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物態變化單元綜合檢測_第1頁
第2章物態變化單元綜合檢測_第2頁
第2章物態變化單元綜合檢測_第3頁
第2章物態變化單元綜合檢測_第4頁
第2章物態變化單元綜合檢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章物態變化單元綜合檢測一、單選題1.以下溫度估測中,說法正確的是()A.北京市冬季寒冷的室外溫度可達到65℃B.健康成年人的體溫約36.5℃C.讓人感覺溫暖而舒適的房間溫度約38℃D.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一定是0℃【答案】B【解析】A.北京市冬季最低氣溫在20℃左右,故A錯誤;B.正常情況下,人的體溫在36.5℃左右,變化幅度很小,故B正確;C.人體正常體溫在36.5℃左右,感覺舒適的溫度在25℃左右,故C錯誤;D.只有在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才是0℃,故D錯誤。故選B。2.下列對生活中的現象解釋正確的是()A.寒冷冬天的早晨,窗戶玻璃上的冰花是在玻璃的外側B.抗疫值班醫護人員眼罩的鏡片常常模糊不清,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C.“清明斷雪,谷雨斷霜”,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需要吸熱D.飲料杯中的冰塊體積逐漸變小是因為冰塊液化【答案】B【解析】A.“冰花”是室內的水蒸氣遇到溫度低的玻璃,在其內表面凝華為小冰晶,故A錯誤;B.抗疫值班醫護人員眼罩的鏡片常常模糊不清,是因為醫護人員口中呼出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眼罩鏡片變成小水珠,這是液化現象,故B正確;C.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直接凝華形成的小冰晶,凝華放熱,故C錯誤;D.飲料杯中的冰塊體積逐漸變小是因為冰塊熔化成了水,故D錯誤。故選B。3.中華古詩文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對古詩文中涉及的物態變化分析正確的是()A.“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蠟燭“流淚”是熔化現象B.“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雨的形成是汽化現象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現象D.“騰蛇乘霧,終為土灰。”霧的形成是升華現象【答案】A【解析】A.蠟燭“流淚”是蠟由固態變為液態,屬于熔化現象,故A正確;B.雨的形成是水蒸氣由氣態變為液態,屬于液化現象,故B錯誤;C.霜的形成是水蒸氣由氣態變為固態,屬于凝華現象,故C錯誤;D.霧的形成是水蒸氣由氣態變為液態,屬于液化現象,故D錯誤。故選A。4.下列物態變化需要吸熱的是()①熱水瓶口冒“白氣”②夏天,灑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就干了③用久了的白熾燈燈絲變細④冬天玻璃窗上產生冰花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解析】①熱水瓶口冒“白氣”是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需要放出熱量,故①不符合題意;②夏天,灑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就干了,屬于汽化現象,汽化吸熱,故②符合題意;③用久了的白熾燈燈絲變細,屬于升華現象,升華吸熱,故③符合題意;④冬天玻璃窗上產生冰花,屬于凝華現象,凝華放熱,故④不符合題意。故選B。5.在醫院里,醫生為病人檢查牙齒時,先拿一個帶把的金屬小鏡子在酒精燈上烤一烤,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烤一烤”的主要目的是()A.使鏡子升溫,防止口中水蒸氣液化 B.使鏡子升溫,防止口中唾液汽化C.使鏡子升溫,防止口中唾液凝固 D.使鏡子升溫,防止口中水蒸氣凝華【答案】A【解析】鏡子的溫度升高后,病人口中的水蒸氣(氣態)不會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液態),發生液化現象,從而能使醫生利用鏡子的平面鏡成像原理清楚地觀察病人的牙齒,故BCD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選A。6.在圖所示的現象中,用水壺燒水,有水蒸氣從壺嘴噴出,手拿長柄勺子靠近壺嘴,發現勺子上有水滴滴下,下列關于該現象說法正確的是()A.只有當水壺內的水沸騰時,才會有水蒸氣從壺嘴噴出B.壺嘴放置的勺子溫度越高,勺子上越容易有水滴產生C.經過一段時間后勺子溫度會升高,說明液化會放出熱量D.若是在海拔較高的高原進行該實驗,就不會發生這種現象【答案】C【解析】A.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所以在水沒沸騰時也會有水蒸氣從壺嘴噴出,故A錯誤;B.水蒸氣遇冷會液化成小水滴,壺嘴放置的勺子溫度越低,水蒸氣越容易液化,勺子上越容易有水滴產生,故B錯誤;C.經過一段時間后勺子溫度會升高,是由于勺子吸收了熱量,這些熱量是由于水蒸氣越冷液化放出的熱量,故C正確;D.若是在海拔較高的高原進行該實驗,雖然水的沸點降低,但水蒸氣遇冷液化放出熱量,這種現象仍會發生,故D錯誤。故選C。7.關于“觀察水蒸氣液化”的實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燒瓶內的水量減少是因為水升華成為了水蒸氣B.瓶口上方的“白氣”是水蒸氣C.根據金屬盤溫度升高這一現象可以得出氣體液化會放熱的結論D.為了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可以在金屬盤中加入一些冰【答案】D【解析】A.燒瓶內的水量減少是由于水汽化成了水蒸氣,故A錯誤;B.“白氣”是由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滴組成的,水蒸氣我們是看不到的,故B錯誤;C.