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南省邵陽市懷化市部分學校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聯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本書的書名,確定為《經緯華夏》。我也是從許多考古遺址的分布,以及系列古代文化的延伸與轉折中覺悟:在長程演化之中,中國文化有許多個體的遺址可以排布為序列。誠如蘇乘琦先生所說:以“區、系、類型”作為線索,將似乎有個別特色的許多遺址,組織為古史的代表;從這種序列,也可以看到時間維度上某一個文化系統本身的演變。我在本書中,將中國歷史歸納為時間之序列、空間之擴散,從而理解人類的移動軌跡,以及族群之間、國別之間互動的形態。這就是將遍地開花的遺址,組織成有演變、有調節的整體敘事:將大面積、長時段、以其特征為代表的大文化群——即這些個別的、有特色的群體——放在一區一區,也就等于以大型結構體的組合,敘述歷史上長時段推演的故事。在撰述本書以前,我對于中國考古時代發展模式的考察,相當程度上是依照傅斯年先生所提出的“夷夏東西”的分野,在中國傳統的中原地區(也就是黃河大平原、關隴以至于渤海灣),陳述其延伸和擴展過程。最近,孫巖的新著《普天之下的多元世界:西周北疆的物質文化、認同和權力》,從最西的西漢水一帶(后來秦國的發源地)開始考查,接著是西周的周原、涇水流域,再接下去是晉國在山西汾水流域的發展,以至于最后討論到燕山和草原交界處的燕國一帶。秦、周、晉、燕這四個區域的北向或西向,外面都有相當發達的草原文化遺址。孫巖從這些遺址遺留的文物入手,檢查其文化特色,發現每一區和草原文化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痕跡從出土器物上歷歷可見。這一說法,也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傳統考古學所認定的“中原地區”,從西到東,其實都與草原文化有脫不開的關系。在本書中,我順著考古遺址展開再思考,發現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這兩個平行的地區,實際上各自發展、互相糾纏。中國古代的發展基地,絕對不僅中原一處而已。尤其我想指明的是:關隴以西,青海與賀蘭山脈、祁連山脈地區,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超越了“西部邊緣”的意義,其實乃是東方與西方進退盤旋的空間。(摘編自許倬云《經緯華夏》)材料二:農業文化遺產指的是一種活態的、至今仍在生產領域發揮作用的生產系統。我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留下了眾多的農業文化遺產,為保護傳承幾千年來的農業文化遺產,2012年,當時的農業部開始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評選活動,至今共列入5批118項。這些遺產是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優秀代表,有的形成了循環生態利用的模式,依然造福于當地。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遺產時,發現了一些非同尋常的意義。在中國的農業遺產中,水稻元素最為顯眼。這與水稻在中國傳統農業中的重大作用相匹配。中國是重要的農業文明起源地,在萬年前開始馴化水稻,唐宋以來,經濟中心開始向南方轉移,水稻承接了經濟中心轉移的重要任務,使中華農耕文明始終得以延續。水稻起源于南方地區,將沼澤地變成良田。稻田所處的低濕地含有的營養物質成分高于北方旱地,水稻的產量優勢得到發揮。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批人口遷移至江南一帶,推動了當地水稻種植。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便于將南方的糧食向北方輸送。唐宋之際,經濟中心由黃河流域轉向長江流域,宋代已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出現。水稻與魚、鴨、蟹、蝦、鰍等在稻田中共生,形成小的種養系統。自公元9世紀保持至今的稻魚共生系統,是一種典型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松土增肥、吞食害蟲等功能。這種生態循環減少了系統對外部化學物質的依賴,水稻、雜草構成了系統的“生產者”,魚類、昆蟲、各類水生動物構成了系統的“消費者”。系統自身不需使用化肥農藥,就維持了正常循環,保證了農田的生態平衡,有利于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其突出代表是“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和“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2005年6月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水稻還成就了高山梯田與丘陵梯田。只要有灌溉條件,人們就會選擇種水稻而不是旱地作物。其中,云南元陽稻作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是其突出代表。在云南元陽的高山上,山頂為森林,接著是村莊、梯田,底下是河流,這個梯田系統被解讀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這里的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1300多年來,哈尼族人生生不息“雕刻”出了一幅幅山水田園風光畫。2013年,該遺產在第三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水稻還與小麥形成了稻麥輪作的水旱輪作系統。這個系統中,因為土壤環境在干濕中輪換,相應的作物病蟲害因為轉換失去了固有的生存環境,危害大大減輕,“云南劍川稻麥復種系統”就是其代表。自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生活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境內的人每年5月6月栽種水稻,10月11月水稻收獲后翻耕播種大麥或者小麥,麥茬翻耕后再栽水稻。(摘編自徐旺生《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許倬云認為在中國文化的長程演化中,形成了有演變、有調節的整體敘事,從而使眾多遺址的時間之序列、空間之擴散更有邏輯性。B.孫巖在新作中指出,秦、周、晉、燕四個區域的北向或西向都與草原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草原文化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微乎其微。C.在許倬云看來,青海與賀蘭山脈、祁連山脈等地區不僅僅是中國的“西部邊緣”,更是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空間。D.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評選活動從2012年開始啟動,至今已列入5批共118項,這些遺產代表了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最高水平。2.下列關于材料二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特征意味著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發展、演變和適應過程中保持生命力。B.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形成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農業生產系統。C.云南元陽稻作梯田是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生態系統,其特點之一是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大小形狀不一,展現了哈尼族人的智慧。D.稻麥輪作水旱輪作系統通過土壤環境的干濕輪換,使得作物病蟲害的危害大大減輕,云南劍川是這一系統應用的代表。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以《經緯華夏》的撰寫為線索,論及中國古代文化遺址的分布與演變,以及不同文化區域間具有互動關系。B.材料一引用的蘇秉琦和傅斯年的觀點,都強調了文化遺址的序列性和空間擴散性,為理解人類移動軌跡提供了依據。C.材料二開篇先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隨后進一步介紹了我國為保護傳承農業文化遺產所采取的措施。D.材料二通過列舉具體的農業文化遺產實例,如稻魚共生系統、高山梯田等,生動地介紹了農業文化遺產的特點。4.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對圖表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麥類傳播推測路線與稻作遺存分布圖——摘自許倬云《經緯華夏》A.小麥傳入中國至少有兩個途徑,即草原通道和綠洲通道,綠洲通道是中亞—河西走廊—黃土高原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B.這張圖恰能證明許倬云所說的“中國古代的發展基地,絕對不僅中原一處而已”,也是對“夷夏東西”這一觀點有力的證明。