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答題模式例析_第1頁
詩歌鑒賞答題模式例析_第2頁
詩歌鑒賞答題模式例析_第3頁
詩歌鑒賞答題模式例析_第4頁
詩歌鑒賞答題模式例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揚中樹人2012-2013高一年級第一學期語文作業紙2012-8-23

詩歌鑒賞答題模式例析

編制:李梅

一、形象(意象)類

名詞解釋:

形象(意象)——形象(意象)理解和分析,是詩歌鑒賞的要點。詩歌中的形象(意象)

指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構成了固定的關系,既是指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

訂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與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

£類,都是詩歌中的形象(意象)。詩歌中的形象(意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

真正理解了詩歌的形象(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n|p

題目類型:

⑴“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詩中是什么意思”等。

(2)這首詩塑造了什么樣的形象?

(3)試說說這首詩中的形象特點?通過詩中的形象塑造,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解題格式:

n|r)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義)

答題步驟:

詩中形象(意象)傾注了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情感,分析詩歌形象要根據詩歌描

不寫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概括出詩歌的象征意義和社會意義。

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體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義是

什么(作者情感)。

示例:

試分析下面詩中畫眉鳥的形象。

畫眉鳥歐陽修

百哦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注:本詩為作者貶官外任時所作)

參考答案:

(1)詩歌描寫了一只畫眉鳥出籠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形象。(2)其中一、二兩句

具體描寫畫眉鳥出籠后,自由自在地飛翔、無拘無束地歌唱的特點。(3)其實畫眉鳥的形象

就是擺脫了朝廷束縛后自由舒暢的詩人自身形象寫照。

示例:

試分析下面詩中的詩人形象。

題菊花(唐)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參考答案:

(1)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似乎帶著寒意,散發著幽冷細微的芳香,蝴蝶也難

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

開放。(2)統觀全詩,詩中的菊花是當時社會上懷才不遇者的化身,作者既贊賞他們迎風霜

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

改變。

二、意境類

名詞解釋:

意境——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

是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圖景。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

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題目類型:

(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詩歌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解題格式:

客觀形象圖景+主觀感受+交融了什么樣的感情。

答題步驟: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

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回答時應包括

三個要點: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

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②概括

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

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示例: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參考答案:

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

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

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

(步驟三)。

示例: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參考答案:

這首詩寫秋晚山景,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后清朗明凈的月夜: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

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步驟一)有機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晚景圖(步驟一)。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輛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借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

的熱愛。(步驟三)

三、情感主旨類

題目類型:

“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怎樣的情趣”,“主旨是

什么”或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句某聯發問。

解題格式:

通過什么+抒發什么

(描寫什么)+(表達/寄寓/揭露)什么

答題步驟:

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

答題要點應包括三點: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義。

示例:

下面這首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懷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參考答案:

⑴這首詩描繪了落木蕭蕭,鴻雁南飛,北風呼嘯,江上寒氣襲人的景象,⑵抒發了作者

的思鄉之情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心理。⑶也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其中“遙隔楚云端”

“孤帆天際看”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而“迷津欲有問”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問

津的典故表明了隱居與從政的矛盾心理。

示例:

下面這首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漁歌子(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皴魚肥。青箸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參考答案:

通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

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淡、悠然、脫俗的意趣。

四、表達技巧類

題目類型:

(1)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題格式:

手法+表達作用

答題步驟: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

詩人怎樣的感情。

示例: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早行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參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

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

寂寞(步驟三)。

示例:

下面這首詞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起到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關河令(宋)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入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參考答案:

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詞上厥先寫薄暮凄清之景,孤獨的旅客默立客庭

中,長鳴傳來,不見雁影,營造了一種凄清的氛圍。下厥的“孤燈”與上片相呼應,孤寂凄

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詞的字里行間。

五、語言類

(-)詩眼煉字類

題目類型:

(1)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2)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有什麼作用?或與其它某字比較提出優

劣問題。

(3)你認為這首詩(第*聯*句中)的“詩眼”是什么?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解題格式:

含義+(手法)+表達作用

答題步驟:

