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酸堿之間的反應-【滿分測試】2023-2024學年九年級科學上冊學練測(浙教版)(解析版)_第1頁
第5課 酸堿之間的反應-【滿分測試】2023-2024學年九年級科學上冊學練測(浙教版)(解析版)_第2頁
第5課 酸堿之間的反應-【滿分測試】2023-2024學年九年級科學上冊學練測(浙教版)(解析版)_第3頁
第5課 酸堿之間的反應-【滿分測試】2023-2024學年九年級科學上冊學練測(浙教版)(解析版)_第4頁
第5課 酸堿之間的反應-【滿分測試】2023-2024學年九年級科學上冊學練測(浙教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酸堿之間的反應-【滿分測試】滿分:120分考試時間90分鐘一、選擇題(共20題;共60分)1.(2023九上·上虞期末)某化學小組利用數字化傳感器探究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過程,測得燒杯中溶液的pH隨滴加液體體積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B.a點所示溶液中,溶質只有NaClC.b點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D.向點c所示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變藍色【答案】B【解析】A.由圖可見,pH隨滴加液體體積的增大,pH逐漸變大,所以是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A正確;B.a點所示溶液中,滴加的氫氧化鈉都反應完,鹽酸有剩余,反應產物為氯化鈉和水,所以溶質有NaCl和HCl,B錯誤;C.b點pH值為0,說明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C正確;D.c點pH大于7,溶液呈堿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色,D正確;故答案為:B2.等質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則()A.所用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相同B.混合前后水分子總數不變C.混合前后陽離子總數不變D.混合溶液中鈉離子和氯離子個數相等【答案】D【解析】A、由方程式可知

NaOH+HCl=NaCl+H2O

4036.5

等質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混合后,若所得溶液pH=7,所用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不相同,不符合題意;

B、因反應時生成水分子,混合后水分子總數增加,不符合題意;

C、混合后陽離子氫離子減少,不符合題意;

D、恰好完全反應,混合后溶液中溶質為氯化鈉,鈉離子和氯離子個數相等,符合題意;故選D。3.(2022九上·杭州期中)酸和堿之間的反應在生產生活和科學實驗中應用廣泛,下列利用酸和堿反應的是()A.用含氫氧化鋁的藥物治療胃酸過多B.用醋酸除鐵銹C.用硝酸銀溶液檢驗汗液中的氯離子D.用食鹽腌制食品【答案】A【解析】A、氫氧化鋁屬于堿,胃酸中含有鹽酸,用含氫氧化鋁的藥物治療胃酸過多,是酸和堿的反應,符合題意;

B、用醋酸除鐵銹是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不符合題意;

C、用硝酸銀溶液檢驗汗液中的氯離子是鹽和鹽的反應,不符合題意;

D、用食鹽腌制食品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故選A。4.從微觀視角看物質的變化是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如右圖描述了NaOH溶液與鹽酸反應的微觀實質,C處應填入的物質化學式是()A.NaCl B.NaOH C.HCl D.H2O【答案】D【解析】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分子,C處物質化學式為H2O;故選D。5.小明同學做酸和堿反應實驗,并用反應后的溶液制取Na2SO4固體。下列有關操作錯誤的是()A.稱量NaOH固體B.稀釋濃硫酸C..酸堿反應D.蒸發Na2SO4溶液【答案】B【解析】A、氫氧化鈉具有腐蝕性,要放在玻璃容器中稱量,且天平要遵循左物右碼原則,不符合題意;

B、稀釋濃硫酸時要將濃硫酸沿器壁緩緩倒入水中,并有玻璃棒攪拌,符合題意;

C、要使氫氧化鈉和硫酸恰好完全反應,可借助于酚酞的顏色變化進行實驗,不符合題意;

D、蒸發時要用玻璃棒攪拌,防止局部受熱液體飛濺,不符合題意;故選B。6.(2022九上·海曙月考)小科同學往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稀鹽酸研究中和反應時,忘記了滴加酸堿指示劑。為了確認滴加的鹽酸是否已經過量,從燒杯中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用某種試劑進行檢驗。下表是小明同學設計的實驗方案,其中錯誤的是()實驗方案使用的試劑判斷的方法A鐵粉如果有氣泡產生,表明鹽酸已經過量BpH試紙如果pH<7,表明鹽酸已經過量C硝酸銀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產生,表明鹽酸已經過量D紫色石蕊試劑如果溶液變成紅色,表明鹽酸已經過量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鐵能與酸反應產生氫氣,加入鐵粉,若有氣泡產生,可證明鹽酸過量,不符合題意;

