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詞誦讀【核心素養目標】文化自信: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詞,并能熟練背通。語言運用:能夠自主借助注釋或者利用學過的方法查閱資料,了解詩詞大意。思維能力: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詩詞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審美創造:能選擇自己最喜歡或者感要最深的詩詞談談自己的體會。【課前解析】關注教材:本課由十首古詩組成,本單元是本冊書最后一部分內容,安排了十首古詩詞。與初中教材一致,能夠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堂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和熱情。十首古詩詞從詩到詞,按照年代順序編排,目的是拓寬學生視野,增加學生與古典詩詞接觸的機會,讓學生更多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關注寫作背景:《采薇》出自《詩經?小雅》,為先秦時代的漢族詩歌。全詩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鄉詩。詩歌表現了將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春夜喜雨》這首詩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這時已經在成都草堂居住了兩年。從上年的冬天到這年的二月間,成都一帶發生了旱災。所以當春雨來臨之際,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謳歌了春雨滋潤萬物之功。《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是春末時節,詞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別即將回家鄉(浙東)的好友鮑浩然時所寫。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蘄水清泉寺時寫下《浣溪沙》。《清平樂》是一首悼春詞。詞人少年得意,中進士,任校書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實錄”,又以詩文受知于蘇軾,并為江西詩派開山大師。后因新黨重新執政,作者政見偏于保守,晚年屢遭貶謫,死于西南荒僻的貶所。這首詞寫于被貶之時,詞人借傷春悼春來抒寫暮年無為的感慨。關注詩詞文化:古詩詞演讀著歷史、傳播著文明、代表著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展現著中華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懷。關注學生:六年級學生學習的古詩詞不下數百首,但學生的記憶與理解能力不同,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也不同,同時,六年級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缺之應有的主動性,多數學生是“會默、不懂”的狀態,對古詩詞的理解淺嘗輒止,探索不夠。因此,需要引導學生自主感受,體會古詩詞的韻味。【教學目標】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背誦詩詞。2.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創新思維的能力。3.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教學重點】把握詩意,背誦詩詞。體會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想象詩歌意境,具有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0課時《采薇》【教學目標】1.通讀誦讀,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初步掌握詩歌的鑒賞方法。2.誦讀,合作學習,把握《詩經》重章疊句的好處。3.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文難,愛護和平,珍惜生活,熱愛祖國,熱愛學習。【教學過程】一、畫面導入,激發興趣1.(出示課件3)師: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嘆唱之作。(板書課題:采薇(節選))2.(出示課件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根據內容不同,《詩經》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1.教師提出要求: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確。(出示課件5)2.正音。雨:多音字,按解釋(下雨,落下:~雪。)應該讀:[yù]3.齊讀。提示節奏。采薇(節選)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設計意圖:學習古典詩詞要咬文嚼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韻味,所以,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理解詩詞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二、學習古詩《采薇》解詩題,初知詩文1.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吧!預設1:借助注釋法。預設2: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設3:還可以借助書中插圖理解詩意。2.(出示課件6)教師提出要求:你知道《采薇》選自《詩經》中的哪里嗎?詩題中“薇”又是什么意思嗎?指名回答。預設:我根據注釋①知道了:《采薇》選自《詩經·小雅》。薇,植物名。師:我們一起來了解《詩經·小雅》。《詩經·小雅》是《詩經》二雅之一,為先秦時代的詩歌。它的內容十分廣泛豐富,其中最突出的,是關于戰爭和勞役的作品。3.教師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品讀詩句,感悟詩意1.學習前四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2.齊讀前四句。3.(出示課件7)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前四句中“昔”、“往”、“依依”“思”“雨雪”“霏霏”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昔]從前,指出征時。預設2:[往]指當初去從軍。預設3:[依依]形容柳絲輕輕隨風搖曳的樣子。預設4:[思]句末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預設5:[雨雪]指下雪。預設6:[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樣子。4.教師提出問題:誰來說說前四句詩的意思?預設:昔日從軍出征時,只見楊柳隨風飄搖;如今我回來了,眼前是大雪紛飛之景。5.教師引導理解:“昔我往矣”。詩中人是一位即將出征的戰士。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色中,“我”卻要——(離開家鄉)。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戀,但出征的“我”眼中卻只看到了依依的楊柳。這是為什么?補充介紹:“柳”與“留”諧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達思鄉之情。終于盼到了戰爭結束,我要回去了,眼前是大雪紛飛之景。6.(出示課件8)學習詩的后四句。“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7.教師提出要求:齊讀后四句,理解“遲遲”“載”“莫”的意思。預設1:[遲遲]遲緩的樣子。預設2:[載]則,又。預設3:[莫]沒有人。8.教師提出要求:誰能說說后四句的意思?學生匯報。預設:一路緩緩走來,已經是饑渴交加。我的心里充滿了悲傷和哀痛,沒人能明白現在我胸中的感慨。9.師:大雪紛飛,天寒路滑,又饑又渴,“我”艱難地緩緩走在歸鄉的路上。如果你是詩人,你的心情是怎樣的?預設1:馬上可以見到我的家人,我的心情是激動的。預設2:我的心里是劫后余生的喜悅。預設3:我想到了兩年的征戰生涯,內心充滿了悲傷。10.再讀全詩,讀出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讀出他內心的悲傷和哀痛。(設計意圖:詩歌教學,語文教學內容之一,領會詩的意境,把握詩的思想內容,理解詩精練優美的語言,具有對詩歌的鑒賞能力。)