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2023學年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思謙學校七年級(下)期中生物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共20.0分)1.下列不屬于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根本區別的是()A.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B.腦發育的程度C.生活環境 D.運動方式【答案】C【解析】【分析】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于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現代類人猿,以樹棲生活為主,另一支卻由于環境的改變慢慢的進化成了人類。【詳解】現代類人猿與人的根本區別包括:①運動方式不同。類人猿主要是臂行;人類則是直立行走。②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會制造工具;人類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種簡單和復雜的工具。③腦發育的程度不同。類人猿腦的容量約為400mL,沒有語言文字能力;人腦的容量約為1200mL,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文字能力。可見,生活環境不屬于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根本區別。ABD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2.學習時,框架圖是幫助我們理解生物學概念的有效方法,下列選項中符合框架圖中I、II、Ⅲ對應關系的是()A.I-子宮、II-輸卵管、Ⅲ-胎兒 B.I-睪丸、II-精子、Ⅲ-雄性激素C.I-受精卵、II-胚胎、Ⅲ-胎兒 D.I-生殖系統、II-卵巢、Ⅲ-卵細胞【答案】B【解析】【分析】從圖中知Ⅰ范圍大于Ⅱ和Ⅲ,Ⅱ和Ⅲ屬于并列關系。【詳解】A.胎兒生活在子宮內半透明的羊水中,通過胎盤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沒有從屬關系,不符合題意。B.睪丸是男性的主要性器官,能夠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符合題意。C.受精卵發育成胚胎,胚胎發育成胎兒,不符合題意。D.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統的一組分,卵巢產生卵細胞,不符合題意。故選B。3.2021年,我國出臺了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鼓勵年輕大婦生育三個孩子。如圖為人的受精卵發育成胚胎的過程,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過程①②是在子宮中進行的B.分娩是新生命的起點C.受精卵需經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胚胎D.胎兒和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是臍帶【答案】C【解析】【分析】圖中①、②表示受精卵進行細胞分裂、③表示細胞分化形成組織。【詳解】A.過程①、②表示受精卵在輸卵管內進行細胞分裂,A錯誤。B.受精的過程:精子進入陰道,緩緩通過子宮,在輸卵管內與卵細胞相遇,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輸卵管,受精卵是新生命的起點,B錯誤。C.細胞是動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由細胞分化形成組織,動物體的主要組織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系統,動物體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運動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最后由這八大系統構成完整的動物體。因此受精卵需經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胚胎,C正確。D.胎兒和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是胎盤,D錯誤。故選C。
4.在日常生活中會有女性出現月經不調的現象,這種現象一般與體內的性激素分泌失調有關,這與如圖中哪部分的功能有關?()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分析】觀圖可知:①卵巢、②輸卵管、③子宮、④陰道。【詳解】性發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男性的睪丸和女性的卵巢能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進第二性征的出現,使得男孩和女孩的體形發生很大的變化,男孩身高突增,出現喉結、腋毛、陰毛以及聲音變粗等,女孩也是身高突增,其次乳房增大,脂肪積累增多,身體豐滿,臀部變圓等。月經不規律,由于體內激素失衡造成的,所以與①卵巢有關。故選A。5.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出現第一性征 B.有了強烈的獨立意識C.心臟和肺的功能明顯增強 D.男孩出現遺精【答案】A【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一個生長和發育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其次是體重增加,另外,神經系統和心、肺等內臟器官的功能也顯著增強。其次性發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性激素的分泌使得青春期的男性、女性出現第二性征。【詳解】A.第一性征是出生就有的,男女生殖器官的差異,A錯誤。B.進入青春期,青少年有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但是遇到挫折又有依賴性,B正確。C.進入青春期后心臟和肺的功能明顯增強,C正確。D.進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發育至成熟,男性的睪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夠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進第二性征的出現,男孩出現遺精,女孩出現月經,D正確。故選A。
