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80
CCSA9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GB/T26718—XXXX
代替GB/T26718—2011
`
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統技術要求
Technicalrequirementsforsafetysystemofurbanmasstransit
(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
(征求意見稿)
(本草案完成時間:2023年3月30日)
在提交反饋意見時,請將您知道的相關專利連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發布XXXX-XX-XX實施
GB/T26718—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6718—2011《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統技術要求》,與GB/T26718—2011相
比,除結構調整和編輯性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a)更改了安全防范系統的“基本要求”(見第4章,2011年版的第4章);
b)將“軌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統安全性、可靠性、環境適應性、電磁兼容性”更改為“基本要求”。
(見4.5,2011年版的第16章);
c)將“視頻安防監控系統”更改為“視頻監控系統”(見第5章,2011年版的第5章);
d)增加了“視頻監控系統”的各類設備功能及性能的技術規定(見5.2、5.3、5.4、5.5,),刪除
了“各區域攝像機的拍攝要求”(見2011年版的5.3);
e)將“基于視頻安防監控系統的人臉識別系統”更改為“人像/人臉識別要求”(見5.7.1,2011
年版的5.4);
f)增加了“視頻智能分析系統要求”(見5.7.2);
g)將“入侵報警系統”更改為“入侵和緊急系統”(見第6章,2011年版的第6章);
h)將“入侵報警系統的人工緊急報警功能”更改為“緊急報警系統要求”(見6.2,2011年版的
6.3);
i)將“高壓電子脈沖圍欄式周界入侵探測系統”更改為“周界入侵報警系統要求”(見6.3,
2011年版的6.4);
j)增加了“出入口控制系統”的各類設備/系統功能及性能的技術規定,(見7.2、7.3、7.4);
k)增加了“對講系統”一章(見第8章);
l)更改了“電子巡查系統”的技術規定(見第9章,2011年版的第8章);
m)增加了“安全檢查及探測系統”一章,并將2011版的“便攜式炸藥探測設備”、“毒氣探測
系統”、“放射性物質探測系統”、“易燃液體檢測系統”和“X光安檢設備”中的內容更改
后納入(見第10章,2011年版的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
n)增加了“人體安全檢查設備要求”的技術規定(見10.7);
o)增加了“生物有害因子在線監測系統要求”的技術規定(見10.8);
p)增加了“安防集成平臺”一章(見第11章);
q)增加了“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裝置功能要求”一章(見第12章);
r)更改了“實體防護”的技術規定(見第13章,2011年版的第14章);
s)刪除了“安防控制室要求”(見2011年版的第15章);
t)將“軌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統的檢驗、驗收和運行維護”更改為“檢驗與檢測”和“使用管理、
維護保養與使用年限”,增加了產品的檢驗檢測要求,更改了運行維護的規定,刪除了驗收的
規定(見第14章、第15章,2011版的第16章)。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國城市軌道交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90)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
III
GB/T26718—XXXX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
限公司、中鐵上海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福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市地
下鐵道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軌道和公交總隊、天津市公安局公交總隊、重慶市公安局軌道
交通分局、杭州市地鐵公安分局、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上海市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國際
技貿聯合有限公司、上海道肯奇科技有限公司、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北京協同創新軌道交通研究院
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華股份
技術有限公司、上海銀欣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廣州麥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芯影科技有限
公司、唯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智匯云舟科技有
