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統治和政權更迭(單選題專項訓練) 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北朝的統治和政權更迭(單選題專項訓練) 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北朝的統治和政權更迭(單選題專項訓練) 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北朝的統治和政權更迭(單選題專項訓練) 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北朝的統治和政權更迭(單選題專項訓練) 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高考歷史一輪課時練習:北朝的統治和政權更迭(單選題)1.宇文泰在執掌西魏朝政期間,采用漢族士人蘇綽建議,頒布了“先洗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六條詔書,讓地方官遵照執行,牧守令長不通者不能為官,還開設學校,選拔中下級官吏學習其內容。六條詔書的頒布(

)A.開啟北方政權封建化進程 B.鞏固北方黃河流域統一的局面C.奠定后世心學的理論基礎 D.體現儒道法相結合的治國理念2.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漢族人蔣少游出訪南朝齊國,“密令觀京師宮殿楷式”,蔣少游之舅、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齊武帝告發此事,并稱“豈可令氈鄉之鄙,取象天宮?”蔣少游返回后憑記憶繪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規劃、建筑樣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陽城。這反映了(

)A.魏齊之間使節往來頻繁 B.士大夫家族執掌朝政C.南北方的建筑風格趨同 D.民族矛盾與交流并存3.北魏立國之初,道武帝即推行部落離散政策,解散賀蘭、獨孤、慕容等部族,實行計口授田,使部民脫離部落體制,逐漸成為編戶齊民。北齊時,孝廉秀才的對策、試經給眾多寒門學子提供了廣闊的入仕渠道。北周武帝以府兵制為代表的制度創革,建立的是關隴鮮漢聯合的政權。這可用于研究北朝(

)A.延續了游牧民族的部落傳統 B.為后世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C.實現了族際流動與文化整合 D.民族關系逐漸走向平等開放4.北齊編修的《魏書》,明確將鮮卑族源納入炎黃譜系,稱東晉掌權士族和南朝君主及宗室為“島夷”。南朝梁的《宋書》,則稱在北方建立政權的胡人為“索(北方少數民族的發辮)虜”。南北方此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明“夷夏之辨” B.構建政權合法性C.承續華夏正統 D.闡發大一統思想5.南北朝時期,吃胡食、穿胡服、住胡帳、學胡坐成為中原地區風靡一時的活動。同時,在吐魯番地區的墓葬中出土了草編粽子;吐魯番出土文書中亦有西域民眾在寒食、冬至、臘八等中原傳統節日舉行慶祝儀式的記載。這些現象反映了(

)A.中原節日開始傳入西域 B.華夏認同觀念成為共識C.民族間的隔閡逐步消除 D.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增多6.南北朝后期,宇文泰恢復被孝文帝改掉的鮮卑姓,并賜漢族功臣鮮卑姓,還經常賜功臣以名字,所賜的名都是漢字雅名,沒有一個鮮卑語名。到了隋朝建立之初,這一批人又不論胡漢,都被恢復漢姓。這一過程(

)A.實現了南北方政治的統一 B.利于加強統治集團凝聚力C.適應了鮮卑族自身的發展 D.是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延續7.閻步克認為:“北方少數民族的部族制度與華夏制度的激烈碰撞,最終在北方地區激發出了新的變遷動力與演進奇跡,孕育出了強勁的官僚制化運動,扭轉了魏晉以來的政治頹勢,使北方最終得以統一南方。”在閻步克看來,北方能夠統一全國的主要原因是(

)A.軍事優勢 B.民族交融 C.經濟恢復 D.改革運動8.北魏頒布均田令,西魏確立府兵制,二者為此后的隋唐盛世提供了重要條件。學者們關注到,這些只在北朝首創,南朝缺無。這說明(

)A.北方文化總體上優于南方 B.改革總是體現社會進步C.南北社會經濟發展差異大 D.民族交融激發制度突破9.《魏書》記載,太和改制以前,“錢貨無所周流”。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鑄行太和五銖,“雖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揚之市”“不行于天下”、黃河流域的河北諸州“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也”,河南諸州也是各種貨幣和谷帛雜用。這說明當時(

