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88-2022 伐區調查設計技術規程_第1頁
DB35T 88-2022 伐區調查設計技術規程_第2頁
DB35T 88-2022 伐區調查設計技術規程_第3頁
DB35T 88-2022 伐區調查設計技術規程_第4頁
DB35T 88-2022 伐區調查設計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前言 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伐區區劃 25伐區調查 36伐區設計 67毛竹伐區調查設計 98特殊情況伐區調查設計 9伐區調查設計成果及質量評價 附錄A(資料性)伐區調查記錄表和計算表 附錄B(資料性)伐區調查設計書 附錄C(資料性)采伐類型和采伐方式設計 附錄D(資料性)特殊情況伐區調查設計表 附錄E(資料性)伐區調查設計質量評價表 參考文獻 20——更改了規范性引用文件(見第2章,1998年版的第2章);——更改了部分術語和定義(見3.1、3.4,1998年版的4.1、4.2);——增加了部分術語和定義(見3.2、3.3);——刪除了總則(見1998年版的第3章);——刪除了部分術語和定義(見1998年版的4.3~4.7、4.9~4.24);——刪除了伐區規劃(見1998年版的第5章);——增加了伐區區劃的區劃系統、伐區配置(見4.1、4.2);——更改了伐區調繪的內容(見4.3,1998年版的6.1);——更改了伐區調查的調查內容、調查方法的內容(見5.1、5.3,1998年版的6.2、6.3);——更改了伐區標界(見5.2,1998年版的6.1.3);——更改了采伐類型和采伐方式設計的內容(見6.2,1998年版的7.1、7.2);——更改了采伐年齡設計的內容(見6.3,1998年版的7.3);——更改了材種出材量設計的內容(見6.4,1998年版的7.4);——更改了伐區更新造林設計的內容(見6.5,1998年版的7.5);——增加了伐區生產工藝和工程設計(見6.6);——更改了毛竹采伐調查設計的內容(見第7章,1998年版的第9章);——增加了特殊情況伐區調查設計(見第8章);——更改了伐區調查設計成果及質量評價(見第9章,1998年版的第10章);——刪除了各調查方法的計算表(見1998年版的附錄A);——刪除了伐區調查設計填寫說明(見1998年版的附錄B);24伐區區劃4.2.2尚未編制森林經營方采用經校正配準且不低于1:10000的大比例尺地形圖,利用圖上和實地的地形定伐區界線、拐點;無明顯地形、地物標志的地段,用全球定位系統(以下簡稱GPS)、北斗定位系統 采用定位精度優于5m的專業GPS或BDS進行伐區繞測,記錄繞測軌跡系統軟件繪制平面圖。坐標系選用CGCS2000,選用其34適用范圍的單位。線一般與等高線垂直,標準帶寬度為10m,前林木調查。導線測量(記錄表參照附錄A中的表A.1)。較大;非擇、漸伐。圓形標準地調查法(樣圓調查法)5斷面積系數(Fg)平均直徑8cm~16cm的中齡林,任意平均直徑但疏密度為0.3~0.5的林分。平均直徑17-28cm,疏密度為0.6-1.0的中齡林、近熟平均直徑28cm以上,疏密度0.8以上的成、過熟林。6形高,進而測算出每公頃蓄積量,詳見附錄A中的表A.4。表A.4為單個角規點測算每公頃蓄積量的計算表,n個角規控制檢尺點的計算公式見式(1):M——每公頃林分蓄積,單位為立方米(m3);Fg——角規斷面積系數;n——角規控制檢尺點的數量;k——徑階數量;5.3.5.4圓形標準地調查法(樣圓調查法)現場調查記錄表參照附錄A中的表A.3,通過平均胸徑和平均樹高,測算單株材積后,通過單位面積蓄積量測算小班林分蓄積。6伐區設計6.1伐區設計主要內容在伐區調查基礎上,根據采伐目的、林分狀況、已有采集運條件對伐區進行作業設計,主要設計內容包括采伐對象、類型、方式和強度,主伐年齡,材種出材量,伐區更新造林等。現有采伐類型分為主伐、更新采伐、撫育采伐、低產(效)林改造采伐和其他采伐。不同的采伐類型有相應的采伐方式,如皆伐、漸伐和擇伐。根據林分不同狀況設計的采伐類型和采伐方式參考附錄C中的表C.1,詳細要求見《福建省林木采伐技術規程(試行)》。