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選擇性考試模塊版學案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選擇性考試模塊版學案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選擇性考試模塊版學案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選擇性考試模塊版學案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1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選擇性考試模塊版學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課標要求]列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主干梳理認知拓展漢到元中心集權的加強1.漢朝王國問題的解決(1)王國問題形成的緣由:漢初實行eq\x(\s\up1(01))郡國并行制,后來發生“七國之亂”。(2)解決措施①漢景帝“削藩”并平定“七國之亂”。②漢武帝頒布“eq\x(\s\up1(02))推恩令”。③漢武帝推行eq\x(\s\up1(03))刺史制度。2.唐朝藩鎮割據出現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節度使,導致eq\x(\s\up1(04))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平靜后,形成eq\x(\s\up1(05))藩鎮割據的局面,嚴峻減弱了中心集權。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局面的接著和擴大。3.北宋加強中心集權的措施(1)措施①軍事: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心,并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溢中心eq\x(\s\up1(06))禁軍。②行政:由中心派文官擔當地方長官,同時設eq\x(\s\up1(07))通判負責監督。③財政:地方賦稅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心掌控。(2)影響①主動:變更了唐末五代以來的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心集權。②消極: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局面,埋下“積貧積弱”禍根。4.元朝的行省制度(1)內容①在中心設eq\x(\s\up1(08))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②地方設立eq\x(\s\up1(09))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的最高長官由朝廷任命。③邊遠民族地區設eq\x(\s\up1(10))宣慰司進行管理。(2)意義①利于加強中心集權。②利于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③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古代中樞權力的調整——君權與相權的演化1.漢代(1)布衣卿相局面的出現。秦漢之際社會大動亂,貴族世家遭遇打擊,使平民布衣成為政治舞臺主角。漢武帝時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當丞相,降低丞相的地位。(2)漢武帝設中朝(內朝):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擔當eq\x(\s\up1(01))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減弱相權,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漸漸變成單純的執行機關。他還頻繁更換丞相,減弱相權。2.東漢至魏晉南北朝:eq\x(\s\up1(02))三省體制出現,為隋唐三省六部制打算了條件。3.隋唐前期:流程式分工的中心行政體制——三省六部制確立。(1)內容三省唐朝中心的三省為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六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2)意義官僚體制的進步秦漢列卿近似皇帝私臣,唐代六部管的都是國家事務,將皇帝私事、家事與國家政事分開官僚體制的成熟三省制下,三省宰相在國家政務的裁決和執行過程中,相互協作又相互制衡;同時與皇帝一起在政事堂探討、制定國策,將皇帝的最終決策權納入政務運行的程序中,這樣既在肯定程度上減弱相權,同時又保持了宰相對皇帝的制約,實現了權力的相對平衡,避開了君主獨裁造成的失誤不利影響相權被一分為三,往往會造成宰相相互掣肘、職責混淆的局面4.唐朝中葉至宋代:中書門下體制出現并發展為二府三司制,同時形成了使職差遣體制。(1)中書門下體制:唐開元年間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標記著唐前期以程序劃分職任的三省六部制轉換成以職能分工的中書門下體制,使各領域的決策權與執行權實現一體化。(2)二府三司制:宋初以“中書門下”(習稱“政事堂”)為最高行政機構,設eq\x(\s\up1(03))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設eq\x(\s\up1(04))樞密使,分割宰相軍權;設eq\x(\s\up1(05))三司使(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分割宰相財權。二府即中書門下和樞密院,行政、軍事、財政相互平行,分別由皇帝干脆統屬。(3)使職差遣體制①針對性、時效性強。②皇權得到加強,但也出現嚴峻的冗官現象,冗費增多,且效率低下。5.元朝:一省二院制,相權反彈。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六部歸入中書省;樞密院掌全國軍事;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元朝后期,宰相權力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威逼皇權。中國古代選官制度1.世官制時代(先秦時期)——按血緣和門第做官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祿制。官職被限定在貴族范圍內,依據宗法血緣關系世代相傳,享有肯定的采邑收入。戰國時期,已經起先用軍功授爵的制度替代世卿世祿制。2.察舉制時代(漢朝)——舉薦才能品德優異的人做官(1)概念:由中心或地方的高級官員,通過考察向中心舉薦士人或下級官吏的選官制度。eq\x(\s\up1(01))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2)評價①主動作用:使漢朝人才濟濟。②局限性:考選的對象、內容、方式、程序都體現出封閉性,以官舉士,權操于上,民意無從體現,簡單滋生腐敗。3.九品中正制時代(魏晉南北朝)——品評官按門弟評官授官(1)含義:地方行政部門設中正官,對當地人物的德才進行評定,區分高下,列為九等,成為授官依據。