)A.北方商品經濟一度嚴重衰退 B.南方政權的整體實力占優C.實物稅取代貨幣稅成為主體 D.物物交換是主要交換形式10.西魏—北周政權就實力而言原本是最弱的一方,但后來居上,逐漸強大。北周先滅北齊,取代北周的隋朝又完成了南北統一。致使這一變化的是(

)A.九品中正制為北周選拔出諸多優秀人才 B.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江南經濟發展迅速C.統治者積極推動民族交融以強化凝聚力 D.淝水之戰致使前秦政局不穩而分崩離析11.兩漢時期,銅錢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東漢末年開始,實物取代黃金、銅錢成為主要的交換媒介。曹魏、北魏、北周等政權試圖恢復五銖錢,但除了洛陽等大城市外,社會上廣大地區仍是使用谷帛交易。這一時期貨幣經濟的萎縮,主要是由于(

)A.南北政權的分裂對峙 B.游牧民族控制黃河流域C.賦稅征收以實物為主 D.北方經濟整體水平下降12.東魏將領羯人侯景,“與人論掩衣法為當左,為當右?”尚書敬顯傍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為是。”少年王纮反對說:“國家龍飛朔野,雄步中原,五帝異儀,三五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侯景贊許王纮的看法。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A.服飾已與社會等級脫鉤 B.北方民族關系深度交融C.北朝文化呈現開放特征 D.孝文帝改革廢棄了胡服13.陳寅恪認為,在北朝時代漢人與胡人的分別,“凡漢化之人即目為漢人,胡化之人即目為胡人,其血統如何,在所不論”。這凸顯出當時(

)A.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B.民族間的文化交融C.世家大族逐漸瓦解 D.黃河流域走向統一14.有學者指出:“在4世紀的時候,中國南方還是一個沒有軍隊的王朝,而中國北方卻只有軍隊,沒有王朝”。這反映出,這一時期(

)A.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B.混亂不堪的政治格局C.南北社會發展迥異 D.南北方民族交融加快15.某同學對公元3-10世紀中國歷史朝代更替進行整理,圖中空白處應填的是(

)A.春秋戰國 B.五代十國 C.南北朝 D.遼宋夏金元16.北朝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貴族醉心于高冠博帶的漢族章服制度;緊身便于勞作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裝在漢族勞動人民中廣泛流行,并影響著漢族傳統的服飾。這種現象體現了A.科技進步 B.政權對峙 C.民族交融 D.經濟繁榮17.北魏滅亡后,西魏權臣宇文泰實行“賜復胡姓”政策,將漢族地主武裝與鮮卑部落兵融合,并規定士卒須以主將的鮮卑姓作為姓氏,對于非鮮卑族主將,主動賜予鮮卑姓,如楊堅的父親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氏,李淵的祖父李虎,被賜姓大野氏。這一舉措(

)A.有效防范了地方割據 B.保證了西魏的長治久安C.導致了門閥世族興起 D.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融18.河北省臨漳縣附近的北齊古墓壁畫保存完整、內容豐富、古樸典雅。壁畫中的人物,有一些典型的身材高大、高額深目、濃須卷發的人物形象,很顯然高洋在位時除了漢族官吏外,還有大量的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官吏。這反映出(

)A.多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 B.各民族間的隔閡已然消失C.游牧文明具有強大的活力 D.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鞏固19.生活在東魏北齊之際的魏收,繼承司馬遷的大一統史觀,遵循《史記》體例,編撰了《魏書》。他將北魏建國以來陸續修訂的先世歷史輯入《魏書》,將黃帝從華夏祖先推廣成為北朝各族共同祖先。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世家大族進行文化壟斷 B.民族關系趨于平等C.民族交融推動華夏認同 D.史書編撰遵循傳統20.北朝文學作品《木蘭辭》中有“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咎m不用尚書郎”。其中“天子”與“可汗”的稱謂反映了(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各族的政治隔閡C.北方的政局動蕩 D.南北政權的對峙21.北朝至隋唐時期,少數民族紛紛擬構“黃帝”祖源,追溯漢族先祖,上至北朝統治者,下至政府官員,皆有此行為。這說明此時(