6.進入青春期,女性特有的發育特點是()A.月經 B.遺精 C.身高突增 D.長出體毛【答案】A【解析】【分析】男女孩進入青春期的主要標志是:男孩出現遺精,女孩出現月經。【詳解】進入青春期之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發育,并出現了一些羞于啟齒的生理現象:男孩出現遺精,女孩出現月經。遺精是指男孩在睡夢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現象;月經是指進入青春期之后,女子每月一次的子宮內膜脫落引起的出血現象,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因此BCD錯誤,A正確。故選A。7.關于“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這一探究實驗,說法不正確的是()A.實質測量的是食物燃燒放出的熱能B.測量使用的溫度計的下端要浸入水中,但不要接觸錐形瓶的瓶底C.選用的食物要一直燃燒到只剩下灰白色的灰D.不斷優化實驗裝置,最終測得的數據會等于食物中所含的真實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動力,另一部分轉化成熱能釋放出去。【詳解】A.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可以用燃燒的方法,每克食物完全氧化燃燒時所釋放的熱量叫做熱價,通過測量食物燃燒放出的熱能來測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A正確。B.溫度計的下端浸入水中,但不要觸瓶底,否則處理數據不準確,B正確。C.為保證實驗的準確性,食物要一直燃燒到只剩下灰白色的灰燼,C正確。D.實驗過程中會有熱量的散失,即使不斷優化實驗裝置,最終測得的數據也仍然會小于食物中所含的真實能量,D錯誤。故選D。
8.吃素的張某這段時間一到晚上就看不清東西,去醫院檢查咨詢醫生得知,他這種病癥是因為缺乏某種維生素導致的,醫生依據他的飲食習慣給他提了些飲食建議,下列哪個選項是醫生的診斷結果和飲食建議()A.維生素C缺乏癥,多吃新鮮瓜果蔬菜B.夜盲癥,缺維生素A,多吃動物肝臟類食物C.干眼癥,缺維生素B,多吃豆谷類粗糧D.夜盲癥,缺維生素A,多吃綠色蔬菜瓜果等食物【答案】B【解析】【分析】夜盲癥就是在暗環境下或夜晚視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見東西。【詳解】夜盲癥是由于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維生素A主要來源于動物肝臟、魚肝油中,胡蘿卜中的胡蘿卜素可以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故夜盲癥患者可常吃動物肝臟、魚肝油、胡蘿卜。故選B。9.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怎樣吃更健康,成為更多人的追求,下列有關敘述合理的是()A.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的關鍵時期,應該多食用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B.糖類是人體的備用能源物質,必須每天大量攝入C.人體對無機鹽的需要量很少,可以由其他營養物質代替D.油脂會引起肥胖,要嚴格避免攝入【答案】A【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類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每一類營養物質都是人體所必需的。【詳解】A.人的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都離不開蛋白質。青少年處于長身體的關鍵時期,應多補充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A正確。B.糖類是人體主要的能源物質,如果每天大量攝入糖類,多余的糖類會轉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從而導致肥胖,B錯誤。C.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少,但一旦缺乏維生素,就會影響人體正常的生長和發育,還會引起疾病,所以不能用其他營養物質代替,C錯誤。D.油脂能提供脂肪,脂肪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營養物質,因此不能拒絕食用,D錯誤。故選A。
10.膠囊藥是我們常見的一類藥物,藥物被包裹在淀粉制成的膠囊中服用,從消化方面來看,相關分析正確的是()A.裝在淀粉膠囊內,藥物會慢慢滲出,療效更好B.胃能分解消化淀粉C.胃不能分解消化淀粉,吞服膠囊可經胃進入小腸,可減少藥物對胃的刺激D.膽汁不能消化淀粉,減少了對小腸的刺激【答案】C【解析】【分析】藥物主要是在小腸內吸收的。在胃中淀粉不被消化。【詳解】胃液內的胃蛋白酶只能把蛋白質初步消化為多肽,膠囊的成分是淀粉,胃對淀粉沒有消化作用,因此將對胃有較大刺激性的藥物放在淀粉制成的膠囊中,膠囊會完好的進入小腸,膠囊在小腸內被消化液分解消化,這樣可以減少對胃的刺激,起到保護胃的作用,因此ABD錯誤,C正確。故選C。11.不同的消化液對不同的食物有消化作用,現在有如下食物:一碗米飯、辣椒炒肉絲、麻辣豆腐、爆炒大蝦、清炒山藥、葡萄,下列人體內哪種消化液對這些食物都有消化作用?()A.胃液 B.膽汁 C.唾液 D.