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組織理論課件_第1頁
產業組織理論課件_第2頁
產業組織理論課件_第3頁
產業組織理論課件_第4頁
產業組織理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產業組織理論第一章、導論第一節、產業組織學的定義和研究內容第二節、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歷程第三節、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和結構安排第一節、產業組織學的定義和研究內容一、產業組織學的定義(1)《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定義為與市場聯系著的不易以標準教科書上的競爭模型來分析的經濟學領域。(2)《產業組織學手冊》:定義為微觀經濟學中主要關注于企業行為、企業行為與市場結構和市場演變進程的密切關系以及相關公共政策的廣泛領域。(3)1959年貝恩《產業組織》:產業組織中的產業是指生產具有高度替代性的產品的企業群。核心是SCP分析范式。(4)產業組織是一門經濟學專業,它有助于解釋為何市場以現有的形式組織起來,以及這種組織又是如何影響市場運行的方式的。——克拉克森,米勒。產業組織理論是運用微觀經濟學理論分析廠商和市場及其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是研究企業結構與行為、市場結構與組織,以及市場與廠商相互作用和影響的一門新興應用經濟學分支。二、產業組織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

(1)產業組織(industrialorganization)和產業結構(inter-industry)。產業組織主要關注的是產業內的企業間的關系,而產業結構學則主要關注的是產業間的關系問題,在這種理論處理當中,產業的分類主要分成三次產業,primaryindustry;secondaryindustryandtertiaryindustry。例如由此導致的二元結構和經濟現代化中的產業升級等問題都是經濟增長理論的核心。(2)產業組織學與企業組織。研究包括產業內企業間(inter-firm)、企業內要素間(intra-firm)。企業組織[1]的內容進入產業組織研究范圍之內,以至于有些人把這些研究稱為新產業組織學[2]。

[1]

同樣需要注意區分企業組織和企業制度。企業組織有時被認為主要是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考察,從而重點是觀察企業內部經營決策的職能的垂直分布,例如事業部制度和M型企業等。而企業制度則更多的是從激勵和信息的角度來考察,主要說明企業內部的投資和決策的關系,這又被稱為公司治理或公司所有權研究。舉個典型的例子,母子公司屬于企業組織,而母公司和子公司都存在企業制度需要研究的所有權問題,因此,可以這樣說,企業組織不涉及企業所有權,而企業制度則主要關注企業所有權。[2]需要注意的是,新產業組織學的另外一種更為普遍的理解是運用博弈分析策略性行為,(3)產業經濟學(industrialeconomics)與產業組織。在國際學術界,這兩個概念指的是相同的學術領域。產業組織這一術語可能在美國更為流行,而在歐洲,更常見的則是產業經濟學。(4)產業經濟學與部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中所指的“產業”不僅僅單指“工業”或“商業”或其他某個行業,而是泛指國民經濟中的各行各業。在一般情況下,產業經濟學中的“產業”與“市場”是同意語。在國際公認的經濟學學科分類中,不存在我國過去的“工業經濟學”或“商業經濟學”的對應學科。農業經濟學是存在的,這提醒我們,產業經濟學主要關注的是制造業和與制造業相關的零售業,尤其是金融業曾經被認為由于其特殊性而適合單獨的學科考察[1]。

