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重點高中高三下學期聯考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江西省吉安市重點高中高三下學期聯考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江西省吉安市重點高中高三下學期聯考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江西省吉安市重點高中高三下學期聯考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江西省吉安市重點高中高三下學期聯考新高考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西省吉安市重點高中高三下學期聯考新高考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895年8月,日軍以強大兵力進攻臺灣彰化城北的八卦山,黑旗軍和義軍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擊斃日本號稱最精銳的近衛師團一千余人,此役日軍死亡人數超過甲午戰爭。這體現出A.清政府出賣人民抗日活動 B.甲午戰爭中日軍傷亡很大C.臺灣軍民英勇的抗日精神 D.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2.從適用范圍看,《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國家制定的A.適用于所有羅馬人的法律 B.調整國內民族關系的法律C.調整公民內部關系的法律 D.調整羅馬人與外來人關系的法律3.近代以來,牛頓的力學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體的機械運動規律統一起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把電、磁、光的運動統一起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牛頓力學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聯系起來。這樣的科學事實說明,近代物理學A.為三次工業革命提供了科學理論B.在發展中呈現出連續性和綜合性C.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而進步D.與科學實驗的成果存在密切聯系4.商代留下了眾多青銅禮器。我們據此可A.想象商人經濟發達 B.推測商人的政治活動C.斷定商人的審美取向 D.評價商人的日常交往5.“二人山下說詩(絲)文,三炮打進四川城,十月十日來相會,三人牽牛一路行。”這首詩的謎底是“徽州朝奉”。“朝奉”本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賈的,他們不愿人們稱其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稱謂,久之,到明末,世人統稱徽商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稱老板,本質上說明了()A.徽商文化上的謙虛 B.明清對商人的壓制和歧視C.走官商結合之路 D.徽商虛偽的反映6.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卷十二》中,對近代列強在華不同時期投資第一位的相關數據統計(見下表)。這些數據反映出時間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1—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國家英國英國日本美國美國美國數量(萬元)802633955696271196926209647918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近代英國在華投資額不斷下降B.近代美國在華投資額不斷增長C.甲午戰爭后日本開始占據第一D.甲午戰爭后英國喪失絕對優勢7.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條例規定,以前的人口買賣契約全部廢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準視為雇主和雇傭人之關系。該條例A.保護了工商業的發展 B.力圖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C.實現了生產關系變革 D.有利于重建社會契約精神8.下表是有關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的部分史料。據此判斷當時內容出處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時報》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過陽歷之新年,百姓皆不以為然,惟官廳慶賀,民皆睨而視之,且謂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劉大鵬《退想齋目記》A.政府法令流于形式 B.報紙夸大革命影響C.革命改造社會有限 D.階級矛盾日趨尖銳9.如圖是題為“人民勝利備忘錄”的海報。圖中有一枚冉冉升起的太陽,它是自由的象征。其中跪著的是俄國沙皇,該場景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二月革命 B.七月流血事件 C.十月革命 D.《四月提綱》的頒布10.1934年美國《互惠貿易協定法》允許總統對凡是同意對美國降低關稅的國家降低關稅,但最多只能削減50%。到1962年,美國《貿易擴展法》允許總統對美國與歐共體之間的產品出口有權削減100%的關稅,而且總統也有權取消現行稅率為5%或不到5%的產品的關稅。這一變化A.導致經濟危機開始向世界范圍擴展B.推動以美元為中心貨幣體系的形成C.表明政府放棄了對國家經濟的干預D.客觀上有利于世界貿易自由化進程11.費正清在分析1939年初中國戰區形勢時說:“國民黨被趕出長江中下游地區,并喪失了精銳部隊,同時中國共產黨卻正在滲入日軍戰線后面的廣闊農村擴張勢力,并贏得民眾的支持。"“日軍越來越深的陷入永無盡頭的消耗的泥潭中”。由此推知A.國民黨的戰略是“以空間換時間” B.中共日益積聚力量優勢C.日軍對華采取持久戰戰略 D.抗戰開始進入相持階段12.唐太宗時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舉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舉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開元年間27位宰相中有科舉出身者多達18人,高級官員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進士。這反映出唐朝A.國家權力在地方的滲透 B.皇權專制體制迅速強化C.官僚集團的精英化趨勢 D.科舉成為做官唯一途徑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綜而言之,則西洋社會為動的社會,我國社會為靜的社會。由動的社會,發生動的文明;由靜的社會,發生靜的文明。”……“動的社會”冒險進取,生活固“日益豐裕”,但“身心忙碌”;“靜的社會”消極柔弱,“日益貧嗇”,但“身心安閑”。西洋社會雖“無饑餓疾病之喪”,但競爭既烈,兵燹屢興,人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國固窮,“死亡枕藉”,但于“政治問題能已則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減輕其苦痛之法耳”。