)A.中國北方完成民族交融 B.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C.少數民族努力探尋族源 D.民族間隔閡逐漸消失22.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傳唱甚廣:“李波小妹字雍容,賽(撩起)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詩歌中的李波所率宗族強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稅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對抗官軍剿捕。據此可知當時北魏(

)A.門閥士族威脅統治 B.國家財政危機嚴重C.存在一定社會危機 D.女性政治地位提升23.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后,向部眾宣稱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國號為“漢”;大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自稱“大禹之后”;曾統一北方并欲奪取江東的氏秦苻氏稱“其先蓋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鮮卑拓跋氏自稱“軒轅之苗裔”。這些可以佐證魏晉南北朝時期(

)A.華夏認同觀念得到發展 B.南北方的觀念趨于一致C.儒學始終占據統治地位 D.國家統一趨勢已出現24.陳寅恪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說:“北朝漢人、胡人之分別,不論其血統,只視其所受之教化為漢抑(或)為胡而定……”。此觀點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A.胡漢分治的現實 B.胡漢雜居通婚較多C.民族交融的增強 D.唐代政治的包容性25.南北朝時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視自己為“炎黃子孫”,襲用“中原”即“中國”、“九州”即“中國”的理念,開始自稱“中國”,由此出現了少數民族政權從承認東晉“正統”,到紛紛自稱“中國”、“中國正統”的現象。這表明當時(

