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1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課時作業人民版必修2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1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課時作業人民版必修2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1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課時作業人民版必修2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古代中國的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1.1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課時作業人民版必修2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課時作業1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一、選擇題1.聞名史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國農業的起源具有“滿天星斗”的特點,以下選項中最能印證該觀點的是()A.在北京人遺址中已發覺采集和獵取食物的遺跡B.在湖南玉蟾巖遺址、陜西半坡遺址、浙江河姆渡遺址等地都發覺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遺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戰國時期的糧食作物還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發掘中,發覺大量稻谷的遺存解析:留意材料中的關鍵詞“滿天星斗”。在多處遺址中發覺人工栽培水稻的遺存,說明中國農業起源具有“滿天星斗”的特點。答案:B2.戰國至秦漢,鐵農具和牛耕先后在黃河流域普及,北方旱地采納耕耙耢壓鋤相結合的抗旱保墑耕作技術開展農業生產。這說明()A.鐵器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B.黃河流域是中國傳統農業產生的源頭C.北方農業生產時常遭遇旱災的嚴峻威逼D.工具的進步有助于精耕細作農業的形成解析:材料中“耕耙耢壓鋤相結合的抗旱保墑耕作技術”體現了古代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而這是以“鐵農具和牛耕”的運用為前提和基礎的,D項正確;材料談了鐵農具在黃河流域的普及,而不是鐵器的出現或運用,解除A項;依據材料不能得出黃河流域是中國傳統農業產生的源頭,解除B項;“北方旱地”“抗旱保墑技術”并不等于北方常遭遇嚴峻旱災,解除C項。答案:D3.如圖為漢代畫像石的牛耕圖(畫面左側刻一神獸吃草,一人臥于獸背,下面刻一牛一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牽牛馬者,后有一人荷鋤、一手執錘。)此圖反映了當時()A.鐵犁牛耕的應用B.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耕犁的發展已進入成熟階段解析:通過圖片可以看出,在漢代時期,鐵犁牛耕起先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故A正確。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在材料中不能體現,解除B。漢代時期已經進入封建社會,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解除C。犁耕的發展進入到成熟階段是在唐朝時期,解除D。答案:A4.山西省李峪村戰國墓中出土了一具青銅牛尊,該牛尊的鼻子上穿有一鼻環。《呂氏春秋》有載:大力士烏獲將牛尾巴都拉斷了,牛卻文風不動;而讓一個五尺小孩牽著牛鼻環,牛卻乖乖地走了。這可以說明戰國時期()A.運用畜力耕田已成為可能B.爭霸斗爭推動農業發展C.人們野蠻地對待家中牲畜D.青銅鑄造技藝相當成熟解析:依據材料中“大力士烏獲將牛尾巴都拉斷了,牛卻文風不動;而讓一個五尺小孩牽著牛鼻環,牛卻乖乖地走了”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現象說明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駕馭了牛的習性,運用畜力耕田已成為可能,故答案為A項。B項,依據所學可知,斗爭給農業帶來的更多的是破壞,解除;CD項,材料反映的是人們駕馭了牛的習性,為農業生產運用畜力創建了可能,并非強調對待家中牲畜的野蠻性,也不是探討青銅鑄造技藝是否成熟,解除。答案:A5.右面圖片內容反映出我國小農經濟的特點是()A.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B.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C.農夫被束縛在土地上,集體勞動D.手工業與商業相結合解析: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了滿意自家基本生活的須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圖片內容反映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答案:B6.漢代繼承了秦朝抽取人頭稅的做法,規定:年齡在15到30歲之間的未婚女性需繳納5倍于常人的人頭稅。這主要反映了漢代()A.激勵人口生育B.女性社會地位低C.社會沖突尖銳D.政府管理實力差解析:“年齡在15到30歲之間的未婚女性需繳納5倍于常人的人頭稅”,這說明漢代激勵結婚、激勵生育,故A項正確;材料和女性社會地位低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出社會沖突尖銳,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漢代政府管理實力很強,故D項錯誤。答案:A7.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這一現象根本上是因為()A.該地官僚地主數量多B.土地私有制的發展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D.統治者“不抑兼并”解析:材料“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這說明明朝后期出現了嚴峻的土地兼并現象,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源是土地私有,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官僚地主的數量,故A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經濟,未涉及政治腐敗,故C項錯誤;宋代實行過“不抑兼并”政策,明朝政府是抑制土地兼并的,故D項錯誤。答案:B8.中國古代,朝廷有時將不在戶口冊且因此不納稅的人稱為“盜賊”。這反映了當時朝廷()A.要求民眾納稅B.只要求部分民眾納稅C.不要求民眾納稅D.只要求部分“盜賊”納稅解析:封建統治者登記戶口造冊的目的是為了征發賦稅和徭役。朝廷將不納稅的人稱為“盜賊”,必定是要求民眾納稅。答案:A9.中國古代對于“農夫”的稱呼,青銅器上有“臣”“眾”,先秦文獻有稱“野人”,秦漢有稱“夫”“仆”,魏晉時稱“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時稱“莊客”“佃”“農夫”等,出現這種改變主要源于()A.