[1]在《產業組織》中,貝恩明確指出產業組織學所研究的產業指的是生產具有高度替代性的產品的企業群。同時,產業組織學的研究范圍不包括金融企業,也不涉及非金融企業作為生產要素市場上的買者的問題,其理由是“金融企業有著許多與非金融企業不同的特點和所需要研究的問題”。在貝恩之后,現代產業組織理論雖然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但是在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上卻一直稟承了貝恩所開創的這一傳統。(5)產業組織與微觀經濟學(價格理論)的關系產業組織學等同于應用價格理論(appliedpricetheory),這是Phlips提出的觀點;Williamson則認為產業經濟學等同于應用微觀經濟學(appliedmicroeconomics);斯蒂格勒就認為產業經濟學并不是經濟學的一個子學科,而是與傳統的價格理論相互融合的。但是即便如此,經濟學家還是接受了亞當斯密的教導,分工出效率,產業組織學現在已經成為與價格理論分屬不同的經濟學科的學科。微觀經濟學和產業組織學在很多研究內容上是相同的。但也應該注意到兩個明顯的區別。第一,謝勒(1971)指出,純粹的微觀經濟理論家主要追求的是理論的簡潔,他們致力于將模型建立在盡可能少的基本假設和變量之上。但是,產業組織理論家則傾向于用比較多的獨立變量對現實世界作出更加詳細的解釋。毫無疑問,如果只用少數變量和假設就能合理解釋問題,他們都會選擇簡單模型。但是,當模型的簡潔和比較合理的解釋力之間存在替代關系時,微觀經濟學家更偏好于模型本身的簡潔和優美而犧牲一定的解釋力;但是,產業組織理論家則希望用更多的變量來達到更加令人滿意的解釋力。第二,微觀經濟學是產業組織分析的基礎,但絕不是惟一的基礎。熊彼特(1954)曾說:“一門科學即是任何一個知識領域,它已經發展出發現事實、并對此進行解釋和分析的專門技巧。”在熊彼特看來,要進行科學的經濟分析,必須掌握三個主要的技術:歷史、統計和理論。產業組織學亦不例外。產業組織學者必須熟知純粹的微觀經濟理論,以取得從基本假設預測行為結果的能力。他必須運用現代統計方法,以便從紛繁復雜的數據中獲得產業結構和績效之間的合理關系,避免掉入各種數量分析的陷阱;他必須從歷史中汲取營養,以便能夠用更加寬廣的眼光看問題,考慮到諸如法律、政治等因素對經濟問題的影響,避免自己的分析太過狹窄。由此可見,微觀經濟學只是推動產業組織理論向前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或者可以說,微觀經濟學主要是理論實證分析,而產業組織學則具有更強的經驗研究的色彩。三、我國的產業經濟學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從蘇聯引進的按工業、農業、商業等產業(或行業)分門別類設立學科的做法,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已經被充分證明是極不科學的。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新的研究生專業學科目錄,雖然仍存在一些問題,但與過去相比的確有了很大進步。產業經濟學成了“經濟學”大類中“應用經濟學”這個一級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但是,在我們國家,產業經濟學[1]除了包括產業內企業間的關系外,還包括不同產業之間的產業結構理論,產業布局理論以及產業技術進步理論等內容,但后面的這些內容更適合放入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內容當中。

[1]