金屬盤的溫度升高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水蒸氣溫度高,金屬盤會與水蒸氣發生熱傳遞,吸收水蒸氣放出的熱量,這也是金屬盤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一個是水蒸氣發生液化時放出一部分熱量被金屬盤吸收;因此僅憑金屬盤的溫度升高無法直接得出液化放熱的結論,故C錯誤;D.金屬盤溫度越低,則水蒸氣液化放熱現象越明顯,水會越多,故D正確。故選D。8.習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彰顯出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江河、湖、海、濕地、森林和草原等在調節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關于降雨和地球水循環,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地表水和海水放出熱量后,汽化成水蒸氣B.部分上升的水蒸氣與冷空氣接觸,會液化成小水滴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氣流時吸收熱量,凝華成小冰珠D.小冰珠在降落過程中放出熱量,熔化成雨水【答案】B【解析】A.地表水和海水吸熱后才能汽化為水蒸氣,故A錯誤;B.部分上升的水蒸氣與冷空氣接觸,由氣態的水蒸氣變成液態的水,發生液化現象,故B正確;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氣流,由液態的小水滴變成固態的小冰晶,是凝固現象,故C錯誤;D.小冰珠在降落過程中會吸收熱量,由固態熔化成雨水,故D錯誤。故選B。9.如圖是某物質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根據圖像中的信息,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該物質是晶體B.該物質的熔點是80℃C.該物質在10~25min不吸熱D.第20min時物質處于固液共存態【答案】C【解析】AB.由圖像可知,有一段時間內物質的溫度保持80℃不變,即該物質有一定的熔點,所以該物質是晶體,且熔點為80℃,故AB正確,不符合題意;C.由圖像可知,該物質在10~25min處于熔化過程,要吸收熱量,但溫度不變,故C錯誤,符合題意;D.由圖像可知,該物質在10~25min處于熔化過程,則第20min時處于固液共存狀態,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10.如圖表示某晶體的物態變化過程,其中甲、乙、丙分別表示三種物態。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甲為氣態B.甲→乙的過程需要放熱C.乙→丙的過程與露珠形成過程相同D.BC段對應的溫度為該晶體的熔點【答案】D【解析】A.由圖知,甲圖中分子相距最近,分子排列規則,分子間的作用力最大,既不易被壓縮,也不容易被拉伸,所以是固態分子的排列方式,故A錯誤;B.乙圖中分子相距較近,分子排列雜亂,分子間的作用力較弱,是液態分子的排列方式。甲→乙是固態變為液態的熔化過程,需要吸收熱量,故B錯誤;C.丙圖中分子相距最遠,分子無固定排列,分子間的作用力最弱,是氣態分子的排列方式。乙→丙是液態變成氣態的汽化過程,而露珠是水蒸氣遇冷形成小水滴的液化過程,故C錯誤;D.BC段溫度保持不變,表示晶體熔化(或液體凝固)的過程,此時的溫度叫晶體的熔點(或凝固點),故D正確。故選D。11.如圖甲所示,將質量相等的冰和蠟燭分別裝在兩個相同的試管中,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加熱。繪制出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甲中的實驗裝置,安裝時應按照“由上到下”的順序B.圖甲中兩試管放在同燒杯中加熱,可以控制相同時間內冰和蠟燭吸收的熱量相同C.由圖乙可知,A圖線對應物質的物質熔化過程持續了6minD.由圖乙可知,B圖線對應的物質是冰【答案】B【解析】A.圖甲中,酒精燈需用外焰加熱,所以要放好酒精燈,再固定鐵圈的高度;而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沒到液體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應按照“由下到上”的順序安裝,故A錯誤;B.圖甲中兩試管放在同一燒杯中加熱,而不是用兩個酒精燈分別加熱,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控制相同時間內冰和蠟燭吸收的熱量相同,且物質受熱均勻,故B正確;C.由圖乙可知,A圖線對應物質有熔點,是晶體,所以是冰的熔化圖像,從圖像可以看出,冰在第2min開始熔化,到第6min熔化結束,熔化過程持續了4min,故C錯誤;D.由圖乙可知,B圖線對應的物質沒有熔點,為非晶體,不是冰,故D錯誤。故選B。12.根據下表中幾種物質的熔點和沸點(在標準大氣壓下),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物質名稱固態水銀固態酒精金銅鐵鋁熔點/℃38.8117106410831535660沸點/℃357782807256727502327A.用來熔化鐵的容器可以用鋁制成B.銅在1038℃時處于固液共存狀態C.當金、銅混合液體的溫度逐漸降低時,首先變為固態的是銅D.南極內陸的冬季氣溫一般為40℃到70℃,測量這樣的氣溫可以使用水銀溫度計【答案】C【解析】A.如表中數據可知,鐵的熔點比鋁的熔點高,所以熔化鐵的容器不可以用鋁制成,故A錯誤;B.因為銅的熔點是1083℃,所以銅在1038℃時溫度沒有達到熔點,沒有開始熔化,還處于固態,故B錯誤;C.因為銅的熔點比金的熔點高,也即是銅的凝固點比金的凝固點高,所以當金、銅混合液體的溫度逐漸降低時,溫度先降到銅的凝固點,首先變為固態的是銅,故C正確;D.如表中數據可知,當溫度低于38.8℃時,水銀就是固態,所以無法用水銀溫度計測量這樣的氣溫,故D錯誤。故選C。二、填空題13.常用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原理制成的。如圖是某人測量體溫時體溫計的示數,其分度值是℃,則他的體溫是℃。

