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83.140.99;53.040.20;13.220.40
G42
備案號:MT
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行業標準
MT668—200×
代替MT668-1997
煤礦用鋼絲繩芯阻燃輸送帶
Steelcordfireresistantconveyorbelting
forcoalmine
(送審稿)
200×-××-××發布200×-××-××實施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發布
1
MT668—200×
前言
本標準的技術內容中4.10條為推薦性,其余技術內容全部為強制性。
本標準是對MT668-1997《煤礦用阻燃鋼絲繩芯輸送帶技術條件》的修訂,本標準自實施之日起
代替MT668-1997。
本標準與MT668-1997相比較,主要變化如下:
——增加了鋼絲繩阻燃輸送帶的ST/S2800、ST/S3500、ST/S4500、ST/S5000、ST/S5400、ST/S6300、
ST/S7000和ST/S7500共8種型號規格(見3.1);
——增加了動態鋼絲繩芯粘合抗疲勞性能要求(見5.8);
——增加了橡膠滲透性能要求(見5.9);
——增加了鋼絲繩阻燃輸送帶靜態接頭拉斷強度要求(見5.10);
——增加了鋼絲繩阻燃輸送帶動態接頭拉斷強度要求(見5.11);
——取消了覆蓋膠硬度指標的考核(1997年版的4.5.5);
——丙烷燃燒試驗根據BS3289-2005標準進行了調整(1997年版的4.7.3,本版的4.14)。
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附錄C、附錄D和附錄E為規范性附錄。
本標準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發展部提出。
本標準由煤礦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上海分院、安徽天地人集團、青島橡六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雙箭橡膠股份有限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王利平、顧亞民、王平、孫成才、沈會民。
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代版本發布情況為:
——MT668-1997。
II
MT668—200×
煤礦用鋼絲繩芯阻燃輸送帶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煤礦用鋼絲繩芯阻燃輸送帶(以下簡稱“阻燃帶”)的產品型號、規格、技術要求、
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
本標準適用于煤礦用鋼絲繩芯阻燃輸送帶。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
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228-2002金屬材料室溫拉伸試驗方法(iqvISO6892:1998)
GB/T528-1998硫化橡膠或熱塑性橡膠拉伸應力應變性能的測定(eqvISO37:1994)
GB/T3512-2001硫化橡膠或熱塑性橡膠熱空氣加速老化和耐熱試驗(eqvISO188-1998,MOD)
GB/T4490-1994輸送帶尺寸(eqvISO251-1987)
GB/T5753-1994鋼絲繩芯輸送帶覆蓋層厚度的測定(eqvISO7590-1990)