C.在古代,中國有小麥和水稻兩大農作物區,其中之一的長江流域稻米的種植區域能延伸到海邊的平原、沖積地。D.長江流域靠近沼澤地帶,合適的土壤未必沿河展開,稻作遺存就不僅是沿河排列,也常常是若干個考古遺址呈平面集合為群。5.根據材料二的內容,簡要分析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的非同尋常的意義。〖答案〗1.C2.B3.B4.B5.①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可以推動地區產業發展,增加人們的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②農業文化遺產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對于研究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傳承農耕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③農業文化遺產對于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從而使眾多遺址的時間之序列、空間之擴散更有邏輯性”錯,是“從而理解人類的移動軌跡,以及族群之間、國別之間互動的形態”。B.“但草原文化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微乎其微”錯,根據“從西到東,其實都與草原文化有脫不開的關系”,可知草原文化對中原地區的影響不是“微乎其微”。D.“這些遺產代表了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最高水平”錯,根據“這些遺產是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優秀代表”,可知是“優秀代表”,而不是“最高水平”。故選C。【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B.“形成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農業生產系統”錯,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的、至今仍在生產領域發揮作用的生產系統”,而“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只是“其突出代表”。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都強調了文化遺址的序列性和空間擴散性”錯,根據“將似乎有個別特色的許多遺址,組織為古史的代表;從這種序列”,可知蘇秉琦強調的是“序列性”;根據“‘夷夏東西’”的分野”“在中國傳統的中原地區,陳述其延伸和擴展過程”,可知傅斯年強調的是“空間擴散性”。故選B。【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分析圖表的能力。B.“恰能證明許倬云所說的‘中國古代的發展基地,絕對不僅中原一處而已’”錯,根據“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這兩個平行的地區,實際上各自發展、互相糾纏”,圖中沒有突出“長江流域”,不能很好地證明。故選B。【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根據“依然造福于當地”,以及“稻魚共生系統”“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水旱輪作系統”等具體事例,可知: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可以推動地區產業發展,增加人們的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②根據“我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在萬年前……”“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宋以來……”等內容,可知:農業文化遺產對研究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傳承農耕文化。③根據“這些遺產是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優秀代表,有的形成了循環生態利用的模式”“保證了農田的生態平衡,有利于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等內容,可知:農業文化遺產對于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額爾古納河右岸(節選)遲子建這年的秋天,我開始在巖石上畫畫了。如果不是因為伊萬打鐵,如果不是因為打鐵場地的泥土跟鐵一樣經過了冶煉,變得艷麗細膩起來,我就不會動了要把它當顏料的念頭。你們現在都知道貝爾茨河支流的阿娘尼河畔的巖石畫,在河畔已經風化了的巖石上,呈現的是一片血色的巖畫。我們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紅的泥土,在巖石上描畫了馴鹿,堪達罕、狩獵的人、獵犬和神鼓的形象。我畫巖畫的時候,阿娘尼巖畫還沒被發現,雖然它早在我之前就存在了。我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留下了許多處巖畫,如今,知道巖畫的人,也就只有我了。也許它們已經被歲月的風塵和雨水洗刷得消失了蹤影,那些線條就像花瓣一樣,凋零在山谷中。我把伊萬打鐵后遺留下的泥土搓成條,一條條地擺在希楞柱里,待它們陰干了,用它們做畫棒。我第一次畫巖畫,是在伊馬其河畔的巖石邊。那是一片青色的巖石,所以赭紅的線條一落到上面,就像暗淡的天空中出現了霞光。我沒有想到,我畫的第一個圖形,就是一個男人的身姿。他的頭像林克,胳膊和腿像尼都薩滿,而他那寬厚的胸脯,無疑就是拉吉達的了。這三個離開我的親人,在那個瞬間組合在一起,向我呈現了一個完美的男人的風貌。接著,我又在這個男人周圍畫了八只馴鹿,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各一只,其次是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一只,它們就像八顆星星一樣,環繞著中間的那個男人。自從拉吉達離開我后,我的心底不再洋溢著那股令人滋潤的柔情,很奇怪,當我在巖石上畫完畫后,心底又泛濫起溫暖的春水了,好像那顏料已經滲入了我貧血的心臟,使它又獲得了生機和力量。這樣的心臟無疑就是一朵花苞,會再開出花朵來的。那年秋天,妮浩生下了第二個孩子,是個女孩,她給她取名為交庫托坎,也就是百合花的意思。冬獵開始的時候,男人們又被召集到東大營受訓去了。回來時,伊萬沒有回來。原來,有一天列隊走步的時候,坤德老是出錯,讓他向東轉,他卻朝西轉,而且老是出列。鈴木秀男氣壞了,他讓坤德站在訓練場的中央,放出狼狗撕咬他。那條狼狗三下兩下就撲倒了坤德,將坤德的臉和胳膊抓出一道道傷痕。先前伊萬跟大家一樣,只是目瞪口呆地看著這突發的情景,后來是在一旁觀看這幕情景的鈴木秀男所發出的笑聲激起了他的憤怒,伊萬飛奔過去,用右手揪住狼狗的尾巴,把它當成繩索,緊緊攥在手中,然后一圈接著一圈地把狼狗悠了起來。只聽狼狗嗷嗷慘叫著,它的尾巴很快就與身體脫離了。這條失去了尾巴的狼狗瘋了似的朝伊萬猛撲過來,伊萬眼疾手快地把它按在自己的褲襠下,伸出腳狠狠地踏它,只三五腳的樣子,它就不能動彈了。伊萬的腳與手一樣,力大無窮。鈴木秀男驚呆了,他怔怔地看著伊萬把一條活生生的狼狗在瞬息之間變成一只死老鼠,他的額頭沁出了汗珠。當伊萬提著那條狗尾巴,一步步地走向鈴木秀男,把它撇到他懷里時;鈴木秀男這才反應過來,他咆哮著,喚來兩個士兵,把伊萬架走,關進營房西側的牢房。那個晚上,牢房里傳來陣陣皮鞭聲,可人們卻聽不到伊萬的呼叫,他一定是忍受著,不發出一絲呻吟。就在那個夜晚,伊萬逃跑了。牢房鐵門緊鎖,窗戶豎著鐵條,可伊萬用他那雙打鐵的手掰斷了鐵條,像一只出籠的鳥一樣,輕松地逃離了東大營。兩個日本士兵帶著狼狗去山中追捕伊萬,然而連個影子都沒尋到。達西講述伊萬的遭遇時,坤德蹲在火塘旁,一直埋著頭,很愧疚的樣子。依芙琳先是瞟著眼睛看著坤德,然后呸了他一口,說,你連日本人的狼狗都對付不了,算什么男人!坤德依舊低著頭,什么也沒有辯駁,只聽火塘發出撲簌撲簌的聲響,看來是他的淚水滑墜到火上了。伊萬走了,我們就推舉魯尼為族長。那個冬天,我們獵到了三頭熊。妮浩在為熊做風葬儀式的時候,總愛唱一首祭熊的歌。這首歌從那以后就流傳在我們的氏族。熊祖母啊,你倒下了,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是那些黑色的烏鴉我們把你的眼睛,虔誠地放在樹間,就像擺放一盞神燈。(有刪改)〖備注〗“我”,年屆九旬,鄂溫克族最后一個酋長的女人。林克,“我”的父親,雨季外出時遭雷擊而死。尼都薩滿,“我”父親的哥哥,烏力勒的族長。拉吉達,“我”的丈夫。妮浩,“我”的弟弟魯尼的媳婦。依芙琳,“我”的姑姑。坤德,“我”的姑夫。伊萬:鐵匠,個矮。希楞柱:鄂溫克人住的圓錐形的帳篷。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介紹了“我”的巖畫創作緣起,表明了“我”的創作和生活的關系,“我”以感傷的情緒回憶了這段生活。B.作者畫巖畫時,將逝去的親人形象融入畫中,既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也透露出內心的孤獨和尋找精神寄托的愿望。C.坤德的淚水滑墜到火上這一細節描寫,主要體現了他對伊萬的感激,也是他內心痛苦的外化,可看出他內心的煎熬和自責。D.妮浩所唱的祭熊的歌中,“熊祖母”“虔誠”有著對熊的感恩、虔敬,這體現了鄂溫克人的民族信仰。