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202x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五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3講 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湘教版_第1頁
廣西202x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五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3講 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湘教版_第2頁
廣西202x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五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3講 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湘教版_第3頁
廣西202x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五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3講 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湘教版_第4頁
廣西202x版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五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3講 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湘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講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課件ppt2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氣象災害與人類活動1.自然災害概述(1)概念:發生在地球表層系統中,能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

事件。

(2)分類:按成因與發生過程,大致分為地質地貌

災害、氣象災害、生物災害、海洋災害等。

(3)主要特征:復雜性、周期性、突發

性、多因性、群發性和潛在性。

(4)危害:不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而且會帶來各種間接損失,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5)中國的自然災害:最常見的是洪澇

和干旱。

(6)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除與自然災害的本身變化有關外,還與發生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

、人口密度有關。一般人口越稠密,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損失越嚴重

3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2.洪澇(1)成因。①自然原因:水系特征、水文特征、降水特征(降水量、時長、強度)、氣候異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②人為原因: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泥沙淤積,抬高河床;圍湖造田,湖泊萎縮,蓄洪能力下降。(2)危害:淹沒農田、道路;破壞水利工程設施;沖毀建筑;造成人員傷亡;影響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4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3)防御措施。①工程措施:上游修建水庫;中游興修水利工程,加固大堤,建立分洪、蓄洪區,河道裁彎取直;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②生物措施:上中游地區植樹造林;調整農業結構;有計劃退耕還林、還湖。③組織管理:加強監測預報,建立洪水預警系統;提高公民防災減災意識;實行防洪保險等。5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拓展延伸城市內澇(1)成因:城區多比郊區降水強度大(雨島效應);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城市不透水層面積擴大,下滲弱;城市排水系統不合理,排水能力不足;城市發展大量填湖、填河,造成城市水面減少,蓄納洪水的能力降低。(2)防御措施:增加市區綠地面積,發揮綠地的滲水功能;加強暴雨天氣的預警、預報;加強地下排水管網建設,增強排水能力;加強城市管理,合理進行城市規劃。6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3.干旱(1)成因。①自然原因:氣候特征(降水和蒸發)、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農作物需水季節。②人為原因: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加劇干旱,如用水量大(人口、工農業);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費嚴重。(2)危害:空氣干燥、地表水徑流水位大幅下降、動植物死亡、飲水困難、農作物減產或絕收、工業停產等。(3)防御措施。①工程措施: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②生物措施:植樹造林,改善農業生態環境。③農業技術:調整農業結構,改進耕作制度,選擇耐旱的作物;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興修水利。④組織管理:加強監測預報,建立應急預警機制;進行人工增雨;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7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4.臺風(颶風)(1)成因: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2)危害:帶來狂風、暴雨、風暴潮,引起洪澇災害并導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發生,破壞農業及交通、通信設施。(3)防御措施:加強災害監測與預報;制定防災應急預案;合理規劃,減少沿海地區土地利用強度,控制經濟發展規模;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和海岸防護(或堤防)工程;修建避難場所等工程性防御設施;進行防災教育和培訓等。8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5.寒潮(1)成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冰凍等天氣。(2)危害:強烈的大風、降溫天氣使農作物和牲畜受到凍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響。(3)防御措施:加強監測、預報;建立應急預警機制;采取措施確保農(棚體加固、壓緊棚膜、保溫防凍)牧(圈舍加固、畜禽保暖)業安全;注意交通安全,防寒保暖等。9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6.沙塵天氣(1)成因:氣候干旱(降水少,蒸發旺盛),植被稀疏,表土疏松;風力強勁;人類對當地植被的破壞。(2)危害:沙埋(埋壓農田、村莊、工礦、鐵路、公路、水源)、風蝕(土壤肥力下降)、大風襲擊(毀壞房屋、刮翻火車、摧毀電桿,造成人、畜傷亡)和污染大氣環境(沙石、浮塵彌漫,空氣渾濁,危害人體健康)、影響生產生活(交通出行與安全、室外作業等)。(3)防治措施:開展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建立風沙災害的監測、預報體系;因地制宜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種草;設置沙障;改善干旱的生態環境。10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2017年2月20—22日中央氣象臺發布寒潮藍色預警。下圖是我國四個城市此次寒潮過程中降溫、降水的統計數據。據此完成第1~2題。11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1.此次寒潮()A.源地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B.西北地區降溫的幅度大于南方C.移動路徑總體自西北向東南D.冷氣團飽含水汽,北方降水多2.寒潮過境后()A.新疆北部山區融雪侵蝕嚴重B.重慶市統計凍害造成的農業損失C.內蒙古高原上河流出現春汛D.廣州市清理結冰路面,保證交通答案解析解析關閉第1題,根據圖中四個城市在此次寒潮過程中降溫、降水的統計數據可知,西北烏魯木齊降溫的幅度小于南方廣州、重慶;暖氣團飽含水汽,北方城市降水多;根據四個城市位置可知移動路徑總體上是自西北向東南;我國冬季寒潮源地位于蒙古和西伯利亞地區,不是位于新疆的山地冰川。第2題,寒潮過境后,新疆北部山區氣溫下降,不會出現融雪;重慶市受寒潮影響,農業受凍害影響大,需要統計凍害造成的農業損失;2月是冬季,內蒙古高原上河流不會出現春汛;廣州市緯度較低,路面不會結冰。答案解析關閉1.C

