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同步分層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同步分層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同步分層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同步分層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 同步分層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基礎過關練知識點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司馬遷《史記》將“中國”與“九州”“十二州”“天下”“五服”“四海之內”聯系起來,并稱匈奴及其先人為“荒服”,構建了包括匈奴等少數民族及其政權的多民族的“中國”。這體現了()A.華夏一體的觀念B.華夷之辨的觀念C.以德治國的觀念D.文明同化的觀念2.《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述了漢朝與東夷的關系:“王莽篡位,貊人寇邊。建武之初,復來朝貢。時遼東太守祭肜威詟北方,聲行海表,于是濊、貊、倭、韓萬里朝獻……逮永初多難,始入寇鈔;桓、靈失政,漸滋曼焉。”對此理解正確的是,漢朝()A.加強了對東夷的控制B.與東夷的關系隨政局起伏C.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D.與東夷的交流日益密切知識點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3.公元626年,突厥頡利可汗趁太宗新立,“領兵廿萬,直逼京師,至于渭水便橋之北。太宗親率六騎出渭水,與頡利隔津而語,責其負約,頡利再請和,刑白馬設盟,引兵退”。該材料表明唐太宗處理這次沖突時()A.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B.打破了原有盟約誓詞C.改變了突厥部落組織D.通過冊封緩和了矛盾4.在北宋與西夏的戰爭中,雖然西夏軍隊大敗宋軍,但由于北宋停止了“歲賜”,關閉了榷場,導致西夏糧食、布帛、茶葉及日用品供給奇缺,物價飛漲。西夏轉而主動謀求與北宋和解。這體現了()A.經貿往來影響政權關系B.宋朝控制著西夏的經濟命脈C.經濟實力決定戰爭勝負D.經濟的互補性制約戰和關系知識點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5.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開始實行“金牌信符制”,即通過發放金牌信符,確定邊疆地區與中原王朝的納馬予茶關系,三年為一周期,可以茶50萬斤換馬1萬多匹。據此可知,這一制度()A.實現了對邊疆直接管轄B.推動了民族間經濟交流C.提升了邊境治理的效能D.促進了中外的文化交流6.有學者認為雍正朝在“改土歸流”中軍事手段殘酷,政策粗暴。而魏源的看法是:“一時之瘡痍,百世之恬熙”“功在西南,至今百年享其利”。材料中魏源認為“改土歸流”措施()A.維護了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B.加強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C.將西南地區納入了清朝版圖D.解決了西南地區的民族矛盾知識點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7.《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余國……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這表明漢朝()A.打通了陸海兩個對外通道B.“朝貢體制”已經形成C.開辟由明州到日本的航路D.實現了對日本的有效管理8.明成祖統治時期,實行“厚往薄來”及主動對外開放開拓的政策,不斷遣使外出,招徠“四夷”,形成了“四夷來朝”的盛況。明成祖病逝后,繼位的明仁宗調整治國方針,專注內政治理,明仁宗這一政策調整()A.摒棄了天朝上國的舊有觀念B.導致朝貢貿易體制崩潰C.標志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D.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答題區]題號12345678答案拓展培優練1.[2024·廣東廣州高二統考]下表為西漢政府與南越的相關史實。時期史實漢高祖時期漢高祖十一年,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接受漢王朝的封王歸化中央政權漢文帝時期趙佗除帝號復歸漢朝,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一直竊用皇帝的名號漢武帝時期平定南越,設置九郡,實行與內地一樣的制度法令由此可見,西漢政府對南越的措施()A.利于維護國家政治統一B.體現了民族平等政策C.消除了地方與中央對立D.促進了南越經濟繁榮2.[2024·遼寧葫蘆島高二聯考]西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廣利伐大宛獲勝,次年漢朝設置使者校尉,率效百士卒在渠犁、輪臺一帶屯田戍守;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前后,西漢創制了相當于內地“郡”一級的西域都護府(治所在烏壘城),統一管理天山南北屯戍與軍政事務。這體現出()A.西漢邊疆治理具有延續性B.西域地區政治制度的完善C.漢代民族認同觀念的加強D.少數民族地區封建化實現3.[2024·江西上饒高二階段考]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高昌地區“昏(婚)姻有六禮”,其婚俗“與華夏小異而大同”;焉耆“婚姻略同華夏”。《梁書·西北諸戎傳》提到,龜茲、于闐等地婚俗又與高昌、焉耆略同。這反映了當時()A.中外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B.西北地區對華夏文化的認同C.邊疆和內地風俗漸趨一致D.中央政府強化了對西域控制4.[2024·四川眉山高二聯考]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貢、和親外,在邊區還設立羈縻都護府,任命當地部族領袖為都護府長官,都護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唐代的這一“羈縻政策”()A.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B.導致“藩鎮割據”局面出現C.沖擊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D.強化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直接控制5.[2024·云南昆明高二聯考]《清明上河圖》中有個有趣的現象,畫上似乎只有一個正在運輸貨物的胡人,除此以外,可謂“千漢一胡”。這與唐代胡人滿京城,販賣各種物品的情況完全不同。這一差異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唐朝民族政策具有務實性B.