限公司、國科眾合創新集團有限公司、中保華安(上海)保安服務有限公司、上海廣拓信息技術有限公
司、安徽中科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英維亞安防科技有限公司、甬隆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周左鷹、何偉、成云飛、李維姣、常青青、金潔、龔璐、沈天明、任海、任生祥、陳燕申、張立東、
周明、何潔、張瑾、顧正宜、吳春峰、黃曉燕、周根華、林鑫煒、謝衛華、楊鋆、王偉華、胡志毅、鄭
子武、白鑫、侯安康、蘭濤、曾霖、陳康智、徐驍、岳偉、張彥林、張銘、程棟、陳宗家、林曉波、王
毅、傅源蕾、姚英、王燕平、吳昊、陳楠、單曉強、宋優才、鄭華榮、杜樹櫻、章澤、王巧雪、張學謙、
黃文琦、常遠、崔峰科、謝清祿、楊明輝、錢蓉、謝寶恂、彭志超、趙一斌、唐輝、肖健華、俞濤、陳
虹旭、殷偉、周在福、陳加富、黃颋、王雷、王永、劉海慶、張雪梅、隋國棟、苗俊剛、俞甬。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
——2011年首次發布為GB/T26718—2011;
——本次為第一次修訂。
IV
GB/T26718—XXXX
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統技術要求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城市軌道交通視頻監控系統、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對講系統、電
子巡查系統、安全檢查及探測系統、安防集成平臺、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裝置等安全防范系統的
技術要求、檢驗與檢測方法,以及維修保養與使用年限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城市軌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統的規劃、設計、制造、檢驗和運維。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Z127X射線行李包檢查系統衛生防護標準
GB2894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
GB/T7946脈沖電子圍欄及其安裝和安全運行
GB8702—2014電磁環境控制限值
GB/T12162—2004用于校準劑量儀和劑量率儀及確定其能量相應的X和γ參考輻射
GB12899—2018手持式金屬探測器通用技術規范
GB15208.1—2018微劑量X射線安全檢查設備第1部分:通用技術要求
GB15208.2—2018微劑量X射線安全檢查設備第2部分:透射式行包安全檢查設備
GB15208.5—2018微劑量X射線安全檢查設備第5部分:背散射物品安全檢查設備
GB15210—2018通過式金屬探測門通用技術規范
GB/T15211安全防范報警設備環境適應性要求和試驗方法
GB16796安全防范報警設備安全要求和試驗方法
GB17565防盜安全門通用技術條件
GB/T20271信息安全技術信息系統通用安全技術要求
GB/T25119軌道交通機車車輛電子裝置
GB/T25724公共安全視頻監控數字視音頻編解碼技術要求
GB/T28181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系統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
GB/T30148安全防范報警設備電磁兼容抗擾度要求和試驗方法
GB/T31070.1樓寓對講系統第1部分通用技術要求
GB/T31070.2樓寓對講系統第2部分全數字系統技術要求
GB/T31070.3樓寓對講系統第3部分特定應用技術要求
GB/T31488—2015安全防范視頻監控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
GB/T32581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技術要求
GB/T33242—2016數字城市智能卡應用技術要求
GB/T35101信息安全技術智能卡讀寫機具安全技術要求
GB35114—2017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技術要求
GB/T35273個人信息安全規范
1
GB/T26718—XXXX
GB/T35295—2017信息技術大數據術語
GB/T35676公共安全指靜脈識別應用算法識別性能評測方法
GB/T36651—2018信息安全技術基于可信環境的生物特征識別身份鑒別協議框架
GB/T38311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防范通信協議與接口
GB/T38427.1—2019生物特征識別防偽技術要求第1部分:人臉識別
GB/T38673—2020信息技術大數據大數據系統基本要求
GB/T41482毫米波全息成像人體安全檢查設備
GB/T41483—2022基于介電常數技術的液態危險化學品安全檢查儀通用技術要求
GB50348—2018安全防范工程技術標準
GB50394入侵報警系統工程設計規范
GB51151—2016城市軌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統工程技術規范
GB55029安全防范工程通用規范
GB55033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項目規范
GA/T374電子防盜鎖
GA/T644電子巡查系統技術要求
GA/T751視頻圖像文字標注規范
GA/T841—2021基于離子遷移譜技術的痕量毒品/炸藥探測儀通用技術要求
GA/T1031泄漏電纜入侵探測裝置通用技術要求
