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評估的影響范本_第1頁
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評估的影響范本_第2頁
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評估的影響范本_第3頁
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評估的影響范本_第4頁
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評估的影響范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評估的影響范本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評估的影響范本導論本章節作為本文的引導,為全文的研究輪廓作了基本的勾勒。在交代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的基礎上,對本文的研究對象,即多元化經營和范圍經濟的概念進行了具體詳細的界定,并概述了國內外研究的文獻和成果,最后介紹了本文研究的文章架構、創新點和不足。1.1選題背景與意義1.1.1選題背景隨著創新和科技的發展,多元化的浪潮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席卷全球的金融領域。一方面是各個發達經濟體不斷頒布修改法律法規,放寬各金融行業的業務范圍限制,另一方面是各金融機構不斷進行業務改革和創新,金融企業并購的浪潮風起云涌,一度成為全球企業兼并合并浪潮的主要特征。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金融市場的環境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尤其是近十年隨著中國加入WTO,商業銀行迅速發展,金融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雖然當前我國金融業依然實行的是分業經營的管理模式,但是為了應對世界金融一體化的浪潮沖擊,減小傳統業務規模和形式都不占優勢的潛在風險,各商業銀行也開始致力于改變當前單一化和趨同化的經營格局,不斷拓寬傳統業務之外的利潤增長空間。銀行的經營邊界選擇從以內在經濟為主導轉向以客戶需求為主導,提供多元化的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業務。當前,如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平安集團等就是我國較為典型的從集團層面多元化經營的案例,國有商業銀行的境外控股公司如中國銀行的中銀集團、中國建設銀行的中金公司、中國工商銀行的東亞金融控股公司等皆為準全能銀行。在國外的銀行業,非利息業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在占總收入的比重中達到了50%以上,而對于我國銀行業,非利息業務由于自身起步晚、種類少、創新不足等特點,其收入在營業收入中占比不到20%。雖然從發展程度上看,我國銀行的多元化經營遠不如國外成熟的銀行業,但是我們卻要意識到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發展已成不可阻擋之勢。多元化經營固然能夠為商業銀行帶來豐厚的利潤,但也不可避免地會對銀行的經營風險產生影響。一方面,根據傳統多元化理論中的資產組合理論分析,多元化的業務應該可以從整體上降低銀行的風險;另一方面,新的各種非利息業務又帶來了新的風險,并且傳統的利息業務與非利息業務在客戶基礎和資金利用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利益關系,這種相關性又會引起風險的相互傳染。因此,針對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影響的判定具有不確定性。而風險管理從來都是銀行經營應該關注的重點,尤其是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出現的一些案例警醒人們即便是在成熟市場中的金融機構,其多年的多元化經營業績積累,也可能無法抵消風險爆發時帶來的巨額虧損。長時間多元化經營下風險的生成、累積,最終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的釋放,這迫使銀行將管理的目光更多地放在銀行風險的防范上和銀行發展的穩健上。巴塞爾委員會修訂的巴塞爾協議III標志著強資本約束時代的到來,對商業銀行來說意味著傳統的存款信貸等業務的擴張已不是長遠之計,業務的轉型和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已成必然。那么經營者和監管者關注的重點便是: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如何?能否降低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風險?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點。1.1.2選題意義本選題針對我國當前日益拓展的多元化經營局面,基于范圍經濟的視角,來探討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從現實層面上看。首先,此研究能夠為銀行規劃未來非傳統業務、制定經營戰略提供依據。商業銀行既具有一般商家追逐利潤的本性,但也兼備由其特質帶來的風險脆弱性,商業銀行風險的客觀性、隱蔽性、持久性、聯動性決定了控制好風險是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最強保障;銀行多元化經營除了能為銀行帶來可觀的盈利外,也帶來了不同的風險點,將傳統的業務和非傳統業務組合在一起,對銀行總體的風險水平產生影響;挖掘商業銀行多元化業務領域下隱藏的風險,能夠識別商業銀行是否有序開發和合理配置稀缺的金融資源,有助于我國商業銀行走上內涵式發展道路。其次,我國進入強資本約束時代后,資本充足率約束和降低杠桿水平等監管措施加強,因此銀行若只依靠擴大傳統的存貸息差收入規模進行發展,此思路在長期來說將不利于維持盈利水平的穩定性,進行銀行多元化業務的調整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那么研究風險控制前提下劃定合理的經營范圍邊界則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再次,研究多元化經營與銀行風險的關系這一命題,將對監管層對銀行多元化經營是采取嚴格還是寬松的監管措施來說產生指導性意義。從理論層面上看。我國現有的研究文獻偏重于研究多元化經營對銀行整體收入和績效水平即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卻鮮有將多元化經營與銀行的內在風險脆弱性即銀行經營的安全性之間的關系進行量上的分析。因此,本選題從范圍經濟視角探討多元化經營與銀行經營風險的關系是對已有研究的重要補充,能夠為協調我國商業銀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提供政策建議,為設計銀行未來多元化經營范圍邊界的發展策略提供依據和補充。1.2研究對象概念界定1.2.1多元化經營企業多元化經營同時被稱為多樣化、多角化等,Rumelt(1974)最早并且最深刻地揭示了企業多元化概念的最本質內涵:“進入新的產品的市場活動”。閏彥明.閏彥明.中國商業銀行業多元化經營績效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5,(10):29-38.現階段與“多元化發展”相類似的概念還有“混業經營”、“中間業務”等界定,多元化經營與這些概念相關聯但又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和“混業經營”相比,“多元化經營”的內涵和外延都更為廣泛。“混業經營”主要是指通過并購和戰略合作來拓展業務領域,“多元化經營”則還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來進行內部的自身開發,從實現途徑上看“混業經營”包含在“多元化經營”的內涵中;而“多元化經營”的外延更廣,它不僅包括金融產業內部的“混業”,也包括銀行業務與金融產業之外的其他行業的混合。與“中間業務”相比,多元化經營業務的范疇也更加廣泛。我國中央銀行在2001年7月頒布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指出“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所以中間業務區別于表內業務,在未動用自身資本或較少動用自身資本的前提下提供收取手續費的服務,風險較小,又有針對性地提升了自身的服務品牌。本篇論文中所說的多元化業務,在覆蓋中間業務范疇之外,還包含了與其他行業產生交叉的某些創新性業務,或者是與表內資產相關的某些合法的非利息業務,例如股票、股權投資、外匯等,隨著我國金融發展的成熟,此類業務也將為銀行的發展做出越來越多的貢獻。銀行采取多元化戰略表現為多種方式,歸納來說主要是兩種途徑。一是從產品業務層次上進行縱深發展,即在傳統的利息業務基礎上進行產品的創新和開發,實現銀行信貸、投資及中間業務等產品的多樣化和內部細分種類的多樣化,這樣為客戶提供了各類豐富的金融服務并拓展了銀行的創利渠道,形成非利息收入,即收入多元化。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發布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劃分了九大類的中間業務:“代理類業務、支付結算業務、銀行卡業務、承諾類業務、擔保類業務、基金托管業務、交易類業務、咨詢顧問業務和其他業務。”根據對我國商業銀行利潤表的觀察和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的收入可分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具體如表1-1所示:表1-1我國商業銀行收入多元化詳細分類利息收入存貸利差收入存貸款利息收入差額同業業務利息收入同業拆借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利息收入金融市場投資利息收入投資債券、央行票據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手續費和傭金結算與清算業務、咨詢顧問業務、銀行卡業務、代理業務、信用承諾業務、擔保業務、電子銀行業務、托管及其它業務手續費和傭金收入投資收益債券買賣價差、可供出售權益投資收益、股利收入、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金融衍生品的投資收益等匯兌收益外幣資產和負債折算為人民幣的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工具因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損益其他營業收入出售或租賃設備、物業、抵債資產時獲得的收益以及除以上四項外其他的非利息收入二是從組織結構上進行橫向擴展,其主要方式是通過金融兼并收購或戰略重組等形式來實現。