)A.中原農耕經濟遭到破壞 B.民族交融及統一的民族心理漸趨形成C.中原王朝權威受到挑戰 D.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沖擊答案:1.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魏(中國)。材料中“洗心、教化、賢良、獄訟”等詞語分別反映出道、儒、法三家思想,D項正確;“開啟”不正確,排除A項;西魏時期,黃河流域分裂,排除B項;六條詔書頒布與心學理論基礎不存在邏輯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孝文帝派遣漢族人蔣少游出訪南朝齊國,‘密令觀京師宮殿楷式’”“豈可令氈鄉之鄙,取象天宮?”及所學可知,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派遣漢族人蔣少游出訪南朝齊國,并奉命秘密繪制南齊宮殿形制。雖遭告發,但蔣少游返回后,憑記憶繪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規劃、建筑樣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陽城,這從客觀上反映了胡漢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矛盾并存的特點,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北魏和南朝齊國之間往來頻繁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士大夫家族執掌朝政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僅憑北魏洛陽城的建筑風格,不能得出南北建筑樣式逐漸趨同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魏時期,實行計口授田,使部民脫離部落體制,逐漸成為編戶齊民。這不僅使北魏政權逐步邁向中央集權制度,更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各民族間的政治差異,增強了他們對政權的認同;北齊時,孝廉秀才的對策、試經為隋代廢中正、興科舉奠定了基礎;以府兵制為代表的制度創革,建立的是關隴鮮漢聯合的政權。后世史家所稱的“關隴集團”、“關中本位”,凸顯的正是西魏北周推進胡漢融合的舉措以及開創隋唐統一王朝的歷史地位,B項正確;北朝的封建化變革,并不是對漢晉南朝文武制度的機械模仿,而是在融合胡漢的主旨下,對魏晉以來的制度文化加以揚棄創新,有力地推動中華文化連續發展,排除A項;南北朝在融合胡漢的主旨下,對魏晉以來的制度文化加以揚棄創新,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民族關系的發展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4.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可知,“《魏書》明確將鮮卑族源納入炎黃譜系”,南北方政權互稱“虜”“夷”,目的在于通過“夷夏之辨”和“華夏認同”觀念凸顯自己的正統地位,從而構建政權合法性,B項正確;“明‘夷夏之辨’”和“承續華夏正統”屬于構建政權合法性的手段和策略,非目的,排除AC項;“大一統思想”強調的是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的風俗習慣如吃胡食、穿胡服、住胡帳、學胡坐等受到胡人文化的影響,表明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同時,吐魯番地區的墓葬中出土的草編粽子和文書中的記載顯示,西域民眾也在慶祝中原的傳統節日,這同樣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現象,D項正確;“中原節日開始傳入西域”在秦漢時期,排除A項;華夏認同觀念體現為華夏民族與國家形成過程中,人們對華夏民族和國家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認知和接受,但是材料主要表現為各地區的文化交流,排除B項;材料主旨“區域間文化的交流”,而“民族間的隔閡逐步消除”與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6.B【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正向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日本)。根據材料“南北朝后期,宇文泰恢復被孝文帝改掉的鮮卑姓,并賜漢族功臣鮮卑姓,還經常賜功臣以名字,所賜的名都是漢字雅名,沒有一個鮮卑語名。到了隋朝建立之初,這一批人又不論胡漢,都被恢復漢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恢復鮮卑姓和賜予漢字雅名,可以增強統治集團的凝聚力,使得統治集團更加團結,B項正確;因為這一過程并沒有直接導致南北方政治的統一,排除A項;材料主旨“統治集團凝聚力”,而“鮮卑族自身的發展”與主旨不符,排除C項;因為這一過程并不是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延續,是統治者的統治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閻步克強調了北方少數民族與華夏制度的激烈碰撞,這種碰撞激發了新的變遷動力和演進奇跡,并孕育出了強勁的官僚制化運動。這種運動扭轉了魏晉以來的政治頹勢,使北方最終得以統一南方。在這個過程中,民族交融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它增強了北方的實力和凝聚力,為北方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B項正確;閻步克的觀點中沒有涉及到軍事優勢、經濟恢復以及改革運動與北方能夠統一全國的關系,排除ACD項。故選B項。8.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南北朝時期。根據材料可知,南北朝時期,均田令和府兵制都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改革的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北方社會進步,為全國統一和隋唐強盛提供了條件。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先進生產方式結合,制度創新受益于民族交融,D項正確;材料并未對比南北文化的差異,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材料無法直接得出改革始終有助于社會進步的作用,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南北經濟的比較信息,無法得出“發展差異大”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9.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根據材料“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鑄行太和五銖”“雖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揚之市”“不行于天下”“河南諸州也是各種貨幣和谷帛雜用”可知,495年北魏統治下的黃河流域民間使用物物交換,貨幣的流通受到阻礙,結合所學可知,魏晉以來到北魏時期,北方長期動蕩,社會經濟受到破壞,商品經濟發展出現嚴重衰退,從而影響了貨幣的流通,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北方地區貨幣的流通情況,未涉及南北方政權實力的對比信息,無法直接得出題干結論,排除B項;材料反映貨幣流通受到阻礙,而不是反映政府的稅收情況,排除C項;“主要交換形式”說法錯誤,材料中河南諸州是貨幣與谷帛共用,因此不能得出物物交換是主要形式,排除D項。故選A項。10.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北魏漢化改革,增強了民族融合,強化了民族間的凝聚力,為隋朝的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C項正確;九品中正制當時已成為士族入仕的工具,排除A項;經濟重心此時尚未南移,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的影響,而非前秦政局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1.