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課時強化練 高三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_第1頁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課時強化練 高三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_第2頁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課時強化練 高三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_第3頁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課時強化練 高三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_第4頁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課時強化練 高三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選擇題1.[2023·廣東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如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2.[2023·湖南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據下表可知()時間事件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始置進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沒落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3.[2023·福建泉州模擬]明宣宗年間,票擬制度形成,內閣官員審閱大臣的奏章,并附上處理意見交由皇帝批復。皇帝若覺得票擬可行,便朱批下發到六部執行。這說明票擬制度()A.加強了中央集權B.促進內閣決策權制度化C.提高了決策效率D.推動中樞機構趨于成熟4.[2023·浙江卷]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刺史秩僅600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由此可知,西漢刺史的設置()A.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D.代表著社會履行監察官員的職能5.[2023·四川瀘州三模]西周時期實行國野分治,國人是以周部族為主體的統治部族成員,野人是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居民。春秋戰國時期,國野制出現破壞跡象,國人、野人合二為一,逐漸成為專制政權下的編戶齊民。這一變化()A.確立了土地私有制B.源于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C.促進國家形態轉變D.奠定專制集權的階級基礎6.[2023·福建漳州三模]清入關后,統治者將傳統的“大一統”思想發展成為“華夷一體”的新“大一統”政治思想,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破除土司割據局面,促進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團結。這()A.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B.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版圖C.推動了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D.實現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7.秦朝除規定了丞相總理財政經濟事務,收閱各地的“上計”之外,還首創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計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屬官柱下史負責審閱各郡縣、各部門呈送的有關戶口、墾土及錢谷出入的上計報告。這一制度的實行()A.加強了對地方的財政管控B.強化了三公之間的分權制衡C.擴大了御史大夫的監察權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8.[2023·陜西省商洛市模擬考試]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長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同時詔令“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將之官”“州縣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這些舉措()A.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B.完善了地方官員的升遷機制C.促成了察舉制到科舉制的過渡D.基于推進國家廉政建設考量9.[2023·安徽省淮北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宋代名臣柳開指出:“同年登第者,指呼為同年。其情愛相視如兄弟,以至子孫累代,莫不為昵比,進相援為顯榮,退相累為黜辱”,如王安石、司馬光等“皆假考試之名,以行其學說,展其勢力也”。這表明宋代科舉()A.促進了程朱理學的發展B.導致社會階層固化C.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強化D.易于形成朋黨集團10.[2023·河南省中原名校質量考評]明朝中期,皇帝因閣權過盛,重用吏部以對內閣進行制衡,吏部尚書成為事實上的外廷之長。與此同時,為防范吏部權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閣來加強內閣對吏部要務的參與。這說明了()A.內閣逐步成為法定行政中樞B.吏部已經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C.閣部制衡下君主專制的加強D.內閣與六部共同協作制約皇權11.[2023·白城市高三模擬]“軍機章京”實為軍機處的秘書,其車燈上貼有葫蘆式剪紙(寓緘口之意),以同其他大臣區分身份,他們根據軍機大臣從皇帝處所領旨意,分別擬旨,或明發,或廷寄。廷寄的密發最終要靠驛傳的嚴密性加以保證,驛傳文報需經過密封、交接、反饋等程序。由此可推知軍機處()A.同僚之間等級森嚴B.運作過程嚴謹縝密C.在實踐中權力擴大D.權力為章京所把持二、綜合題12.[2023·十堰市二模]科舉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大發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舉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唐中期以后,宰相群體中進士出身者達80%以上。兩宋時期,公平公正的原則得以繼續貫徹。據統計,宋朝科舉取士達10萬人,是唐朝的5倍多。隋唐之后,選拔標準的設定向治國經邦的方向發展。北宋科舉重經義、策論,元朝規定科舉考試要從四書五經中出題,明清兩朝則固定以經義和時務策為重點考試內容,對人才的要求逐漸向經義實務并重的方向細化。