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隨堂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隨堂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隨堂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隨堂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隨堂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一、選擇題1.(2024·福建泉州中遠學校)周天子到他所封諸侯國視察,如果“田野治,養老尊賢,俊杰在位”則賞;如果“土地荒蕪,遺老失賢”則罰。這體現()A.生產資料的保護 B.天下共主的秩序C.分封制度的森嚴 D.以仁治國的理念2.(2024·浙江杭州市S9聯盟期中)春秋時鄭國的子產認為:“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由此可知,子產強調()A.加強個人道德修養 B.要求君主推行“仁政”C.構建社會等級秩序 D.借助刑罰維護秩序3.(2024·廣東聯考)漢代朝廷頒行為七十歲老人賜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將鳩鳥形象與杖相結合,并將其定為尊老重孝的標志物。杖本身可輔助老人行走,還可防身?!逗鬂h書·禮儀志》記載:“刻鳩紋于杖頭,可望老者食時防噎。”這說明漢代()A.國家主導社會優撫 B.宗法觀念得以復興C.優撫與教化相結合 D.社會救濟體系完備4.(2024·山西高中教育發展聯盟)《唐律疏議》規定:諸買奴婢、馬牛駝騾驢,立券之后,有舊病而買時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內聽悔。三日外無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違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該法律規定()A.注重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B.體現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強化C.有效保護了私有財產安全D.反映出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5.(2024·江蘇泰州興化)北宋的《呂氏鄉約》是我國最早的成文鄉約,俗稱“天下第一約”。下表為該鄉約的主要內容及其注解。內容注解德業相勸居家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事長上、接朋友、教后生、御僮仆過失相規如有犯過,則請約正以義理教誨之;不聽教誨者,則勸其自動退出禮俗相交一曰尊幼輩行,二曰造請拜揖,三曰請召送迎,四曰慶吊贈遺患難相恤鄰里之間,如有患難之事,雖非約中之人,鄉約中亦規定予以救濟由表可知,中國古代鄉村治理()A.側重對鄉民的道德教化B.旨在弘揚傳統儒家思想C.有效維護了社會的治安D.形成了完善的社會保障6.(2024·河北邢臺市五校聯盟)《大明會典》記載,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對鄉飲酒禮(鄉人以時聚會宴飲的禮儀)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參加宴飲的人必須依序列坐,“不許攙越,違者以違制論”。這可用于印證明朝()A.地方治理趨于完善B.基層教化實現了法制化C.社會風氣逐漸僵化D.國家禮法向民間的滲透7.朱熹圍繞日常生活而作《家禮》,包括通禮、冠禮、昏禮、喪禮、祭禮五部分,禮儀規范詳盡細致。該禮儀很快被士庶接納并廣泛施行,成為宋元以后家庭禮儀的典范。這說明當時()A.理學重規范輕自律 B.理學重禮輕法C.禮制煩瑣嚴苛 D.禮制趨向世俗化8.清朝士大夫董國英的《傳經堂家規》,開篇從“古人薄殮,以示內無可欲,厚葬以示外無可攻,意良善也”說起,要求子孫在喪葬方面禁絕奢靡浪費,在其他方面不應拘泥于古代禮法的范式,要隨時根據時代調整。這可用于說明,清朝()A.傳統文化的內容不斷變化 B.士人強調禮法的一脈相承C.士大夫家風建設的進步性 D.厲行節約已成為社會共識9.漢代的《九章律》把封建國家的大政方針分篇編纂形成了較完整的法典體系模式,其后的封建律典便以它為藍本,《唐律疏議》《大清律例》就是由典、篇、卷(門)、條(附議或令、例)這樣幾個框架支撐的。這表明()A.中國古代已進入法治社會 B.中國古代立法保持著共同的規范C.中華法系具有穩定性特征 D.外來文化影響中國古代法典編修10.有史學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養必先于教,認為如果生活問題沒有解決,教化兩字,簡直無從談起。這主要說明儒家思想()A.產生于古代的某種官職 B.提倡教化以現實為基礎C.認為禮義教化最為重要 D.倡導物質享受忽略道德11.清政府普遍推行鄉約制度,各地鄉約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偏重教化和儀式,常常引用《大清律例》。這反映出清代鄉約()A.有效地緩解了社會矛盾 B.使基層自治得到加強C.開啟了儒學世俗化進程 D.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12.周人認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主張“敬德保民”“以德配天”。這表明()A.周人的天命觀中含有理性成分 B.天神崇拜在周代居于統治地位C.周人對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態度 D.周人的世界觀具有迷信的色彩二、綜合題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漢建立后,“約法三章”不再適應現實需要,新的法令條文不斷增加,形成《九章律》。漢武帝時,《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條”迅速增至359“章”,僅關于死罪的法律條文便有1000多條,“律令煩多,百有余萬言”;具有法律意義的案例匯編越編越多,《春秋》一書所記史事在判案時也用作參考?!幾詮垥x藩《中國法制通史》材料二在漢初的幾十年,雖然廢除了秦王朝個別過于殘忍的法律條文,但就司法體系和司法實踐而言,幾乎完全因襲秦王朝。當時以賈誼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幾乎一致建議漢王朝約法省刑,以安定民心。董仲舒認為,要克服漢承秦制的弊病,關鍵不在于法律制度的小修小補,而在于改變漢王朝的指導思想,換言之,就是以《春秋》作為漢王朝最高法典,以《春秋》決獄,以《春秋》作為現實生活的價值取向?!