(2)影響:由于門閥士族勢力強大,門第家世成為選官依據,既無從體現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權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不利于君主專制中心集權的加強。4.科舉制時代(隋唐至明清)——依靠考試憑才能選拔人才(1)演化過程:科舉制萌發于隋,以隋煬帝創立eq\x(\s\up1(02))進士科為標記,經唐代、五代的發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備。之后,科舉制在元代遭遇打擊,明清時期得到復原,但最終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進行全面改革,科舉制度被廢除。(2)三大轉變及其主動作用①選官主體變更——從世家大族到中心政府。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收歸eq\x(\s\up1(03))中心,加強了中心集權。②選官依據變更——從血緣門第到學識實力。把讀書、eq\x(\s\up1(04))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養,提高行政效率。③選官方式的變更——從薦舉到考試。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體現公允公正,利于重學風氣形成,加速社會階層的流淌。(3)局限性①考試內容具有封閉性:其內容和科目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雖促進了儒學發展,但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也使社會對自然科學重視程度不夠。②實質:統治者限制學問分子的手段。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官僚體系的維系機制——監察和諫議制度1.內容(1)御史監察系統即監察制度,糾察官邪,肅正朝綱,主要運用彈劾手段進行監察。(2)諫官言諫系統即諫議制度,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察方式主要是諫諍封駁,審核詔令章奏。2.演化(1)秦代在中心政府和郡一級行政機關內,都有特地負責監察的官員。(中心由御史大夫掌監察)(2)西漢時期,中心行政機構的監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屬下的官員擔當。御史大夫的地位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機關是當時最主要的監察機構。(3)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4)唐代御史臺定期到京都各監獄視察執法狀況。(5)宋朝的提點刑獄司是專職監察刑獄的官員。(6)元朝規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臺,由監察御史復按。(7)明朝監察制度達到頂峰。中心設有都察院,負責監督地方官員;省級還設有按察使司,負責司法、監察。3.特點(1)組織獨立,自成系統。(2)對官吏的監察滲透于考核、獎懲制度之中,實行重獎重罰。(3)以輕制重,給級別低的監察官員以監察高級別官吏的權力。(4)監察機構的權力來自皇權。隨著中心集權的加強,監察機構的權力也隨之提高,甚至被隨意擴大或濫用,從而使監察制度畸形發展。4.評價(1)加強了eq\x(\s\up1(01))皇權,有利于維護統治秩序;肯定程度上有利于監督官員規范執政,防止eq\x(\s\up1(02))官員貪污腐敗。(2)君主專制的本質確定了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是有限的。監察官員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會履行職責;監察制度是皇權的附屬品,能否發揮正常作用,'與皇帝的明昏有親密關系;隨著監察制度日益腐朽,監察官員本身貪贓枉法者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絕官僚的腐敗和低效。[問題探究1]“漢承秦制”是漢朝照搬秦朝制度嗎?提示:不是。漢朝初年基本沿襲秦朝制度,但有所變更,如漢朝初年地方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實行封國制。[問題探究2]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后,分封制是否即被廢除?提示:否。推恩令只是分割了封國的領地,從而減弱地方勢力,以加強中心集權??⑿兄剖钦麄€漢朝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漢武帝以后,分封現象依舊存在,但分封制已不再是制度主體。[教材拾遺]唐代的藩鎮割據唐玄宗在位時期,為了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給予其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這造成了一些軍鎮(藩鎮)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心政府限制的局面,史稱“藩鎮割據”。這種局面始終持續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藩鎮割據造成了中心政府實際管轄地區的縮小,吐蕃、回鶻、西夏等少數民族相繼建立地方割據政權;藩鎮之內,征兵重斂,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問題探究3]元朝行省制是對郡縣制的否定嗎?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對郡縣制的否定,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行政區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學問拓展]唐朝中書省與元朝中書省職能的區分唐朝的中書省掌管政令的草擬,經門下省審議,再經皇帝決斷,其職能是參與決策;而元朝的中書省則是最高行政機構,故與唐朝中書省的職權不同。[教材拾遺]官職差遣體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職”“差遣”的區分。所謂“官”,實際是一種等級待遇,作為敘級、分等、定薪的依據。所謂“職”,不是職務,而是加官,只是一種虛銜。上述兩種官僚,“有官無權”“有職無權”,真正負實際責任的是“差遣”。所謂“差遣”,也稱職事官(事務次官),是官僚擔當的實際職務。例如,名義上宰相是中書令、門下侍中,但那僅僅是“官”,駕馭相權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這些“差遣”。如此,皇權得到加強,但也出現嚴峻的冗官現象,冗費增多,且效率低下。[問題探究4]我國古代選官制度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提示:①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漸漸發展為才學。②選拔方式:由推選漸漸發展為公開考試。③選官原則: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允、客觀。④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的素養不斷提高。[問題探究5]學了古代選官制,你得到什么啟示呢?提示:①多渠道選拔——考試、薦舉、補蔭等互為補充。