這樣的學術氛圍的結果是一些接受了現代產業經濟學訓練的學者在著書或寫論文當中還需要詳細地加以說明,以免被誤解。這使得我們更愿意使用產業組織學的概念。第二節、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歷程一、淵源及發展二、哈佛學派的SCP分析框架三、芝加哥學派四、可競爭市場理論五、新產業組織理論一、淵源及發展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國富論》最早提出產業組織理論即市場自發調節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以及這一條件下廠商的市場行為。20世紀初英經濟學家馬歇爾《經濟學原理》,將組織作為生產要素引入經濟分析。—”馬歇爾沖突”。20世紀二三十年代,張伯倫、羅賓遜分別《壟斷競爭力論》、《不完全競爭理論》提出了壟斷競爭的理論。20世紀40至60年代,哈佛學派形成,梅森、貝恩、謝勒等。SCP范式,二段—三段20世紀70年代:芝加哥學派、可競爭性理論20世紀80年代后:泰勒爾、科瑞普斯為代表將博弈論引進了產業組織理論(新產業組織理論)。二、哈佛學派的SCP分析框架(結構主義者)產業組織理論有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三個基本部分和政府的產業組織政策組成,其基本的分析程序按結構-行為-績效-產業組織政策展開的。結構、行為、績效存在因果關系,結構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績效。因此,為獲得理想的績效,最重要的是要通過產業組織政策來調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場結構。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場結構,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實證研究,是哈佛學派區別于其他學派的兩個重要特征。在貝恩等人看來,寡占的市場結構會產生寡占的市場行為,進而導致不良的市場績效特別是資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產業組織政策首先應該著眼于形成和維護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主張對經濟生活中的壟斷和寡占采取規制政策。哈佛學派的這種政策主張對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反壟斷政策的開展和強化都曾經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在結構主義占主流地位的1970年前后,一批大型反托拉斯案件相繼在美國被提出訴訟,其中包括1969年由美國司法部提出訴訟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1BM)案、1972年的施樂復印機公司案、1972年凱洛特公司等四家早餐谷物公司案、1973年的埃克森公司等8家石油精煉公司案等等。這種結構主義的反壟斷政策從80代開始在美國逐步失去了主導地位:①從70年代后期80代初開始,曾經是世界量大最強的美國傳統的一些優勢產業受到日本和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巨大沖擊,其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而實施世界最嚴厲的反壟斷政策則被認作是削弱美國產業競爭力的要因之一。②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帶來了巨額的訴訟費用和大量時間消耗,如IBM公司案前后訴訟長達13年,案件產生了6600萬頁的文件并花費了納稅人和IBM公司敷10億美元。這使人們對結構規制的實施所花費的大量社會成本究竟能否帶來更大的實際效果產生了疑問,而放松政府規制反而更能達到促進競爭效果的觀點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③產業組織的芝加哥學派在理論上對結構主義的哈佛學派學說展開了有力的批判。80年代里根政府執政的8年中,基本采用了·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學派的主張,在反托拉斯方面采取了緩和政策。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訴訟的IBM公司案、凱洛特等四家早餐谷物公司案、埃克森等8家石油精煉公司案等都經歷了長達十年甚至十幾年的訴訟而分別在里根政府執政后的1981、1982年以司法部的撤訴而告終結。因此從70年代后期開始,圍繞反壟斷政策的放松,批判和反對結構主義政策論的產業組織學派的理論觀點受到了新的注目。與此同時,一些新理論和研究方法也應運而生。其中,最具影響的是芝加哥學派的產業組織理論和鮑奠爾等人的可競爭市場理論以及博弈論方法等。三、芝加哥學派(效率主義者)芝加哥學派是60年代后期在對哈佛學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羅曾、波斯納等。施蒂格勒,由于他對產業組織理論的開創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該學派繼承了奈特F.

Knight)以來芝加哥大學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和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市場競爭過程就是市場力量自由發揮作用的過程,是一個“生存檢驗”的過程。

該學派在理論上皈依新古典經濟理論,堅信瓦爾拉均衡和自由競爭理論依然有效,廠商行為是廠商預期的函數,政府不需干預,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產業組織》

一書問世,標志著芝加哥學派理論上的成熟。該學派特別注重市場結構和效率的關系,而不像結構主義者那樣只關心競爭的程度,故被理論界稱為效率主義者。四、可競爭市場理論作為對傳統的SCP范式的批判,鮑莫爾、帕恩查和韋利格(R.D.

Willig)等人在芝加哥學派產業組織理論的基礎上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競爭市場與產業機構理論》一書,系統闡述了所謂的“可競爭市場理論”該理論以完全可競爭市場和沉沒成本(sunk

cost)等概念為中心,來推導可持續的、有效率的產業組織的基本態勢及其內生的形成過程,對貝恩的進入壁壘理論提出了強烈批評,認為問題不在于是否存在進入壁壘,而在于是否存在人為的進入壁壘,這一理論對80年代鮑莫爾(1982)提出的“進退無障礙理論”(Contestability

