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人物簡介范文_第1頁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_第2頁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_第3頁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_第4頁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1篇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1篇我第一次見到真正的家譜是在上一次回老家的時候,記得是今年的端午節吧。當時我們的家譜是在隔壁的爺爺家,爸爸帶著我到了他們家,先是三叩九拜,并且申明為了讓后世子孫了解家族的發展史和更好地傳承家譜……如有不敬和不周之處請老祖宗擔待和原諒之類的話之后,我們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家譜……

我們的家譜是由三塊四十厘米左右寬,一百六十多厘米長的布料縫制成的長方形表格狀的,由于年代很久,上面的圖案、表格和字跡都很模糊,邊緣甚至還有兩處破碎的地方。我和爸爸、爺爺,特別是還有一個年紀較大、輩份很高的老爺爺的幫助下,費了不少的工夫才把上面記錄的內容摘錄下來。

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家譜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據有關專家論證,家譜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譜也是記錄家族的正面歷史、經驗、技術和文化的史實資料,是給后人留下的一部優秀教科書,后人可從中得到經驗借鑒、文化傳承和思想啟迪。一個家族缺了家譜,就不完整。通過修家譜,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維護團結,增進各個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強溝通,促進家庭間的互幫互助;了解家族的歷史和遷徙情況;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間血緣的親疏遠近。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史記和文化典籍,那么國家的發展進程肯定不會有這么快。國家尚且需要有傳承載體,家族同樣需要。

因此,我們不僅修家譜,而且還要定家規和族訓,以此來規范我們的人生、教育我們的后人。以使我們的家族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強大。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2篇花嶺陳祖「陳氏家乘」一部:共分為八(本)卷,卷一主要內容有陳氏繼例等,卷二主要內容有各公支祭祝文與公傳等,卷三主要內容有遷瓊始祖系圖行略,卷四主要內容有智公文公質公系圖行略,卷五主要內容有鎦公系圖行略,卷六主要內容有銑公系圖行略,卷七主要內容有錫公系圖行略,卷八主要內容有錦公系圖行略。在公元一九一六年自志香公主持修繕至今近一百年之久。今天,有些先人名品生辰卒葬已經無法考證記錄,這是我們家譜「陳氏家乘」的一大損失。由于社會變革,文字簡化,語言用語淵博,后者難于正確解讀,造成不必要的誤解。為此,廣大父老鄉親急切盼望修訂「陳氏家乘」。并寄于德高望重的.老先輩明珍公、定瑞公牽引益山、陳鋒、正民、端富、正培、正旺、益全、正文、明義、益清等為修訂組。

我們修訂采集材料錄入成書堅持不收鄉親一分錢。裝訂成書后,需要者可自主自愿訂制,只收材料成本費。至于我們的苦勞就當作向家鄉這塊熱土的回報!

現在已經修訂好卷一和卷二兩本,如需要請與定瑞公聯系,只收成本費。至于目前已經著手采集卷五的系圖材料,以下為系圖材料稿,望各家各人認真對核,把名、字、順序等改好。我們堅持一錯一改、再錯再改(不包刮歷史遺留問題)為準。本次修訂組成員名字也錄入修譜序中。

紅花嶺陳祖「陳氏家乘」修訂組

公元一九一四年五月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3篇名稱:周氏家族

人口:四人

成員簡介:

周××:父親,年齡:40,職業:名義上的一家之主。優點:樂于對他人進行無償指導。缺點:有時不懂裝懂,以致孩子們誤入歧途;看球時總愛一驚一乍的,搞得家人精神緊張;觀棋時,常忍不住寂寞,手腳并上給對弈雙方出謀劃策,引來白眼亂飛……此人缺點種類繁多,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田××:母親,年齡:保密;職業:家庭會計師兼管掌大勺的炊事班長(實則如假包換的一家之主)。優點:多年“基層工作”從無怨言。缺點:喜歡獨斷專行。最愛在家里使用的句子是:“這袋牛奶你必須喝完,否則……”(據長期觀察,其實是怕牛奶放壞。)“由于你的惡劣表現,你這個星期的零用錢全部扣完!”(然后一分不落地列入自己的化妝品清單中。)

周××:本人,年齡:前幾年還過兒童節;職業:聽老師羅嗦而不敢表示反感的“忍者”。優點:不計其數,限于篇幅,無法展開,敬請諒解。缺點:目前還沒有發現,不過私下里認為,沒有缺點是我最大的缺點――太完美。(再說多就有自吹的嫌疑了。)

周××:比我小的同輩男性;年齡:氣死他也趕不上我。優點:與本人相反,渾身上下沒有哪一點值得欣賞,誰要欣賞他肯定要后悔一輩子。缺點:限于篇幅,略舉幾例:喜歡每天傻頭傻腦地寫那些永遠也寫不完的叫做“作業”的東西;不會花錢,一塊錢能在身上裝一個星期愣沒辦法花掉;對了,還有――每天拿自來水去折磨我家花盆里的花……

不跟他們一般見識,背地里是不能說別人壞話的――這是我一貫的做人準則。

(本文純屬寫實,如有雷同,不無可能。)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4篇搶救家譜散文

改革開放后,九十年代,我家收到一份來自海外的家譜簡本復印件。

我父親如獲至寶,口口聲聲地感謝“總計設師”,小心翼翼地用紅布包裹得嚴嚴實實,敬放于書柜中。

幾年后的一天下午,我父親象以往那樣正聚精會神地閱讀著當日《江南晚報》。忽然,他若有所思地想起了什么來。然后,他興匆匆地走向書柜,開鎖,顫抖地打開紅包,仔細翻閱起那本家譜來。

“目前,我們不就正好在無錫李巷‘耕讀村’旁嗎?此‘耕讀村’很可能就是我們的‘三蕃節制李-耕讀堂’!現在《江南晚報》上介紹的北宋宰相無錫人李剛,很可能就是我們的祖宗。兒子啊,你有空快去查查!”

