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_第1頁
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_第2頁
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_第3頁
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_第4頁
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介休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

語文

全卷滿分150分,測試時間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解析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解析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解析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解析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測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內容: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從題材與形式上來分析,我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與西方的藝術歌曲之間存在共同之處,兩者都是通過詩詞的形式來表現的情感與意境。而不同之處在于,中國古詩詞主要是通過吟誦的方式進行演唱,本身就具有韻律與節奏感,音樂主要是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因此我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領域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傳承的范圍也比較廣泛。

我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是有相應技巧的。在演唱歌曲時,要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蘊有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還需要了解曲調的不同風格。

中西合璧風格。這一類型的古典詩詞歌曲,是在近現代時誕生的,作曲家主要通過引進西方先進的作曲方式,結合優美的音樂旋律,將古詩詞所描繪的人物與景色,以及在創作時的內心情感表現出來。在近現代歷史上,這樣類型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梅花引》《滿江紅》等。“中西合璧”類演唱風格的古典詩詞歌曲,不僅融合了西方藝術歌曲的創作方式,同時還借鑒參考了傳統民族音樂特色,使得歌曲既有古典雅韻之感,又有民族的特色。

古曲風格。這一類型的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主要是通過對古代留存下來的樂譜進行現代化的改編,使其形成歌曲作品,它的詩詞與音樂旋律都是古代人創作的。我國出現的第一部古曲風格藝術歌曲集就是《詩經》,并且這些歌也是古曲風格藝術歌曲中的代表作品。這些歌曲以古代的歌詞曲調和音樂旋律為主體,是我國最早形成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這些古曲,一般都是以古琴作為伴奏的樂器,并且都是一個字匹配一個音調,來進行填詞創作和演唱的。演唱的形式也是以吟誦為主。古琴的音色與古詩詞的吟誦結合起來,讓聽眾聽起來就像是在訴說的內心情感一般,曲調比較傾向于平穩、悠揚、嫻靜,帶給聽眾一種清新、舒緩、引人入勝的感受,比如作品《鳳求凰》等。

戲曲風格。這類風格的藝術歌曲,在我國古典詩詞歌曲中屬于一種比較獨特、別致的樂曲類型,它是將傳統曲調與戲曲的唱腔進行結合,不僅具有藝術歌曲的抒情感,也有戲曲獨特的腔體共鳴與曲調韻味。戲曲風格的古典詩詞歌曲種類十分多,比如《七律·送瘟神》,這是一首昆曲風格的藝術歌曲;還有《卜算子·詠梅》,這是一首京劇風格的藝術歌曲,這些都是非常優秀的藝術歌曲作品。

現代風格。這一類型的古典詩詞音樂作品,主要是在歌詞上選用古詩詞,而在作曲上以現代樂曲風格為主,將這兩者結合之后,就得到了現代風格的古典詩詞音樂作品。

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是一種特色鮮明、風格多元的音樂形式,是我國詩詞文化與音樂文化融合的瑰寶。中國古典詩詞歌曲體裁新穎,風格獨特。演唱古典詩詞歌曲不僅能夠有效展現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也能夠讓我們對中國的發展歷史與文明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最為重要的是,它可以對我們的品德以及審美觀念進行熏陶與提升,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染力。

(摘編自王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技巧與特征》)

材料二:

中國藝術歌曲與其他歌曲的最明顯差別便是以高水準中文詩詞為歌詞。中國詩詞與歌詞的最本質差異主要在于前者有完整的意象結構和意境美分類,而后者則沒有具體的意象、意境的概念和要求。比如在七言絕句《楓橋夜泊》中,詩人明明要表現的是一縷鄉愁,但卻并不會直白地表現出自己的情緒,而是將鄉愁寄托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姑蘇城、寒山寺、客船等一連串并列排列的景物意象結構之中,從而營造出一種沖淡、無我的意境之美。反觀抒情歌曲(如《我的祖國媽媽》),其中既沒有寓情于景的意象單位,也沒有典型的意象結構,這樣的歌詞也不包含和隸屬于任何一種意境之美,有的只是直白的情感宣泄和表現。