腸液胰液【答案】D【解析】【分析】人體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消化道是消化和吸收主要通道;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臟、腸腺和胰腺,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米飯、辣椒炒肉絲、麻辣豆腐、爆炒大蝦、山藥、葡萄內包含的營養物質有淀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詳解】A.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夠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A不符合題意。B.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膽汁中不含有消化酶,能將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這屬于物理性消化,B不符合題意。C.唾液能夠初步消化淀粉為麥芽糖,但不能消化脂肪和蛋白質,C不符合題意。D.腸液、胰液中含有多種酶,能將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分別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D符合題意。故選D。12.食品安全無小事,為了保證食品安全我們應該做到()A.多吃保健品增強免疫力 B.只要是袋裝食品就可以放心食用C.用清水浸泡、沖洗水果蔬菜 D.選擇發芽的馬鈴薯保證食材新鮮【答案】C【解析】【分析】食品安全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食品原料的成分和質量問題,二是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銷售過程中人為的改變其性質而生產的安全問題。【詳解】A.保健品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但是不能多多服用,增進人體健康應以平衡膳食為主,A錯誤。B.袋裝食品只是為了延長保質時間,但也有一定的保質期,購買時應注意生產日期,看是否在保質期內,超過保質期不能食用,B錯誤。C.水果蔬菜的表面可能殘留著農藥或是蟲卵,不能直接食用,應用清水浸泡、沖洗后再食用,C正確。D.發芽的馬鈴薯中含有一種對人體有害的生物堿稱龍葵素,它對人體胃腸黏膜有刺激作用,并有溶血及麻痹呼吸中樞的作用。發芽馬鈴薯的芽眼、芽根和變綠的部位含量更高,人吃了會有咽喉癢、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重者會死亡,故發芽的馬鈴薯不能吃,D錯誤。故選C。【點睛】“民以食為天,食以潔為本”,食品安全的考查多以選擇題或是材料題的形式出現,難度一般。13.購買無污染、安全、優質的食品(即綠色食品)時,需要認清的標志是下圖中的()A. B. C. D.【答案】D【解析】【分析】綠色食品是指在無污染的條件下種植、養殖、施有機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殘留農藥、在標準環境、生產技術、衛生標準下加工生產、經權威機構認定并使用專門標志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的統稱。【詳解】A.圖A中國有機產品的標志,A不符合題意。B.圖B是無公害農產品,是限量使用或不使用農藥、化肥和合成激素而生產的農產品,B不符合題意。C.圖C食品“質量安全”的認證標志,C不符合題意。D.圖D是綠色食品的標志,表示產自良好生態環境,無污染、安全、優質的食品,D符合題意。故選D。14.下列關于人體呼吸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A.鼻腔有溫暖、濕潤、清潔空氣的作用 B.呼吸道由鼻、咽、喉、氣管構成C.氣管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D.喉是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答案】A【解析】【分析】呼吸系統有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通道,有溫暖、濕潤、清潔空氣的作用。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詳解】A.鼻腔是呼吸道的器官之一,與呼吸功能相適應,其內部有鼻毛,可阻擋灰塵;內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細胞能夠分泌黏液,粘住和阻擋灰塵和濕潤空氣,黏膜中還分布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起到溫暖空氣的作用。因此,鼻腔有溫暖、濕潤、清潔空氣的作用,A正確。B.呼吸系統有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構成,B錯誤。C.呼吸系統有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C錯誤。D.呼吸道由鼻、咽、喉、氣管、支氣管構成;消化道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門構成。因此,咽是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D錯誤。故選A【點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知道呼吸系統的組成。15.如圖是人體平靜吸時肺內氣壓的變化情況,曲線BC表示()A.正在呼氣 B.正在吸氣C.呼氣結束的一瞬間 D.吸氣結束的一瞬間【答案】A【解析】【分析】呼吸運動是指人體胸廓有節律的擴大和縮小的運動,包括吸氣過程和呼氣過程,呼吸運動主要與肋間肌和膈肌的運動有關。【詳解】圖示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過程,曲線AB段表示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此時外界氣體進入肺內,表示正在吸氣;曲線BC段表示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此時肺內氣體排出,表示正在呼氣,因此BCD錯誤,A正確。故選A。16.