詩眼,一首詩或某聯、某句中最精練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詩歌

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詩、全聯或全句的字詞句。

詩眼,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品味,看

其在拓深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煉字,指錘煉詞語,指詩人經過反復琢磨,

從詞匯寶庫中挑選出最妥切、最精確、最形象生動的詞語來描摹事物或表情達意;析煉字,

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詞語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為形象生動的效果。

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1)解釋

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

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英回頭。

參考答案:

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

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示例:

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

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譚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遠帆片片點歸艘。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

參考答案:

“帶”采用了擬人手法,(步驟一)賦予“老鶴”人的動作,不說鐘聲遠播,而說老鶴帶

鐘聲到海幢(步驟二),使畫面具有動感。(步驟三)

(-)關鍵字詞類

題目類型:

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題格式:

內容上的作用+結構上的作用

答題步驟:

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

思想,抓住這個字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一要注意該

字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要從該字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示例: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

參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

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示例:

“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作者在表達感情

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柳梢青送盧梅坡劉過

泛菊0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彳爰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參考答案:

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運

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

月逐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三)語言風格特色類

題目類型:

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解題格式:

語言風格+舉例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題步驟:

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

能用來答題的詞i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

沉郁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筆調婉約……

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

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示例: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參考答案:

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

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

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示例:

品評這首詩歌語言上的特色。

長干曲四首(其一)崔賴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參考答案:

這首詩歌的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

對話形式,采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素樸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六、多角度綜合類

從以上提及的多個角度綜合設問,回答時應注意認真審題,抓住題干中的信息,理清共

幾問,分清各問的類型,明確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關鍵看問號,做到題目問什么,就答什

么,要什么,給什么,忌亂答一通。回答要依據提問的順序來答,不要顛三倒四、語無倫次

地回答,力求答案簡明,條理清楚。

各問答題要領參照上文,注意根據提問方式,靈活處理側重點,嚴防出現漏答或無意義

的內容重復。

(-)開放題型類

開放型題是近幾年才在高考中出現的新題型,其用意也是考察學生的思維辨證的能力,

這種題型相比其他的主觀題而言有更大的優越性,對檢測學生的能力有更好效果,這更能達

到檢測和選拔高素質人才的目的。江蘇卷已有該類型。

對這類題型的解答,只要能夠談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就可以了,沒有什么正確與錯誤

之分,但卻有論述的合理與不合理之說。所以,要想使自己的論述做到合理,也并不是輕易

能夠做好的,這除了在平時的備考訓練外,還需要了解一些解題策略才能夠面地面對這種題

型游刃有余。在答題時,不應只有自己的分析和說明,也應照顧到原詩,把原詩中的個別有

用的詩詞引用到你的分析中,這樣使分析更顯得有理有據,分析綜合能力和思維辨證能力自

然而然體現出來了。

題型分析

(1)評價題型

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

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

試中的判斷說理題。

示例: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

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參考答案:

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

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

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

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

說人情”。

失誤及矯正:

評價題型常見的失誤主要有:判斷失誤造成全題失分,闡明理由不得要領。但前者失誤

是最主要的。沒有認真審題,也沒有深入閱讀理解詩詞,想當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斷失誤,

造成無為的丟分。在闡明理由時也只是蜻蜓點水,不能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或只

判斷而沒深入分析。在答題時還會出現一種毛病,那就是不考慮詩論的內容,只是從詩歌本

身來考慮,這樣的答題一定是不準確的。

回答時應注意:題干中若問“你同意這種說法嗎”,不能想當然回答“同意”或“不同

意”。首先要弄清楚評價語的評價角度:內容還是形式,全文還是局部,表現手法還是修辭手

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結合起來分析。一般而言,對題干中的第一問要順應命題者的意圖,大

多情況下要同意這種說法,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總之,第一問回答要把握準確,否則,一著

不慎,滿盤皆輸。在具體分析時,要有原文意識,要結合原文相關內容來分析評價,做到點

面結合,不能高屋建新,空洞說教。回答時要兩問兼顧,不能省略第一問直入分析,更不能

只回答第一問而不展開闡述。每一問都有賦分值,一般說來,第一問給1-2分,若只回答第

一問而沒展開闡述,一般不給分;第二問給4-5分。因此回答既要緊扣原文,又要照應題干

要求。

(二)比較評價題型

這種題型命題者往往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

價。

示例:

如果從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現的情感角度出發,你更喜歡這兩首中的哪一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