唐宋政局狀況的影響C.各民族間的差異逐漸縮小D.華夏認同觀念的影響6.[2024·重慶高二統考]漢代,“天下一家”作為統治者的政治追求,其內涵主要是由漢人來統一夷狄戎蠻。元朝臣僚在闡釋民族、政治問題時常說,“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由淮而燕者,同一舟轍”。這反映出元朝()A.疆域范圍空前擴大B.邊疆與內地完全一體化C.南北經濟差距縮小D.民族交融促進國家認同7.[2024·安徽合肥高二階段考]據元朝《元統元年進士錄》記載,蒙古人進士25人,其家族中蒙漢通婚者20人;回人進士12人,其家族中回漢通婚者7人;畏兀兒人進士5人,其家族中與漢人通婚者4人;西夏遺民唐兀進士7人,其家族中與漢人通婚者7人。該數據可用于說明當時()A.和親現象在各民族中盛行B.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C.全面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D.民族交融促進民族文化發展8.[2024·遼寧遼陽高二聯考]明朝放棄元朝憑借邊疆向外擴張的做法,繼承漢唐“守中治邊”的治邊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都遣鎮北方。同時,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守重兵,以強硬的軍事手段應對北方游牧勢力。這表明明朝()A.疆域治理重北輕南B.解決了北部的邊患C.邊疆經營注重防守D.民族政策因俗而治9.[2024·湖南岳陽高二聯考]日本為學習唐朝的文化和各種政治典章制度,經常向唐朝派遣大批留學生和遣唐使,使得中日兩國的交往在唐代形成了一個高峰。派往唐朝的留學生和遣唐使,將中國的文化及典章制度傳回本國,日本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日本的這些做法實質上反映了()A.日本社會性質改變B.唐朝文化實現了對周邊文化的同化C.唐朝文化的開放性D.先進文明對于周邊國家具有吸引力10.[2024·湖北武漢高二聯考]明朝長期采取“貢市合一”政策,即只有朝貢才能“互市”。清代收復臺灣后,旋即設海關管理中外商船貿易,實行“貢市分離”政策,不朝貢也可“互市”;并通過條約規范與俄國的疆界及“互市”關系。這表明,清朝()A.對外關系緩慢轉型B.朝貢體制日益發展C.積極開拓海外貿易D.外部危機逐漸解除[答題區]題號12345678910答案11.[2024·山西臨汾高二階段考]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貞觀、顯慶年間,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訪印度。除了官方的使節往來外,民間自發的商貿、文化交流活動也極為頻繁,李勉做廣州刺史時,廣州每年來華的外國商人,至少也在80萬以上。阿拉伯旅行家麥斯歐迪說:“廣府城人煙稠密,僅僅統計伊斯蘭教人、基督教人、猶太教人和火祆教人就有20萬。”——摘編自鄭師渠主編《中國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材料二隋唐是中華對外交流的高潮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交流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前代。經由魏晉南北朝民族大交融與文化的碰撞,中華文明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統一之后,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融合創新。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明的成果。中華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學、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深刻滲入日本、朝鮮和越南,最終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了東亞文化圈。該文化圈又因漢字所承載的中華文明,也被稱為“中華文化圈”。——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唐“中華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12.[2024·河南南陽高二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白壽彝指出:“許多民族共同創造了我們的歷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斷地把中國歷史推向前進,這是主要的,也可以說,這就是主流?!蔽酞毥⒐糯褡尻P系的本質總結為“各民族經過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愈來愈密切的接觸,形成一股強大的內聚力,相互吸收、相互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締造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的偉大國家,促進了中國的發展”。——摘編自樸政君《近四十年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研究的動態與展望》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基礎過關練1.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司馬遷《史記》的中國觀囊括匈奴等少數民族,體現了華夏一體的觀念,A項正確;華夷之辨是用于區辨華夏與蠻夷,材料中沒有描述,排除B項;材料中描述的是華夏一體的觀念,而非以德治國,也非文明同化,排除C、D項。故選A項。2.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材料記述了王莽、光武帝、漢安帝及桓靈二帝幾個歷史階段,政局或穩或亂,蠻夷與漢朝的關系也隨之起伏,時降時叛,B項正確;在漢朝實力衰弱時,東夷與漢朝關系并不好,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開明民族政策,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出漢朝與東夷交流密切,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唐太宗“責其負約”“頡利再請和,刑白馬設盟,引兵退”可得出唐太宗處理這次沖突時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即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了此次沖突,避免了流血傷亡的軍事戰爭,A項正確;頡利可汗打破了原有盟約,不是唐太宗打破的,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突厥部落組織,并且唐太宗并未改變突厥部落組織,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建立盟約”,不是冊封,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關閉了榷場,導致西夏糧食、布帛、茶葉及日用品供給奇缺,物價飛漲。