經一天多的走訪,終于,在那天傍晚時分,居然我還真找到了一位李剛之后裔。經一番寒喧,興奮攀談之后,終因我們對不上各自家譜中的字輩等因素,而很掃興地結束了交流。

在以后的節假日中,我又多次去了無錫新落成的市圖書館。在那里翻閱了所有無錫李氏家譜。“翊,慶,定,永,嘉”是我們族當前僅知的五個字輩;寧波“三蕃節制李”是我從父親處傳說來的我們族名稱;寧波“耕讀堂”則是我們的簡本上寫著的`堂號或旗幟。我一遍又一遍地尋找著。在這些家譜中是否能有一本含有我們家族信息的呢?腿站累了,眼看花了,肚子餓癟了都無所謂。

一晃又幾年悄悄地過去了,仍杳無音信。

我主要查找浙江寧波李氏。其中,寧波《砌街李氏宗譜》的字輩引起了我高度重視。在從頭到尾的60多個字輩中,更有一句“[c定亨嘉”,與我們的“翊,慶,定,永,嘉”呈高度相關。于是,我激動地把相關頁面作了復制并帶了回去。

首先,我們從十幾代列祖列宗的名諱那里居然找到了與浙江圖書館那宗譜中相一致的字輩信息。

其次,我們又認真研讀了自家簡本中的“昭穆序”。此序中道:“吾鄞李氏,列《甬上族望表》,凡八。砌街李氏,自知衡州府李循義至徵士李鄴嗣共為十望,蔚然成樂浙文獻世家,較他李尤盛。其Q系出宋太尉忠襄李@忠後,t本明初T老之說。”

最后,我又試探性地問我已80多歲老父親道:“您,小時候在寧波和上海時,有沒有聽說過‘迎恩李’、‘小港李’和‘砌街李’嗎?”

“哦,有!我們就是‘砌街李’!這好久沒提起它了,以前好像忘了告訴你!‘小港李’也知道,可能是我們宗系分出去的,全是一些漁民!‘迎恩李’不知道。‘三蕃節制李’就是從‘砌街李’獨立出來的。‘三蕃節制李’是明代崇禎皇帝冊封的,人家的橫寫的,我們的‘三蕃節制李’是堅著寫的。因為我族戰功顯赫!因為當時我們族的第十一世公李,字長孺,在明末貴陽‘安奢之亂’叛亂最危險時刻,他像唐朝張巡抵抗‘安史之亂’那樣,保衛貴陽三百多天!直到皇帝的救兵到。”

這樣,我們有了更進一步的充分證據,終于證明我們的確是寧波砌街李氏。

不久,我們又與浙江圖書館天一閣取得了聯系。從天一閣殘本中,找到了‘三蕃節制李’等詞句多處;糾正了誤傳的“翊,慶,定,永,嘉”中錯誤之處;也證實了我們為南宋時期身在“胡營心漢”抗金名將李顯忠的后人;李鄴嗣為“浙東學派”,即:“明清浙東經史學派”,中的文學主將,曾與黃宗羲共事,整理明朝遺留文獻,共同校對《古文雅》等等。

最終,在浙江寧波砌街李工作室的艱辛努力下,我們尋找到本家族海內外三四千人,我們家族的民族團結、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砌街李氏”家譜挖掘搶救工作以及傳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等方面取得了更可喜的進步。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5篇湖南家譜簡論

〔摘要〕文章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湖南家譜纂修情況,重點論述了家譜的利用價值及其在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并且提出了新修家譜已經基本失去其社會功能的看法。

湖南家譜和湖南方志一樣,都是屬于湖南地方文獻的范疇,要研究、開發湖南地方文獻,必須研究、開發湖南家譜資源。湖南家譜是一部厚重的書,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且塵封日久,涉足者寥寥。筆者囿于學識水平,要“論”湖南家譜,即使是“簡論”,也底氣不足。但愿借此提供些線索,傳遞些信息,拋磚引玉,以期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都叫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古人云: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它的起源可上溯至先秦時代,周代的《世本》,曾對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有過參考作用,學術界公認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我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唐以前,家譜一般官修,用官選人“不考人才行業,空辨姓名高下”,“有司選舉,必稽譜牒”,魏晉南北朝時期,此風尤盛。宋以降,官府修譜逐漸發展為私家修譜。家譜的功能也由過去主要是出仕、聯姻的社會政治功能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倫理道德功能。封建統治階級大力鼓勵私修家譜,“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以利于維護和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

譜圖之式,至北宋后始成定例。江西廬陵歐陽修撰《歐陽氏譜圖》〔1〕,《譜例》曰:“譜圖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即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五世為一圖,五世以后,格盡另起。圖內“凡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凡諸房子孫,各紀其當紀者,使譜互見,親疏有倫,宜視此例而審求之。”在歐陽修稍后,四川眉山蘇洵撰《蘇氏族譜》,其所異歐譜者,為因親近而不著始遷祖,詳己之所自出,故僅著高祖至父仕不仕,聚某氏享年幾,某日卒,此所謂蘇氏小宗譜法。歐蘇譜例是在總結前人修譜章法的基礎上創立的比較完整的修譜體例,內容包括譜序、譜例、世系圖、世系錄、先世考辨等五項,其體例重在圖表創新。爾后,家譜體例多兼采歐蘇之法,沿著歐蘇譜例有所完善和發展。明清以來,家譜記事范圍受方志、史書的影響,內容不斷增多,篇幅不斷擴大,其核心仍是遵循歐蘇“一圖一傳”的圖傳體,也就是說,主體部分仍然是世系圖、世系表,如果沒有家族血緣關系的世系,那就不成為譜書了。

