判決徐元慶?想一想:政府可根據哪一法典審判徐元慶為父報仇一案?(一)從“徐元慶復仇”案,見證盛世大唐
。
《唐律疏議》:唐高宗時期撰成;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歷代王朝制定法律的藍本;“徐元慶孝心可鑒,赦其無罪,該案到此為止”。——武則天
按之國章,殺人者死,元慶宜伏辜。又按《禮》經,父讎不同天,亦國家勸人之教也,元慶不宜誅。…如臣等所見,謂宜正國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閭墓(里巷和墓道的門前),嘉其徽列,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編之于令,就為國典。
——節選自
陳子昂《復仇決議》問題:閱讀上述材料,概括陳子昂對“徐元慶案”的看法。(一)從“徐元慶復仇”案,見證盛世大唐
。
(柳宗元)作《駁復仇議》批判陳之建議,認為“既誅且旌”乃“瀆刑壞禮”……禮法本不存在沖突,目的都是為了防亂。因此,表彰與處死同施于一人,將導致濫用刑法或破壞禮制,不利于警示后人謹慎行事。
他建議對復仇案件要區分論罪用刑:若復仇合乎“禮”,即父為官吏誤殺,復仇當被獎勵;如其父確實當誅,復仇便是“仇天子之法”“悖驁而凌上”。——摘編自沈瑋瑋、曾潞明《唐人徐元慶復仇案的百年論爭:陳韓柳之別》問題:根據材料,概括柳宗元對“徐元慶案”的看法。當時諫臣陳子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且請“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臣竊獨過之。—柳宗元《駁復仇議》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唐律疏議》(一)從“徐元慶復仇”案,見證盛世大唐的
禮法結合
(柳宗元)作《駁復仇議》批判陳之建議,認為“既誅且旌”乃“瀆刑壞禮”……禮法本不存在沖突,目的都是為了防亂。因此,表彰與處死同施于一人,將導致濫用刑法或破壞禮制,不利于警示后人謹慎行事。
他建議對復仇案件要區分論罪用刑:若復仇合乎“禮”,即父為官吏誤殺,復仇當被獎勵;如其父確實當誅,復仇便是“仇天子之法”“悖驁而凌上”。
——摘編自沈瑋瑋、曾潞明《唐人徐元慶復仇案的百年論爭:陳韓柳之別》(二)從《唐律疏議》,理解
進一步發展告祖父母父母:諸告期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雖得實,徒二年……”狀告期親尊長、外祖父母、丈夫及丈夫的祖父母,即使罪行確鑿,仍然判徒二年……死囚覆奏報決:諸死罪囚,不待覆奏報下而決者,流二千里。……
死刑覆奏制度,不等朝廷復奏結果就私自處人犯以死刑的,將主管官吏流放兩千里……欠債達到1匹布的價值,違約20日不還就要被處以“笞刑”20下,每過20日再加一等……負債違契不償:諸負債違契不償一疋(量詞)以上,違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問題:從《唐律疏議》上述法律條約內容來看,唐朝法律有何特點?重視倫理、維護孝道(禮法結合、以禮入法);尊重生命、慎用死刑、(司法)程序正義;保護財產、維護公平正義……“律令儒家化”的先秦—秦漢
“鑄刑書”——中國最早的成文法,拉開了中華法系的序幕。
中華法系形成于秦朝,成熟于隋唐時期。之后經過宋元明清近千年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內涵不斷豐富,不僅融入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價值理念,而且融入國家治理實踐經驗。——《讓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煥發時代生機》(光明日報)二、溯源中華法系的形成
春秋時期,鄭國子產“鑄刑書”。——中國最早的成文法。(一)從“德法之爭”,見證
轉變禮德治的起源習慣法法治的起源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
——《尚書·康誥》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使民不可辯則畏上也。——《孟子》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禮記·禮運》晉國的大夫叔向提出反對,“民知有辟,則不忌于上,并有爭心……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于書。”
——摘自《左傳·昭公六年》
問題: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說一說叔向、孔子為什么會反對“鑄刑書”?
