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111-2016 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JGJ111-2016 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JGJ111-2016 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JGJ111-2016 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JGJ111-2016 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UDC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JJlmcJ1

JGJ111-2016

P備案號J2772-2016

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

技術規(guī)范

Technicalcodeforgroundwatercontrol

inbuildingandmunicipalengineering

2016-09-05發(fā)布2017-03-01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

根據(jù)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關于印發(fā)(2009年工程建設標準

規(guī)范制訂、修訂計劃〉的通知))(建標[2009J88號文)的要

求,規(guī)范編制組經(jīng)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jīng)驗,參考有關

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了本

規(guī)范。

本規(guī)范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和符號;3基本

規(guī)定;4勘察;5降水;6隔水帷幕;7回灌;8監(jiān)測。

本規(guī)范修訂的主要內容是:1將原規(guī)范適用范圍降水工程擴

展為地下水控制工程;2增加了隔水帷幕、回灌、監(jiān)測的設計和

施工的相關規(guī)定;3對原規(guī)范中總則、術語和符號、基本規(guī)定、

降水工程分類、降水工程勘察等內容進行了修改、補充和完善;

4對原規(guī)范降水工程設計、施工、監(jiān)測與維護、工程環(huán)境、技術

成果進行了合并、修改、補充和完善。

本規(guī)范中以黑體字標志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

執(zhí)行。

本規(guī)范由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負責管理和對強制性條文的解

釋,由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負責日常管理,由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

計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

建議,請寄送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

東城區(qū)東直門內大街177號,郵編:100007)。

本規(guī)范主編單位: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本規(guī)范參編單位:山東寧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

公司

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4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

中兵勘察設計研究院

中航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

公司

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

公司

北京市城建科技促進會

北京綜建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長凱巖土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市政三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本規(guī)范主要起草人員:武威郭明田楊根才蘇志剛

孫華波康景文魏建華顧主和

柳建國王曙光寧俊棟馬永琪

金淮高文新周與誠張國強

孫保衛(wèi)蘇河修郭星宇龐煒

周振鴻

本規(guī)范主要審查人員:梁金國徐張建高文生丘建金

楊俊峰吳永紅何平楊書濤

王長科

5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yrnbols……………………3

3BasicRequirements…….................…..................….5

3.1GeneralRequirements………5

3.2GroundwaterControlEngineeringClassification………………6

4Investigation……………·…………………..9

4.1GeneralRequirements………9

4.2SurveyPoint(Well)Arrangement…………10

4.3HydrogeologicalTest………11

4.4DeterminationofHydrogeologicalParameters………………14

4.5SpecialSiteHydrogeologicalInvestigation…16

5Dewatering.................…….........……...............….18

5.1GeneralRequirements………18

5.2Class出cationandSelectionofDewateringMethod…………19

5.3DesignandCalculationofDewatering………20

5.4DewateringSystemLayout…………………24

5.5DewateringConstruction…………..……….29

5.6ReceivingInspectionandM出ntenance………33

6GroundwaterCut-offCurtain…........…….35

6.1GeneralRequirements………35

6.2DesignofGroundwaterCut-offCurtain……35

6.3GroundwaterCut-offCurtainConstruction…38

6.4ReceivingInspectionandMaintenance………42

8

7ArtificialGroundwaterRecharge……........….........….44

7.1GeneralRequirements………44

7.2DesignofArtificialGroundwaterRecharge…44

7.3ArtificialGroundwaterRechargeConstruction………………47

7.4引TorkingMaintenanceandSealofWell………48

8Monitoring……..………….50

8.1GeneralRequirements………50

8.2GroundwaterMonitoring……51

8.3WaterYieldandSandContentMonitoring…52

8.4WaterQualityMonitoring…………………53

8.5DeformationObservation……54

8.6VisitatorialInspection………54

AppendixATheShapeCoefficientofWaterInjection

Test……........……….........….55

AppendixBCalculationofPitGroundwaterYield….........56

AppendixCCalculationandSelectionofSingleWell

WaterYield…........…………...................58

AppendixDTheFilterTypeandScopeofApplication……61

AppendixEPredictionofTube磯TellWaterLevel........….62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64

ListofQuotedStandards………........……..................….65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67

9

1總貝。

1.O.1為了在建筑與市政工程建設期間的地下水控制中貫徹執(zhí)