家譜有著重要的學術研究和社會利用價值,有人認為“它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學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近代學者梁啟超說:“盡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3〕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認為:“我國史籍之富,舉世無比。然列代公認的官修正史,由于種種原因,自今論之,尚難允稱信史。今青年治史學,當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當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國史學領域有尚待開發的二個‘大金礦’,即地方志和族譜。它一向為治史者所忽視,實則其中蘊藏無盡有價值的史料,為正史所難于悉紀而不為人所知者”。??〔4〕?

以上所述,是為鋪墊,旨在便于我們更好地去認識、去研究湖南家譜。湖南家譜在中國家譜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效統計數量之多,僅次于經濟文化發達的江浙地區,這是湖湘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亟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1纂修源流、數量、種類及分布情況

源流。湖南古為蠻、越之地,至春秋、戰國時代,才漸次進入楚秦版圖,北人南下,中原文化開始浸潤荊楚大地,經濟、文化有一定發展,但與中原地區比較,仍然是原始、落后的。在這樣的經濟、文化環境下,湖南一地不可能有家譜的生產,最早的可能出現在官修譜牒的黃金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期〔5〕。“湖南纂修最早的家譜,有史可查的是晉代常德的《廖氏家譜》,刊刻最早的家譜,現在知道的是宋政和、宣和年間(1111~1125)刻的新化《陳氏族譜》,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刻的新化《伍氏族譜》。”??〔6〕?伍新福說:“宋代湖南僅衡陽顏學廷《顏氏家譜》一種,明代見諸記載的有8種:《劉氏家譜》(益陽劉憲撰)、《譚氏家譜》(茶陵譚時中撰)、又《譚氏家譜》(茶陵譚玉瑞撰)、《茹氏家譜》(衡山茹?NFEA1?撰)、《蔣氏家譜》(零陵蔣向榮撰),《蒲氏家譜》(永明蒲彪撰)、《周氏家譜》(永明周鵬撰)、《朱氏家譜》(桂陽朱克寬撰)。”〔7〕筆者翻閱了唐代以前的書目,有關湖南譜牒文獻的記載幾近于無。兩宋以降,自胡安國、胡宏父子講學南岳,朱熹,張?NFEA2?布道岳麓之后,湖湘學派逐漸形成,湖湘文化發展到了一個里程碑式的歷史階段。同時,大批東方人,包括贛、蘇、浙、皖、閩人或墾殖、或宦游到了湖南,給湖南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私修家譜又是以宋明理學為其思想理論基礎的。因此,可以推斷,在兩宋時期,特別是南宋時期,湖南家譜纂修是很興旺的。年代久遠,史實湮滅,無文獻足以征信。至今,沒有發現一種宋元時期纂修的譜牒。明代湖南家譜,可稽征考或現存的遠不及皖、蘇、浙等地,但也絕不是伍新福先生所說的只有8種,據《中國家譜綜合目錄》、《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湖南圖書館館藏家譜目錄》的粗略統計,各館共藏明代湖南家譜有20種左右。現在的湖南家譜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清道光以后,而又主要是清末至民國時期的,這與湖南的人文社會環境是相吻合數量。有史以來,湖南一地撰修過多少家譜,這是誰也回答不了的問題。存世的湖南家譜究竟有多少,同樣難以回答。據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記載,全國440余家“圖書館、文化館、文管會,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室)、文物商店收藏的湖南家譜1511種,占收錄總數14719種的10?3%;而當時未曾完全列入收錄范圍的上海圖書館收藏湖南家譜2255種,占該館收藏總數11700種的;湖南圖書館館藏湖南家譜1500多種,三者加起來5000多種,剔除重復的700種左右,再加上省內一些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方志辦收藏的湖南家譜,估計公藏單位收藏湖南家譜5000種左右,是家譜存世的最多省份之一。因為家譜是私修,印數也很少,主要保存在民間,有的家譜還“秘不示人”,經過歷代的戰火烽煙,水火蟲蛀,還有^v^成立后的歷次政治運動,藏于民間的大量家譜散佚,但還有很大一批被幸運地保存下來的,究竟有多少?這是一個無法統計的數據。陳寧寧提出“編撰《中國家譜總目》應包括民間藏譜在內”〔8〕,想法是對的,思路也正確,卻是一種完全脫離中國實際的空想。誰去“清查”?如何組織“社會力量”去清查?調查家譜收藏,一般來說,很難形成政府行為,而調查家譜的范圍涉及鄉村,甚至各家各戶,是任何單位或個人無法用民間行為的這種方式牽頭做好的。在一個小范圍內可以,在大范圍內就不行了。江西師范大學一位教授說江西一省散藏在民間的家譜就在四萬種以上,不知是用什么方法算出來的。湖南家譜知多少?使筆者想起一副絕妙好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應對者很多,只有“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才妙不可言。順著這種思維模式,就可以用“存世多少是多少”去回答“湖南家譜知多少?”雖為笑對,卻是真實。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廣泛地開展藏譜調查,因此不可能產生出一個準確的統計數據。誠為斯言。