B、鹽酸過量,則溶液呈酸性,pH<7,不符合題意;

C、氯化鈉和鹽酸都能與硝酸銀反應產生氯化銀白色沉淀,加硝酸銀溶液,無法證明鹽酸是否過量,符合題意;

D、鹽酸過量,則溶液呈酸性,加入紫色石蕊試劑,溶液呈紅色,不符合題意;故選C。7.(2022九上·長興月考)向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取少量反應后的混合液進行下列實驗,能證明二者恰好完全反應的是()A.滴入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色B.滴入適量CuCl2溶液,無沉淀生成C.得混合液中Na+與SOD.滴入適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觀察到有白色沉淀測【答案】C【解析】A、滴入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色說明氫氧化鈉有剩余,不符合題意;

B、滴入適量CuCl2溶液,無沉淀生成,可能恰好完全反應,也可能是硫酸過量,不符合題意;

C、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鈉中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個數比為2:1,無論氫氧化鈉或硫酸哪個有剩余,則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個數比都不能是2:1,由此可證明二者剛好完全反應,符合題意;

D、滴入適量BaCl2溶液和稀硝酸,硫酸鈉會與氯化鋇反應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無法驗證硫酸是否有剩余,不符合題意;故選C。8.下列沒有運用中和反應原理的是()A.服用含氫氧化鎂的藥物,可以治療胃酸過多癥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C.蚊蟲叮咬處涂上肥皂水,可減輕痛癢D.用生石灰做干燥劑【答案】D【解析】A、胃酸成分為鹽酸,服用含氫氧化鎂的藥品治療胃酸過多,是利用氫氧化鎂與鹽酸發生中和反應,不符合題意;

B、熟石灰為氫氧化鈣,與土壤中的酸發生中和反應,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題意;

C、蚊蟲叮咬分泌酸,涂上呈堿性的肥皂水,利用了中和反應,不符合題意;

D、生石灰做干燥劑是利用氧化鈣與水化合生成氫氧化鈣,不屬于中和反應,符合題意;故選D。9.(2022九上·嘉興開學考)類推是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現有以下類推結果,其中錯誤的是()①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所以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②堿的水溶液顯堿性,所以堿性溶液一是是堿溶液:③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④有機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機物。A.只有①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①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氧化鐵與鹽酸的反應,錯誤;②堿的水溶液顯堿性,但堿性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如碳酸鈉為鹽,其溶液呈堿性,錯誤;③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高錳酸鉀含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錯誤;④有機物都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機物,如碳酸鈉屬于無機物,錯誤;故選D。10.(2022九上·柯橋期末)稀NaOH溶液與稀鹽酸反應過程中溫度和pH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實驗是將稀Na0H溶液滴入稀鹽酸B.稀NaOH溶液與稀鹽酸反應為吸熱反應C.40s時,溶液中溶質為HCl、NaOH和NaClD.在20s到40s之間某一時刻,兩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答案】A【解析】A、由反應中pH的變化情況可知,該反應是將氫氧化鈉加入到鹽酸中,符合題意;

B、由反應中溫度升高可知,稀NaOH溶液與稀鹽酸反應為放熱反應,不符合題意;

C、40s時,鹽酸過量,溶液中溶質為HCl和NaCl,不符合題意;

D、兩溶液恰好完全反應pH=7,溫度上升到最高,由圖示可知在40s到60s之間某一時刻,兩溶液恰好完全反應,不符合題意;故選A。11.(2022九上·溫州期中)如圖所示的pH變化曲線是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得到的結果,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橫坐標是滴加的鹽酸體積B.向a點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銅溶液產生藍色沉淀C.向b點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D.C點溶液中的陰離子只有Cl-【答案】D【解析】A、由反應時pH變大的趨勢可知,該反應是向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則橫坐標為氫氧化鈉溶液體積,不符合題意;

B、a點溶液pH小于7,即鹽酸未全部反應,向a點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銅溶液無明顯現象,不符合題意;

C、b點溶液pH大于7,氫氧化鈉過量,則向b點的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不符合題意;