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以90歲老人“我”的視角來講述故事,使人物、事件描寫更真實自然,又營造出懷舊氛圍,透露出滄桑感。B.小說中喻體多是自然現象或景物,語言富有意蘊,如“暗淡的天空中出現了霞光”,預示了鄂溫克族人的美好前景。C.伊萬怒殺狼狗一段,通過動作描寫、側面烘托等手法,把一個有著強烈民族自尊心、勇敢無畏、強大有力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D.小說語言簡潔傳神、細膩逼真,具有散文化的特征,且富有民族特色,和沈從文的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的小說《邊城》有相似之處。8.請結合文本分析小說畫橫線句子的作用。9.語文課外活動小組準備拍攝視頻,需要根據文中伊萬被關進牢房后的內容擬寫腳本。請你展開合理想象,填寫下面表格。畫面內容(每個畫面不超過15個字)音樂特點視頻解說(每個畫面不超過50個字)畫面一畫面二〖答案〗6.C7.B8.①豐富文章內容。畫線句子追述阿娘尼河畔的巖石畫,拉長了文本的時間線,贊美了鄂溫克族文明的生命力長久,豐富了內容。②引出下文。畫線句子交代了阿娘尼河畔的環境特點,轉入介紹生活在那里的人,由此引出下文“我”創作巖畫和對親人的回憶。9.畫面一①內容:伊萬遭受毒打。②音樂特點:低沉,悲緩。③視頻解說:“啪!……”清脆的皮鞭聲接連響起,伊萬咬緊牙關,一聲呻吟也沒有,他用沉默維持著一個鄂溫克漢子的自尊。畫面二①內容:伊萬掰斷鐵窗成功逃跑。②音樂特點:緊迫,快節奏。③視頻解說:伊萬站在牢房窗口,機警地觀察了一下周圍的動靜,雙手用力生生掰斷了鐵窗,接著他輕盈一跳,消失在了夜里……〖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的能力。C.“主要體現了他對伊萬的感激”錯,結合“達西講述伊萬的遭遇時,坤德蹲在火塘旁,一直埋著頭,很愧疚的樣子。依芙琳先是瞟著眼睛看著坤德,然后呸了他一口,說,你連日本人的狼狗都對付不了,算什么男人!”理解,坤德的淚水滑墜到火上這一細節,是他內心的痛苦的外化,主要體現了坤德對伊萬為救自己反被抓的自責,以及親人鄙視他時內心的煎熬。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預示了鄂溫克族人的美好前景”錯,“暗淡的天空中出現了霞光”,暗示著“我”在親人被害失去的心在繪畫時又獲得了生機和力量。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1)分析內容上的作用畫線句子說“阿娘尼河畔的巖石畫,……我們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紅的泥土,在巖石上描畫了馴鹿,堪達罕、狩獵的人、獵犬和神鼓的形象”,追述阿娘尼河畔歷史悠久的巖石畫,拉長了文本的時間線,贊美了鄂溫克族文明的生命力長久,畫線句子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的作用。(2)分析結構上的作用“貝爾茨河支流的阿娘尼河畔的巖石畫,在河畔已經風化了的巖石上”句,交代了阿娘尼河畔的環境特點;“我們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紅的泥土,在巖石上描畫了馴鹿,堪達罕、狩獵的人、獵犬和神鼓的形象”句,轉入介紹生活在那里的人;聯系下文“我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留下了許多處巖畫”“我第一次畫巖畫,是在伊馬其河畔的巖石邊……我畫的第一個圖形……這三個離開我的親人……接著,我又在這個男人周圍畫了八只馴鹿……”可知,畫線句引出下文“我”創作巖畫和對親人的回憶。考生若答“通過描述巖畫的色彩和內容,吸引讀者對巖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發讀者興趣”“增強作品人文色彩”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考生在擬寫腳本時,畫面內容和視頻解說可根據文中相關內容概括,音樂要和人物、情節吻合。畫面一,根據“牢房里傳來陣陣皮鞭聲,可人們卻聽不到伊萬的呼叫,他一定是忍受著,不發出一絲呻吟”概括內容為:伊萬遭受毒打。此時播放的音樂應是低沉,悲緩的,抒發對伊萬受刑的同情和心疼和對日本兵毒打伊萬的憤懣。此時的視頻解說應結合“陣陣皮鞭聲”“聽不到伊萬的呼叫”“不發出一絲呻吟”寫成:“啪!……”清脆的皮鞭聲接連響起,伊萬咬緊牙關,一聲呻吟也沒有,他用沉默維持著一個鄂溫克漢子的自尊。畫面二,根據“伊萬用他那雙打鐵的手掰斷了鐵條,像一只出籠的鳥一樣,輕松地逃離了東大營。兩個日本士兵帶著狼狗去山中追捕伊萬,然而連個影子都沒尋到”概括內容為:伊萬掰斷鐵窗成功逃跑。此時播放的音樂應是緊迫的,快節奏的,這樣與伊萬掰斷鐵窗時的緊張相吻合。此時視頻解說應抓住“用他那雙打鐵的手掰斷了鐵條”來寫,可以先寫他站在牢房窗口,機警地觀察了一下周圍的動靜,然后再寫伊萬雙手用力生生掰斷了鐵窗,最后根據“像一只出籠的鳥一樣,輕松地逃離了東大營”寫伊萬輕盈一跳,消失在了夜里……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周定王八年,使劉康公聘于魯,發幣于大夫。季文子、孟獻子皆儉,叔孫宣子、東門子家皆侈。歸,王問魯大夫孰賢?對曰:“季、孟其長處魯乎!叔孫、東門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王曰;“何故?”對曰:“寬肅宣惠,君也:敬恪恭儉,臣也。寬所以保本也,肅所以濟時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長保民矣其何事不徹?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業也,恭所以給事也,儉所以足用也。若承命不違,守業不懈,則可以上下無隙矣,其何任不堪?今夫二子者儉,其能足用矣,用足則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則不恤匱,匱而不恤,憂必及之,若是則必廣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國家弗堪,亡之道也。”十六年,魯宣公卒。赴者未及,東門氏來告亂,子家奔齊。簡王十一年,魯叔孫宣子亦奔齊,成公未歿二年。(節選自《國語·周語》)材料二:貞觀十一年,詔曰;“朕聞死者終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見也。上古垂風,未聞于封樹①;后世貽則,乃備于棺槨。譏僣侈者,非愛其厚費;美儉薄者,實貴其無危。是以唐堯,圣帝也,谷林有通樹②之說;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墳③。洎乎闔閭違禮,珠玉為鳧雁,始皇無度,水銀為江海,莫不因多藏以速禍,由有利而招辱。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戰惕。雖送往之典詳諸儀制,失禮之禁著在刑書,而勛戚之家多流遁于習俗,閭閻之內或侈靡而傷風,以厚葬為奉終,以高墳為行孝。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貧者破資產而不逮,徒傷教義,宜為懲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縣官明加檢察,隨狀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勛戚家,仍錄奏聞。”(節選自《貞觀政要·儉約》)〖備注〗①封樹:堆土為墳,植樹為飾。古代士以上的葬禮。②通樹:樹喪是古代一種喪葬方法,通樹即從簡喪葬之意。③防墓不墳:孔子合葬父母親于防這個地方,只有墓穴而沒有墳丘。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若本固而功A成B施C遍而民D阜E乃可以長F保民矣G其何H事不徹?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幣,指貨幣、錢,與《屈原列傳》“厚幣委質事楚”中的“幣”詞義不相同。B.朕,文中是皇帝的專稱,與《離騷》“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詞義不相同。C.流遁,本指流蕩逃遁,這里同“流循”(本義為順著水道流動),意思為沿襲。D.五品,九品官階中的第五級。九品官階是古代官吏等級,從一品到九品。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劉康公出使魯國,發現了季文子、叔孫宣子等四家的儉奢情況,他對這四家存亡做出判斷,后來奢侈的叔孫宣子、東門子家果然敗逃。B.為君必須要恪守君道,要寬厚、整肅、周遍、仁愛,這事關國家基業、政務、教化和百姓團結。C.吳王闔閭用珠玉做成的野鴨大雁作陪葬,秦始皇用水銀做江海來陪葬,他們都因在墓里埋藏了財物而招致災禍,遭受折辱。D.喪葬儀制已建立,還沒明確對違禮的處罰,有的皇親貴族、民間百姓喪葬奢侈靡費,唐太宗要求各州府官員對于葬禮不遵照律令格式的,視情節定罪。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若承命不違,守業不懈,則可以上下無隙矣,其何任不堪?(2)譏僣侈者,非愛其厚費;美儉薄者,實貴其無危。14.根據兩則材料,概括奢靡對社會治理有哪些消極影響。〖答案〗10.BEG11.A12.D13.(1)如果接受君命不違抗,守護基業不懈怠,就能使君臣上下沒有嫌隙,還有什么事不能勝任呢?(2)譏刺奢侈過度,不是吝惜耗費那么多的錢財;贊美節儉,實是看重這樣沒有危害。14.①不恤貧困,加劇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穩定。②奢侈靡費,傷風敗俗,破壞社會風氣。③影響了法治秩序的執行和維護。④耗費財力,國家不堪負擔,威脅國家安全與發展。