西夏轉而主動謀求與北宋和解”可知,雖然北宋在戰場上失利,但是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得西夏被迫調整與北宋之間的關系,A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經濟實力對政權關系的影響,不能說明宋代控制西夏的經濟命脈,排除B項;經濟實力一定程度可以影響戰爭勝負,但是不能決定,排除C項;材料突出的是經濟實力的影響,并不是經濟互補性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即通過發放金牌信符,確定邊疆地區與中原王朝的納馬予茶關系,三年為一周期,可以茶50萬斤換馬1萬多匹”可得出,通過“金牌信符制”規范與邊境地區的貿易往來,有利于民族間經濟交流,B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貿易,而不是政治上的對邊疆直接管轄,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貿易,未體現政治上提升了邊境治理的效能,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國內部的民族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魏源認為,“改土歸流”雖然手段殘酷,政策粗暴,但是其對國家統一,邊疆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加強了中央集權,B項正確;“改土歸流”是對邊疆治理政策的調整,與朝貢體制和貿易無關,排除A項;西南地區一直都是清朝版圖,排除C項;“解決了”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漢朝。根據材料“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說明“朝貢體制”已經形成,B項正確;材料表達的是倭奴國到漢朝奉貢朝賀,不能說明漢朝打通了陸海兩個對外通道,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明州的相關信息,不能說明開辟由明州到日本的航路,排除C項;漢朝未實現對日本的有效管理,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明成祖時期奉行“厚往薄來”及主動對外開拓的政策,大規模的對外活動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而明仁宗調整治國方針,專注內政治理,會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D項正確;摒棄了天朝上國的舊有觀念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明清時期的朝貢貿易依然繁榮,排除B項;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體現不出來,排除C項。故選D項。拓展培優練1.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西漢政府要求南越歸化漢朝到漢武帝時期“平定南越,設置九郡,實行與內地一樣的制度法令”,說明西漢政府對南越的控制管理加強,有利于加強對南越地區的控制,進而有利于維護國家的政治統一,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南越地區的政治管理,沒有涉及漢族與南越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地位上是否平等,不能體現民族平等政策,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平定南越,加強控制,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但沒有“消除”南越與中央的矛盾和對立,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在政治上對南越地區的管理,沒有涉及南越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僅通過“設置九郡,實行與內地一樣的制度法令”的管理措施,不能得知其對南越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2.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西漢在西域地區先后設置使者校尉、西域都護府等,體現了西漢邊疆治理具有延續性,A項正確;材料涉及西漢對西域的管理措施,且西域地區政治制度完善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漢代民族認同觀念的加強,材料反映的西漢對西域的管理具有延續性,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少數民族地區學習漢族的做法,無法得出漢代西域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封建化的實現,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題干所示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地區婚俗風氣深受中原風俗影響,“與華夏小異而大同”“婚姻略同華夏”,這都反映了當時西北地區對華夏文化的認同,B項正確;中原和西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屬于國內不同地域間、不同民族間,而非中外之間,排除A項;當時中原和西域雖然在婚俗方面有很多相似,但其他方面的風俗仍然有較多差異,“風俗漸趨一致”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反映文化交流而非政治管控,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貢、和親外,在邊區還設立羈縻都護府,任命當地部族領袖為都護府長官,都護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在邊疆地區實行羈縻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習俗,因地制宜,這有利于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推動邊疆地區穩定發展,A項正確;藩鎮割據局面是地方權力膨脹,外重內輕,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羈縻政策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有利于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