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2-2023學年六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_第1頁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2-2023學年六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_第2頁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2-2023學年六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_第3頁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2-2023學年六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_第4頁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2-2023學年六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2022-2023學年六年級上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句中不屬于生物的是(

)A.楓林 B.白云 C.霜葉 D.二月花2.下列語句最能說明生物有遺傳特性的是(

)A.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B.一樹結果,酸甜各異C.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D.朵朵葵花向太陽3.下列關于生物特征的敘述錯誤的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B.生物能夠進行呼吸C.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 D.生物都是由細胞構組成的4.朵朵葵花向太陽,這一現象說明生物能()A.進行呼吸 B.進行運動C.生長和繁殖 D.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進行科學探究要選擇恰當的方法。下列在新冠肺炎的研究案例中,應用調查法的是(

)A.新冠肺炎的發病率 B.新冠肺炎的發病機理C.新型冠狀病毒的形態結構 D.適宜新型冠狀病毒的生活條件6.春天去濕地公園踏青,你會看到下列一些自然景象,其中與生物基本特征的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A.荷葉下面是長長的葉柄,其中心是空的——生物適應環境B.岸邊的柳樹發出嫩芽,長出新葉——生物能夠繁殖后代C.路上的麻雀看到游人立刻飛走——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D.盛開的桃花,粉的似霞,白的似雪一一生物具有變異現象7.洞庭湖濕地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魚鳥成群,右圖為部分生物的食物關系圖,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圖中的生物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B.圖中的箭頭可表示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方向C.若有毒工業廢水排入湖中,鷹體內有毒物質含量最高D.“十年禁漁”有利于提高洞庭湖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8.如圖是某生態系統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最終來自②B.②→③→④→⑤構成一條食物鏈C.生態系統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組成D.若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④體內積累毒素最多9.下圖是某個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A、B、C、D、E分別表示不同的生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生物C與生物E之間只有捕食關系B.圖中共有5條食物鏈,有毒物質在C體內積累最多C.圖中A是生產者,B、C、D、E是消費者D.該食物網不完整,還需添加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10.某簡單生態系統中有四種生物,圖表示四種生物所占的能量比例關系。假設這四種生物構成食物鏈,下列各項正確的是(

)A.表中生物甲含有的DDT含量最多 B.表中生物可能構成的食物關系是C.表中生物乙是最高級消費者 D.丁是分解者11.某生態系統中四種生物所含能量關系如下圖所示。假設這四種生物只構成一條食物鏈,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被大量捕殺,短時期內最可能引起的變化是(

)A.丙和丁數量增加 B.乙和丙數量增加C.乙和丙數量減少 D.乙、丙、丁數量都減少12.關注生物圈就是關注人類自己的生存。下列有關生物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總和B.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上層、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下層C.生物圈的各種成分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聯系為一個統一的整體D.生物圈的范圍在海平面以下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間13.①“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②“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③“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④“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都是古詩中的名句,也蘊含著一些生物的基本特征,下列分析有誤的是(