【答案】熱脹冷縮0.138.4【解析】[1]常用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規律來設計制作的。[2]體溫計的每一個大格代表1℃,每一個小格代表0.1℃,示數是38.4℃。14.如圖所示是物質三種狀態的分子模型圖,某物質由圖C所示的狀態變為圖A所示的狀態所對應的物態變化是。【答案】凝華【解析】由圖中可知,圖A中分子排列緊密,且非常有規律,故可知圖A是固體的分子模型圖,圖C中分子極度散亂,間距很大,故可知圖C是氣體的分子模型圖,圖B中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間隙比圖A大,比圖C小,故可知圖B是液體的分子模型圖;某物質由圖C所示的狀態變為圖A所示的狀態,即由氣態變為固態,故可知所對應的物態變化是凝華。15.前段時間某地方出現較長時間的干旱,氣象部門實施人工降雨,用飛機在高空噴灑干冰,干冰進入云層后迅速成為氣體,并從周圍吸收大量的熱,空氣溫度急劇下降,使空氣中水蒸氣成小冰晶,這些冰晶逐漸變大而下降,遇暖氣后(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而熔化為雨滴落到地面。(本題前兩空選填物態變化名稱)【答案】升華凝華吸收【解析】[1]干冰進入云層后迅速成為氣體,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是升華。[2]空氣中水蒸氣變成小冰晶,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是凝華。[3]冰晶逐漸變大而下降變為雨滴落到地面,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是熔化,吸收熱量。16.你見過常溫下流動的金屬嗎?科學家發現除了汞,確實還存在一種金屬,它的名字叫做鎵,熔點只有29.8℃。如圖所示,托在手心它會(填物態變化名稱)成液體,在這一過程中,它要熱量.綜上所述,鎵是(選填“晶體”或“非晶體”)。

