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⑧頒白:頒,同“斑”。頒白,指頭發花白。對理想社會的想象和追求古已有之。《禮記》構想了以“天下為公”為前提的“大同”社會,墨子則希望依靠“①”的理念來建立“兼愛”社會;孟子主張在溫飽的基礎上“謹庠序之教”,對人們“②”,勾勒了“王道”社會的圖景,陶淵明則虛構了一個富足安寧的“世外桃源”,成為后世人們向往的美好家園。答案共8分12.答案:D(2分)13.答案:B(2分)14.答案:①天下之人皆相愛②申之以孝悌之義(4分。每空2分)順義區(三)閱讀《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完成10-12題。(共8分)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變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余者乎?10.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A.致書以觀學以致用閑情逸致寧靜致遠B.益慕圣賢精益求精相得益彰香遠益清C.久而乃和政通人和春和景明風和日麗D.未有所成成人之美渾然天成成千上萬11.翻譯文中畫線語句,并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甲】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翻譯: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里的墨水結成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書之事。理解:這句話描寫了天冷墨凍、手指僵硬、不怠抄書的情景,寫出了抄書之苦,表現了學習之勤。這是他終有所成的原因之一。【乙】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翻譯:有時遇到先達的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回應。理解:這句話寫出了自己從師之艱,表現了求知的渴望和求學的執著,同時也隱隱流露出對先達教學方式的不滿。【丙】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翻譯: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理解:作者在意的是精神上的富足。內心有寄托,就可以忘記生活的艱苦,專注學習。這也是他學有所成的重要原因。12.根據上文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內容。(4分)材料一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有邑人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取材于《西京雜記》)材料二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節選自袁枚《黃生借書說》)《送東陽馬生序》與上面兩則材料都寫到了讀書之事:宋濂借書“手自筆錄”,匡衡以①得以遍觀主人之書,袁枚因借不到書而“②”。在讀書這件事上,他們三個人表現出的共同特點是③。他們的讀書經歷啟示我們④。答案10.B(2分)11.乙(2分)12.①傭作而不求償②形諸夢③嗜書;渴望讀書④珍惜現在的學習條件,刻苦學習,勤奮讀書。評分:本題共3分,每空1分西城區(三)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11-13題。(共8分)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甲】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富貴不能淫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乙】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以上兩篇均選自《孟子譯注》)1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A.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與民由之由此及彼聽天由命B.為宮室之美以順為正者勿以善小而不為助人為樂C.所識窮乏者得我不得志有失必有得得天獨厚D.是亦不可以已乎是焉得為大丈夫乎是可忍,孰不可忍年年如是12.下列對文中畫線語句的翻譯和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2分)【甲】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翻譯:不只是賢能的人用心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每個人只要用心都能做到。【乙】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譯:(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理解:這里的“廣居”“正位”“大道”分別喻指“仁”“禮”“義”。孟子認為大丈夫首先要做到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13.根據兩篇選文及下面兩則材料,補全后面語段中橫線上的內容。(4分)【材料一】律①曰:“蘇君②,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武不應。(取材自《漢書·蘇武傳》)【材料二】丞相孛羅③等召見于樞密院,天祥入長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禮,可贅跪乎?”孛羅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項,或扼其背,天祥不屈。(取材自《宋史紀事本末》)注:①[律]指衛律,人名。②[蘇君]與下文的“武”同指蘇武。③[孛羅]人名,元丞相。從《富貴不能淫》中我們了解了孟子對于“大丈夫”的看法。根據孟子的觀點,《魚我所欲也》中的乞人是大丈夫,因為他寧可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做到了“①”;蘇武是大丈夫,因為他②,做到了“③”;文天祥是大丈夫,因為他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這些人是真正的大丈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答案(三)(共8分)11.答案:D評分標準:2分。選錯不得分。12.答案:乙評分標準:2分。選錯不得分。13.示例:①貧賤不能移②拒絕了富貴的誘惑③富貴不能淫④面對威逼,拒絕下跪評分標準:共4分。每空1分。有其他答法,視其合理程度給分。朝陽區(三)閱讀《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完成13-15題。(共8分)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13.下列選項各有兩組詞語,每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A.致書以觀/閑情逸致執經叩問/各執己見B.計日以還/不計其數稍降辭色/和顏悅色C.援疑質理/文質彬彬負篋曳屣/負荊請罪D.窮冬烈風/一窮二白持湯沃灌/赴湯蹈火14.下列對“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一句的理解,正確的—項是(2分)A.因為心中有讀書這種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也就和大家吃的穿的不一樣了。B.