使民眾有法可依,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法律的壟斷和特權,不利于維護禮治,……三十年后,叔向所在的晉國也把他們的《刑書》公布了,這一次引起了孔子的強烈抨擊:“今棄其度也,而為刑鼎……貴賤無序,何以為國?”——摘編自《孔子家語》(一)從“德法之爭”,見證
轉變2.春秋:“鑄刑書”之爭
拓展史料:子產在修訂鄭國刑法時,采取的方法并不是“問政于民”……而是往回追溯“先王之制”,也就是復古。這套修訂后的鄭國刑法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叫“鄭刑”,就是鄭國都城地區的刑法,針對卿、大夫、士人、工商業者這種非農人口;還有一套叫“野刑”,就是鄭國郊野地區的刑法,針對廣大農民。
—《春秋子產“鑄刑書”—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成文法》
德,國家之基也。——子產在“法治”和“禮治”之間尋求平衡西周戰國春秋習慣法君主的選擇
?子產孔子孟子仁政省刑罰,薄稅斂成文法德治叔向商鞅韓非法、術、勢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為政以德節用愛人王室衰微,大國爭霸,禮崩樂壞宗法為核的禮制
兩家出發點不同,結論自異。禮治法治只是儒法兩家為了達到其不同的理想社會秩序所用的不同工具。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3.戰國:儒法之爭(一)從“德法之爭”,見證
轉變以禮治國到以法治國的董孝子黯復仇[唐]賀知章十年心事苦,惟為復恩仇。兩意既已盡,碧山吾白頭。“孝子諱黯(董仲舒六世孫)……生后漢時。家貧少孤,事母盡孝。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聞而銜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孝子知之,恐貽母憂,默而不言。母既葬,斬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
——宋乾道《四明圖經》問題1:想一想你覺得董黯的結局會是什么?“奏聞和帝,詔釋其罪,且旌異行,召拜郎官,不就。由是以慈名溪,以董孝名鄉。”
——宋乾道《四明圖經》問題2:結合所學知識,思考董黯為何得到赦免和嘉獎?自漢朝起,儒生屢以律學章句、經義折獄等手段,將儒家強調差異性的禮義引入法律實踐中;
——賴駿楠、景風華《法律儒家化未曾發生——以家庭法制為中心》(三)從“董黯復仇”案,見證
發展◎把工作帶進墳墓的秦簡主人喜江陵張家山漢墓《二年律令》◎云夢睡虎地秦簡
從秦簡涉及的秦律名稱就可以看出,人稱秦律“密于凝脂”是毫不過分的…在法律的實施上,秦代堅持輕罪重刑,嚴刑酷法…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漢初,以亡秦為鑒,廢棄了秦代法律的嚴酷繁雜成分,由蕭何制定了崇尚寬簡的《九章律》,約法省刑,簡易疏闊。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
頒布《秦律》,推動了律的編纂2.漢朝:沿襲秦律,制《九章律》律法典令朝廷發布的法律文告用以教化百姓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漢朝秦朝3.漢武帝之后:以經注律、春秋決獄。以經注律:經學家用儒家經典來解釋現法律條文春秋決獄/引經決獄:以儒家經義作為指導思想的審判方式(三)從“董黯復仇”案,見證
發展“以法治國”到“以經注律”的宋《宋刑統》《天圣令》《呂氏鄉約》、《家禮》約律分離宋《宋刑統》《天圣令》《呂氏鄉約》、《家禮》約律分離明《大明律》、律例合編鄉約宣講明太祖六諭,引用《大明律》約律合流清《大清律例》鄉約宣講“圣諭”;引用《大清律例》時期法治(法律)教化
關系夏朝《禹刑》禮法分途商朝《湯刑》西周《九刑》敬天保民、禮制春秋戰國鑄刑書(成文法)法家法治儒家德治禮法對立秦《秦律》、嚴刑峻法焚書坑儒漢沿襲秦律、《九章律》尊崇儒術、以經注律禮法合一德主刑輔中華法系成熟魏晉
律令儒家化唐“德主刑輔”、《唐律疏議》《大唐開元禮》,家訓宋元明清《呂氏鄉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約。
家法族規、鄉規民約等習慣法也是中華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法系形成于秦朝,成熟于隋唐時期。之后經過宋元明清近千年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內涵不斷豐富,不僅融入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價值理念,而且融入國家治理實踐經驗。——《讓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煥發時代生機》(光明日報)三、感悟中華法系的發展(一)從大清律例的制定,理解律例合編(“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意義拓展閱讀:
垂直構造的唐律疏議,具有邏輯嚴謹、事制統一的體系優勢,便于知曉遵守、便于適用……但垂直構造具有體系封閉性的缺陷,……五刑二十等缺少適應時變的彈性,律典所規定的犯罪類型終歸有限。……
大清律例繼承了大明律的體例以及實用風格,在律文之前附列……“其中有于律義有所發明,實可補律之所不逮,則竟別立一條,著為成例,以便引用”。
——摘編自
張生《中華法系的現代意義:以律典統編體系的演進為中心》
一、德業相勸;二、過失相規;三、禮俗相交;四、患難相恤。——宋代《呂氏鄉約》
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
——明太祖“六諭”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窩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威,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諭十六條”變化:從民間自發到政府(自上而下)推動;從頌揚道德禮儀到宣講皇帝圣諭(強調順從、安分守己);(宣講內容)(宣講主體)(二)從鄉約的變化,認識唐以后基層教化的發展(宣講目的)由民間教化手段淪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問題:據材料,想一想:從宋朝到清朝,鄉約有何變化?
畫中上方的案上正中放置“圣諭牌”,寫著皇帝要求宣講的內容,講鄉約的時候要對著圣諭牌行禮。《圣諭圖像衍義》——清
李來章
【鑒往知來向史而新】“血親復仇”案件處置背后隱含的情法沖突問題,自古以來都是司法實踐的難題。……當今社會改革轉型期,情、法沖突案件大量涌現,為司法審判帶來困境和挑戰。拓展探究:古代中華法系之下的禮法發展和司法處斷,可以給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的哪些歷史借鑒?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習近平時期法治(法律)教化
關系夏朝《禹刑》禮法分途商朝《湯刑》西周《九刑》敬天保民、禮制春秋戰國鑄刑書(成文法)法家法治儒家德治禮法對立秦《秦律》、嚴刑峻法焚書坑儒漢沿襲秦律、《九章律》尊崇儒術、以經注律禮法合一德主刑輔魏晉
律令儒家化,以經注律,納禮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黃金回收正規協議書
- 項目管理服務協議書
- 項目紅利分配協議書
- 計算機二級MySQL試題透視試題及答案
- 財務視角中的邏輯推理考題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計算機二級MySQL應試技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應考課程試題及答案全解析
- 財務管理專業素養試題及答案
- 法律專業考研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一級考試重要時間管理技巧試題及答案
- 測量儀器自檢記錄表(全站儀)
- 2023高考地理高三一輪復習教學計劃和備考策略
- 2022年虹口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面試考官練習試題附答案
- Java程序設計項目教程(第二版)教學課件匯總完整版電子教案
- 能源經濟學第10章-能源投融資
- 小學音樂說課萬能模板
- 鋼結構監理實施細則(全)
- 附件_景觀工作面移交表
- 民兵軍事訓練大綱【精選文檔】
- 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指導性培養方案
- 繼電保護反措及二次回路(石嘴山講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