D、C點為鹽酸和氫氧化鈉剛好反應的圖像,溶液中溶質只有氯化鈉,溶液中的陰離子只有Cl-,符合題意;故選D。12.(2021九上·蕭山月考)取稀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后的溶液進行實驗。下列能說明稀鹽酸、氫氧化鈉恰好都完全反應的是()A.加硝酸銀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加氫氧化鎂固體,固體全部溶解C.加酚酞試液,溶液顯紅色D.測定溶液的pH,剛好顯中性【答案】D【解析】A、反應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鈉,無論鹽酸是否剩余,加硝酸銀溶液都會產生白色沉淀,不符合題意;

B、加氫氧化鎂固體,固體全部溶解,說明鹽酸有剩余,不符合題意;

C、加酚酞試液,溶液顯紅色,說明氫氧化鈉有剩余,不符合題意;

D、測定溶液的pH,剛好顯中性,可證明氫氧化鈉和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符合題意;故選D。13.(2021九上·溫州期中)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發生反應但無明顯現象,下列操作及實驗現象(或結果),不能證明反應發生的是()A.在混合液中加金屬Zn,無氣泡產生B.在混合液中加無色酚酞,溶液呈無色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用pH試紙測混合液的pH,測得pH等于7【答案】C【解析】A、在混合液中加金屬Zn,無氣泡產生,說明鹽酸不存在,可證明反應發生,不符合題意;

B、在混合液中加無色酚酞,溶液呈無色,說明氫氧化鈉不存在了,可證明反應發生,不符合題意;

C、因混合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鈉,氯化鈉能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不能證明反應的發生,符合題意;

D、用pH試紙測混合液的pH,測得pH等于7,可證明反應的發生,不符合題意;故選C。14.25℃時,向20.0mL質量分數為30%的鹽酸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溶液的pH與所加氫氧化鈉溶液的體積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b、d點對應溶液的pH:b>dB.所用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分數一定為30%C.向b點對應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溶液呈無色D.d點對應的溶液中溶質是NaCl和NaOH【答案】D【解析】A.b點對應溶液的pH小于7,d點對應溶液的pH大于7,故b小于d,A錯誤。

B.由化學方程式可知:NaOH+HCl=NaCl+H2O由于題干中沒有提及兩種溶液的密度,所以無法確定所需氫氧化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B錯誤。

C.b點對應溶液的pH小于7,向b點對應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溶液呈紅色,C錯誤。

D.d點對應溶液的pH大于7,鹽酸已經全部反應,氫氧化鈉溶液過量,故d點對應的溶液中溶質是NaCl和NaOH,D正確。故選D。15.下列對部分化學知識點的歸納完全正確的一組是()①堿的水溶液顯堿性,但顯堿性的不一定是堿的溶液;②用pH試紙測得食醋的pH為9.2;③用洗潔精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潔精的乳化功能;④稀鹽酸、稀硫酸化學性質相似是因為它們的溶液中所含的陽離子只有氫離子;⑤打開濃鹽酸瓶蓋有白煙;⑥濃硫酸不慎沾在皮膚上,要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⑦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A.①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⑦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①堿的水溶液顯堿性,但顯堿性的不一定是堿的溶液,如碳酸鈉溶液是鹽溶液,呈堿性,正確;②用pH試紙只能測得食醋的整數pH值,錯誤;③用洗潔精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潔精的乳化功能,正確;④稀鹽酸、稀硫酸化學性質相似是因為它們的溶液中所含的陽離子只有氫離子,正確;⑤打開濃鹽酸瓶蓋有白霧,錯誤;⑥濃硫酸不慎沾在皮膚上,要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碳酸氫鈉溶液,錯誤;⑦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氧化鐵與鹽酸反應,錯誤;故選A。16.(2021九上·余杭月考)右圖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微觀示意圖,由此得出的結論不正確的是()A.反應結束時溶液的pH=7B.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沒有變化C.氫氧化鈉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OH-D.該反應的實質是H+和OH-結合生成H2O分子【答案】C【解析】酸堿反應方程式:HCl+NaOH=H2O+NaCl,恰好完全完全反應時溶液中只有H2O和NaCl,溶液是中性pH=7,A正確,不符合題意;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質量和數目都不變化,B正確,不符合題意;

氫氧化鈉溶液中離子包括分子、原子、離子,應該有OH-,H2O,Na+,C錯誤,符合題意;

酸堿反應實質是H++OH-=H2O,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7.(2020九上·吳興月考)酸堿反應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下列應用與酸堿反應原理無關的是()A.用氫氧化鈉溶液洗滌石油產品中殘余硫酸B.用Al(OH)3中和多余的胃酸C.手上沾到濃硫酸用抹布擦去、清水沖洗后,涂抹小蘇打溶液D.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答案】C【解析】A.氫氧化鈉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與酸堿反應有關,故A不合題意;