三、升華主旨,感悟詩情《采薇》中后四句,最能體現“我”此時的心情。短短16字就講述了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撫今憶昔,描寫了兩幅畫面“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他復雜的心境及滄桑心聲。(出示課件9)教師提出問題:齊讀古詩,想想整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學生齊讀。指名匯報。預設:這首詩表達了征人厭戰的情緒和思鄉之情。(設計意圖:從詩中悟情,體會詩人的情感,是我們古詩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四、誦讀古詩,嘗試背誦(出示課件9)1.指導朗讀,嘗試背誦。(1)學生自由朗讀,老師指導。教師提問:我們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思鄉之情?預設1:我覺得讀前兩句詩時,語速可以稍微緩慢一點預設2:第三句可以語調低沉,讀出“我心傷悲”之情。教師指導朗讀:讓我們用慢語速的語調,帶著戰士的思鄉之情,再來美美地讀一讀這首詩吧!(2)生合作背誦,師指名背誦。(設計意圖:不斷誦讀,增強理解與記憶,更深入地體會詩歌情感。)《送元二使安西》【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通古詩。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教學過程】圖片導入,激發興趣(出示課件10)今天,我們將要一起學習一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出示課件11)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詩題又名“贈別”。它大約作于安史之亂前。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設計意圖:理解作者生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對于作者介紹必不可少。)初讀課文,了解詩意(出示課件12)1.指名讀詩題,指導學生讀好停頓:送/元二/使/安西,生齊讀課題。2.生自由讀詩,讀正確通順。注意易錯字讀音3.按節奏讀詩。指名讀詩,評價。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設計意圖:初讀詩歌要求做到讀正確,然后讀流暢,才能掌握詩歌的內涵,扎扎實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讀好節奏理解詩詞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三、學習古詩《送元二使安西》解詩題,初知詩文1.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吧!預設1:借助注釋法。預設2: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設3:還可以借助書中插圖理解詩意。2教師提出要求:說說你從詩題里得到了哪些信息?(出示課件13)指名回答。預設: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護府,王維為之踐行3.教師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品讀詩句,感悟詩意1.學習古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2.(出示課件14)小組合作,研讀理解:“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前兩句中“渭城”“浥”“客舍”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渭城”的意思是: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浥(yì)”的意思是:濕。預設3:我借助注釋,知道了“客舍”的意思是:旅店。師提問:你能說說你對整句詞的理解嗎?預設:渭城早上的雨濕潤了路面的塵土,客舍旁的柳樹顯得格外青翠、清新。(出示課件15)小組合作,研讀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后兩句中“更盡”“陽關”“故人”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更盡”的意思是:再喝干,再喝完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陽關”的意思是:古關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預設3:我借助注釋,知道了“故人”的意思是:老朋友。師提問:你能說說你對整句詞的理解嗎?預設:勸你再干了這一杯酒吧,等一路向西出了陽關,那里就再也沒有老朋友了。四、升華主旨,感悟詩情(出示課件16)1.教師講解:詩的前兩句寫離別之景,“客舍”“楊柳”是與離別相關的典型意象,但一場恰到好處的“朝雨”過后,飛揚的坐士被潤濕,柳枝被洗出青翠的本色,煥然一新的柳色映照得客舍青青,勾勒出清晨雨后一幅清新明朗的圖景,奠定了本詩輕快、悠遠而并不悲傷的感情基調。詩的后兩句寫離別之情,選取的是餞行之宴接近尾聲時勸酒的場景。勸酒辭是離情的驟然吐露,背后的深情厚誼,則是一切盡在不言中。本詩氣度從容,意味集永,摹狀了一種較為普遍的離別之情,因此被廣泛傳誦。2.教師提問:“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兩句詩描寫了什么?點名了什么?預設:描寫了早晨小雨后渭城的景色預設:點名了送別的時間是早上“朝”預設: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和環境3.教師引導:在此情此景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預設:對朋友的關切之情預設:對朋友的不舍預設: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4.再讀全詩,讀出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讀出他內心強烈的惜別之情。(設計意圖:問題層層推進,讓學生借助問題理解詩句,產生豐富的想象。從詩中悟情,體會詩人的情感,是我們古詩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五、誦讀古詩,嘗試背誦1.指導朗讀,嘗試背誦。(1)學生自由朗讀,老師指導。(出示課件16)教師提問:我們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詩人對朋友的關切和依依惜別之情?預設1:我覺得讀的語速可以稍微緩慢一點預設2:在讀的時候把自己想象成詩人。教師指導朗讀:讓我們幻化成詩人,讀出與好友分離時的依依不舍惜別之情。(2)生合作背誦,師指名學生背誦(設計意圖:不斷誦讀,增強理解與記憶,更深入地體會詩歌情感。)《春夜喜雨》【教學目標】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2.想象詩歌描達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教學過程】圖片導入,激發興趣(出示課件17)1.一說到“詩”你會想起哪個朝代?對唐朝。唐朝是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其間最有名的詩人非“李杜”莫屬。“李”是(李白),“杜”是(杜甫)。2.接下來我們來學習杜甫的《春夜喜雨》。(板書課題:春夜喜雨)3.讓我們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州區),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西南)。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宋以后被尊為“詩圣”,對歷代詩歌創作產生巨大影響。《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等詩,皆為人傳誦。有《杜工部集》。(出示課件18)4.(出示課件19)引領學生了解古詩創作背景:安史之亂前,杜甫離開長安回陜西蒲城探親,卻不料爆發了安史之亂,杜甫與家人從此開始流亡生活。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這首詩作于杜甫居于此處兩年后,當時那兒發生了大旱災。老百姓剛經歷安史之亂,又遭遇旱災,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設計意圖:通過資料讓學生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以此達到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的目的。)初讀課文,了解詩意(出示課件20)1.