)A.①體現生物能生長發育 B.②體現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C.③體現生物能繁殖 D.④體現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14.如圖所示的是光學顯微鏡的四個鏡頭,若要在此光學顯微鏡的視野內看到的細胞體積最大,則宜選用的鏡頭組合是()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15.下圖是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基本步驟,正確的排序是()A.③①②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16.小樹能夠長成參天大樹,小魚可以長成大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樹的細胞分裂時,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先復制后均分B.樹和魚是多細胞生物,其結構層次相同C.魚的細胞分裂時,沒有細胞膜凹陷現象的發生D.小樹和小魚由小長大,只與細胞的生長與分裂有關17.將零散的知識通過線索貫穿形成概念框架,利于對所學內容進行系統和整體地把握。下列概念框架圖能準確反映人體各結構層次之間關系的是(

)A. B. C. D.18.下圖是動物體的構成模型,數字表示生理過程,字母表示結構層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a通過1和2形成b,相同的b結合在一起構成cB.d由不同的c按照一定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C.青霉的孢子與c屬于同一結構層次D.油菜的種子與d屬于同一結構層次19.下圖分別是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結構模式圖,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切番茄時流出的紅色汁液來自于⑥ B.含有遺傳物質,能傳遞遺傳信息的是④C.⑦存在于動植物的所有活細胞中 D.③可以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20.下圖中的①②表示動物個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細胞的某些生命活動,a、b、c、d表示不同種類的細胞。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①表示細胞分化,②表示細胞分裂B.生物體通過①②過程可以形成組織C.①過程產生的細胞和原始細胞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D.②過程產生的細胞,其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21.洋蔥是常見的生物學實驗材料,如圖某小組同學用顯微鏡觀察洋蔥有關器官、細胞,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我們食用的洋蔥來自圖甲的鱗莖,屬于營養器官B.管狀葉呈現綠色,原因是圖乙中1、2、4有葉綠體C.圖丙可能來自圖甲根尖分生區,染色體先加倍后減半D.圖丙箭頭所示細胞實際上是在裝片的右下方22.從一個受精卵發育成一個可愛的寶寶,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神奇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①②③表示細胞分裂,④表示細胞分化B.圖中⑦細胞具有產生并傳導神經沖動的功能C.惡性腫瘤是癌細胞不斷分裂、分化形成的D.運動離不開肌肉組織的收縮和舒張23.如圖表示某生物體中細胞的形成過程,①②③表示細胞不同的生理過程。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過程②產生的新細胞染色體減半B.過程③遺傳物質發生改變C.過程③的結果是形成組織D.該生物體沒有系統這一結構層次24.傘藻是單細胞藻類,由帽、柄、假根三部分構成,細胞核位于基部假根內。科學家用傘形帽和菊花形帽兩種傘藻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A.傘藻控制傘帽形狀的細胞結構是細胞質B.傘藻傘形帽與菊花形帽屬于一對相對性狀C.實驗①中,乙嫁接甲柄后,傘帽的形狀與乙相同D.實驗②中,乙去核移入甲的細胞核后,傘帽形狀與甲相同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列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轉動①,使鏡筒下降,此時眼睛應注視④B.圖二中鏡頭1換為鏡頭2后,視野變暗C.病毒個體很小,需要借助2和3鏡頭組合才能觀察到D.若要將圖三中的白細胞移動到視野中央,應將裝片向右上方移動二、綜合題26.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體現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下圖為某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a、b、c、d表示生理過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該生態系統中屬于無機環境的是。(2)寫出鷹處于第四營養級的食物鏈,。(3)圖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生理過程有(填字母)。(4)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它們將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聯系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5)該農田生態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自我調節能力小,原因是。(6)為了盡快實現“碳中和”的奮斗目標,作為中學生,你認為該怎么做?(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兩個方面各答一點)。27.七年級某班同學想對本校(本校學生共5千多人)進行校園環境滿意度調查。其中對校園綠化質量和空氣質量的調查問卷結果統計如下:評價綠化質量空氣質量人數(人)比例(%)人數(人)比例(%)很滿意11274.75838.7滿意3221.37248不滿意642013.3(1)該班學生采用的是(填“抽樣調查法”或“普查法”)。調查表明學生對綠化質量的滿意率(填“高”“低”或“等”)于空氣質量的滿意率。(2)下列是此次調查的基本步驟,正確的順序是(填序號)。①統計和分析數據②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③形成調查報告④制訂調查問卷⑤實施調查(3)在調查過程中,你認為下列做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邊觀察邊記錄各項信息B.將自己喜歡的花草采回家種植C.看到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記錄D.看到一個奇異的果實,采下來品嘗一下(4)如圖是某同學調查到的幾種生物,小麗將①歸為一類,將②③④⑤歸為一類,她的分類依據是。如果按照特點,可以將上述生物分為動物、和其他生物三大類。(5)金魚能夠在水中歡快地游泳,這體現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28.