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戰爭沖突不斷、社會動蕩不安,大量人口遷往南方,北方經濟有所下滑,貨幣的作用遭到削弱,D項正確;A項的“南北政權的分裂對峙”不是必然因素,排除A項;B項的“游牧民族控制黃河流域”的說法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唐宋之前,賦稅征收都是以實物為主,排除C項。故選D項。1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魏時期(中國)。據材料體現的是東魏服飾的穿搭問題,材料里體現了孔子的說法,想遵循孔子的做法,卻遭到反對,說明北朝文化呈現開放特征,C項正確;在當時的服飾體現了不同的等級,A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民族關系的深度交融,排除B項;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時期,提倡穿漢服,沒有完全廢棄胡服,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題意可知,陳寅恪認為北朝時期漢人與胡人的區別在于民族習慣和文化的差異,而不以血統區分,由此體現了當時民族間的文化交流,B項正確;以民族習慣和文化劃分胡漢體現的是民族文化交融,并不能體現少數民族封建化,排除A項;以民族習慣和文化劃分胡漢體現的是民族文化交融,并不能體現世家大族是否瓦解,排除C項;以民族習慣和文化劃分胡漢體現的是民族文化交融,并不能體現黃河流域走向統一,排除D項;故選B項。14.C【詳解】本題屬于單類型單項選擇,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為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在4世紀的時候,中國南方還是一個沒有軍隊的王朝,而中國北方卻只有軍隊,沒有王朝”并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時期為南北朝時期,在北方,西晉滅亡后,出現了一系列大多建立在少數民族軍事力量上的短命政權,統治者從戰爭中贏得權力,但難以建立長期的民政管理來控制自己不守紀律的下屬,所以說中國北方卻只有軍隊,沒有王朝,而南方組成王朝支柱的軍人(他們往往是北方移民)和已經扎根當地數代的地主家族有明顯區別,因此,中國南方還是一個沒有軍隊的王朝,這反映了南北社會發展不同,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經濟方面,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南北方的差異,體現不出混亂不堪的政治格局,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南北方民族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結束后,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后被隋朝統一,C項正確;春秋戰國是西周后進入的分裂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五代十國是唐朝后進入的分裂時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東晉結束后,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后被隋朝統一,遼宋夏金元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朝(中國)。根據材料,北朝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貴族醉心于高冠博帶的漢族章服制度,緊身便于勞作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裝在漢族勞動人民中廣泛流行,并影響著漢族傳統的服飾,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與漢族服飾文化相互交融,體現了民族交融的時代特點,C項正確。材料只說明了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的民族交融特點,沒有涉及科技進步,排除A項;這一時期的政權對峙主要體現在北朝和南朝的對峙,材料沒有涉及,排除B項;經濟繁榮不符合材料所體現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7.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宇文泰實行‘賜復胡姓’政策,將漢族地主武裝與鮮卑部落兵融合……對于非鮮卑族主將,主動賜予鮮卑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魏政權賜予漢族地主及將領鮮卑族姓氏,有利于消除漢族地主和鮮卑軍人在士族門第和文化上的差異,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D項正確;材料“賜復胡姓”政策,屬于加強民族融合方面的政策,對于防范地方割據作用不大,排除A項;“保證了西魏的長治久安”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通過姓氏來確定門第高低是門閥世族壓制寒門庶族的主要手段之一,“賜姓”讓寒門庶族獲得了與門閥世族相等的政治地位,某種程度上限制了門閥世族的勢力,排除C項。故選D項。18.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材料體現的是魏晉時期,受民族交融的影響,官吏來源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A項正確;受國情影響,民族隔閡不可能消除,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多民族融合,并非強調游牧文明或農耕文明更具強大的活力,排除C項;此時國家處于少數民族政權并存階段,國家未實現大一統,排除D項。故選A項。19.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魏北齊時期(中國)。據材料“將黃帝從華夏祖先推廣成為北朝各族共同祖先”,可知當時民族交融的趨勢加強,多元一體的認同意識加強,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民族交融推動華夏認同,未涉及世家大族進行文化壟斷,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族關系趨于平等,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華夏認同,而非史書編撰遵循傳統,排除D項。20.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歸來見天子”和“可汗問所欲”,一般漢族統治者稱天子,少數民族的統治者稱可汗,同時稱天子和可汗,可見民族文化的交融,A項正確;材料制體現了北魏統治者的稱謂,沒有體現各族,排除B項;北方的政局是統一的王朝,排除C項;南北政權的對峙體現了當時的時局,但不符合材料體現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2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據材料“少數民族紛紛擬構“黃帝”祖源,追溯漢族先祖,上至北朝統治者,下至政府官員,皆有此行為。”,可見少數民族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不斷增強,B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是個中國民族交融的高潮期,但北方并沒有完成民族交融,排除A項;少數民族努力探尋族源是表象,不是本質,排除C項;民族的習慣和風俗不同,民族間隔閡多少都是存在的,排除D項。故選B項。2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