國際上在20世紀90年代就掀起了以金融并購為主要特征的國際并購浪潮,因此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還可以從經營模式和組織形式上體現,具體來說,現階段多元化經營可體現為三種組織形式:金融控股公司、產融結合和全能型銀行。金融控股公司這種體制“通過公司控股的銀行子公司、保險子公司、證券子公司以及其它金融業務子公司來實現經營多元化,但不能進行工業投資,因此屬于是純粹型控股公司體制”呂素香.金融業范圍經濟研究呂素香.金融業范圍經濟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04,(7):56-57.徐文彬,王大慶.全能銀行范圍經濟的實證分析.商業研究,2008,(12):143-范圍經濟范圍經濟性首先被提出于20世紀80年代初,是隸屬于產業組織范疇的重要概念。RobertWilling(1981)給出的經典定義是:“范圍經濟是指由同一家企業生產的兩種產品其成本要小于由兩家專業的企業分別生產各一種產品的成本之和。”來源于百度百科來源于百度百科/view/67194.htm當企業提供多種產品并且實現了范圍經濟,則不等式(式1.1)成立,其中Xi表示第i個產品組合,i=1,2,...,m,此時企業的多元化經營產生了成本節約的效應。但是隨著實踐的發展,傳統的定義已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范圍經濟擁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許多學者從成本角度延伸,從更廣泛的范疇來理解范圍經濟。如錢德勒在《企業的規模與范圍》中將范圍經濟定義為“聯合生產或聯合經銷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小艾爾弗雷德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9.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對于范圍經濟作出一個更廣義的定義:范圍經濟是指一個進行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聯合經營若干種產品和市場,或組織范圍在行業間進行橫向擴展時,獲得了比單獨經營這些項目或者分行業獨立經營更大的收益(利潤上升或者成本節約)。范圍經濟對組織業務多元化的判斷性與衡量性,使其對金融產業中的微觀金融主體的經營結構和發展戰略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商業銀行而言,范圍經濟效應體現在隨著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發展,即商業銀行在產品層次上進行縱深發展或者經營組織范圍上進行擴展,商業銀行的成本效率得到提升,或者經營收益得到提高,具體表現為商業銀行的營銷成本、資源占用成本、技術開發成本等得到更高效的運用,商業銀行的規模效應、市場占有份額、優質客戶量等得到有力的提高。1.3文獻綜述相比于國內,國外多元化經營的研究起源較早,研究較為全面深入;而在我國現有的研究中,對多元化經營戰略對于銀行發展的必要性進行定性研究的文章較多,也多少有一些針對非利息收入與經營收益間關系的實證研究,而對于其和經營風險的關系進行的定量分析則較少。基于本文的研究角度和內容,下面主要對涉及到多元化經營和多元化經營范圍經濟性的研究進行綜述。1.3.1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對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發展研究從很早就開始了,主要是從商業銀行多元化發展的動因出發,一方面研究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另一方面研究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觀點可以歸結為兩種:一種認為商業銀行開展多元化經營擴展了創利渠道,增加了收入,多元化經營帶來了更加穩定的收益,從而提高了商業銀行的績效,分散風險;另一種觀點認為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不僅不能提高銀行的績效,而且也起不到風險分散的作用。無論是提高績效還是降低風險都是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的初衷,下面從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動因、多元化經營與范圍經濟、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績效的影響和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風險的影響這四方面來進行文獻回顧。(1)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動因20世紀60年代,企業能夠提高競爭力的主要動因之一被認為是企業進行的多元化經營,因此對于多元化經營的理論探究迅速興起。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的主要動因也是圍繞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從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假說出發,認為商業銀行通過向市場提供包括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金融產品或業務能夠有效提升效益。Clark(1988),Williamson(1989),Ashton(1998),Copeland和Weston(2004)分別從成本削減、財務協同、產品整合效應和管理效率提高這四方面來研究多元化經營給銀行帶來的綜合效應。Klien(2000)和Campello(2002)提出多元化經營能夠為商業銀行提供內部資金市場優勢,由于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擁有較多的分支機構,當進行外部融資受阻時,內部資金市場就能高效地發生作用。Allen(2000)和Weil(2005)提出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能夠增加市場的控制力,由于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其將進行地域上的擴張,通過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或者并購當地的金融機構進入市場,地域的多元化有利于占領新的市場,從而實現可觀的收益。(2)多元化經營與范圍經濟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的研究文獻圍繞多元化業務開始探究銀行的范圍經濟。首先從理論研究方面來看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其支撐的證據也比較混雜和含混不清;其次在對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進行實證檢驗時,至今仍沒有一種被普遍用來衡量范圍經濟的方法,超越對數成本函數是當前被采用較多的方法,但其也存在著自變量不能取值為0的局限性。Cebenoyan(1990)的研究中以美聯儲管轄的小銀行為樣本,運用Box-Cox函數對范圍經濟進行研究,得到其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按揭貸款、房地產貸款和商業貸款五項之間存在明顯的范圍不經濟的結論。Jordicals(1997)的研究中運用超越對數成本函數研究北美的商業銀行,發現其中只有資產規模大于6億美元的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多元化實現范圍經濟,不過范圍經濟效應卻也不太明顯。MinHoang和Sul(l997)對全球范圍內的195家商業銀行進行分析,發現多元化經營能夠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實現范圍經濟。Walter(1999)運用超越對數成本函數處理了韓國1985-1992年5家全國性以及10家地區性的全能銀行的數據,分析發現在韓國全能銀行存在明顯的范圍經濟,不僅在特定產品中存在范圍經濟,而且對于其絕大部分的產品,包括存款、貸款、信托、證券、手續費收入業務等之間,同樣存在成本互補性的范圍經濟。(3)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績效的影響國外學術界關于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績效的影響一直沒有定論。Galloetal(1996)模擬合并銀行和共同基金,發現其可以在一個合適的風險點上獲得綜合收益。Feldman(1998)研究了美國銀行業在之前六年的收入情況,發現非利息收入的增長率超過了凈利息收入的增長率,成為銀行收益的主要貢獻力量。RosieSmith等(2003)對歐盟的銀行在1994-1998年的收益進行研究,表明期間歐盟銀行的資產收益率平穩,指出非利息收入平滑了由于利息收入大量減少引起銀行盈利性不穩的風險。Stiroh(2004)的研究針對小型社區銀行,指出其多元化經營的收入與銀行的績效是負相關的,而其在2006年的研究文獻中以美國銀行1997-2004年的數據為樣本,又得出非利息收入占比將對銀行收益波動性產生明顯的正向影響的結論。Carbovalverde和Fernandez(2007)研究發現對于歐洲的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可以增強其市場掌控力,但同年MerCieca等人的研究結果卻表明多元化經營產生的非利息收入和銀行績效之間成反比。(4)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風險的影響相對而言,國外針對商業銀行多元化發展對經營風險影響的研究要少于其對績效的影響研究。Rose(1989)比較了1996-1985年的銀行業務現金流入與金融服務業務現金流入,發現二者具有較弱的正相關性,因此非利息業務有分散風險的效應。Saunders和Walter(1994)在研究了包括銀行在內的各金融企業的市場收益水平的基礎上,通過模擬構建各種組合,試圖尋出銀行多元化拓展的最佳途徑,結果認為銀行與人壽和財產保險公司進行合并能夠帶來最大的潛在收益并降低經營風險。DeYoung和Roland(2001)研究表明不斷提高商業銀行的手續費收入將增加收入的波動從而帶來風險。Smith(2005)針對歐盟國家1994-1998的數據,同樣發現凈利息收入與非凈利息收入具有顯著正相關,而且非凈利息收入自身的波動性還會影響銀行的穩定性。Lepetitetal(2008)對歐洲的銀行業多元化風險進行研究,結論為進行非利息收入擴張的銀行破產風險也提高了,而且小型商業銀行的風險對手續費收入的影響更加敏感。