生自由讀詩,讀正確通順。2.按節奏讀詩。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學習古詩《春夜喜雨》解詩題,初知詩文1.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吧!預設1:借助注釋法。預設2: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設3:還可以借助書中插圖理解詩意。2.(出示課件21)教師提出要求:你知道春夜喜雨的意思嗎?詩題中“喜”又是什么意思嗎?指名回答。預設:春天夜里的雨景,“喜”是喜歡3.指名讀詩,評價。師:能夠正確地朗讀古詩,這是古詩學習的第一步,僅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古詩的語言是高度凝練,高度濃縮的,雖然只有寥寥數字,但其中的豐富內涵卻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詩人的內心世界更不是我們輕易可以觸摸得到的。所以,我們還要沉下心來,靜靜地讀,細細地品。我們可以借助注釋,賞析和工具書認真地品讀理解,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獲的。4.生自主理解詩句。(設計意圖:在反復吟誦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加深對詩歌的理解,產生豐富的想象力。)品讀詩句,感悟詩意1.理解詩句。指明學生借助注釋,說出詩詞大意。2.學習前四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3.齊讀前四句。(出示課件22)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前四句中“發生”“潛”“潤物”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發生】使植物萌發,生長預設2:【潛】暗暗地,悄悄地預設3:【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4.教師提出問題:誰來說說前四句詩的意思?預設1:這場雨好像知道了時節似的,正在這春天前來滋長草木。預設2:夜雨悄然無聲,在不知不覺中隨風而至,溫柔地滋潤大地萬物。5.大家能讀懂詩人筆下的這場雨嗎?你讀出了怎樣的雨?(及時的雨)①理解“及時”:懂事、知心、善解人意。②從哪兒看出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③為什么說它及時呢?(知時節,播種的時節)④指導朗讀此句。6.除了這是一場及時的雨,你還讀出了這是一場怎樣的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雨)①你從哪兒看出來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②討論:為什么用“潛”?能換成別的詞嗎?(偷偷地,悄悄地不讓別人知道)③為什么要悄悄地來呢?看來,春雨有心滋潤萬物,卻無心讓人發現呀!你喜歡這樣的雨嗎?7.(出示課件23)學習后四句: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8.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后四句中“野徑”“曉”“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野徑】田野間的小路。預設2:【曉】天剛亮的時候。預設3:【紅濕處】被雨水打濕的花叢。預設4:【花重】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預設5:【重】讀作zhòng,沉重。預設6:【錦官城】成都的別稱。9.教師提出問題:誰來說說前四句詩的意思?預設:陰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唯獨江船上的燈火明亮可見。預設:到了早上,那被春雨潤澤而顯得沉甸甸的花朵,恐怕就要鋪滿整個錦官城了。10.天上烏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現在大家已經開始慢慢地走進詩人的心里去了。這時詩人在想什么呢?指名反饋作者當時會想些什么?預設:好一場及時的雨呀預設:多下會兒吧!把干涸的土地徹底滋潤。(設計意圖: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對話,讀懂詩的意思。)升華主旨,感悟詩情。(出示課件24)1.讀著這首詩,我們仿佛看見了(圖片欣賞)萬紫千紅、嬌艷欲滴、花團錦簇。你喜歡這場春雨嗎?讓我們一起來讀:大地干旱,人們生活貧困,他們盼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雨悄悄地來了,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下雨時——(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盼望著——(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2.我們剛剛讀懂的雨,在詩中濃縮成一個字——(好)。剛才我們讀懂的詩人的內心,在詩中也濃縮成一個字——(喜)。這首詩處處透露著詩人怎樣的感情呢?預設:詩人的喜悅之情。預設:詩人看見雨后景象的喜悅。(設計意圖:詩歌教學,語文教學內容之一,領會詩的意境,把握詩的思想內容,理解詩精練優美的語言,具有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四、誦讀古詩,嘗試背誦1.指導朗讀,嘗試背誦。(出示課件24)(1)學生自由朗讀,老師指導。(2)讓我們感受詩人的喜悅,再來讀讀這首詩吧!(3)背誦。《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教學目標】1.體會詩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2.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3.領路古詩詞的凝練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教學過程】圖片導入,激發興趣(出示課件25)1.“一年這計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詩歌很多,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描寫早春的詩歌。(板書課題)2.作者介紹。(出示課件26)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世稱韓昌黎,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設計意圖: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感受詩人欣喜若狂的喜悅之情。)初讀古詩,了解詩意(出示課件27)1.教師提出要求: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確。2.范讀,指導朗讀。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3.按節奏自由讀,指名讀,全班齊讀。(設計意圖:學習古典詩詞要咬文嚼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韻味,所以,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理解詩詞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二、學習古詩《采薇》(一)解詩題,初知詩文1.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吧!預設1:借助注釋法。預設2: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設3:還可以借助書中插圖理解詩意。2.(出示課件28)教師提出要求:你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呈”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預設:我根據注釋①知道了“呈”是恭敬地送上;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古人經常用排行或官職來稱呼對方,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也稱“張水部”。3.教師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二)品讀詩句,感悟詩意1.學習詩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2.齊讀詩句。3.