Theory

,又譯“可競爭性理論”)有很大影響。在政策上該學派主張政府的競爭政策與其重視市場結構,倒不如說更應該重視是否存在充分的潛在競爭壓力,而確保潛在競爭壓力存在的關鍵是要盡可能地降低沉沒成本。

五、新產業組織理論新產業組織理論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強調市場結構,而是突出市場行為,將市場的初始條件及企業行為看作是一種外生力量,而市場結構則被看作內生變量,并且不存在反饋線路,尋求將產業組織理論與新古典微觀經濟學進行更加緊密的結合。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前后,以泰勒爾、克瑞普斯等人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將博弈論引入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領域,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對整個產業組織學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改造,逐漸形成了“新產業組織學”的理論體系。新產業組織理論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方面:從重視市場結構的研究轉向重視市場行為的研究,即由“結構主義”轉向“行為主義”;突破了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單向、靜態的研究框架,建立了雙向的、動態的研究框架;博弈論的引入。

近年來崛起的以科斯(R.H.

Coase)的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從制度角度研究經濟問題的

“新制度產業經濟學”,也被稱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諾斯(North)、威廉姆森(O.E.

Williamson)、阿爾欽(Alchian)等人。

該學派組織理論的主要特點在于它引入交易費用理論,對交易費用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基本假說、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圍作了系統的闡述,徹底改變了只從技術角度考察企業和只從壟斷競爭角度考察市場的傳統觀念,為企業行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對產業組織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如果說主流產業組織理論注重產業組織之間的關系的話,新制度經濟學則將研究重點深入到企業內部,從企業(公司)內部產權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變化來分析企業行為的變異及其對市場運作績效的影響。第二章、市場第一節、市場結構第二節、市場行為第三節、市場績效第一節、市場結構一、市場結構的含義與基本類型二、決定市場結構的主要因素一、市場結構的含義與基本類型產業市場結構指企業市場關系的特征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市場關系:1、賣方(企業)之間的關系2、買方(企業或消費者)之間的關系3、買賣雙方的關系4、市場內現有的賣方、買方與正在進入或可能進入該市場的賣方、買方之間的關系。從根本上說,市場結構是反映市場競爭和壟斷關系基本類型1、四種基本類型的市場結構:劃分的依據主要是廠商的數量和產品的差異。

(羅賓遜夫人《不完全競爭經濟學》)

**壟斷力量加強四種市場結構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完全壟斷市場競爭力量加強2、貝恩市場結構分類(行業集中度)3、植草益分類法(日本63年統計資料)市場結構主要條件完全壟斷一個廠商占有100%的市場份額主導廠商一個廠商擁有的市場份額在50%-100%之間,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廠商緊密寡頭前4位廠商共同占有60%-100%的市場份額,它們之間很容易串謀固定價格松散寡頭前4位廠商共同占有最高40%的市場份額,它們之間串謀固定價格是不可能的壟斷競爭存在許多有實力的競爭對手,任一廠商都不能占有10%以上的市場份額完全競爭至少存在50個以上的競爭者,任一廠商的市場占有率均微不足道4、謝潑德(Shepherd,1985)(市場勢力和市場份額)二、決定市場結構的主要因素(一)、市場集中度(二)、產品差異化(三)、進入和退出壁壘(四)、市場需求的價格彈性(五)、市場需求的增長率(六)、短期成本結構(一)、市場集中度1、涵義:在特定產業或市場中,賣者或買者具有怎樣的相對的規模結構的指標。與市場中壟斷力量的形成密切有關。分為賣方和買方集中度,產業組織理論主要研究賣方集中度。2、衡量指標3、影響因素2、衡量指標(絕對與相對集中度)

(1)行業集中度CRn: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前幾位企業的有關數值X(產值、產量、銷售額、銷售量、職工人數、資產總額等)占整個市場或行業的份額。

反映了企業數量和規模。不足:

首先:反映的只是最大的幾個企業的總體規模,忽略了其余企業的規模分布情況,不全面。

其次:無法反映最大的幾個企業之間的相對情況。

再次:難以反映市場份額和產品差異程度的變化情況。(2)洛侖茲曲線(lorenzcurve)