GA/T1060.1—2013便攜式放射性物質探測與核素識別設備通用技術要求第1部分:γ探測設備
GA/T1060.2便攜式放射性物質探測與核素識別設備通用技術要求第2部分:識別設備
GA/T1081安全防范系統維護保養規范
GA/T1093—2013出入口控制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
GA/T1127—2013安全防范視頻監控攝像機通用技術要求
GA/T1128—2013安全防范視頻監控高清晰度攝像機測量方法
GA/T1210樓寓對講系統設備安全性技術要求
GA/T1211—2014安全防范高清視頻監控系統技術要求
GA/T1217—2015光纖振動入侵探測器技術要求
GA/T1260人行出入口電控通道閘通用技術要求
GA/T1323基于熒光聚合物傳感技術的痕量炸藥探測儀通用技術要求
GA/T1343—2016防暴升降式阻車路障
GA/T1344—2016安防人臉識別應用視頻人臉圖像提取技術要求
GA/T1347—2017信息安全技術云存儲系統安全技術要求
GA/T1395—2017安防掌靜脈識別應用圖像技術要求
GA/T1756—2020公安視頻監控人像人臉識別應用技術要求
GA/T1757—2020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緊急報警裝置
GA/T1779—2021被動式太赫茲成像人體安全檢查設備通用技術要求
YD/T1171—2015IP網絡技術要求網絡性能參數與指標
ITU—TH.264H系列:音視頻和多媒體系統,音視頻服務基礎活動視頻編碼:通用音視頻服務的
先進視頻編碼(SERIESH:AUDIOVISUALANDMULTIMEDIASYSTEMSInfrastructureofaudiovisual
services–CodingofmovingvideoAdvancedvideocodingforgenericaudiovisualservices)
ITU—TH.265H系列:音視頻和多媒體系統,音視頻服務基礎活動視頻編碼:高效視頻編碼(SERIES
H:AUDIOVISUALANDMULTIMEDIASYSTEMSInfrastructureofaudiovisualservices–Codingof
movingvideoHighefficiencyvideocoding)
2
GB/T26718—XXXX
3術語和定義
GB50348和GB51151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系統圖像systemimage
經前端采集、傳輸、控制、存儲等多個環節后,實時顯示及回放顯示的圖像。
控制信息延遲時間controldelay
從終端發出控制指令到前端設備啟動相應動作所需的時間。
圖像信息延遲時間imagedelay
終端顯示攝像機現場實景時刻與實景圖像發生時刻的差值。
數據安全datasecurity
通過采取必要措施,確保數據處于有效保護和合法利用的狀態,以及具備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
活體檢測livenessdetection
檢測所采集的人體生物特征樣本是否來自活體人的過程。
生物特征圖像biometricimage
用于個人身份的識別或驗證,包含生物特征的原始圖像或處理過的圖像
掌靜脈palmvein
手掌靜脈血管分布形成的紋理。
[來源:GA/T1395—2017,3.1]
錯誤接受率falseacceptancerate
將來自非同一人的樣本誤認為來自同一人的比率,計算方式如下:
非同一人樣本誤認為同一人的次數
錯誤接受率=×100%
非同一人樣本比對的總次數
錯誤拒絕率falserejectionrate
將來自同一人的樣本誤認為來自非同一人的比率,計算方式如下:
同一人樣本誤認為非同一人的次數
錯誤拒絕率=×100%
同一人樣本比對的總次數
包裹通過量parcelthroughput
設備在1h內能檢查長度為1m的被檢物品的數量。
禁限帶物品prohibitedorrestricteditems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或管理規定,禁止或限制攜帶的物品。
3
GB/T26718—XXXX
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humanimagingsecurityinspectionsystem
通過采集人體自身輻射,或者目標場景反射的電磁波信號,基于重建算法生成被檢區域人體電磁波
圖像,用于檢查人體體表攜帶物品的人體安全檢查設備。
生物有害因子biologicalharmfulfactor
含有毒素、致病菌、病毒等對人體和人群有害的生物粒子。
生物特征識別系統biometricsystem
能采集、提取、比對和返回決策結果(匹配/不匹配)的自動化系統。
測溫距離distanceoftemperaturemeasuring
測溫篩查設備與測試目標之間的正面直線距離。
大數據系統bigdatasystem
實現大數據參考體系結構的全部或部分功能的系統。
[來源:GB/T35295—2017,2.1.14]
數據中心datacenter
由計算機機場站(機房)、機房基礎設備、信息系統硬件(包括物理和虛擬資源)、信息系統軟件、
信息資源(數據)和人員以及相應的規章制度組成的組織。
[來源:GB/T35295—2017,2.2.12]
4基本要求
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統應包括技術防范系統和實體防范系統。
技術防范系統應包括視頻監控系統、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出入口控制系統、對講系統、電子巡
查系統、安全檢查及探測系統、安防集成平臺等。
技術防范系統應具備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滿足防疫要求。
技術防范系統應具備時間同步功能。