(出示課件29)小組合作,研讀理解:“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天街”“潤如酥”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天街”的意思是:京城街道。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潤如酥”的意思是:形容春雨滋潤細膩;酥:酥油。師提問:你能說說你對整句詞的理解嗎?預設:皇城中細密的春雨潤滑如酥,預設:遠遠望去有一片青草之色,可近看卻又看不出什么。4.(出示課件30)小組合作,研讀理解:“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最是”“處”“絕勝”“皇都”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最是”的意思是:正是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處”的意思是:時預設3:我借助注釋,知道了“絕勝”的意思是:遠遠勝過預設4:我借助注釋,知道了“皇都”的意思是:帝都,詩中指長安師提問:你能說說對整句詩句的理解嗎?預設:一年中最美好的春色就在這早春了預設:遠勝過那煙柳滿城的暮春之景。5.教師總結:京城大道上空雨絲紛紛,它像酥酪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時節,遠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暮春。(設計意圖:此環節,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為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做好鋪墊。)升華主旨,感悟詩情(出示課件31)1.哪一句最能體現“早春”特色?預設::“草色遙看近卻無”。2.“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可以表達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明確:喜悅之情。3.哪句詩句能體現作者的情感?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明確:“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對早春的喜愛之情。4.教師總結:這是作者對早春美景的品評和抒情。可以體現出早春草芽初萌時景色的可愛,及作者對這種景色的驚喜和喜愛之情。表現了詩人對春天來臨時景象的敏感和由此引發的喜悅之情。(設計意圖:掌握學習詩歌的根本:積累。)四、誦讀古詩,嘗試背誦1.學生自由朗讀,老師指導。(出示課件31)2.讓我們感受詩人的喜悅,再來讀讀這首詩吧!3.背誦。《江上漁者》【教學目標】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交.并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2.通過學習課文和誦讀古詩,了解漁民勞動的艱辛,從而懂得珍惜勞動成果。3.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詩人創作古詩的經歷。發現詩是最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創作的。也能通過故事更好理解詩意。【教學過程】圖片導入,激發興趣(出示課件32)導入。提到范仲淹,就會想起他《岳陽樓記》里的一句流傳至今的大氣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憂國憂民,特別關心當時老百姓,總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千古名句(師生齊讀)今天,讓我們來學習他的《江上漁者》。(板書課題:江上漁者)2.作者介紹。(出示課件33)范仲淹(989—1052)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寫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古今傳誦的名句。有《范文正公集》。初讀古詩,了解詩意(出示課件34)1.教師提出要求: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確。2.范讀,指導朗讀。江上/漁者宋范仲淹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3.按節奏自由讀,指名讀,全班齊讀。(設計意圖:學習古典詩詞要咬文嚼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韻味,所以,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理解詩詞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學習古詩《江上漁者》解詩題,初知詩文1.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吧!預設1:借助注釋法。預設2: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設3:還可以借助書中插圖理解詩意。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從詩題看,范仲淹關心誰?(江上漁者、漁民)“漁者”是什么意思?(出示課件35)指名回答預設:指打魚的人3.教師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品讀詩句,感悟詩意1.學習詩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2.齊讀詩句3.(出示課件36)小組合作,研讀理解:“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詩句中“但”“美”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但”的意思是:單單,只是。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美”的意思是:味道鮮美。師提問:你能說說你對整句詞的理解嗎?預設:江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預設:大家都只喜愛鱸魚鮮美的味道。4.(出示課件37)小組合作,研讀理解:“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詩句中“君”“出沒”“風波”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君”的意思是:你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出沒”的意思是:若隱若現。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預設3:我借助注釋,知道了“風波”的意思是:波浪。師提問:你能說說你對整句詞的理解嗎?預設:可漁民們的一葉小舟預設:就要為了捕魚而在風浪中出沒。(設計意圖:詩歌教學,語文教學內容之一,領會詩的意境,把握詩的思想內容,理解詩精練優美的語言,具有對詩歌的鑒賞能力。)三、升華主旨,感悟詩情(出示課件38)當往來的客人們不停地稱贊鱸魚的美味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卻想到了捕魚的人,他站起身來,看到在波濤洶涌的江面上,漁民冒著生命危險乘舟出海捕魚,“情動而辭發”,即興創作了這首《江上漁者》。1.讀了這首古詩,你體會到了什么?預設:體會到詩人同情這些打漁的人預設:體會到了漁民勞作的艱辛2.師生齊讀(配樂)3.在這首詩里你看見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借用著這幾行詩想向大家表達些什么?預設:表現了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預設:體現了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有,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設計意圖:從詩中悟情,體會詩人的情感,是我們古詩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四、誦讀古詩,嘗試背誦(出示課件38)短短20個字,卻把范仲淹那種關心漁民,同情漁民,擔心漁民的真實感受表現出來了。讓我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把這些感受都讀出來吧。1.生自由讀2.小組合作讀3.指名學生背誦《泊船瓜洲》【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大體理解詩意;背誦并默寫古詩。2.領悟詩人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3.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出示課件39)談話導入,知詩人,奔主題。