②制度創新——考選、回避、保密制度。③德才兼備——提高了官員素養。④彰顯精神——公開、公允、競爭。⑤弊端——學用脫節,輕視實際才能。[學問拓展]北宋加強中心集權的特點及影響(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對鞏固統一有很大的作用,但造成軍隊戰斗力低下。(2)分割權力,相互制約,皇權高度集中。這樣做有利于鞏固政權,但卻導致行政機構臃腫,人浮于事。(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這一舉措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中屢敗的重要緣由。[牛刀小試]試構建漢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思維圖。參考:[家國情懷]行省制度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漸漸形成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統一在一個中心政府管轄之下,便于民族間友好相處和溝通,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合力加強,成為一個不行分割的整體?;犹骄糠謱油黄剖妨暇形⒔庵仉y微解1三省六部制的特點一初,唐因隋制,以①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②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新唐書·百官志一》二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圖三漢代宰相是首長制,③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④由政事堂開會決議,送進皇宮畫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X穆《國史新論》四中國帝制時代的政治體制兩千多年間似無實質性的重大變更,但在國家權力的運作方式上,卻因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更呈現出不同的運作機制?!拼霸谌◇w制下,⑤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皇帝個人行為,皇帝的最終確定權包含在政務運行的程式中”?!獎⒑鬄I《唐代中書門下體制下的三省機構與職權》[史料解讀]史料一、二、三、四分別從分散相權、三省六部行政結構、工作流程、對皇權的影響等角度反映三省六部制。[精研探究]從上述史料中你能得出三省六部制哪些特點?答:提示:由史料一中①②可得唐代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實質是分散宰相權力。由史料二可得相權一分為三,集權于皇帝;職責分工明確;程序、體系嚴謹。由史料三中③④可得三省共同議政,集思廣益,提高行政效率。由史料四中⑤可得三省擁有肯定的決策權,在肯定程度上制約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特點(1)相權三分:中書省制定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行政令,這樣既可以相互牽制,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到執行(尚書省),都經由三省處理。(3)節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能不足的弊端。(4)加強皇權:分散了宰相及中心機構的權力,相互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微解2科舉制的特點一唐朝人沈既濟說:“故太平君子,唯門調戶選,①征文射策,以取祿位……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②不浹旬(一旬,十天)而周聞天下?!薄n國磐《隋唐五代史論集》二這一制度(科舉制)……③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一制度達到充分發展時,是④由一系列的考試組成的?!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三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⑤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⑥可躍登上第。——錢穆《國史新論》四(1905年,上諭)著即自丙午科為始,全部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光緒朝東華錄》(第五冊)[史料解讀]四則史料從官員選拔的方式、對象、標準,科舉制的影響以及被廢除等角度反映科舉制度。[精研探究]從上述史料中你能得出科舉制的哪些特點?答:提示:由①可知其選拔標準是學識、考試成果。由②可知科舉制影響大。由③④可知科舉制的選拔方式為考試。由⑤可知科舉制的選拔對象廣泛,不論貧富貴賤,都可參與。由⑥可知科舉制成為平民晉升途徑之一。由史料四可知,科舉制實行到1905年才停止,存在時間長??婆e制的特點(1)標準的客觀性:以學識和考試成果作為標準選拔人才。(2)方式的公允性: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3)范圍的廣泛性:不論貧富貴賤,皆可參與。(4)時間的持續性:從隋朝起先,到1905年被正式廢除。微解3行省制的特點一元朝行省事實上是封建①中心集權分寄于地方……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②聚集境內財寶,以供中心須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這種職能的“中轉站”?!卒摗吨袊沃贫仁贰范坌惺嵭腥汗儇撠熀蛨A署會議制,行省官員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六七人組成。④所掌行政、財賦、軍事、刑名等庶政,采納圓署會議和專官提調相結合的方式處理。[史料解讀]史料一、二分別從行省的性質、中心與地方的關系以及行省各官員的關系等方面反映行省制。[精研探究]從上述史料中你能得出行省制哪些特點?答:提示:由史料一中①可得出行省是中心派出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擁有政治、軍事、經濟等大權。由②可得出行省制有利于中心集權。由史料二中③④可得出行省實行群官議政和專官提調相結合的方式,分工合作,相互牽制。1.行省制的特點(1)具有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心與地方的聯系。(2)中心集權與地方分權主輔結合,達到中心與地方勢力的平衡。(3)行省權力大而不專,解決了地方勢力過大的積弊,有利于中心集權。(4)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的制度,有利于官員的相互制約。2.為什么說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心集權的加強(1)機構和官員設置有玄機,從制度設計層面防止割據。元代的行省是中心政府的派出機構,行省長官是中心官員,中心通過行省對全國實行分區統治。(2)分權更集權。