〖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基業穩固而政務成就,教化周遍而民眾富足,才能夠長久地保有百姓,還有什么事做不到呢?“本固而功成”和“施遍而民阜”結構一致,是由“若”統領的對稱結構句子,提出假設,所以BE兩處斷開;“乃可以長保民矣”,是前面假設后的結果,有“矣”這個句尾語氣詞這一標志,所以G處斷開。故選BEG。【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錯誤。相同,“幣”,禮物。句意:向魯國的大夫分送禮物。/用豐厚的禮物和信物呈獻給楚王。B.正確。不同,“朕”,皇帝的專稱;/我。句意:我聽說死是人生的終結。/我已去世的父親字伯庸。C.正確。“流遁”,沿襲。句意:但是皇親貴族之中依然有很多人還在沿襲著陳舊的習俗。D.正確。句意:京城里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如有違反。故選A。【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還沒明確對違禮的處罰”錯,根據“失禮之禁著在刑書”,可知對違禮的處罰,也在刑書中寫明了,并不是“還沒明確”。故選D。【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承”,接受;“隙”,嫌隙;“堪”,勝任。(2)“僣侈”,奢侈過度。“愛”,吝惜;“貴”,看重。【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據“侈則不恤匱,匱而不恤,憂必及之,若是則必廣其身”,可知消極影響有:不恤貧困,加劇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穩定。②根據“而勛戚之家多流遁于習俗,閭閻之內或侈靡而傷風”,可知消極影響有:奢侈靡費,傷風敗俗,破壞社會風氣。③根據“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貧者破資產而不逮”,可知消極影響有:影響了法治秩序的執行和維護。④根據“且夫人臣而侈,國家弗堪,亡之道也”,可知消極影響有:耗費財力,國家不堪負擔,威脅國家安全與發展。參考譯文材料一:周定王八年,派劉康公出使魯國去聘問,向魯國的大夫分送禮物。季文子、孟獻子都儉樸,而叔孫宣子、東門子家卻很奢侈。回來后,定王詢問魯國的大夫哪位賢德?劉康公答道:“季、孟可以在魯國長期保持地位吧。叔孫、東門會敗亡吧。即使家族不亡,本人必不能免禍。”定王說:“那是什么原因呢?”劉康公答道:“寬厚、整肅、周遍、仁愛,是君道;忠敬、勤恪,謙恭、儉補,是臣道。寬厚來維護基業,整肅來完成政務,周遍來施行教化,仁愛來親近百姓。如果基業穩固而改務成就,教化周遍而民眾富足,才能夠長久地保有百姓,還有什么事做不到呢?忠敬來承受君命,勤恪來守護家業,謙恭來執行公務,儉補來豐足財用。如果接受君命不違抗,守護基業不懈怠,就能使君臣上下沒有嫌隙,還有什么事不能勝任呢?現在季、孟儉樸,他們將財用豐足,因而家族能得到蔭護。叔孫、東門奢侈,奢侈就不會體恤貧困者,貧困者得不到體恤,優患必然會降臨,這樣必然會危及自身。況且作為人臣而奢侈,國家不堪負擔,這是在走向敗亡。”周定王十六年,魯宣公去世。告喪的使者還沒有抵達王都。東門家的人已來報告魯國發生變亂,東門子家逃往齊國。周簡王十一年,魯國的叔孫宣子電逃奔齊國,這是魯成公去世的前兩年。材料二:貞觀十一年,唐太宗下令說:“我聽說,死是人生的終結,它讓人回歸到自然;葬就是埋藏起來,要讓別人不能再看到自己。上古的風俗,并沒有聽說堆墳樹碑;后世留下典則,才準備了棺材在葬禮儀式上下工夫。譏刺奢侈過度,不是吝惜耗費那么多的錢財;贊美節儉,實是看重這樣沒有危害。所以,唐堯是圣明的帝王,死后葬在谷林,僅在墳邊栽上樹木作為標記;孔子是孝子,他把雙親人合葬在防這個地方,只有墓穴而不堆墳。到了吳王闔閭違背禮制,用珠玉做成野鴨大雁,作為陪葬,秦始皇荒淫無度,墳墓里有水銀做的江河大海,沒有不是因為在墓里埋藏了大量的財物而招致了災禍,由于墓里有利可圖而遭受折辱。我位居四海之尊,承接百王之弊,如果不明白如何教百姓,睡到半夜都會為之恐懼憂慮。雖然現在喪葬的法規,在儀制中已經有詳細的記載,對違禮的處罰,也在刑書中寫明了,但是皇親貴族之中依然有很多人還在沿襲著陳舊的習俗,民間很多百姓也在葬禮時奢侈靡費,傷風敗俗,用厚葬來供奉死者,用高墳來表示孝道。富貴人家破壞法度,相互炫耀,貧窮之家傾家蕩產,彼此攀比,這樣做有信風俗,無益教化,對此應予懲治革除。凡王公以下,直至百姓,從今以后,希望各州府的官員嚴格檢查,葬禮如有不遵照律令格式的,根據情節定罪。京城里五品以上官員和皇親貴族如有違反,要寫下罪狀上奏朝廷。”(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九日登高王昌齡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謾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霽”字點明重陽登高時的天氣,與“雨歇”相應,營造了雨后清新明朗之景。B.雨后菊花仙姿綽約,御梨經霜后果實飽滿,菊花、梨樹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C.人們鬢插茱萸,相互祝壽,女子頭戴翡翠,翩翩起舞,描述的場景真實而浪漫。D.“舞作愁”與“花宜壽”相對,看似寫愁,實則寫喜,與整首詩情感基調一致。16.詩的尾聯說“此風流”陶潛也未曾見得,這里的“風流”與陶潛“籬下醉”之風流有何不同?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答案〗15.B16.詩中的“風流”指的是登高時的愉快心情和美好的景象,而陶潛的“籬下醉”則是一種隱脫世俗的風流。兩者的不同在于此詩中的風流是積極參與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的體現,而陶潛的風流則更多是一種逃避現實、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現。〖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菊花、梨樹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錯,“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詩人由遠及近來描寫,秋雨過后,景色清明,菊花四處開放,金黃一片,滋潤嬌嫩,分外妖嬈,皇宮御苑里面,霜染紅葉,幻若云霞,金梨綴樹,碩果累累,一片雍容華貴的氣象,抒發了作者對繁華盛世景象的喜愛和贊美。詩人沒有抒寫菊花、梨樹傲然不群的形象。故選B。【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九日登高》給人們展現了一幅盛唐時期重陽節人們盛裝出游,登高遠眺的繁榮景象,也記錄了唐朝重陽節的風土人情以及習俗。雨后初晴,遠處青山清明秀麗,繞城河水如玉帶般宛轉曲折,菊花盛開,金梨綴樹,霜葉紅遍,人們紛紛遠眺,思親祝福,一幅繁華綺麗的盛世景象,給人們逐漸展現開來,進一步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何曾得見此風流”,“何曾”很明顯是反問,大意是休說陶淵明隱逸灑脫,歸隱田園,賞菊飲酒,怡然自樂。和現在的時代(盛唐)相比,估計陶淵明也沒有如此瀟灑風流吧。陶潛的“籬下醉”只是一種隱脫世俗的風流,是一種逃避現實、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現。《九日登高》中詩人借“何曾得見此風流”點明哪怕是陶淵明的田園風光,也比不上盛唐國泰民安的安逸閑適的態度。由此可見,此詩中的“風流”則指的是登高時的愉快心情和美好的景象,是詩人積極參與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的體現。(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勸學》中“______,______”兩句,強調了廣泛涉獵,不斷反思,以改變秉性,提升自己。(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______”四字指出了六朝更替的原因,“______”四字總結了南朝歷史。(3)鹿幽居山林,逐食良草,恬淡而安靜,因而古人常以含“鹿”的詩文來表情達意,比如“______,______”。〖答案〗(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2)繁華競逐悲恨相續(3)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運動是一項對身體有諸多裨益的活動。不過,運動前,不妨認真考慮自己對哪項運動更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選擇一項自己愛好的運動,可以讓堅持更容易。選擇運動項目要___A___。不同年齡的人群要選擇與自身的健康狀況相匹配的運動項目,例如老年人不宜選擇爆發力強的運動項目,糖尿病患者更適合中等強度、有氧代謝多的運動項目。很多運動愛好者在運動初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不僅運動強度大,而且運動時間長。殊不知,突然增加的運動負荷會讓原本平靜的身體面臨巨大的考驗。在局部,肌肉的糖原儲備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突然增加的運動負荷,大量無氧酵解產生的乳酸堆積影響運動的發揮。①現有的肌纖維數量和長度、肌腱的韌性以及骨骼的結構,②也難以快速應對陡然的力量或速度的要求。③運動強度如果超過了肌肉、肌腱和骨骼的耐受閾值,④可導致肌肉、肌腱拉傷或者應力性骨折等影響,⑤特別是運動前沒有事先充分熱身,⑥巨大的運動強度甚至會導致嚴重的運動性損傷。正確啟動運動鍛煉,遵循人體的生物學及體育鍛煉的客觀規律,使身體適應運動強度,逐漸提高運動水平。比如,___B___。熱身的目的是使身體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運動系統逐漸進入運動狀態。充分的熱身可以減少運動中由于各器官功能不匹配帶來的不適,最終達到最佳的運動狀態。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A:考慮自身的健康狀況和基礎疾病