行國家技術經(jīng)濟政策,保護水資源和工程環(huán)境,做到安全適用、

確保質量、技術先進、經(jīng)濟合理,制定本規(guī)范。

1.O.2本規(guī)范適用于新建、擴建、改建的建筑與市政工程建設

期間地下水控制。

1.O.3地下水控制應正確處理工程建設與環(huán)境保護和節(jié)約水資

源的關系,確保工程環(huán)境安全和正常使用,保障建筑和市政工程

開挖和地下結構施工。

1.O.4建筑與市政工程地下水控制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外,尚應符

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1

2術語和符號

2.1術語

2.1.1地下水控制groundwatercontrol

為保證地下工程、基礎工程正常施工,控制和減少對工程

環(huán)境影響,而采取的排水、降水、隔水或回灌等工程措施的

統(tǒng)稱。

2.1.2降水dewateri噸

通過降水設計和施工,排除地表水體和降低地下水水位或水

頭壓力,滿足建設工程的降水深度和時間要求的工程措施O

2.1.3隔水帷幕groundwatercut-offcurtain

隔離、阻斷或減少地下水從圍護體側壁或底部進人開挖施工

作業(yè)面的連續(xù)隔水體。也稱為截水帷幕。

2.1.4囚灌artificialrecharge,artificialgroundwaterrecharge

將水尋|滲于地下含水層,補給地下水,穩(wěn)定地下水位,防止

地下水位降低使土體固結產生不均勻沉降的工程措施。

2.1.5滲井selfabsorbingwell

重力水通過井孔自行或抽水下滲至下部含水層的降水井。

2.1.6電滲井electro-drainagepointwell

利用軍占性土的電滲現(xiàn)象而達到降水目的的降水井。

2.1.7潛埋井buriedwell

埋至設計降水深度以下,以抽陣基坑、涵洞、隧道等底部殘

留的地下水的降水井O

2.1.8集水明排openpumpmg

用排水溝、集水井、?世水管、輸水管等組成的排水系統(tǒng)將地

表水、地下水排除的方法。

2.1.9工程環(huán)境e口gineeringenvironment

2

地下水控制工程影響范圍內包括既有建(構)筑物、道

路、地下設施、地下管線等基礎設施、巖土體及地下水體等的

統(tǒng)稱。

2.1.10信息化施工constructionwithinformationmethod

根據(jù)施工現(xiàn)場的地質情況和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對施工安全性進行判

斷并及時修正施工方案的施工方法。

t::I

2.2符τ5"

2.2.1尺寸參數(shù)

A→一面狀降水井點系統(tǒng)圍合的面積;鉆孔套管截面積;雙

環(huán)法試驗內環(huán)的底面積;

B條狀降水井點系統(tǒng)圍合的寬度;

D成井(孔)直徑;

d井點管內直徑;

H→一一潛水含水層厚度;水文地質試驗水頭;

Ha試驗士層的毛細壓力水頭;

Hw降水井點深度;

h隔水深度,基坑動水位至含水層底板的距離;

L一一線狀降水的長度;

M一一承壓含水層厚度;

Q一-總涌水量,回灌水量;水文地質試驗流量;

q設計單井出水量;

R影響半徑;

r→-回灌井點計算半徑;

r,第i個抽水井至觀測孔或計算點的距離;

ro基坑等效半徑;

s水位下降值,水位計算降深,地層沉降;

6N→←潛水含水層在自然情況下厚度和抽水試驗厚度的平

方差。

2.2.2性能參數(shù)

3

。郭鬧翻刷刷蛛術進罵

搖附昨川m

揣鬧劇明他m葉都鬧出葉

WFhh

--q--4!||fh'||-4

、市

3基本規(guī)定

3.1一般規(guī)定

3.1.1地下水控制應包括工程勘察、地下水控制設計、工程施

工與工程監(jiān)測等工作內容。

3.1.2地下水控制應綜合地方經(jīng)驗,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地

下水控制方案,有效控制對工程環(huán)境的影響,防止污染地下水,

減少地下水的抽排量。

3.1.3地下水控制設計和施工前應搜集下列資料:

1地下水控制范圍、深度、起止時間等;

2地下工程開挖與支護設計施工方案,擬建建(構)筑物

基礎埋深、地面高程等;

3場地與相鄰地區(qū)的工程勘察等資料,當?shù)氐叵滤刂乒?/p>

程經(jīng)驗;

4周圍建(構)筑物、地下管線分布狀況和平面位置、基

礎結構和埋設方式等工程環(huán)境情況;