Albertazzi和Gambaeorta(2009)通過研究在不同經濟周期中非利息收入影響銀行風險的表現,得出的結論是進行多元化經營得到的非利息收入和經濟整體的發展關聯不大,因此發展多元化經營能夠提高商業銀行運作過程的平穩性。Brunnermeier等(2010)通過研究非利息收入與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的關系,得出多元化經營將增大系統性風險的結論。Barry和Laurie(2010)對澳洲的銀行業進行研究后認為,多元化業務雖然可能帶來新的風險,但其也產生了風險分散化效益,而從監管者的方面來說多元化發展可以帶來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的降低。1.3.2國內研究現狀根據我國已有文獻,將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業務收入占比與其績效水平即盈利性結合的研究較為豐富,但是將多元化經營與商業銀行的風險水平即安全性結合考察的研究尚不多見。下面同樣從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動因、多元化經營與范圍經濟、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績效的影響和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風險的影響這四方面來進行文獻回顧。(1)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動因赫國勝(2003)分析和概括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現狀,發現若通過結合實際情況來改善銀行的收入結構,并進行產品和業務的拓展,不僅可以增加收入的來源渠道,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銀行的經營風險。鄒江等(2004)以收入結構為切入點,認為當前我國的收入結構和國外銀行的收入結構相比較還具有比較大的差異,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業務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將其定位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在戰略上將非利息業務的地位提高到與利息業務一致的水平。伍戈、廖筠(2005)探究我國的各個規模層次的銀行,認為其都擁有擴展經營規模和范圍的空間,而且小銀行相對在規模經濟上更占優勢,大銀行相對在范圍經濟上更占優勢,所以認為我國商業銀行無論規模大小都應該拓展多元化經營,其中小銀行可以傾向于通過兼并或收購實現規模經濟,這樣的論點和國外的某些研究結論是相反的。王勇等(2006)針對我國商業銀行在多元化經營業務發展上存在的問題,剖析其深層次的根源并借鑒相關的國際經驗,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具體來說,他們概括出的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問題主要有業務品類不夠豐富、收入占比不夠突出、經營管理不夠成熟、人才資源不夠匹配四點,相應針對的對策則有提高產品的創新力度、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養、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四方面。(2)多元化經營與范圍經濟杜莉、王鋒(2002)利用Box-Cox函數對國內14家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狀況進行研究,發現在20世紀末我國商業銀行在經營中同時存在著范圍經濟以及范圍不經濟的現象,且其系數與銀行的總資產呈現較強的正相關,即規模較大的銀行擁有較強的范圍經濟性,因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性比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其他規模較小的銀行顯著。王聰、鄒朋飛(2003)利用超越對數函數對國內1996年到2001年的主要商業銀行數據進行處理,研究其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結果表明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存在范圍經濟,而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性要比國有商業銀行顯著。閻彥明(2004)對我國商業銀行進行范圍經濟分析是建立在選取了多元化度量方法的基礎上,發現我商業銀行均存在范圍不經濟,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的情況好于股份制商業銀行。鄒新月、鄧亭(2009)打破了從成本節約角度出發的傳統,改為從收益變化的角度研究范圍經濟,通過實證分析發現股份制商業銀行由于其靈活的經營機制和較高的創新能力,范圍經濟情況好于國有商業銀行。(3)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績效的影響李四維、鄧曉益(2006)從相對狹義的切入點來研究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總的觀點為銀行的投資收益和其他營業收入與銀行的利潤收入呈顯著的負向關系,不過當加入商業銀行是不是股份制銀行的這個考慮因素之后,就會產生商業銀行的各項非傳統業務收入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利潤收入有明顯的正向影響的結論。劉曉君、王千紅(2009)將在世界范圍內典型的四家外資銀行集團的收入結構和多元化收入各項業務占比進行對比和分析,并結合我國商業銀行近年來非利息業務發展變化的現狀,提出應當繼續發展代理融資業務和創新投資銀行業務,來提高銀行的盈利空間和業務規模,解決非利息收入業務發展中總量不足、業務結構低端化的問題。魏世杰等(2010)在前人對我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研究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進行細分,結果表明提高傭金和手續費收入的占比將能夠帶來銀行績效的有效提升,而提高投資收益的結果卻剛好相反。(4)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對風險的影響李萼樓、彭秀平(2006)通過比較并利用Var與Copula函數共同構建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風險模型,以此來進行對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風險度量探究。王淼晶(2010)認為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發展將受到來自多元化發展效應與非利息業務收入風險效應兩方面的影響,多元化發展對風險總的效應是這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結論表明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影響的效應總和是增加的,即多元化分散效應的影響小于非利息業務收入風險效應的影響,因此商業銀行在進行多元化發展的同時要將注意力重點轉移至風險控制。章艷紅、黃雋(2010)收集了美國商業銀行在21世紀頭八年的數據,發現當多元化經營為銀行的利潤來源拓展了渠道時,其也同時帶來了更大的銀行風險,而這種風險增加的幅度隨著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大而增加。除了從收益的角度研究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發展的風險,另有部分學者間接地從商業銀行規模擴展的視角研究其產生的風險。宋清華、曲良波、陳雄兵(2011)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和銀行風險的關系進行研究,收集了全國主要的十五家商業銀行數據,實證結果表明商業銀行的發展規模和其風險并沒有存在明顯的影響關系,不過這不表明對于商業銀行的多元化規模擴展的監管可以放松,否則會帶來嚴重的系統性風險。陸岷峰、張惠(2011)則認為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極不平衡,首先規模的呈現局面就存在局部過度飽和的情況,從而帶來了較為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其次在結構的發展上失去了協調,造成風險的疊加,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當前就面臨著如何保持適當的規模和協調的結構以保證健康發展的命題。1.4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在強資本約束下拓展非傳統業務,進行多元化經營的趨向,闡述了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發展的變化路徑、發展動因和發展現狀,并結合多元化經營理論中的協同效應及其異化風險理論,建立從多元化經營范圍經濟性的視角研究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構建本文的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具體說來,文章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章交待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并對本文的研究對象即多元化經營和范圍經濟的概念進行了具體詳細的界定,再對國內外研究的文獻和成果進行歸納和分析,最后介紹了本文研究的文章架構、創新點和不足。第二章從時間上理清了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發展的三個階段,并具體介紹了各階段的市場發展和競爭狀況,以及當時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接著闡述了我國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拓展的主要三方面動因,并通過橫向和縱向兩方面描述了當前商業銀行多元化發展的現實狀況。這一章作為下文研究多元化經營對風險影響的分析背景與基礎。第三章進行了本文研究的理論基礎的闡述。