【答案】熔化吸收晶體【解析】[1][2][3]鎵托在手心它會由固態變成液態,發生熔化現象,熔化吸收熱量,鎵的熔點只有29.8℃,鎵是晶體。17.林則徐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放眼看世界的人,據說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洋人請他吃冰淇淋,他看到冰淇淋上方霧氣騰騰,以為很燙,就用嘴吹,洋人以此取笑他;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林則徐回請洋人喝湯,由于滾燙的湯上覆蓋了一層油膜,油膜的上方什么也看不到,洋人端起就喝……林則徐用自己的智慧捍衛了中國人的尊嚴、林則徐看到的“霧氣”是(填物態變化的名稱)現象;因為油膜的隔絕,阻礙了湯的(填物態變化的名稱);雪糕是大家都喜愛吃的冷飲,夏天當我們吃雪糕時,撕下包裝紙會發現冒“白氣”,實際上“白氣”是雪糕周圍水蒸氣而形成的,根據你的觀察,雪糕冒出的“白氣”符合實際的是圖中的。

【答案】液化汽化液化乙【解析】[1]“霧氣”是空氣中溫度較高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冰淇淋發生液化形成的小水滴。[2]因為油膜的隔絕,阻礙了湯的汽化(蒸發),所以滾燙的湯上覆蓋了一層油膜,油膜的上方什么也看不到。[3][4]夏天當我們吃雪糕時撕下包裝紙會冒“白氣”,實際上“白氣”是雪糕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為小水滴;由于小水滴的密度大于空氣,故“白氣”向下運動,所以乙圖更符合實際。18.如圖所示,是標準大氣壓下某物質的凝固圖像,可知其凝固過程經歷了min,第25min時該物質處于態,若將裝有冰水混合物的試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該物質中(如圖乙),則試管內冰的質量將。

