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調查報告4篇_第1頁
中國農村調查報告4篇_第2頁
中國農村調查報告4篇_第3頁
中國農村調查報告4篇_第4頁
中國農村調查報告4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中國農村調查報告4篇他們常常惦念父母(76.7%)、擔憂見不到父母(59.2%)、擔憂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的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班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班級的留守兒童最需要學習輔導。

3.父母外出對四班級留守兒童的交往行為有較大影響

四班級兒童人際交往狀況總體較差,這與他們年齡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關,四班級留守兒童相比非留守兒童更差。認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52.1%)、認為同學喜愛自己(68.7%)、情愿和別人說話談天(80.6%)的四班級留守兒童的比例,分別比四班級非留守兒童低6.4、3.6和1.8個百分點,可見,父母外出對其社交技能和行為影響較大。

調查也發覺,四班級留守兒童會更樂觀地尋求老師支持和參加社會活動,以緩解父母外出后的焦慮感。從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看,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同學伴侶和父親,但四班級留守兒童排前三位的是母親、老師和父親。在問到“誰監督或關心你學習?遇到困難你會向誰求助?”時,四班級留守兒童都把老師排在第一位,而四班級非留守兒童則把老師排在第三位。在留守群體中,有17.2%的四班級兒童參加許多的學校、社區公益活動,比例最高,也高于四班級非留守兒童(14.8%)。

(七)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

1.初二留守兒童自我管理較差

有37.2%的初二留守兒童每天看電視1小時以上,較初二非留守兒童高2.6個百分點;有38.3%的初二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后更自由了,較四班級留守兒童高13.1個百分點。

2.初二留守兒童在學習及校內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較高

初二留守兒童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愛好(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關心(68.4)、沒完成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處(75.2%)的比例高于初二非留守兒童2.314.4個百分點。

3.初二留守兒童受同輩群體影響較大

初二留守兒童與父母關系較差,常常和媽媽溝通(64.3%)、常常和爸爸溝通(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兒童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恐嚇(22.8%)的初二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兒童把同學伴侶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38%),其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值得重視。

初二同學處于青春發育期,身心急劇進展變化,存在著種種進展的可能性,他們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響、心情變化大、成果兩極分化普遍、違紀違規頻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動、追求獨立等特點,這被稱為初二現象。對于初二留守兒童來說,青春期的影響與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疊加,放大了種種問題。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中國農村調查報告(3)全國婦聯XX年5月發布《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淌兒童狀況討論報告》。報告中依據《中國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與XX年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242萬。

XX年5月,中國青少年討論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班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占37.2%)、老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狀況

本次調查發覺,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樂觀的價值觀,對將來懷有盼望,憧憬城市生活,家庭關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足;有82.4%的留守兒童對將來抱有盼望,77.7%盼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系很好,89.4%與父親關系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損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受過意外損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受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難等各種意外損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兒童。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果較差,學習愛好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果偏下,82.1%的人有過成果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上學遲到、逃學的比例;而不想學習和對學習不感愛好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關心。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伴侶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其次,同學伴侶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關心來源以及價值確定者。同學伴侶是留守兒童心里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關心自己。

4.留守女童負面心情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足(76.5%)和常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經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來抑郁、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常常覺得孤獨,不僅高于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內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處(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愛好(44.8%)、很難集中留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果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班級同學、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伙欺侮,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學校中班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簡單被欺侮(23.7%)、被卑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班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班級中最高。他們常常惦念父母、擔憂見不到父母、擔憂父母不愛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同學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班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班級的同學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

初二留守同學在學習及校內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愛好(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關心(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處(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同學,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初二留守同學與父母的關系更差,常常和媽媽溝通(64.3%)、常常和爸爸溝通(57.9%),而被父母訓斥恐嚇(22.8%)的初二留守同學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同學把同學伴侶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足度相對較低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意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意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意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意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常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意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件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平安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學拉幫結派欺侮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學校就開頭寄宿的,其中15%從學校四班級及以下就開頭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學校高班級不斷向下延長,少數學校還消失了一班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頭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占40.2%,母親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絡不良行為更多,意外損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患病欺侮的比例更高;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足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念,照舊表現得樂觀向上,他們中有94.4%盼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性的綜合問題,關乎到教育、心理、法律、經濟等方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需要全社會的關愛、關心和支持。