在介紹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三個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本文具體的研究情況選擇了協同效應及其異化風險理論作為本文的研究理論基礎,并根據該理論從不同方面具體分析了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范圍經濟性對銀行風險影響的表現。第四章在上文奠定的理論基礎上,進行了多元化經營范圍經濟性對銀行風險影響的實證分析。本章首先對本文的重要變量也就是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范圍經濟系數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計算和研究,接著說明了論文實證模型用到的變量、所選的樣本和方法,構建了本文的實證模型,并就回歸結果進行了實證分析,從范圍經濟的視角定量分析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第五章是本文的總結章節,對本文的基本結論進行闡述并對前文的各種分析結果進行了總結,在此基礎上延伸了對發展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各項建議,并預測了今后對多元化經營發展及其風險研究的發展方向。1.5本文的創新與不足(1)本文的創新本文的創新點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第一、不同于過往偏重于多元化經營對銀行業績影響的研究,本文從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方面進行深入剖析,可以全面考察多元化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第二、不同于過往研究中或者從橫向分析銀行擴大規模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或者用非利息收入占比等多元化經營程度衡量指標來研究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風險,本文選取反映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范圍經濟性的范圍經濟角度來研究多元化經營風險。第三、本文將協同效應及其存在的異化風險理論引入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風險研究中,為研究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追求范圍經濟過程中產生的風險不確定性提供了理論依據。第四、本文根據實踐和研究的發展,打破了范圍經濟從節約成本角度出發的傳統定義,給予其定義更廣泛的范疇,將多元化經營企業進行橫向或縱向多元化擴展獲得的更大的收益(利潤上升、效率提升、成本節約等)都包括在范圍經濟中。(2)本文的不足在文章的研究中也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第一、數據方面。首先,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公開的數據較少,因此能夠獲得較全面數據的銀行數量很少,加上目前我國圍繞多元化經營風險展開定量研究的文獻較少,造成了數據的局限性,從而影響到研究結果的準確度;其次,在現階段我國銀行的財務報表中,僅能體現五大類非利息收入的狀況,沒有可以具體體現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涉及到的不同性質、不同專業領域業務的經營數據,因此無法像國外的相關研究一樣精確地計算范圍經濟程度,只能從相關隸屬的非利息收入角度來進行研究。第二、理論方面。關于商業銀行在多元化經營中追求范圍經濟的過程產生的協同效應和異化風險理論,只從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兩方面各自的具體表現,其相互作用及對風險產生影響的過程未建立相應的理論模型進行分析。第三、銀行經營風險水平的度量方面。對銀行的經營風險進行度量,存在多種方法,這些方法各自在應用時都存在不同的特點和要求,何種方法較佳,國內外學術界是存在爭議的。本文根據數據的可得性來選擇合適的度量方法和風險指標,但其可能存在片面性或不準確性。第四、范圍經濟系數的計算方面。雖然論文通過具體模型對范圍經濟系數進行了定量估算,選取的模型也是現階段被廣泛應用的模型,但是由于此模型依然具有局限性,模型參數的估計精確度還有待提高。2.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發展現狀經過改革開放之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金融體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金融業的多元化發展也呈現出清晰的輪廓,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在經營管理上也在逐漸調整其多元化格局。總體上來說,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業務和產品類別逐漸豐富,領域逐漸擴展,功能不斷完善,發展勢頭猛烈;但是同時也存在起步晚、發展程度低、同質化以及制度體系不配套等方面的問題。本章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闡述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發展的路徑、多元化經營的動因以及商業銀行多元化格局現狀。2.1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金融體制是以中央銀行為主體的自上而下的計劃型“大一統”體制,還談不上多元化發展。改革開放后的三十余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金融業制度走過了一個由表及里的漸進式變遷過程,在監管部門的調控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發展歷程大致可描述為三個階段:相對獨立與有限混業經營——嚴格分業經營——分業經營向現代多元化經營過渡。2.1.1商業銀行相對獨立與有限混業經營時期(1979年-1993年)1979年,鄧小平同志指出:“銀行要成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來源于中國經濟網/dissertation/macro/thr/jr/index.shtml發出了我國銀行體系改革的動員令。當年我國票據承兌與貼現市場建立,這對促進銀行經營業務多元化具有重要意義。1984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工、農、中、建四大專業銀行陸續恢復和獨立。1986年以交通銀行恢復成立為標志,我國開始探索股份制商業銀行這一不同于國有專業性銀行的金融機制的打造,交通銀行作為我國首家可以從事銀行、證券、保險業務的綜合性商業銀行,也是當時惟一沒有受到業務分工限制的銀行,經營范圍既包括經營本外幣業務,又涉及證券、保險、投資、租賃和信托等類別非銀行金融業務。而此時政府也著手探討銀行從專業性向商業性轉變的方式,推動各家銀行往綜合化的布局發展,出現了“工行下海、中行上岸、建行破墻、農行進城”的局面,銀行的業務之間開始呈現交集從而有了交叉性競爭。至1993年底,我國金融體系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形成了包括“4家專業銀行,9家全國性和區域性商業銀行,12家保險公司,387家金融信托投資公司,87家證券公司,29家財務公司,11家金融租賃公司,5.9萬家農村信用社和3900家城市信用社和若干國外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的相互分工、合作的格局。來源于中國經濟網/dissertation/macro/thr/jr/index.shtml來源于中國網/economic/txt/2007-01/28/content_7725061_2.htm從整體上看,這個階段銀行開始相對獨立,不過并沒有受到分業經營的限制,初步呈現出混業經營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但是整體而言,此階段銀行的定位不夠清晰,內部管理相對混亂,風險控制的意識更是薄弱,各個部門和機構之間的業務幾乎無“防火墻”一說;特別是由于人民銀行缺乏有力的監管措施,各金融機構產生了大量的違規操作,造成了很大的經營風險。1988年與1992年我國分別在經濟發展時遇到了經濟過熱而導致市場秩序混亂的危機,市場化改革因此也放緩了速度,1993年爆發的“3.27國債風波”使監管層下定決心對混亂的金融市場加以整頓。2.1.2嚴格分業經營體制建立時期(1993年-2001年)面對混亂的金融秩序,自1993年開始我國的金融體系在政府的干預下進行了強制性變革,“分業經營以及分業管理”的模式開始推行,尤其是在1993年-1997年嚴格推行。具體進程如表2-1所示。表2-1分業經營體制推行過程根據互聯網信息發布整理所得1993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銀行業與證券業實行分業管理”。1993年《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轉換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并且強化金融監管,對于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和信托業實行分業管理。1994年底開始政府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等法律,以立法的形式確定金融機構分業經營的模式,其中《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在中國境內不得從事證券業務和信托投資業務,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方式也就被阻擾。1997年中央銀行發布了《關于各商業銀行停止在證券交易所證券回購及現券交易的通知》、《關于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票市場的通知》等限制規定,整頓商業銀行違規入市的資金,有效治理了金融市場的混亂。不過自1998年開始,我國的金融分業模式一方面得到不斷的完善,另一方面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入,直接融資的比重不斷提高,監管部門對銀行多元化經營的限制也有所松動。199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制訂并頒布了《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管理規定》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管理規定》,準許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2000年與中國證監會又聯合發布了《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拆借市場,以自營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為抵押向銀行貸款。