2.B

12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3.下圖為我國海南島過去65年內臺風發生頻次示意圖。據圖完成下題。說明海南島臺風頻次的分布特征,并簡要分析原因及臺風對海南農業生產的影響。13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答案

分布:分布不均;從東(南)往西(北)影響次數減少;文昌、萬寧附近次數最多,中部和西北部幾乎不受臺風影響。原因:東(南)部離臺風源地較近,中部山地對臺風起一定阻擋作用。影響: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淹沒農田;大風導致農作物倒伏;風暴潮引起海水倒灌,土地質量下降。解析

讀圖結合海南島的區域特征可回答問題。側重考慮臺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14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1.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1)時間分布規律。15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2)空間分布規律。

16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2.我國氣象災害成因的相關性

17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3.華北地區氣象災害多發的原因

18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4.洪澇災害問題的分析思路(1)成因的分析思路。①來水大。影響因素:氣候——降水多,降水變率大,如季風氣候;水系——流域面積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蓋率低。②排水不暢。影響因素:地形——地勢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彎曲,排水不暢;河道淤積;占用河道。③調洪蓄洪能力差。影響因素:圍湖造田;泥沙淤積。(2)洪水治理問題的分析思路。可從攔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來思考,具體要求是:上游——修水庫蓄洪和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開挖新河、加固堤壩、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對黃河還要與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結合,對長江還要與荊江河段的裁彎取直、中上游退耕還林、中下游退耕還湖結合起來。19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1.(2016全國Ⅱ卷,43)江蘇省里下河地區總面積1.35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東面的通榆運河比里下河地區高1~2米,北面的黃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區高5米,南面是新通揚運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聳的京杭運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區易發洪澇災害。下圖示意里下河地區位置和河網分布。20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提出里下河地區防治洪澇災害的措施。

答案

開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網,分散水流;建設水利樞紐工程,洪澇期間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庫),加強湖泊對洪水的調節能力;退耕還湖;加強預報監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災、減災意識。解析

考查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自然災害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明確材料中提到的里下河地區及周邊的地勢特征是其洪澇災害多發的主要原因是關鍵,因此針對四面地勢高排洪難的問題,開挖入海新河,修建蓄洪、排洪等水利工程建設是針對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加強監測預警、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災減災意識等。21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2.(2016全國Ⅲ卷,43)河南省按水文氣象特點可分為5區。下圖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氣象區1450—1979年水旱災害年數。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災害空間分布特征,并解釋原因。22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答案

分布特征:北部(三區)水旱災害發生年份相對較多,南部(兩區)水旱災害發生年份相對較少。原因:〔北部(三區)和南部(兩區)基本上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屬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北部(三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半濕潤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較大,易發水旱災害;南部(兩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較小,水旱災害發生頻率也較低。解析