相對指標市場占有率與市場中由小企業到大企業的累計百分比之間的關系。當所有企業的規模完全相同時,洛侖茲曲線與45度線重合。

(3)基尼系數(Ginicoefficient)

洛侖茲曲線和基尼系數原是反映收入不均的一對指標,產業組織學者利用它們來反映行業內部企業規模的不均。基尼系數:0~1變動

=0:洛倫茲曲線與均等分布線重合,即所有企業規模完全相等

~1:企業規模分布越來越不均等不合理性(4)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erfindahl-Hirschman(H指數)X-產業市場總規模Xi

-產業中第i位企業的規模Si

-產業中第i位企業的市場占有率N-產業內的企業數HHI越大,表明市場集中度越高。完全壟斷:=1

有許多規模相同的企業時,=1/n,n趨向無窮大,HHI趨向0

與前三指標相比,有明顯的優勢:第一、包含了所有企業的規模信息,反映出行業集中度無法反映的集中度的差別。第二、“平方和”計算的放大性,對規模最大的前幾個企業的市場份額的變化反應特別敏感,能夠真實反映市場中企業之間規模的差距的大小

但收集市場上所有企業的市場份額信息,成本高。(5)熵值數Si-產業中第i位企業的市場份額HHI、EI共同點:都反映了市場中所有企業的規模情況,都是企業的市場份額之和。不同點:分配給各個企業市場份額的權數不同,都對大企業分配了較高的權數,但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市場集中度的衡量指標市場份額(%)s1s2s3s4,s5S6.s8S9,s10CR4IHH市場A60105550803850市場B2020202000802000市場C100/3100/3100/30001003333市場D49490.250.250.250.2598.548023、影響市場集中度的因素(1)企業規模

企業自身追求規模擴展的動機技術進步為企業擴大規模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會對企業規模產生影響(2)市場容量

集中度與利潤率100%集中度利潤率(%)連續曲線階梯狀尼達姆(Needham)集中度與利潤率的關系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某廠商的市場份額競爭對手在價格上的反應競爭對手市場份額尼達姆研究的結論:不同規模的企業利潤率差異是由成本差異造成的,企業規模差異和進入壁壘差異歸根到底反映到企業的成本水平上,從而造成企業利潤率的差異。大企業的集中度系數在60%以上時,其與利潤率的相關性才非常顯著。我國制造業無論采用什么指標結果表明:集中度非常低,產業組織結構高度分散,不僅導致規模經濟的喪失,而且也加劇了生產能力過剩和市場的過度競爭狀況,不利于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高。1963年美國的市場集中度與利潤的關系1963年集中度系數R1_Rs0~20%6.4%20%~30%9.4%30%~40%7.0%40%~50%7.0%50%~60%12.8%60%以上14.0%(二)、產品差異化1、涵義2、產品差異程度和市場結構3、基本度量方法4、產品差異化決策5、產品差異的傳播與溝通-廣告6、不同產業市場的產品差異程度1、涵義指企業在其提供給顧客的產品上,通過各種方法造成足以引發顧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顧客能夠把它同其他競爭性企業提供的同類產品有效的區別開來,從而達到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的目的。是一種非價格競爭手段。途徑:外觀、包裝、品牌、服務、分銷渠道、廣告和促銷活動2、產品差異程度和市場結構(1)影響市場集中度(2)形成市場進入壁壘3、基本度量方法

(1)需求的交叉彈性(產品可替代性的大小)

θIJ__i產品需求量對j產品價格的交叉彈性

當j產品價格變化而i產品價格不變時,如i產品的需求量有較大變化,說明二者有較高的可替代性,也說明兩種產品的差別不大;反之,則差別較大。收集數據難度大,所以實用性有限(2)廣告密度AD-廣告費用絕對額SL-銷售額植草益分類:

AD/SL≥3.5%或AD≥20億日元,很高產品差別產業1%≤AD/SL<3.5%或10億日元≤AD<20億日元,高差別產業AD/SL<1%或AD<10億日元,中差別產業4、產品差異化決策產品主體差異化品牌價格渠道促銷服務5、產品差異的傳播與溝通-廣告信息不對稱廣告與絕對成本優勢6、不同產業市場的產品差異程度消費品產業工業品產業20世紀50年代美國制造業的產品差異化與集中類型(貝恩)產業產品差異化的主要手段產業集中類型高度:卷煙洋酒汽車大型農業機械高級廣告廣告、質量款式和產品評價、顧客服務、廣告款式、顧客服務極高寡占性高位集中寡占型極高寡占性高位集中寡占型中度:輪胎石油精煉高級男式皮鞋廣告、顧客服務、設計差別廣告、顧客服務廣告、銷售渠道控制與系統化高位集中寡占型高位集中寡占型中位集中寡占型輕度:鋼材肉類制品普通鋼筆顧客服務廣告、質量廣告、款式中位集中寡占型中位集中寡占型中位集中寡占型可以忽略的:銅、水泥、水果、小麥粉等(三)、進入和退出壁壘1、進入壁壘

(1)定義:當某一產業的在位廠商賺取超額利潤時,能夠阻止新廠商進入的哪些因素。

(2)構成因素:

絕對成本優勢;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政策法律制度;組織進入策略行為;

在位廠商的排他性定價;研究與開發費用的累計支出;在位廠商的生產能力儲備;經驗的積累;經營多樣化;垂直集中和銷售網等。

(3)貝恩的實證研究(20世紀50年代對美國部分產業的進入壁壘進行了分類)高度進入壁壘產業:當價格比平均費用(包括平均利潤)高10%時,新企業仍難以進入的產業。農用拖拉機、卷煙、汽車和鋼筆。較高進入壁壘產業:高6%~8%。鋼鐵、銅、煉油、肥皂。中等和低進入壁壘產業:4%以下。橡膠輪胎、水泥、面粉、人造絲。2、退出壁壘資產專用性和沉沒成本解雇費用政策法律的限制

第二節、市場行為一、市場行為的定義

企業在市場上為實現其目標(如利潤最大、更高市場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適應市場要求不斷調整其行為的行為。主要研究寡頭壟斷型市場結構中企業的市場行為。分為競爭行為和協調行為二、市場競爭行為三、市場協調行為二、市場競爭行為(一)定價行為(二)廣告行為(三)兼并行為(一)定價行為

1、掠奪性定價:擠出或嚇退對手采取低價格策略特征:暫時性;實質是縮減供應量;大企業采用后果和影響:

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現實不常發生,一般首先用兼并,若成本高,才采用。對市場結構的競爭性產生影響,有些國家法律限制,但標準難確定。P,P產業需求MCACAQ1Q22、限制性定價(阻止進入定價)寡頭壟斷市場上的賣主將價格定在足以獲得經濟利潤,但又不至于引起新企業進入的水平上。前提:都謀求長期利潤最大化認為原企業不改變產量原企業串通采取限制性定價的行為短期:動態:影響因素:市場進入壁壘的高低經濟規模3、價格歧視:(1)ModelofCournot

古諾模型由古諾于1838年提出,在此后45年內沒有引起足夠注意。A、假設:a)只有二個企業,生產同質產品;b)假定生產成本為零c)需求函數為線性;d)一個企業A先進入市場,B隨后進入;各企業在假定對方保持產量不變和條件下決定自身的產量。這是本模型不同于其他

模型的關鍵。B、幾何說明:A企業生產市場需求的一半,B企業生產留下的需求的一半。A調整產量為市場需求3/4的一半,而B生產余下的5/8后半即5/18;A的產量下降,而B上升;……直至各生產市場需求的1/3=40,并形成了均衡。還可以推廣為N個寡頭,各生產市場需求的1/N+1。PQP=DA1B1A2B2C、反應函數:如果把企業的選擇,也即根據另一企業既定選擇,