GB/T5754.2-2005鋼絲繩芯輸送帶縱向拉伸試驗第2部分:拉伸強度的測定(ISO7622-2:1984,
IDT)
GB/T5755-2000鋼絲繩芯輸送帶鋼絲繩粘合強度的測定(eqvISO7623:1996)
GB/T9770-2001鋼絲繩芯輸送帶(neqDIN22131:1988)
GB/T9867-1988硫化橡膠耐磨性能的測定(旋轉輥筒式磨耗機法)(neqISO4649:1985)
GB/T12753-2002輸送帶用鋼絲繩
HG/T3056-1997輸送帶貯存和搬運通則
MT450-1995煤礦用鋼絲繩芯輸送帶阻燃抗靜電性試驗方法和判定規則
MT914-200×煤礦用織物整芯阻燃輸送帶
3產品分類
3.1產品型號
產品型號按縱向拉伸強度劃分為ST/S630、ST/S800、ST/S1000、ST/S1250、ST/S1600、ST/S2000、
ST/S2500、ST/S2800、ST/S3150、ST/S3500、ST/S4000、ST/S4500、ST/S5000、ST/S5400、ST/S6300、
ST/S7000和ST/S7500。
示例:
ST/S2500
縱向拉伸強度為2500N/mm
阻燃性抗靜電性代號
表示鋼絲繩芯輸送帶
3.2規格
3.2.1寬度
阻燃帶的寬度見表1。
1
MT668—200×
表1阻燃帶的寬度單位為毫米
序號12345678919111213
寬度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600280030003200
3.2.2長度
阻燃帶的出廠長度,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
4技術要求
4.1外觀質量
4.1.1阻燃帶不得有邊部波浪。
4.1.2阻燃帶明疤深度大于1mm時,并應修理完善(深度不大于lmm的不修理)。
4.1.3每100㎡阻燃帶覆蓋層上氣泡、脫層總面積不得超過1600c㎡,并應修理完善。
4.1.4阻燃帶兩側的邊膠海綿或扯掉邊膠的累計長度不得超過帶長的8%,并應修理完善。
4.1.5每100m長阻燃帶上,深度大于1mm的壓上熟邊膠不得超過5處,并應修理完善(深度不大
于1mm的不修理)。
4.1.6阻燃帶上不得有鋼絲繩外露。
4.2尺寸
4.2.1寬度
阻燃帶的寬度應符合表2的規定。
表2阻燃帶的寬度單位為毫米
序號12345678919111213
公稱寬度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600280030003200
極限偏差±1%
4.2.2覆蓋層厚度
阻燃帶的覆蓋層厚度應符合表3的規定。
表3阻燃帶的覆蓋層厚度單位為毫米
型號ST/S630ST/S800ST/S1000ST/S1250ST/S1600ST/S2000ST/S2500ST/S2800ST/S3150
上覆蓋層厚度≥5.05.06.06.06.08.08.08.08.0
下覆蓋層厚度≥5.05.06.06.06.08.08.08.08.0
型號ST/S3500ST/S4000ST/S4500ST/S5000ST/S5400ST/S6300ST/S7000ST/S7500
上覆蓋層厚度≥8.08.08.08.59.010.010.010.0
下覆蓋層厚度≥8.08.08.08.59.010.010.010.0
4.3縱向拉伸強度
阻燃帶的縱向拉伸強度應符合表4的規定。
表4阻燃帶的縱向拉伸強度單位為千牛每米
型號ST/S630ST/S800ST/S1000ST/S1250ST/S1600ST/S2000ST/S2500ST/S2800ST/S3150
縱向拉伸強度≥6308001000125016002000250028003150
型號ST/S3500ST/S4000ST/S4500ST/S5000ST/S5400ST/S6300ST/S7000ST/S7500