B.Al(OH)3中和多余的胃酸反應,生成氯化鋁和水,與酸堿反應有關,故B不合題意;

C.濃硫酸為酸,而小蘇打為鹽,與酸堿反應無關,故C符合題意;

D.熟石灰為堿,而酸性土壤呈酸性,二者反應生成鹽和水,與酸堿反應又滾,故D不合題意。故選C。18.(2020九上·吳興月考)分析推理是科學學習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確的是()A.酸堿反應有鹽和水生成,因此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酸堿反應B.堿溶液的pH都大于7,因此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堿溶液C.硫酸溶液與BaCl2溶液能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因此能與BaCl2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一定是硫酸溶液D.稀硫酸滴入石蕊試液后溶液變紅色,因此鹽酸滴入石蕊試液也變紅色【答案】D【解析】A.氧化銅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但不是酸堿反應,故A錯誤;

B.碳酸鈉是鹽,但是它的水溶液呈堿性,故B錯誤;

C.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故C錯誤;

D.石蕊試液遇酸變紅色,無論是將酸滴入石蕊試液,還是將石蕊試液滴入酸中,都會呈現紅色,故D正確。故選D。19.(2022九上·杭州月考)某同學查閱資料獲知:相同條件下,離子濃度越大,溶液導電性越強。該同學將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兩份,置于甲、乙兩個燒杯中并插入導電傳感器,往甲杯中滴加稀硫酸,往乙杯中滴加硫酸鈉溶液,測得溶液導電性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A曲線對應的是乙燒杯溶液導電性B.A曲線對應的溶液中離子濃度一直在減小C.B曲線對應的燒杯中溶液始終為紅色D.B曲線對應溶液導電性始終比A曲線對應溶液導電性強【答案】C【解析】A.A曲線有一個時刻溶液的導電性變為零,即離子濃度為零,因此為放入稀硫酸的甲杯溶液,故A錯誤;

B.A曲線對應的溶液中,導電性先變小后變大,那么離子濃度先變小后變大,故B錯誤;

C.B曲線對應的是乙燒杯,由于反應中始終有氫氧化鈉產生,因此溶液始終呈堿性,因此滴入酚酞的乙杯肯定始終呈紅色,故C正確;

D.兩條圖線有一個交點,在交點左邊,B曲線對應的溶液導電性比A曲線對應的導電性強,而交點右邊,B曲線對應的導電性比A曲線弱,故D錯誤。故選C。20.已知蘋果汁中含有檸檬酸(屬于一種酸,它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檸檬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檸檬酸鈣)。某校九年級(1)、(2)兩班同學做常見酸和堿與指示劑反應的實驗,使用試劑如圖所示,實驗后廢液分別集中到廢液缸中。某研究小組對此廢液進行了檢測,結果如表中所示:廢液來源檢測方法觀察到的現象⑴班觀察廢液顏色廢液呈無色⑵班觀察廢液顏色廢液呈紅色請你根據以上實驗現象判斷,下列對廢液成分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1)班實驗后的廢液中可能含有檸檬酸B.廢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質只有檸檬酸鈉C.(2)班實驗后的廢液成分中肯定沒有檸檬酸D.(2)班實驗后的廢液中肯定含有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鈣中一種或兩種【答案】B【解析】A、(1)班實驗后的廢液呈無色,則可能呈中性,也可能呈酸性,所以可能含有檸檬酸,不符合題意;

B、檸檬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檸檬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檸檬酸鈣,因三個試管中都有酚酞,所以廢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質不只有檸檬酸鈉,符合題意;

C、(2)班實驗后的廢液呈紅色,說明溶液呈堿性,成分中肯定沒有檸檬酸,不符合題意;