作出自身選擇,稱為一種反應,那么,其行為可以用一反應函數給予描述。需求函數為Q=120-p逆需求函數p=120-Q=120-QA-QB在無成本時有:πA=(120-QA-QEB)QA

πB=(120-QEA-QB)QB

接上頁在最大化利潤時有:解這一對方程有:QA=(120-QEB)/2QB=(120-QEA)/2這就是一個企業的產量已定時,另一個企業的反應函數;二反應函數的交點就是均衡解。QBQA60601201204040QAQBD、批評:以為企業是“天真的跟隨者”,以為對手在自己選擇產量的過程中,對方產量不變,這是不現實的。(2)ModelofSweezy

斯威齊模型A、假設:與張伯倫相同,獨特之處,是由此而提出了需求曲線的形狀。B、模型a)彎折的需求曲線在A點的價位上,企業提價對手不跟;而企業降價,則對手跟。而彎折的需求曲線,形成了不連續的邊際收益曲線。AQPb)斯威齊模型的意義:對邊際成本與需求發生變化時,寡頭企業的價格不變作出了解釋。邊際成本在不連續的邊際收益曲線的垂直部分范圍內變化時,價格不變,產量也不變;當需求變化時,企業改變產量而保持價格不變。C、批評:該模型的中心,是A點價位的特殊性,為什么呢?該模型自身并沒有解釋;而以后的博弈模型正是解釋這一點,而一旦對此作出了解釋,也就不一定需要采用彎折的需求曲線了;此外,按該模型,寡頭企業的價格甚至比壟斷企業更為剛性,而一些重要學者(Stigler,Simon)的實證分析結果,證偽了該結論。

(二)廣告行為1、廣告與信息披露2、廣告行為對市場結構的影響(提高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進入壁壘3、廣告在不同產業市場上的作用與特點:非耐用消費品;耐用消費品;工業品4、廣告的福利效果降低消費者的搜索成本價格廣告增進社會福利非價格廣告克服劣質品問題廣告過度問題廣告導致市場集中度提高(三)兼并行為(加強市場集中度)1、定義和特點:

兩個以上的企業在自愿基礎上依據法律通過訂立契約而結合成一個企業的組織調整行為。

特點:生產要素在企業間整體流動;全部產權(或基本、主要的產權部分)在企業間有償轉移;生產和技術上的專業化改組購并雙方重新組成一個新的有機體。2、類型:橫向;縱向;混合3、兼并動機主兼并企業的動機:獲得規模經濟效益(技術;財物;協同效應)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支配力量降低市場進入壁壘減少資產經營風險單純擴大規模,提高經理人員的聲譽被兼并企業的動機:減少資產經營風險避免破產回收資本

4、兼并對市場結構的影響:積極和消極(1)市場支配力量的加強和壟斷的出現

(2)進入壁壘的形成三、市場協調行為(一)定義:同一市場上的企業為了某些共同的目標而采取相互協調的市場行為。分為:價格和非價格協調行為(產品共謀)

主要討論價格協調:卡特爾和價格領導制(二)卡特爾(OPEC)1、定義2、模型分析3、不穩定性分析(三)價格領導制1、定義:某一產業市場中,一家企業首先改變價格,其他企業則跟隨這個企業采取相應的行動。主導企業領導定價模式串謀領導定價模式晴雨表式領導定價模式2、主導企業模型:斯塔克爾伯格模型第三節、市場績效一、市場績效的定義二、市場績效指標三、市場績效的綜合評價四、市場結構、行為和績效的關系一、市場績效的定義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中,由一定的市場行為所形成的價格、產量、成本、利潤、產品質量和品種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的最終經濟成果。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條件下市場運行的效果。第一、市場績效本身直接的描述和評價第二、績效與結構和行為之間關系二、市場績效指標(一)利潤率(收益率)指標