(傖父:《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東方》第十三卷第七號)。材料二、李大釗同樣是根據地理條件的差異,將中西文化概括為“靜”、“動”文明,但他這樣寫道:“……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征服自然的……東方之道德在個性滅卻之維持,西方之道德在個性解放之運動……東方想望英雄,其結果為,專制政治,有世襲之天子……西方依重國民,其結果為民主政治”(《東西文明根本之差異》,《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材料三、陳獨秀認為,在古代,東西方都處在專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無特異之處。但以法國革命為轉機,東西方迥異其趣,西方判然進入了近代社會,形成“近代文明”;而東方社會卻陷于停滯,仍為“宗法社會”、“封建政治”,因此東洋文明“其質量舉未能脫古代文明之窠臼,名為‘近世’,其實猶古之遺也”。他將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為“科學與人權并重”。(《文存》卷一)。而東方文化的特點在專制與迷信。專制即束縛個性。迷信即不知科學為何物,渾渾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諸事“不能以人間已有之智靈,明其理由,道其法則也”(同上)。正是緣此根本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文化的長短優劣。西方進步的文化產生了積極的結果:科學與民主相濟為用,“成獨立之人格”。民智勃發,“而迷信斬焉”,“社會經濟,亦因以厘然有敘”。而東方落后文化卻造成專制與迷信并肆,戕賊人權,民智不張,“社會中種種卑劣不法慘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機日促”,社會經濟因之“大亂”《<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優劣,彰明昭著,中國當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材料四、嚴復在1895年寫的《論世變之亟》一文中,對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鮮明的對照:“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親親,而西人尚賢;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覺銳敏的嚴復將西學的“命脈”概括為“于學術則黜偽崇真,于刑政則屈私以為公,斥反對西學者是“狂易喪心之人”。問:(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開始的中西文化論戰之三個代表人物的言論。這場論戰的導火索是什么?(2)材料四中嚴復所說的中國(最重三綱、親親、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傳統,始于何時、源于何派學說?(3)(接上題)這派學說發展到兩宋取得怎樣的新成就?(4)利用所給材料、結合所學,對這場中西文化論戰作簡要評述。注意:觀點鮮明、評論有據;行文流暢,邏輯通順;充分利用所給材料與所知史實;提煉歷史評價的基本方法。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時期,傳統社會保障措施進一步發展。如備荒倉儲建設方面,地方有官府管理的常平倉和民間募集的義倉和社倉;救災手段除蠲免賦稅、開倉放販之外,鄉紳“粥廠”也被賦予輔助性作用。在救助社會弱勢群體方面,“鰥寡孤獨廢疾不能自養者,官為存恤”,還專設棲流所,以收養流民。在養老方面,明代對孤貧老人實行終身養老制度,清代對致仕官員實行“半俸”制度,即退職官員仍可領取原有俸祿的一半,以備養老之用。官府對于善堂、義莊等民間慈善事業和救助組織,也大加提倡。——摘編自王衛平《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事業述論)材料二隨著鴉片戰爭之后“西潮東漸”的歷史進程,清政府和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中國傳統善堂只事收養的不足,主張改革,重視對所收貧民的技能教育,教、養并重。為此,從光緒二十六年開始,各地開始陸續推行工藝局,北京、直隸、河南、山東、江西、四川、貴州、云南、廣東、廣西、湖北、新疆、熱河等處皆有設立。工藝局的功能與棲流所有類似的一面,皆以流民為收容對象,但其與棲流所的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它不僅注意收養,而且重視教給流民工藝,使之可自食其力。——摘編自王衛平等《清代社會保障政策研究》材料三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實現了社會保障內容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從城市到農村的延伸,社會保障質量從低水平到高層次的提升,初步建成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內含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的社會保障體系。——摘編自向運華等《公平理念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社會保障事業回顧和展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社會保障的特點,并分析其思想基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晚清社會保障的發展變化,并簡析其歷史背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時期中國社會保障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臺灣黑旗軍和義軍自發反抗日軍侵略臺灣,給予日軍沉重打擊,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臺灣黑旗軍和義軍與日軍的斗爭,沒有體現清政府出賣人民抗日活動,故A項錯誤;甲午戰爭日軍傷亡很大與材料“此役日軍死亡人數超過甲午戰爭”不符,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臺灣人民抗擊日軍,沒有體現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故D項錯誤。故選C。2、C【解析】試題分析:《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公民法,主要是調整羅馬分民內部的關系,C項符合題意;A項本身表述錯誤,羅馬法不適用于奴隸,不合題意;B、D項是羅馬萬民法的內容,不合題意。故答案為C項。考點: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羅馬法·《十二銅表法》。3、B【解析】材料表明近代科學在發展過程中均存在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繼承發展和綜合,B符合題意;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創造更多的來自于工人的生產實踐,A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思想解放運動對科技發展的影響,C不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科學理論的繼承和綜合,沒有涉及科學實驗的作用,D不正確。4、B【解析】