這些對商業銀行而言,標志著多元化經營渠道的開放。整體上而言,這個階段銀行失去了證券、保險、信托等方面的收入來源,非利息業務的種類銳減,非利息收入水平明顯下降,商業銀行重新開始倚重傳統業務,利息收入回歸到收入結構中的主導地位。另外此時我國的金融業開放和改革程度仍然較低,在缺乏外部競爭和享有體制保護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發展踟躕不前。2.1.3分業經營向現代多元化經營體制過渡時期(2001年至今)2001年11月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業開始進入高速的國際化發展道路,全球金融創新浪潮的影響以及外資銀行不斷進入中國市場的競爭危機感讓商業銀行對于打破分業制度的呼聲更強。2001年7月,人行發布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允許商業銀行“在經批準的條件下開辦代理金融衍生業務、證券業務、各類投資基金托管、財務顧問、信息咨詢等業務及代理保險業務”。2002年4月,中央銀行在此《規定》的基礎上發布了落實此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列舉了中間業務的具體劃分,共清理出9大類、31種小類中間業務,提高了可操作性。2004年我國對《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公司法》等進行了修訂,2005年又修訂了《證券法》。特別是,在《商業銀行法》的修正案中將“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于非自用不動產,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變為“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這雖然并沒有確切地指出允許混業經營,取消分業經營的方式,但也為商業銀行拓展多元化經營建立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2005年2月出臺的《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加快了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步伐,因為參照國際經驗,商業銀行發起和設立基金公司一般表明著混業經營的開始。2006年人行推行“人民幣互換交易試點”,并在《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證事項實施辦法》中明確了商業銀行開辦股票質押貸款業務的條件。2008年銀保合作開始提速和深入,這是又一金融混業經營的標志性事件。2008年底銀監會頒布相關規定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開辦并購貸款業務,這使商業銀行的貸款可以正式介入股權投資領域,大大增加了手續費收入來源。2009年上市的商業銀行被批準可以申請從事債券交易業務,大大增加了投資收益來源。在連續的政策和法律出現監管寬松的跡象的刺激下,各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趨勢也日益明顯,經營范圍不斷擴大,雖然傳統業務依然占據著銀行經營的大半江山,但是隨著多元化經營步伐的加快,非利息業務收入的增速已經大大超過了利息業務收入的增速。2.2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選擇的動因2.2.1市場背景的推動力改革開放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市場背景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發展最主要的外部推動力。一方面,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加快,商業銀行逐漸褪去政府保護的印記,商業銀行也失去了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明顯的市場份額優勢,再加上外資銀行的分支機構大量涌進,其全能銀行的優勢正在日益顯現,市場競爭的壓力急劇上升,導致以逐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開始尋求拓展盈利的渠道;另一方面,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國銀行業信貸收緊,對資本的嚴格監管倒逼商業銀行轉型,而同時金融監管層對金融市場分業經營的監管有所松動,分業經營的界限不斷模糊,這為商業銀行擴大業務范圍領域提供了空間,使商業銀行能夠大量涉足非傳統業務領域而賺取非利息收入。2.2.2金融創新的促進力新世紀金融市場的戰爭很關鍵的一環是科技應用的戰爭,隨著電子技術在商業銀行各業務中應用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推行,包含了完備的轉賬、自動化出納和信息傳播與處理的全球性網絡建立,因此地理位置的障礙也隨之被消除,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而且科技的應用也使交易成本和信息處理成本得到可觀的降低,資金得以轉移到改善和提高員工素質和服務質量上來,減少了人為摩擦,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程度,能更好地迎合客戶的需求,從而打響銀行的品牌,極大地促進了商業銀行產品的豐富和業務范圍的衍生。除了在技術上的革新產生的動力,銀行監管的放松也使商業銀行掙脫了當前眾多業務上的束縛,推動商業銀行在業務和產品上進行創新和變革,釋放出部分金融市場的效率。2.2.3自身發展的需求力首先來說,范圍經濟是企業選擇發展多元化的根本動因。商業銀行可以依靠多元化經營向客戶提供更大范圍的產品和業務(包括存貸款、證券、投資、發債、保險、信托、資產管理等),通過“一條龍”后臺服務獲得更大的綜合經濟效益,同時還將管理于某一客戶所關聯的固定成本,包括物資和人力成本等分攤開來。其次,多元化發展可以解決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發展困境。當前國內的商業銀行都存在突出的市場結構不夠優化的限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空間分布和網點布局不合理,銀行的設立和并購活動頻繁,市場較為動蕩,而外資銀行入股中資銀行的力度更是前所未有,市場份額搶占激烈。這些問題的尖銳化都推動著商業銀行進行資源整合,并積極拓展利潤空間,這樣不僅能提高經營績效和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推動商業銀行整體管理能力的提升。再次,多元化經營將大大提高銀行資產的利用效率。1977年提出的“投資不足”假說指出銀行為了控制其風險水平,將資金過多地投資于表內安全項目,這樣則會使公司股東的價值遭受損失。而根據資產組合理論,若從事不相關或者相關性很弱的多項業務,其收益的風險將被大大降低,商業銀行通過多元化經營,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就可以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大大提高銀行資產的利用率和利潤率。除了以上三點,追求經營重心的轉移、追求擴大規模以提高市場支配能力、通過多元化分散風險等也都是商業銀行多元化的動因。2.3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狀況在我國金融市場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和金融市場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整體說來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既呈現了發展較快、勢頭較好、門類和品種增速較快、領域拓展更廣、功能和服務不斷向好的良好局面,但同時也存在著起步晚、特色弱、同質化、創新業務收入占比低以及監管體制不配套等問題。下文將根據本文對多元化經營的定義,從橫向的組織結構格局發展和縱向的產品業務發展兩個層次來分析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發展情況。首先,從橫向的組織結構發展的角度分析。前文提到現階段多元化經營主要體現為三種組織形式:金融控股公司、產融結合和全能型銀行。對我國商業銀行來說則主要是采取兼并收購的途徑,組織形式上多體現為準金融控股公司。表2-2是我國當前金融體系中的部分(準)金融控股公司一覽表。

表2-2我國當前金融體系中的部分(準)金融控股公司由各公司年報、互聯網整理所得母公司被參股的子公司以金融機構為主體工商銀行集團工商銀行、工商香港、工商亞洲、工商國際、香港友聯銀行;控股銀瑞信基金公司;間接參股太平壽險和太平保險交銀集團交通銀行、交通證券、交通銀行信托、中國交通保險公司、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中信控股中信銀行、中信證券公司、中信國際金融控股公司、信誠保險公司、中信信托公司、中信期貨公司、中信資產管理等中銀集團中銀控股、中銀香港、中銀國際光大金控中國光大銀行、光大證券、永明保險、光大國投、光大控股(香港)、申銀萬國證券平安集團