【答案】10固變大【解析】[1][2]由圖甲可知,整個過程中溫度有下降的趨勢,所以是凝固圖像;又因為該物質在凝固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所以該物質是晶體;該物質從10min開始凝固,凝固點為2℃,到20min結束,可知其凝固過程經歷了10min,所以第25min時該物質處于固態。[3]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0℃,而該物質熔化時的溫度是2℃;冰水混合物會向該物質放熱,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水達到凝固結冰的條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會變多,冰的質量將變大。19.水是生命之源,保護水資源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1)如圖為水循環示意圖,人們常常通過對地表的改造,影響地球上的水循環。我國實施的南水北調工程可以緩解北方的缺水問題,該工程是對水循環途徑中的(填數字)施加影響;(2)舟山是飲用水較為缺乏的地區,要珍惜和保護水資源,下列做法正確的是。A.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B.過量開采地下水C.隨手關閉水龍頭【答案】⑤C【解析】(1)[1]南水北調工程是指通過通過運河等將水從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流到水資源匱乏的北方地區,整個過程中水沒有發生物態變化。圖中,①②③④是水發生物態變化形成的;⑥是水滲透入地下的過程,地下水無法實施南水北調。⑤是地上水經地面水系流向大海的過程,若對這些水的流經區域進行合理規劃,則可以將水從豐富地區調往匱乏地區。(2)[2]要珍惜水和保護水資源,就要從節約用水和環境保護兩個角度出發。A.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會污染水資源,故A錯誤;B.過量開采地下水,會破壞當地環境,造成土地沙漠化等環境問題,故B錯誤;C.隨手關閉水龍頭可以避免水的浪費,故C正確。故選C。三、作圖題20.用溫度計測得甲液體的溫度是8℃,乙液體的溫度是6℃,請你在如圖所示的溫度計上分別畫出水銀柱應達到的位置,并將水銀柱用鉛筆涂黑。【答案】【解析】圖甲中,溫度計分度值為1℃,0℃在溫度計右側,溫度計示數從右到左逐漸增大,甲液體的溫度是8℃,液面位置應在零刻度線的左側第8格處;圖乙中,溫度計分度值為1℃,溫度計示數從左到右逐漸增大,乙液體的溫度是6℃,液面位置應在零刻度線的右側第6格處。如圖所示:21.如圖所示,是一只溫度計的局部示意圖。當溫度為﹣6℃時,請用筆將細管內的水銀部分涂黑。【答案】【解析】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溫度為﹣6℃示數應在0℃以下,刻度如圖所示22.如圖所示,這是水沸騰時一個氣泡在A位置時的情形請在圖中畫出該氣泡上升到B位置時的大致情形。【答案】【解析】水沸騰時,整個容器內水溫相同,氣泡上升過程中,不斷有水變為水蒸氣進入氣泡,氣泡越來越大,B位置的氣泡的體積大于A位置氣泡的體積,如圖所示:四、實驗題23.某小組同學在做“觀察碘的升華”實驗時,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甲、乙兩種方案:一是用酒精燈直接給裝有固態碘顆粒的“碘錘”加熱,二是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中的熱水,再通過熱水利用“水浴法”給裝有固態碘顆粒的“碘錘”加熱。(酒精燈的加熱溫度約400~500℃,碘的熔點約113℃,水的沸點是100℃)

(1)為了探究固態碘是否由固體直接變成氣體,在實驗中要仔細觀察,在給碘錘加熱的過程中,碘錘內是否有出現;如圖所示的兩種加熱方式中,圖(填“甲”或“乙”)更好;(2)實驗后,將乙圖中的碘錘從熱水中拿出,過一段時間會發現碘錘中紫色的碘蒸氣逐漸消失,這是現象,這個過程需要熱量。【答案】液體乙凝華放出【解析】(1)[1]為了探究固態碘是否由固體直接變成氣體,在實驗中要仔細觀察,在加熱的過程中是否出現有液體。[2]如圖所示的兩種加熱方式中,如果直接用酒精燈加熱,酒精燈火焰溫度高于碘的熔點,可能會導致碘熔化,且會因為溫度過高而導致固態碘顆粒快速升華,不利于我們觀察現象;若使用圖乙的方式加熱,過程就比較緩慢,有利于我們觀察實驗現象。(2)[3][4]實驗后,將乙圖中的碘錘從熱水中拿出,過一段時間會發現碘蒸氣逐漸消失,這是因為碘蒸氣遇冷直接凝華成固態的碘,是凝華現象,這個過程要放熱。24.圖甲是用海波和石蠟“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的實驗裝置。(1)組裝器材時,應先固定圖甲中的;(選填“A”、“B”或“C”)(2)實驗中用水浴法加熱的好處是;(3)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兩種物質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圖像如圖乙所示,由圖像可知石蠟是(選填“晶體”或“非晶體”),海波熔化持續了min;(4)由實驗可得到晶體熔化特點:持續吸熱,溫度;(5)由實驗可知,晶體的溫度是熔點時,可能處于態。(填序號)A.固