5地下水控制工程施工的供水、供電、道路、排水及有無

障礙物等現(xiàn)場施工條件。

3.1.4當已有工程勘察資料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應進行補充勘

察或專項水文地質勘察。

3.1.5地下水控制設計應滿足下列功能規(guī)定:

1支護結構設計和施工的要求;

2地下結構施工的要求;

3工程周邊建(構)筑物、地下管線、道路的安全和正常

使用要求。

3.1.6地下水控制施工應根據(jù)設計要求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或專

項施工方案,并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5

1工程概況及設計依據(jù);

2分析地下水控制工程的關鍵節(jié)點,提出針對性技術

措施;

3制定質量保證措施;

4制定現(xiàn)場布置、設備、人員安排、材料供應和施工進度

計劃;

5制定監(jiān)測方案;

6制定安全技術措施和應急預案。

3.1.7地下水控制實施過程中,應對地下水及工程環(huán)境進行

監(jiān)測。

3.1.8地下水控制的勘察、設計、施工、檢測、維護資料應及

時分析整理、保存。

3.1.9地下水控制工程不得惡化地下水水質,導致水質產生類

別上的變化。

3.1.10地下水控制過程中抽排出的地下水經(jīng)沉淀處理后應綜合

利用;當多余的地下水符合城市地表水排放標準時,可排入城市

雨水管網(wǎng)或河湖,不應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3.1.11地下水控制施工、運行、維護過程中,應根據(jù)監(jiān)測資

料,判斷分析對工程環(huán)境影響程度及變化趨勢,進行信息化施

工,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適時啟動應急預案。

3.2地下水控制工程分類

3.2.1地下水控制方法可劃分為降水、隔水和回灌蘭類。各種

地下水控制方法可單獨或組合使用。

3.2.2地下水控制可根據(jù)控制方法、工程環(huán)境限制要求、工程

規(guī)模、地下水控制幅度、含水層特征、場地復雜程度,并結合基

坑圍護結構特點、開挖方法和工況等將地下水控制工程劃分為簡

單、中等復雜、復雜三級。

3.2.3地下水控制工程復雜程度劃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降水工程復雜程度可按表3.2.3-1確定;

6

2隔水工程復雜程度可按表3.2.3-2確定;

3當兩種以上地下水控制方法組合使用時,應劃分為復雜

工程。

表3.2.3-1降水工程復雜程度劃分

復雜程度分級

條件

簡單中等復雜復雜

工程環(huán)境限制要求無明確要求有一定要求有嚴格要求

面狀圍合面積5000,?A

A<5000A>20000

ACm2),?20000

降水工程

規(guī)模條狀寬度BCm)B<3.03.0,?B三三8.。B>8.0

線狀長度LCkm)L<0.5O.5,?L,?2.0L>2.0

水位降深值sCm)s<6.06.0,?s,?16.。s>16.0

含水層數(shù)單層雙層多層

承壓含水層頂板承壓含水層頂板

承壓水元承壓水

低于開挖深度高于開挖深度

走<0.1或

含水層特征滲透系數(shù)走Cm/d)O.1三三是,?20.。20.0<k,?50.。

走>50.0

構造簡單,構造較簡單、構造復雜、

構造裂隙發(fā)育程度

裂隙不發(fā)育裂隙較發(fā)育裂隙很發(fā)育

巖溶發(fā)育程度不發(fā)育發(fā)育很發(fā)育

場地復雜程度簡單場地中等復雜場地復雜場地

注1降水工程復雜程度分類選擇以工程環(huán)境、工程規(guī)模和降水深度為主要條

件,符合主要條件之一即可,其他條件宜綜合考慮;

2長寬比小于或等于20時為面狀,大于20且小于或等于50時為條狀,大于

50時為線狀;

3場地復雜程度分類根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

確定。

7

表3.2.3-2隔水工程復雜程度分類

復雜程度分類

條件

簡單中等復雜復雜

工程環(huán)境限制要求元明確要求有一定要求有嚴格要求

隔水深度h(m)h~7.07.0<h~13.0h>13.0

含水層含水層數(shù)單層雙層多層

特征滲透系數(shù)以m/d)是三二20.020<k~50是>50

場地復雜程度簡單場地中等復雜場地復雜場地

注1隔水工程復雜程度分類選擇以工程環(huán)境和隔水深度為主要條件,符合主要

條件之一即可,其他條件宜綜合考慮;

2場地復雜程度分類根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準《巖士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

