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中華文明的融合繁榮與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三國至隋唐時期第7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考點定位】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的更迭、民族交融與魏晉南北朝的門閥政治。(2)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fā)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響。01整合必備知識一、從三國到兩晉
1.政權更迭。三國220年,____________稱帝,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定都成都;229年孫權定都建業(yè)西晉266年,____________代魏稱帝,國號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tǒng)一。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滅亡東晉317年,____________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曹丕司馬炎司馬睿[小練1]東晉建立之初曾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這反映了一種怎樣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提示]
現象:士族專權是東晉政治的基本特點。問題:東晉皇權衰弱,依靠士族維護統(tǒng)治。2.士族崛起。(1)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特權,____________階層形成。(2)北方高門士族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士族二、南北朝與十六國
1.南朝。(1)建立:420年,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宋。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__________。(2)江南的開發(fā)。①原因: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zhàn)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南朝2.十六國。(1)民族交融:十六國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學習漢族的____________;在長期混戰(zhàn)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2)淝水之戰(zhàn):4世紀下半葉,____________建立的前秦統(tǒng)一北方,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典章制度氐族3.北朝。(1)統(tǒng)一北方: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____________年統(tǒng)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時間5世紀后期內容①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等。②遷都洛陽、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影響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____________。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tǒng)一南方以及____________的出現打下了基礎439
民族矛盾隋唐盛世[小練2]“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體現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有什么意義?[提示]
措施:改鮮卑姓為漢姓。意義:有助于鮮卑與漢族的民族交融。探究關鍵能力02主題一更迭與認同——三國至南北朝政權演變與民族交融
圖文證史——三國至南北朝政權更迭的特點史料一下面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史料二中國處于單一政權的統(tǒng)治之下是常態(tài)……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態(tài)”,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動了“回歸”……中國歷史的連續(xù)性是舉世無雙的,但“連續(xù)性”并不是說一成不變,它是一個動態(tài)進程,是在各種波動和“變態(tài)”中體現出來的。——摘編自閻步克《波峰與波谷》(1)根據史料一圖示,指出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反映出這一時期時局什么基本特征。[提示]
朝代更替頻繁,發(fā)生頻率高,更迭時間快,具有反復性、曲折性,在分裂中醞釀統(tǒng)一的因素;多個政權并立,南北對峙;小統(tǒng)一,大分裂;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2)你是否贊同史料二的觀點?概括說明理由。[提示]
贊同。理由:魏晉南北朝時期分裂是這個時期的主線,但在動蕩中出現了諸如西晉短暫統(tǒng)一和前秦、北魏等局部統(tǒng)一局面;在統(tǒng)一與分裂的交替中,人口遷移、江南地區(qū)得以開發(fā),南北方經濟和民族間政治、經濟的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的進程,推動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歷史解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孕育的統(tǒng)一因素(1)民族關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民族矛盾緩和,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政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局部統(tǒng)一,少數民族逐漸封建化,建立了相似的制度,為隋唐統(tǒng)一局面的出現創(chuàng)造了條件。(3)經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北方農業(yè)的恢復與發(fā)展,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區(qū)域經濟開發(fā)為國家統(tǒng)一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發(fā)展使各地聯(lián)系加強。(4)社會層面:國家的分裂給人民帶來苦難,人民渴望統(tǒng)一。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長期戰(zhàn)亂使人們渴望統(tǒng)一。
史料證史——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及影響
史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總結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進了這一交融進程的迅速發(fā)展。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從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tǒng)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在內容上,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在與漢族交融的同時,也帶來了它們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根據史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動民族交融方面的特點。[提示]
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樣性;民族交融的內容具有雙向性。主題二發(fā)展與變革——江南地區(qū)開發(fā)與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證史——江南經濟的開發(fā)史料至于元嘉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jiōng),蓋東西之極盛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rěn),則數郡忘饑。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鄠(hù)、杜之間,不能比也。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史料反映了當時南方經濟怎樣的發(fā)展成就?有何影響?[提示]