國家通過科舉考試逐漸確定的人才培養方向,輻射到全國的官辦學校和地方社學,形成了與科舉考試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體系。——摘自解揚《評價科舉制度應堅持兩分法》材料二甲午戰后,康有為指出:“中國之割地敗兵也,非他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凱、張之洞上奏:“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子永遠無實在之學問,國家永遠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于富強,即永遠不能爭衡于各國。”隨后清政府確立兼顧普通教育、實業教育和師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學制,并于1905年諭令停科舉以廣學校。科舉停廢導致傳統社會秩序和支撐官僚系統以及促使儒家文化傳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鏟除,帶來了社會震蕩、政治混亂和文化斷裂等后果。在科舉被廢后,出現為科舉平反的呼聲。孫中山說:“唐宋厲行考試,明清峻法執行……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更有學者認為科舉制所蘊含的現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時代的生命力。——摘編自劉海峰《科舉革廢與辛亥革命》(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科舉制的特點。(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末民初有識之士對科舉制的前后態度,并分別指出其原因。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選擇題1.[2023·廣東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如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機構被細化規范成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屬于中央機構,而且六部分工更為明確,D項正確;圖示內容主要體現的是中央機構分工更為明確,并不能體現中樞決策權的加強,排除A項;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提高了政令的執行效率,排除C項。2.[2023·湖南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據下表可知()時間事件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始置進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沒落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依據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廢除,科舉制誕生,接著又恢復,又廢除。如此反復,說明這一時期門閥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強大,科舉制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總體趨勢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科舉制有弊端,排除B項;材料不能反映門閥觀念的強化,排除C項;九品中正制在唐時已被再度廢除,排除D項。3.[2023·福建泉州模擬]明宣宗年間,票擬制度形成,內閣官員審閱大臣的奏章,并附上處理意見交由皇帝批復。皇帝若覺得票擬可行,便朱批下發到六部執行。這說明票擬制度()A.加強了中央集權B.促進內閣決策權制度化C.提高了決策效率D.推動中樞機構趨于成熟根據材料可知,票擬制度中官員在審閱奏章時附上處理意見交由皇帝批復,皇帝若覺得票擬可行,便朱批下發到六部執行,這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項正確;中央集權是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排除A項;內閣沒有決策權,排除B項;票擬制度不是中樞機構趨于成熟,排除D項。4.[2023·浙江卷]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刺史秩僅600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由此可知,西漢刺史的設置()A.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D.代表著社會履行監察官員的職能根據材料“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刺史秩僅600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及所學知識可知,刺史是代表中央監察地方官員,位卑權重,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央派下去的刺史監察地方,而沒有強調地方,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不是說代表著社會履行監察官員的職能,排除D項。5.[2023·四川瀘州三模]西周時期實行國野分治,國人是以周部族為主體的統治部族成員,野人是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居民。春秋戰國時期,國野制出現破壞跡象,國人、野人合二為一,逐漸成為專制政權下的編戶齊民。這一變化()A.確立了土地私有制B.源于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C.促進國家形態轉變D.奠定專制集權的階級基礎根據材料“國野制出現破壞跡象,國人、野人合二為一,逐漸成為專制政權下的編戶齊民”可知由國野分治到國野合一,這促進了國家形態轉變,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國野合一,不能得出土地私有制確立,排除A項;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根源是生產力的進步,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新階級的出現,排除D項。6.[2023·福建漳州三模]清入關后,統治者將傳統的“大一統”思想發展成為“華夷一體”的新“大一統”政治思想,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破除土司割據局面,促進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團結。這()A.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B.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版圖C.推動了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D.