B:每次運動前要進行充分的熱身19.②也難以快速應對陡然增加的力量或速度的要求
④可導致肌肉、肌腱拉傷或者應力性骨折等
⑤特別是在運動前沒有事先充分熱身的情況下〖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處,根據“不同年齡的人群要選擇與自身的健康狀況相匹配的運動項目”可知,補寫的關鍵要素是“自身的健康狀況”;再結合“老年人不宜選擇爆發力強的運動項目,糖尿病患者更適合中等強度、有氧代謝多的運動項目”可知,“基礎疾病”也影響運動項目。因此可寫“考慮自身的健康狀況和基礎疾病”。B處,整體閱讀語段內容可知,“運動”和“熱身”為兩個關鍵詞,補寫處要強調是二者的關系,結合下文“熱身的目的是……”可知,“熱身”應在補寫句子的句末出現。因此可寫“每次運動前要進行充分的熱身”。【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也難以快速應對陡然的力量或速度的要求”成分殘缺,“陡然”后面應補充謂語動詞“增加”;④“可導致肌肉、肌腱拉傷或者應力性骨折等影響”成分贅余,應改成“可導致肌肉、肌腱拉傷或者應力性骨折等”;⑤⑥為一個整體,⑤作狀語,“特別是運動前沒有事先充分熱身”缺少了介詞,應改為“特別是在運動前沒有事先充分熱身的情況下”。(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下面兩段文字出自巴金的《家》,(1)背景是覺新妻子瑞玨難產去世前,(2)是妻子去世一段時間后。(1)他突然明白了,這兩扇小門并沒有力量,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①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兩個女人。他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______。然而同時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夠抵抗這一切的,他是一個無力的、懦弱的人。他絕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門前。他傷心地哭著。這個時候他不是在哭她,他是在哭自己。房里的哭聲和他的哭聲互相______。但這是多么不同的兩種聲音!(2)“大哥,我不能夠在家里再住下去了。我要走!”覺新一個人在房里,覺慧走進房來激動地對他說。天已經暗了,房里閃著灰白的光,電燈還沒有亮。覺新坐在寫字桌前,兩手支著下頜,默默地望著桌面上的一個小鏡框,里面嵌著他和瑞玨新婚時的照片。雖然屋里的光線不能使他看清楚照片上的面容,但是瑞玨的面貌早已深深地______在他的心上,②豐滿的面龐,親切的微笑,靈活的大眼睛,頰上兩個淺淺的酒窩,似乎都在照片上現出來了。他含了眼淚地______著。忽然覺慧的聲音打擾了他。他掉轉頭,看見了覺慧的光芒四射的眼睛。20.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反抗呼應留凝視B.掙扎應和印凝視C.掙扎呼應印注視D.反抗應和留注視21.對文學作品來說,標點標示的停頓,有時很有表現力。請分析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句號是怎樣增強表現力的。22.文中畫橫線部分使用了排比手法,請說說它們表意及語調的不同。〖答案〗20.B21.句號在這里起到了停頓作用,它不僅標志著句子的結束,也象征著覺新內心的絕望和無助達到了頂點。通過這個停頓,讀者能夠感受到覺新情感的沉重和復雜,以及他對自己無力改變現實的深深悲哀。22.文中的排比,①處,通過重復的結構強調了覺新失去的不僅僅是青春、幸福、前途,還有他最愛的兩個女人。這種排比的使用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強調效果,使得覺新的痛苦和失落感更加深刻和強烈。同時,排比句的語調逐漸升高反映了覺新情緒的逐步累積和爆發,表現了他內心的掙扎和絕望。②處,連用三個名詞性詞組,特別交代了“面龐”“微笑”“大眼睛”的鮮明特征,突出了覺新心中瑞玨的賢淑、善良、美好的形象以及印象的深刻性,強化了瑞玨逝去給覺新帶來的沉痛感受,讀來可感到語調的沉緩,一句一頓,有回憶的氛圍。〖解析〗【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反抗”的意思是采取行動反對;抵抗。“掙扎”的意思是用力支撐。根據后文“然而同時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夠抵抗這一切的”可知,此處是表達覺新想抵抗“這一切”但又無能為力,只能在用力支撐的狀態,故應選“掙扎”。“呼應”的意思是彼此聲氣相通,互相照應。“應和”的意思是對一種言行表示呼應,附和。內心里或表面上去贊同別人的觀點、看法、號召,行為、表情、語言反應。根據“但這是多么不同的兩種聲音”可知,房里的哭聲是哭逝去的瑞玨的,他的哭聲是哭自己的,哭聲雖然相應,但并不能聲氣相通,故應選“應和”。“留”的意思是停止在某一個處所或地位上不動;注意力放在某方面。“印”的意思是用油墨、染料之類把文字或圖畫留在紙、布、器皿等材料上;外界事物反映在腦中所留下的形象。根據語境,“屋里的光線不能使他看清楚照片上的面容”,但瑞玨的面貌在他心里早已留下印象,且與“深深地”搭配,突出深刻的特點,故應選“印”。“凝視”的意思是不眨眼地看,聚精會神地看。“注視”的意思是集中精力看。根據“忽然覺慧的聲音打擾了他”可知,他的精神都在照片上,“含了眼淚”看照片專注,時間久,故應選“凝視”更合適。故選B。【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句號,是句末點號,表停頓。畫波浪線句是三個句子,句號不僅標志著句子的結束,還分別強調“他”的“絕望”以及“跪倒在門前”“傷心地哭著”的無助達到了頂點。聯系上下文看,通過這個停頓,讀者能有一種代入感,感受到覺新的情感的沉重和復雜,體會他對自己無力改變現實的深深悲哀。【2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①處,排比體現在一連用了四個“奪去了……”上,前面三個句子直接用了三個名詞“青春”“幸福”“前途”,后一個用的是名詞性詞組,不僅強調被奪去的東西之多,而且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使得覺新的痛苦和失落感更加深刻和強烈。同時,排比的運用會讓語調中有一種緊促感,語調逐漸升高,也反映了覺新情緒的逐步累積和爆發,表現了他內心的掙扎和絕望。②處,排比體現在“豐滿的面龐,親切的微笑,靈活的大眼睛”處,三個詞組都用了“形容詞+的+名詞”的結構表意,結構整齊,節奏感強,特別交代了“面龐”“微笑”“大眼睛”的鮮明特征,突出了瑞玨的賢淑、善良、美好的形象,強化了她在覺新心目中的分量,增加人物逝去帶來的沉痛感,讀來語調沉緩,感染力強。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的實在因素。”可以說,想象是創造發明之本,任何創新以及發明創造都離不開想象。從盤古開天、嫦娥奔月的浪漫想象,到“天宮”遨游、“嫦娥”落月的偉大實踐,中國人從不缺乏想象力,更不斷積蓄著把美好想象變為生動現實的創造力,同時在創新過程中不斷激發美好想象,推動現實世界更美好。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圍繞“想象與創新”這一話題,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看法。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話題作文題。材料第一段借助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闡述了想象力對于科學研究、知識進化以及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此后進一步分析,說明想象對于創造發明的根本性意義。材料第二段,則借助中國航天從古人的浪漫想象到新時代的偉大實踐的落地,充分說明了我們不僅僅要有想象力,更要有創造力。其實,時至今日,這個世界上仍充滿著未知,就像宇宙永無止境,探索永遠沒有重點;就像學海無涯,我們永遠會有新知。所以,想象經常能夠把我們帶領到嶄新的境界。因為大腦中天馬行空的想象,我們才會從一點可行性開始嘗試著把他們變成現實,不斷創新創造,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我們臣服于自然腳下,受著他的饋贈和保護,可人類終究是極富創造力的生物,不滿足于現有的藩籬,對圍墻外的事物有著發自天性的向往,于是文明就這樣一點點起步,從自然的饋贈開始發展為人類的創造。同時,創新創造的過程也會讓我接觸到更多的未知,從而啟發我們產生更豐富的聯想想象。由此,想象與創新形成了一個美好的閉環。試題要求圍繞“想象與創新”這一話題寫作。對此,寫作時,應當充分結合想象與創新的思辨關系進行闡述。比如雖然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但想象力能夠推動我們進一步探索、創新和發現。沒有想象力,我們可能會被限制在現有的知識框架內,無法突破常規思維。而擁有想象力,我們能夠思考新的可能性,創造新的解決方案,改變現狀并推動人類進步。可以從對未來的探索是從想象出發,指出我們應當具備探索精神,充分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開發未知世界。