幾择R勇《帝國設計師:董仲舒傳》(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歸納西漢時期治國理政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些特點的原因。(3)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西漢治國理政的措施產生的影響。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一、選擇題1.(2024·福建泉州中遠學校)周天子到他所封諸侯國視察,如果“田野治,養老尊賢,俊杰在位”則賞;如果“土地荒蕪,遺老失賢”則罰。這體現()A.生產資料的保護 B.天下共主的秩序C.分封制度的森嚴 D.以仁治國的理念解析:材料意思是天子巡視,進入某個諸侯國的疆域,如果發現那里荒地得到開墾,田野得到整治,老人得到贍養,賢人得到尊敬,俊杰當官主政,那(管理此地的諸侯)就受到獎賞,如果發現那里土地荒蕪,遺棄老人,失去賢人,貪官污吏當官主政,那就受到責罰,反映出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老人贍養等問題,注重民生,體現出以仁治國的理念,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對生產資料的保護,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統治者以仁治國的民本理念,沒有涉及天下共主的秩序,排除B項;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森嚴的分封制,排除C項。故選D項。2.(2024·浙江杭州市S9聯盟期中)春秋時鄭國的子產認為:“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由此可知,子產強調()A.加強個人道德修養 B.要求君主推行“仁政”C.構建社會等級秩序 D.借助刑罰維護秩序解析:材料“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的意思是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夠用寬厚的政策使民眾服從,其他的政策沒有比剛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眾望見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眾親近并和它嬉戲,就有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寬厚的政策難以實施,這說明子產強調借助刑罰維護秩序,D項正確;加強個人道德修養、要求君主推行“仁政”、構建社會等級秩序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3.(2024·廣東聯考)漢代朝廷頒行為七十歲老人賜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將鳩鳥形象與杖相結合,并將其定為尊老重孝的標志物。杖本身可輔助老人行走,還可防身。《后漢書·禮儀志》記載:“刻鳩紋于杖頭,可望老者食時防噎。”這說明漢代()A.國家主導社會優撫 B.宗法觀念得以復興C.優撫與教化相結合 D.社會救濟體系完備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代朝廷將鳩杖作為尊老重孝的標志,賜給老人鳩杖不僅可防身,還希望老人不被噎,這說明漢代不僅優撫老人,同時教化人們要尊老重孝,C項正確。材料僅提及漢代朝廷推行為七十歲老人賜杖之制,沒有提及其他主體如何進行社會優撫,因此無法體現國家主導社會優撫,排除A項;宗法觀念以血緣關系為核心,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社會救濟指國家和社會對由于各種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百姓給予財物接濟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賜杖之制是優待老人,屬于社會優撫制度的一部分,不屬于社會救濟體系,排除D項。故選C項。4.(2024·山西高中教育發展聯盟)《唐律疏議》規定:諸買奴婢、馬牛駝騾驢,立券之后,有舊病而買時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內聽悔。三日外無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違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該法律規定()A.注重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B.體現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強化C.有效保護了私有財產安全D.反映出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解析:根據“諸買奴婢、馬牛駝騾驢,立券之后,有舊病而買時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內聽悔。三日外無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違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可得出,唐律對相關的經濟活動和交易行為進行規定,有利于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A項正確;材料中體現的內容只是政府規范經濟行為,并不是干預的強化,排除B項;“有效”的說法太絕對,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體現抑制商業,也沒有體現對農業的重視,排除D項。故選A項。5.(2024·江蘇泰州興化)北宋的《呂氏鄉約》是我國最早的成文鄉約,俗稱“天下第一約”。下表為該鄉約的主要內容及其注解。內容注解德業相勸居家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事長上、接朋友、教后生、御僮仆過失相規如有犯過,則請約正以義理教誨之;不聽教誨者,則勸其自動退出禮俗相交一曰尊幼輩行,二曰造請拜揖,三曰請召送迎,四曰慶吊贈遺患難相恤鄰里之間,如有患難之事,雖非約中之人,鄉約中亦規定予以救濟由表可知,中國古代鄉村治理()A.側重對鄉民的道德教化B.旨在弘揚傳統儒家思想C.有效維護了社會的治安D.