在中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顆星,誰知道他的個人資料?(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神宗時任宰相,實行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臨川先生文集》。(出示課件40)2.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書課題:泊船瓜洲)(設計意圖:簡明的提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溫故而知新”。由復習導入新課,既幫助學生鞏固了已學的知識,又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利于學生將新舊知識間的點銜接起來,從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活動中。)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出示課件41)1.教師提出要求: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確。2.正音:泊(bó)、間(jiān)、數(shù)、重(chóng)、還(huán)3.教師提出要求: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2)教師指名讀古詩,并相機正音。(3)全班齊讀古詩,讀出節奏。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4.教師提出問題:詩人的家鄉在哪兒呢?默讀古詩前兩行,用“一”畫出表示地點的名詞預設:京口、瓜洲、鐘山學習古詩《泊船瓜洲》解詩題,初知詩文1.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吧!預設1:借助注釋法。預設2: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設3:還可以借助書中插圖理解詩意。2.讀詩歌,要明白字里行間的意思,教師提問:借助注釋你知道泊船瓜洲的意思了嗎?(出示課件42)指名回答。預設:泊船是停船的意思預設:把船停在瓜州品讀詩句,感悟詩意學習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2.齊讀詩句。3.(出示課件43)小組合作,研讀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詩句中“京口”“一水間”“鐘山”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京口”的意思是: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一水間”的意思是:一水相隔之間。預設3:我借助注釋,知道了“鐘山”的意思是:在江蘇省南京市區東。師提問:你能說說你對整句詞的理解嗎?預設: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預設:鐘山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后面。4.(出示課件44)小組合作,研讀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詩句中“綠”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綠”的意思是:吹綠。師提問:你能說說你對整句詞的理解嗎?預設1:和煦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預設2: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5.齊讀古詩。(設計意圖: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通過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藏的感情內涵也要通過讀來體會。讀,不僅是信息領悟所必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要能朗誦,讀出情和意。)三、升華主旨,感悟詩情(出示課件45)1.教師提問: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鄉南京,屬于我國的江南地區,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對這里都懷著深深的贊嘆之情。而人們都說這首《泊船瓜洲》里詩人最美的江南,聰明的你,覺得哪一句把江南寫的美呢?預設:“春風又綠江南岸”2.那你覺得哪個字,讓你眼睛一亮呢?預設:“綠”3.教師講解:“綠”字的由來。傳說王安石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改動了十多次,最終在“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中選定了“綠”。因為其他文字只抽象地表達了春風的到來,卻不能表現出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4.哪兩句詩最能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預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兩句詩最能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設計意圖:讓學生對古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以利于更好地在讀中理解古詩,感悟內涵。)誦讀古詩,嘗試背誦(出示課件45)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詩,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之情。我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把詩人遠在他鄉思念家鄉的感受都讀出來吧。1.生自由讀2.小組合作讀3.指名學生背誦《游園不值》【教學目標】1.借助注釋理解《游園不值》詩句意恩,感受這首詩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讀、背通、默寫古詩。3.感悟古詩選詞煉句的精妙和豐富的內涵.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出示課件46)1.知詩人,解詩題。同學們,你們一般怎樣學習古詩?(根據匯報小結學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曉詩理。)今天我們來學習葉紹翁的一首詩《游園不值》(板書課題:游園不值)2.你了解葉紹翁嗎?(出示課件47)葉紹翁南宋詩人,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麗水市龍泉市)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曾任朝廷小官。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代表作有《游園不值》《夜書所見》《四朝聞見錄》等。(設計意圖:利于學生將新舊知識間的點銜接起來,從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活動中,理解詩詞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出示課件48)1.教師提出要求: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確。2.讀詩句,明節奏。游園不值宋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2.教師提出要求: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2)教師指名讀古詩,并相機正音。(3)全班齊讀古詩,讀出節奏。(設計意圖:學習古典詩詞要咬文嚼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韻味,所以,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理解詩詞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學習古詩《游園不值》解詩題,初知詩文1.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吧!預設1:借助注釋法。預設2: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設3:還可以借助書中插圖理解詩意。2.