青銅禮器與政治生活有關系,主要用于祭祀,故B項正確;青銅禮器主要用于祭祀,與經濟聯系不緊密,排除A項;青銅禮器與商人的審美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祭祀活動不是日常的交往,排除D項。5、B【解析】試題分析:聯系史實可知,此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聯系史實可知在明清時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而稱他們為老板則表明他們是商人無疑,因此他們不愿人們稱其為“老板”而改為朝奉,這是重農抑商政策深入人們思想觀念的表現。故此題應選B項考點: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點評:此題為推理型選擇題。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以考查學生通過對歷史規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解答這類選擇題可采用推演法,即通過必要的推理來確定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推理時要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歷史規律、邏輯關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時要注意歸納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并掌握運用。6、D【解析】

材料看不出英國不斷的下降,只能看出到辛亥革命之前是有下降趨勢,A錯誤;材料只能看出從1927年以后美國的投資額不斷增長,不能概括整個近代的特征,B錯誤;甲午戰爭以后日本并沒有占據第1位,只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占據第1位,C錯誤;從1895年到1911年英國的投資額比重明顯下降,喪失了絕對的優勢,D正確。7、B【解析】

依據材料“以前的人口買賣契約全部廢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準視為雇主和雇傭人之關系”并結合辛亥革命的史實可知,南京臨時政府規定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表明其力圖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B正確;材料未涉及對工商業的保護的措施,A排除;材料措施只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涉及對生產關系的變革,C排除;材料中的措施不能證明南京臨時政府重建社會契約精神的想法,D排除。故選B。8、C【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百姓對陽歷新年尚未接受,說明傳統觀念與習俗仍有強大的慣性,革命對社會的改造有限,因此C選項正確;僅依據百姓對陽歷新年尚未接受不能說明政府法令流于形式,該表述以偏概全,A選項錯誤;材料僅體現了《時報》的內容,不能據此得出當時報紙夸大革命影響,B選項錯誤;這只是百姓對陽歷新年尚未接受,不屬于階級矛盾,D選項錯誤。故選C。9、A【解析】

依據材料“其中跪著的是俄國沙皇”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指的是1917年3月發生的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A正確;七月流血事件、十月革命、《四月提綱》的頒布發生之前,沙皇的專制統治已被推翻,BCD排除。故選A。10、D【解析】

該題主要考查戰后美國的經濟政策變化。依據材料可知美國六十年代對關稅政策的放寬,這樣做客觀上可以促進世界經濟貿易的自由化進程,故D項說法正確;六十年代并未出現世界性經濟危機,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貿易問題,而不是金融問題,故B項不合題意,排除;政府干預是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不會放棄,故C項說法錯誤,排除。11、B【解析】