中國藝術歌曲中的伴奏具有與人聲旋律同等的音樂表現力,其與人聲旋律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這也是中國藝術歌曲的最核心審美規定之一,而抒情歌曲和其他類型歌曲則沒有這種硬性的要求。如藝術歌曲《大江東去》中的鋼琴伴奏在和聲、音型、強弱以及色彩上,都十分豐富,富于對比和變化性,同時也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及表現力;而抒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的鋼琴伴奏的和聲、音型、變化和對比都相對單一、淺白,在音樂表現上也基本屬于從屬地位。

中國藝術歌曲與抒情歌曲及其他類型歌曲之間,在演唱表現方式上的差別就在于前者為含蓄、內斂,后者為直白、外向,這是中國詩詞的審美特質所決定的。在中國詩詞中,最忌“淺、白、直、露”,而以含蓄內斂為核心審美準則。這也自然會直接影響到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表現方式和風格。即使是《大江東去》這樣的屬于典型雄渾意境美的歌曲,演唱者也不能將情緒表現得過于夸張,而像明顯屬于沖淡意境美范疇的《花非花》《楓橋夜泊》等歌曲,在演唱情緒表現上就要更加內斂、含蓄、深沉。抒情歌曲則不受中國古詩詞意境美審美原則的束縛,大多在情感表現上十分直接、大開大合。

(摘編自胡東冶《溯源與省思——中國藝術歌曲概念之厘清與界定》)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與西方的藝術歌曲既有共同之處,又有區別于它的獨特之處。

B.我國古典詩詞歌曲演唱講究一定技巧,需要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蘊有深刻了解。

C.我國藝術歌曲與抒情歌曲的最明顯差別便是有高水準的歌詞,而抒情歌曲不具備。

D.我國藝術歌曲在演唱上講究含蓄、內斂,而其他類型的歌曲卻表現為直白、外露。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關于論證方面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以《梅花引》《卜算子》等為例,是為了闡述部分古典詩詞歌曲具有中西合璧風格。

B.材料一采用總分總結構,主體部分又呈遞進形式,并通過一些生動的歌曲例子進行說理。

C.材料二以《我的祖國媽媽》為例,批評了部分抒情歌曲只是直白地進行情感宣泄和表現。

D.兩則材料都采用比較方式,分別將古詩詞藝術歌曲與西方歌曲和抒情歌曲比較,凸出前者的特點。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領域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因為其演唱本身就具有韻律與節奏感,加之音樂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B.要演唱好我國古典詩詞曲,既要掌握相應的技巧,又要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蘊有深刻的了解,更主要是了解曲調的不同風格。

C.現代人演唱我國古典詩詞歌曲具有重大的意義,不僅能熏陶和提升我們的品德以及審美觀念,還能理解和傳承我國優秀歷史文化。

D.肖戰和那英合唱唐代王維的《少年行》,受到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原因之一是歌曲伴奏與人聲旋律相輔相成,具有音樂表現力。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圍繞“中國藝術歌曲”談了各自的藝術見解,但側重點不同,請簡要概括。

5.《大江東去》到了高潮“檣櫓灰飛煙滅”時,先以伴奏力度的增強達到情緒爆發的音樂效果,而后在最后一個字上,又采用聲音延長的方式達到“留白”效果。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一做法的理解。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村莊的婚禮

田光明

王大奎的孫子要結婚了。爺爺想著,孫子大學畢業,在省城西安上班,一定要把婚禮辦得風風光光。于是,爺爺吩咐兒子,在縣城最高檔的酒店預訂了酒席。

孫子帶對象回來了,他和村長是發小,他們聚了幾次,孫子和對象都變卦了,說是要在家里舉辦婚禮。王大奎跺著腳,瞪著眼,他心里有著千萬個不樂意。

村莊里五十五戶人家,二十五戶都遷到了鎮上住,還有六戶住到縣城里。村里冷冷清清,野草長得和房檐一樣高,就剩了些老人和幾個殘疾人,找個主事幫忙的人都難,這婚禮能辦成嗎?