種類。家譜、族譜,這是湖南民間各家族廣泛使用的譜牒名稱,在湖南家譜中,百分之九十的譜牒稱族譜或家譜。家譜,族譜,還有宗譜,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在概念上又有些什么區別呢?譜牒研究者的看法基本趨向認同,也存在一些岐義。有的認為“家是最基本的血緣單位;若干個家崇奉一人為尊長,成為一個宗;各個具有原始共同祖先的宗都屬于一個族。”〔9〕也有的認為“在規模較大的宗族,血緣近親的家庭,成立家庭組織,其(宗族內部)結構則為:家庭-家族-宗族”〔10〕,譜牒是宗族制度的產物,是具有男性血緣關系的社會群體成員參予纂修的圖籍。既然家、宗、族或者家、族、宗在概念上不存在本質上的區別,那么家譜、族譜、宗譜也就不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只是在世系記錄的范圍上存在大、小或多、少的區別。人們在實際使用中,更是不加以區別而通用。清光緒十六年(1890)修的〔湘潭〕《中湘謝氏族譜》,始遷祖謝可安在明洪武年間由江西高安遷湘潭;民國(1932)修的〔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譜》,始遷祖易仲劍,明永樂年間由江西廬陵遷湘潭;清咸豐四年(1854)修的〔湘鄉〕《劉氏續修宗譜》,始遷祖劉翊圣在元泰定年間從江西泰和遷湘鄉。三譜除了外世紀外,內世紀都是遷湘后始遷祖以下世系記錄。

支譜、房譜。支譜、房譜是兩個可以互用的概念,都是指某一始祖或始遷祖分支之下的子孫譜牒,也有聯稱支房譜或房支譜的,如清光緒二十五年(1896)修的〔湘鄉〕《上湘張氏房支譜》。支下還可以分房,房下也可以再分支,因而很難區分支譜、房譜。但在較多的場合,支的概念,似乎更側重于指族中分化并獨立出來的血親組織,尤其是遷居外地另辟族屬的血親組織。如〔湘潭〕羅氏九修族譜,羅山壽纂修,1948年明德堂木活字本。是譜譜序所題書名:鼓磉洲羅氏九修支譜,始遷祖應龍公,字世興,號政齋,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NFEA3?下遷湖廣長沙府湘潭縣鼓磉洲南岸鷓鴣坪。顯然,是譜把徙湘潭鼓磉洲的羅氏作為吉水?NFEA3?下的一支來處理的。從譜述世系看,實為鼓磉洲羅氏九修族譜蕨山堂瑤祖房大憲公支譜,“目錄”上已交待清楚,此譜支下分房,房下再分支。這一支人丁興旺,名人輩出,見諸于湘潭縣志、湖南通志和國史傳的就有羅熙、羅璣、羅天閶、羅典、羅修元、羅汝懷、羅逢元、羅萱、羅啟勇、羅正鈞等文職武將,還有著名的革命烈士羅學瓚,譜贊其“樸外茂中,好學深思,博聞善記,操行嚴謹,意志猶堅定,絕不依人俯仰。銳意改革,與惡勢力奮斗不折不回。”

還有家乘,如《長沙瞿氏家乘》、〔巴陵〕《毛田李氏家乘》;通譜、統譜、世譜,如〔桂陽〕《朱氏通譜》、〔瀏陽〕《吳氏通譜合纂》,有一種叢書性質的通譜,總譜只有卷首,子譜獨立成帙,如〔邵陽〕《吳氏八修合輯通譜》;族志,如〔桃源〕《翦氏族志》;祠譜,如《瀏陽縣祠吳氏族譜》;祠志,如〔寧鄉〕《李氏祠志》;圖譜,如〔湘陰〕《大洲胡氏圖譜》;譜系,如〔瀏陽〕《大溪泉塘胡氏譜系》;傳書,如〔湖南〕《李氏傳書》等等。有的家譜以始祖名作為譜名,實為罕見,如〔新化〕《鄒氏世守續譜》(清咸豐二年睦親堂木活字本),新化洋溪鄒氏尊世守公為始祖。有一種雙姓譜,如〔邵陽〕《龍張氏三修族譜》(清宣統元年木活字本),譜稱始祖表宣公,隨舅龍于田,明洪武二年由江西遷邵陽東鄉官橋鋪,舅愛之,因撫為嗣,故稱龍張二姓。另外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譜牒,如〔湘陰〕《桃林吳氏義譜》,專載桃林吳氏義子世表;〔瀏陽〕鐘甲堂《劉親睦祠特牌譜》,載捐資修祠堂名單,有捐名、配氏、世次、籍貫、附注各項。

分布情況。湖南各地,包括湘西、湘南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纂修過家譜,由于各地經濟、文化條件的差異,纂修的數量有很大的差距。比較集中的是長沙地區,包括寧鄉、長沙、瀏陽、醴陵等縣市;湘潭地區,包括湘鄉、湘潭等縣市;岳陽地區,包括湘陰、汨羅、平江、岳陽等縣市;常德地區,包括常德、桃源、臨澧等縣、市。還有邵陽、新化、益陽等縣市。湘鄉應包括從湘鄉劃出的雙峰、漣源、婁底等縣市。下面以《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所收錄的2255部湖南家譜為例:收錄家譜的縣市44個,占目前湖南行政區劃縣市的五分之二左右。比較多的是寧鄉(72部)、湘潭(68部)、常德(武陵)(48部)、長沙(善化)(47部)、醴陵(45部)、湘陰(44部)、湘鄉(39部)、瀏陽(38部)、岳陽(34部)、益陽(28部)、平江(26部)等,與湖南圖書館所藏家譜情況基本相符。姓氏分布,仍以上書為例,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姓,前八位依次是劉(215部)、李(161部)、張(139部)、陳(128部)、周(109部)、黃(86部)、王(77部)、楊(70部)。也有稀有姓氏,如瀏陽尋姓,長沙貴姓,慈利庹姓,江永奉姓,衡陽賓姓等。