確定。

3.2.4地下水控制設計施工的安全等級應按表3.2.4分為一級、

二級、蘭級。

表3.2.4安全等級分類

地下水控制工程復雜程度安全等級

復雜一級

中等復雜二級

簡單三級

8

4勘察

4.1一般規(guī)定

4.1.1地下水控制工程勘察應查明場地及其周邊區(qū)域的水文地

質條件,提供地下水控制設計、施工所需的水文地質參數(shù)和巖土

參數(shù)。

4.1.2地下水控制勘察應根據(jù)工程設計需要開展。地下水控制

勘察工作可與巖土工程勘察合并進行。對于特殊場地或工程需要

時,可進行補充勘察或專項地下水控制勘察。

4.1.3地下水控制勘察應在搜集已有資料和現(xiàn)場踏勘后制定勘

察方案??辈斓姆秶热莺凸ぷ髁繎鶕?jù)地下水控制設計和施

工的技術要求、工程復雜程度及已有資料等確定。

4.1.4地下水控制勘察應包括下列主要工作:

1搜集場地及其周邊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已有建筑

物、管線、地下構筑物的分布和埋設資料,擬建建(構)筑物平

面布置和基礎埋深等設計資料及要求等;

2搜集區(qū)域性氣候資料;

3查明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埋藏條件,主要含水層的分布規(guī)

律、巖性特征,地下水類型、流向、水位、水質及其變化幅度,

當場地有多層對工程有影響的地下水時,分層量測地下水位,并

查明各含水層之間的補排關系;

4查明基巖裂隙、巖溶發(fā)育程度、富水性;

5查明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地表水體和地下

河系的分布及其與工程場地的水力聯(lián)系;

6確定各含水層的滲透系數(shù)等水文地質參數(shù);

7確定地下水控制穩(wěn)定、變形計算等所需的巖土參數(shù);

8提出地下水控制方法的建議。

9

4.2勘察工作布置

4.2.1勘察工作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勘察工作布置應滿足地下水控制設計要求;

2抽水試驗井應充分考慮地下水類型和含水層的富(透)

水性,并結合地下水控制工程的需要確定;

3觀測孔的布置與抽水試驗井的距離宜為(l~2)倍含水

層厚度,宜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

4勘察孔、抽水試驗井、觀測孔的數(shù)量宜根據(jù)地下水控制

工程復雜程度按表4.2.1的規(guī)定布置。

表4.2.1地下水控制每個含水層勘察數(shù)量表

復雜程度勘察孔(個)抽水試驗井(個)觀測孔(個)

簡單111

中等2~31~22~4

復雜>3>2>4

4.2.2勘察孔深度應能控制對工程有影響的含水層,并滿足地

下水控制工程設計的要求,勘察孔孔徑不宜小于91mmo

4.2.3抽水試驗井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深度應能控制對工程有影響的含水層;

2抽水試驗井宜為完整井;

3井管直徑在松散層中不應小于200mm,在基巖中不應小

于150mm;

4過濾器結構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guī)

范))GB50027的有關規(guī)定;

5沉靜、管長度宜為lm~2m;

6水泵置人設計降水深度以下不應少于2mo

4.2.4觀測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觀測孔底部宜進入最大降深水位以下3m;

2孔徑宜為50mm~100mm;

10

3深度、過濾器位置應與抽水試驗井一致;

4沉砂管長度宜為50cm~60cm。

4.3水文地質試驗

4.3.1水文地質參數(shù)的現(xiàn)場測試方法應根據(jù)含水層分布、土層

滲透性、工程特點及設計要求進行選擇,對工程影響范圍內多層

含水層應分層進行水文地質參數(shù)測試。

(1)抽水試驗

4.3.2抽水試驗方法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抽水試驗方法可按表4.3.2選擇。

表4.3.2抽水試驗方法和應用范圍

試驗方法應用范圍

簡易抽水粗略估算弱透水層的滲透系數(shù)

單孔抽水初步測定含水層的滲透系數(shù)

多孔抽水較準確測定含水層的各種參數(shù)

2簡易抽水或單孔抽水試驗可采用提水試驗方法或穩(wěn)定流

抽水試驗方法。

3多孔抽水試驗可采用非穩(wěn)定流或穩(wěn)定流抽水試驗方法。

4.3.3穩(wěn)定流抽水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抽水試驗應進行3次降深,每次降水深度宜為最大降水

深度的1/3;

2穩(wěn)定延續(xù)時間宜為8h~24h;

