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導學案 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導學案 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導學案 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導學案 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導學案 高一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課程標準學習要點1.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狀況。2.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新變化。[一種國策]崇文抑武。[兩個重點]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與和。[三次和議]宋遼和議(澶淵之盟)、宋夏和議(慶歷和議)、宋金和議(紹興和議)。知識點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背景(1)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2)吸取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2.目的: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3.措施(1)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政治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財政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軍事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2)分散機構權力中央①樞密院掌軍政,三司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②樞密院與“三衙”分權,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地方①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②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彼此制約(3)崇文抑武目的抑制武將勢力膨脹措施①罷免宿將兵權,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②提倡文治,擴大科舉錄取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4.評價(1)積極性: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2)消極性: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也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圖解歷史北宋防弊之政及其作用教材圖片試扼要解讀本目《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所體現的有關“分散機構權力”的信息。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解讀:基層行政機構“縣”不存在權力分割問題;統縣的州級機構(大多數稱為州,也有稱府、軍、監的)以增設通判的方式分割權力;州級機構上面的路,一共設立了四種“監司”,權力分割最為明顯。知識點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邊防壓力(1)宋遼關系戰爭遼占領燕云十六州,北宋發動兩次北伐,均告慘敗和議①簽訂:后來遼軍大舉南下,雙方簽訂協議。②內容: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2)宋夏關系背景北宋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屢戰屢敗內容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實際上保持帝號;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2.財政危機(1)冗兵: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大半。(2)冗官: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隊伍不斷膨脹。易混辨識宋遼以兄弟相稱,宋夏以君臣相待。歲幣就是每年要對遼朝進獻的銀、絹;歲賜是宋朝每年要向西夏賞賜的。教材史識根據本目“歷史縱橫”可知,北宋統治者將募兵發展為一種有意識的“養兵”政策,認為“饑歲莫急于防民之盜,而防盜莫先于募民為兵”。這說明北宋實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目的:穩定社會治安,消除動亂因素。后果:軍隊數量猛增,軍費開支巨大,財政負擔沉重。知識點三王安石變法1.慶歷新政(1)背景: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概括:宋仁宗在位時,大臣范仲淹發起以整頓官僚隊伍為宗旨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3)結果:新政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很快歸于失敗。2.王安石變法(1)背景: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2)目的:富國強兵。(3)原則:加強國家對農業、商業等領域的管理和控制。(4)內容富國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強兵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評價積極性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消極性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圍繞變法問題,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知識點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靖康之變”后,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紹興和議背景①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檜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標志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內容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3)宋金對峙:紹興和議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教材史料“學思之窗”中司馬光和劉摯對王安石變法開始后情景的描述,這反映了兩者有何相同的認識?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都認為王安石變法涉及面過廣,頭緒過多,且操之過急。概念闡釋“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等岳飛抗金的故事廣為流傳。這些民間故事中,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國策,害怕武將擁有兵權威脅統治以及主動向金求和的史實,另一方面反映人民對為國為民、保家衛國的英雄人物的推崇。知識構架探究點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中樞機構的設置材料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袝?