邊說邊笑吃東西很不好,會導致食物容易掉入氣管,原因是()A.氣流沖擊使氣管開大 B.環狀軟骨擴大C.氣流沖擊使喉擴大 D.會厭軟骨未能蓋住喉的入口【答案】D【解析】【分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等器官,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等。【詳解】鼻子吸入的空氣和經咀嚼的食物都會經過咽,之后各走各路,空氣會進入氣管,食物則會進入食道(氣管位于食道的前面),這是由咽喉下方的會厭軟骨所決定的。當我們吸氣時,會厭軟骨靜止不動,讓空氣進入氣管;當我們吞咽時,一方面軟顎會向后延伸,阻止食物進入氣管;另一方面喉的上升,令會厭軟骨像門一樣,將氣管喉覆蓋,令食物進入食道。由此可知,在吞咽那一刻,我們呼吸是暫停的。吞咽完畢,軟顎、喉會厭軟骨迅速恢復原位,于是呼吸可照常進行。所以當吃飯時說笑,若吞咽時會厭軟骨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氣管,引起劇烈咳嗽,因此ABC錯誤,D正確。故選D。17.下列關于肺泡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肺泡的數量非常多 B.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C.肺泡直接與氣管相連 D.肺泡壁很薄【答案】C【解析】【分析】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由大量的肺泡組成,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詳解】細支氣管再分支到呼吸性細支氣管時,其管壁的某些部位向外突出,形成肺泡,因此,肺內含有大量的肺泡。肺泡數量多,肺泡外包繞著許多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均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肺泡和血液進行氣體交換。因此ABD正確,C錯誤。故選C。
18.中國珠峰登山隊,登頂前在高原上進行了長期的訓練,以適應空氣稀薄的環境。從結構與功能觀角度分析,訓練后下列選項中增加最顯著的是()A.紅細胞 B.白細胞 C.血小板 D.血漿【答案】A【解析】【分析】血液的組成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漿的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詳解】A.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呈兩面凹的圓盤狀。紅細胞富含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它在氧濃度高的地方與氧結合,在氧濃度低的地方與氧分離,因此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氧,當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少或血紅蛋白含量過少時,人會患貧血,中國珠峰登山隊,登頂前在高原上進行了長期的訓練,以適應空氣稀薄的環境。從結構與功能觀角度分析,訓練后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會增多,A符合題意。
B.白細胞的能夠作變形運動,當細菌侵入人體后,白細胞能穿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并將細菌吞噬,因此白細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人體出現炎癥時,白細胞會增多,B不符合題意。C.血小板的形狀不規則,當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時,血小板在傷口處聚集成團,同時血小板還能釋放出一些促進血液凝固的物質,加速受損血管的血液凝固,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C不符合題意。D.血液組成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漿的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D不符合題意。故選A。19.人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是()A.血液 B.血漿 C.紅細胞 D.血管【答案】A【解析】【分析】在人體中,血管和心臟構成了物質運輸的管道系統。其中,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經的管道,而血液就是它們運輸物質的載體。它們協調一致,共同構成人體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詳解】血液是人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細胞又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其中紅細胞可以運輸氧氣和一部分二氧化碳,A符合題意。故選A。20.兩會政協委員建議:“推廣DNA數據庫來實現有效地打擊拐賣兒童現象”。兒童DNA數據庫是通過采集其細胞核中的DNA樣本,進行專業檢測、存儲建立的。若以血液為樣本,應選用其中的()A.成熟紅細胞 B.白細胞 C.血小板 D.血漿【答案】B【解析】【分析】染色體是細胞核中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人體的遺傳物質DNA主要存在于染色體中,而染色體存在于細胞核中。【詳解】A.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沒有染色體,也就沒有DNA,A不符合題意。B.白細胞有細胞核,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上有DNA,B符合題意。C.血小板沒有細胞核,沒有染色體,也沒有DNA,C不符合題意。D.血漿是全血分離血細胞后得到的,沒有血細胞,里面也沒有DNA,如果有病毒感染,會有一些游離的DNA,但是含量很低,D不符合題意。