2內容、體例及特征

家譜內容。明以前家譜散佚無考。明以后,一種新的家族制開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以約束族眾。“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睦族”需賑濟族人。修譜建祠,開辦義學、義莊,耕種義田,管理祠產,家族活動自然多了起來。家譜的內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系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內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不過,相對清代家譜而言,明代家譜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例如,明正德十五年(1520)彭澤主修的《長沙青山彭氏會宗譜》。此譜是湖南圖書館館藏中唯一的一部明代湖南家譜,紙質低劣,印刷粗糙。譜稱始祖旭湖公江西吉州廬陵人,唐末領兵征剿黃巢,以老疾辭官,落籍長沙青山,六子隨侍。是譜僅一冊,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譜采蘇氏,小傳內有遷徙源流簡介。譜序中有正德七年(1512)茶陵李東陽、新都楊廷和、鉛山費宏的贈序。三人均當朝大員,官至極品,豈會同時為青山一族作序,實為造假之拙劣也。

歷史進入滿清以后,湖南家譜纂修數量驟增,內容不斷增加。就總體情況而論,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譜序。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系、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了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由于一次次地續修,序跋也不斷增多,不僅有新修的序跋,還照錄舊序,有些譜的序跋有10多篇甚至幾十篇,如〔湘鄉〕《大界曾氏五修族譜》的序跋近30篇,有數萬字之多。〔湘鄉〕《龍氏族譜》(清嘉慶三年敦周堂木活字本)僅新序就有14篇。

譜例、譜論和目錄。譜例又稱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學名人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靠誡族人。目錄又稱總目,說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內容,多不注明頁碼,給檢索帶來一定困難。譜例和目錄是識譜的入門指南,緣徑方可探幽。

恩綸錄。又稱恩榮錄、褒頌、誥?NFEA4?、賜諭、告身等。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獎文字,舉凡?NFEA4?書、誥命、上諭、御制碑文、祭文、賜匾等,靡不備載。如〔湘鄉〕《葉氏續修族譜》(清光緒十年石林堂木活字本)前用50頁的篇幅載“誥軸”。有些家族沒有的,也要造些出來炫耀家世,唬弄子孫。

傳記。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贊、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并附像贊。不少家族自稱是黃帝的后裔,于是遺像從軒轅皇帝始,再才是列祖列宗遺像。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贊,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志銘、祭文、行述、碑銘等。〔寧鄉〕《溈寧八仙石葉氏續修支譜》(清咸豐四年石林堂木活字本)有傳記,包括行述、壽序壽文65篇,一卷之多。

族規、家訓。這是每部家譜必載的內容,要敬宗收族,沒有一定的族規、家法不行。族規、家訓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內容外,還有諸如財產繼承、婚姻糾紛、禁盜禁賭、封山禁林等。有的譜載族規、家訓幾十條。如〔湘鄉〕《闕里衍派湘鄉孔氏支譜》(清乾隆六十年木活字本),僅家訓就有二十二則;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洽姻鄰、端閨化、擇婚姻、供賦役、尚節儉、訓子弟、存心地、勤職業、存厚道、安本份、崇廉節、恤孤貧、存忍讓、慎言語、勿酗酒、戒浮蕩、毋領忌、勿多事、戒健訟,長達50頁,引經據典,“誨汝諄諄”。

典制。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繁文縟節,長篇累牘。〔長沙〕《湘西許氏四修族譜》僅“宗祠祭禮”占18頁,有行省牲禮、行迎神禮、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三獻禮、行侑食禮、行飲福禮、行謝福禮、行先祭禮、行告祖禮、行辭神禮。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產、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內。

墓圖、墓志。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況。湖南家譜特別重視墓圖,不少家譜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幾卷、十幾卷,如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平堂木活字本《湘潭龍船港李氏六修族譜》,僅墓圖就占了五卷;1921年穎川堂木活本《湘陜陳氏通譜》墓圖十卷、墓表六卷。

捐款、領譜名目。修譜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須大家捐資,是族人對修譜的認同和責任。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后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錄。家譜是按房按派編號發放的,不能冒領。編號有的按“千字文”“天地玄黃……”;有的按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每字下再編號;有的按十二生肖“子丑寅卯申酉戌亥辰已午未”,還有的以修譜宗旨編號,如“敬宗睦族,繼志述事,征文考獻,敦本重倫”,還有的以聯語編號,如〔湖南〕《危氏族譜》的46字聯:“立志恢先緒孝友傳家文章報國貽祖父以令名騰芳在后人公侯無種卿相有由毋?NFEA5?厥功勵子孫而顯貴”;以敘修譜情況編號,如〔新化〕《游氏六修族譜》:“我游氏家乘自有明嘉靖至清末宣統曾經五修今為第六屆以民國丁亥暮秋發引己丑季冬告成世系圖表周歐蘇混合式譜弁因革損益精神依舊譜面貌一新綱舉目張極便檢索篇幅簡略記載務詳凡屬宗親允宜篤念前徽什襲珍藏?NFEA6?昭來裔”,等等。