B.液

C.固液共存【答案】C使物質受熱均勻非晶體6保持不變ABC【解析】(1)[1]由于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所以需先根據酒精燈固定C的高度。(2)[2]“水浴法”加熱的好處是可以使被加熱物質受熱更加均勻。(3)[3][4]由乙圖知道,石蠟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故石蠟是非晶體;海波熔化過程持續了6min。(4)[5]由實驗圖像知道,晶體熔化特點是繼續吸熱,溫度不變。(5)[6]同種晶體的熔點等于凝固點,晶體在熔點或凝固點時,物質可能是固態,可能是液態,可能是固液共存。故選ABC。25.圖甲是小麗在“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的實驗裝置,有關數據如表所示:時間/min01234567溫度/℃90949698989898

(1)除圖中所示的器材外,還需要一個測量器材是。(2)圖乙是1min時溫度計的示數,此時水的溫度是℃。(3)請在圖丙的方格紙上畫出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4)根據圖像可知,水沸騰時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此實驗中水的沸點是℃。(5)7min時,為了說明水沸騰過程中是否需要吸熱,接下來的操作是:,再觀察水是否能繼續沸騰。(6)另外一名同學采用了相同的裝置進行實驗,發現從開始加熱到沸騰的時間過長,其原因可能是(答出一條即可)。【答案】秒表92

98撤去酒精燈水的質量較大(或水的初溫較低或酒精燈的火力較小)【解析】(1)[1]為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除上述器材還,還需要測量時間的器材,即秒表。(2)[2]溫度計的分度值是1℃,此時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對準了90℃上面第2個小格處,讀作92℃。(3)[3]根據表格中數據進行描點,將各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如下圖所示:

(4)[4]由圖像可知,水的溫度在4分鐘以后保持98℃不變,故此時水中的沸點為98℃。(5)[5]水沸騰后,若撤去加熱源,則水不再吸收熱量,也就不能維持沸騰狀態,所以應停止加熱,觀察水是否能夠持續沸騰。(6)[6]從開始給水加熱到水開始沸騰所用的時間過長,可能是水的質量太大,或是水的初吻太低,導致水從加熱到沸騰的時間長。26.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鮮的一個方面,為了探究“影響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小軍同學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①:與蔬菜所處環境的溫度有關;猜想②:與蔬菜的表面積有關;猜想③:與蔬菜表面空氣的流動速度有關。為了檢驗上述猜想是否正確,小軍按圖進行了4次實驗(實驗中的胡蘿卜大小、形狀完全相同,剖開的胡蘿卜均為均勻剖開)。(1)在上述實驗中,實驗C的探究方法不正確,原因是;(2)這4次實驗中,實驗可驗證猜想①是否正確,實驗D可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均填序號)(3)在實驗B中,發現剖開的胡蘿卜比未剖開的胡蘿卜干癟,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寫出一條即可)。(4)小軍突然想到:下雨后,大雨地面干得慢,小雨干得快。于是他猜想水蒸發快慢還可能與水的多少有關,于是繼續進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環境下,把相同溫度的水分別裝入兩只相同的玻璃杯中,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實驗發現水少的杯中沒有水時,另一杯中還殘留一些水,于是他得出結論:水蒸發快慢與水的多少有關,水越少,蒸發越快。從得出結論環節看,根據“誰先蒸發完,判斷誰蒸發快”是(填“正確”或“不正確”)的;(5)小明戴好隔熱手套取下盛有熱水的燒杯。又找來一個相同的空燒杯。小紅找來4張衛生紙,把它們都噴濕,把其中的一張濕紙對折后撕去一半,將它們貼在燒杯的外壁,分別標記為1、2、3、4(如圖乙所示)。①電吹風對著1號濕紙吹冷風,比較1、2兩張濕紙,先落下的是號紙片;②比較2、3兩張濕紙,先落下的是3號紙片,理由是;③比較3、4兩張濕紙能否得出表面積對蒸發快慢的影響?(能/不能)。【答案】缺少變量,無法探究水分散失的快慢與哪個因素有關A③液體蒸發的快慢與液體的表面積有關不正確1液體表面積及液體表面空氣流速快慢相同時,液體溫度越高蒸發越快不能【解析】(1)[1]在上述實驗中,實驗C缺少變量,無法探究水分散失的快慢與哪個因素有關,因此無法進行探究,探究方法不正確。(2)[2]這4次實驗中,實驗A只有溫度不同,其它條件相同,因此可驗證猜想“①與蔬菜所處環境的溫度有關”是否正確。[3]實驗D只有表面空氣流動速度不同,其它條件相同,因此可驗證猜想“猜想③與蔬菜表面空氣的流動速度有關”是否正確。(3)[4]實驗B中,溫度和表面空氣流動速度相同,最終發現剖開的胡蘿卜比未剖開的胡蘿卜干癟,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液體蒸發的快慢與液體的表面積有關。(4)[5]根據“誰先蒸發完,判斷誰蒸發快”是不正確的,這是因為沒有控制水的質量相同:經過多次實驗和精確測量,發現當放水少的杯中無水時,放水多的杯中減少的水量總和與放水少的杯中原來的水量相等。(5)①[6]1,2兩張濕紙表面積大小一樣,溫度一樣,但是1號濕紙表面空氣流速快,液體蒸發快,所以,先掉落。②[7]2,3兩張濕紙表面積大小一樣,空氣流動速度一樣,但是3號濕紙的溫度高,液體蒸發快,所以先掉落,原因是液體表面積及液體表面空氣流速快慢相同時,液體溫度越高蒸發越快。③[8]3,4兩張濕紙吸收的水的質量不一樣,所以,不能探究表面積對蒸發快慢的影響。一、單選題1.在研究某物質熔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律時,小明持續加熱該物質,認真規范的完成實驗,記錄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則下列四個選項中,判斷正確的是()加熱時間/01234567891011溫度/℃404244464848484848505356A.該物質屬于非晶體 B.該物質的熔點為48℃C.該物質在熔化過程中不需要吸熱 D.該物質在42℃時,處于固液共存態【答案】B【解析】AB.根據表中數據可知,4至8分鐘吸熱但溫度保持48℃不變,故該物質屬于晶體,該物質的熔點為48℃,故A錯誤,B正確;C.熔化是吸熱過程,該物質在熔化過程中需要吸熱,故C錯誤;D.該物質在4至8分鐘為熔化過程,處于固液共存態,該物質在42℃時處于固態,故D錯誤。故選B。2.如圖,甲、乙分別是酒精在標準大氣壓下熔化和沸騰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固態酒精熔化時溫度不斷升高B.可以用酒精溫度計測沸水溫度C.固態酒精是非晶體D.南通冬季氣溫可用酒精溫度計測量【答案】D【解析】AC.讀圖甲可知,在﹣117℃時吸熱,但溫度不再升高,說明此時物質達到了熔點,正在熔化,因此固體酒精屬于晶體,故AC錯誤;B.由圖乙知酒精的沸點為78℃,低于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不能用酒精溫度計來測量沸水的溫度,故B錯誤。D.我國所有地區最低溫度不低于﹣40℃,高于酒精的凝固點,因而南通地區冬季氣溫可用酒精溫度計測量。故D正確。故選D。3.將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畫出溫度計示數隨時間的變化情況的大致圖像如圖所示。若在該實驗的過程中,用風扇對酒精棉吹風,下列最能合理反映此時溫度計示數變化的圖像是(