D、(2)班實驗后的廢液呈紅色,說明溶液呈堿性,廢液中肯定含有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鈣中一種或兩種,不符合題意;故選B。二、填空題(共9題;共46分)21.小明根據所學的知識整理了各物質相互反應的關系圖。(圖中“—”表示相連的兩種物質能發生反應)(1)請寫出①的化學方程式。(2)③代表硫酸和氫氧化鈉之間的反應,該反應的實質是。(3)在反應④中,為判斷反應后硫酸是否有剩余可選用。【答案】(1)CuSO4+Fe=FeSO【解析】(1)反應①中,硫酸銅和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單質,則反應的方程式為:CuSO(2)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其中的硫酸根離子和鈉離子保持不變,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則反應的本質是:H++OH?=22.(2022九上·北侖期中)下圖是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用滴加方式反應時,溶液pH隨滴入溶液體積變化的曲線。(1)氫氧化鈉和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的pH7(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2)根據曲線判斷,該反應是將溶液(填“氫氧化鈉”或“鹽酸”)滴入另一種溶液中。(3)當滴入溶液的體積為20mL時,若在此溶液中滴入石蕊試液,溶液顯色。【答案】(1)等于(2)氫氧化鈉(3)藍【解析】(1)氫氧化鈉和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時,生成氯化鈉溶液呈中性,溶液的pH等于7;

(2)由圖像可知,該反應最初pH小于7,然后增加,說明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鹽酸中;

(3)當滴入溶液的體積為20mL時,氫氧化鈉過量,溶液呈堿性,若在此溶液中滴入石蕊試液,溶液顯藍色。23.(2022九上·金華月考)如圖為初中化學中關于酸、堿、鹽化學性質的知識框架圖,X、Y是除酸、堿、鹽之外的不同類別的物質,據圖回答問題:(1)X的物質類別是;(2)在反應①②③④中,屬于酸和堿發生中和反應的是。【答案】(1)氧化物(金屬氧化物)(2)①【解析】(1)由酸的化學性質可知,酸能與酸堿指示劑、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堿、鹽等反應。X鹽不能與金屬氧化物反應,卻能和活潑金屬反應,則Y為活潑金屬,而X為金屬氧化物。

(2)中和反應是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在反應①②③④中,屬于酸和堿發生中和反應的是①。24.化學實驗常伴隨明顯的實驗現象,但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無明顯現象。為了證明氫氧化鈉與硫酸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某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1)取2mINaOH溶液于試管中,滴入1~2滴酚酞試劑,振蕩。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同時不斷振蕩試管,觀察到的現象是;(2)上述實驗現象證明:隨著稀硫酸的滴入,溶液堿性。由此證明,上述實驗過程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答案】(1)溶液先變紅色,然后由紅色再變無色(2)消失【解析】(1)氫氧化鈉呈堿性,能使酚酞變紅,取2mINaOH溶液于試管中,滴入1~2滴酚酞試劑,振蕩。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同時不斷振蕩試管,硫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觀察到的現象是溶液先變紅色,然后由紅色再變無色;

(2)上述實驗現象證明,隨稀硫酸的滴入,溶液堿性消失,由此證明,實驗過程發生了化學反應。25.(2021九上·拱墅期末)如圖所示為將稀硫酸逐滴滴入加有酚酞試液的氫氧化鈉溶液直至過量的實驗操作和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回答問題:(1)圖中甲表示的微粒是(填寫符號);(2)驗證反應后溶液中稀硫酸有剩余,可行的操作是。A.取樣,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試液B.取樣,滴加少量CuSO4溶液C.取樣,加入少量CaCO3粉末D.取樣,滴加少量Ba(NO3)2溶液【答案】(1)Na+(2)A;C【解析】(1)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其中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個數比為2:1,所以甲表示的是鈉離子,符號為Na+;

(2)利用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可證明反應后硫酸有剩余,A正確;硫酸銅不能與硫酸反應,無法證明硫酸有剩余,B錯誤;碳酸鈣與硫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可證明硫酸有剩余,C正確;硝酸鋇與硫酸鈉和硫酸都能反應產生硫酸鋇沉淀,不能證明硫酸有剩余,D錯誤。26.(2021九上·臺州期中)“從生活走進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請你用化學知識解釋以下生活中的問題:(1)“沙里淘金”說明黃金在自然界能夠以(填“單質”或“化合物”)形式存在。(2)在蒼茫海水中沉沒了800多年的“南海一號”重見天日,在出水文物中,“鎏金龍紋金手鐲”光彩奪目、完好無損;銅鏡表面有銅銹;鐵器則銹跡斑斑或蕩然無存。這說明金、銅、鐵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從強到弱的順序是。(用“>”表示)(3)人被蚊蟲叮咬后皮膚會紅腫痛癢,這是由于蚊蟲在被叮咬的皮膚內注入了少量的酸性物質所致。在被咬的皮膚上涂少許下列液體(填序號),痛癢便會消失。A.香油 B.濃氫氧化鈉溶液C.純堿水 D.糖水【答案】(1)單質(2)鐵>銅>金(3)C【解析】(1)“沙里淘金”,即從沙子里可直接得到金子這種物質,即黃金在自然界能夠以單質的形式存在。