、密院既稱“二府”,每朝奏事,與中書先后上殿?!幾訹元]脫脫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影響。提示:特點:沿襲唐末五代制度;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分掌文武之事,號稱“二府”。影響:樞密院的設立,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加強了皇權;樞密使掌武事,宰相掌文事,互相牽制和依賴有利于政治的穩定。2.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材料宋太宗吸取唐朝失敗教訓,“杯酒釋兵權”后部分將領回家休養,對節度使“收其精兵,制其錢谷”,派文官擔任州郡長官。又以路作為地方最高一級政權,路分置經略安撫司、運轉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這四司互不統屬,都直接對皇帝負責。同時,“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幾猿绍姟吨袊糯胤叫姓蛹夋幼兗皢⑹尽犯鶕牧喜⒔Y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提示:措施:解除武將兵權;收回地方上的兵權、財權;派遣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置路一級監察機構;設置通判監督地方;加強禁軍,強干弱枝。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及影響特點影響崇文抑武,文人治國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政權,但也造成軍隊戰斗力的低下增設官職或機構,分散權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分裂,但影響了行政效率和政治風氣強干弱枝,守內虛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鎮守地方,但導致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邊疆戰事中屢敗的重要原因1.觀察下面“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由此可知,北宋政治的突出特點是()A.守內虛外B.重文輕武C.中央集權D.積貧積弱C[根據“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路是北宋的監察區,四監司是路的下屬機構,分化了軍權、司法權、財政權等,路之下的府州軍監的長官由知州擔任,又設通判監督知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地方的這一設計旨在通過分化事權的辦法來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A項表述符合史實,但是材料不能體現,材料體現的是北宋通過分化事權來加強中央集權,排除;B項表述符合史實,但是材料沒有體現北宋政府采取措施打壓武將,重用文臣,排除;北宋統治積貧積弱,但是不能通過材料直接得出此認識,排除D項。]2.為加強中央對地方財政的管理,改變唐末五代以來地方擅賦自贍的舊格局,北宋設置()A.三司專掌財政B.轉運使督集財富C.通判監督知州D.文官出任樞密使B[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一系列措施,財政方面,設諸路轉運使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B項正確;三司是中央官制,不是為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排除A項;設通判監督知州是行政方面的措施,不是財政方面的措施,排除C項;文官出任樞密使是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探究點二北宋中期的危機與王安石變法1.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材料(宋)承平既久,戶口歲增,兵籍益廣,吏員益眾,佛老、夷狄耗蠹中國,縣官之費,數倍昔時,百姓亦稍縱侈,而上下始困于財矣?!幾訹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24根據材料歸納北宋“上下始困于財”的原因。所謂的“夷狄耗蠹中國”主要表現是什么?提示:原因:養兵和養官的費用巨大;寺院道觀的侵蝕;向少數民族政權交納的“歲幣”以及百姓的“縱侈”等。表現:北宋與遼夏長期戰爭,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和西夏“歲賜”。北宋中期面臨的社會問題(1)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縱容地主階級兼并農民的土地,到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強地主兼并。(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北宋“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局面。(3)始終面臨著遼和西夏的威脅,遼、西夏和北宋之間爭戰不已。遼和西夏的威脅導致民族矛盾尖銳。(4)改革派和保守派爭執不休,引發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2.王安石變法材料(王安石)向皇帝保證任用熟于“理財”的人就能確?!懊癫患淤x而國用饒”。司馬光……認為“理財”非古代的政府所為。政府應該確保它的政策不會妨礙人民使自己富裕起來。稅收只是為了讓政府能維持秩序。青苗錢破壞了富人必要的社會職能?!幾訹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材料中王安石、司馬光圍繞什么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爭論的實質,并回答變法觸犯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提示:問題:政府要不要“理財”。實質:祖宗之法是否可變。觸動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全面認識王安石變法從背景看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面臨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推行的從措施和結果看變法認可了地主對土地的兼并,因此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之下,新法很快被廢除從性質看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從目的看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綜合來看這場變法在當時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夠針對北宋錯綜復雜的統治局面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3.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官吏“十倍于國初”。宰相、樞密使的正俸,為每年銅錢三百六十萬文(約等于北宋中期二萬四千畝土地的收入),“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冬棉百兩”,每年祿米一千二百石。上述現象()A.加強了中央集權B.加劇了財政危機C.導致了地方割據D.提升了行政效率B[根據材料“十倍于國初”“宰相、樞密使的正俸,為每年銅錢三百六十萬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和君權,機構設置重疊,官僚隊伍不斷膨脹,俸祿增加,加劇了北宋的財政危機,B項正確;官僚人數增加會導致國家財政支出增加,無法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官員人數增加和俸祿增加不會導致地方割據,不存在因果關系,排除C項;材料現象與行政效率無關,排除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