如圖一是某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關系圖;圖二是圖一某條食物鏈各生物相對數量的柱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在生物學上,把空氣、光照、水分、鼠、兔等影響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統稱為。圖一中,細菌和真菌作為生態系統中的,能夠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并釋放到環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2)草作為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可以通過其細胞結構中的進行制造有機物,供給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圖一若要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還應加入成分。(3)根據圖二中各生物的相對數量,寫出食物鏈,判斷丙對應圖一中的生物是。圖中食蟲鳥與蛙的關系是。三、實驗探究題29.顯微鏡為我們打開了觀察微觀世界的大門,生物興趣小組借助顯微鏡觀察了不同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圖一是在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過程中,顯微鏡下依次出現的6個視野;圖二是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部分操作步驟;圖三分別是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和菠菜葉表皮細胞。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一顯微鏡操作過程①,應將物鏡(填字母)對準通光孔,過程④是通過轉動實現的,過程⑤使物像更清晰,應調節[

]。(2)圖二中b操作滴加的液體是,其目的是;d操作滴加的液體是。(3)圖三中甲視野內看到的是細胞,視野中出現氣泡,可能是圖二中(填字母)步驟操作不規范引起的。(4)圖三中的乙屬于組織,其中的氣孔由一對構成。四、綜合題30.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多種克隆動物已經誕生。2018年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獲得了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其誕生過程如圖所示。請思考回答下列問題:(1)重組卵細胞通過細胞分裂形成了多細胞克隆胚胎,分裂后產生的新細胞與原細胞的遺傳物質是(填“相同”或“不同”)的。(2)融合的細胞經過細胞的分裂、生長和細胞分化形成了肌肉組織、組織、上皮組織、組織,進而發育成新的生物體。“中中”和“華華”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生物體。(3)科學家將克隆胚胎移植到受體動物的內繼續發育。(4)克隆猴的實例證明,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5)利用大腸桿菌生產胰島素利用了技術,和克隆技術一樣都屬于現代生物技術。31.一年一度的南部山區梨花節吸引了八方游客,梨園芳香四溢,景色宜人,圖一表示鴨梨植物體的形成過程,圖二表示鴨梨葉片結構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一中a表示過程,b表示過程,結果是形成不同的;植物的葉,在結構層次上屬于。與動物相比,綠色開花植物體不具有的結構層次是。(2)圖二葉片的基本結構包括表皮、[

]和①三部分,其中起支持和輸導作用的是[

]。(3)圖二中[

]是植物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在光照充足時,葉片吸收的氣體主要是,圖①②③④⑥中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有(填序號)。參考答案:1.B【分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楓林、霜葉和二月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現象,屬于生物;而白云不具有生物的特征,沒有生命現象,不屬于生物。故選B。2.A【分析】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即具有相同的性狀,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即性狀的差異。【詳解】A.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體現了生物的遺傳現象,A正確。B.一樹結果,酸甜各異,體現了生物的變異現象,B錯誤。C.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體現了生物間的捕食關系,表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C錯誤。D.朵朵葵花向太陽,是生物對環境光的刺激做出的一種反應,D錯誤。故選A。3.D【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夠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AB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夠進行呼吸、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都屬于生物的特征,ABC不符合題意。D.病毒沒有細胞結構,D符合題意。故選D。4.D【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夠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A.生物都需要呼吸,大多數生物表現為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A不符合題意。B.能夠運動,不是生物的特征,大多數植物是無法運動的,B不符合題意。C.生長和繁殖是指生物體能夠由小長大,能夠產生下一代,C不符合題意。D.朵朵葵花向太陽,是指向日葵向著太陽生長,這說明生物(向日葵)能對外界刺激(光)作出反應,D符合題意。故選D。5.A【分析】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①實驗法;②觀察法;③調查法;④收集和分析資料等等。①②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查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③④文獻法是指通過閱讀、分析、整理有關文獻材料,全面、正確地研究某一問題的方法。【詳解】A.