中心給予行省更多的權力,但行省行使權力時受中心節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需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呈報樞密院。沒有來自中心的詔旨,行省官員不能更改賦稅制度,也不得調動軍隊,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中心以監察機構對行省官員進行監督,還實行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限制。(3)地方區劃從山川形便到犬牙交織。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劃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線或歷史傳統等因素來確定。政區的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但極易產生割據局面。從元代起先,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心軍事限制為目的,實行“犬牙交織”的原則,隨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這樣減弱了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從而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中心比較簡單限制。要點突破深化拓展要點一科舉制的歷史影響主動影響社會整合功能打破了歷史上世襲的傳統模式,促進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淌,具有公開、同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推動儒學發展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鞏固國家統一適應了中心集權制度下對“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須要,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增加了民族凝合力,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推動世界文明發展早在唐朝時其選才的方法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納,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被西方國家所汲取,并改造成近現代文官考試制度消極影響重才輕品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才學標準,忽視了對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養低下官本位思想干脆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至今還有消極影響禁錮思想強化儒學正統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學問、新學科的滲透和發展;壓抑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例1](2024·海南等級考模擬)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登科錄》記載了進士中榜的狀況。其中,601名進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這反映了當時()A.門第觀念的淡化B.社會限制程度有所松弛C.社會階層的流淌D.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同等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進士中榜中平民出身的占比約69%,說明科舉制使出身寒微的平民子弟有了做官的機會,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淌,故選C項。依據材料“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可知,門第觀念仍有影響,解除A項;材料反映進士出身狀況,體現不出社會限制程度如何,解除B項;階級社會里社會成員的身份不行能同等,D項與史實不符,解除。要點二比較相識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1.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為了加強中心對地方的限制;都在肯定時期內產生過主動影響。2.不同點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盛行時代產生于奴隸社會,盛行于西周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確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的關系諸侯國獨立于中心政府之外,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它是隸屬于中心政權的地方行政體制,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干脆任免,不得世襲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其行政長官直屬中書省影響在肯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主動作用,但簡單形成割據勢力,破壞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礎上得到確立和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進一步得到鞏固。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對后世影響深遠。經過后世的發展完善,其主動作用愈益明顯使各族人民處在一個中心政府的管轄之下,便于民族間友好相處和溝通,促進了民族融合。增加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合力,使中華民族成為一個不行分割的整體,為我國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區劃奠定了初步的基礎3.相識:由分封制到郡縣制,主要反映了官吏的任免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系到行政任命的變更,這是政治制度進步的表現;由郡縣制到行省制的變更,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的發展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例2](2024·河南南陽一中開學考)有學者評價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的地方制度:“以中心軍事限制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犬牙交織和以北制南的局面?!痹撝贫仁?)A.分封制 B.郡縣制C.郡國并行制 D.