安全防范系統產品的安全性應符合GB50348—2018中6.6的要求;電磁兼容性應符合GB50348—
2018中6.7的要求;環境適應性應符合GB50348—2018中6.10的要求;防雷與接地應符合GB50348—
2018中6.11的要求。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所搭載的設備應符合GB/T25119的要求。
5視頻監控系統
通則
5.1.1視頻監控系統宜包括視頻采集設備、網絡傳輸交換設備、視頻存儲設備、顯示設備和應用管理
平臺等。若視頻監控系統的組成部分由其他專業的設備實現,該設備的功能及性能要求應符合本文件要
求。
5.1.2視頻監控系統應具備圖像采集、傳輸、監視、存儲、回放、控制和管理等功能,應能被安防集
4
GB/T26718—XXXX
成平臺調用、聯動和系統管理。
5.1.3視頻監控系統圖像分辨率不應小于1920×1080。
5.1.4視頻監控系統視頻編碼應符合GB/T25724、ITU—TH.264、ITU—TH.265的要求。
5.1.5視頻監控系統宜采用IP網絡組網,信息交換、傳輸、控制應符合GB/T28181、GB/T38311的
要求。
5.1.6當工作環境照度大于或等于300lx時,視頻監控系統實時顯示和回放圖像質量應滿足下列要求:
a)按五級損傷制評定,系統圖像質量主觀評價不應小于4級;
b)系統信噪比(SignalNoiseRatio,SNR)不應小于45dB;
c)圖像水平分辨力不應小于800TVL;
d)圖像灰度等級不應小于10級;
e)視頻幀率不應小于25fps。
5.1.7視頻監控系統傳輸時延應滿足下列要求:
a)本地圖像調用時,圖像信息延遲時間不應大于500ms,控制信息延遲時間不應大于300ms;
b)異地圖像調用時,圖像信息延遲時間不應大于2000ms,控制信息延遲時間不應大于400ms;
c)服務質量(QualityofService,QoS)等級應滿足YD/T1171—2015中交互類別1級的相關
規定。
5.1.8視頻監控系統傳輸帶寬應滿足下列要求:
a)應滿足實現設計要求的前端設備接入、后端調用、視頻回放等功能;
b)除列車與地面的通信方式外,設備應采用有線方式組網;
c)系統實用帶寬不應小于標稱帶寬的80%。
5.1.9視頻監控系統應能全天不間斷運行,關鍵設備宜配置外部失電保障措施。
視頻采集設備
5.2.1視頻采集設備最低可用照度應滿足下列要求:
a)彩色模式不應小于1lx/F1.2;
b)黑白模式不應小于0.1lx/F1.2。
5.2.2視頻采集設備應能自動適應環境照度的變化,并應具有逆光補償功能。
5.2.3視頻采集設備應具備字符疊加功能,宜符合GA/T751的相關要求。
5.2.4視頻采集設備鏡頭應滿足設備對高清圖像采集的要求。
5.2.5視頻采集設備宜具備本機存儲功能,配置該功能時,本機存儲時長不宜小于3h。
5.2.6云臺可控式變焦設備應設有預置位,云臺或變焦停止操作后,應在2min±0.5min內自動復位至
預置狀態。
5.2.7視頻采集設備采集圖像的幾何失真不應大于5%。
5.2.8采集軌行區圖像的車載設備圖像采集幀率不宜小于50fbs,其他區域的設備圖像采集幀率不應
小于25fbs。
網絡傳輸交換設備
5.3.1網絡傳輸交換設備背板帶寬應滿足高清視頻實時調用、歷史檢索下載以及各類識別分析業務的
傳輸要求。
5.3.2網絡傳輸交換設備無線通信網絡數據丟包率不應大于5‰,有線通信網數據丟包率不應大于
0.1‰。
5.3.3以1518B的數據幀為基準數據包時,網絡傳輸交換設備時延不應大于500μs;時延抖動不應大
于5μs;丟包率宜不大于1×10-4。
5
GB/T26718—XXXX
視頻存儲設備
5.4.1視頻存儲設備應采用數字式。
5.4.2視頻存儲設備應對所接入的視頻采集設備提供的數據進行連續記錄。
5.4.3視頻存儲設備檢索及回放應符合GA/T1211—2014中6.4的相關要求。
5.4.4視頻存儲設備存儲的視頻幀率不應小于25fbs,圖像分辨率不應小于1920×1080。
5.4.5視頻存儲設備應具備同時配置多種存儲時長功能,車載視頻存儲設備應具備上電自動記錄功能。
5.4.6當視頻采集設備配置本機存儲功能時,在網絡中斷恢復后,視頻存儲設備應自動進行補錄。
5.4.7視頻記錄文件宜采用數字防偽防篡改技術。
5.4.8視頻存儲設備應具備視頻記錄訪問及導出的鑒權控制功能,導出的視頻記錄文件應內嵌并顯示
調用者相關信息。
5.4.9視頻存儲設備采用云架構存儲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a)應具備分布式奇偶校驗的獨立磁盤結構(RedundantArraysofIndependentDrives5,RAID
5)、兩種存儲的奇偶校驗碼的磁盤結構(RAID6)、多副本、糾刪碼等數據可靠性保護措施;
b)訪問安全應符合GA/T1347—2017中5.1的規定;
c)數據安全應符合GA/T1347—2017中5.2.1、5.2.2、5.2.3、5.2.4、5.2.5、5.2.7和5.2.8
的規定;
d)管理安全應符合GB35114—2017中6.11和GA/T1347—2017中5.3的規定。
5.4.10視頻存儲設備應具備電源、系統和控制器冗余措施。
顯示設備
5.5.1顯示設備分辨率不應小于系統圖像分辨率。
5.5.2顯示設備宜具備對截屏、以及屏幕前拍攝和錄像行為進行偵測及報警的功能。
應用管理平臺
5.6.1應用管理平臺應具備用戶使用權限控制及管理功能。
5.6.2應用管理平臺宜具備電子地圖顯示功能。
5.6.3應用管理平臺應符合下列要求:
a)應滿足安防集成平臺的功能調用及數據訪問要求;
b)應具備實時圖像的瀏覽,以及視頻記錄文件的查詢、回放、下載等功能;
c)應具備與出入口控制系統、入侵報警系統、安全檢查及探測系統、在線式電子巡查系統之間聯
動的接口;
d)車載管理平臺應提供車載視頻采集設備所在車廂位置、車次號、設備狀態及告警等信息;
e)車載管理平臺應實現與乘客緊急對講系統、車門系統、火災報警系統等與公共安全相關系統的
功能聯動,應將報警事件及聯動短視頻或抓拍圖像實時推送至所屬安防集成平臺。
基于視頻監控系統的圖像識別及智能分析系統要求
5.7.1人臉/人像識別系統要求
5.7.1.1人臉/人像識別系統宜采用特征識別與數據比對分離架構。