調查法是指通過一定的途徑,深入實際了解特定事物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并完成科技活動的方式。新冠肺炎的發病率,應用調查法,A正確。BD.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新冠肺炎的發病機理”和“適宜新型冠狀病毒的生活條件”,應該主要用實驗法,BD錯誤。C.新型冠狀病毒個體微小,因此新型冠狀病毒的形態結構,主要應用了電子顯微鏡的觀察法和實驗法,C錯誤。故選A。6.B【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A.荷花的根吸收的是土壤里空氣中的氧氣,荷的葉柄中空,便于根的呼吸,是與其水生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A正確。B.岸邊的柳樹發出嫩芽,長出新葉,體現了生物能夠生長,不是繁殖現象,B錯誤。C.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時能夠作出的規律性反應叫應激性。應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它能夠使生物“趨利避害”,增強生物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可見,路上的麻雀看到游人立刻飛走,體現了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C正確。D.遺傳是指生物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性狀上的差異性。所以,盛開的桃花,粉的似霞,白的似雪,體現了生物具有變異現象,D正確。故選B。7.A【分析】1.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的源泉,為各種生物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和必要的生存環境。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2.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它們將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聯系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碳主要以有機物的形式沿食物鏈傳遞。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3.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4.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內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一般是相對穩定的,它們之間及其與環境間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也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它依賴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就越強。【詳解】A.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和能量的源泉,為各種生物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和必要的生存環境。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故圖中的生物不能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A錯誤。B.生態系統中能量、物質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圖中的箭頭可表示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方向,B正確。C.該生態系統中,鷹的營養級最高,故若有毒工業廢水排入湖中,鷹體內有毒物質含量最高,C正確。D.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就越強。“十年禁漁”有利于穩定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故“十年禁漁”有利于提高洞庭湖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D正確。故選A。8.D【分析】圖中的①陽光,②生產者,③初級消費者,④次級消費者,⑤分解者。【詳解】A.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最終來自①太陽能,A錯誤。B.②生產者→③初級消費者→④次級消費者構成一條食物鏈,不包含⑤分解者,B錯誤。C.生態系統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組成,C錯誤。D.有毒物質可以沿著食物鏈不斷積累,圖中的食物鏈中④次級消費者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最多,D正確。故選D。9.C【分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食物鏈和食物網。【詳解】A.根據題圖的食物網,C、E之間不僅有捕食關系,它們還都以B為食物獲取物質和能量,故也是競爭關系,A不符合題意。B.題圖的食物網中,共有4條食物鏈:A→B→C;A→B→E→C;A→D→B→C;A→D→B→E→C,在生態系統中有毒物質(重金屬等)在食物鏈中隨著營養級別的增高有富集現象,營養級別越高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高。故題圖中有毒物質積累最多的是C,B不符合題意。C.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所以,圖中A是生產者,B、C、D、E是消費者,C符合題意。D.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食物鏈和食物網。故食物網中不含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0.B【分析】一般情況下,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一般下一營養級從上一營養級汲取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能量,因此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從圖中可以看出,生物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甲85%>乙7%>丙6%>丁2%,而乙丙的數量差不多,因此不是捕食關系,可能是處于同一個營養級,故食物鏈的正確構成是。【詳解】A.