平安人壽保險、平安財產保險、平安海外保險、平安信托、平安證券、平安銀行銀河金控河證券股份公司、銀河投資公司和銀河基金公司招商銀行招商基金、招商證券、招商金融租賃以大型國企為主體山東電力集團控股魯能金穗期貨經紀公司、英大國際信托、英大證券咨詢有限公司、魯能英大保險代理公司;間接參股蔚深證券首創集團首創安泰人壽保險公司、首創資產管理公司、首創證券公司海爾集團全資海爾財務公司、青島商業銀行、鞍山信托;控股長江證券、紐約海爾人壽保險公司中海油中海油財務公司;擬與外資合資成立保險公司首都機場金元證券、中美大都會保險、天勤保險經紀公司、金飛信托紅塔集團紅塔證券、國信證券、太平洋保險公司;參股交通銀行寶鋼集團寶鋼集團財務公司、參股聯合證券五礦集團五礦集團財務公司、金盛人壽保險公司;參股香港第一太平銀行;在美國成立五礦證券公司;獨資、合資開辦6家期貨公司華能集團財務公司;參股招商銀行、長城證券、華夏證券、巨田證券、太平洋保險招商局招商銀行第一大股東;參股國通證券、平安保險國家開發投資集團國家開發銀行,參股招商銀行、南方證券、華夏證券、國泰君安證券、中國國際證券、紅塔證券東方希望民生證券第一大股東;參股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民生保險上海久事參股浦發銀行、宏源證券、海通證券;天同基金公司發起人之一當前增加非銀行金融領域業務的收入是我國商業銀行豐富多元化經營的主要途徑之一,從表2-2中可以看到,各商業銀行所開設的金融機構或者參與到的準金融控股集團涉及到的種類較為多樣,包括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資產管理公司、控股保險公司等,但是不同的公司之間差異化較大,只有部分公司同時涉及了各種種類。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與西方的商業銀行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這是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發展起步較晚,而且是處在分業經營體制的束縛下,商業銀行仍然是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為主營業務。表2-3中將我國與西方商業銀行業務的經營范圍進行對比。表2-3中西方商業銀行業務范圍比較鄒江,張維然,徐迎紅.中外商業銀行收入結構比較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4,(12):69-73.業務范圍西方商業銀行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所有業務絕大部分業務信托業務所有業務以前從事過,目前基本取消基金業務所有業務基金托管業務、代理銷售開放式基金保險業務所有業務代理銷售保險、代理收取支付保費業務、銀保通投資銀行業務所有業務部分業務證券經紀業務所有業務代理發行證券、銀證通、銀證轉賬、銀期通其次,從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產品和業務收入角度來考察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狀況。將商業銀行的業務分為傳統的存貸利息收入業務和非利息收入業務,從商業銀行的利潤表中可以看到,當前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投資收益、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匯兌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其他營業收入五項。這里將選取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2006年-2011年的數據(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和Resset數據庫)進行描述性的統計,來分析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狀況。見表2-4和表2-5。表2-4我國上市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變化營業收入總和(億元)利息收入總和(億元)非利息收入總和(億元)非利息收入占比(%)20068218.116467.081751.0321200711346.528992.962353.5721200813639.1511464.582174.5716200913910.5711001.862908.7121201017558.8514039.043519.8120201122338.3317507.494830.8422從表2-4中可以看到,我國上市商業銀行在2006年到2011年間,除了2008年由于受到美國次貸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波及非利息收入較上年減少,非利息收入的規模都在不斷地增加,從2006年的1700多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4800多億元,增長了近兩倍的量。雖然根據相關的參考文獻,在對我國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商業銀行進行研究時,非利息收入增長的倍數更加可觀,但是這是由于早期我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剛剛起步,非利息收入基數較小。但是從非利息收入的占比的角度來看,隨著其營業收入總量的持續增大,除了同樣的原因導致2008的數據較為異常外,非利息收入在營業總收入中的占比一直保持浮動在20%左右。這說明傳統的利息業務收入和非傳統的業務收入的增長是同步的,非利息收入的增長只是隨著商業銀行總體經營規模的擴張而擴張,與國外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普遍高于50%的情況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業務未動搖傳統存貸業務的主導地位,處于附屬地位,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程度仍然不深。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國商業銀行業務沒有國外商業銀行廣泛,受到分業經營的限制,我國商業銀行對于衍生交易、投行業務及咨詢類業務等方面都涉及不深;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國的資本市場環境仍然不夠成熟和穩定,這也很大程度影響了商業銀行開展衍生業務。表2-52011年我國各類上市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銀行 0.31工商銀行 0.24建設銀行 0.23農業銀行 0.19民生銀行 0.21招商銀行 0.20交通銀行 0.19中信銀行 0.15興業銀行 0.15平安銀行 0.15光大銀行 0.14華夏銀行 0.10浦發銀行 0.10城市商業銀行寧波銀行 0.14南京銀行 0.13北京銀行 0.09由表2-5可以看到,在這三類銀行中,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四大國有銀行,平均值為24%;其次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其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均值為14%;城市商業銀行則緊跟其后,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均值為12%。國有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遠高于其他商業銀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有商業銀行規模較大,且擁有多方面的資源優勢。國有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款業務長期在中國市場上占據優勢,因此擁有的渠道、客戶資源、技術資源、品牌資源等在市場上保持著領先的優勢,這些資源上的優勢恰恰也是發展如財務顧問、理財咨詢、銀團貸款、現金管理等新型業務所需要的。發揮大銀行的品牌效應,使客戶更愿意選擇大型商業銀行開發的非傳統業務,加強其營銷效果,而不斷擴大的營銷規模也能反過來給商業銀行進行非傳統業務和領域的開發帶來刺激和動力,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的規模效應為其發展多元化業務打造了良好的基礎;第二,國有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貢獻特別大。2012年,四大國有銀行非利息占比中中國銀行的比例比2011年全部上市商業銀行的比例的平均值還高出了將近10個百分點,這拉高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整體均值。中國銀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較高的最大原因是其非利息收入中的匯兌收益貢獻很大,中國銀行作為我國外匯經營的專業銀行,其具有購匯結匯這方面上傳統的優勢,但是要注意的是這部分收入的波動性受市場影響大,波動性也較大,可能會影響其在非利息收入占比上持續擁有優勢。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較高,其他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水平比較低也比較接近。雖然從各種報表和報道來分析,相比于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對多元化經營的發展更加重視,但是由于其在規模和客戶資源等方面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因此在非利息業務收入上的表現不夠突出。而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更加受到了股份制商業銀行所受到的限制,而且還會受到地域間金融發展程度差異的影響,可能造成城市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發展狀況的參差不齊。3.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影響的理論分析在闡明了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發展的階段演變、發展動因以及現階段狀況之后,已經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有了基本的了解。本章將繼續闡述多元化經營的范圍經濟性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影響的理論基礎,從而更加深入地分析本文的主題。在章節中將對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相關理論進行闡述和篩選,進而奠定本文的理論基礎,為下文中針對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影響的實證分析做好準備。3.1理論依據的選擇——協同效應及其風險異化理論為了給之后的實證分析做好鋪墊,必須首先理清國內外研究中對于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影響的相關理論,并從中選擇本文研究的理論依據。總體來說當前有關銀行業多元化經營的理論主要有三種:資產組合理論、協同效應理論以及內部資本市場理論。下面首先簡要介紹這三種理論。(1)資產組合理論根據Markowitz的資產組合理論,“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是企業參與各種行業進行多元化經營,降低企業經營風險的動因,就如同投資股票市場時,將資金放在不同的相關性較小的組合中,可以預防市場的不確定性,降低利潤率的波動性,分散風險。因此此理論討論的是收益和風險的關系,而且一般針對的是非相關多元化業務,即對資產組合的方差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多元化各業務間收益的協方差,至于單個業務的收益方差則居于次要地位。