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礎(修訂版)》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_第1頁
《哲學基礎(修訂版)》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_第2頁
《哲學基礎(修訂版)》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_第3頁
《哲學基礎(修訂版)》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_第4頁
《哲學基礎(修訂版)》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哲學基礎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1590年,在象征權威高高在上的比薩斜塔上,伽利略讓兩個質量懸殊的鐵球同時下落,結果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這個實驗推翻了持續1800年的錯誤結論,被當作科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載入史冊。1609年8月21日,在圣馬可廣場的鐘樓上,伽利略展示了能將物體放大9倍的新天文望遠鏡,在布魯諾被施火刑的短短幾年以后,伽利略便向那些透過望遠鏡仰望天空的人們揭示這樣一個事實:月球表面坑坑洼洼,木星也有自己的衛星,地球沒有任何與眾不同。伽利略用兩個鐵球和一臺望遠鏡徹底顛覆了當時人們頭腦中的錯誤認識,也告訴今天的人們:實踐出真知,只有掌握了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才能形成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從而正確指導我們的行動。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認識與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及其特點實踐決定認識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認識與實踐認識的辯證過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認識的辯證過程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回歸到實踐感覺、知覺、表象直接性和形象性概念、判斷、推理間接性和抽象性積極投身于實踐,在實踐中獲取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這些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和創造。要從實際出發,堅持一般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理論應當被群眾掌握。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認識與實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不能感覺地球的運動,卻能直接看到日月星辰繞地球旋轉,因此,很容易誤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地居于宇宙的中心,于是地心說應運而生。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歷史上最早的地心說。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在阿拉伯天文學的成就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研究出版了《天體運行論》,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說。后來的許多發現使地球繞太陽轉動的學說得到了舉世公認的證明。

在哥白尼之后,出現了一位天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天文觀察家第谷。他在一生中以當時最為精確的精度觀測了天空中的行星,其精確程度可以說是達到了肉眼的極限。他對天文學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窮畢生精力所累積的觀測資料,這些資料在他死后由他的學生開普勒繼承,開普勒對第谷留下來的資料進行了計算。對火星軌道的研究是開普勒重新研究天體運動的起點。因為在第谷遺留下來的數據資料中,有關火星的資料是最豐富的,而哥白尼的理論在火星軌道上的偏離最大。起先他仍按照傳統觀念,假設行星進行的是勻速圓周運動,但是用正圓編制火星的運行表,火星老是出軌。于是他便將正圓改為偏心圓。在進行了無數次的試驗后,他找到了與事實較為符合的方案。可是,依照這個方法來預測衛星的位置,卻跟第谷的數據不符,產生了8分的誤差。這8分的誤差相當于秒針0.02秒瞬間轉過的角度。這樣的誤差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微不足道,但開普勒絕對相信他老師所遺留下來的觀測資料,于是他決定不用圓軌道來計算行星位置,而改用其他的圓錐曲線。在進行了多次實驗后,開普勒將火星軌道確定為橢圓,并用三角定點法測出地球的軌道也是橢圓,斷定它運動的線速度跟它與太陽的距離有關,使計算值與觀測值有了相當好的吻合。按開普勒的說法,“就憑這8分的差異,引起了天文學全部的革命”。開普勒因第谷的資料而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這些定律在科學史上之所以如此舉足輕重,是因為這三大定律導致了數十年后牛頓重力理論的發現。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認識與實踐真理及其指導作用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用真理指導實踐絕對性相對性要遵從真理,反對經驗主義。要發展真理,防止教條主義。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人類的認識,按其本性和趨勢來說,是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展著的客觀世界的。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現象與本質一位姓石的匠人到齊國去,經過曲轅這個地方,看到一棵可造幾十條船的樹。但匠人卻不停止腳步,竟然不停地趕路。他的學生很奇怪,問:“我隨先生學藝以來,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好的木材,而先生卻不多看一眼,為什么?”匠人說:“這是一棵疏脆無用的樹,用來造船就會沉,用來造棺材就腐朽得快,用來造器具就會很快被蟲蛀,這是一株不能用作木料的樹,因為沒有什么用處,所以才會這么長壽。”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看事物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透過現象掌握其本質。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現象與本質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現象與本質的含義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的啟示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現象外露于事物表面,本質深藏于事物內部現象是個別具體的東西,本質是同類中一般共同的東西現象多變易逝,本質相對平靜現象不能脫離本質,任何本質都要通過現象表現本質不能脫離現象,本質總是現象的本質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說明了科學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實踐中要注意把現象作為入門的向導,通過現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現象與本質正確分析因果聯系原因與結果的含義原因與結果的辯證關系原因與結果辯證關系的啟示因果關系具有時間順序性因果關系是確定的因果關系是復雜多樣的因果關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對立統一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原因與結果相互作用認識事物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正確地把握因果聯系有利于總結經驗教訓。準確地把握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現象與本質正確對待必然與偶然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含義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必然性與偶然性辯證關系的啟示對立統一事物發展過程中兩種不同趨勢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純粹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重視掌握事物發展的必然性,不把偶然性錯當為必然性不輕視偶然現象,善于從偶然中發現必然性堅持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現象與本質200多年前,法國醫生拉哀奈克想要發明一種能判斷胸腔里健康狀況的器械。他刻苦鉆研,但始終想不出一種好辦法來。一天,他領著小女兒到公園玩蹺蹺板,偶然發現,用手在蹺蹺板上輕輕地敲擊,敲的人自己幾乎聽不見,而別人將耳朵貼近蹺蹺板的另一端卻聽得清清楚楚,他頓時高興得大喊起來:“有了,有辦法了!”他拉著女兒一溜煙似的跑回家,用木頭做了一個喇叭形的東西,將小的一頭塞在耳朵里,大的一頭貼在別人的胸部,不僅聽起來聲音清楚,而且使用方便,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就這樣誕生了。

請你分析一下這個事件的背后,有怎樣的必然性在起作用。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內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外延:概念所反映的那一類事物的總和推理的前提必須正確遵守推理的規則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只有獲得律師資格證書才能從事律師事務,張三還沒有獲得律師資格證書,所以張三不能從事律師事務。在這個推理里,大前提是“只有獲得律師資格證書才能從事律師事務”,小前提是“張三還沒有獲得律師資格證書”,結論是“張三不能從事律師事務”。這樣的推理是正確的。

現在有這樣一個推理:所有的唯物主義都是科學的,機械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所以機械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你認為這樣的推理正確嗎?為什么?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邏輯思維的科學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和綜合歸納演繹完全歸納法不完全歸納法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個別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19世紀60年代,人們已經發現了63種元素。化學家們分析了元素的各種性質,又把這些東西聯系起來,進行綜合,想尋找出某些規律性的東西。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經過長期的分析、綜合、思考,做了63個卡片,把63種元素的性質寫在上面,探索它們的規律。最后,他把元素按原子量逐漸增大的順序排列起來,又按性質相似上下對應排列。這樣,經過20年的努力,他提出元素性質隨著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變化。例如,元素的金屬性隨著原子量的遞增,而周期地變為非金屬。其他如熔點、原子體積以及化合物的酸堿性等,也都是有規律地周期地變化著。這就是元素周期律。在此基礎上,他通過辯證綜合,科學地預言了有一種“亞鋁”元素存在。他說:“這一金屬具有比鋁強的揮發性,所以可以用延用光譜的方法來發現它。”1875年,法國化學家勒科克·德·布瓦博德朗用光譜分析方法在閃鋅礦中發現了這種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