故選B第II卷(非選擇題)二、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4.0分)21.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斯萬特?帕博,以表彰他通過解決古人類基因組測序這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做出的貢獻,他為研究人類進化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在此之前,科學家是如何推斷、論證人類起源的?請閱讀材料分析回答問題:(1)1929年,我國發現了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科學家在其他亞洲國家也發現了大量的古人類化石。20世紀70年代之前,“國際上普遍認為古人類起源于亞洲”,這一陳述屬于______(填“事實”或“觀點”)。(2)1959年,英國考古學家在東非大裂谷地帶發現“東非人”化石及其遺物(圖二)。圖中“東非人”使用過的石塊分別呈斧狀和鑿狀,推測“東非人”已經具備______的能力。1974年,科學家在這一地帶發現了距今約30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露西”(圖一),通過觀察科學家發現“露西”的髓骨比較寬闊,下肢骨比較粗壯。說明她的運動方式是______。(3)此后在東非地帶,又發現了許多距今200萬~30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而其他地區沒有發現更古老的人類化石。科學家研究化石發現“露西”的腦容量、“東非人”的顱骨與古猿非常相似。由此,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人類的始祖在非洲。圖三中人類進化歷程排序為______,人類的祖先是______,在此之前與其直立行走進化方向有直接關系的自然環境變化是______。【答案】(1)觀點(2)①.制造和使用工具②.直立行走(3)①.④②①③⑤⑥②.森林古猿③.森林消失【解析】【分析】由于地質環境的變化,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下地生活,這部分古猿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御敵害,臂和手逐漸變得靈巧。后來的古人類能夠使用工具,這相當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獵和御敵能力大大增強。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制造的工具越來越復雜,并且能夠用火,大腦也越來越發達,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逐漸的進化成現代人。可見,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學會用火→大腦進一步發達→語言的產生。【小問1詳解】事實是事情的實際情況,是實有的事情,包括事物、事件、事態,即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與現象、社會上發生的事情等.觀點是觀察事物時所處的立場或出發點,是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出發,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可見,20世紀70年代之前,“國際上普遍認為古人類起源于亞洲”,這一陳述屬于觀點。【小問2詳解】圖二中,根據“東非人”使用過石塊分別呈斧狀和鑿狀,推測“東非人”已經具備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在研究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上,化石是重要的證據。從“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比較細短,下肢比較粗長。“露西”的下肢骨具有較為粗壯的股骨,骨盆的髖骨前后扁、左右闊,這說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運動方式。【小問3詳解】人類的進化通常分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個階段。其中南方古猿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能制造簡單的工具(石器);直立行走,解放前肢,直立人會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學會了用火,是人類進化最關鍵的一個階段;智人已經學會了人工取火,會制造精細的石器和骨器。后來大腦發達,產生語言,根據圖三中人類進化歷程排序為:④②①③⑤⑥。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于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現代類人猿,以樹棲生活為主,另一支卻由于森林大量消失,而開始下地活動,慢慢的進化成了人類,可見人類的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大量消失與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發展有直接的關系。22.如圖是人體消化系統的模式圖,據圖回答:(1)圖中1是______,可以初步消化______。(2)對蛋白質初步消化的器官是______,蛋白質最終被分解為______才能被人體吸收。(3)______是消化的主要場所,其中含有的消化液有______。【答案】(1)①.口腔②.淀粉(2)①.胃②.氨基酸(3)①.小腸②.腸液、胰液、膽汁【解析】【分析】人體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圖中1是口腔,2是咽,3是肝臟,4是十二指腸,5是小腸,6是盲腸,7是闌尾,8是唾液腺,9是胃,10是胰腺,11是大腸。