然后在此基礎上,說明我們不能止于空想,而應積極將這份想象融入嚴謹的科學思考,并腳踏實地的實踐,從而不斷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在想象與探索中發現、鉆研、前進。立意:1.用想象開創未知,以創造化為已知。2.想象帶動感性,創新沉浸理性。3.想象可以讓我們前進,創新可以讓我們行穩致遠。湖南省邵陽市懷化市部分學校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聯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本書的書名,確定為《經緯華夏》。我也是從許多考古遺址的分布,以及系列古代文化的延伸與轉折中覺悟:在長程演化之中,中國文化有許多個體的遺址可以排布為序列。誠如蘇乘琦先生所說:以“區、系、類型”作為線索,將似乎有個別特色的許多遺址,組織為古史的代表;從這種序列,也可以看到時間維度上某一個文化系統本身的演變。我在本書中,將中國歷史歸納為時間之序列、空間之擴散,從而理解人類的移動軌跡,以及族群之間、國別之間互動的形態。這就是將遍地開花的遺址,組織成有演變、有調節的整體敘事:將大面積、長時段、以其特征為代表的大文化群——即這些個別的、有特色的群體——放在一區一區,也就等于以大型結構體的組合,敘述歷史上長時段推演的故事。在撰述本書以前,我對于中國考古時代發展模式的考察,相當程度上是依照傅斯年先生所提出的“夷夏東西”的分野,在中國傳統的中原地區(也就是黃河大平原、關隴以至于渤海灣),陳述其延伸和擴展過程。最近,孫巖的新著《普天之下的多元世界:西周北疆的物質文化、認同和權力》,從最西的西漢水一帶(后來秦國的發源地)開始考查,接著是西周的周原、涇水流域,再接下去是晉國在山西汾水流域的發展,以至于最后討論到燕山和草原交界處的燕國一帶。秦、周、晉、燕這四個區域的北向或西向,外面都有相當發達的草原文化遺址。孫巖從這些遺址遺留的文物入手,檢查其文化特色,發現每一區和草原文化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痕跡從出土器物上歷歷可見。這一說法,也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傳統考古學所認定的“中原地區”,從西到東,其實都與草原文化有脫不開的關系。在本書中,我順著考古遺址展開再思考,發現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這兩個平行的地區,實際上各自發展、互相糾纏。中國古代的發展基地,絕對不僅中原一處而已。尤其我想指明的是:關隴以西,青海與賀蘭山脈、祁連山脈地區,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超越了“西部邊緣”的意義,其實乃是東方與西方進退盤旋的空間。(摘編自許倬云《經緯華夏》)材料二:農業文化遺產指的是一種活態的、至今仍在生產領域發揮作用的生產系統。我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留下了眾多的農業文化遺產,為保護傳承幾千年來的農業文化遺產,2012年,當時的農業部開始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評選活動,至今共列入5批118項。這些遺產是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優秀代表,有的形成了循環生態利用的模式,依然造福于當地。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遺產時,發現了一些非同尋常的意義。在中國的農業遺產中,水稻元素最為顯眼。這與水稻在中國傳統農業中的重大作用相匹配。中國是重要的農業文明起源地,在萬年前開始馴化水稻,唐宋以來,經濟中心開始向南方轉移,水稻承接了經濟中心轉移的重要任務,使中華農耕文明始終得以延續。水稻起源于南方地區,將沼澤地變成良田。稻田所處的低濕地含有的營養物質成分高于北方旱地,水稻的產量優勢得到發揮。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批人口遷移至江南一帶,推動了當地水稻種植。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便于將南方的糧食向北方輸送。唐宋之際,經濟中心由黃河流域轉向長江流域,宋代已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出現。水稻與魚、鴨、蟹、蝦、鰍等在稻田中共生,形成小的種養系統。自公元9世紀保持至今的稻魚共生系統,是一種典型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松土增肥、吞食害蟲等功能。這種生態循環減少了系統對外部化學物質的依賴,水稻、雜草構成了系統的“生產者”,魚類、昆蟲、各類水生動物構成了系統的“消費者”。系統自身不需使用化肥農藥,就維持了正常循環,保證了農田的生態平衡,有利于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其突出代表是“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和“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2005年6月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水稻還成就了高山梯田與丘陵梯田。只要有灌溉條件,人們就會選擇種水稻而不是旱地作物。其中,云南元陽稻作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是其突出代表。在云南元陽的高山上,山頂為森林,接著是村莊、梯田,底下是河流,這個梯田系統被解讀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這里的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1300多年來,哈尼族人生生不息“雕刻”出了一幅幅山水田園風光畫。2013年,該遺產在第三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水稻還與小麥形成了稻麥輪作的水旱輪作系統。這個系統中,因為土壤環境在干濕中輪換,相應的作物病蟲害因為轉換失去了固有的生存環境,危害大大減輕,“云南劍川稻麥復種系統”就是其代表。自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生活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境內的人每年5月6月栽種水稻,10月11月水稻收獲后翻耕播種大麥或者小麥,麥茬翻耕后再栽水稻。(摘編自徐旺生《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許倬云認為在中國文化的長程演化中,形成了有演變、有調節的整體敘事,從而使眾多遺址的時間之序列、空間之擴散更有邏輯性。B.孫巖在新作中指出,秦、周、晉、燕四個區域的北向或西向都與草原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草原文化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微乎其微。C.在許倬云看來,青海與賀蘭山脈、祁連山脈等地區不僅僅是中國的“西部邊緣”,更是東方與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空間。D.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評選活動從2012年開始啟動,至今已列入5批共118項,這些遺產代表了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最高水平。2.下列關于材料二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特征意味著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發展、演變和適應過程中保持生命力。B.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形成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農業生產系統。C.云南元陽稻作梯田是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生態系統,其特點之一是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大小形狀不一,展現了哈尼族人的智慧。D.稻麥輪作水旱輪作系統通過土壤環境的干濕輪換,使得作物病蟲害的危害大大減輕,云南劍川是這一系統應用的代表。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以《經緯華夏》的撰寫為線索,論及中國古代文化遺址的分布與演變,以及不同文化區域間具有互動關系。B.材料一引用的蘇秉琦和傅斯年的觀點,都強調了文化遺址的序列性和空間擴散性,為理解人類移動軌跡提供了依據。C.材料二開篇先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隨后進一步介紹了我國為保護傳承農業文化遺產所采取的措施。D.材料二通過列舉具體的農業文化遺產實例,如稻魚共生系統、高山梯田等,生動地介紹了農業文化遺產的特點。4.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對圖表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麥類傳播推測路線與稻作遺存分布圖——摘自許倬云《經緯華夏》A.