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讀書會-僧侶與哲學家(上)綜述 修復的_第1頁
樊登讀書會-僧侶與哲學家(上)綜述 修復的_第2頁
樊登讀書會-僧侶與哲學家(上)綜述 修復的_第3頁
樊登讀書會-僧侶與哲學家(上)綜述 修復的_第4頁
樊登讀書會-僧侶與哲學家(上)綜述 修復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佛教的一切質疑(上)這本書的價值哲學家是指法國法蘭西學院院士讓-佛朗索瓦.何維勒,他是著名的哲學家和政治評論家。他的兒子馬修.理查德跟隨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攻讀博士,以極其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后,突然決定放下這一切,到遙遠的國度,披上袈裟,削發為僧。馬修的決定并不是因為他遭遇到什么困境,而是他看到了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20年后,父子二人進行了一場全法國關注的對話。哲學家表達了對佛教的好奇和質疑,僧侶認真地作答。可以說,這本書濃縮了幾乎所有來自各個角度的對佛教的質疑。美好的是,馬修在經過20年修煉之后,都給出了令人欣慰的答案。最終,我們能夠看到哲學家語氣的變化,也看到了兩種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相互理解。這本書的譯者是著名的賴聲川先生。他和馬修是好朋友,馬修委托他進行翻譯。法文版出版后,這本書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思想界和宗教界都有著很大的影響。為什么要出家?“”哲學家:我想知道你什么時候做的這個決定?“”僧侶:我還在念大學的時候看到了一個介紹喜馬拉雅的修行者的紀錄片,感到非常震撼。我覺得“如果有人有辦法達到完美的境界,就一定是這個樣子”。西藏佛教大師沒有打算發展一種新的理論,而是忠于上千年的心靈傳承,成為有成就的繼承者。因為你和母親的關系,我認識很多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詩人、科學家……可是他們雖然在各自的領域中都是天才,但這些知識和才華并不能讓他們成為好的人。一位偉大的詩人可能是一個混蛋,一位科學家可能對自己不滿,一位藝術家可能自戀和驕傲。我總覺得缺少了什么感覺。反而那些西藏大師讓我看到一種非常不同的感覺,他們的生活方式似乎就反映了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于是我決心去找他們。“”痛苦是怎么回事?“”哲學家:你最初的動機是不是要逃避痛苦?“”僧侶:痛苦是無知的結果,所以必須要被驅除的是無知。而最根本的無知是相信自身真正存在,相信現象界的實在性。減輕他人即時的痛苦是一種義務,但光這么做是不夠的。必須要根治痛苦的根本原因。我不否認生物學和理論物理的迷人之處,但是知道了這些事情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快樂和痛苦的心理過程嗎?難道沒有一種內在祥和的方式,不依賴健康、不依賴權勢、不依賴成功、不依賴感官享受,同時這個內在祥和也是一切外在祥和的源泉?“”(接下頁)哲學家:你最初的動機是不是要逃避痛苦?“”僧侶:佛法讓你要清晰地認出“自我”沒有實質的存在,這才是你所有問題的根源。放下對自我的信念,就可以讓這內在的和平自然流露。佛法不只是在形容心中會產生的狀態,它還能示范如何轉換這些狀態,所謂的“解放”這些狀態。對“自我”的執著就是無知最基本的表現,也是所有負面情緒的根源。這個自我究竟在身體哪處?你越是去找它,越是找不到。到最后你會發現“我”似乎只是一個標簽,貼在一個連貫的東西上。因為我們覺得有一個獨立的“我”,這種感覺會把“我”和“他人”區隔開來。而對事物吸引和厭惡的轉換就開始了。發現自我并非真實的存在,能夠讓我們不再被自己的念頭所奴役。“”(接上頁)佛教是宗教還是哲學?“”哲學家:佛教是一個宗教還是一套哲學?你的轉變是一種宗教性的轉換,還是某一種純粹屬于哲學性的突破?“”僧侶:丹增仁波切經常被問這個問題,他通常以玩笑的方式回答:“可憐的佛教!宗教家說它是一種無神論的哲學,一種心靈的科學;哲學家說他是一種宗教——佛教似乎沒有自處之地。也許正因為如此,佛教有了一種優勢,可以在宗教和哲學之間搭起橋梁。”我會說佛教本質上是一個形而上的傳統,從這個傳統可以吸取智慧,這種智慧可以運用到每一剎那和所有的狀況之中。如果我們對宗教的定義是要盲目接受一種教義,不需要自己重新發掘那個教義的真理,那佛教就不是一個宗教。佛陀說的很清楚,他的教義必須被檢查,必須被思考,不能只是因為尊敬佛陀而單純的接受。