“年輕人,突發奇想!”王大奎坐在門前的石墩上,抽著煙,心里七上八下,縱橫交錯的臉上寫滿了憤怒和無奈。

孫子執意要這么辦?誰也改變不了。

王大奎三十歲出頭時,沒有尋下媳婦。爹娘都急瘋了,燒香拜佛,托人送禮。最終,用三斗麥子,從南山坳里給兒子領回了媳婦。一家人出門走路,頭都抬得老高。

大奎爹站在場院里,高著嗓門,向鄰里鄉親們保證,把兒子的婚禮辦得紅火,要讓大家吃飽,喝好。

那年春天,爹從大奎的舅家、姑家、姨家湊了幾斗麥子,兩斗黃豆,磨面,做豆腐。讓大奎從鎮上的百貨店里給媳婦買了身新衣服,一塊碗口大的鏡子,一把雨傘,一雙紅艷艷的鞋。擇了個黃道吉日,迎娶媳婦進門。

婚禮前三天,全村停了農活。大總管是隊長蠻娃,男女勞力幫忙。大人小娃,穿著過年的新衣裳。男人村上村下跑著,搬桌子拉凳子,借來鍋碗瓢盆,搭棚起灶,婦女圍在廚房,擇菜刷碗,忙活著,嬉鬧著。

村莊升騰的炊煙,裹著濃郁的香味,在村里村外彌漫。遠遠趕來的幾個乞討者,靠在場院的麥垛上,嘴角流著口水。

婚禮當日,總管蠻娃有言在先,主要親屬,隨禮的客人上席,其他外人靠邊,村里幫忙的人,盡心盡力,要把事執硬。就這樣,防來擋去,還有不該上席的混上了席,菜到桌上,筷子都在打架,主家準備的米面油吃得都見底了。送走了客人,村里幫忙的男女,拉長著臉,自己動手熬了兩鍋大燴菜。主家又從代銷店賒了煙酒,招呼大家。大奎爹紅著臉,和兒子給眾人敬酒,道歉致謝。

大總管蠻娃喝醉了,他哭著鬧著,掀翻了酒桌。

王大奎心里清楚,蠻娃大他兩歲,他娶的媳婦是媒人先介紹給蠻娃的,他家拿不出那三斗麥子,媒人才把她說給了他,成全了今日的婚禮。從此,兩家人見面都繞著走,長時間都不說話。

土地下戶后,王大奎家分得了二十畝薄地,一家人心齊,耕田種地,養豬養羊,鉚足勁掙錢囤糧,給兒子訂婚。拆了土房子,建起了磚木的瓦房子,就四處張羅著給兒子尋媳婦。

山區條件差,訂婚就難。兒子在西安打工,談了個山西姑娘,女方家窮,父母彩禮要得多。沒辦法向親戚借,銀行貸,給女方家過了彩禮,按要求就籌劃著結婚。

王大奎挺直腰桿,在場院里向鄰里們說,我兒子的婚禮一定要辦得紅火,上檔次,全村第一。

婚禮當日,在門前的場院里擺了三十桌酒席。請了三位大廚,八涼八熱,有魚有雞。酒桌開席,一眨眼,就被客人涌滿。村里幫忙的,親友隨禮的人,拖家帶口,都涌上了酒席。這些年,家家有余糧,但不是天天都吃肉,人們還是稀罕著坐席。盤子上的魚沒翻身,雞沒展翅,就被大嫂大媽裝進袋子。

客人一茬一茬來,又一茬一茬地走,吃著流水席,備好的米面,宰的三頭豬吃沒了。女方家約定來十桌客,估計不周全,來了十五桌,亂了坐席秩序。招呼不到位,女方親戚大吵大嚷,把婚宴弄得不喜慶。

村里幫忙的男人,吆五喝六地喝著,幾個人沒把握住,喝得爛醉如泥。讓人生氣的是村里的賴子,喝醉了酒,睡到場院里麥積垛里,打著滾,喊著,罵著,說主家吝嗇,沒給客人吃好,把他自己偷藏在懷里的兩盒香煙也撒落了一地。

孫子婚禮的總管是村長。前三天,村長在村里“大家庭”群里發了通知,全村總動員,回家參加婚禮。村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了回來,清掃院落,掛燈籠,貼喜聯,把冷清的村院弄得紅紅火火,熱氣騰騰。