小麥傳入中國至少有兩個途徑,即草原通道和綠洲通道,綠洲通道是中亞—河西走廊—黃土高原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B.這張圖恰能證明許倬云所說的“中國古代的發展基地,絕對不僅中原一處而已”,也是對“夷夏東西”這一觀點有力的證明。C.在古代,中國有小麥和水稻兩大農作物區,其中之一的長江流域稻米的種植區域能延伸到海邊的平原、沖積地。D.長江流域靠近沼澤地帶,合適的土壤未必沿河展開,稻作遺存就不僅是沿河排列,也常常是若干個考古遺址呈平面集合為群。5.根據材料二的內容,簡要分析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的非同尋常的意義。〖答案〗1.C2.B3.B4.B5.①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可以推動地區產業發展,增加人們的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②農業文化遺產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對于研究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傳承農耕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③農業文化遺產對于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從而使眾多遺址的時間之序列、空間之擴散更有邏輯性”錯,是“從而理解人類的移動軌跡,以及族群之間、國別之間互動的形態”。B.“但草原文化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微乎其微”錯,根據“從西到東,其實都與草原文化有脫不開的關系”,可知草原文化對中原地區的影響不是“微乎其微”。D.“這些遺產代表了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最高水平”錯,根據“這些遺產是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優秀代表”,可知是“優秀代表”,而不是“最高水平”。故選C。【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B.“形成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農業生產系統”錯,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的、至今仍在生產領域發揮作用的生產系統”,而“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只是“其突出代表”。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B.“都強調了文化遺址的序列性和空間擴散性”錯,根據“將似乎有個別特色的許多遺址,組織為古史的代表;從這種序列”,可知蘇秉琦強調的是“序列性”;根據“‘夷夏東西’”的分野”“在中國傳統的中原地區,陳述其延伸和擴展過程”,可知傅斯年強調的是“空間擴散性”。故選B。【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分析圖表的能力。B.“恰能證明許倬云所說的‘中國古代的發展基地,絕對不僅中原一處而已’”錯,根據“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這兩個平行的地區,實際上各自發展、互相糾纏”,圖中沒有突出“長江流域”,不能很好地證明。故選B。【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根據“依然造福于當地”,以及“稻魚共生系統”“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水旱輪作系統”等具體事例,可知: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可以推動地區產業發展,增加人們的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②根據“我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在萬年前……”“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宋以來……”等內容,可知:農業文化遺產對研究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傳承農耕文化。③根據“這些遺產是中華傳統農耕方式的優秀代表,有的形成了循環生態利用的模式”“保證了農田的生態平衡,有利于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等內容,可知:農業文化遺產對于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額爾古納河右岸(節選)遲子建這年的秋天,我開始在巖石上畫畫了。如果不是因為伊萬打鐵,如果不是因為打鐵場地的泥土跟鐵一樣經過了冶煉,變得艷麗細膩起來,我就不會動了要把它當顏料的念頭。你們現在都知道貝爾茨河支流的阿娘尼河畔的巖石畫,在河畔已經風化了的巖石上,呈現的是一片血色的巖畫。我們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紅的泥土,在巖石上描畫了馴鹿,堪達罕、狩獵的人、獵犬和神鼓的形象。我畫巖畫的時候,阿娘尼巖畫還沒被發現,雖然它早在我之前就存在了。我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留下了許多處巖畫,如今,知道巖畫的人,也就只有我了。也許它們已經被歲月的風塵和雨水洗刷得消失了蹤影,那些線條就像花瓣一樣,凋零在山谷中。我把伊萬打鐵后遺留下的泥土搓成條,一條條地擺在希楞柱里,待它們陰干了,用它們做畫棒。我第一次畫巖畫,是在伊馬其河畔的巖石邊。那是一片青色的巖石,所以赭紅的線條一落到上面,就像暗淡的天空中出現了霞光。我沒有想到,我畫的第一個圖形,就是一個男人的身姿。他的頭像林克,胳膊和腿像尼都薩滿,而他那寬厚的胸脯,無疑就是拉吉達的了。這三個離開我的親人,在那個瞬間組合在一起,向我呈現了一個完美的男人的風貌。接著,我又在這個男人周圍畫了八只馴鹿,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各一只,其次是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一只,它們就像八顆星星一樣,環繞著中間的那個男人。自從拉吉達離開我后,我的心底不再洋溢著那股令人滋潤的柔情,很奇怪,當我在巖石上畫完畫后,心底又泛濫起溫暖的春水了,好像那顏料已經滲入了我貧血的心臟,使它又獲得了生機和力量。這樣的心臟無疑就是一朵花苞,會再開出花朵來的。那年秋天,妮浩生下了第二個孩子,是個女孩,她給她取名為交庫托坎,也就是百合花的意思。冬獵開始的時候,男人們又被召集到東大營受訓去了。回來時,伊萬沒有回來。原來,有一天列隊走步的時候,坤德老是出錯,讓他向東轉,他卻朝西轉,而且老是出列。鈴木秀男氣壞了,他讓坤德站在訓練場的中央,放出狼狗撕咬他。那條狼狗三下兩下就撲倒了坤德,將坤德的臉和胳膊抓出一道道傷痕。先前伊萬跟大家一樣,只是目瞪口呆地看著這突發的情景,后來是在一旁觀看這幕情景的鈴木秀男所發出的笑聲激起了他的憤怒,伊萬飛奔過去,用右手揪住狼狗的尾巴,把它當成繩索,緊緊攥在手中,然后一圈接著一圈地把狼狗悠了起來。只聽狼狗嗷嗷慘叫著,它的尾巴很快就與身體脫離了。這條失去了尾巴的狼狗瘋了似的朝伊萬猛撲過來,伊萬眼疾手快地把它按在自己的褲襠下,伸出腳狠狠地踏它,只三五腳的樣子,它就不能動彈了。伊萬的腳與手一樣,力大無窮。鈴木秀男驚呆了,他怔怔地看著伊萬把一條活生生的狼狗在瞬息之間變成一只死老鼠,他的額頭沁出了汗珠。當伊萬提著那條狗尾巴,一步步地走向鈴木秀男,把它撇到他懷里時;鈴木秀男這才反應過來,他咆哮著,喚來兩個士兵,把伊萬架走,關進營房西側的牢房。那個晚上,牢房里傳來陣陣皮鞭聲,可人們卻聽不到伊萬的呼叫,他一定是忍受著,不發出一絲呻吟。就在那個夜晚,伊萬逃跑了。牢房鐵門緊鎖,窗戶豎著鐵條,可伊萬用他那雙打鐵的手掰斷了鐵條,像一只出籠的鳥一樣,輕松地逃離了東大營。兩個日本士兵帶著狼狗去山中追捕伊萬,然而連個影子都沒尋到。達西講述伊萬的遭遇時,坤德蹲在火塘旁,一直埋著頭,很愧疚的樣子。依芙琳先是瞟著眼睛看著坤德,然后呸了他一口,說,你連日本人的狼狗都對付不了,算什么男人!坤德依舊低著頭,什么也沒有辯駁,只聽火塘發出撲簌撲簌的聲響,看來是他的淚水滑墜到火上了。伊萬走了,我們就推舉魯尼為族長。那個冬天,我們獵到了三頭熊。妮浩在為熊做風葬儀式的時候,總愛唱一首祭熊的歌。這首歌從那以后就流傳在我們的氏族。熊祖母啊,你倒下了,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是那些黑色的烏鴉我們把你的眼睛,虔誠地放在樹間,就像擺放一盞神燈。(有刪改)〖備注〗“我”,年屆九旬,鄂溫克族最后一個酋長的女人。林克,“我”的父親,雨季外出時遭雷擊而死。尼都薩滿,“我”父親的哥哥,烏力勒的族長。拉吉達,“我”的丈夫。妮浩,“我”的弟弟魯尼的媳婦。依芙琳,“我”的姑姑。坤德,“我”的姑夫。伊萬:鐵匠,個矮。希楞柱:鄂溫克人住的圓錐形的帳篷。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介紹了“我”的巖畫創作緣起,表明了“我”的創作和生活的關系,“我”以感傷的情緒回憶了這段生活。B.作者畫巖畫時,將逝去的親人形象融入畫中,既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也透露出內心的孤獨和尋找精神寄托的愿望。C.坤德的淚水滑墜到火上這一細節描寫,主要體現了他對伊萬的感激,也是他內心痛苦的外化,可看出他內心的煎熬和自責。