【小問1詳解】淀粉的消化從1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進行初步消化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由于小腸中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的酶,可以將淀粉徹底消化成葡萄糖。【小問2詳解】胃中含有胃液,胃液中具有胃蛋白酶,能夠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蛋白質最終在小腸內,被腸液和胰液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小問3詳解】小腸是消化的主要場所,小腸內含有的消化液為腸液、胰液、膽汁,可消化蛋白質、脂肪、淀粉等多種營養物質。23.新冠病毒主要是感染人類的呼吸系統。只有熟知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才能有效遏制新冠肺炎。請結合圖示,根據所學知識作答:(1)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咳痰的顏色主要以黃色為主,圖一中[______]是形成痰液的器官。(2)圖二中[]______是構成人體肺的基本單位,圖三所示的是該結構上的扁平上皮細胞,由一層細胞構成,這種結構特點有利于肺與血液的______。(3)圖三中a代表的物質是______,當外界氣體按照c方向進入時,膈肌應處于______狀態。(4)新冠病毒主要引起呼吸系統癥狀,對于重型及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出現全部或局部纖維化,肺也就全部或局部不能擴張和回縮,從這一點來看,這會影響呼吸過程中______的氣體交換。【答案】(1)②(2)①.A②.氣體交換(3)①.二氧化碳②.收縮(4)肺與外界【解析】【分析】圖一中①咽、②氣管、③肺。圖二中:A是肺泡、B是毛細血管網、C是支氣管。圖三中中a代表的物質是二氧化碳,b是氧氣,c是吸氣,d是呼氣、4肺動脈、5肺靜脈。【小問1詳解】痰是由氣管和支氣管表面的黏膜分泌的黏液及其所粘著的灰塵、細菌等組成,它通過黏膜上的纖毛不斷地向喉部擺動而送到咽部,經咳嗽咳出體外。痰中含有大量病菌,所以不要隨地吐痰。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咳痰的顏色主要以黃色為主,圖一中②氣管是形成痰液的器官。【小問2詳解】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A肺泡是肺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外面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各有一層上皮細胞組成,這些結構特點有利于進行氣體交換。【小問3詳解】圖三中a代表的物質是二氧化碳,b是氧氣;外界氣體按照c方向進入肺泡,即肺吸氣。吸氣時,肋間肌收縮時,肋骨向上向外運動,使胸廓的前后徑和左右徑都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都增大這樣胸廓的容積就增大,肺也隨著擴張,肺內的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外界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的過程。【小問4詳解】呼吸的全過程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里的氣體交換、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和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四個環節。“新冠肺炎”是由一種病毒感染肺遭遇引起的疾病,患上這種病會使全部或局部纖維化,肺也就全部或局部不能擴張和回縮,導致了肺泡不能與其周圍的血液發生氣體交換即肺泡里的氣體交換不能正常進行,進而影響呼吸過程中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造成人體缺氧,嚴重的會危及生命。24.圖中甲試管內是加入抗凝劑的人體血液,乙是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人血涂片,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甲靜置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血液有明顯的______現象。(2)人在大量出汗或嚴重腹瀉的情況下,血液中主要丟失了甲中的______(填字母)。(3)乙中的②位于甲中的______(填字母)層。(4)乙中的①在顯微鏡下呈______狀,如果其數目過少,人就會出現______癥狀。(5)皮膚被劃破,若傷得不嚴重,一會兒就止血了,這是[]______的功勞,它在乙中不易被觀察到。【答案】(1)分層(2)A(3)B(4)①.兩面凹的圓餅②.貧血(5)③血小板【解析】【分析】血液的成分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圖甲中A是血漿,C紅細胞,B白細胞和血小板。圖乙中①紅細胞,②白細胞,③血小板。【小問1詳解】甲圖中,血液中加入抗凝劑,由于比重不同,會出現分層現象,分為三層,上面是淡黃色半透明的是A血漿,中間有一層白的是B白細胞和血小板,最下面是暗紅色的是C紅細胞,說明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小問2詳解】人在大量出汗或嚴重腹瀉的情況下,主要丟失的是水分和無機鹽。血漿的化學成分中,水分占90~92%,因此人在大量出汗或嚴重腹瀉的情況下,血液中主要丟失了甲中的A血漿。【小問3詳解】圖示中,甲圖為血液的分層實驗,其中A是血漿,B是白細胞和血小板,C是紅細胞;乙圖表示的是三種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其中①紅細胞,②白細胞,③血漿。所以②白細胞位于圖甲的B層。【小問4詳解】①紅細胞在顯微鏡下呈兩面凹的圓餅狀,數量最多,無細胞核,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血紅蛋白,具有運輸氧氣的功能,當紅細胞數量過少時,會造成人體貧血,需要補充含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