形成了完善的社會保障解析:根據材料“德業相勸”“約正以義理教誨”“尊幼輩行”“鄰里之間……予以救濟”可知,北宋時期鄉里制定共同遵守的規約,對鄉民的道德行為進行規范約束,以達到教化的作用,A項正確;鄉約的宗旨是引導鄉民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規范鄉民行為,促進社會和諧,而不只是為了弘揚儒家思想,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了鄉約的內容,不能得知鄉約的實際結果,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并沒有形成完善的社會保障,排除D項。故選A項。6.(2024·河北邢臺市五校聯盟)《大明會典》記載,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對鄉飲酒禮(鄉人以時聚會宴飲的禮儀)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參加宴飲的人必須依序列坐,“不許攙越,違者以違制論”。這可用于印證明朝()A.地方治理趨于完善B.基層教化實現了法制化C.社會風氣逐漸僵化D.國家禮法向民間的滲透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時期對鄉村聚會宴飲的禮儀作出規定,“不許攙越,違者以違制論”,體現了國家所重視的禮法倫理道德向民間滲透,D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政府對鄉飲酒禮的規定,不能反映地方治理“趨于完善”,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基層教化受到法制影響,但沒有“實現法制化”,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禮法向民間的滲透,不能說明社會風氣的僵化,排除C項。故選D項。7.朱熹圍繞日常生活而作《家禮》,包括通禮、冠禮、昏禮、喪禮、祭禮五部分,禮儀規范詳盡細致。該禮儀很快被士庶接納并廣泛施行,成為宋元以后家庭禮儀的典范。這說明當時()A.理學重規范輕自律 B.理學重禮輕法C.禮制煩瑣嚴苛 D.禮制趨向世俗化【解析】根據材料“被士庶接納”可以推斷出禮下庶人,士庶皆用一套禮制程序,體現的是禮制的世俗化趨向,故D項正確;理學注重格物致知,強調的是自律,排除A項;材料強調禮,但并非輕法,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禮制具體的程序,排除C項。8.清朝士大夫董國英的《傳經堂家規》,開篇從“古人薄殮,以示內無可欲,厚葬以示外無可攻,意良善也”說起,要求子孫在喪葬方面禁絕奢靡浪費,在其他方面不應拘泥于古代禮法的范式,要隨時根據時代調整。這可用于說明,清朝()A.傳統文化的內容不斷變化 B.士人強調禮法的一脈相承C.士大夫家風建設的進步性 D.厲行節約已成為社會共識【解析】材料表明,清朝士大夫董國英的家風建設強調節儉,并要求根據時代調整禮法,不拘泥于古代禮法的范式,具備一定的進步色彩,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家風建設而不是傳統文化內容的變化,排除A項;B項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僅從材料信息無法說明厲行節約已成為社會共識,排除D項。9.漢代的《九章律》把封建國家的大政方針分篇編纂形成了較完整的法典體系模式,其后的封建律典便以它為藍本,《唐律疏議》《大清律例》就是由典、篇、卷(門)、條(附議或令、例)這樣幾個框架支撐的。這表明()A.中國古代已進入法治社會 B.中國古代立法保持著共同的規范C.中華法系具有穩定性特征 D.外來文化影響中國古代法典編修【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代的《九章律》把封建國家的大政方針分篇編纂形成了較完整的法典體系模式,其后的封建律典便以它為藍本進行編纂,《唐律疏議》《大清律例》按照典、篇、卷、條等模式編纂,繼承了《九章律》的體系模式,說明中華法系具有穩定性特征,故C項正確;中國古代法律是維護皇權統治的工具,排除A項;中國古代立法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并非保持共同的規范,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外來文化對古代立法的影響,排除D項。10.有史學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養必先于教,認為如果生活問題沒有解決,教化兩字,簡直無從談起。這主要說明儒家思想()A.產生于古代的某種官職 B.提倡教化以現實為基礎C.認為禮義教化最為重要 D.倡導物質享受忽略道德【解析】“儒家也最重教化”說明儒家思想重視教化,“如果生活問題沒有解決,教化兩字,簡直無從談起”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現實為基礎,故B項正確;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沒有涉及“禮義”,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倡導物質享受忽略道德”,排除D項。11.清政府普遍推行鄉約制度,各地鄉約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偏重教化和儀式,常常引用《大清律例》。這反映出清代鄉約()A.有效地緩解了社會矛盾 B.使基層自治得到加強C.開啟了儒學世俗化進程 D.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清代各地鄉約的宣講內容變成了皇帝圣諭,偏重教化和儀式,說明清代鄉約主要是為了貫徹統治者的意志,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故D項正確;A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鄉約屬于基層教化,并不是基層自治,排除B項;儒學世俗化進程在清朝之前就已經開始,排除C項。12.周人認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主張“敬德保民”“以德配天”。這表明()A.周人的天命觀中含有理性成分 B.天神崇拜在周代居于統治地位C.周人對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態度 D.周人的世界觀具有迷信的色彩【解析】根據材料中的“事鬼敬神而遠之”“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等信息可知,周人更加關注人的世界,對待鬼神更加理性,故A項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