有毒物質會沿著食物鏈流動并逐級積累,營養級越低有毒物質積累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累越多,食物鏈中丁的營養級最高,因此表中生物丁含有的DDT含量最多,A錯誤。B.由分析可知,生物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甲85%>乙7%>丙6%>丁2%,而乙丙的數量差不多,因此不是捕食關系,可能是處于同一個營養級,表中生物可能構成的食物關系是,B正確。CD.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以生產者開始,以最高營養級結束,甲為第一營養級,乙、丙處于第二營養級,丁為第三營養級,因此表中生物丁是最高級消費者,CD錯誤。故選B。11.C【分析】(1)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2)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詳解】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逐級遞減,因此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低的生物,能量越多;營養級越高的生物,能量越少。圖中能量從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這四種生物構成的一條食物鏈是丙→丁→甲→乙。在一段時間內,如果甲大量被捕殺,乙由于食物減少而數量減少,丁因捕食者減少而數量增多,導致丙減少。所以如果甲大量被捕殺,短期內,乙、丙的數量會減少,丁的數量會增加,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選C。12.D【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家。【詳解】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A錯誤。B.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B錯誤。C.生物圈的營養結構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聯系為一個統一的整體,C錯誤。D.生物圈的范圍:以海平面為標準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D正確。故選D。13.A【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詳解】A.“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體現的是生物的繁殖現象,A錯誤。B.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說明生物能對外界(光)刺激作出反應,B正確。C.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是鳥類在筑巢,屬于繁殖行為,說明生物能繁殖,C正確。D.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新葉催陳葉說明事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D正確。故選A。14.D【分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放大倍數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物鏡倍數越高,鏡頭越長;目鏡倍數越高,鏡頭越短。【詳解】甲乙無螺紋為目鏡,丙丁有螺紋為物鏡。物鏡倍數越高,鏡頭越長;目鏡倍數越高,鏡頭越短。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數目越少,細胞的體積越大。若要在此光學顯微鏡的視野內的細胞體積最大,應選用放大倍數大的目鏡和物鏡,其目鏡和物鏡的組合是短目鏡乙和長物鏡丙,因此ABC錯誤,D正確。故選D。15.D【分析】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滴、撕、展、蓋、染。【詳解】“擦”:用干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滴”: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蔥鱗片葉向外折斷,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的內表面撕取一塊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開;“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所以圖中操作正確的順序是:④滴加液體,③放置表皮,①蓋蓋玻片,②染色。故選D。16.A【分析】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詳解】A.細胞分裂的過程中首先發生變化的是細胞核,細胞核中的染色體首先要完成復制加倍,隨著分裂的進行,染色體分成完全相同的兩份,分別進入兩個新細胞中,A正確。B.動物體與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區別在于植物體沒有系統,B錯誤。C.動物細胞分裂時,先是細胞核一分為二,再是細胞質一分為二,接著細胞膜會向內凹陷,發生縊裂,C錯誤。D.小樹和小魚由小長大,除了與細胞的生長與分裂有關,還有細胞的分化有關,D錯誤。故選A。17.B【分析】人體的結構層次由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詳解】細胞是動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體是由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人體的主要組織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系統,人體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運動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最后由這八大系統構成完整的人體。因此人體的結構層次由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所以,選項中的概念框架圖能準確反映人體各結構層次之間關系的是B選項。故選B。18.B【分析】(1)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生物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一個或一種細胞通過分裂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差異性的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2)圖中:a細胞,b組織,c器官,d系統,1表示細胞分裂過程,2表示細胞分化過程。