“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是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國少工委于XX年發起的一項以少年兒童平安自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少先隊品牌活動。它對引導少年兒童平安自護和健康成長發揮了樂觀作用。

XX年,“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將特殊關注和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微信公眾號將針對這兩個群體持續的進行平安系列教育專題并開展相關的“平安自護營”活動。為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制造一個良好的教育平臺,關注他們的健康成長。

一個關于中國農村教育的調查報告中國農村調查報告(4)一個關于中國農村教育的調查報告

文/暮千

家在農村的我,從學校到學校,從學校到高中,再從高中到高校一路走來,身后一輩輩農村的孩子也將這樣走著,如今看著家鄉的教育狀況,不由為全部的家村孩子們捏了一把汗,于是想努力做這份名為關于農村中學校教育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隨著國家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我國的教育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觀?!禭X-XX年年教育振興行動方案》的起動,讓人們看到了一道道教育振興的光明航線。在農村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制,也初步得到落實。但當我看到自己的家鄉河北省邯鄲市邱縣的基層教育現狀時,不免對從媒體上得知的一些些關于農村教育的消息產生懷疑。也意識到目前“新農村建設”和“高校生支教”的必要與必定。

一、農村學校的變遷

由于種種限制,農村的教育層次只限于對孩子們的九年義務教育,而更高層的教育絕大部分集中到了大小城市。以我所處的邱縣為例,全縣僅邱縣第一中學擁有高中部,作為向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窗口。其它均為中學校,且可分為“公辦”和“私立”兩種性質。所謂“公辦”是指直接歸屬教育局管理的一類學校?!八搅ⅰ笔怯山逃峙鷾试O立而由民間個人或集體建設并管理的一類學校。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相關部門對教育事業支持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普九”以來,大部分公辦學校的基礎設施已相當完善,農村同學所承受的經濟負擔也大大減小了。但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卻是,辦公學校的教學質量卻急劇下降,并不能滿意農村孩子的學習要求和部分家長的愿望,以至于農村同學大量涌入由私人管理的私立學校。截至XX年,邱縣共擁有公辦中學校207所,私立學校4所,而在XX年,公辦學校數量削減至135所,相反私立學校卻增加至18所。

在我所處的邱縣石佛寺村曾擁有邱縣第六中學(公辦),我曾在那里——邱縣第六中學附小讀完了我的學校,當時,1997年,全校在生共有600多人,教職工40多人,占地10余畝,校內綠草如茵,高大的梧桐掩蓋著小徑,教學樓前的榕樹花開滿樹,那口鐵鐘的聲音波及全村。而在現在,也就是八年之后,XX年,我再次回到村子的時候,邱縣第六中學已被取消,學校名變為石佛寺聯辦學校,仍是那個校內,仍是那片土地,可在校生已銳減至50多人,這塊10余畝的土地變得特別的空曠和寧靜了,就連那校內的數十棵大梧桐也在幾年前被村干部賣光了。如今我們全村的孩子不得不另求求學之地,遠至十幾里,數十里。于此同時,私立學校在縣內卻如雨后春筍一樣悄然崛起。兩年前,在與石佛寺東四周的公辦大馬堡中學東面尚為一片空地,但就在XX年,那塊土地上,由個人集資興建了私立大馬堡盼望學校,至今僅一年多時間學校已進展為擁有中學校同學四百多人,教職工20多人的中等規模的學校,并仍處于擴招狀態。而鄰近的公辦大馬堡中學則處于明顯的劣勢和即將被淘汰的危急之中。據了解,私立學校較之公辦學校唯一的缺點就是收費較高,有的能高出十倍以上。但盡管如此,農村的孩子還是紛紛涌向了私立學校。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因生源嚴峻不足,丘縣其次至第六中學、謝里莊鄉中等10所公辦中學和數十所村辦學校相繼被取消。與此同時,奧博、東方、暑光、向陽、廣闊、華夏、育才等十幾所私立中學校蓬勃進展。