3動水位和出水量觀測,宜在抽水開始后的5min、10min、

15mi隊20min,25min、30min各測一次,其后宜每隔30min或

60min測一次;水溫、氣溫宜每隔2h~4h同步量測一次;

4抽水停止后應進行恢復水位觀測,觀測時間間隔同動水

位觀測時間。

4.3.4非穩(wěn)定流抽水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1

1采用定流量時,流量變化幅度不宜大于3%;采用定降

深抽水時,水位變化幅度不宜超過1%。

2抽水試驗的延續(xù)時間可根據(jù)含水層的導水性、儲水能力、

觀測孔的數(shù)量及距抽水孔(井)的距離,結合所采用的非穩(wěn)定流

計算方法和實際需要來確定,并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承壓水應根據(jù)水位下降值與時間對數(shù)[s一19t]關系曲

線確定,潛水應根據(jù)含水層變化平方差與時間對數(shù)

[[:).h2-1gt]關系曲線確定;

2)當曲線呈直線狀,延續(xù)時間在19t軸上的投影數(shù)值不

應少于兩個對數(shù)周期;

3)當曲線有拐點時,宜延續(xù)時間至拐點后出現(xiàn)水平線的

最初時刻。

3試驗時應觀測出水量和動水位,觀測時間宜在抽水開始

后的第(1、2、3、4、6、8、10、15、20、25、30、40、50、

60、80、100、120)min各觀測一次,以后每隔30min觀測一

次,直至結束。

4抽水停止后應進行恢復水位觀測,觀測時間間隔同抽水

試驗。

CID注水試驗

4.3.5注水試驗可根據(jù)不同試驗方法的適用條件按表4.3.5

選擇。

表4.3.5注水試驗方法的適用條件

注水試驗方法適用巖土層

鉆孔常水頭注水試驗砂、礫石、卵石等強透水地層

鉆孔降水頭注水試驗粉砂、粉土、薪性土等弱透水地層

試坑注水試驗包氣帶非飽和巖土層

L一一一一

4.3.6注水試驗的鉆孔和試驗段隔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注水試驗應采用套管護壁,清水鉆進,鉆孔直徑不宜小

12

于91mm;

2鉆孔到達預定的試驗深度后,清理孔內殘土;孔底沉淀

物厚度不應大于50mm;

3試驗段宜位于同一地層,土層試驗段長度宜為1.5m,最

長不應大于5m;

4對孔底進水的試驗段應采用套管塞隔離;對孔底和孔壁

同時進水的試驗段應采用栓塞隔離,當可能產生孔壁餌塌時,應

采用花管護壁。

4.3.7鉆孔常水頭注水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試驗段隔離后,應向管內注人清水,調節(jié)注水流量,使

管中水位高出地下水位一定高度并保持穩(wěn)定,同時應測定試驗水

頭值;

2應保持試驗水頭不變,觀測注人流量,開始5次流量觀

測應為每5min一次,以后應為每20min一次并至少觀測兩次,

同時繪制Q-t曲線;

3當最終的測讀流量與最后2h的平均流量之差不大于

10%時,即可結束試驗。

4.3.8鉆孔降水頭注水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鉆孔降水頭注水試驗宜用于飽和的弱透水土層;

2試驗段隔離后,應向套管內注人清水,管中水位高出地

下水位一定高度后,應停止注水,并開始計時觀測水位下降;

3水位觀測開始5次應為每5min一次,然后3次應為每

10min一次,其后可按30min間隔進行;

4當試驗水頭下降到初始試驗水頭的O.3倍或連續(xù)觀測10

次以上且觀測點水頭比與時間關系呈直線時,可結束試驗;

5試驗完成后應繪制t-lnCHt/Ho)曲線。

4.3.9雙環(huán)法試坑注水試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在選定的試驗位置,挖圓形或方形試驗坑至預定深度,

直徑或邊長不應小于500mm,底部修平,且不得擾動試驗土層

結構;

13

2將直徑分別為250mm和500mm的兩個鐵環(huán)按同心圓狀

壓人試驗坑底,壓人深度宜為50mm~80mm,壓人過程中不得

擾動試驗土層結構;

3在內環(huán)及內、外環(huán)之間環(huán)底鋪上厚20mm~30mm的粒

徑為5mm~10mm的細礫緩沖層;

4用兩個流量瓶同時向內環(huán)和內、外環(huán)之間注水,水深均

應為100mm。注水過程中流量瓶通氣孔管口距坑底應保持

100mm不變;