縱向拉伸強度≥35004000450050005400630070007500
4.4粘合強度
4.4.1鋼絲繩粘合強度不得小于表5的規定。
4.4.2覆蓋層的粘合強度
覆蓋層與粘合層之間的平均粘合強度不得小于10kN/m。
2
MT668—200×
表5鋼絲繩粘合強度單位為千牛每米
型號ST/S630ST/S800ST/S1000ST/S1250ST/S1600ST/S2000ST/S2500ST/S2800ST/S3150
老化前鋼絲繩粘合強度≥6775829097112130134143
老化后鋼絲繩粘合強度≥5069778490105122124135
型號ST/S3500ST/S4000ST/S4500ST/S5000ST/S5400ST/S6300ST/S7000ST/S7500
老化前鋼絲繩粘合強度≥151155168186192208223245
老化后鋼絲繩粘合強度≥140144157175180194207228
4.4.3內粘合強度
對含織物層的阻燃帶,覆蓋層與織物層之間平均內粘合強度不得小于8kN/m。
4.5覆蓋層性能
覆蓋層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a)拉伸強度大于等于15.0MPa
b)拉斷伸長率大于等于350%
c)老化試驗(70℃×168h)后:
1)拉伸強度變化率為-25%~+25%;
2)拉斷伸長率變化率為-25%~+25%;
d)磨耗量不得大于200mm3。
4.6阻燃帶中鋼絲繩性能
4.6.1鋼絲繩直徑
鋼絲繩最大直徑應符合表6的規定。
表6鋼絲繩最大直徑單位為毫米
型號ST/S630ST/S800ST/S1000ST/S1250ST/S1600ST/S2000ST/S2500ST/S2800ST/S3150
鋼絲繩最大公稱直徑3.03.54.04.55.06.07.27.58.1
型號ST/S3500ST/S4000ST/S4500ST/S5000ST/S5400ST/S6300ST/S7000ST/S7500
鋼絲繩最大公稱直徑8.68.99.710.911.312.813.515.0
4.6.2鋼絲繩間距
平均繩距的極限偏差為±1.5mm。偏心值大于1.0mm但不大于1.5mm的鋼絲繩根數不超過鋼絲繩
總根數的5%。
4.6.3鋼絲繩根數
鋼絲繩最少根數應符合表7的規定。
4.6.4鋼絲繩接頭
每條阻燃帶中鋼絲繩的接頭應符合下列規定:
a)阻燃帶長度內100m兩邊部的各一根鋼絲繩不得有接頭;
b)距帶端10m以內,鋼絲繩不得有接頭;
c)任何一根鋼絲繩的接頭數不得大于1;
d)每10m阻燃帶中,接頭數不得大于1;
e)有接頭鋼絲繩數目不得大于鋼絲繩總數的5%。
4.6.5鋼絲繩偏心值
鋼絲繩在厚度方向的偏心值不得大于1.5mm。偏心值大于1.0mm但不大于1.5mm的鋼絲繩根數不
得超過鋼絲繩總根數的5%。
4.7動態鋼絲繩粘合抗疲勞性
采用公稱靜態粘合強度(見表5)的3.6%~36%為循環載荷,在運轉10000周期之后,應無鋼絲
繩抽出。
3
MT668—200×
表7鋼絲繩最少根數
寬度規格mm
型號規格
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600280030003200
ST/S6307595113133151171196216236256276296316
ST/S8007595113133151171196216236256276296316
ST/S1000637994111126143159176193209230247264
ST/S1250637994111126143159176193209230247264
ST/S1600637994111126143159176193209230247264
