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_第1頁
第10課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_第2頁
第10課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_第3頁
第10課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_第4頁
第10課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 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統編版)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第10課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政權民族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遼契丹族916年耶律阿保機1125年亡于金北宋漢族960年趙匡胤1127年亡于金西夏黨項族1038年元昊1227年亡于蒙古金女真族1115年完顏阿骨打1234年亡于蒙古南宋漢族1127年趙構1276年亡于元元蒙古族1271年忽必烈1368年亡于明北宋遼1005年遼宋和議“澶淵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北宋每年給遼“歲幣”絹10萬匹,銀10萬兩。北宋夏1044年“慶歷和議”雙方達成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歲賜”絹15萬匹+銀7萬兩+茶3萬斤,重開沿邊榷場貿易,恢復民間商販往來。南宋金1141年,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稱為“歲貢”遼西夏金民族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原居地和生活遼河上游游牧、漁獵陜北、寧夏黑龍江、松花江流域農業、狩獵、畜牧政權建立916年定都上京1038年,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①建立: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上京)。②遷都:1153年對外關系與北宋長期對峙,被金滅北宋滅亡后,西夏向金朝稱臣,仍然保持事實上的獨立,被蒙古滅①1125年,金滅遼②1127年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被蒙古滅重要制度①南、北面官特點:以北為尊、因俗而治、蕃漢分治②“四時捺缽”一套制度,兩種稱謂①沿襲唐宋制度,猛安謀克的女真民族管理系統。(兵民合一,生產組織+軍事組織+地方行政組織)②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史稱“大定之治”基礎知識梳理與探究基礎知識梳理與探究【知識點一】遼的制度建設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胡服,掌實權;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漢服,仿漢制。特點:因俗而治、蕃漢分治。原因:民族差異影響: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治,推動了民族交融。1、南北面官制2、四時捺缽:流動的國家政治中心四時捺缽主要地點時間活動內容春捺缽長春州、魚兒濼正月上旬捕鵝、鉤魚夏捺缽永安山、炭山四月上旬—七月中旬避暑、議政、放鷹秋捺缽慶州伏虎林七月中旬入山射鹿冬捺缽永州廣平淀十月以后避寒、議政、獵虎進行軍事訓練籠絡歸屬民族酋長基礎知識梳理與探究【知識點二】夏的制度建設——漢制與蕃制并立

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漢人為之。

——《宋史·夏國傳上》中書司樞密司三司御史臺行政財政監察軍事皇帝北宋中央機構圖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基礎知識梳理與探究【知識點三】金的制度建設——猛安謀克

《金史·兵志》記女真初起時,“其部長曰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始定制以三百戶為謀克,十謀克為猛安。猛安謀克人戶平時在訓練之余,從事農業生產。有戰事則丁壯接受征發,自置鞍馬器械出征;其家口仍留家生產。由最初的圍獵編制進而發展為軍事組織,最后變革為地方的行政組織,具有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特點。性質:女真族的軍事和社會組織單位。職能: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特點: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效果:不僅節約了財政開支,而且保證了較強的戰斗力。猛安謀克軍事單位社會組織基層制度基礎知識梳理與探究【知識點四】元的制度建設元朝——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1219年,以復仇為名西征,滅花剌子模國,軍隊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拔都)滅金后不久,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等地,軍隊打至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第三次西征(旭烈兀)13C中葉,以西亞為目標,攻占巴格達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9年元滅南宋,完成統一蒙古西征影響:

①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

②蒙古西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西征的蒙古軍隊與當地居民融合。

③大批移民自西東遷,進入中國中原地區。

④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中書省(行政權)樞密院(軍事權)宣政院(民族宗教)皇帝(權力中心)御史臺(監察)六部西藏中央:一省制(只保留中書省)①中書省(最高行政)②樞密院(最高軍事)③宣政院(統領宗教事物和管轄西藏)④御史臺掌管監察基礎知識梳理與探究【知識點四】元的制度建設1、中央官制:一省一臺二院制(1)原因:①元朝版圖空前大于前代,事務繁多;

②少數民族政權治理水平相對低,刪繁就簡;

③為了更便捷、高效處理全國事務,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為一省。(2)弊端:宰相權力過大,造成元中后期內亂頻繁。基礎知識梳理與探究【知識點四】元的制度建設2、地方制度:行省制度(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又是中央派出機構(雙重性))特點:①行省具有雙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機構,

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②平衡了中央與地方勢力,既有利于中

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

(大而不專)③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采取“犬牙

交錯”的原則。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結合材料1: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元史·百官志》材料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得調動軍隊。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知識拓展】“山川形便”與“犬牙交錯”武夷山南嶺唐朝南嶺元

朝根據山脈、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劃分地理區域,進而劃分行政區域。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域劃分的重要原則之一。能夠使行政區劃與經濟、文化區劃一致,有利于經濟和社會發展。是容易成為地方割據的有利條件。山川形便是指打破山川地形特征,跨地理區域劃分行政區域。利用犬牙相入劃分的行政區域往往地跨多個自然區域,內部自然條件、經濟特點、文化風俗差別較大。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區域內經濟文化交流有限。犬牙交錯實行行省制意義:①行省轄區廣泛,軍政大權集中,提高行政效率;②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是我國省制的開端,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③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犬牙交錯和山川形便是古代地方行政區域邊世界劃定最重要的兩原則。秦朝時仍以山川形便為主,犬牙交錯出入現象不過一二縣,到宋代已出入三四州,到元朝時,山川形便已被犬牙交交錯完全打破。據此可知A.中央集權不斷加強B.君主專制空前強化C.地方割據得以根絕D.邊疆治理呈制度化(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說明元朝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AA基礎知識梳理與探究【知識點四】元的制度建設2、地方制度:驛傳制度①驛道:以大都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東北至奴兒干,北達吉利吉思部落,西南通西藏,南接越南、緬甸。②驛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運輸官府物資,分陸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陸路又有馬站、牛站、車站、轎站、步站之分。元順帝時全國有驛站1500多處。③急遞鋪:元代官方郵遞系統,傳遞文書。補充:交通——京杭大運河(選必二P68)①反映了政治中心北移和經濟重心南移,有利于保障糧食供應;②便于鞏固統治,促進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基礎知識梳理與探究【知識點四】元的制度建設2、地方制度:邊疆治理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

軍政事務中央: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國佛教事務臺灣:元朝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

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3、民族:四等人制等級名稱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等第三等漢人北方漢族,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目的:保障蒙古貴族統治利益,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6)對外交往: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暢通。(1)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形成了省、路、府、州、縣(五級)多級行政制度。(2)官員選拔與管理

①選官:元朝的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

后恢復科舉制,但時斷時續,科舉錄取人數不多②管理:元朝的監察機構嚴密,中央設有御史臺,地方設有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3)民族關系:統治者一方面“行漢法”,另外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元朝對西藏地方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