R=(π-T)/ER越高,市場就越偏離完全競爭的狀態(依據微觀理論),貝恩的研究集中度越高,產業的長期利潤率正相關。有些研究發現二者之間微弱的正相關性或根本沒有。原因:首先:不同行業、不同企業計算企業成本及利潤的方法和口徑可能不同其次:利潤偏高的因素不僅僅是壟斷勢力。還有:風險性投資報酬的風險利潤不可預測的需求和費用變化形成的預算外利潤成功開發和引入新技術實現的創新利潤(二)勒納指數(價格與邊際成本的偏離率)用廠商利潤最大時價格高于邊際成本的幅度衡量壟斷勢力的大小。這個指標稱為勒納指數:L=(P-MC)/PL在0——1之間變化。L=0時為完全競爭,L越大,壟斷勢力越強。根據MR=P-P(1/「Εp」)和均衡時MR=MC可得L=1/「Εp」,即壟斷勢力與廠商需求彈性大小呈反比例關系。限制性和掠奪性定價的情況除外(三)貝恩指數利潤:會計利潤和經濟利潤

會計利潤=總收益-當期總成本-折舊經濟利潤=會計利潤-正常投資收益率*投資總額貝恩指數=經濟利潤/投資總額實際上是行業的超額利潤率。如果市場上持續存在超額利潤,那么一般情況下就表明該市場存在壟斷勢力,且超額利潤越高,壟斷力量越強。現實中情況往往不是這樣,如:限制定價(四)托賓q值q大于1,即企業的市場價值大于其重置成本,意味該企業在市場中能獲得超額利潤;值越大,該企業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越大,市場績效越低。優點:避免了估計收益率或邊際成本的困難;缺點: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取值困難。

三、市場績效的綜合評價不是企業層面,而是產業和國民經濟層面(中、宏觀)多層面、多方位評價從經濟學角度: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一)、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二)、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三)、產業技術進步市場績效的評價準則看價格對生產要素流動的導向作用看產業內企業的生產量是否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看產業內企業生產耗費和利潤率的高低產品的質量和品種規格是否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產業的技術進步是否在不斷加快(一)、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1、衡量資源配置效率的直接指標

微觀經濟學:資源最佳配置:社會福利最大化(消費者、生產者和社會總剩余)

產業組織:利潤率衡量2、產業的市場結構和資源配置效率微觀經濟學:競爭越充分,資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市場壟斷程度越高,資源配置效率越低。3、X非效率(哈佛教授萊賓斯坦首先提出)

在壟斷企業的大組織內部存在著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狀態。原因:(1)企業內部不同集團(股東、職業經理、一般雇員)的利益目標的不一致。(2)企業規模擴大到之組織層次增加、信息溝通的速度和質量下降,從而使企業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搭便車”的動機強烈。(3)壟斷企業在沒有競爭壓力的條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動機如何測量x非效率?是難點(二)、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產品、工廠、企業、行業規模經濟1、企業和行業規模經濟企業規模經濟:企業自身通過橫向或縱向一體化所實現的規模效益。(增強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減少采購成本和銷售費用)行業規模經濟:當某個行業總產量擴張時,如果能使行業內部的企業提高專業化程度,降低單位成本,表明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是向下傾斜的,該行業就是一個規模報酬遞增的行業。行業規模效益與行業內企業的外部經濟和不經濟相關。2、產業規模結構效率的衡量

既與產業內單個企業的規模經濟水平密切相關,還反映出產業內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水平的程度和效率。(1)用達到或接近經濟規模的企業的產量占整個產業產量的比例來反映產業內經濟規模的實現程度。(2)用實現垂直一體化的企業的產量占流程各階段產量的比例來反映經濟規模的縱向實現程度。(3)通過考察產業內是否存在企業生產能力的剩余來反映產業內規模能力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