ST/S2000637994111126143159176193209230247264
ST/S250050647689101114128141155168184198211
ST/S280050647689101114128141155168184198211
ST/S315050647689101114128141155168184198211
ST/S350050647790104117130144157170194198211
ST/S4000647790104117130144157170194198211
ST/S450059718496109121134146159171185198
ST/S500055667890102113125137149161174186
ST/S540055667890102113125137149161174186
ST/S6300485868788898108118128138148158
ST/S70004959698090101111121131142152162
ST/S7500455463728291100109119129138147
4.8橡膠滲透性
在試件兩端施加100kPa壓差,60s內的壓差變化不得超過5kPa。
4.9靜態接頭拉斷強度
對于一階接頭,阻燃帶靜態接頭拉斷強度應不小于帶體縱向額定拉伸強度的90%;對于二階接頭,
阻燃帶靜態接頭拉斷強度應不小于帶體縱向額定拉伸強度的90%;對于三階接頭,阻燃帶靜態接頭拉
斷強度應不小于帶體縱向額定拉伸強度的85%;對于四階接頭,阻燃帶靜態接頭拉斷強度應不小于帶
體縱向額定拉伸強度的80%。
4.10動態接頭耐久性
阻燃帶接頭循環10000次后,無破壞。
4.11表面電阻值
試件上、下兩個表面的表面電阻算術平均值均不得大于3.0×108Ω。
4.12滾筒摩擦試驗
每塊試件經滾筒摩擦試驗時,其任何部位不得發生有焰燃燒和無焰燃燒現象,滾筒表面溫度不得大
于325℃。
4.13酒精噴燈燃燒試驗
試件經酒精噴燈燃燒試驗,應符合下列規定:
a)對6塊具有完整覆蓋層試件,在移去噴燈后,所有試件的有焰燃燒時間的算術平均值和無焰燃
燒時間的算術平均值均不得大于3.0s。其中每塊試件的有焰燃燒時間和無焰燃燒時間單值均不
得大于10.0s;
b)對6塊剝去覆蓋層試件,在移去噴燈后,所有試件的有焰燃燒時間的算術平均值和無焰燃燒時
間的算術平均值均不得大于5.0s。其中每塊試件的有焰燃燒時間和無焰燃燒時間單值均不得大
于15.0s。
4
MT668—200×
4.14丙烷巷道燃燒試驗
對于每件試樣,如它們能通過以下兩項要求中的任一項便視為該輸送帶合格。其要求如下:
a)每件試樣的未損壞長度不得小于600mm;
b)未損壞長度不得小于50mm;最大平均溫升不得大于140℃且損失帶長度不大于1250mm。
當試驗在燃燒過程中由于危及人和設備而提前終止時,該輸送帶的丙烷巷道燃燒試驗即被視為不
合格。
5試驗方法
5.1樣品采取
在產品制成24h后,采取樣品。
5.2外觀質量
采用目測及量具進行檢測。
5.3尺寸測量
5.3.1寬度測量
按GB/T4490-1994規定進行測量。
5.3.2覆蓋層厚度測量
按GB/T5753-1994規定進行測量。
5.4拉伸強度測定
按GB/T5754.2-2005規定進行測定。
5.5粘合強度測定
5.5.1鋼絲繩粘合強度按GB/T5755-2000規定進行測定。
5.5.2覆蓋層粘合強度的測定按附錄A的規定執行。
5.5.3內粘合強度的測定按附錄A的規定執行。
5.6阻燃帶中鋼絲繩性能測定
5.6.1鋼絲繩直徑按GB/T12753-2002的6.3進行測定。
5.6.2鋼絲繩間距測定按GB/T9770-2001的附錄A的規定執行。
5.6.3鋼絲繩根數采用目測。
5.6.4鋼絲繩偏心值測定按GB/T9770-2001的附錄C的規定執行。
5.7覆蓋層性能測定
5.7.1覆蓋層的拉伸性能按GB/T528-1998規定進行檢驗,試樣尺寸采用2型(狹小平行部分寬