我經過走訪各類學校,了解農村在校同學以及家長的反應,最終得出造成此現象的緣由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公辦學校而言,雖然其物質條件良好,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善,造成教育質量急劇下降。在公辦學校內,老師們只管抱緊了自己的鐵飯碗,吃國家的固定財政,教學質量的好壞于其自身毫無利害沖突,以至于大部分老師的育人態度產生不良轉變。這也反應出農村教育工自身素養的問題,想要成千上萬個徐本禹,唯恐不簡潔。另外農村學校領導層教育理念落后,得不到及實更新,基層教育人才的缺乏,教育工更新周期過長,都是造成公辦學校教育質量下降的緣由。其次,縣教育局對公辦學校的教育質量監督力度不夠,公辦學校在其教學質量上簡單疏忽。雖然縣教育局有時到各鄉鎮村的學校進行檢查,但往往都是片面的,對于“教學質量”這一項起不到打算性的作用。縣教育局雖然依上級指示對各級老師進行過素養培訓和再教育,但對其效果和質量的把握上卻遠遠不夠,甚至陷入形式主義的旋渦。第三,就私立學校而言,優越的管理制度保證了其教學質量。私立學校都進行封閉式管理,同學皆寄宿于校內,滿意了同學對求學環境的要求。老師工資與自已所教的課時和教學質量直接掛鉤,調動了廣闊老師的樂觀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第四,私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生存競爭,這也就促使了私立學校自身良好進展,最重要的是促使著各私立學校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以求生存。

由此,可以得出,農村家長往往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高質量的教育,學更多的學問,走出農村,而將孩子們送入學費昂貴私立學校學習,放棄收費較低甚至免費的公辦學校。從而得知,國家支持農村的大量教育經費,并未能給廣闊農夫減輕負擔,反而使他們的負擔較往日大大加重了。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二、農村家長的選擇

面對兩種性質的學校,面對兩種相差懸殊的教育質量,面對即將接受教育的下一代,面對自己的收成,農村的家長們無不考慮一再。一般來講農夫們對于教育孩子存在兩種思路:其一,讀書只求識,將來還當農夫,像是一種“放羊娃”式的哲學。其二,讀書還求讀書,將來走出農村,走出貧困,走進城市。對于在農村生活了幾輩子甚至幾十輩子的農夫來說,他們飽經了農夫的貧困與苦難,也布滿了對那些高層次生活的憧憬,于是在為下一代的道路選擇上,他們往往選擇后者,渴望兒女成龍成鳳,飛出去,以免孩子們因自己而輩輩受累。因此大部分農夫為孩子選擇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而對于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入私立學校的農村家長來說,他們將承受怎樣的經濟壓力呢?

我家住在河北省邱縣,也就是華北南部平原的農村,這里盛產小麥和棉花。在我們村中,每一個人最多可分到二畝地,為了增加收入人們都種棉花。鄰居吳大叔一家現在五口人,當時沒能接受方案生育,生了三個孩子——一個兒子,兩女兒。為了使兒女成才,早在五六年前,就將大兒子送入了縣城的向陽私立學校讀學校。而今兒子接著考入了縣城的私立英才中學,年學費1500元,書費200元。兩個女兒也都長大了,并都在居家較近的大馬堡私立盼望學校讀學校,兩人的年學費共800元,書費150元。三個孩子的生活費包括吃穿住行加起來大約每年得1500元。而按人口計算,吳大叔家可分到10畝地,這10畝地都種上棉花,每畝每年大約可產棉花500斤,純收入按多的算可以達到600元,那么他們全家一年的純收入為6000元,而對于農村的成人來說,把消費降低到最小,平均每天至少花4元錢,每人每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