(出示課件49)教師提出要求,“游園不值”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預設:“園”,宋代宦官、文人、雅士栽植名花異草的莊園。“值”,遇到。預設:“游園不值”,游園未遇到主人,不能進去觀賞。品讀詩句,感悟詩意1.學習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2.齊讀詩句。3.(出示課件50)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詩句中“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應”的意思是:大概,表示猜測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憐”的意思是:憐惜預設3:我借助注釋,知道了“屐齒”的意思是:指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屐,木鞋預設4:我借助注釋,知道了“印蒼苔”的意思是:在青苔上留下印記預設5:我借助注釋,知道了“小扣”的意思是:輕輕的敲預設6:我借助注釋,知道了“柴扉”的意思是:用木柴、樹枝編成的門4.教師提出問題:誰來說說詩句的意思?預設: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我輕輕地敲打柴門久久不開。5.(出示課件51)學習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6.教師提出要求:齊讀詩句,理解詩句的意思。學生匯報預設:滿園子的春色是關不住的,開得正旺的紅杏有一枝枝條伸到墻外來了。(設計意圖:學習古典詩詞要咬文嚼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韻味,所以,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理解詩詞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三、升華主旨,感悟詩情(出示課件52)1.詩人滿心歡喜,游園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開,該是多么失望!教師提問:如果是你,你會懷著怎樣的心情讀這句詩?(指導朗讀: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2.就在詩人失落之際卻突然發現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時候詩人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教師提問:如果你是詩人,會怎樣讀這兩句?(指導朗讀: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3.詩人僅僅是為一枝紅杏興奮嗎?春天到了,高高的圍墻卻把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園擋得嚴嚴實實的,詩人在失望之余卻突然發現了一枝紅杏伸出圍墻來。他突然感悟出了一個道理,這是什么哲理呢?預設: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擋的,它總會沖破阻礙向前發展。預設:原來詩人在為無意中發現的哲理而高興啊!4.再讀全詩,讀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設計意圖:因地制宜,既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又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充分感悟詩人看到一枝紅杏后那種由希望到失望,再到驚喜的心情變化)四、誦讀古詩,嘗試背誦(出示課件52)這蒼苔將我們的眼睛染綠了,這紅杏將我們的心肺滋潤了,此時無聲勝有聲啊!隔墻觀花,神游園中,這么美的意境,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出來吧。1.生自由讀2.小組合作讀3.指名學生背誦4.齊讀、背誦。《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學目標】1.在反復通讀中讀出詞的韻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2.讀出該詞所表達的情感、送別詩的表達特點以及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3.體會這首宋詞與其他送別詩詞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教學過程】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出示課件53)1.導入。古人在送別朋友時寫的詩,我們都稱之為——送別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北宋王觀寫的一首送別詞。(板書課題: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2.你對王觀有哪些了解?(出示課件54)王觀(1035~1100),字通叟,如皋(現屬江蘇南通如皋)人,宋代詞人,與高郵的秦觀并稱二觀。代表作有《臨江仙·離杯》《高陽臺》等。初讀古詩,了解詩意(出示課件55)教師提出要求: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確。2.正音“那”同“哪”,這是一個古代漢語里特有的語言現象,叫做“通假字”。意思是“通用、借代”,注意,這種用字現象只能在古代漢語中,如果現在再用的話,就是錯別字!3.齊讀詩句,明節奏。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4.教師提出要求: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2)教師指名讀古詩,并相機正音。(3)全班齊讀古詩,讀出節奏。(設計意圖:學習古典詩詞要咬文嚼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韻味,所以,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理解詩詞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學習古詩詞《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解詩題,初知詩文1.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吧!預設1:借助注釋法。預設2: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設3:還可以借助書中插圖理解詩意。(出示課件56)教師提出要求:講解“卜算子”是詞牌名,“送鮑浩然之浙東”是這首詞的題目。提問學生你知道鮑浩然是誰嗎?指名回答預設:詞人的朋友3.教師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品讀詩句,感悟詩意1.(出示課件57)學習詞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2.齊讀詞句。3.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這首詞中出現的“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那”“眉眼盈盈處”分別是什么意思呢?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水是眼波橫”的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山是眉峰聚”的意思是: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預設3:我借助注釋,知道了“那”的意思是:同“哪”預設4:我借助注釋,知道了“眉眼盈盈處”的意思是:山水交匯的地方。盈盈,形容儀態美好。4.教師提出問題:誰來說說詞句的意思?預設:水就像流動的眼波,山就像聚攏的眉峰。預設:想要問朋友將要去哪里,正是那有山有水的浙東之地。5.(出示課件58)學習詞句“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6.齊讀詞句。7.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這首詞中出現的“才始”是什么意思?預設1:【才始】方才。8.教師提出問題:誰來說說詞句的意思?預設:才剛剛送走了春天,現在又要送你走了。預設:如果你到了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可一定要和春天同住啊!(設計意圖: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其目的是開拓學生的思路,在輕松的氣氛中解決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三、升華主旨,感悟詩情(出示課件59)1.