5.7.1.2視頻圖像中待識別的人臉兩眼間距不小于60像素、以中心軸線左右偏離角度不大于30°、
俯仰偏離角度不大于20°、傾斜偏離角度不大于45°,且臉部主要區域無遮擋時,人臉/人像識別系統
應能檢測到人臉位置并獲取人臉圖像。
6
GB/T26718—XXXX
5.7.1.3人臉/人像識別系統應能對采集圖像中不小于64×128像素人像的特征進行提取,誤檢率不
應大于1%,檢測率不應小于95%。
5.7.1.4人臉/人像識別系統應能對采集圖像中兩眼間距大于或等于30像素的人臉進行檢測,應符合
GA/T1344的要求。
5.7.1.5單臺識別設備對畫面中靜態或動態人臉同時進行識別的數量宜大于或等于20個,宜采用人
臉指示框進行標識和跟蹤。
5.7.1.6人臉/人像識別系統宜具備人像屬性分析功能,包括性別、年齡段、上衣和下裝顏色和類型、
以及是否佩戴眼鏡、口罩、帽子等信息。信息輸出時,應對信息敏感部分實施去隱私化處理。
5.7.2視頻智能分析系統要求
5.7.2.1視頻智能分析系統應具備行為分析規則配置的功能。
5.7.2.2事件發生后至本地告警信息輸出的時間不應大于3s。
5.7.2.3視頻智能分析系統宜具備對指定人員從進站至離站的全程檢索追蹤分析的功能。
5.7.2.4視頻智能分析系統宜具備車站公共區、列車客室等重點區域內客流密度、快速移動和奔跑、
劇烈肢體接觸行為檢測的功能。
5.7.2.5視頻智能分析系統應具備對控制中心、車輛基地、變電所、正線地面區段等設有實體周界圍
墻區域的人員翻越、跨越行為檢測的功能。
5.7.2.6視頻智能分析系統宜具備對車控室、控制中心調度指揮室等重要用房出入口人員長期滯留、
異常舉動等行為檢測的功能。
5.7.2.7視頻智能分析系統應具備乘客佩戴口罩監測報警功能,并應能根據需要開啟或關閉該功能。
6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
通則
6.1.1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應由前端設備、互聯媒介、控制指示設備和告警裝置等組成。
6.1.2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的技術要求應符合GB/T32581、GA/T1757和GB50394的規定。
6.1.3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報警時應能在控制指示設備上顯示警情發生的區域或地址;當多個緊急報
警探測回路依次或同時被觸發時,應依次顯示出報警發生的區域或地址。
6.1.4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應能獨立運行和操作、向安防集成平臺發送報警信息、接收和執行安防集
成平臺的控制信號,并應與視頻監控系統等其他子系統聯動。
6.1.5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應具備聲光告警功能。
6.1.6緊急系統報警響應時間不應大于2s;其他類型入侵探測裝置的系統報警響應時間不應大于5s。
基于IP網絡方式的報警響應時間不應大于6s,基于市話傳輸的報警響應時間不應大于20s。
6.1.7入侵和緊急報警系統布防、撤防、報警、故障等信息的存儲時間不應少于30d,并能轉存至其他
存儲介質和輸出打印。
緊急報警系統要求
6.2.1緊急報警時,報警信息應能保持到手動復位,在此期間,報警信號應無丟失。復位應采用人工
操作方式。
6.2.2緊急報警系統正常運行時不應有漏報警。
6.2.3緊急報警系統的控制指示設備應具備在線升級和存儲擴展功能。
周界入侵報警系統要求
7
GB/T26718—XXXX
6.3.1周界入侵報警系統防區現場應配置聲光報警裝置,報警聲壓不應小于80dB(A),報警持續至處
置完成。
6.3.2周界入侵報警系統應與安全照明聯動。
6.3.3周界入侵報警系統應配置模擬顯示屏和/或電子地圖。
6.3.4周界入侵探測裝置應能有效阻擋非法入侵行為,但不應對入侵者直接造成人身傷害。
6.3.5周界入侵探測裝置應設置為24h不可撤防模式。
6.3.6圍欄式入侵探測裝置在斷路或短路的情況下,系統應能報警并顯示相關區域位置。
6.3.7圍欄式入侵探測裝置應具有明顯的警告用安全標志,安全標志的設置應符合GB2894的要求。
6.3.8圍欄式入侵探測裝置還應符合以下要求:
a)張力式電子圍欄應根據外界環境、氣候等變化自動調整警戒張力值,應具有連續設防功能,張
力線被剪斷時應能自動恢復布防狀態不產生漏報;圍欄前端的測控桿、承力桿、軸承桿應具有
攀爬報警功能。
b)脈沖式電子圍欄應滿足GB/T7946要求,并應具有單線人體觸網報警、單線旁路報警、回路旁
路報警、本地狀態顯示功能;圍欄前端任意一根金屬導體應具有旁路報警及觸網報警功能。
c)振動光纖入侵報警器應滿足GA/T1217要求,并應具有定位功能,定位精度不應大于±1m;設
備宜采用嵌入式架構。
d)泄漏電纜應滿足GA/T1031要求,并應具有定位功能,定位精度不應大于±1m。
7出入口控制系統
通則
7.1.1出入口控制系統應由識讀裝置、執行部分、管理/控制部分組成。
7.1.2出入口控制的憑證可采用IC卡、生物特征等技術。
7.1.3出入口控制系統應能獨立運行和操作,應具有多路互聯接口,可與視頻監控系統等第三方系統
聯動。
7.1.4涉及安全疏散的重要設施的通道門、部位和設備用房門及管理用房門的出入口控制系統和設備
應支持24h不間斷運行能力。
7.1.5公共區域出入口控制系統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應采用非接觸式技術。
7.1.6出入口控制系統應具有對系統操作員和管理員的授權、登錄、交接、設定不同權限的功能。
7.1.7出入口控制系統記錄保存時間不應少于180d。
識讀裝置技術要求
7.2.1識讀現場設備與出入口控制器通信應采用加密通訊方式。
7.2.2涉及安全疏散的重要設施通道門、部位和設備用房門及管理用房的出入口控制系統所使用的智
能卡憑證應符合GB/T33242的要求,不可使用智能卡固有ID作為識別碼。