可以得知,資產組合的這種非相關多元化業務經營的風險分散效應,暗藏著企業擁有豐富的資源、技術、人才來有效經營和管理其各類產品和業務的假設。(2)協同效應理論及協同效應異化風險協同效應(SynergyEffects),“簡單地說,就是“1+1>2”或者“2+2=5”的效應”。呂素香.金融業范圍經濟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04,(7):56-57.是指將企業視為一個協同系統,其經營的不同專業領域通過相互協作共享資源,比分開單獨運作的企業取得的盈利之和更高,或者企業在生產、服務、管理的不同環節和階段因為有效利用共同的資源而產生了整體的效應。20世紀60年代協同效應由美國的戰略管理學家引入企業多元化戰略的理論框架中,認為“所謂協同就是企業通過正確認識自身能力與抓住機遇相互匹配,來拓展新的事業”。來源于百度百科/view/61326.htm協同戰略可以像紐帶一樣把公司各項多元化的業務聯結起來,即企業有效地配置生產要素和各項資源,合理地進行銷售、運營、投資與管理的戰略安排,可以實現一種類似報酬遞增的發展優勢。呂素香.金融業范圍經濟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04,(7):56-57.來源于百度百科/view/61326.htm協同效應的來源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是范圍經濟,各項業務分塊和組織分塊可以交互延伸;二是規模效應,共享后各項采購、生產等的成本隨著規模的擴大而下降;三是企業在業務結構、業務流程等方面進行重組或優化,通過減少不必要的設施或勞動力等而帶來的節省。但是協同效應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在實現協同效應的過程中會發生風險異質化,即當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追求協同效應時,由于復雜的組織結構關系,其各項業務在運行或者互動的過程中,可能產生與協同效應背道而馳的結果,這就是協同效應異化風險。在企業多元化經營環境中,協同效應異化風險可表現為:第一,株連風險。企業內部各子公司之間由于大量的關聯交易而形成密切的財務聯系網絡,子公司的財務問題可能經過網絡傳遞給公司的其他部分,而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子公司的危機也將波及企業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可謂一損俱損;第二,管理風險。多元化經營組織結構復雜,對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增加了難度,這樣會造成公司總體經營的不協調和信息不對稱,從而干擾決策思路,而且公司多元化的業務和組織相關性的不確定性帶來了風險抵消還是疊加的不確定性,造成了風險管理的混亂;第三,資本金重復計算的風險。若公司的子公司之間業務交叉和股權投資頻繁,可能使同一資本被重復計算,導致公司的財務杠桿比率過高,帶來流動性風險;第四,規避監管的風險。多元化經營涉及到的不同專業領域的業務監管是不同的,存在企業通過內部資產轉移或調配來規避監管的情況,長期來看不僅會給監管帶來困難,更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整體風險。(3)內部資本市場理論內部資本市場理論是指當外部資本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或者外部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引起了傳統資本市場的失效時,企業會開始向內部尋求倚靠,進行內源融資,這樣內部資本市場就沖破了企業在外部資本市場中受到的局限性,企業本身或是集團本身替代了外部市場。依靠內部資本市場,有以下優點:第一,內部資本市場可以優化重置企業的資產。在多元化運營業務的公司,如果其中一個或幾個部門的業績不理想,也可以從另外運營情況較好的部門獲得支持,因此在長期的發展中將促進公司的資產重新優化配置;第二,內部資本市場可以實現資源效應最大化。運營項目的剩余是內部資本市場收益的全部來源,將公司的資金在內部留用聚集起來進行統一調配,從而可以把有限的資源調配到投資收益較高的項目上,實現企業整體收益的最大化;第三,內部資本市場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內部資本市場中企業的總部分階段投資于各個項目,在這個過程中資金等資源是通過內部的競爭由總部重新進行分配而不是自動流向各生產部門的,這種分配的標準就是資金的投資回報率,這樣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活力,帶動了各機構的良性競爭,進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從以上三種多元化經營的相關理論看來,資產組合理論從收益和風險的角度分析非相關多元化經營的風險分散效應,協同效應理論闡明的是多元化發展方式獲得的協調效應和優勢以及其可能發生的異化風險,而內部資本市場理論則是突出了有效的內部資本市場帶來的多元化收益。可以看出內部資本市場理論不適合本文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是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范圍經濟性對風險的影響,因此到底是選擇資產組合理論還是協同效應理論作為本文的理論基礎,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思考:首先,本文從范圍經濟的視角分析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風險,而從本質上來說范圍經濟效應隸屬于協同效應;其次,銀行的各類業務不同于資產組合理論中假設的資產情況,其資源、信息、技術等的專業化程度低,多元化業務之間的相關性較強,而且新的業務還會另外帶來經營風險,這對資產組合理論的應用產生了局限性;再次,基于資產組合理論,不相關的多元化業務能對沖銀行的風險,協同效應理論則是一方面表明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可以帶來協同收益從而降低風險,另一方面又會因為復雜的多元化業務和經營帶來異化風險,其中也包括資產組合理論無法解釋的相關性業務風險和新業務帶來的風險,兩個方面造成了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能否降低銀行風險的不確定性。因此,相較于資產組合理論,本文更適宜選擇協同效應及其風險異化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在此理論基礎上通過實證檢驗來分析多元化經營對銀行風險的影響。3.2多元化經營對商業銀行風險影響的具體表現通過上節的分析,本文將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協同效應及其風險異化理論選定為模型建立的理論基礎,在此應先具體結合該理論來分析多元化經營的范圍經濟性對銀行風險影響的表現。從一方面來說,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可以帶來協同收益從而降低風險。協同效應是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重要動因,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實現范圍經濟和規模效應達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降低風險的目的。其來源主要包括(1)投資業務。所有部門都共用一個投資部門,公司成本得到降低,管理得到優化;(2)銷售網絡。可以整合成一個專門的銷售部門和渠道進行銷售,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效率;(3)信息技術。可以實現客戶信息和資源的共享;(4)公司信譽。通過集團化來推廣公司的形象,有利于提高其多元化業務的品牌影響力。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商業銀行在進行多元化經營追求范圍經濟的過程中取得的協同效應發揮不理想,也有可能帶來風險異化的不良后果。其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風險的傳播性。第一,共同的客戶資源引起的風險傳播。銀行通過擴大經營的范圍,建立良好的信譽來達到協同效應,將客戶發展成不同的業務或者機構的共同客戶,但是同樣不良的信譽也會引起原本的客戶資源離開公司,以致多個業務或者機構遭受損失。第二,有形的風險傳播。當銀行的風險暴露直接或間接成為其多元化經營體內部的子公司或組織的債權時,這種風險暴露就會對銀行的流動性和清償能力產生影響。這種風險暴露通常有包括關聯企業間的信用鏈突然中斷或者信貸得不到展期、交叉持股、銀行關聯公司的證券交易、銀行內部的承諾和擔保失信。第三,無形的心理風險傳播。當銀行內部某個業務或者機構出現財務困難等狀況,就會被市場理解為整個銀行的經營狀況發生了危機,從而將此風險迅速傳播給多元化經營中的其他業務和機構。(2)風險的集中與轉換。首先是風險的集中,由于銀行內各多元化業務可能存在共用的信息系統、銷售部門、投資部門,因此系統內的技術風險、銷售風險(市場風險)、投資風險往往也會在這些部門集中,這對整個系統的風險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多元化經營的銀行可能擁有不同專業領域的金融機構,銀行將統一對非系統風險進行控制或進行風險分散,但如果非系統性的風險無法分散,或者在公司總部這一層進行控制,風險就會不斷積累,以致到了一定程度后集中爆發。風險的轉化則主要是表現在業務風險向管理風險轉化、操作風險向技術風險轉化等。(3)文化沖突。在我國銀行進行橫向的多元化經營即擴張其金融機構領域,一般是通過兼并收購來完成的,企業之間的文化沖突風險明顯存在。比如,商業銀行的公司文化是追求穩定的客戶關系,實現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的協調和發展;投資銀行的公司文化是追求企業家敢于開拓、敢于冒險的精神和建立較強激勵性的報酬體系;壽險公司的文化一般是與咨詢式的銷售、市場營銷創新、激進的作風以及有激勵性的報酬體系相聯結的。(4)利益沖突。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的利益沖突由于結構的復雜關系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各個部門間的相互沖突、母公司和分支機構間的相互沖突、各個機構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引起的沖突等。因此,綜合以上兩方面的具體分析,根據協同效應及其風險異化理論,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能否降低銀行風險具有不確定性,需要在此理論基礎上通過實證檢驗來分析多元化經營對銀行風險的影響。4.