)A. B.C. D.【答案】C【解析】由圖示知,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玻璃泡上的溫度計,其示數經過2min,由20℃降至10℃以下,然后溫度逐漸上升到20℃。溫度計示數變化是由于酒精蒸發吸熱造成的。而對著酒精棉吹風時,酒精蒸發加快,溫度計示數降低加快,但由于蒸發加快,降溫時間短,所以降溫幅度小,降至的最低溫度比沒吹風的高,酒精蒸發完畢后,溫度計示數逐漸升到初溫用時也較少。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4.如圖是“探究某物質熔化和凝固規律”的實驗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物質凝固點低于45℃B.在BC段,該物質沒有吸熱所以溫度不變C.在t=2min時,該物質處于固態D.EF段物質吸收了熱量【答案】C【解析】A.由圖像可知,該物質在E點達到凝固點,因此凝固點等于45℃,故A錯誤;B.由圖像可知,該物質是晶體,晶體熔化時吸熱不升溫,在BC段該物質正在熔化,溫度不變,但要持續吸熱,故B錯誤;C.t=2min時,該物質還沒有達到熔點,因此處于固體狀態,故C正確;D.EF段是該物質的凝固過程,晶體凝固時,放熱不降溫,故D錯誤。故選C。5.物質存在的狀態不僅與物質所處的溫度有關,還與其所處的壓強有關,如圖是碘物質的狀態與壓強、溫度的關系圖像。OA、OB、OC分別是三種狀態的臨界曲線,O點稱為三相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當t>114℃時,碘物質一定處于氣態B.當t<114℃時,碘物質可能處于液態C.1個標準大氣壓(101.3kPa)下,將室溫(25℃)下碘物質緩慢熱到100℃時,碘先熔化再汽化D.1個標準大氣壓(101.3kPa)下,將100℃的碘蒸氣冷卻至室溫(25℃),碘蒸氣凝華并對外放熱【答案】D【解析】A.當t>114℃時,碘物質可能是固態、液態或氣態,故A錯誤;B.由圖像可知,碘物質可能處于液體碘的最低溫度為114℃,當t<114℃時,碘物質可能處于固態或者氣態,故B錯誤;C.1個標準大氣壓(101.3kPa)下,將室溫(25℃)下碘物質緩慢熱到100℃時,碘不會出現液態,而是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即升華,故C錯誤;D.1個標準大氣壓(101.3kPa)下,將100℃的碘蒸氣冷卻至室溫(25℃)時,點碘不會出現液體,而是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即凝華,凝華需要放熱,故D正確。故選D。二、填空題6.用一支刻度均勻、但讀數不準的溫度計來測量某物體的溫度時,測量值偏低2℃,當該物體的溫度升高10℃后,再用溫度計來測量物體的溫度時,測量值卻偏高了0.5℃,將該物體的溫度繼續升高10℃,此時用溫度計來測量時,測量值將(填偏高/偏低)℃,用這個溫度計分別來測量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溫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時,兩者的示數差為℃。【答案】偏高3125【解析】[1][2]由題意知,實際溫度變化10℃,溫度計的示數變化比原來偏多Δt=0.5℃+2℃=2.5℃即為10℃+2℃+0.5℃=12.5℃所以溫度再升高10℃,溫度計的變化仍為12.5℃,比原來多變化2.5℃,所以測量值比原來偏高Δt1=0.5℃+2.5℃=3℃[3]1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之間為100℃,所以溫度計的示數之差為7.小宣在探究某個溫度計問題時,通過測量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實驗數據,請依據公式T=at+b,根據表中數據歸納出溫度T與溫度t的關系T=。t/℃556065707580T/℃485256606468小宣做實驗時發現一支溫度計不準確,仔細觀察發現它的刻度是均勻的。把不準確溫度計和標準溫度計一同插入水中,發現當實際溫度為2℃時,它的示數為4℃。當實際溫度為42℃時,這支溫度計的示數等于實際溫度值。則溫度為℃時,它的示數為80℃。【答案】T=0.8t+4℃82【解析】[1]當t=55℃,T=48℃時,則48℃=a×55℃+b①當t=60℃,T=52℃時,則52℃=a×60℃+b②由①和②得到a=0.8,b=4℃溫度T與溫度t的關系T=0.8t+4℃[2]因為溫度計刻度是均勻的,所以溫度計每增加相同的示數時,實際溫度的增加也是相同的。t表示任意溫度時這支溫度計的示數,T表示這時的實際溫度,根據題意可知,當t=0℃時,T不可能也是0℃,T和t的關系在形式上應為T=at+b①由于t1=4℃時,T1=2℃;t2=42℃時,T1=42℃,把這兩組數據分別代入①式得到4℃×a+b=2℃②42℃×a+b=42℃③由②和③得到,所以T和t的關系為把t=80℃代入上式得8.所有的氣體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種氣體都有一特定的溫度,在這個溫度以上,無論怎樣壓縮,氣體都不會液化,這個溫度叫臨界溫度,臨界溫度是物質以液態形式出現的最高溫度。各種物質的臨界溫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溫,如水是,酒精是243℃,因此在常溫下他們通常是以液態出現;有的低于常溫,如氧是119℃,氫是240℃,所以我們時常看到它們都是氣態。可知:(1)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和。但對于某些氣體,只使用的方法是不行的,首先要;(2)氧氣和氫氣的混合物,如果采用降溫液化的方法進行分離,首先液化分離出來的是;(3)工業上常將空氣先液化后再提取氧、氮、氦等氣體。當溫度升高時,首先汽化分離出來的是。(氧、氮、氦的沸點分別為:183℃、196℃和269℃)【答案】降低溫度壓縮體積壓縮體積降低溫度氧氣氦氣【解析】(1)[1][2]由于氣體變為液體的過程中要放出熱量,所以可以降低溫度使氣體液化;根據短文內容可知,壓縮體積液可以使氣體物體液化,所以使氣體液化有兩種方式: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3][4]根據“在這個溫度以上,無論怎樣壓縮,氣體都不會液化,這個溫度叫臨界溫度,臨界溫度是物質以液態形式出現的最高溫度”可知,壓縮體積并不能使所有的物體都液化,有些氣體必須在降到一定溫度時,壓縮體積才可以液化。(2)[5]降低溫度使氣體液化,當然是臨界溫度高的物體先達到臨界點,先液化,氧氣的臨界溫度高,氧氣先液化。(3)[6]當溫度升高時,沸點低的液體先達到沸點,先汽化。由于氦氣在三種氣體中沸點最低,所以首先汽化分離出來的是氦氣。三、實驗題9.汽車發動機一般利用水的循環來進行冷卻。實際上,水中往往還要加入不易揮發的防凍液(原液),有資料表明,防凍液與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點、沸點不同,如下表(表中防凍液含量是指防凍液在混合液中所占體積的百分比)。考慮到混合液比熱容的減小會影響散熱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凍液的含量不宜過高。防凍液含量/%30405060708090混合液的凝固點/℃17283749484628混合液的沸點/℃103104107111117124141(1)混合液的凝固點應比本地常年最低氣溫10~15℃(選填“高”或“低”);(2)如果防凍液含量由30%逐漸增大到90%,則混合液凝固點的變化情況是;(3)某地常年最低氣溫為15℃,在下列不同防凍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選;A.30%