大型餐車停在場院邊,各種食材,四季菜蔬,壘成了山。大廚們舞動著鍋鏟,翻炒著美味佳肴。

婚禮正日,王大奎一家人站在場院里,穿著里外新的衣服,笑盈盈的,同客人們打著招呼。他們能想到的客人來了,沒有想到的客人也來了。縣電視臺來了記者,攝像的師傅是蠻娃的兒子,他扛著攝像機,跑上跑下攝著。鎮上文化中心,還派來了二十名演員,在碌碡、磨盤壘起的舞臺上表演著。裝臺布景的道具,都是出了力、流過汗的農具。

村長主持婚禮,按照鄉里最傳統的婚禮議程,一項一項進行著。新郎和新娘拜天地,敬祖先,認親戚,再給村里的鄉親們行大禮。最后全體村民集體合影,照張“合家歡”。

爺爺奶奶們坐在中間,村莊里的人一個都不能少,就連患腦溢血后遺癥的蠻娃,也穿上了嶄新的衣服,坐著輪椅,是新郎和新娘把他推上臺的。王大奎忙上前,把蠻娃拉到自己身邊。

今天,婚禮的大總管村長就是蠻娃的孫子。婚禮結束后,村長鄭重其事地向村民宣布,我們的村莊就要重新規劃了,這個老村莊不久就消失了。借著這場婚禮,給村莊留個紀念……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聚焦一家三代人具有鮮明特點的婚禮場景,講述了幾十年來不一樣的鄉村故事。

B.小說煙火味兒濃郁,既頌揚了國家民族的鄉村振興大業,又暗含鄉村終將消逝的隱傷。

C.爺爺王大奎的婚禮,需要借糧娶親,物質上的貧窮讓一場婚禮變得甜蜜不足,苦澀有余。

D.孫子堅持要在家里舉辦婚禮,是想通過自己的婚禮彌補爺爺和爸爸的婚禮所帶來的遺憾。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孫子執意要這么辦?誰也改變不了”一句,說明王大奎的孫子堅持要按自己的想法來操辦婚禮。

B.小說除了塑造了王大奎這一形象之外,還刻畫了孫子和村長等人物形象,可謂形象豐滿,性格鮮明。

C.小說運用回憶和對比的手法敘述故事,以孫子的婚禮為主線,其中穿插了王大奎自己與兒子的婚禮。

D.小說語言鮮活,字里行間蘊含著對故土的那份真情,對過往歲月的追憶,讓人回味,令人難忘。

8.小說重點刻畫了王大奎這個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

9.有人評價這篇小說“精心描繪了鄉村生活的歷史的滄桑巨變”,請結合這篇小說作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于齊。懷王薨,太子辭于齊王而歸。齊王隘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太子曰:“臣有傅,請追而問傅。”傅慎子曰:“獻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太子入,致命齊王曰:“敬獻地五百里。”太子歸,即位為王。齊使車五十乘,來取東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齊使來求東地,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獻計。”

上柱國子良入見。子良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強萬乘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后不可以約結諸侯。請與而復攻之。與之信,攻之武,臣故曰與之。”子良出,昭常入見,曰:“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戰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與。常請守之。”常出,景鯉入見,曰:“不可與也。雖然,楚不能獨守。臣請西索救于秦。”景鯉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計告慎子曰:“寡人誰用于三子之計?”慎子對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謂也?”慎子曰:“臣請效其說,而王且見其誠然也,王發上柱國子良車五十乘,而北獻地五百里于齊。發子良之明日,遣昭常為大司馬,令往守東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鯉車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獻地于齊。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齊,齊使人以甲受東地。昭常應齊使曰:“我典主東地,且與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萬,弊甲鈍兵,愿承下塵。”齊王謂子良曰:“大夫來獻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敝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齊王大興兵攻東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用,東地復全。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

B.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

C.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

D.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薨,形聲字,古代指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

B.“愛地不送死父”與墨子《兼愛》中“弟自愛,不愛兄”中的“愛”含義一樣。

C.萬乘,可指天子、帝位,也可指國家;一車四馬為一乘,萬乘也指一萬輛兵車。

D.“臣請效其說”與《六國論》中“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中的“效”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王乘人之危,逼迫楚襄王割讓東地五百里;為了順利歸國奔喪,襄王不得已答應了齊王這一不合理要求。