教師提問:字里行間讓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我們仿佛看(聽)到了——預設: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皺起的眉毛。指導生讀。“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2.教師提問:這美麗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預設:詩人運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讓我們感受到了江南美麗的景色。指導生讀。“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3.美麗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悅,而好友就要離去,作者的心中會是怎樣一番滋味呢?預設:我們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這美麗的春天,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離的)。指導生讀:“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指導感情朗讀。4.盡管內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團聚,這是人之常情(引導理解一家人其樂融融,共享天倫。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嗎?)想到朋友將要享受幸福。作者的心里還會難過嗎?還有什么離別之苦呢。于是作者寫到——指導生讀:“若到江南遇上春,千萬和春住。”5.教師總結:整首詞此人向我們表達了他對有人的祝福之意,也表達了詞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及美好祝福。(設計意圖: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學生語感,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逐漸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四、誦讀古詩,嘗試背誦(出示課件59)原來這是對朋友真誠的祝愿,希望朋友永遠享受幸福和快樂,成人之美,替代了離別的依惜之情,憂愁傷悲蕩然無存。讓我們有感情朗讀地來讀讀這首別具一格的詞。1.生自由讀2.小組合作讀3.指名學生背誦4.齊讀、背誦。《浣溪沙》【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詞,大體把握詞意。2.反復明通,品味用詞的凝練,理解本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3.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教學過程】談話導入,激興趣(出示課件60)1.導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令古今中外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感嘆。大文豪蘇軾是以怎樣的精神來面對生活中的變故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浣溪沙》去尋找答案。(板書課題:浣溪沙)2.齊讀課題。你對蘇軾有哪些了解?(出示課件61)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擅長行書、楷書,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初讀詩詞,了解詩意(出示課件62)教師提出要求: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確。2.正音:浣(huàn)蘇軾(shì)蘄水(qí)3.齊讀詩句,明節奏。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宋蘇軾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①讀準字音。浣(huàn)蘇軾(shì)蘄水(qí)②注意讀出節奏,斷句,押韻,誦讀的形式。2.教師提出要求: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2)教師指名讀古詩,并相機正音。(3)全班齊讀古詩,讀出節奏。(設計意圖:學習古典詩詞要咬文嚼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韻味,所以,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理解詩詞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學習古詩《浣溪沙》解詩題,初知詩文1.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吧!預設1:借助注釋法。預設2: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設3:還可以借助書中插圖理解詩意。2.教師提出要求:你知道詩題中“浣溪沙”是什么意思嗎?(出示課件63)指名回答。預設:根據注釋我知道了浣溪沙是詞牌名。3.教師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品讀詩句,感悟詩意(出示課件64)學習詞句。“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2.齊讀詞句。3.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詞句中“蘄水”是什么意思呢?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蘄水”的意思是:縣名,今湖北浠水縣。4.教師提出問題:誰能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預設:游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5.(出示課件65)學習詞句。“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6.齊讀詞句。7.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詞句中“短浸溪”“瀟瀟”“子規”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短浸溪”的意思是:指初生的蘭芽浸潤在溪水中。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瀟瀟”的意思是:形容雨聲。預設3:我借助注釋,知道了“子規”的意思是:杜鵑鳥。8.教師提出問題:誰能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預設:山腳下初生的蘭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干凈得一塵不染,日暮雨聲蕭蕭,其中還夾雜著杜鵑的啼叫聲。9.(出示課件65)學習詞句。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10.齊讀詞句。11.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詞句中“無再少”“休將白發唱黃雞”分別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無再少”的意思是:不能回到少年時代。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休將白發唱黃雞”的意思是:不要因老去而悲嘆。唱黃雞,語出白居易“黃雞催曉丑時鳴”,比喻時光流逝。12.教師提出問題:誰能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預設: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年輕一次呢?這寺門前的流水尚且能夠向西流,不用哀嘆白發生、以老去為悲。13.齊讀整首詞。(設計意圖:在指導朗讀中,不直接給學生以朗讀技巧上的指導,而是通過正音、劃分節奏等誦讀要領,并在不斷朗誦中引發學生對詞的思考,將朗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效果更加明顯。)升華主旨,感悟詩情(出示課件67)1.教師提問《浣溪沙》描繪了哪些畫面?畫面有何特點?(學生自主思考,回答)預設:山下小溪邊,生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松間沙路潔凈無塵,黃昏時流涕細雨中杜鵑在啼叫。