(3)細胞是動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動物體的主要組織有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由幾種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系統。最后由系統構成完整的動物體。因此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詳解】A.a細胞通過分化形成不同b組織,幾種不同的n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c器官,A錯誤。B.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c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d系統,B正確。C.青霉的孢子為生殖細胞,與a細胞屬于同一結構層次,C錯誤。D.油菜的種子屬于器官,與c屬于同一結構層次,D錯誤。故選B。19.A【分析】植物細胞結構示意圖中:①是細胞壁、②是細胞膜、③是葉綠體、④是細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細胞質、⑦是線粒體。【詳解】A.切番茄時流出的紅色汁液來自于⑤液泡,液泡中有細胞液,A錯誤。B.④是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能傳遞遺傳信息,B正確。C.⑦是線粒體,能夠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線粒體存在于植物體的所有活細胞中,C正確。D.③是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可以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D正確。故選A。20.A【分析】(1)經過細胞分裂產生的新細胞,在遺傳物質的作用下,其形態、結構、功能隨著細胞的生長出現了差異,就是細胞的分化,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也不會發生改變。(2)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詳解】A.圖中①表示細胞分裂,②表示細胞分化,A錯誤。B.圖中a、b、c、d表示的是四種組織的形成過程,因此,生物體通過①②過程可以形成組織,B正確。C.細胞分裂的過程中首先發生變化的是細胞核,細胞核中的染色體首先要完成復制加倍,隨著分裂的進行,染色體分成完全相同的兩份,分別進入兩個新細胞中。這樣,兩個新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新細胞和原細胞的染色體相同和數目也相同,C正確。D.生物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一個或一種細胞通過分裂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差異性的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D正確。故選A。21.B【分析】1.圖乙中:1上表皮,2葉肉,3葉脈,4下表皮,5氣孔。2.細胞分裂過程中,發生了遺傳物質的復制和平分。因此,正常體細胞分裂前后,細胞內的染色體數量保持不變。【詳解】A.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營養器官(根、莖、葉)和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可見,我們食用的洋蔥來自圖甲的鱗莖,屬于營養器官,A正確。B.洋蔥管狀葉中只有2葉肉和保衛細胞含有葉綠體,而1上表皮和4下表皮的細胞中,沒有葉綠體,B錯誤。C.圖丙中細胞處于分裂狀態,所以可能來自根尖的分生區,根尖分生區的細胞能夠不斷分裂。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先復制加倍,后減半,C正確。D.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實物的倒像(上下左右都顛倒),圖中箭頭在左上方,可見,實物在右下方,D正確。故選B。22.C【分析】(1)細胞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2)細胞分化是指細胞在生長過程中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的過程,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如動物的肌肉組織、上皮組織、神經組織和結締組織,植物的保護組織、營養組織、分生組織和輸導組織。(3)新分裂產生的細胞體積很小,需要不斷從周圍環境中吸收營養物質,并且轉變成組成自身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這就是細胞的生長。(4)①②③過程表示細胞分裂,④過程表示細胞分化。【詳解】A.圖中①②③過程中只有細胞數目的增加,細胞的形態結構沒有發生變化,因此①②③過程表示細胞分裂;④過程中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發生了變化,因此④過程表示細胞分化,A正確。B.圖中⑦是神經組織,具有接受刺激,產生和傳導興奮的作用,B正確。C.惡性腫瘤就是癌癥,癌細胞的特點是:無限制、無止境地增生,使患者體內的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癌細胞釋放出多種毒素,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癥狀,沒有分化過程,C錯誤。D.肌肉組織主要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提供運動過程中動力,因此運動離不開肌肉組織的收縮和舒張,D正確。故選C。23.C【分析】由圖可知:①的過程表示細胞的生長,使細胞體積的增大;②過程表示細胞的分裂,使細胞數量的增加;③過程是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發生了差異性的變化,表示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詳解】A.②過程表示細胞的分裂,細胞分裂前后,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數目不變,A錯誤。B.③細胞分化指細胞在形態、結構、功能上發生差異性的變化,但分化后的細胞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B錯誤。C.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一個或一種細胞通過分裂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差異性的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的分化,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組織。