行省制答案D解析元朝的行省制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犬牙交織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據,故選D項。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24·全國卷Ⅰ,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與獻禮時,必需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A.加強了貨幣管理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C.減弱了諸侯實力 D.實現了對地方的限制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的“千戶侯”參與獻禮時,必需購買40萬錢一張的“皮幣”用來置放禮物,朝廷的這種做法會使諸侯王的經濟實力受到極大減弱,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對貨幣的管理狀況,A項錯誤;漢武帝時期通過實行儒學獨尊,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與材料無關,B項錯誤;朝廷這種做法是加強而非“實現了”對地方的限制,D項錯誤。2.(2024·全國卷Ⅱ,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B.為官員供應快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限制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答案C解析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就有加強皇權的色調,而與此同時,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明顯是為了更好地限制中心的官員,以加強皇權,故選C項。材料并未涉及職權,解除A項;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只是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這樣的官員并未得到晉升,解除B項;材料中參與議政的宰相數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參政議政的職能,而不是強化,解除D項。3.(2024·全國卷Ⅱ,25)兩漢實行州郡舉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化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解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據題干及所學學問可知,兩漢察舉制采納地方舉薦、朝廷考試任用的方式選拔官吏,具有范圍小、任人唯親的缺陷,魏晉九品中正制以門第凹凸為選用標準,會導致官員素養良莠不齊,隋唐“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既可以擴大選官范圍,又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激勵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由此可見科舉制有利于提升社會文化水平,故選D項。最優秀的官吏未必能夠由科舉制選拔出來,A項錯誤;官員道德水平并不能通過科舉考試得到鑒別,B項錯誤;科舉制向社會開放,世家子弟也可以通過科考入仕,C項錯誤。4.(2024·全國卷Ⅲ,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整理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勝利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漢初()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發揮文書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朝滅亡后,蕭何重視整理秦朝的國家檔案文獻,并為漢所用,即“漢承秦制”,因此漢初統治全國,靠的是繼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選B項。漢初崇尚黃老之學,解除A項;材料強調漢初充分發揮了文書的功能,解除C項;材料意在表達漢初對秦朝典章制度的繼承,而非官員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除D項。5.(2015·全國卷Ⅱ,25)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心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沖突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答案A解析漢宣帝強調皇帝與優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這一觀念被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說明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皇帝對地方吏治的重視,不涉及中心與地方的沖突,故B項錯誤;材料中只是提到后來的帝王認同漢宣帝的這種治國理念,無法體現后代是否沿用和推崇,故C、D兩項錯誤。1.(2024·四川綿陽高二期末)唐代前期,三省六部是中心行政機構。唐玄宗起先,往往差遣某官負責某項工作,久之差遣成為真正的職掌人。如鹽鐵使、戶部使、度支使取代了戶部的財政權,監選使、監考使取代了吏部的人事權。這一變更()A.規范了三省六部的職能 B.防范了地方的割據傾向C.提高了六部的辦事效率 D.推動了中樞機構的調整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唐代前期三省六部行使國家權力,而從唐玄宗起先,差遣官員代替三省六部行使國家職權,這必定會促使中樞機構發生變更,故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減弱三省六部的職能而不是規范其職能,故A項錯誤;中樞權力的變革反映的是君主專制的強化,而不是防范地方割據,故B項錯誤;材料描述的是中樞機構權力的轉移,沒有涉及效率問題,故C項錯誤。2.(2024·山東濰坊高二期末)宋太祖曾詔令說:“國家懸科取士,為官擇人……今后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舉……如違,御史臺彈奏……兼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边@一詔令()A.防止了大官僚操縱科舉取士B.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客觀公正性C.阻斷了知舉官與考生的聯系D.旨在防止結黨營私以加強皇權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果,還重視知名人士、達官顯貴的舉薦,雙方之間簡單相互結為以提攜與感恩為紐帶的親密關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