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2.《浣溪沙》抒發了怎樣的情懷?(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預設:由西流的溪水,聯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3.理解:詞上闕寫(景),下闕寫(情)。4.教師總結:作者寫此詞時,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處于逆境之時,能有如此積極的人生觀,豁達的胸懷,實在難能可貴。全詞表達了詞人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設計意圖:拓展學生思維,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不但要走進詩歌,還要從詩歌中走出來,使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溝通語文與生活,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誦讀古詩,嘗試背誦(出示課件67)教師小結:《浣溪沙》是蘇軾元豐五年(1082年)被貶黃州期間所作。詞的上闋寫景,同時也烘托了自己被貶黃州的凄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蕭蕭,子規哀鳴,均是實寫。從蘇軾一生坎坷經歷來看,他是一位“奮厲有當世志”(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鑒賞辭典》)的人物。他從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難道人生就不能再重來嗎?于是下闋轉入抒懷,集中表現了他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來,這首詞像他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一樣,不知給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讀了也讓人倍受鼓舞。讓我們有感情朗讀地來讀讀這首別具一格的詞。1.生自由讀2.小組合作讀3.指名學生背誦4.齊讀、背誦。《清平樂》【教學目標】1.理解黃庭堅在詞中流露惜春、戀春思想感情。目標2.鑒賞本次曲折新穎的結構、清新的風格。3.了解詞人輕巧、活潑、清新的語言。【教學過程】談話導入,激興趣(出示課件68)1.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在詞人黃庭堅的眼里,春是什么樣的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清平樂》(板書課題:清平樂)2.齊讀課題。你對黃庭堅有哪些了解?(出示課件69)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出于蘇軾門下,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又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其代表作有《清平樂·春歸何處》《晚樓閑坐》等。(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滲透教育,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初讀詩詞,了解詩意(出示課件70)1.教師提出要求: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確。2.正音:囀(zhuàn)3.初讀詞,通詞句。讀準節奏。清平樂?春歸/何處北宋黃庭堅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①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②教師指名讀古詩,并相機正音。③全班齊讀古詩,讀出節奏。(設計意圖:學習古典詩詞要咬文嚼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韻味,所以,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理解詩詞背景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學習古詩《清平樂》解詩題,初知詩文1.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習古詩前,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理解古詩的基本方法吧!預設1:借助注釋法。預設2: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預設3:還可以借助書中插圖理解詩意。2.教師提出要求:你知道詩題中“清平樂”是什么意思嗎?(出示課件71)指名回答。預設:根據以前學過的詞我知道了“清平樂”是詞牌名。3.教師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奏。品讀詩句,感悟詩意1.(出示課件72)學習詞句:“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2.齊讀詩詞。3.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詞句中“無行路”是什么意思?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無行路”的意思是:沒有留下春去的行蹤。4.教師提出問題:誰來說說前四句詩的意思?學生匯報預設:春天將要往何處歸去?她悄悄地走了,沒有留下蹤跡。預設:如果有人知道春去往了哪里,請把她叫回來一起居住。5.(出示課件73)學習詞句.“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6.齊讀詞句。7.教師提出要求:請你采用借助注釋法,說說詞句中“百囀”“因風”分別是什么意思呢?預設1:我借助注釋,知道了“百囀”的意思是:形容黃鸝宛轉的鳴聲。囀,鳥鳴。預設2:我借助注釋,知道了“因風”的意思是:借著風勢。8.教師提出問題:誰來說說后四句詩的意思?學生匯報預設:春天沒有蹤跡,誰能知曉?除非去問黃鸝。預設:可是黃鸝那婉轉動聽的叫聲沒有人能聽懂,小鳥只好借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遠去了。(設計意圖: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通過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藏的感情內涵也要通過讀來體會。讀,不僅是信息領悟所必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要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升華主旨,感悟詩情(出示課件74)1.小組合作,研讀理解:“寂寞無行路”預設:春天消失得無影無蹤,惜春傷春之情寄寓其間。2.小組合作,研讀理解:“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預設:表達詞人強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風得意之時,因此千呼萬喚地招喚春天“歸來”與詞人“同住”。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賦春天以生命。3.小組合作,研讀理解:“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預設:因為人雖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飛來飛去的黃鸝倒像是知道呢。4.小組合作,研讀理解:“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預設:黃鸝趁著風勢飛過薔薇花叢。薔薇花開,說明夏已來臨。5.教師小結:詞人終于無奈地認識到:春天,確實回不來了。留給詞人自己的,只是滿腹的惆悵。至此,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說破而已。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發了詞人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設計意圖:領會詩的意境,把握詩的思想內容,理解詩精練優美的語言,具有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初讀詩歌要求做到讀正確,然后讀流暢,才能掌握詩歌的內涵,扎扎實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誦讀古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