世系圖。湖南家譜有很多稱垂絲圖,顧名思義,喻世系子孫綿延不絕,似垂柳絲絲。圖實為表,多采歐式,以五世為一圖,下五世格盡另起。稱始祖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譜分外世紀和內世紀。外世紀從受姓始祖至譜尊始祖(或始遷祖)止,內世紀則以始祖(或始遷祖)奉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稱齒錄。“齒錄”何解?《辭海》曰:“科舉時代同登一榜首,各具姓名、年齡、籍貫等,匯刻成帙,稱齒錄。”很顯然,湖南家譜中的“齒錄”絕不是這個意思,而“好事之徒”卻翻用了詞意,可理解為:按家族輩份、長幼序列,各具派名、字號、生卒年、官階爵次、婚配、子女情況。世系圖、世系表是家譜的主體部分,大多數家譜外世紀有“圖”無“表”,即有“表”無“傳”。外世紀基本不可信,“遙遙華胄”,據史編造而已。

清及清以后湖南家譜的內容大體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沒有統一的類目設置要求,只是互相參照。因此,不同家譜內容上有增有減,有分有合,同一種家譜,后修的內容要多于前修的內容,大多如此。有的家譜還有恩榮表、仕宦錄,登載歷代族人及第入仕的名單及簡要業績;派語,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有的譜派行或稱班次多達八十輩、一百輩、如〔漣源〕《?NFEA7?田劉氏族譜》,可用幾個世紀;著述、藝文,收錄涉及族人的壽文、挽詩以及賦詠山水名勝的詩文;少數家譜列有余慶錄,留下許多空頁,作為草譜備用,裝訂于譜書之末,以示子孫綿延不絕。在私修家譜時,各家競相仿效,以致于譜書愈來愈厚,內容冗余駁雜,不少家譜動輒幾十冊、上百冊,真乃“煌煌巨著”。地方志乃一地之全史,卻無以與家譜爭高下。在纂修質量上,家譜卻不可與地方志相抗衡。地方志纂修人員是從本地名流學者中遴選出來的,家譜只是在族人之中推選出來的。

體例。湖南家譜多兼采歐、蘇譜式。歐陽修先圖后傳,這里的“圖”屬“表”的'范疇,是表與傳的分別運用。蘇洵譜圖下注高祖至父之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幾,某日卒,是表與傳的綜合運用。清代以后,湖南家譜雖然遵照歐蘇“一圖一傳”的譜式,卻有很多發展。綜合地運用了正史、方志所采用的幾種體裁,不僅有表、傳,傳不僅有小傳,還有列傳、墓志銘之類。增加了“圖”,如墓圖、祠圖、人物圖;“考”的內容也有所增加,如“世系源流考”、“姓氏辨”;“志”,如墓志,用“志”記載典章制度的原委;“紀”,記本族名人的事跡;“記”,記歷年發生在族內的大事;“錄”,如:嘉言錄、先祖遺訓錄等。〔新化〕《吳氏九修族譜》(清光緒十九年三讓堂木活字本)“凡例”始曰:“家乘與郡縣志通志歷代史相表里,是編為錄三,表七合世系而為八,略二,記三,紀一,志則統為一而復分為三,務期確切明晰,不浮不衍,于近世各譜中自成一家之言。”(按:錄三:序論錄、存疑錄、摭談錄;表七:嫡傳表、派語表、誥封表、貞節表、縉紳表、耆壽表、壽婦表,加世系錄;略二:述前略、四禮略;記三:宗祠記、先塋記、宅里記;紀一;詒謀紀;志:藝文志,把列傳、行述、像贊也放在“藝文志”里。完全按照史書體裁是否合理,另當別論,倒也“自成一家”。)家譜修至清代,體例漸次完善,代有發展。結構亦趨合理,前后呼應,左右照顧,既能以綱統目,綱舉目張,又能條目自現,縱橫交錯。究其原由,因為家譜纂修者成千上萬,營造出了一個互相學習的廣大空間,有學習,才有提高和進步。

民國期間的家譜,為涵括新時期的內容,在體例上又比前代有所創新。有的譜后用近代統計方法制作表格,標列類名也向志書體轉化。如民國23年(1934)王振育等纂修的《湘潭泉沖王氏五修族譜》,為卷四十首一卷末一卷、凡三十冊,茲列“目錄”:

本原志;舊章志,內含歷屆修譜序跋,沿革目錄,樣本,凡例,任事列名,收支數目,及領譜字號等;世德志;塋域志,附塋域檢查表;祠廟志,附祠廟墓廬公屋一覽表;箴規志;禮節志;教育志,內述族校概況;著述志;公田志;契約志;義舉志;惠澤志;水利志;交涉志;拾遺志;字名卷頁年齡派系絕房檢查及男丁統計表,同名表,年代生死族事記要表,婦所出女所適姓氏一覽表,嫁娶人數比較表,職業統計比較表,歷修人口比較表,各派平均年齡比較表,陰陽歷對照表;派系錄;垂系、齒錄;于歸代聘錄;式谷錄;殤葬錄;待征錄,內分世系待征、祖墓待征、遺著待征、族屬待征;裕后錄;全歸錄;修撰始末記。

是譜列目之詳備,連譜牒研究專家、對中國家譜有廣泛涉獵之經歷的楊殿?NFEA8?先生也驚嘆不已。〔11〕

特征。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凸現特征。筆者對其他省市家譜無所考察,不可能比較出湖南家譜的特征。只是就經眼家譜談個人認為有其“特征”的幾個方面。

