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會帶來“下崗潮”嗎_第1頁
機器人會帶來“下崗潮”嗎_第2頁
機器人會帶來“下崗潮”嗎_第3頁
機器人會帶來“下崗潮”嗎_第4頁
機器人會帶來“下崗潮”嗎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機器人會帶來“下崗潮”嗎語音指令一發出,清潔機器人就開始打掃客廳,自動洗碗裝置同時在廚房里忙碌起來;出門前打個電話預訂專車,幾分鐘后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就停靠在家門口……這樣的場景眼下也許只出現在科幻電影中,但不久的將來可能成為現實。

那么,人類真會面臨機器人帶來的下崗威脅嗎?我們應當具備哪些技能,才能捧穩“飯碗”?

哪些飯碗容易被搶

在美國,約有2/3的被訪者預計,未來半個世紀里,機器人或電腦將會取代很多目前由人類從事的工作。而日本的一項研究稱,日本近半數職位可能在10~20年內被機器人或人工智能取代。

“在中國,機器人目前主要用于電子電器、汽車、橡膠及塑料工業等行業。其中,在汽車和電子產業的占比分別為33%和31%。在新加坡的社區醫院,機器人承擔搬運、送標本等任務,還從事大量后勤和信息化工作。”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姚凱介紹,機器人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其應用范圍將擴展至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大數據應用及精準圖像、聲音識別、追蹤定位方面,人腦基本上沒有競爭優勢。

日本智庫野村綜合研究所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調查了計算機應用對日本國內601種職業的潛在影響。根據設定的標準,如果一項職業66%以上的工作內容可由機器人或人工智能完成,即被視作“可被取代的工作”。研究人員計算后發現,日本49%的工作崗位可由機器人完成。

此前,牛津大學研究人員也在美國和英國進行了類似研究。結果顯示,美國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的職位比例為47%,英國為35%。

哪些“飯碗”容易被搶?研究表明,容易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包括普通文員、出租車司機、收銀員、保安、大樓清潔工、酒店客房服務員等。這些職業“不需要特殊知識和技能”。相對而言,被取代可能性較低的職業包括醫生、教師、學術研究人員以及導游、美容師等需要人際溝通的職業。

“并不是第一次發生”

“舊工種被新科技替代的情況,并不是第一次發生。還記得打字員和傳呼臺小姐嗎?那是當年的熱門行業,如今早已被鍵盤和短信取代。”《拆掉思維里的墻》作者、職業規劃師古典說,機器以百倍的效率占領那些能夠被分拆、計算、重復和有規則的事情,在極大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很自然地會“消滅”那些僅僅掌握這些技能的職場人士。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盤點機器人搶走人類“飯碗”的八個途徑。文章指出,快遞業、快餐業、服裝銷售、超市、運輸業、農場、電子產品生產和低技術含量的實驗室工作,由于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將成為過時工種。

除上述職業外,一些危險的工作也完全可以交給機器人。在一些地震救災活動中,就有不少軍用機器人沖到救援前線,如蛇形機器人、輪滑式機器人、呼吸探測機器人、無敵機器蟑螂等。這些機器人可以深入到各種危險地帶和救援人員難以到達的地方探測生命跡象,進行救援活動。

此外,機器人在設備潔凈方面也有用武之地。捷克一家公司早在2011年就推出過一款視覺引導機器人,它能對空調系統進行清理和檢查。即使是極難清理的死角,處理起來也游刃有余。

姚凱梳理,機器人可替代性較高的行業主要為兩大類:一是傳統的制造業,如汽車、電子、機械等流水作業比較規范的行業。二是工作環境比較惡劣、危險性高或對人的心理要求較高的行業,如采掘業、建筑、高壓帶電清洗、防爆、油氣管道清淤等。同時,在不少勞動密集型行業,規模化使用機器人也能帶來明顯的成本優勢。

此外,隨著綜合智力發展,“更聰明”的機器人還能從事更復雜的專業技術工作,如自主飛行、撰寫新聞稿件乃至分析醫學光片、實施麻醉、進行手術、分藥取藥等。

不過,專家指出,機器人代替人類完成諸如數據錄入、駕駛汽車、前臺服務等工作,并不意味著人類將無所事事。由機器人承擔服務性工作的目的是,把人類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更多需要創造力、同情心的有趣工作。

哪些金飯碗搶不走

與人相比,機器人不消極怠工、也不會抱怨。但是,它們畢竟屬于“物”,并不具備人類所特有的情感、個性、道德等,也不具備創新、創意、創造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對原創能力、互動能力、談判能力和創意能力要求較高的金飯碗,機器人難以覬覦。”姚凱說。

例如,情感類工作,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機器人還無法涉足。它們可以照料老人,卻不能進行心理關照;它們可以給孩子們上課,卻很難進行差異化輔導,更不能言傳身教。

又如,音樂、美術和設計類工作暫時也無法染指。機器人或許可以繪制出美妙的畫面、彈奏出經典旋律,但難以在其中體現個性、情感等特征。畢竟,藝術是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表達,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表達共性。

還有,發明創造類工作、改革創新類工作,機器人同樣無能為力。機器人更直接影響中等技能工作,對于高技能和類似按摩等低技能工作,影響力暫時還沒那么大。

與機器人“并肩作戰”

“假如說,一條裝配線上原來需要10名工人。如果這條裝配線使用機器人,就意味著這10人都將失業。”姚凱說,短期來看,機器人上崗勢必導致一批生產工人的下崗。“但也要看到,大規模機器人的出現會催生許多新的人力需求崗位,包括機器人的研發、操控和維修等。”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制造業因應用機器人,焊工減少了4.9%,機床操作工減少了2.3%。但同時期,電子計算機操作員需求增加了4.5%,軟件技術員需求增加了10.2%,機器技術員需求增加了7%,社會整體就業率呈現上升趨勢。

“每一次變革來臨,總有三類人:一類人創造變化,一類人適應變化,一部分等著被彎道超車。”古典認為,面對機器人帶來的挑戰,真正的趨勢是利用電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