考查水旱災害的特點與成因。由圖可知,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主要是南部(兩區)少,北部(三區)多。南北部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部(三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南部(兩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南北部降水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不同,是南北水旱災害空間差異的主要原因。23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地質災害與人類活動1.地震(1)成因。①地震發生的原因:多為構造地震,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不穩定,巖漿活動頻繁;也有陷落地震和人為誘發的地震。②影響烈度(地震破壞程度)的因子:震級、震源深淺、震中距、地質構造、建筑的抗震能力、發生時間、發生地點。(2)危害: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危害最大;次生災害——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表物質滑落,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3)防御措施:加強地震監測和預報;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強度;加強宣傳,提高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震后救災應急能力;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常考圖形24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2.崩塌、滑坡、泥石流(1)成因。①崩塌、滑坡:地表破壞、破碎;地形坡度大;外力作用,如氣候濕熱,風化強,多暴雨。②泥石流:特定的地質形態和坡度;大量的泥沙、石塊;集中的水源。(2)危害:加速地表侵蝕,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破壞);破壞農田、城鎮與村莊、工礦企業、道路等;造成人畜傷亡。(3)防御措施:加強監測預報,建立應急預警機制;修建護坡工程,錨固山體;植樹種草;確定潛在發生災害的位置;加強對山體的觀察;對高風險區的居民及時疏散遷移。常考圖形25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2018云南昆明檢測)下圖為我國西南某地區地質剖面示意圖。據此完成第1~2題。常考圖形26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1.巖溶通道形成的地質環境主要特征是()A.炎熱干燥B.寒冷干燥C.溫暖濕潤D.寒冷濕潤2.圖示地區()①甲地易發滑坡災害②乙地為板塊張裂區③丙地為向斜谷④丁地可能為某次地震的震源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常考圖形答案解析解析關閉第1題,該地為石灰巖廣布的西南地區,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地表水會對石灰巖產生溶蝕作用,從而會形成巖溶通道等喀斯特地貌。故選C項。第2題,據圖可知,甲地山高坡陡,易發滑坡災害,①正確;乙地為斷層構造,②錯誤;丙地沉積巖層上拱,可判斷為背斜部位,③錯誤;丁地為斷層部位,地殼不穩定,可能為某次地震的震源,④正確。故選D項。答案解析關閉1.C

2.D

27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1.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治理措施

常考圖形28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2.地質災害在成因上的關聯性分析

常考圖形29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例如,我國西南地區多地質災害的原因。

常考圖形30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2016全國Ⅰ卷,43)古鄉溝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上游地區有6條冰川,溝谷有厚度達300多米的堆積物。中游河谷狹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帶。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發,其破壞力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分析古鄉溝夏秋季節冰川泥石流破壞力巨大的原因。常考圖形31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常考圖形答案

深厚的松散堆積物提供了異常豐富的物質條件;夏季氣溫高,冰川強烈消融,此時降水較為豐沛,冰川融水與降水疊加,提供了極為豐沛的水源;狹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積累了巨大的能量。解析

本題考查冰川泥石流破壞力巨大的原因。泥石流破壞力大的原因可以從影響泥石流強度條件入手分析。主要條件包括外力觸發條件(強降水或冰雪融水形成的徑流)、地形條件(狹窄的河谷和較大的落差產生大的動能)和地表物質條件(松散堆積物)。地表植被和地質條件在本區域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應包括在考慮范圍,以形成嚴謹的邏輯思維習慣。本題的題眼是冰川、堆積物、狹窄河谷和青藏高原東南部。32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常考圖形[常考圖形之15]

自然災害分布圖自然災害分布圖種類多樣,如頻次圖、點狀圖和災害影響指數圖等。33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常考圖形34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常考圖形35課件ppt知識梳理基礎反饋能力突破真題通關常考圖形1.判讀內容自然災害分布圖包括時間、空間分布兩種類型,主要判讀災害的類型、分布特點、成因三個問題。(1)災害類型。首先,分析自然災害的分類,自然災害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