4.0±0.1mm)啞鈴狀裁刀裁切試樣。
5.7.2覆蓋層耐老化性能按GB/T3512-2001規定進行測定。
5.7.3覆蓋層耐磨耗性能按GB/T9867-1988規定進行測定。
5.8動態鋼絲繩粘合抗疲勞性試驗
按附錄B的規定執行。
5.9橡膠滲透性試驗
按附錄C的規定執行。
5.10阻燃帶靜態接頭拉斷強度試驗
按GB/T228-2002規定進行測定,試樣長度為阻燃帶接頭部位長度兩端各加1000mm長,夾持器
的拉伸速度為100±10mm/min。阻燃帶的接頭尺寸與技術要求按附錄E的規定執行。
5.11阻燃帶動態接頭耐久性試驗
按照附錄D的規定執行。阻燃帶的接頭尺寸與技術要求按附錄E的規定執行。
5.12表面電阻測定方法
按MT450-1995規定進行測定。
5
MT668—200×
5.13滾筒摩擦試驗方法
按MT450-1995規定進行測定。
5.14酒精噴燈燃燒試驗方法
按MT450-1995規定進行測定。
5.15巷道丙烷燃燒試驗方法
按MT914-200×規定進行測定。
6檢驗規則
6.1檢驗報告
檢驗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
a)阻燃帶制造廠名稱;
b)阻燃帶的型號、規格和生產日期;
c)檢驗日期;
d)試驗室溫度;
e)試驗室相對濕度;
f)檢驗結果;
g)檢驗結論;
h)檢驗者。
6.2出廠檢驗
6.2.1產品應由制造廠的質量檢驗部門負責檢驗,以1000m為一批(不足1000m也視為一批,其中覆
蓋層老化后試驗每季度進行一次)至少進行一次檢驗,檢驗合格并簽發合格證后,方可出廠。
6.2.2出廠檢驗項目見表8。
表8檢驗項目
出廠檢驗
序號檢驗項目要求型式檢驗備注
全檢抽檢
1外觀質量4.1√--一般項目
2寬度4.2.1√--一般項目
3覆蓋層厚度4.2.2-√√重要項目
4縱向拉伸強度4.3-√√重要項目
5粘合強度4.4-√√重要項目
6橡膠覆蓋層物理機械性能4.5-√√重要項目
7鋼絲繩偏心值4.6.5-√√重要項目
8動態鋼絲繩粘合抗疲勞性4.7--√重要項目
9橡膠滲透性4.8-√√重要項目
10靜態接頭拉斷強度4.9--√重要項目
11接頭動態耐久性4.10--√重要項目
12表面電阻4.11-√√重要項目
13滾筒摩擦試驗4.12-√√重要項目
14酒精噴燈燃燒試驗4.13-√√重要項目
15巷道丙烷燃燒試驗4.14--√重要項目
注:“√”表示進行檢驗,“-”表示不進行檢驗。
6
MT668—200×
6.3型式檢驗
6.3.1有下列情況之一,應進行型式檢驗:
a)新產品或老產品轉廠生產時的試制定型鑒定;
b)正式生產后,如結構、材料、工藝有較大改變,可能影響產品性能時;
c)正常生產時,應每兩年進行一次檢驗;
d)產品停產兩年,恢復生產時;
e)出廠檢驗結果與上次型式檢驗結果不符合時;
f)國家安全生產監察機構、國家質量監督機構等提出型式檢驗要求時。
6.3.2型式檢驗的樣品應從出廠檢驗合格的產品中抽取,抽樣基數為400m,樣品總長度為10m。
6.3.3型式檢驗項目見表8。
6.4判定規則
重要項目,有一項不合格時,應另取雙倍試樣對不合格項目進行復檢,如仍不合格,則判定該批產品
不合格;一般項目,如有兩項不合格,應另取雙倍試樣對不合格項目進行復檢,如仍不合格,則判定該產
品不合格。
7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
7.1每條阻燃帶沿縱向每隔10m內應有一個字體高度不小于20mm的永久標志。
標記示例如下:
MAST/S25001000φ5.0-6.0-6.02006
制造年份
下覆蓋層厚度
上覆蓋層厚度
鋼絲繩直徑
帶寬度
縱向拉伸強度
阻燃性抗靜電性代號
表示鋼絲繩芯輸送帶
“安全標志”代號
7.2阻燃帶用木芯或鐵芯卷取,捆取要牢固整齊,每件應有包裝覆蓋物,包裝上應拴用技術檢驗部門簽