5注人流量觀測開始5次觀測時間間隔應為5min,以后觀

測時間間隔應為30min并至少觀測兩次;

6當連續(xù)兩次觀測的內環(huán)注人流量之差不大于10%時,可

結束試驗,并應取最后一次內環(huán)注人流量作為計算值。

4.4水文地質試驗參數(shù)計算

4.4.1水文地質參數(shù)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采用與場地水文地質條件相適應的計算公式;

2應采用與地下水控制設計水位降深相近的水位變化值。

4.4.2抽水試驗的滲透系數(shù)可根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準《供水水文地

質勘察規(guī)范))GB50027進行計算。

4.4.3注水試驗的滲透系數(shù)可按下列公式進行計算:

1鉆孔常水頭注水試驗的滲透系數(shù)可按下式計算:

走=JL(4.4.3-1)

FH

式中:是士的滲透系數(shù)(cm/s);

Q一→穩(wěn)定水流流量(cm3/s);

F一二形狀系數(shù)(cm),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A選用;

H試驗水頭(cm)。

2飽和帶鉆孔降水頭注水試驗的滲透系數(shù)可按下列公式

計算:

h=4(4.4.3-2)

FT

14

T=(tlb)/lnE(4.4.3-3)

式中:是一一士的滲透系數(shù)(cm/s);

T一一-注水試驗的滯后時間(s);

H]一一-試驗開始后,在時間t]時的試驗水頭(cm);

H2試驗開始后,在時間t2時的試驗水頭(cm);

A鉆孔套管截面積Ccm2);

F形狀系數(shù)Ccm),可根據(jù)本規(guī)范附錄A選用。

3雙環(huán)法試坑注水試驗的滲透系數(shù)可按下式計算:

走=Qz/ACH十z十0.5Ha)(4.4.3-4)

式中:走試驗土層的滲透系數(shù)(cm/s);

Q內環(huán)的注入流量Ccm3/s);

A一一-內環(huán)的底面積Ccm2);

H試驗水頭(cm);

z一一從試坑Jê'i算起的滲入深度(cm);

Ha-一試驗土層的毛細壓力水頭(cm),可按表4.4.3取值。

表4.4.3不同土層的毛細壓力水頭H.

土層名稱Ha(cm)土層名稱Ha(cm)

稀土100細砂20

粉質教土80中哇t10

粉土40~60粗砂5

粉砂30

4.4.4降水影響半徑的確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采用有觀測孔的抽水試驗資料時,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

H共水水文地質勘察規(guī)范))GB50027的規(guī)定計算;

2無抽水試驗資料時,可按當?shù)仡愃频乃牡刭|條件下其

他地段的參數(shù)值或當?shù)亟?jīng)驗值采用比擬法確定;

3對安全等級為二級或三級的地下水控制工程,可按下列

公式計算:

15

潛水含水層:R=2sw/:百(4.4.4-1)

承壓水含水層:R二10swfk(4.4.4-2)

非穩(wěn)定流:R二1.5jQi(4.4.4-3)

式中:是土的滲透系數(shù)(m/d);

a-一壓力傳導系數(shù)(m2/d);

t←一抽水的延續(xù)時間(d);

H←→一潛水含水層的厚度(m);

Sw水位陣深(m)。

4.5特殊條件的勘察

4.5.1基巖裂隙水地區(qū)勘察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查明基巖風化程度、范圍和深度;

2應查明構造裂隙性質、分布、發(fā)育情況、產狀特征;

3應查明基巖裂隙的導水性、充填物和巖脈阻水性;

4應查明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5應查明地下水(泉水)水位、水量、水質情況;

6應預測構造斷層破碎帶突水可能性;

7應充分利用物探查明基巖構造和裂隙發(fā)育;

8勘察工作量應能控制主要含水構造和破碎帶,并提供水

文地質參數(shù)。

4.5.2巖溶地區(qū)勘察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查明第四系地層的巖性、厚度、分布,第四系地層與

下伏巖簾的接觸關系;

2應查明巖溶發(fā)育規(guī)律,淺層與深層巖溶的關系;

3應查明巖溶發(fā)育與地貌、構造、巖性的關系;

4應查明巖榕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以及泉水露

頭的成因和條件,查明垂直循環(huán)帶、水平循環(huán)帶及季節(jié)循環(huán)帶

深度;

5應調查地下水或泉水水位、水量、水質的動態(tài)變化,宜

16

布置長期觀測孔,并對泉水或巖榕地下水露頭同步觀測,宜進行

連通試驗;