實現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根據材料信息,清入關后,采用了“華夷一體”的新“大一統”政治思想,并通過一系列措施,來促進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團結,這些做法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出奠定了現代中國疆域版圖,排除B項;材料措施無法表明推動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排除C項;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實現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排除D項。7.秦朝除規定了丞相總理財政經濟事務,收閱各地的“上計”之外,還首創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計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屬官柱下史負責審閱各郡縣、各部門呈送的有關戶口、墾土及錢谷出入的上計報告。這一制度的實行()A.加強了對地方的財政管控B.強化了三公之間的分權制衡C.擴大了御史大夫的監察權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依據材料,秦朝規定丞相總理財政經濟事務,收閱各地的“上計”之外,還首創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計工作的制度,負責審閱各郡縣、各部門呈送的有關戶口、墾土及錢谷出入的上計報告,這反映了中央除了丞相總理財政經濟之外,御史大夫及其屬官主持上計工作,加強了對地方財政管控,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對地方財政經濟的重視,未體現中央內部行政、監察和軍事的相互制約,排除B項;秦朝首創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計工作的制度,是御史大夫負責經濟工作而非監察權的擴大,排除C項;材料反映秦中央加強了對地方財政經濟工作的管控,并非增加賦稅,所以中央財政收入不一定增加,排除D項。8.[2023·陜西省商洛市模擬考試]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長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同時詔令“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將之官”“州縣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這些舉措()A.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B.完善了地方官員的升遷機制C.促成了察舉制到科舉制的過渡D.基于推進國家廉政建設考量據材料“州縣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可知隋朝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故選A項;據材料“州縣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可知,材料所述是地方官員的任免而非升遷,排除B項;據材料“隋文帝取消了長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可知,廢除了九品中正制而非察舉制,排除C項;據材料“州縣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可知這些舉措沒有涉及廉政建設,排除D項。9.[2023·安徽省淮北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宋代名臣柳開指出:“同年登第者,指呼為同年。其情愛相視如兄弟,以至子孫累代,莫不為昵比,進相援為顯榮,退相累為黜辱”,如王安石、司馬光等“皆假考試之名,以行其學說,展其勢力也”。這表明宋代科舉()A.促進了程朱理學的發展B.導致社會階層固化C.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強化D.易于形成朋黨集團結合文中“進相援為顯榮,退相累為黜辱”“……展其勢力也”體現當時科舉制容易導致拉幫結派,故選D項;文中沒有體現科舉對理學發展的意義,排除A項;科舉制有利于促進階層的流動,排除B項;科舉制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排除C項。10.[2023·河南省中原名校質量考評]明朝中期,皇帝因閣權過盛,重用吏部以對內閣進行制衡,吏部尚書成為事實上的外廷之長。與此同時,為防范吏部權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閣來加強內閣對吏部要務的參與。這說明了()A.內閣逐步成為法定行政中樞B.吏部已經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C.閣部制衡下君主專制的加強D.內閣與六部共同協作制約皇權由材料“皇帝因閣權過盛,重用吏部以對內閣進行制衡,吏部尚書成為事實上的外廷之長。與此同時,為防范吏部權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閣來加強內閣對吏部要務的參與”可知明朝皇帝為了限制內閣與吏部的權力,利用雙方進行互相制衡,體現了閣部制衡下君主專制的加強,故選C項;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機構,排除A項;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機構,無法統率六部,排除B項;內閣與六部的權力都來自皇帝,無法制約皇權,排除D項。11.[2023·白城市高三模擬]“軍機章京”實為軍機處的秘書,其車燈上貼有葫蘆式剪紙(寓緘口之意),以同其他大臣區分身份,他們根據軍機大臣從皇帝處所領旨意,分別擬旨,或明發,或廷寄。廷寄的密發最終要靠驛傳的嚴密性加以保證,驛傳文報需經過密封、交接、反饋等程序。由此可推知軍機處()A.同僚之間等級森嚴B.運作過程嚴謹縝密C.在實踐中權力擴大D.權力為章京所把持由材料“他們根據軍機大臣從皇帝處所領旨意,分別擬旨,或明發,或廷寄。廷寄的密發最終要靠驛傳的嚴密性加以保證,驛傳文報需經過密封、交接、反饋等程序”可知,軍機處運行過程較為嚴謹縝密,故選B項;官員等級之分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軍機處在實踐中權力擴大,故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軍機處權力被章京所把持與史實不符,D項說法錯誤,排除。二、綜合題12.[2023·十堰市二模]科舉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大發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舉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唐中期以后,宰相群體中進士出身者達80%以上。兩宋時期,公平公正的原則得以繼續貫徹。據統計,宋朝科舉取士達10萬人,是唐朝的5倍多。隋唐之后,選拔標準的設定向治國經邦的方向發展。北宋科舉重經義、策論,元朝規定科舉考試要從四書五經中出題,明清兩朝則固定以經義和時務策為重點考試內容,對人才的要求逐漸向經義實務并重的方向細化。國家通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