發的合格證。
7.3阻燃帶的運輸和貯存按HG/T3056-1997執行。
7
MT668—200×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粘合強度測定方法
A.1覆蓋層與粘合層間粘合強度的測定
A.1.1試件制備
A.1.1.1試件矩形條狀,厚度為帶的全厚度,寬至少25mm,應包含兩根鋼絲繩(鋼絲繩對稱排列),
長至少500mm(沿鋼絲繩方向);
A.1.1.2試件數量為3塊,按下列方法從樣品帶上切割和制備試件:
沿與帶的軸線平行的方向,在離帶邊至少50mm的部位切割試樣。在試件一端的將覆蓋層之一面
按全寬度緊貼著鋼絲繩邊緣剝開50mm的長度(應能確保試件牢固夾在試驗機夾持器中),以同樣的方
法在試件另一端剝開另一面覆蓋層。
A.1.2儀器、設備
A.1.2.1拉力試驗機:準確度為1%,具有自動記錄剝離力的裝置。
A.1.2.2夾持器:應能保證試件固定良好,試驗時不打滑,移動速度能控制在100±10m/min。
A.1.3測定步驟
A.1.3.1切割好的試件應放在溫度23±2℃和相對濕度45%~75%的環境中至少2h,同時試驗也應在
此環境中下進行。
A.1.3.2將試件固定在拉力試驗機的夾持器中,指定一個夾頭夾住被剝開的覆蓋層,另個夾頭夾住鋼絲
繩及周圍的覆蓋層,自動圖形儀記錄當夾持器以100±10m/min恒速分開,將覆蓋層再剝開100mm
所需的剝離力,試件未剝離部分不予固定。
平均剝離力和粘合強度分別按A1.4.1和A1.4.2確定。
如果發生試件斷裂,記錄由自動圖形由確定的這兩塊試件的最大受力值。
A.1.4平均剝離力和粘合強度的確定
A.1.4.1平均剝離力的確定:自動記錄的初始力可不計,取覆蓋層有效剝離長度不小于75mm的自動
記錄曲線,確定剝離力。
A.1.4.2粘合強度為剝離力F1與試件寬度的比值,單位為N/mm。
A.1.5結果表述
應分別記錄和計算下列試驗結果:
每塊試件的上、下覆蓋層與粘結層之間的平均粘合強度。
A.2含有織物層的覆蓋層內粘合強度
A.2.1試件制備
A.2.1.1試件矩形條狀,厚度為帶的全厚度,寬至少25mm,應包含兩根鋼絲繩(鋼絲繩對稱排列),
長至少500mm(沿鋼絲繩方向);
A.2.1.2試件數量為3塊,按下列方法從樣品帶上切割和制備試件:
沿與帶的軸線平行的方向,在離帶邊至少50mm的部位切割試樣。在試件一端的將覆蓋層之一面
按全寬度緊貼著織物層切開50mm的長度(應能確保試件牢固夾在試驗機夾持器中),以同樣的方法在
試件另一端剝開另一面覆蓋層。
A.2.2測定步驟
按A.l.3進行。
A.2.3平均剝離力和內粘合強度的確定
按A.1.4進行。
A.2.4結果表述
8
MT668—200×
應分別記錄和計算下列試驗結果:
每塊試件的上、下覆蓋層與織物層之間平均內粘合強度。
9
MT668—200×
附錄B
(規范性附錄)
動態鋼絲繩芯粘合抗疲勞性測定方法
B.1范圍
本附錄規定了鋼絲繩芯輸送帶中鋼絲繩芯的動態粘合抗疲勞性測定方法。
B.2原理
對試件施加一定數目的循環載荷,測量輸送帶橡膠-鋼絲繩芯的動態強度。
B.3設備
采用設備能夠對試件施加穩定循環拉伸載荷。循環載荷范圍為一定鋼絲繩芯直徑所對應的公稱靜態
粘合強度的3.6%~36%(見圖B.1)。
B.4試件
從至少含有5個鋼絲繩芯的輸送帶上切割下一塊試件。試件切割方式如圖B.2所示、測試長度(L1)
為100±2mm。將試件從端頭剝去100mm的覆蓋層,以便測試設備能夠夾緊試件。
B.5步驟
測試步驟如下:
a)將試件安放在拉伸測試裝置的鉗夾中央;
b)穩定地施加循環載荷,在高水平和低水平的時候保持暫停(見圖B1)。(一個完整的周期應為
5s到10s的時間)。
c)繼續進行測試直至無法進行或10000個周期為止,去兩者中先實現的那個。
B.6報告
報告中應包含以下內容:
a)樣本是否失敗,即,在10000個周期完成之前鋼絲繩芯是否已經被抽出;
b)所測試鋼絲繩芯的公稱靜態粘合強度;
c)最大和最小載荷水平值;
圖B.1標準循環載荷模式
圖B.2鋼絲繩粘合強度試件
10
MT668—200×
附錄C
(規范性附錄)
橡膠滲透性試驗測定方法
C.1范圍
本附錄規定了鋼絲繩芯輸送帶中橡膠成分和鋼絲繩芯結合情況的測定方法。
C.2原理
鋼絲繩芯的透氣性可通過壓降來進行測量,它可用來表示橡膠成分在鋼絲繩芯中的滲透和填充情
況。
C.3設備
測試設備中有一個夾持裝置,將試件置于其中,將單根鋼絲繩芯的兩端封入測試回路中。關于夾持
裝置(見圖C.1)。
測試回路包括一個空氣壓力源,柔性一級側管和二級側管(可夾在樣本的兩端上),一個壓力傳感
器,一個數字壓力表和一個圖形記錄儀(見圖C.2)。
位于試件入口側的空氣壓力源維持100kPa的常壓。位于試件入口側的供應空氣的管子體積為位于
出口側的管子體積的大約10倍。
C.4試件
試件長度為400mm,全帶厚度,在全長內包含只是一根鋼絲繩芯。
說明:確保所測試鋼絲繩芯完全被橡膠成分所包圍。
C.5步驟
測試步驟如下:
a)將試件夾起來,確保兩端是相同的鋼絲繩芯被封在電路中;
b)在試件上施加100kPa的壓差,監控壓差60s。
說明:給定時間內壓降可用于說明橡膠和鋼絲繩芯中鋼絲相結合的程度。
C.6報告
報告中應包含以下內容:
a)所測試輸送帶詳情;
b)壓差的改變,單位:kPa。
圖C.1夾持裝置
11
MT668—200×
圖C.2橡膠滲透性試驗檢測示意圖
12
MT668—200×
附錄D
(規范性附錄)
動態鋼絲繩接頭耐久性測定方法
D.1范圍
本附錄規定了鋼絲繩芯阻燃帶動態接頭耐久性的測定方法。
D.2原理
采用驅動滾筒和張緊滾筒的持續運行系統,在一定的循環張力下運轉一定周期。
D.3設備
測試設備采用驅動滾筒和張緊滾筒的持續運行系統(見圖D.1),兩滾筒中心距a為5500mm,張緊
距h為1000mm,滾筒表面線速度為6m/s。
圖D.1試驗機的示意圖
D.3.1滾筒直徑范圍:
表D.1滾筒直徑
30
膠帶額定拉伸強度σ,N/mm滾筒直徑范圍D5,mm
630≤σ≤1250800~1500
1250<σ≤20001000~2100
2000<σ≤35001250~2100
3500<σ≤45001500~2100
σ>45001500~2100
D.3.2滾筒最小寬度500mm。
D.3.3試驗臺可有效控制試樣張力在整個試驗過程中按圖D.3(張力循環周期示意圖)循環變化,張力
51
循環變化一次的周期為TF=(50±5)s(齒形比為5:1),其中TF為張力遞增區,TF為張力遞減
66
區。張力的變化范圍為試樣的額定拉伸力的6.6%~50%。
D.3.4試驗臺可以根據試驗的需要任意設置試驗的最大&最小循環張力,并能顯示和記錄試樣在試驗中
張力循環的波形、波幅、周期和累計循環次數等試驗數據。
D.3.5阻燃帶在試驗臺上運行一周的時間TP與張力循環時間TF的比率為TF/TP=18±1。為保證此比值,
試驗臺應能調整滾筒轉速、顯示和記錄試樣的周轉時間、累計周轉次數和運行帶速等數據。當試樣出
13
MT668—200×
現張力嚴重降落或接頭斷開等異常情況時,試驗臺應能自動報警,并停車。
D.4試件
D.4.1試驗試樣的長度
取決于試驗機的中心距和使用的滾筒直徑,鋼絲繩輸送帶試樣,膠帶連接件的試樣連接的結構盡可
能與邊緣鋼絲繩排列的原始寬度相似。推薦從較寬的膠帶材料中切割出試樣,在兩個膠帶邊緣除連接件
以外的每一個不承受壓力的鋼絲繩按一定的間距(1.5m)加以割斷(見圖D.2)。
D.4.2試樣的寬度
鋼絲繩的數量應考慮邊部鋼絲繩的排列和試驗臺的寬度,其試樣寬度為250~300mm。當試驗臺達
不到試驗所需試驗力時,可減少鋼絲繩的數量,但必須在試驗報告中注明。采購方和輸送帶供應商應當
承認和同意先前24個月內所做的類似同強度等級帶子所做的所有試驗。
D.4.3試樣數量