(2)鐵器的銹蝕程度最大,銅鏡略微銹蝕,而金手鐲幾乎沒有銹蝕,那么它們的金屬活動性順序為:鐵>銅>金。

(3)痛癢是因為酸性物質,只要用堿性物質將其中和,就能減輕癥狀,故A、D錯誤;

濃氫氧化鈉具有強烈的腐蝕性,而純堿堿性較弱,故C正確,B錯誤。故選C。27.(2020九上·遂昌期中)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嗎?三位同學為探究此問題進行了下列實驗:(1)乙同學按乙圖裝置進行實驗,其中的澄清飽和石灰水的作用是。(2)丙同學按丙圖實驗,可以根據現象也能證明中和反應是放熱的。【答案】(1)證明反應放熱(2)燒杯中的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解析】(1)石灰水中溶質為氫氧化鈣,氫氧化鈣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所以可利用飽和石灰水證明反應放熱;

(2)中和反應放熱時,裝置內氣體膨脹會逸出,所以根據丙實驗燒杯中的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證明反應放熱;28.(2021九上·新昌期中)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它能改善我們的生活,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若不小心被蚊蟲叮咬(蚊蟲能分泌出蟻酸),下列物質可用于涂抹以減輕疼痛的是________;(填字母)A.食醋 B.食鹽水C.肥皂水 D.氫氧化鈉溶液(2)公共場所常用“84消毒液”(NaClO溶液)進行環境殺菌,NaClO中Cl元素的化合價是。(3)漂白粉可用于自來水的殺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鈣[化學式為Ca(ClO)2],次氯酸鈣可發生如下反應:Ca(ClO)2+X+H2O=CaCO3↓+2HClO,則X的化學式為。【答案】(1)C(2)+1(3)CO2【解析】(1)蚊蟲能分泌出蟻酸要減輕疼痛,需涂抹堿性物質,食醋呈酸性,A錯誤;食鹽水呈中性,B錯誤;肥皂水呈堿性,C正確;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但有腐蝕性,D錯誤;

(2)NaClO中鈉元素為+1價,氧元素為-2價,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Cl元素的化合價是+1價;

(3)反應前各原子種類及個數為:鈣1、氯2、氧3、氫2,反應后為:鈣1、氯2、氧5、氫2、碳1,根據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可知,X中含有1個碳原子和2個氧原子,化學式為CO2;29.透過現象看本質是科學精髓。借助科學實驗現象如溶液顏色變化、沉淀的生成與溶解、氣體逸出等,可以幫助我們確認化學反應是否發生。(1)稀鹽酸與氫氧化銅反應,可以直接觀察現象來確認。如圖甲,實驗中的現象出現,證明稀鹽酸與氫氧化銅能發生化學反應;(2)稀鹽酸與稀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沒有明顯現象,可借助酸堿指示劑使反應現象外顯可視。如圖乙,通過觀察現象,證明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發生化學反應。本實驗選用無色酚酞試液比選用紫色石蕊試液更合適的原因是。【答案】(1)藍色絮狀沉淀消失(2)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石蕊試液在堿性溶液中為藍色,在中性溶液中為紫色,在酸性溶液中為紅色,發生反應時顏色變化不明顯或顏色辨識度不高【解析】(1)氫氧化銅為藍色沉淀,稀鹽酸能與氫氧化銅反應使藍色沉淀消失;(2)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能使酚酞變紅,加入鹽酸后,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反應生成中性的氯化鈉,所以酚酞紅色會消失,所以可通過酚酞溶液的顏色變化判斷反應發生;因石蕊試液在堿性溶液中為藍色,在中性溶液中為紫色,在酸性溶液中為紅色,發生反應時顏色變化不明顯或顏色辨識度不高,所以酸堿中和時常用酚酞而不用石蕊。三、實驗探究題(共2題;共14分)30.化學小組在學習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后,從不同角度開展實驗活動,驗證氫氧化鈉和鹽酸能發生反應。(1)通過溶液酸堿性的變化進行驗證。在實驗1中,用滴管緩慢滴入稀鹽酸,并不斷攪拌。觀察到燒杯內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該現象能證明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依據是酚酞溶液遇堿性溶液變紅色。反應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不考慮酚酞)。(2)利用中和反應放熱進行驗證。在實驗2中,將稀鹽酸全部注入試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觀察到氫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