6應預測降水影響,判斷產生地面沉陣、淘空、塌陷、突

水的可能性;

7應充分利用地面調查和物探成果;

8勘察工作布置應能控制降水范圍和外圍地區(qū)水力聯(lián)系;

9勘察孔數(shù)量應能控制主要巖榕發(fā)育帶和深層巖洛發(fā)育帶

的狀況。

4.5.3水下工程的勘察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勘察控制范圍宜大于降水范圍1倍;

2勘探孔深度宜為基坑或地下工程底板深度的(2~3)倍;

3勘探點的定位允許偏差應為::1::0.5m;

4應查明地表水(海水、河渠、湖塘、水庫等)分布;

5應查明地表水的多年及年內變動幅度、流速、流向、水

文氣象、水道變遷等特征,預測其施工期間可能變動趨勢;

6應查明地表水的含在!、量和水下沉積物特征;

7應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排關系;

8應查明水下地層的物理、力學、化學'性質;

9應預測地下水控制可能產生的不良地質現(xiàn)象和工程環(huán)境

影響。

17

5降水

5.1一般規(guī)定

5.1.1降水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明確設計任務和依據(jù);

2應根據(jù)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基坑開挖工況、工程

環(huán)境條件進行多方案對比分析后制定降水技術方案;

3應確定降水井的結構、平面布置及剖面圖,以及不同工

況條件下的出水量和水位降深;

4應提出對周邊工程環(huán)境監(jiān)測要求,明確預警值、控制值

和控制措施;

5應提出降水運行維護的要求,提出地下水綜合利用方案;

6應提出降水施工質量要求,明確質量控制指標;

7應預測可能存在的施工缺陷,制定針對性的修復預案。

5.1.2采用三維數(shù)值模擬進行降水設計時,應進行專門的水文地

質試驗,查明水文地質和巖土條件,獲取設計所需的各項參數(shù)。

5.1.3基巖裂隙地區(qū)降水設計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設計井位應能控制風化層厚度和構造裂隙帶;

2應根據(jù)裂隙水的性質,采用相關公式計算涌水量、水位

變化,并經(jīng)抽水試驗驗證;

3應根據(jù)與區(qū)域構造和含水層溝通情況,確定預防突涌措

施,并應制定觀測方案。

5.1.4巖梅地區(qū)降水設計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設計井位應能控制巖溶構造裂隙和主要巖溶發(fā)育帶;

2應進行涌水量、水位預測,并經(jīng)現(xiàn)場試驗驗證;

3應提出防止成井后突水現(xiàn)象發(fā)生的輔助措施;

4應對相鄰地區(qū)泉水衰減、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進行預測

18

和觀測;

5應根據(jù)巖榕水的特點,采取以排為主、排堵結合的處理

措施。

5.1.5水下工程的降水設計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選擇可靠的圍堪、筑島、校橋等方法排除地表水;

2應采取防止地表水與地下水連通措施;

3選擇堵截工程措施時應加強試驗和觀測。

5.1.6對濱海地區(qū)降水,應提出防止海水入侵、淡水資源遭受

污染的措施。

5.1.7降水運行時間應滿足地下結構施工的要求,當存在抗浮

要求時應延長降水運行工期。

5.1.8降水完成后應及時封井。

5.2降水方法的分類和選擇

5.2.1降水方法應根據(jù)場地地質條件、降水目的、降水技術要

求、降水工程可能涉及的工程環(huán)境保護等因素按表5.2.1選用,

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地下水控制水位應滿足基礎施工要求,基坑范圍內地下

水位應降至基礎墊層以下不小子O.5m,對基底以下承壓水應降

至不產生坑底突涌的水位以下,對局部加深部位(電梯井、集水

坑、泵房等)宜采取局部控制措施;

2降水過程中應采取防止土顆粒流失的措施;

3應減少對地下水資源的影響;

4對工程環(huán)境的影響應在可控范圍之內;

5應能充分利用抽排的地下水資源。

表5.2.1工程降水方法及適用條件

降水深度

土質類別m

填土、勃性土、粉士、

砂土、碎石土

19

續(xù)表5.2.1

滲透系數(shù)降水深度

土質類別

占古!(m/d)(m)