名人家譜多。近現代以來,湖湘人才涌動,英雄迭出,從曾國藩到當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成就一世之業,彪炳中華史冊,這是其他省市無可比擬的。作為家譜,本著揚善隱惡之原則,對本族之名人極盡渲染。諸如:曾國藩:〔湘鄉〕《大界曾氏五修族譜》;譚嗣同:〔瀏陽〕《譚氏譜》;黃興:〔長沙〕《經鏗黃氏家譜》(清光緒十八年修);宋教仁:〔桃源〕《宋氏族譜》(清光緒二十二年修);^v^:〔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譜》;劉少奇:〔寧鄉〕《南塘劉氏四修族譜》;^v^:〔湘陰〕《毛塘任氏四修支譜》;^v^:〔湘鄉〕《九溪彭氏續修族譜》(1922年);^v^:〔瀏陽〕《西嶺祠十修胡氏族譜》;羅榮桓:〔衡山〕《黑田羅氏九修族譜》;朱?NFEA9?基:〔長沙〕《棠坡朱氏族譜》(80年代末朱?NFEA9?堅在美國纂修)等等。

遷湘始祖多來自江西。現所見湖南家譜中,在縷述世系源流時,有60%以上的家譜都稱始遷祖在宋元明之際來自江西,特別是元末明初從江西吉安府泰和、廬陵、吉水,南昌府的豐城、南昌諸縣。張國雄著《明清時期的兩湖移民》〔12〕的附錄《移民檔案》,收湖南各地家譜197部,其中遷出地為江西的148部,占75%;而遷出地是泰和縣的54部,占江西的36%。早在1931年,譚其驤先生以清道光《寶慶府志》、光緒《邵陽鄉土志》、《武岡州鄉土志》、《湘陰縣圖志》、《靖州鄉土志》中的氏族志表為依據,經過縝密的分析,結論為五代以后,湖南移民主要來自江西,幾占三分之二;江西又以泰和最多,依次為豐城、廬陵、南昌、吉水、安福諸縣。遷徙時代多在元明,而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間尤為突出。??〔13〕?元末明初的連年的戰禍和兵燹,使湖南大部分地區田園荒蕪,廬舍成為廢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隨后,蘇、浙、皖、閩、贛人,特別是江西人大批涌進湖南,“從征”,“屯墾”,“宦游”和從事商貿活動,而江西人大都為稼穡耕墾而來,少有在城市繁華之地,多在窮鄉僻壤之間。清代以后,湖南人口逐漸飽和,外省移民日漸停止。而大批湖南人往四川、貴州遷徙,也有少量湘中、湘東地區向湘南、湘西以及洞庭湖區遷移的。民謠“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也主要是指湖北了。清康熙以后,湖南發展比較快,經濟、文化比湖北發達,成了全國主要的糧食輸出省。

現在,湖南人一講江西人,多稱江西老表,筆者茫然不知何意,鑒于湖南人的祖先多來自江西的歷史淵源,姑妄釋之:表,有表親之意,指父親姊妹和母親兄弟姊妹所生的孩子都稱表親;老,祖宗之謂也。“老表”即祖宗的表親,“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兩省人的祖宗存在表親關系,是湖南人對江西人的一種“昵稱”。

女子入譜。家譜是封建倫理道德的產物,對女子是不尊重的,女子只能作為男子的附屬入譜,連名字也沒有。但民國以后的有些湖南家譜,把女子放在和男子的同等地位寫到家譜里去。如〔湘鄉〕《大界曾氏五修族譜》,曾昭?NFEB1?(約農)主修,1946年三省堂木活字本。“凡例”中明確說明“女子不字且經親友公認為承嗣權者得照男丁例提行”,曾寶蓀、曾寶菡都“提行”入譜,且曾寶蓀還是監纂,譜后的“跋”也是曾寶蓀撰寫的。這樣情況的家譜在湖南極少,不過,象曾寶蓀這樣的女中才子也極少。作為“晚清大儒”曾國藩的后裔曾約農是受過西方教育的,文明程度比一般家譜的纂修者要高一些,不過也是有限的,“已字”女子就不能入譜了。

版刻特征。顧燕在《家譜的區域版刻特征》〔14〕一文中講了“湖南家譜的版刻特征”,大體如是說。湖南家譜在清嘉慶以前大都是雕板印刷,字體分軟體和宋體兩種,書品大,書寬30厘米左右,書高42厘米左右,版闊高,一般刻印較精。清嘉慶以后,絕大多數為木活字印刷,由于字模是拼排而成,加上字模的制造做不到完全一致,以致于出現字體大小不一,筆畫粗細不整,墨色深淺不勻,欄線互不銜接的現象。書品千差萬別,大小不一,但多數是普通本,書寬20厘米左右,書高32厘米左右;版框寬17厘米左右,高26厘米左右。也有少數大本,書高達45厘米,書寬31厘米,多在湘北一帶。也有小本,和現在的大32開本差不多,這是極少數。版框一般是上下雙欄、左單右雙,粗細欄線。版心一般是上方用黑體書譜名、單魚尾,中間右書卷次、卷名,左書纂修年代,下方書堂號。譜中多使用小字,大字黑體一般只用世系表中的提行人名。家譜中紙質精良,印刷精細,裝幀精美,能給人賞心悅目者極少。這與湖南刻印家譜的“譜匠”(尊稱“譜師”)有直接關系。清代的譜匠以長沙、寧鄉、湘潭、湘鄉、益陽、寶慶、新化、衡州、永州為多,長沙、寶慶是刻印家譜中心。這些譜匠多是結幫成伙,四處流動,哪個家族需要刻印家譜就到那家的祠堂去,很難印制出質量上乘的家譜出來。民國以后,家譜逐步轉向由書局印刷,質量相對有所提高,有些家譜印刷質量很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待續)

〔出處〕《圖書館》(5)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6篇家譜?是什么?我的腦子一片空白,后來在媽媽的引導下,我才略知一二,我就簡單來介紹一下我家的三代家譜。