7.2.3識讀現場設備采用智能卡方式時,讀取設備安全技術要求應符合GB/T35101相關規定。
7.2.4識讀現場設備應具有接受和管理控制部分的指令功能,并應具有相應的聲和/或光提示功能。
7.2.5識讀現場設備的聲和/或光提示宜具有方便人員識讀的文字或圖形指示功能。
7.2.6識讀裝置采用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時,應滿足以下要求:
a)應能對采集區域內的識別對象給出結果;
b)采集圖像不符合要求時,識別裝置應給出提示;
c)應具有活體檢測功能,并應能防止使用偽造假體通過識別驗證;
8
GB/T26718—XXXX
d)應能設置生物特征識別性能控制參數,如生物特征檢測參數、圖像質量評價參數、比對閾值等;
e)應能記錄識別結果,并能將識別結果傳輸給出入口管理/控制部分;
f)應具有人員注冊、修改、刪除和查詢功能;
g)出入口控制系統與第三方平臺的鑒別協議應符合GB/T36651的相關規定;
h)出入口控制系統收集生物特征數據時,應向被收集者告知收集規則,包括但不限于收集目的、
數據類型和數量、處理方式、存儲時間等,征得被收集者的明示同意,并保存記錄;原始圖像
與生物特征數據應可更新、不可逆、不可鏈接,生物特征驗證完成后應立即刪除原始生物特征
圖像;出入口控制系統應具備原始生物特征圖片的儲存、加解密功能,并能對生物特征等個人
信息進行有效保護,個人信息的使用和數據保密性保護要求應符合GB/T20271、GB/T35273
的要求。
7.2.7采用掌靜脈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時,錯誤接受率(falseacceptancerate,FAR)應小于千萬分之
一,同時錯誤拒絕率(falserejectionrate,FRR)應小于千分之一。
7.2.8采用人臉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時,FAR應小于十萬分之一,同時FRR應小于千分之一。
7.2.9公共區域出入口系統采用生物特征識別技術時,識讀設備比對生物特征庫不應小于10萬人,每
次比對響應時間應小于1s;如比對在后臺進行,后臺比對系統比對生物特征庫不應小于1000萬人,每
次比對響應時間應小于1s。
7.2.10識讀部分采用掌靜脈識別技術時,采集圖像技術要求應符合GA/T1395相關規定。
7.2.11識讀部分采用人臉識別技術時,出入口控制系統的技術要求應符合GB/T31488和GB/T
38427.1相關規定。
執行部分設備技術要求
7.3.1采用智能電控門鎖時,產品技術要求應符合GA/T374的規定。
7.3.2采用電動通道閘機時,產品技術要求應符合GA/T1260的規定。
管理/控制部分設備技術要求
7.4.1出入口控制器應具有多路輔助輸入功能,且出入口控制系統應具有此輸入信號的日志功能。
7.4.2出入口控制器應具有斷網工作能力,應能記錄不少于10000條事件信息,并在斷電情況下永久
保留。
7.4.3出入口控制器應具有對憑證按管理區域進行不同權限的授權功能。
8對講系統
對講系統應由訪客呼叫機、用戶接收機、管理機及有線傳輸網絡等組成,可分可視和非可視兩種。
對講系統技術要求和應用要求應符合GB/T31070.1~3的相關規定。
接收機可接聽訪客呼叫機和管理機呼叫,具備訪客識別以及控制開鎖等功能。
對講系統可具有報警控制及管理功能,應滿足GA1210的相關要求。
9電子巡查系統
電子巡查系統應由信息標識、數據采集、信息轉換傳輸及管理終端等部分組成。
電子巡查系統應能準確記錄預定區域、路線巡查的詳細結果和時間(年、月、日、時、分、秒)、
地點、人員信息;在線式電子巡查系統在預定的時間內沒有收到相應的巡查信息時應能及時警示。
9
GB/T26718—XXXX
采集裝置存貯巡查信息量不應少于4000條,保存時間不應少于10d。在斷電時,所存儲的巡查信
息不應丟失,在管理終端(管理中心)中保存不應少于30d。
采集裝置存儲巡查信息量應有擴容余量。
電子巡查系統應能按照預先編制的巡查方案,對人員巡查的工作狀態進行監督管理,應具有巡查
路線、巡查時間、巡查人員設置和統計報表等功能。在線式電子巡查系統應能對不符合巡查方案的異常
情況及時報警。
電子巡查系統功能性能及管理軟件技術要求應符合GA/T644的規定。
10安全檢查及探測系統
通則
10.1.1安全檢查及探測系統應符合GB51151—2016中4.5.2的規定。
10.1.2安全檢查及探測系統及設備應具備抗腐蝕性能,并能適應防疫的洗消要求。
炸藥探測設備要求
10.2.1炸藥探測設備的單次分析時間不應大于10s。
10.2.2炸藥探測設備應能探測出表A.1中序號為1~8的炸藥樣品,宜能探測出序號為9~16的炸藥
樣品。
10.2.3炸藥探測設備的檢出限,以梯恩梯炸藥為基準時不應大于100pg。
10.2.4炸藥探測設備的誤報率不應大于1%。
10.2.5炸藥探測設備的自清潔時間不應大于30s。
10.2.6炸藥探測設備的過負荷恢復時間不應大于5min。
10.2.7炸藥探測設備在不外接電源狀態下應能連續工作4h以上。
10.2.8炸藥探測設備本機記錄保留時間不應少于30d。
10.2.9采用離子遷移譜技術的炸藥探測設備應符合GA/T841的要求;采用熒光聚合物傳感技術的炸
藥探測設備應符合GA/T1323的要求。
有毒有害氣體探測設備要求
10.3.1有毒有害氣體探測設備可進行24h連續監測,應能指示危險等級、氣體名稱、概略濃度。
10.3.2有毒有害氣體探測設備應能同時探測化學戰劑(包括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窒息性毒劑和
全身中毒性毒劑等)和工業有毒氣體(包括硫化氫、氨氣、苯、甲苯、甲胺烴、異氰酸甲酯、二氧化硫、
磷化氫等)。
10.3.3有毒有害氣體探測設備應具有自清潔功能。
10.3.4有毒有害氣體探測設備的檢出限應達到以下要求:
a)神經性毒氣不應大于0.1mg/m3;
b)糜爛性毒氣不應大于0.7mg/m3;
c)全身中毒性毒氣不應大于20mg/m3;
d)窒息性毒氣不應大于5mg/m3。
10.3.5當有毒有害氣體探測器前端環境濃度達到或超過檢出限時,設備的報警響應時間不應大于30s。