因為在和同學的相處中有足夠多的快樂,所以就不知道吃穿和別人不一樣了。C.因為心中有讀書這種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也就感受不到衣食享受不如別人。D.因為讀書過程中有足夠使人快樂的同學,所以就感受不到吃穿與別人不一樣。15.根據上文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內容。(4分)材料一蘇颋①,少不得父意,常與仆夫雜處②,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又患無燈燭,常于馬廄灶中,旋吹火光③,照書誦焉。其苦學如此,后至相位。(選自《開元天寶遺事》)材料二賈逵④年五歲,明惠過人。聞鄰中讀書,其姊旦夕抱逵隔籬而聽之。逵靜聽不言,姊以為喜。至年十歲,乃暗誦六經。其家貧困,未嘗有教者入門。……乃剝庭中桑皮以為牒⑤,或題于扉⑥屏,且誦且記。期年,經文通遍。(取材于王嘉《拾遺記》)注:①[蘇颋]唐朝大臣、文學家。②[雜處]住在一起。③[旋吹火光]把暗的灰燼再吹出火光來。④[賈逵]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臣。⑤[牒]書籍。⑥[扉]門扇。有些古人的讀書條件非常艱苦。宋濂求學時無書可觀,無“①”,無鮮肥滋味之享,但他學習勤奮專注;蘇颋讀書無燈燭,但他②;賈逵讀書③,但他明惠善學。這三個人的經歷啟示我們:④。答案(三)(共8分)13.答案:B(2分)14.答案:C(2分)15.答案示例:①碩師名人與游②苦學好學③無師無書④即使條件艱苦,也能學有所成(共4分。共4空,每空1分)海淀區(三)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14-16題。(共7分)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乙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14.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A.既加冠萬鐘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B.不為茍得為宮室之美以順為正C.行道之人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門D.是亦不可以已乎懼其不已也死而后已15.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甲】此之謂失其本心。理解:孟子列舉了一些人不合禮義的行為,痛惜其喪失了人人皆有的羞惡之心,以此勸誡人們勿失“本心”。【乙】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理解:儒家倡導禮法秩序,孟子以妾婦類比臣子,認為人臣應當順應君主,以推行王道,使天下長治久安。16.革命烈士惲代英的詩作體現了甲、乙兩文所倡導的哪些精神?請結合詩句內容加以分析。(3分)獄中詩惲代英浪跡江湖憶舊游①,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②憂患③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④。注:①舊游:過去的老朋友,這里指革命同志。②擯:拋棄,排除。③憂患:這里指個人的生死得失。④楚囚:春秋時,楚人鐘儀做了晉國俘虜,仍戴著南方樣式的帽子,表示對故國的忠誠。答:答案(三)14.D(2分)15.甲(2分)16.答案示例:為了革命理想、家國大義,革命同志多有犧牲,詩人自己也將生死得失置之度外,體現了甲文中“舍生取義”的精神;他被敵人囚禁,身在獄中卻不改革命信念和愛國情操,體現了乙文中“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共3分。“舍生取義”“威武不能屈”各1分,結合詩歌內容1分。)通州區(三)閱讀《魚我所欲也》(節選),完成10—12題。(共7分)魚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甲】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乙】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丙】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10.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A.故不為茍得也一絲不茍茍且偷生茍全性命B.故患有所不辟也患難與共防患未然敵國外患C.死亦我所惡好逸惡勞疾惡如仇深惡痛絕D.非獨賢者有是心也自以為是唯利是圖實事求是11.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翻譯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2分)【甲】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翻譯:魚和熊掌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那就舍棄魚選擇熊掌。理解:開頭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是為了引出下文“舍生而取義”的觀點。【乙】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翻譯: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情。理解:由于“義”比生命更重要,不義比死亡更令人厭惡,所以賢者會選擇不茍活、不避死而堅持道義。【丙】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翻譯: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理解:“是心”指貪生怕死之心,所以人人都有,賢能的人也沒有喪失。12.根據《魚我所欲也》(節選)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內容。(3分)材料一后以篆①為建新大尹②,所至之縣,獄犴③填滿。篆垂涕曰:“嗟乎!刑罰不中,乃陷人于阱。此皆何罪,而至于是!”遂平理,所出二千余人。掾吏④叩頭諫曰:“朝廷初政,州牧峻⑤刻。宥過申枉⑥,誠仁者之心;然獨為君子,將有悔乎!”篆曰:“如殺一大尹贖二千人,蓋所愿也。”(取材于《后漢書》)材料二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取材于《報任安書》)注:①[篆]崔篆,漢朝大臣。②[建新大尹]王莽改千乘郡為建新,改郡守為大尹。③[獄犴(àn)]牢獄。④[掾(yuàn)吏]輔佐官吏的通稱。⑤[峻]苛刻。⑥[宥過申枉]寬恕過錯,申雪冤屈。選文《魚我所欲也》(節選)用①的事例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材料一中崔篆②的行為可以充分印證這個觀點。但是材料二中司馬遷卻選擇了“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其中的原因是③。他們都在取與舍中體現了自身生命的價值。答案(三)閱讀《魚我所欲也》(7分)10.B(2分)11.【丙】(2分)12.①窮人不食嗟來之食;②寧愿舍棄生命,也要為身陷牢獄的兩千多名無辜百姓申雪冤屈;③司馬遷有遠大的志向,要發憤著書以流傳后世。(文采不表于后)(每空1分,共3分,大意符合即可)燕山區(三)閱讀文言文段,完成后面15-18題。(9分)【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選自《左傳》)【乙】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于莊公。公曰:“余不愛衣食于民,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