爺爺:有七位兄弟姐妹,排行老三,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舟山漁民,爺爺是家里最寵我的人,只要是我需要的任何東西,他都會盡力滿足我,在我心里爺爺還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每每看到街上乞討的老人或者是殘疾人,爺爺都會給他們錢。

奶奶:有三位兄弟姐妹,排行老大,她是一位勤勞、愛干凈的人,家里零零散散的東西,奶奶都要把它們擺放得整整齊齊,角角落落的灰塵都要擦得干干凈凈。她還喜歡做各種各樣的美食,但是我的奶奶比較愛嘮叨,每每我把東西弄亂了,奶奶就會在我耳邊嘮叨,要我做一個愛干凈的孩子。

爸爸:是一個胖胖的人,正好符合他的生肖豬。我的爸爸在學習方面對我特別嚴厲,可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吧,每每我做得不好的時候,他就會罵我,甚至打我,但我一點也不討厭他,因為我知道爸爸付出的一切都是為我著想。

媽媽:是一位年輕、漂亮,又勤勞、助人為樂的人,我清楚的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手牽手地走在路上,一位老奶奶的購物袋破了,里面零零碎碎的東西撒了一地,媽媽二話沒說就把自己的袋子遞給了老奶奶,并幫她把東西撿進新的袋子,媽媽還經常教導我要有愛心,這件事讓我想起了我們學過的名言平時肯幫人,急時有人幫。

我:是一個粗心的馬大哈,做任何事情總是丟三落四、拖拖拉拉、注意力集中不到三秒的一個人,但我也有好的一面熱情好客、助人為樂、善于交友。

這大概就是我心中的三代家譜。我覺得自己很幸福,一直在愛中成長。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7篇WilliamEdwardBurghardtDuBois(February23,1868–August27,1963)wasanAmericancivilrightsactivist,Pan-Africanist,sociologist,historian,author,andeditor.HistorianDavidLeveringLewiswrote,^v^Inthecourseofhislong,turbulentcareer,W.E.B.DuBoisattemptedvirtuallyeverypossiblesolutiontotheproblemoftwentieth-centuryracism—scholarship,propaganda,integration,nationalself-determination,humanrights,culturalandeconomicseparatism,politics,internationalcommunism,expatriation,thirdworldsolidarity.^v^

ThefirstAfrican-AmericangraduateofHarvardUniversity,whereheearnedhisinHistory,DuBoislaterbecameaprofessorofhistoryandeconomicsatAtlantaUniversity.Hebecametheheadofthe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ColoredPeople(NAACP)in1910,becomingfounderandeditoroftheNAACP'sjournalTheCrisis.DuBoisrosetonationalattentioninhisoppositionofBookerT.Washington'sideasofsocialintegrationbetweenwhitesandblacks,campaigninginsteadforincreasedpoliticalrepresentationforblacksinordertoguaranteecivilrights,andtheformationofaBlackelitethatwouldworkfortheprogressoftheAfricanAmericanrace.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8篇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系。

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采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系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此種圖譜最遲在南宋時期出現,其特點是將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孫按輩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輩必置于字輩的上方正中,這樣家庭成員的親疏、血緣關系表現的非常明了。但寶塔式的缺點是,當家族發展到一定程度,就無法將世系在一張紙上畫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難以保持圖譜整體上的均衡,容易給人一種不整理的感覺,另外寶塔式圖譜在附記履歷時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較大的限制。

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系,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系。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績等。

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牒。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9篇前兩天,我的老家“石壁”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家譜盛會”。

大家也行對“家譜”這個詞并不是很了解,甚至一無所知吧。那么,就由我來給大家解說一下吧。家譜是我們的祖先們一代代傳下來的,它記載了某個姓氏祖祖輩輩所有人的名字,因此家譜又稱“族譜”。

家譜一般為30年做一次,但因上一百年先是外界勢力入侵,后來國內內戰不斷,百姓民不聊生,哪還有精力做家譜,因此我們烏巖蔡氏一族也有88年沒做家譜了。

4月5日,就是發家譜的日子。石壁湖村,一個平時沒有幾個人的小山村里人山人海,各種各樣的車子從村口排到了村尾,甚至連公路上都密密麻麻停靠著。這些人中有些是街坊鄰居,有些卻是千里迢迢從外地特地趕來尋根,有的熟悉無比,有的卻素未謀面。但不管是誰,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典禮開始了。首先主持人宣布讓受邀嘉賓入座。全體起立鄭重的向祖先畫像鞠躬。然后激情昂揚的詳述了烏巖蔡氏的過往。最后便進入發放家譜的環節。

嘉賓們揭開了蒙在家譜上的紅布,我頓時目睜口呆:家譜有整整好幾大箱,每箱有二十多本。加上爺爺說每本家譜有四十多斤重,于是我懷著迫不及待的心情等待我家去領家譜。

等呀等,其實也沒有多少時間,但我卻像過了半個世紀,終于輪到我家了。我拿真紅燈籠和爸爸一起走上主席臺。老爸把家譜慢慢拿了起來,從表情看非常累也非常嚴肅。這時我心想:幸虧不是我拿,要不然還不被家譜給壓得半死。

回到家里,爺爺告訴我家譜要小心保管,永遠不要忘了自己的根。這就是做家譜所要傳達的最重要的信息。

家譜人物簡介范文第10篇家譜是宗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它蘊藏著大量歷史資料,涉及到人口學、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地方史、人物傳記等等,通過家譜記載,使我們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種姓、不同社會形態是如何興衰更替、繁衍、搬遷的整個過程,因此,作為學術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利用價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