多元化經營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影響的實證分析本章建立在上文中闡述的理論分析基礎上,將對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范圍經濟程度與經營風險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因此本章將對本文的重要變量,即代表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范圍經濟程度的范圍經濟系數進行計量,并說明論文實證模型用到的變量、所選的樣本和方法,以及對相關的實證結果進行分析和闡釋。4.1我國商業銀行范圍經濟系數的計量本文研究的是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范圍經濟性對經營風險的影響,因此作為實證分析的重要基礎,需要首先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情況和計算結果進行分析。4.1.1計算方法和樣本的選擇前文中對范圍經濟的定義中已經提出,對范圍經濟更為廣泛的定義應該打破僅從成本角度來考慮的局限性,因為范圍經濟性是由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而帶來的其成本的節約、獲利范疇的擴大、管理效應和信息溢出效應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單純是由于成本節約作用產生的,因此本文將從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綜合經濟效益的角度選取方法和樣本。在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文獻中,從多元化經營綜合效益角度進行范圍經濟研究主要通過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將計算企業多元化的Rumelt指標作為范圍經濟指標參見閏彥明參見閏彥明.中國商業銀行業多元化經營績效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5,(10):29-38.第二種則是超越對數函數,這種方法的應用更為廣泛。其優良的特性為既考慮了各個自變量對于因變量的影響,又考慮了各個自變量之間的相互效應對因變量的影響,并且從數據的角度來看,采用超越對數函數對數據要求相對不高,增加了其可行性。基于超越對數函數的包容性和易估計性,本文采用第二種方法來計算范圍經濟系數。而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雖然有混業經營的趨向和相關表現,但是當前的制度和監管模式依然是針對分業經營的,因此按照前文對多元化的定義,如果對多元化經營從橫向的經營范疇來理解,未有渠道可以全面地統計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中涉及到的證券、保險、信托等其他專業領域業務的具體收益和經營情況,根據實際的數據可得情況,本文中對多元化經營從縱向的業務和產品多元化的角度進行分析。按照此角度,從商業銀行的利潤表中可以看到,當前商業銀行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利息收入和投資收益、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匯兌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其他營業收入五項非利息收入。因此本文引入商業銀行的利潤總額、利息凈收入和由投資凈收益、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匯兌凈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其他營業收入此五項之和所得的非利息收入,為了排除所得稅率不同造成的影響,采用的是銀行稅前的利潤指標,方程設定為:()(式4.1)式4.1中,PTA表示商業銀行稅前利潤總額,X1表示商業銀行的凈利息收入,X2表示商業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之和,對變量取對數,α、β、γ是回歸系數,ε是誤差項。通過考慮非利息業務對主營的資產負債業務即利息業務的影響來研究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性,這表示當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其非利息業務產生的收入增加量比經營該業務造成的主營利息業務收入的減少量多時,商業銀行具有范圍經濟性,具體可用范圍經濟的判別因子即范圍經濟系數Eqscope來判斷:(式4.2)Eqscope是利息收入對非利息收入的規模彈性,它可以衡量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的范圍經濟或范圍不經濟的程度。當Eqscope>0,表明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會隨著非利息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商業銀行在傳統業務之外開展多元化經營有利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的發展,則該商業銀行存在范圍經濟的現象,并且隨著Eqscope數值的變大,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范圍經濟就越明顯;當-1<Eqscope<0,表明商業銀行非利息業務收入的增加導致利息業務收入的減少,但是其導致利息收入減少的程度是小于非利息業務收入增加的幅度的,因此從整體上看商業銀行進行多元化經營還是具備范圍經濟性的;當Eqscope<-1時,表明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存在范圍不經濟,而且隨著其絕對值的增大,銀行的范圍不經濟越明顯。根據方程(式4.1),可以推出方程(式4.2)中的偏導數:(式4.3)(式4.4)此處選取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包括平安銀行、寧波銀行、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南京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光大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2006年-2011年的相關年度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和Resset數據庫。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創新的具體進程,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自2004年起都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并且在剝離不良資產并引進戰略投資者后上市,在這樣的變革后四大行的收入結構和業務結構實際上已經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各家上市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市商業銀行基本是在2005年之后上市;再者2005年以后外資商業銀行在我國的市場開拓活動明顯增多,這既對國內的商業銀行施加了較大競爭壓力,也為國內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提供了啟示,加速了我國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發展的進程。因此運用2006年之后的數據更具有代表性,而2006年之前的數據則不具有可比性。綜合這三方面的原因,本文數據樣本的起始點選擇了2006。4.1.2計算結果及分析通過對樣本進行回歸分析,可得到方程組(4.3和4.4)中各系數的估計值。進而筆者利用估計結果,進一步計算出各家商業銀行各年的范圍經濟系數。如表4-1所示:表4-12006年-2011年各商業銀行范圍經濟判別因子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工商銀行1.38931.37421.31111.29531.28991.2767農業銀行1.02061.02091.10241.06131.06561.0589建設銀行1.22381.19611.17441.13351.14591.1210中國銀行1.07421.07061.03671.03091.03381.0325交通銀行1.09641.08951.09041.07911.07741.0701光大銀行1.00301.11051.09161.08151.08441.0800華夏銀行1.04661.06031.05361.11811.12151.1019民生銀行1.24551.17601.19151.21301.20681.2042平安銀行0.96880.99761.00580.99570.99331.0023浦發銀行1.00510.99150.98400.97430.97870.9762興業銀行1.13401.10291.11141.07931.08981.0900招商銀行1.03401.01001.00390.98730.99070.9924中信銀行1.11871.12961.09871.09021.08091.0735南京銀行1.06171.02300.98610.98440.99290.9852寧波銀行1.07561.07741.04141.06441.07121.0585北京銀行1.10491.08561.08221.07621.08781.0658我們可由表4-1來分析各家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狀況以及其相互之間的差距和在時間上的變化趨勢。首先,近年來各上市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系數都為正數。這說明我國商業銀行的多元化經營發展,包括展開中間業務收入以及各項投資活動,在帶來非利息收入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傳統主營的存貸業務收入的增加,整體上有利于商業銀行收入的增長,各商業銀行存在不同程度的范圍經濟。這樣的結果是符合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的特性和初衷的,銀行在各種資源、信息和人力上的專用性較低,因此當其在提供各種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時可能是建立在共同的生產要素或資源的基礎上的,從而產生范圍經濟性。另外根據對當前各企業組織和居民金融需求的了解,都是偏向于綜合化和廣泛化的,因此當他們接受到銀行非傳統業務的服務時,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