教義的真理必須自己發覺,通過不斷地修煉最后邁向心靈的證悟。“”哲學家:但是佛教徒還是崇拜佛陀啊?“”僧侶:是的,但這并不是因為人們把他當做上帝或者圣人,而是因為他就是究竟的老師,證悟的化身。“佛”的意思是“覺悟者”,成就真理的人。藏語中佛被翻譯成“桑結”,桑是“摧毀了”所有蒙蔽智慧的負面障礙;“結”是他“培養了”所有屬于心靈和人性的正面特質。“”關于迷信的問題“”哲學家:佛教在西方的形象非常正面,它一直被視為一種純粹而直接的教義,可以被接受。但一旦來到亞洲,就會被震撼,因為佛教的方式充其量只能被稱為迷信:寫滿經文的旗子、法輪、相信輪回……我那天看到的那個三歲小孩,又號稱是什么轉世靈童。這是怎么回事?“”僧侶:對于許多宗教而言,意識持續到死亡之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佛教,證據來自一些人的經驗。佛教所謂的輪回,絕對不是某種“個體”附在另外一個個體上,也不是心靈的轉換,因為沒有所謂的靈魂。通過許多次轉世所留下來的并不是一個“人”的身份,而是一種被培養出來的意識流。“”(接下頁)哲學家:佛教在西方的形象非常正面,它一直被視為一種純粹而直接的教義,可以被接受。但一旦來到亞洲,就會被震撼,因為佛教的方式充其量只能被稱為迷信:寫滿經文的旗子、法輪、相信輪回……我那天看到的那個三歲小孩,又號稱是什么轉世靈童。這是怎么回事?“”僧侶:至于經幡和法輪,并不是迷信,只是反映佛教有各種豐富的方式,來提醒我們對心的覺察性。風吹動的經文旗、油燈的火、熱氣轉動的法輪、刻上咒語的石頭,我們所作所為,自然界的每一種元素,都可以刺激我們從內在祈禱,激勵我們的利他念頭。“不論吹過這經幡的風吹向哪里,愿它所碰觸的所有眾生,能從他們的痛苦中得到解脫;愿他們能經驗快樂以及快樂的因”。“”(接上頁)哲學家:到底什么是咒語?“”僧侶:咒語的意思是“保護著心的東西”——不是害怕心會遭遇什么災難,而是擔心心會被干擾,會混亂。念誦能夠幫助我們讓心的表層運動平息下來,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表層下的本質。“”關于轉世的問題“”哲學家:關于轉世的問題你一直強調是一些人的經驗,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這都不是證明。“”僧侶:佛法中,有三種條件使一句話成立:直接經歷、不可推翻的演繹以及值得信賴的論證。我們所談論的不是神跡,而是許多世紀依賴許多喇嘛都共同經歷的內在經驗。“”哲學家:我不認為他們可以欺騙我們,但那些可能都是幻象。一個人可以完全誠懇,一輩子沒有想要欺騙別人,但還是可能會看到幻象。“”僧侶:輪回的存在是唯一能夠證明非物質性意識的事實,就是意識的連續性。我說說我的經驗:有一天我在老師康居仁波切附近的小茅屋靜坐,我想到小時候殺害過的所有動物。想到這些我心中交替著悔意和錯愕。于是我去找康居仁波切。一看到我,康居仁波切就笑了,我還沒說話,他就對我說:“你這輩子殺了多少動物?”這件事對我來說是非常自然的,我的反應是微笑。“當信仰離開理性,就變成迷信,當信仰背叛理性時更甚之。但當信仰與理性合并的時候,就能夠防止理性變成一種純粹知識性的游戲。”佛法的信心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對某些教義的非理性信仰。“”(接下頁)哲學家:我不認為他們可以欺騙我們,但那些可能都是幻象。一個人可以完全誠懇,一輩子沒有想要欺騙別人,但還是可能會看到幻象。“”僧侶:我親自參加過尋找轉世靈童的工作。小孩找到后,我們要為他在山洞里舉辦長壽儀式。當時只有兩歲半的小孩決定自己做加持。他做的平靜而有耐性。他能非常準確的叫出這些人的名字。人群中有一個人來自不丹,是欽哲仁波切生前的老傭人。一位喇嘛提醒他儀式快結束時,這孩子指著人群中的這個老人,要求對他做加持。老人立刻掉淚。“”(接上頁)佛教和心理學“”哲學家:19世紀某些哲學家比如叔本華,被佛教吸引的理由是認為它可以提供一種方法,通過忘記自我而達到某種寧靜境界。最近,反而是對心的掌控技巧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力。佛教心理學是怎么樣的?“”僧侶:僅僅能夠辨認出一個情緒把它引到表面上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懂得如何讓這種念頭和情緒得到解脫,就是要消除它在心中的任何痕跡,讓它不要再被混亂所捆綁,不然它很容易創造出連鎖反應。“不喜歡”-“敵意”-“憤怒”,最后它會成為負面的語言和行為。“”(第1頁)哲學家:19世紀某些哲學家比如叔本華,被佛教吸引的理由是認為它可以提供一種方法,通過忘記自我而達到某種寧靜境界。最近,反而是對心的掌控技巧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力。佛教心理學是怎么樣的?