10.3.6當環境毒氣濃度達到或超過檢出限時,有毒有害氣體探測設備漏報率應低于1%。
10.3.7有毒有害氣體探測設備記錄保存時間不應少于30d。
放射性物質探測設備要求
10
GB/T26718—XXXX
10.4.1放射性物質探測設備應能對車站環境的輻射劑量率進行有效的實時監測。
10.4.2放射性物質探測設備對X射線、γ射線的能量響應范圍不應小于[30,3000]KeV。
10.4.3放射性物質探測設備的報警響應時間不應大于1s。
10.4.4放射性物質探測設備的探測限不應大于0.3m,應滿足GA/T1060.1—2013規定的C級要求。
10.4.5放射性物質探測設備的相對固有誤差不應大于10%。
10.4.6固定式放射性物質探測設備應符合以下要求:
a)劑量率響應范圍不應小于[0.01,1000]μSv/h;
b)劑量率報警閾值可調,范圍不應小于[0.2,50]μsV/h;
c)靈敏度不應低于100CPS/μSv/h。
10.4.7手持式放射性物質探測設備應符合以下要求:
d)應能對輻射源進行搜檢定位,并能識別不同類別的放射性物質,能量分辨不應低于15%@622kev;
e)劑量率響應范圍不應小于[0.01,5000]μSv/h;
f)靈敏度不應低于240CPS/μSv/h。
10.4.8放射性物質探測設備記錄保存時間不應少于30d。
液態危險品探測設備要求
10.5.1液體危險品探測設備應能對陶瓷、玻璃、塑料等非金屬容器和鍍錫薄鋼板、鋁等金屬容器內的
液態物品進行檢查。
10.5.2液體危險品探測設備對非金屬容器內液體的分析時間不應大于2s,對金屬容器內液體的分析
時間不應大于5s。
10.5.3液體危險品探測設備可探測的非金屬包裝容器最大壁厚不應小于5mm,金屬容器最大壁厚不應
小于0.3mm。
10.5.4液體危險品探測設備可探測的液態危險化學品種類應符合GB/T41483—2022規定的第III級
要求。
10.5.5液體危險品探測設備對汽油、柴油、70%乙醇等液態危險品的漏報率不應大于5%,對水、牛奶、
非酒精飲料等非危險液態物品的誤報率不應大于5%。
10.5.6液體危險品探測設備記錄保存時間不應少于30d。
X射線檢查設備要求
10.6.1X射線檢查設備應符合GB15208.1、GB15208.2、GB15208.5的技術要求,其中透射式設備
線分辨力不應大于0.102mm,穿透力不應小于32mm。
10.6.2X射線檢查設備的包裹通過量不應小于720個/h。
10.6.3X射線檢查不應對人物或物品產生次生傷害,在設備全生命周期內應符合GB15208.1—2018
中5.2關于輻射與環境安全指標的規定。
10.6.4具有禁限帶物品智能識別功能的X射線檢查設備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a)應能識別被檢包裹內符合表A.2中序號為1~9的禁限帶物品,宜能識別表A.2中序號為10~12
的禁限帶物品,并應將報警結果跟隨圖像同步顯示;
b)應具有實時性,識別和顯示時間不應超過1s;
c)檢出率不應小于95%,誤報率不應大于5%。
10.6.5X射線檢查設備的X射線圖像、檢測結果、報警信息等記錄保存時間不應少于30d。
10.6.6X射線檢查設備存儲的數據應支持通過有線或無線通訊方式導出。
10.6.7X射線檢查設備的防護設計還應滿足GB/Z127的要求。
11
GB/T26718—XXXX
人體安全檢查設備要求
10.7.1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要求
10.7.1.1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應能對人體進行自動探測成像,并標示攜帶物品位置;應對檢出的疑
似違禁品通過畫面色彩變化、聲光報警等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進行提示。
10.7.1.2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通過率不應小于1200人次/h。
10.7.1.3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空間分辨力不應大于30mm,線分辨力不應大于20mm。
10.7.1.4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檢出率不應小于85%;設備漏報率和誤報率不應大于15%。
10.7.1.5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不應產生電離輻射,且在電磁環境中控制公眾曝露的電場強度不應
大于27V/m,磁場強度不應大于0.073A/m,磁感應強度不應大于0.092μT,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不應大
于2W/m2,應符合GB8702—2014的要求。
10.7.1.6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應具有隱私保護功能,宜采用模板化圖像展示安檢結果,應對存儲的
安檢圖像進行加密處理。
10.7.1.7采用被動式太赫茲成像技術的人體安全檢查設備應滿足GA/T1779的要求;采用主動式毫
米波成像技術的人體安全檢查設備應滿足GB/T41482的要求。
10.7.2非成像人體安全檢查設備要求
10.7.2.1通過式非成像式人體安全檢查設備應滿足GB15210—2018的技術要求,其中探測類別不應
低于Ⅱ類要求。
10.7.2.2手持式非成像式人體安全檢查設備應滿足GB12899—2018的技術要求,其中探測等級不應
低于B級。
生物有害因子在線監測系統要求
10.8.1生物有害因子在線監測應采用非接觸式方式對空氣中的生物有害因子進行在線監測,空氣中
生物有害因子總濃度顯示范圍不應窄于5000CFU/m3~100000CFU/m3,響應時間應小于0.5s。
10.8.2生物有害因子在線監測應具備數據存儲、傳輸和報警功能。
10.8.3生物有害因子在線監測系統應可自檢工作狀態。
10.8.4生物有害因子在線監測系統應具有自清潔功能。