故過程③表示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組織,C正確。D.由圖可知,該生物體是動物,所以“該生物體沒有系統這一結構層次”說法錯誤,D錯誤。故選C。24.A【分析】細胞核內含有遺傳物質,傳遞遺傳信息,控制著生物的發育和遺傳,是細胞的控制中心。【詳解】A.細胞核是遺傳的控制中心,傘帽的形狀是由假根中的細胞核決定的,A錯誤。B.傘藻傘形帽與菊花形帽都是傘藻傘帽的不同形態,屬于同一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屬于相對性狀,B正確。C.在實驗①中,乙(傘形帽)嫁接了甲柄,但是其假根內的細胞核仍然是傘形帽傘藻的,其遺傳物質決定其傘帽的形狀還是傘形的,因此,與乙相同,C正確。D.實驗②中,乙(傘形帽)去核移入甲(菊花形帽)的細胞核后,傘帽形狀由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決定,是菊花形帽;因此,與甲相同,D正確。故選A。25.C【分析】圖一中:①粗準焦螺旋,②細準焦螺旋,③轉換器,④物鏡,⑤遮光器,⑥反光鏡。圖二中:1低倍物鏡,2高倍物鏡,3高倍目鏡,4低倍目鏡。【詳解】A.轉動①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眼睛看著④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從而壓壞玻片標本或損壞物鏡,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A正確。B.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觀察同一玻片的同一部位:低倍鏡下物鏡距離玻片標本的距離遠,看到的視野范圍大、視野亮;高倍鏡下物鏡距離玻片標本的距離近,看到的視野范圍小、視野暗。所以,圖二中鏡頭1低倍物鏡換為鏡頭2高倍物鏡后,視野變暗,B正確。C.病毒非常微小,要用納米來表示,一個病毒的大小約為10~300納米,因此用放大鏡、光學顯微鏡不能觀察到病毒,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可見,病毒個體很小,借助2和3鏡頭組合也觀察不到,C錯誤。D.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圖三中,白細胞物像(最大的哪個細胞)在視野的偏右上方,向右上方移動裝片,物像會向左下方移動到視野的中央,D正確。故選C。26.(1)乙(2)甲→昆蟲→食蟲鳥→鷹(3)a、c、d(4)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5)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和數量較少,營養結構簡單,因此其自動調節能力小(6)提倡使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減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節約水電、出行時不坐私家車改乘公交車、步行、騎自行車等);植樹造林等【分析】1.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主要是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細菌、真菌)組成。2.題圖中:acd是呼吸作用,b是光合作用;甲是生產者,乙是無機環境(如:二氧化碳),丙是分解者。【詳解】(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結合分析可知,該生態系統中屬于無機環境的是乙。(2)題圖中,甲是生產者,圖中的動物都屬于消費者,丙是分解者。圖中的食物鏈有3條,甲→吃草籽尿→鷹;甲→昆蟲→食蟲鳥→鷹;甲→兔→鷹。所以,鷹處于第四營養級的食物鏈是:甲→昆蟲→食蟲鳥→鷹。(3)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機有機物,釋放能量,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所以,圖中b是光合作用,而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的生理過程有a、c、d(呼吸作用)。(4)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個基本過程,在物質循環過程中同時伴隨著能量流動,它們將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聯系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5)在生態系統中,雖然各種生物的數量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在一般情況下,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營養結構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越大。所以,該農田生態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自我調節能力小,原因是: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和數量較少,營養結構簡單。(6)碳中和是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要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改用清潔型新能源。所以,作為中學生,可以:提倡使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減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節約水電、出行時不坐私家車改乘公交車、步行、騎自行車等);植樹造林等(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兩個方面各答一點)。27.(1)抽樣調查法高(2)②④⑤①③(3)A(4)生活環境形態結構特點植物(5)生物能適應環境【分析】1.調查法是指通過一定的途徑,深入實際了解特定事物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并完成科技活動的方式。調查主要包括以下步驟:明確調查目的和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進行實地調查、記錄調查結果、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等。2.生物的歸類:(1)按形態結構特點可分為:植物、動物、其他生物等;(2)按生活環境分:水生生物、陸生生物等;(3)按用途分:作物、家畜、家禽、寵物等。【詳解】(1)當調查的范圍較大時,需調查的對象太多,不可能逐一調查,只能從整體中選取一部分作為樣本進行調查,稱為抽樣調查;抽樣調查時應注意樣本的隨機性和代表性。