“”僧侶:有兩種禪定方式,一種像狗,一種像獅子。你可以追蹤自己的念頭,就像小狗追蹤它前面的石子,一個接一個。這只會讓我們的心一直在混亂狀態中。另外一種方式是像獅子一樣,因為它會立即沖向丟石頭的人,撲到他身上。這就是轉向念頭的根源。當你通過大量練習能令念頭停住的時候,你要開始研究妄念的本質。情緒升起之前,它在哪里?它有任何特質嗎?有確定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嗎?它會到別的地方去嗎?你越是去研究它,它就越是找不到。“”(第2頁)哲學家:19世紀某些哲學家比如叔本華,被佛教吸引的理由是認為它可以提供一種方法,通過忘記自我而達到某種寧靜境界。最近,反而是對心的掌控技巧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力。佛教心理學是怎么樣的?“”僧侶:你可以在這個“找不到”的境界禪定一會。當你了解到念頭只不過是意識的顯現,它就會失去對心的束縛能力。經過長期的勤勞修持,解脫的過程就會變得很自然。當新的念頭升起,它就會解放自己,不再會干擾,也不再會控制你的心。念頭的形成和消失一樣快,就像用手指頭在水上畫畫一樣。“”(第3頁)什么是證悟“”哲學家:佛教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僧侶: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定義佛教,就是首先把它視為一條道路。這個道路的目標就是要達成我們所謂的“完美”:究竟知識、證悟,這就是佛的境界。“”哲學家:在達到完美的那一剎那,我們會消失嗎?“”僧侶:干嘛消失?正好相反,達成證悟,佛陀便開展龐大的助人行動,教導他人,指引他們。就像是導游,引領他人走向佛陀自己走過的路。唯一會消失,并且是完全消失的,就是無知。相信一個自我的存在,是無知最主要的表現。成佛的意義是對事物究竟本質的覺知,不是一種重新建立,而是一種發現。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眾生都有佛性。一般眾生的佛性被埋在眾多障礙之下,這些負面心理因素是因為執著于實質存在的自我及現象。“道路”就在于要化解掉所有掩蓋真正本性的東西,讓我們能夠看到它真正的面貌。“”哲學家:這令我想起柏拉圖對于回憶的理論。對蘇格拉底而言,學習是一種回憶我們所遺忘的事物的過程。“”僧侶:證悟的目的不是要離開這個世界,而是不再被它奴役。世界本身并不是壞的,只是我們覺知它的方式錯了。所謂“娑婆世界”就是“存在世界的惡性循環”,是由無知所撐起的,是一個痛苦、散亂以及混淆的世界。整體而言,這個現象世界無始無終,但是生命有潛力打破這個惡性循環,通過凈化自己意識河流的方式達到證悟,從此從輪回循環中解脫出來。換句話講,我們可以終止痛苦的原因——相信自我為實存的無知。達到佛的境界者不處在“娑婆世界”和“涅槃”這兩者之中。因為他已經從無知中解脫出來,不被業帶入輪回;他也不停留在涅槃的平靜中,因為他對仍在受苦的眾生升起了無限的慈悲。“”什么是空“”哲學家:你所謂的空性是什么?是虛無嗎?“”僧侶:很多人對“空”的概念不安,甚至害怕。那是因為他們把“空性”和“虛無”混在一起了。“虛無”之中一無所有。而空性事實上是虛無的反義詞,它是一種宇宙的潛能。任何現象,如果究竟本質不是空性的話,根本不可能顯現。包括自我和外在世界,都沒有任何東西是具體的永恒的,或有具足的存在性。空性并不是什么和現象分開的東西,它就是現象的本質。佛法說世界是沒有“開始”的。在任何東西顯現之前,時間的概念是沒有意義的,時間只是一個觀者賦予一連串剎那的概念。世界沒有真正或實質的存在,所以說現象世界就是相對層面,空性是絕對層面。“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并不是在否定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般覺知。我們想否定的是,在最終的分析下,世界具有真正實質的現實。回到海森堡的話:原子不是東西,那么許多原子聚在一起怎么可能變成東西?“”哲學家:這難道不是無為的哲學?我們何必針對不存在的東西有所行動?“”僧侶:絕不是這樣!相反,這個觀念讓我們走向更大的行動自由,讓我們對其他人更開放,因為我們再也不會被自我的執著和現象的具實性所困惑。因為眾生確實經歷著痛苦的經驗,所以就算是幻覺式的,要除掉這種經驗也是對的。“”佛教的傳教觀念“”哲學家:佛教不像西方的宗教,它既不承認在另外一個世界中得到永生的實質心靈,又不承認一個我們可以向他祈禱,此生能夠幫忙來生能夠迎接我們的上帝。佛教和當地的宗教難道沒有沖突的危險,沒有競爭?“”僧侶:這種競爭沒有依據。如果一方沒有任何競爭的意圖,對方的競爭就會自動終止。就是因為幾個世紀以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