每次試驗的試樣數量為2個。
D.5試樣的額定拉伸力
試樣的額定拉伸力FB根據承受拉力的鋼絲繩數量ns、鋼絲繩節距t和阻燃帶的縱向額定拉伸強度σ
按公式(D.1)計算得出:
FB=ns·t·σ――――――――――――――――――――(D.1)
式中:
FB-試樣的額定拉伸力,單位為千牛(kN);
ns-試樣連接頭的鋼絲繩根數;
t-鋼絲繩節距,單位為毫米(mm);
σ-鋼絲繩輸送帶額定拉伸強度,單位為千牛每米(kN∕m)。
圖D.2鋼絲繩輸送帶試樣的連接件(結構舉例)
D.6步驟測試步驟如下:
D.6.1將阻燃帶連接成一環形整體帶并按圖D.1安裝在試驗臺的滾筒上。
D.6.2按試樣的額定拉伸力FB確定試驗的最大循環張力為50%FB和最小循環張力為6.6%FB,并將最
大&最小循環張力設置到控制系數數據庫中。
D.6.3校核環形帶的周轉周期TP,確認試驗臺上的張力循環周期TF,使TF/TP=18±1。
D.6.4起動試驗臺,起動加速度不得大于0.2m/s2,所有顯示、監控。記錄等裝置同步開始工作。
D.6.5在保持設定張力的循環條件下,使用試樣周轉周期和張力循環周期按規定比例連續不間斷的運
行,直至試樣接頭斷開或張力循環次數達到規定值。
14
MT668—200×
D.6.6結果表示
D.6.6.1接頭的動態試驗平均壽命為測得的兩個接頭的斷開時的張力循環次數的算術平均值。
D.6.6.2若試驗中試樣的接頭均經受張力循環104次而未斷開,則判定改阻燃帶的動態接頭耐久性試驗
達到標準規定,并將試驗情況記錄備案。
D.7試驗報告
圖D.3、張力循環周期示意圖
在試驗報告中談到本標準時應說明:
a)膠帶制造商;
b)膠帶型號、鋼絲繩直徑、節距、接頭鋼絲繩數目、覆蓋層厚度;
c)試驗條件:最大張力上負載Fo用kN、最小張力Fu用kN,張力循環時間TF用s、滾筒直徑D
用mm、試驗用滾筒墊片、膠帶速度v用m/s;
d)試驗結果:
檢驗試樣的張力循環數、膠帶循環數。
15
MT668—2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眼鏡絲印工藝在運動眼鏡設計中的應用分析考核試卷
- 技術創新與產業生態構建考核試卷
- 印刷業節能減排政策研究與發展方向探討考核試卷
- 圖像濾波技術考核試卷
- 證券合規考試試題及答案
- 一模物理試題及答案
- 陜西協警考試試題及答案
- 統一大市場核心要素
- 校園物理創新實踐項目
- 共享經濟平臺合作協議書模板
- 特殊工時制管理制度
- 駐非洲員工管理制度
- 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同步高效課堂系列第一單元復習課件
- 2025年高考生物真題(安徽)含答案
- 2025年高考真題-政治(黑吉遼卷) 含答案(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
- T/QX 004-2020工業清洗作業人員呼吸防護用品選擇、管理、使用和維護指南
- 河北省石家莊市2025年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考試卷及答案
- 四川省德陽市2025年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及答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
- 石獅子購銷合同協議
- 課題申報書: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理念的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的策略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