B.子良、昭常和景鯉三人同仇敵愾,配合默契,或假意授地,或堅決拒絕,或搬取援兵,都是愛國忠君的大臣。

C.面對慎子的“王皆用之”的主張,楚王面露不快,后經慎子的陳說,認同了他的觀點,并且依其策而行。

D.子良從君王信譽和國家利益出發,主張先答應割讓土地,后軍事進攻,與昭常、景鯉的“不可與”的目的完全矛盾。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臣身受敝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

(2)未涉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

14.為什么慎子建議三策并用?結果如何?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其二)①

蘇軾

江上同舟②詩滿篋,鄭西分馬③涕垂膺。

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

官舍度秋驚歲晚,寺樓見雪與誰登?

遙知讀《易》東窗下,車馬敲門定不應。

①此詩作于蘇軾任陜西鳳翔府簽判期間,當時蘇轍(字子由)留在汴京。②江上同舟:指三年前兄弟二人經水路至汴京那一段生活。③鄭西分馬:嘉祐六年蘇軾離京赴風翔上任,蘇轍送抵鄭州而別。

15.下列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的標題簡潔凝練,不僅點明了時間、天氣狀況,還交代了寫作緣由。

B.詩中將同行時的“詩滿篋”與分別時的“涕垂膺”鮮明對照,突出別情幽深。

C.詩人報國之志不能施展,因此心中不懷歸情,畏懼直面家鄉的親朋好友。

D.仕宦在外,深秋時節,身居官舍,“驚”字含有對時光飛逝的驚嘆之意。

16.詩人以時間為序,展開對弟弟的懷念,試梳理詩人的情感脈絡。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離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借動物比喻自己和群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直切題意,不疑而問,增強了語勢;“_______________”則對此做出了回答,指出丞相祠堂在那松柏蔥郁之處。

(3)李白在《蜀道難》中,摹寫山高入天,仿佛可以觸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艱難而撫胸嘆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天上有一顆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名叫“王綬琯星”,標志著王綬琯在天文領域的杰出貢獻。王綬琯曾致信北京市科協青少年部部長周琳,說他在科普活動中接觸過的許多優秀學生,后來都①了。“作為前輩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②,是否也有失職之處?”

由王綬琯倡議,錢學森、王大珩、路甬祥、白春禮等61位著名科學家聯合發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以下簡稱俱樂部)。優秀高中學生利用課余和假期求師交友。優秀高中學生到國家一流實驗室體驗科學家團隊的科研活動。俱樂部開啟了科技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的探索實踐。俱樂部組織高中學生求師交友和體驗科研活動。

經過22年發展,俱樂部基地校由最初的4所發展到31所。其中3100多名中學生走進278個科研團隊及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平均為期一年的“科研實踐活動”。一批俱樂部早期會員已在各自領域③,有的還成長為國際科學前沿領軍人物。

在20多年中,王綬琯為俱樂部的發展四處奔波。他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稿費。即便躺在病床上,他仍在關心著俱樂部的未來,并感嘆說:“我們怎么可以不盡力培育一片深厚的土壤,讓科學之樹枝繁葉茂?”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以“俱樂部”開頭的長句子,要求語意連貫,邏輯嚴密。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反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什么是恐懼?恐懼就是對于外部發生的危險做出的一種心理反應。有時,這種反應更近乎一種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災、泥石流等危機時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來一拳時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這些因恐懼而產生的行動是對我們自身的保護,①。不過,②,我們就會變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過度、非理性、持續地害怕某種物體、現象、活動或場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險,那就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如何克服恐懼心理呢?一般說來,對恐懼的東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懼感就有可能越少。動物學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動物接觸,在高樓表演雜技或修筑高樓的建筑工人不會恐高,盡管他們日常工作時就要面對這些危險,但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他們已經掌握了自我保護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險應如何自我救助,因此③。所以,你若想要擺脫對某一事物的恐懼,就從積累知識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開始吧!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畫橫線處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你要是覺得這部電影不好看,就不去看唄。

B.請你選出一套禮服來參加此次晚會。

C.她們姐妹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回答。

D.華為企業的“狼性”團隊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一:

常識是本能,有足夠的常識便是天才。——蕭伯納

材料二:

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于感性,然后進入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

——康德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介休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月考