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B.農業生產工具的革新C.農業賦稅制度的變革D.小農經濟的不斷發展解析:先秦實行井田制,分國野,就有了“野人”稱謂;魏晉時期,均田制下出現“田客”稱謂;宋元時期,租佃制度下出現“莊客”、“佃”等稱謂。可見,古代對農夫的稱呼由早期的“臣”“人”發展為“仆”“田客”,直至宋元稱“農戶”“佃”,反映了農夫從為國家義務耕種向個體耕種、佃戶耕種的轉變,而這種改變主要源于古代土地制度經驗了由公有制向私有制度的轉變,農夫身份因此也發生了改變,故A符合題意;漢代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工具的革新程度不大,故B不符合題意;農業賦稅制度的變革確定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故C不符合題意;小農經濟出現在戰國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答案:A10.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農業水利設施的修建出現了一次高潮,如芍陂、都江堰和鄭國渠等。這一現象的出現()A.說明井田制起先瓦解B.得益于學在官府的體制C.加快了中國社會轉型的步伐D.證明當時中國水利技術領先世界解析:依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大量水利工程修建,這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促進諸侯國富國強兵,進而推動社會轉型,選項C正確;選項A“起先”表述肯定,解除;興修水利和學在官府無關,選項B解除;材料未對中西方水利技術進行比較,無法得出選項D的結論,解除。答案:C11.小農經濟是我國古代農業經濟最主要的社會生產模式,也正是這種模式的長期存在,創建了絢麗的東方文明。下列有關這一生產模式相識錯誤的是()A.鐵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條件B.以滿意基本生活須要為目的C.是國家興衰的重要基礎D.以家庭為單位,限制了精耕細作解析: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精耕細作。答案:D12.《漢書·食貨志》在談到先秦時代的農業生產時說:“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難。”“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它所體現的基本經濟特征是()A.五谷六畜B.自給自足C.精耕細作D.鐵犁牛耕解析:材料中“種谷”“樹桑”“雞豚狗彘毋失其時”等信息體現了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的特征。答案:B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今使烏獲、藉蕃(大力士)從后而牽牛尾,尾絕而不從者,逆也。若指之桑條以貫其鼻,則五尺童子牽而周四海者,順也。——陳文華《農具發展史》材料二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白居易《朱陳村》(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產技術?(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樣的生產方式?它有什么特點?(3)依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學問,歸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須要哪些條件。解析:第(1)問,結合材料分析即可看出為牛耕技術。第(2)問,解題的關鍵在于理解白居易詩句的含義。第(3)問,農業的發展條件從生產工具、技術、政策、自然和社會環境等方面思索回答。答案:(1)牛耕技術。(2)生產方式:“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或自耕農經濟)。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3)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水利的興修;政府要減輕對農夫的剝削;優越的自然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14.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立國,以農為本的國家。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下詔曰:“方今之務,在于力農。”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畝三圳。歲代處,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壖地,課得谷,皆多其旁田畝一斛以上。……至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辟,頗有畜積。——《漢書·食貨志上》材料二竊為四民之中,惟農最苦。農夫寒耕熱耘,沾體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蠶婦育蠶治繭,績麻紡緯,縷縷而積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極矣。又水旱霜雹蝗,間為之災。幸而收成……谷未離場,帛未下機,已非己有矣。農夫蠶婦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綈褐而不完。——司馬光《溫國文正公文集》卷48材料三在傳統時代,所謂農業生產結構,其主要生產要素可歸納為四項:(1)耕地,(2)作物,(3)農具,(4)勞力。……農業負擔過重,這是一個比起小農經濟的生產結構不符合現代要求更為嚴峻,更為致命的病癥。……中國的傳統農業,無論從其現實的經濟效益,還是潛在的發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轉變,而是使其“自轉變”的通道,受到來自帝國政治、經濟體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農業經濟效果、歷史效應,不只取決于它生產的內環境,還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環境的有利與否。對傳統中國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礙。——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進步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技術的進步對農業產生怎樣的作用?體現了怎樣的特點?(2)據材料二,歸納司馬光認為“惟農最苦”的緣由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內環境”與“外環境”分別指什么?結合材料一、二,你如何相識材料三的觀點?解析:第(1)問,第一、二小問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回答即可;第三小問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是精耕細作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