D.妮浩所唱的祭熊的歌中,“熊祖母”“虔誠”有著對熊的感恩、虔敬,這體現了鄂溫克人的民族信仰。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以90歲老人“我”的視角來講述故事,使人物、事件描寫更真實自然,又營造出懷舊氛圍,透露出滄桑感。B.小說中喻體多是自然現象或景物,語言富有意蘊,如“暗淡的天空中出現了霞光”,預示了鄂溫克族人的美好前景。C.伊萬怒殺狼狗一段,通過動作描寫、側面烘托等手法,把一個有著強烈民族自尊心、勇敢無畏、強大有力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D.小說語言簡潔傳神、細膩逼真,具有散文化的特征,且富有民族特色,和沈從文的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的小說《邊城》有相似之處。8.請結合文本分析小說畫橫線句子的作用。9.語文課外活動小組準備拍攝視頻,需要根據文中伊萬被關進牢房后的內容擬寫腳本。請你展開合理想象,填寫下面表格。畫面內容(每個畫面不超過15個字)音樂特點視頻解說(每個畫面不超過50個字)畫面一畫面二〖答案〗6.C7.B8.①豐富文章內容。畫線句子追述阿娘尼河畔的巖石畫,拉長了文本的時間線,贊美了鄂溫克族文明的生命力長久,豐富了內容。②引出下文。畫線句子交代了阿娘尼河畔的環境特點,轉入介紹生活在那里的人,由此引出下文“我”創作巖畫和對親人的回憶。9.畫面一①內容:伊萬遭受毒打。②音樂特點:低沉,悲緩。③視頻解說:“啪!……”清脆的皮鞭聲接連響起,伊萬咬緊牙關,一聲呻吟也沒有,他用沉默維持著一個鄂溫克漢子的自尊。畫面二①內容:伊萬掰斷鐵窗成功逃跑。②音樂特點:緊迫,快節奏。③視頻解說:伊萬站在牢房窗口,機警地觀察了一下周圍的動靜,雙手用力生生掰斷了鐵窗,接著他輕盈一跳,消失在了夜里……〖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的能力。C.“主要體現了他對伊萬的感激”錯,結合“達西講述伊萬的遭遇時,坤德蹲在火塘旁,一直埋著頭,很愧疚的樣子。依芙琳先是瞟著眼睛看著坤德,然后呸了他一口,說,你連日本人的狼狗都對付不了,算什么男人!”理解,坤德的淚水滑墜到火上這一細節,是他內心的痛苦的外化,主要體現了坤德對伊萬為救自己反被抓的自責,以及親人鄙視他時內心的煎熬。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預示了鄂溫克族人的美好前景”錯,“暗淡的天空中出現了霞光”,暗示著“我”在親人被害失去的心在繪畫時又獲得了生機和力量。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1)分析內容上的作用畫線句子說“阿娘尼河畔的巖石畫,……我們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紅的泥土,在巖石上描畫了馴鹿,堪達罕、狩獵的人、獵犬和神鼓的形象”,追述阿娘尼河畔歷史悠久的巖石畫,拉長了文本的時間線,贊美了鄂溫克族文明的生命力長久,畫線句子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的作用。(2)分析結構上的作用“貝爾茨河支流的阿娘尼河畔的巖石畫,在河畔已經風化了的巖石上”句,交代了阿娘尼河畔的環境特點;“我們的祖先利用那里深紅的泥土,在巖石上描畫了馴鹿,堪達罕、狩獵的人、獵犬和神鼓的形象”句,轉入介紹生活在那里的人;聯系下文“我在額爾古納河右岸留下了許多處巖畫”“我第一次畫巖畫,是在伊馬其河畔的巖石邊……我畫的第一個圖形……這三個離開我的親人……接著,我又在這個男人周圍畫了八只馴鹿……”可知,畫線句引出下文“我”創作巖畫和對親人的回憶。考生若答“通過描述巖畫的色彩和內容,吸引讀者對巖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發讀者興趣”“增強作品人文色彩”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考生在擬寫腳本時,畫面內容和視頻解說可根據文中相關內容概括,音樂要和人物、情節吻合。畫面一,根據“牢房里傳來陣陣皮鞭聲,可人們卻聽不到伊萬的呼叫,他一定是忍受著,不發出一絲呻吟”概括內容為:伊萬遭受毒打。此時播放的音樂應是低沉,悲緩的,抒發對伊萬受刑的同情和心疼和對日本兵毒打伊萬的憤懣。此時的視頻解說應結合“陣陣皮鞭聲”“聽不到伊萬的呼叫”“不發出一絲呻吟”寫成:“啪!……”清脆的皮鞭聲接連響起,伊萬咬緊牙關,一聲呻吟也沒有,他用沉默維持著一個鄂溫克漢子的自尊。畫面二,根據“伊萬用他那雙打鐵的手掰斷了鐵條,像一只出籠的鳥一樣,輕松地逃離了東大營。兩個日本士兵帶著狼狗去山中追捕伊萬,然而連個影子都沒尋到”概括內容為:伊萬掰斷鐵窗成功逃跑。此時播放的音樂應是緊迫的,快節奏的,這樣與伊萬掰斷鐵窗時的緊張相吻合。此時視頻解說應抓住“用他那雙打鐵的手掰斷了鐵條”來寫,可以先寫他站在牢房窗口,機警地觀察了一下周圍的動靜,然后再寫伊萬雙手用力生生掰斷了鐵窗,最后根據“像一只出籠的鳥一樣,輕松地逃離了東大營”寫伊萬輕盈一跳,消失在了夜里……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周定王八年,使劉康公聘于魯,發幣于大夫。季文子、孟獻子皆儉,叔孫宣子、東門子家皆侈。歸,王問魯大夫孰賢?對曰:“季、孟其長處魯乎!叔孫、東門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王曰;“何故?”對曰:“寬肅宣惠,君也:敬恪恭儉,臣也。寬所以保本也,肅所以濟時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長保民矣其何事不徹?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業也,恭所以給事也,儉所以足用也。若承命不違,守業不懈,則可以上下無隙矣,其何任不堪?今夫二子者儉,其能足用矣,用足則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則不恤匱,匱而不恤,憂必及之,若是則必廣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國家弗堪,亡之道也。”十六年,魯宣公卒。赴者未及,東門氏來告亂,子家奔齊。簡王十一年,魯叔孫宣子亦奔齊,成公未歿二年。(節選自《國語·周語》)材料二:貞觀十一年,詔曰;“朕聞死者終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見也。上古垂風,未聞于封樹①;后世貽則,乃備于棺槨。譏僣侈者,非愛其厚費;美儉薄者,實貴其無危。是以唐堯,圣帝也,谷林有通樹②之說;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墳③。洎乎闔閭違禮,珠玉為鳧雁,始皇無度,水銀為江海,莫不因多藏以速禍,由有利而招辱。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戰惕。雖送往之典詳諸儀制,失禮之禁著在刑書,而勛戚之家多流遁于習俗,閭閻之內或侈靡而傷風,以厚葬為奉終,以高墳為行孝。富者越法度以相尚,貧者破資產而不逮,徒傷教義,宜為懲革。其王公以下,爰及黎庶,自今以后,送葬之具有不依令式者,仰州府縣官明加檢察,隨狀科罪。在京五品以上及勛戚家,仍錄奏聞。”(節選自《貞觀政要·儉約》)〖備注〗①封樹:堆土為墳,植樹為飾。古代士以上的葬禮。②通樹:樹喪是古代一種喪葬方法,通樹即從簡喪葬之意。③防墓不墳:孔子合葬父母親于防這個地方,只有墓穴而沒有墳丘。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若本固而功A成B施C遍而民D阜E乃可以長F保民矣G其何H事不徹?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幣,指貨幣、錢,與《屈原列傳》“厚幣委質事楚”中的“幣”詞義不相同。B.朕,文中是皇帝的專稱,與《離騷》“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詞義不相同。C.流遁,本指流蕩逃遁,這里同“流循”(本義為順著水道流動),意思為沿襲。D.五品,九品官階中的第五級。九品官階是古代官吏等級,從一品到九品。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劉康公出使魯國,發現了季文子、叔孫宣子等四家的儉奢情況,他對這四家存亡做出判斷,后來奢侈的叔孫宣子、東門子家果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物聯網技術促進金屬制品業協同-洞察及研究
- 注塑車間高效管理策略與實踐案例
- 飲食文化人類學-洞察及研究
- 村級債務管理辦法天門
- 團隊作風建設管理辦法
- 土地管理數字化創新-洞察及研究
- 腸道菌群交互-洞察及研究
- 傳統戲曲創新與現代表達研究
- 安全標準化內容
- 發生通信建設工程生產安全事故后
- 市政設施維護服務項目方案
- 橫紋肌溶解癥課件
- GB/T 23806-2009精細陶瓷斷裂韌性試驗方法單邊預裂紋梁(SEPB)法
- GB/T 23312.1-2009漆包鋁圓繞組線第1部分:一般規定
- 交通運輸行業建設工程生產安全事故統計調查制度
- SAP聯產品生產訂單結算過程x
- 2021年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校園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宮外孕右輸卵管妊娠腹腔鏡下盆腔粘連分解術、右輸卵管妊娠開窗取胚術手術記錄模板
- 教科版 科學小學二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及參考答案(基礎題)
- 混凝土重力壩設計說明書
- 弱電設備維護保養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