“同時中國共產黨卻正在滲入日軍戰線后面的廣闊農村擴張勢力,并贏得民眾的支持”反映出中共通過走群眾路線,正在日益積聚力量優勢,故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國民黨的戰略是什么,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困局,而不是其策略,排除C項;1938年抗戰就進行到相扶階段,排除D項。12、C【解析】

據材料“玄宗開元年間27位宰相中有科舉出身者多達18人,高級官員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進士”可知,體現的是官僚集團的精英化趨勢,C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國家權力在地方的滲透,A錯誤;皇權專制體制迅速強化不是材料主旨,B錯誤;唐朝時期做官的途徑還有恩蔭做官,故D說法錯誤。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新青年》問世后,公開宣稱“所謂新者就是外來之西洋文化,所謂舊者就是中國固有之文化”;主張以新易舊、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國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態度和鮮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一些人的強烈反對。(2)西漢武帝;儒家。(3)兩宋創成一個以“理”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備的新儒學體系——理學。貢獻突出者為二程、朱熹。二程明確提出哲學意義上的“天理”,認為天理是超越萬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還稱“人論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集成了一個龐大而完整地理論體系,其核心是天理論。他認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現實世界中,人世間的倫理綱常就是其具體體現,還指出要“明天理、滅人欲”。(4)評分要素:A按時序(五四運動前后論戰的兩個階段)敘述論戰概況;從1916年起,《東方雜志》主編杜亞泉連續發表文章,抨擊新文化運動。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駁。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中西文化問題的論戰。五四運動之后,傳統文化受到猛烈沖擊,西方新思想、新觀念大量輸入,完全拒斥外來文化的論調已根本站不住腳。章士釗、梁啟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舊調和”論、中西文化“化合”說,梁漱溟則明確主張維護儒家文化。中西文化問題的論爭更廣泛地展開。李大釗、胡適、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雜志為輿論陣地,積極參加論戰,深刻闡明了新文化取代舊文化的歷史必然性。B對所給材料中的思想進行分類、一一提煉和評價;材料一反映了舊文化,材料二、三、四反映新文化材料顯示了兩種根本對立的中西文化比較觀。傖父的比較是消極的……李大釗、嚴復對中西文化的比較是積極的。……陳獨秀運用生動有力的唯物論觀點,……深刻多了。……第一次鮮明地揭,出了科學與民主的旗幟,說明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登堂入室,已達到了嶄新的高度。C指出論戰的性質和影響;(1)積極性:在中西文化論戰中,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積極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強調文化的時代性和不同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性,擴大了新文化的影響,進一步傳播了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無疑是正確的,(2)消極性:但他們忽視甚至否定文化的傳承性和民族性,存在著絕對化、簡單化的傾向。D運用材料四,指出這場論戰的歷史源流或萌芽,進一步發掘論戰的意義;行文流暢、邏輯通順,謀篇布局有特色。【解析】

(1)根據“綜而言之,則西洋社會為動的社會,我國社會為靜的社會”、“李大釗同樣是根據地理條件的差異,將中西文化概括為‘靜’、‘動’文明”、“陳獨秀認為,在古代,東西方都處在專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無特異之處。但以法國革命為轉機,東西方迥異其趣,西方判然進入了近代社會,……而東方社會卻陷于停滯”可知這場論戰的主題是東西方社會文化的差異,導火索則是《新青年》主張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2)根據“中國最重三綱,……中國親親,……中國以孝治天下,……中國尊主”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嚴復所說的中國“三綱”文化源于西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屬于儒家思想。(3)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儒學到兩宋時發展成為理學,將忠孝節義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其中北宋二程(程頤、程顥)明確提出哲學意義上的“天理”,而南宋朱熹則將理學構建成了一個龐大而完整的理論體系,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4)對于這場中西文化論戰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價論述。如可以按照時間順序敘述論戰的概況,以五四運動為界,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出現變化;如可以按照思想內容進行分類,如材料一反映了維護中國文化傳統的舊文化,材料二、三、四則反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