因此,該班同學在校園內隨機選取150位同學作為調查對象,則這150位同學在調查中被稱為樣本,這種調查方式屬于抽樣調查法。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學生對綠化質量的滿意率96%(74.7%+21.3%)高于空氣質量的滿意率86.7%(38.7%+48%)。(2)調查的一般步驟是:明確調查目的和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進行調查、如實做好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撰寫調查報告,故題干中的正確的順序是:②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④制訂調查問卷→⑤實施調查→①統計和分析數據→③形成調查報告。故填:②④⑤①③。(3)A.調查過程中邊觀察邊記錄,是正確的調查方法,A正確。B.調查過程中,將校園中自己喜歡的花草采回家種植,會破壞環境,B錯誤。C.調查時就如實記錄,看到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記錄,會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C錯誤。D.看到一個奇異的果實,不能采下來品嘗,有的果實可能有毒,即使沒毒也會影響植物的繁殖和美觀,D錯誤。故選A。(4)生物有多種分類方法,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將生物分為動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環境,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按照用途,將生物分為農作物、家禽、家畜等。可見,小麗將①歸為一類,將②③④⑤歸為一類,她的分類依據是生物的生活環境,因為①魚是水生生物,②松樹、③蝴蝶、④蘑菇、⑤螞蟻屬于陸生生物。如果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可以將上述生物分為動物、植物和其他生物三大類。(5)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適應環境,生物影響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環境是指生物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習性或者形態結構上力求與環境保持一致。可見,小金魚的形態結構特點與水生環境相適應,才能在水中歡快地游泳,體現了生物能適應環境。28.(1)生態因素分解者(2)葉綠體光合作用非生物(3)甲→丙→乙鼠競爭【分析】1.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溫度、水、空氣等。生物因素是指環境中影響某種生物個體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種和不同種的生物個體。2.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主要是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細菌、真菌)組成。3.圖一中共有3條食物鏈:草→鼠→蛇,草→食草昆蟲→食蟲鳥→蛇,草→食草昆蟲→蛙→蛇。【詳解】(1)結合分析可知,在生物學上,把空氣、光照、水分、鼠、兔等影響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統稱為生態因素。圖一中,細菌和真菌作為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能夠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并釋放到環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2)綠色植物通過葉綠素捕獲太陽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作光合作用。可見,草作為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可以通過其細胞結構中的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供給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水分、空氣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圖一中的食物網只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若要構成生態系統還應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3)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一般來說,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個營養級,營養級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低,相對數量越多;營養級越高,相對數量越少。所以,根據圖二中各生物的相對數量,可寫出的食物鏈是甲→丙→乙,與圖一中的食物鏈“草→鼠→蛇”對比,丙對應的生物是鼠。圖中的食蟲鳥與蛙都能捕食食草昆蟲,兩者的關系是競爭。29.(1)F轉換器C細準焦螺旋(2)生理鹽水保持細胞原來形態稀碘液(3)口腔上皮c(4)保護保衛細胞【分析】圖一中:A目鏡;B粗準焦螺旋;C細準焦螺旋;D反光鏡;E是40×物鏡;F是10×物鏡。圖二中:a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側壁上刮取口腔上皮細胞,b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c蓋蓋玻片,d染和吸(稀碘液和吸水紙)。圖三中:甲是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乙是菠菜葉表皮細胞視野。【詳解】(1)低倍鏡下看到的視野范圍大,細胞數量多。因此使用顯微鏡觀察時,先用低倍鏡找到要觀察的目標。所以,過程①對光時,需要選用F低倍鏡(10×)對準通光孔。顯微鏡的鏡筒下端有一個能轉動的圓盤叫做轉換器,其上可以安裝多個物鏡,觀察時便于調換不同倍數的物鏡鏡頭。因此,在過程④中,將物鏡由10×切換為40×,應轉動轉換器。細準焦螺旋使鏡頭上升或下降的范圍小,能使焦距更準確,調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可見,過程⑤使物像更清晰,應調節C細準焦螺旋。(2)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口腔上皮細胞如果放在清水中會吸水漲破,因此為了維持口腔上皮細胞的正常形態,圖二中b中,需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為了便于觀察細胞結構,要對細胞進行染色。d操作是在蓋玻片一側加稀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