10.8.5生物有害因子在線監測系統應能設置警示濃度,并根據獲取濃度的不同數值,應能警示不同級
別。
10.8.6生物有害因子在線監測系統應能進行編碼,記錄設備的固定位置,車廂內設備需記錄車廂所在
的線路和位置。
11安防集成平臺
安防集成平臺應是技術防范系統的統一應用和管理系統,集成視頻監控系統、入侵報警系統、出
入口控制系統、安全檢查及探測系統、電子巡查系統等技術防范子系統的顯示、報警功能,實現報警匯
聚、系統聯動、統一控制、狀態監視和信息記錄等功能,并以圖形化界面進行展示。系統宜支持生物特
征識別系統、異常行為分析系統、客流分析系統等智能視頻分析系統的接入功能。
安防集成平臺應根據公共安全防范監控管理的要求,由站點級和中心級構成,并宜根據城市軌道
交通的規模設置區域級和路網級。
12
GB/T26718—XXXX
各級安防集成平臺、安防集成平臺與各子系統之間應互相獨立,應通過標準化接口進行級聯;安
防集成平臺出現故障,不應影響被集成的子系統正常工作;安防集成平臺應能及時感知并接收/產生報
警信息。
安防集成平臺應具備電子地圖、報警信息查詢與處理、視頻瀏覽及控制、錄像回放、報警聯動、
預案管理、系統配置和用戶權限管理等功能,并應滿足以下要求:
a)應在電子地圖上顯示各子系統監控點設備狀態和報警信息,并能通過電子地圖上各子系統監
控點圖標進行相應功能操作;
b)應具備根據報警信息通過視頻監控系統下載事件關聯的圖片或視頻并保存的功能;宜具備根
據事件報警等級自動保存關聯圖片或視頻的功能;
c)應具備各子系統間報警聯動及管理功能;
d)應具備三維電子地圖功能,應融合顯示各子系統監控點視頻、設備狀態、報警信息及可視化預
案。
安防集成平臺應能實現車載視頻圖像的調用功能。
安防集成平臺存儲的報警事件記錄數據應包括事件的主體、地點、類型、時間、處理狀態及關聯
圖片或視頻等數據,安防集成平臺記錄保存時間不應少于1y。
安防集成平臺的事件觸發報警時間不應大于1s;控制及操作響應時間不應大于5s;電子地圖瀏
覽響應時間不宜大于2s;現場數據查詢響應時間不宜大于2s;歷史數據查詢響應時間不宜大于5s。
安防集成平臺的接入能力應滿足以下要求:
a)站點級安防集成平臺應支持不少于1000個前端設備接入,應支持不少于10個線路級/路網級/
區域級平臺的接入;
b)中心級安防集成平臺應支持不少于99個站點級安防集成平臺的接入;
c)區域級安防集成平臺應支持不少于199個站點級安防集成平臺的接入;
d)路網級安防集成平臺應支持不少于999個站點級安防集成平臺的接入。
安防集成平臺應支持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統各子系統及其他關聯系統的離線和實時數據采
集。
當利用外部大數據平臺實現大數據功能應用時,安防集成平臺應具備按數據中心對接要求提供
數據的能力。見圖1。
圖1平臺架構示意圖
當大數據功能由安防集成平臺實現時,應具備以下功能,見圖2。
圖2平臺架構示意圖
13
GB/T26718—XXXX
a)應具備數據共享申請和審批功能,應明確數據使用的目的、范圍、方式和期限;
b)應具備輸出數據服務接口的能力,應支持對數據調用及其他操作行為進行監控、審計和報警;
c)應具備數據脫敏、數據加密、數據水印、數據溯源以及敏感數據分級分類等數據安全保護和管
理功能。
d)平臺其他大數據基本功能應符合GB/T38673—2020中6.1、6.3、6.4、6.8、6.9要求。
安防集成平臺的其他要求應符合GB51151—2016中4.8的相關要求。
12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裝置功能要求
城市軌道交通區域內宜配備測溫篩查設備等能夠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裝置。
測溫篩查設備應滿足以下技術要求:
a)設備應采用非接觸式方式進行測溫,測溫距離不應小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文寫作能力測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綜合素質評價相關試卷及答案
- 2025年智能家居與家電設計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藝術鑒賞與批評專業試卷及答案
- 2025年消防工程師執業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25年工業工程與管理專業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國學與傳統文化課程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家庭教育與親子溝通課程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25年計算機圖形學基礎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經濟法與公司法考試卷及答案
- 2025年地理會考簡答題思路模板
- 鼻飼誤吸的預防與處理
- 2025年矯形器裝配工競賽考試題(附答案)
- 2025年行政執法證資格考試必刷經典題庫及答案(共150題)
- 2025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基層診療與管理指南解讀課件
- 自體輸血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高中語文課內文言文《諫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寫含答案
- 2024年山東棗莊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真題
- 19電學專題實驗-《練習使用歐姆表》專項提升(含答案)
- 《無人機操控基礎》課件
- 收集土木APS例題及資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