真空井點粉質幸自土、粉土、砂土O.01~20.。單級:;:;;;6.多級:;:;;;12

噴射井點粉土、砂土0.1~20.0主三20

粉土、砂土、碎石土、

管井>1不限

巖石

降粉質稀土、粉土、砂由下伏含水層的埋藏|

滲井>0.1

水土、碎石土條件和水頭條件確定

軍古性土、粉土、砂土、

輻射井>0.14~20

碎石土

軍古性土、淤泥、淤泥質

電滲井:;:;;;0.1主三6

秸土

潛埋井粉土、砂土、碎石土>0.1:;:;;;2

5.2.2地下水控制應采取集水明排措施,攔截、排除地表(坑

頂)、坑底和坡面積水。

5.2.3當采用滲井或多層含水層降水時,應采取措施防止下部

含水層水質惡化,在降水完成后應及時進行分段封井。

5.2.4對風化巖、秸性土等富水性差的地層,可采用降、排、

堵等多種地下水控制方法。

5.3降水設計計算

5.3.1降水設計計算宜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基坑涌水量;

2設計單井出水量;

3降水井的數(shù)量、深度、濾水管長度;

4承壓水降水基坑開挖底板穩(wěn)定性計算;

5降水區(qū)內地下水位的預測計算;

6降水引起的周邊地面沉降計算。

20

5.3.2基坑涌水量可根據(jù)地下水類型、補給條件、降水井的完

整性,以及布井方式等因素,按本規(guī)范附錄B計算確定。

5.3.3設計單井出水量可根據(jù)降水井類型、地層等按本規(guī)范附

錄C計算和選用。

5.3.4降水井的數(shù)量可根據(jù)基坑涌水量和設計單井出水量按下

式計算:

n=àQ/q(5.3.4)

式中:η一一一降水井數(shù)量;

Q→一基坑涌水量(m3/d),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B計算確定;

q一一單井出水量(m3/d),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C計算確定;

A一一調整系數(shù),一級安全等級取1.2,二級安全等級取

1.1,三級安全等級取1.0。

5.3.5對于承壓水降水工程,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承壓水降水應設置備用井,備用井數(shù)量應為計算降水井

數(shù)量的20%;

2承壓水降水基坑開挖底板突涌穩(wěn)定性計算應按下列公式

進行:

1:與1.1(5.3.5)

式中:比-一基坑開挖面至承壓水層頂板之間土體的天然重度

(kN/m3);

hs→二基坑開挖面至承壓水層頂板之間的距離(m);

如一二承壓含水層頂板處的水頭壓力值(kPa)。

5.3.6降水井的深度可根據(jù)基底深度、降水深度、含水層的埋

藏分布、地下水類型、降水井的設備條件以及降水期間的地下水

位動態(tài)等因素按下式確定:

HwHWl十Hw2十HW3十Hw4十HW5十H咐(5.3.6)

式中:Hw降水井點深度(m);

HWl一一基底深度(m);

Hw2二十降水水位距離基坑底要求的深度(m);

21

HW3一二可按i?ro取值川為水力坡度,在降水井分布范

圍內宜為1/10~1/15;ro為降水井分布范圍的等

效半徑或降水井排間距的1/2(m);

Hw4--降水期間的地下水位變幅(m);

HW5一一降水井過濾器工作長度(m);

Hw幣一一→沉砂管長度(m),宜為1m~3m。

5.3.7過濾器類型及長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過濾器類型及孔隙率可根據(jù)工程條件按本規(guī)范附錄D

選擇;

2對真空井點和噴射井點,過濾器的長度不宜小于含水層

厚度的1/3;

3管井過濾器長度宜與含水層厚度一致。當含水層較厚時,

過濾器的長度可按下式計算確定:

q

1=(5.3.7)

π.d.ne.v

式中:q一一單井出水量(m3/s);

ne一一濾水管的有效孔隙率,宜為濾水管進水表面孔隙率

的50%;

d一一濾水管的外徑(m);

u一一濾水管進水流速(m/s),可由經(jīng)驗公式v=Jk/15

求得,走為土的滲透系數(shù)(m/s)。

5.3.8降水設計應對影響區(qū)域內的地下水位進行預測,并應符

合下列規(guī)定:

1降水井點系統(tǒng)圍合區(qū)域內,任一點的實測地下水位應滿

足設計降深水位要求;

2當降水影響范圍內存在隔水邊界、地表水體或水文地質

條件變化較大時,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對計算的單井出水量和地下水

位降深進行適當修正;

3管井降水水位預測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E的規(guī)定進行計算。

5.3.9降水引起的沉降量可按下式計算:

2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