成就: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產量提高;紡織等手工業(yè)有明顯進步;商業(yè)有一定發(fā)展。影響: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fā)促使南北經濟趨于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歷史解釋——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開發(fā)的歷史影響(1)南方經濟開發(fā)為六朝割據東南提供了物質基礎。(2)形成江南經濟區(qū),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3)促進了南方科技(如數學)和文學藝術(如田園詩、書法)的發(fā)展。(4)在南方經濟開發(fā)過程中,許多山區(qū)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5)山區(qū)開發(fā),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帶來一些環(huán)境問題。
學者觀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響史料十六國北朝時期,匈奴、鮮卑、氐、羌等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后,不同程度上都面臨著如何處理族群關系的考驗。天興元年(398年),鮮卑貴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議,自謂黃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積極推進改革,改鮮卑姓氏為漢姓,并將隨魏南遷的鮮卑人改為洛陽戶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詔祀唐堯于平陽,虞舜于廣寧,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陽”。——摘編自馬溢澳《拓跋鮮卑的“中國”認同》根據史料,概括北魏統(tǒng)治者強化“中國認同”的措施,并從“中華民族發(fā)展”的角度,分析其歷史意義。[提示]
措施:在中原建立政權;以黃帝后裔自居,追溯華夏族源;改漢姓、遷漢籍;祭祀先代諸圣。意義:強化華夏認同,明確政權和領土的統(tǒng)一性;推動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進民族交融;延續(xù)中原政治傳統(tǒng),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認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壯大。唯物史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1)北方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工具得到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產量增多,畜牧業(yè)得到發(fā)展。手工業(yè)生產日益活躍,商業(yè)活動也日趨活躍。(2)政權封建化加速:遷都洛陽以后,鮮卑統(tǒng)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對北魏社會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交融,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民族交融。研練重點考題03√命題點1兩晉政治統(tǒng)治的趨勢(2023·高考廣東卷)下表為兩晉時期參與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tǒng)計表。下表的變化反映了(
)朝代高門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晉48%19.1%32.9%東晉78.4%7.4%14.2%A.江南士族擅權日甚
B.豪強勢力的膨脹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專制皇權的弱化解析:材料反映了東晉與西晉相比,參與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高門士族的占比提升,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晉時期,官員產生主要通過九品中正制,高門士族出身的官員占比提高說明了當時九品中正制盛行,門閥士族勢力強大,B項正確,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江南士族擅權,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皇權強弱問題,只涉及兩晉時期參與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排除D項。√命題點2南北朝時期政權交流的特點(2023·高考湖南卷)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遣使頻繁,雙方挑選使節(jié),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yōu)贍者”。北朝使節(jié)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
)A.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yōu)B.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C.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D.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解析:材料提及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在挑選使節(jié)方面理念趨同,北朝政權多為少數民族政權,選派使節(jié)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說明北朝政權對漢族文化的認同,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南北政權實力的對比,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南北政權關系問題,事實上南北政權之間也時常有戰(zhàn)爭發(fā)生,排除C項;北朝使節(jié)皆為漢族高門人物,并不代表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排除D項。√命題點3魏晉時期經濟交流與民族交融(2022·高考海南卷)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這一現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響社會風尚B.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C.人口流動利于區(qū)域開發(fā)D.地方特產豐富人們生活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中原漢族人民借鑒了少數民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慣,體現了當時中原漢族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融,故選B項。中原百姓社會風尚的改變是民族交融的結果,而不是群言百家說教的產物,排除A項;中原地區(qū)本來就是政治、經濟中心,不存在區(qū)域開發(fā)的問題,排除C項;“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是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地方特產,排除D項。√命題點4少數民族的內遷(2024·梅州模擬)魏晉南北朝時期,羌族逐漸向中原內遷,從原來的“逐水草而居”逐漸變?yōu)槎ň樱嬍沉曀子稍瓉淼囊阅獭⒗液团!⒀蛉鉃橹髯優(yōu)榕c內地民族的飲食基本無異,風俗習慣上由火葬改為土葬,逐漸摒棄固有的原始宗教,開始崇信佛教。由此可見,羌族的內遷(
)A.解決了本民族的人地矛盾
B.促進了文化的優(yōu)勝劣汰C.對羌族的影響廣泛而深刻
D.改變了中原的文化形態(tài)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羌族內遷中原,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逐漸發(fā)生改變,這種改變體現在多個方面,而且影響深遠,故選C項。√命題點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吉林省吉化第一中學高二化學第二學期期末質量跟蹤監(jiān)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全球范圍內教育政策實施的經驗與教訓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技術應用探討
- 創(chuàng)新教育與心理引導的有機結合探討
- 智慧城市公共服務中的能源管理
- 教育科技的新篇章基于大數據的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案制定
- 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學提高遠程教育質量
- 邢臺景區(qū)旅游管理辦法
- 小型資源倉庫管理辦法
- 評審專家管理辦法大連
- 《人文英語4》形考任務(1-8)試題答案解析
- 職業(yè)院校教學能力比賽現場答辯備賽題庫
-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網絡流行用語研究
- 《拍賣概論》考試題庫(精煉版)
- DL-T5434-2021電力建設工程監(jiān)理規(guī)范
- 設計投標服務方案
- “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合作課件
- 貨物供應方案及運輸方案
- 中醫(yī)養(yǎng)生健康小妙招的課件
- 拉鏈采購合同
- 紀檢監(jiān)察大數據平臺建設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