6.2采伐類型和采伐方式設計天然起源的小班不應開展商業性采伐,只準許進行撫育、更新和低質低效林改造性質的采伐。。人工林根據情況可選擇四種采伐方式。6.2.2.1幼、中齡林適用撫育采伐、低產(效)林改造采伐。78 91度1年毛竹竹稈粉綠色,節間具粉質毛,摸觸有毛感,鋒環上有褐色“睫毛”,鋒環下有一圈白粉環,竹稈基部有較完整的竹鋒。3度毛竹竹稈黃綠色,節間表面有一薄蠟質層,鋒環下的白粉環已有黑斑毛竹竹稈黃綠色,節間蠟質層更厚,呈灰色,手觸摸有滑感,鋒環下白粉環大多為黑斑占據,呈灰黑色。5度10年以上毛竹竹稈古銅色,節間蠟質層已脫落,常有地衣貼生。伐區調查設計材料主要包括設計書、調查記錄表(全林分每木檢尺調查、標準地或圓或角規調查、竹林伐區調查)、附圖(樹高曲線圖、伐區實測圖)等。技術檔案包括設計文件、圖表和檢查驗收單等。伐區調查設計有關資料應以鄉(鎮)為單位,按伐區調查設計號順序,歸縣(市、區)伐區調查設計主管部門存檔。伐區調查設計技術檔案要指定專人負表A.1導線(標準地)測量記錄表測量類型:視距常數:單位:度、米(帶)號方位角傾斜角累計(帶)號方位角傾斜角累計閉合差閉合差測量者:記錄者:樹種:調查方法:全林分檢尺/標準地/標準帶樣號:面積:成數:株數劃號(“正”字號)123456789保留保留保留保留保留點號比例成數23456789保留保留保留保留表A.4角規控制檢尺調查計算表單株材積斷面積表A.4中的“單株材積”根據徑階查相應樹種一元材積表,“角規計數株數”按角規計數規則并根據量測的胸徑按徑階歸組,對于臨界或無法準確判斷的要實測角規點到樹木中心距離進行判斷,“斷面積”根據徑階測算,計算方法見式(A.1):g——第徑階樹木的斷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d——第i徑階樹木的徑階值,單位為厘米(cm)。“形高”計算方法見式(A.2):f——第徑階樹木的形高;v?——第i徑階樹木的單株材積,單位為立方米(m3);g——第徑階樹木的斷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胸高總斷面積”計算方法見式(A.3):G——第i徑階樹木的胸高總斷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每公頃蓄積量”計算方法見式(A.4):M——第i徑階每公頃蓄積量,單位為立方米(m3);G——第i徑階樹木的胸高總斷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號樹種康康康康康康123456789注1:針葉樹高30cm以上,闊葉樹高100cm以上為幼樹;幼樹標準以下達到木質化的苗木為幼注2:分別天然、人工起源填寫,分母為萌芽幼樹(幼苗),分子為實生幼樹(幼苗)。樣圓號:樣圓位置:比例成數:采伐鄉場規劃查詢流水號小班號班積經營類型林種土名法權屬四至生態區位:是否疫區坡向(株/畝)蓄積量(m3/畝)(株/畝)蓄積最小樹種小班蓄積量(m3)(株)(株)保留蓄積出材量其中:薪炭材毛竹采伐株數:株。其中原竹:株;松竹:株;竹梢:枝。幼樹主要樹種高度(m)公頃株數母樹主要樹種公頃株數更新面積更新樹種人員設計人員檢查人員資格證號調查時間檢查時間負責人(簽章)皆伐皆伐皆伐√√√√√√√√√√√√√√√√√√√√√√√√√中齡林√√√√√√√√√√√√√√√√√√√√√√√√√√√√√√√√√√防護林√√√√√√√√√√√√√√√√√√同齡林或異齡林同齡林√√√√√√√√√√√√√√√√√√√√√√√√√√√√√表中列出最適情況,各種組合的具體適用條件和技術要求參照相關管理辦法林分質量差,無培育前途,郁閉度0.3~0.5近熟申請人住址:鄉(鎮)村(居委會)組林權證號:權屬四至:東南西北林分起源:生長情況描述:林種:優勢樹種:林齡:齡組:采伐面積:公頃,采伐類型:采伐方式:(需要時填寫)更新樹種:更新類型:更新時間:樹種采伐蓄積(m3)其他情況說明(如采伐原因):申請人承諾:本人保證所申請采伐林木的地點、面積、實所產生的一切法律后果。注:本表適用于采伐面積小于0.1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