B.40%

C.60%

D.90%(4)長時間使用后,由于水的汽化,水箱中的混合液會減少,與原來相比,混合液的沸點會(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其原因是。【答案】低先降低后升高B升高見解析【解析】(1)[1]本地常年最低氣溫,是最低的溫度,而混合液的凝固點,是指混合液到了這溫度,就會凝固為固態,但是混合液要處于液態,才能為汽車發動機冷卻,混合液不能凝固,混合液的凝固點應比本地常年最低氣溫低,并且是低10~15℃。(2)[2]如果防凍液含量由30%逐漸增大到90%,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到,混合液凝固點從17℃降到28℃,再降到37℃、49℃,然后從49℃升到48℃、46℃、28℃,即混合液凝固點先降低后升高。(3)[3]某地常年最低氣溫為15℃,而由[1]解析可知,混合液的凝固點應比本地常年最低氣溫低10~15℃,則混合液的凝固點應該為25~30℃,對比表格中的數據,知道合適的有混合液的凝固點為28℃,對應的防凍液含量40%、90%,但題中說明混合液中防凍液的含量不宜過高,90%不合適,40%合適,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選B。(4)[4][5]長時間使用后,由于水的汽化,水箱中的混合液會減少,與原來相比,混合液的沸點會升高;因為水的汽化,水箱中混合液的水會減少,防凍液含量不變,那么防凍液含量會升高,對比表格中的數據可看到,防凍液含量升高時,混合液的沸點也升高,所以該混合液的沸點會升高。10.小紅在探究水的沸騰特點時,所用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

(1)為了完成實驗,除了圖甲所示的器材外,還需要的測量器材是;(2)小紅讀數時視線應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水沸騰時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乙所示,水的沸點為℃;(3)圖丙是小紅根據實驗數據作出的圖像。由圖像可知,將水加熱至沸騰的時間較長,請提出一條改進措施:;(4)溫度計玻璃泡中的液體可能是水銀也可以是酒精。已知在標準大氣壓下,水銀的熔點和沸點分別為﹣39℃和357℃,酒精的熔點和沸點分別為﹣117℃和78℃。在做“觀察水的沸騰現象”的實驗時,應選用溫度計;(選填“水銀”或“酒精”)(5)實驗時往往在燒杯上加一個蓋子,這不僅可以減少熱量的散失,縮短實驗時間;還能避免沸騰時產生的大量水蒸氣在溫度計的外殼形成水珠,從而影響讀數;(6)她還發現鄰組測得的沸點比自己的測量結果低1℃,認為是鄰組在實驗中溫度計的玻璃泡碰到了燒杯底造成的,她的想法正確嗎?(選填“正確”或“錯誤”);(7)在加熱過程中,會看到從燒杯底部逐漸出現一些較大的氣泡,有些氣泡沒有上升到水面就消失了,氣泡中的水蒸氣發生了(填物態變化名稱)現象;(8)如表是另一組同學實驗時記錄的一組數據,在圖丁中作出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線。時間/min012345678/℃909294969899999999【答案】秒表液柱的上表面相平98少用些水(或提高水的初溫)水銀液化錯誤液化

【解析】(1)[1]此實驗需要探究水的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所以用的測量器材還有秒表。(2)[2]溫度計讀數時視線應與溫度計液柱的液面相平。[3]水沸騰時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乙所示,溫度計分度值是1℃,水的沸點為98℃。(3)[4]由圖像可知,將水加熱至沸騰的時間較長,可能的原因是水的初始溫度較低或者水量太大;所以應少用一點水。(4)[5]選擇溫度計時,溫度計內液體沸點應高于水的沸點,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所以應該選擇水銀溫度計。(5)[6]熱的水蒸氣遇到冷的溫度計液化為小水珠,水珠附著在溫度計上影響讀數。(6)[7]燒杯底由于直接受熱,所以溫度會很高,鄰組的溫度比小紅的測量結果低,所以不是因為溫度計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所以他的想法是錯誤的。(7)[8]沸騰前,氣泡上升時,遇低溫的水而出現液化變小,沒有上升到水面就消失了。(8)根據表格中的數據描點連線,如圖所示:

11.某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研究水的沸騰現象:(1)如圖甲所示為該實驗的裝置,在安裝時應先調整固定(選填“A”或“B”)的位置;(2)同學們觀察到水沸騰前和沸騰時水中氣泡上升過程如圖乙所示,則圖中(選填“a”或“b”)是沸騰時氣泡變化的情況,這些氣泡到達水面會破裂開來;(3)當水溫升到90℃時,每隔1min記錄一次水的溫度,實驗記錄的數據如下表。時間/min012345678910溫度/℃9092949698999999999999如圖丙所示,以時間為橫軸,以溫度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請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在圖丙中畫出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4)從記錄的數據以及所畫的圖象都可得出:此時水沸騰時溫度為℃,此時水面上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