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之泄瀉_第1頁
中醫兒科之泄瀉_第2頁
中醫兒科之泄瀉_第3頁
中醫兒科之泄瀉_第4頁
中醫兒科之泄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泄瀉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兒科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張鳳春一、概述1、定義泄瀉

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

2、發病年齡與季節常年都可發生,夏秋兩季多發或造成流行。嬰幼兒發病率較高。3、預后轉歸輕者預后良好。重者泄下過度造成氣陰兩傷,或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可轉為疳證或慢驚風4.臨床分類(1)以病因命名者:如濕瀉、痰瀉、食瀉、積瀉、風瀉、中寒瀉、疳瀉、傷食瀉、傷乳瀉等。(2)以臨床特點命名者:如飧瀉、溏瀉、洞瀉、濡瀉、鶩瀉、滑瀉、絞腸瀉、水瀉。(3)以證候性質命名者:如寒瀉、冷瀉、火瀉、熱瀉、虛瀉、實瀉、脾虛瀉、臟寒瀉。(4)以時間性質命名者:如暴瀉、久瀉、五更瀉、雞鳴瀉。《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的證治分類:“小兒泄瀉認須清,傷乳停食冷熱驚,臟寒脾虛飧水瀉,分消溫補治宜精。”5.現代醫學泄瀉包括消化不良,小兒腸炎,秋季腹瀉、腸功能紊亂等疾病。

二、病因病機

外感六淫內傷乳食脾運脾胃清濁不分合污脾胃虛弱失職濕滯并走腸間而下泄瀉脾腎陽虛耗氣傷陰(變證)氣脫釀成傷津傷陽竭液慢驚泄瀉無度日久氣血發育不愈虧損障礙疳證三、診斷

1、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或多達10次以上,色淡黃,如蛋花湯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癥。2、病史:有感受時邪、乳食不節或飲食不潔史。3、重者見脫水征: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神萎,皮膚干癟,囟門凹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及腹脹等。4、便常規:有脂肪球、或少量紅細胞、白細胞。5、病原體檢查: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四、鑒別診斷與痢疾鑒別:痢疾屬傳染病,由痢疾桿菌感染引起。大便質稀,便次多,但每次僅一點點稀便,夾有粘凍或膿血。腹痛非常明顯,里急后重。便檢:大量紅細胞、白細胞、及膿細胞。五、辯證施治

常證重在辯寒熱虛實變證重在辯陰陽(一)傷食瀉

腹瀉主證特點:1、痛則欲瀉,瀉后痛減。2、糞便酸臭,或如敗卵,或夾食物殘渣。兼證:伴有內傷乳食特點—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噯氣酸腐。或欲嘔吐,不思乳食,手足心熱,夜臥不安,苔厚膩或微黃,脈滑。證侯分析:系因乳食不節,脾胃受傷,運化失職所致。乳食為有形之物,停滯不化,腐濁壅塞腸中,故腹痛,脹滿。痛則欲瀉,瀉后腐濁得去,故瀉后痛減,積而必腐,故瀉下臭如敗卵。脾為食困,則不思乳食,腐濁上蒸則噯氣、嘔吐,苔厚膩而垢。乳食內停故脈滑。治則:消食化滯,運脾止瀉。方藥:消乳丸合大安丸加減。消乳丸治乳失節,香附甘草砂陳仙,保和加術名大安,健脾消滯又何難。(保和神曲與山楂,陳翹萊菔苓半夏消食化滯和胃氣,煎服亦可加麥芽)(二)風寒瀉腹瀉主證特點:

1、泄瀉物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著。2、腸鳴腹痛。兼證:風寒表證。分析:風寒外襲,寒濕內阻,氣機不利治法:疏風散寒,化濕止瀉。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正氣芷陳蘇,甘桔云苓術樸俱。夏曲腹皮加姜棗,風寒穢濕并能祛。(三)濕熱瀉腹瀉主證特點:1、蛋花湯樣,急迫量多。2、糞色深黃,穢臭。兼證:濕熱內蘊之征,發熱或不熱,口渴溲短黃,肢體倦怠,食欲不振或有泛惡,舌苔黃膩,脈滑數。分析:濕熱之邪,結于腸胃,下注大腸,傳化失職所致。治法:清熱利濕,安腸止瀉。方藥:葛根苓連湯加減。(四)脾虛瀉

腹瀉主證特點:1、便稀溏,色淡,不臭。2、時瀉時止,或久瀉不停.多于食后作瀉,且易反復發作。兼證:脾虛之征-面色萎黃或恍白,精神倦怠,睡臥露睛,舌淡苔白,脈沉緩無力。分析:多發生在稟賦素弱,或病后失調,或寒涼攻伐太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清濁不分,濕滯內阻,合污而下所致。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參苓白術扁豆陳,蓮草山藥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五)脾腎陽虛瀉

腹瀉主證特點:1、糞質清稀,完谷不化。2、久瀉不止,五更瀉。分析:久病瀉后,脾腎陽虛,命火衰微,釜底無薪,陽失溫煦,不能腐熟溫運水谷。治則:健脾溫腎,固澀止瀉。方藥:

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理中丸方溫中陽,人參甘草術干姜。嘔噦腹痛陰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陽。四神丸四神故紙與吳萸,肉蔻五味四般須,大棗生姜同煎爛,五更腎瀉火衰持。變證(一)氣陰兩傷癥狀主證:瀉下無度脫水征(眼眶囟門凹陷,甚則腹凹如舟,皮膚干燥,啼哭無淚,口渴引飲,小便短赤,甚則無尿,唇口而干)。附證:氣陰兩傷神萎不振,四肢乏力,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皮膚彈性降低分析:暴瀉或瀉下日久,耗傷氣陰致津虧氣虛,肌膚失養。治法:益氣養陰方藥人參烏梅湯加減

人參、烏梅、木瓜、山藥蓮子肉、灸甘草口服補液鹽(ORS)(二)陰竭陽脫

癥狀主證:瀉下不止。特點:陽氣欲脫之象(面色青灰或蒼白,四肢厥冷,多汗,氣息低微)。附證: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欲絕。分析:暴瀉或久瀉不止,耗傷津液,陰損及陽,氣隨津脫。治法:回陽固脫。

方藥: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幾種不同病原體所至腹瀉的臨床特點:1、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

四季都可發病,但以5-8月份為多。多數起病較緩,開始輕,不發熱很少吐。逐漸發展嚴重,嘔吐和低熱多與脫水癥狀同時出現。大多呈蛋花湯樣,色較黃,有較多粘液,有腥臭味。類似濕熱瀉。2、“秋季腹瀉”

主要由于輪狀病毒感染。起病急,早期出現嘔吐,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體溫多數在攝氏38-40度,腹脹較明顯,起病1-2日內即排出水樣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時呈白色米湯樣或清水樣,粘液少,很少腥臭味。類似風寒瀉輪狀病毒3、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很少為原發性,多繼發于口服大量廣譜抗生素后。腹瀉初起大便呈黃綠色,3-4日后多轉變為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稱為“海水樣便”。4、真菌性腸炎多并發于其他感染,如大揚桿菌腸炎久治不愈者。多數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歷史。大便黃色稀水狀,有時呈豆腐渣樣,泡沫較多,帶粘液。經驗方介紹均為二院院內制劑扶脾止瀉散:

白術100g、云苓100g、澤瀉100g、豬苓75g

木通50g、滑石50g、白芍100g、竹葉50g

車前50g共為細面。

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香連散:川連、木香、黃柏、川軍、枳殼、當歸各三兩、白芍四兩、黃芩、榔片各二兩共為細面。時癥散:木香10g、蘇葉100g、陳皮50g、姜樸50g、藿香50g、白術50g、茯苓50g、麥芽50g、毛術50g、花粉40g、澤瀉40g、焦渣40g、豬苓40g、清夏40g、白芷25g、拮梗25g、滑石25g、砂仁25g、神曲40g、朱砂15g、琥鉑25g。共為細面。保和散:同保和丸。

消乳散:同消乳丸。

異功散:四君子加陳皮。

經驗方臨床應用介紹傷食傷乳瀉:保和散合扶脾止瀉散治療。脾虛瀉:

用異功散合扶脾止瀉散治療。濕熱瀉:

用香連散合扶脾止瀉散治療。風寒瀉:

用時癥散治療。

古代醫家治瀉之大法(一)、萬氏治瀉口訣

“一曰淡滲次溫中,三升四塞救兒嬰。”

代表方(止瀉煎):炙米殼、白芍、炮姜、桔梗、車前。

(二)、李氏治瀉九法:1、淡滲分利:運用此法,使濕從小便去,如治澇,導其下流。內經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之義。

常用藥物:豬苓、云苓、木通、澤瀉車前、滑石、苡仁之類。

2、疏利

疏者疏散,利者消導。適用于一般有表證或有痰涎食積,而引起的泄瀉。常用藥物:疏散如荊芥、防風、蘇葉、薄荷、葛根、藿香。通利消導如葶藶、萊菔子、神曲、麥芽。

3、清涼

即內經云:“熱者清之”之法。適用于實熱泄瀉。常用藥物:葛根、黃芩、黃連、大黃等。4、甘緩

甘緩補脾、適用于脾虛泄瀉。

常用藥物:黨參、肉桂、白術、云苓、扁豆、山藥、炙草之類。

5、燥脾:因泄皆成于大濕,濕本于脾虛。運用此法,使倉廩得職,水谷善分,則不至泄,對脾陽不振者,最為適宜。6、酸收:

因瀉下日久,則氣散不收,無能統攝,取酸能收斂。

常用藥物:白芍、木瓜、五味、枯礬、五倍子、米醋、烏梅、山芋肉。

7、升提:

即“在下者舉之”。

常用藥物:黃芪、黨參、升麻、柴胡、桔梗之類。

8、溫腎

水中無火,釜底抽薪。取其寒者溫之之義。

常用藥物:故紙、干姜、附子、肉蔻、肉桂之類。9、固澀:

適用于滑瀉不止。

常用藥物:龍骨、牡蠣、柯子、肉蔻米殼、赤石脂、禹余糧之類。1、字體安裝與設置如果您對PPT模板中的字體風格不滿意,可進行批量替換,一次性更改各頁面字體。在“開始”選項卡中,點擊“替換”按鈕右側箭頭,選擇“替換字體”。(如下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