排除C項;羈縻府州是唐朝對民族地方的一種間接統治形式,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宋(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唐朝胡人滿京城,而宋朝胡人卻很少,結合所學知識,唐朝國力強盛,民族間交流頻繁,而宋代民族政權并立,戰爭頻繁,胡人在宋代少,因此受政局影響胡人在宋代京城減少,B項正確;胡人在唐宋京城數量多少不是因為唐朝民族政策的務實性,排除A項;材料沒有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排除C項;材料與華夏認同觀念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漢代到元朝統治者的政治追求,從由漢人來統一邊疆民族到各民族“天下一家”,這是民族交融促進國家認同的鮮明體現,D項正確;疆域范圍空前擴大是現象,而非本質,排除A項;邊疆與內地完全一體化,“完全”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國家認同觀念增強,而非經濟差距,排除C項。故選D項。7.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不同民族的進士數與漢人通婚情況可知,通婚有利于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提高了他們的漢文化水平,這是民族交融促進漢文化傳播的結果,D項正確;和親是指中原王朝統治者與外族政權出于各種目的而達成的一種政治聯姻,材料中的通婚與和親含義不符,且各民族中盛行的范圍過大,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科舉制度改革內容,僅僅是錄取進士的情況,排除B項;元朝的民族政策是“四等人制”,是分等級的,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明朝放棄元朝憑借邊疆向外擴張的做法,繼承漢唐‘守中治邊’的治邊之策”等信息可知,明朝時期在邊境地區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注重對少數民族的防范,體現了邊疆經營注重防守,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北部邊疆的防守,并未提及對南方的治理,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并沒有解決北部的邊患,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對北部少數民族的防范,沒有涉及對其疆域內的少數民族的治理,未涉及“民族政策因俗而治”,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為學習唐朝的文化和各種政治典章制度,經常向唐朝派遣大批留學生和遣唐使”可知,當時日本向中國學習,體現了先進文明對周邊國家的吸引力,D項正確;日本的這些做法實質上反映了先進文明對于周邊國家具有吸引力,日本的社會性質的改變從材料無法得出,排除A項;受到中國的影響不等于同化,排除B項;唐朝文化的開放性是特點而不是實質,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古代)。根據材料可知,清朝設立海關管理中外貿易,實行“貢市分離”政策及通過條約規范中俄的疆域及“互市”關系,說明清朝在對外關系方面逐步擺脫朝貢體制的限制,出現緩慢的轉型,A項正確;材料反映清朝對外關系逐步擺脫朝貢體制的限制,排除B項;材料反映清朝在對外關系及貿易方面的新變化,與開拓海外市場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外部危機,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1.答案:(1)特點:官方、民間交流并舉;商貿、文化交流頻繁;外國來華商人數量多;交流群體廣泛。(2)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民族交融加強;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隋唐時期中國制度、文化的先進性;交通發達或絲綢之路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等。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特點:據材料“除了官方的使節往來外,民間自發的商貿、文化交流活動也極為頻繁”得出官方、民間交流并舉,商貿、文化交流頻繁;據材料“廣州每年來華的外國商人,至少也在80萬以上”得出外國來華商人數量多;據材料“伊斯蘭教人、基督教人、猶太教人和火祆教人”得出交流群體廣泛。(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原因:據材料“隋唐統一”得出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據材料“經由魏晉南北朝民族大交融與文化的碰撞”得出民族交融加強;據材料“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周邊各國……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得出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據材料“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中華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學、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深刻滲入日本、朝鮮和越南”得出隋唐時期中國制度、文化的先進性;此外還可以從經濟繁榮、交通發達、絲綢之路促進中外交流等方面分析。12.答案:論題: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中國古代各民族大融合的過程。闡述:伴隨著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多元起源與發展,以及統一、分裂、再統一的反復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鑒,促成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進步。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及其周邊各族,不斷地凝聚、兼并、擴張,融合成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以華夏族為核心,在中國的腹心地區進行民族融合。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五胡內遷,北民南遷,江南經濟開發,在這政權分裂、戰亂頻仍的動蕩中,中國社會處于一個巨大動蕩的旋渦之中,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