語文解析解答

全卷滿分150分,測試時間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解析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解析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解析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解析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測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內容: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一單元。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從題材與形式上來分析,我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與西方的藝術歌曲之間存在共同之處,兩者都是通過詩詞的形式來表現的情感與意境。而不同之處在于,中國古詩詞主要是通過吟誦的方式進行演唱,本身就具有韻律與節奏感,音樂主要是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因此我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領域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傳承的范圍也比較廣泛。

我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是有相應技巧的。在演唱歌曲時,要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蘊有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還需要了解曲調的不同風格。

中西合璧風格。這一類型的古典詩詞歌曲,是在近現代時誕生的,作曲家主要通過引進西方先進的作曲方式,結合優美的音樂旋律,將古詩詞所描繪的人物與景色,以及在創作時的內心情感表現出來。在近現代歷史上,這樣類型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梅花引》《滿江紅》等。“中西合璧”類演唱風格的古典詩詞歌曲,不僅融合了西方藝術歌曲的創作方式,同時還借鑒參考了傳統民族音樂特色,使得歌曲既有古典雅韻之感,又有民族的特色。

古曲風格。這一類型的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主要是通過對古代留存下來的樂譜進行現代化的改編,使其形成歌曲作品,它的詩詞與音樂旋律都是古代人創作的。我國出現的第一部古曲風格藝術歌曲集就是《詩經》,并且這些歌也是古曲風格藝術歌曲中的代表作品。這些歌曲以古代的歌詞曲調和音樂旋律為主體,是我國最早形成的古詩詞藝術歌曲作品。這些古曲,一般都是以古琴作為伴奏的樂器,并且都是一個字匹配一個音調,來進行填詞創作和演唱的。演唱的形式也是以吟誦為主。古琴的音色與古詩詞的吟誦結合起來,讓聽眾聽起來就像是在訴說的內心情感一般,曲調比較傾向于平穩、悠揚、嫻靜,帶給聽眾一種清新、舒緩、引人入勝的感受,比如作品《鳳求凰》等。

戲曲風格。這類風格的藝術歌曲,在我國古典詩詞歌曲中屬于一種比較獨特、別致的樂曲類型,它是將傳統曲調與戲曲的唱腔進行結合,不僅具有藝術歌曲的抒情感,也有戲曲獨特的腔體共鳴與曲調韻味。戲曲風格的古典詩詞歌曲種類十分多,比如《七律·送瘟神》,這是一首昆曲風格的藝術歌曲;還有《卜算子·詠梅》,這是一首京劇風格的藝術歌曲,這些都是非常優秀的藝術歌曲作品。

現代風格。這一類型的古典詩詞音樂作品,主要是在歌詞上選用古詩詞,而在作曲上以現代樂曲風格為主,將這兩者結合之后,就得到了現代風格的古典詩詞音樂作品。

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是一種特色鮮明、風格多元的音樂形式,是我國詩詞文化與音樂文化融合的瑰寶。中國古典詩詞歌曲體裁新穎,風格獨特。演唱古典詩詞歌曲不僅能夠有效展現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也能夠讓我們對中國的發展歷史與文明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最為重要的是,它可以對我們的品德以及審美觀念進行熏陶與提升,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染力。

(摘編自王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技巧與特征》)

材料二:

中國藝術歌曲與其他歌曲的最明顯差別便是以高水準中文詩詞為歌詞。中國詩詞與歌詞的最本質差異主要在于前者有完整的意象結構和意境美分類,而后者則沒有具體的意象、意境的概念和要求。比如在七言絕句《楓橋夜泊》中,詩人明明要表現的是一縷鄉愁,但卻并不會直白地表現出自己的情緒,而是將鄉愁寄托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姑蘇城、寒山寺、客船等一連串并列排列的景物意象結構之中,從而營造出一種沖淡、無我的意境之美。反觀抒情歌曲(如《我的祖國媽媽》),其中既沒有寓情于景的意象單位,也沒有典型的意象結構,這樣的歌詞也不包含和隸屬于任何一種意境之美,有的只是直白的情感宣泄和表現。

中國藝術歌曲中的伴奏具有與人聲旋律同等的音樂表現力,其與人聲旋律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這也是中國藝術歌曲的最核心審美規定之一,而抒情歌曲和其他類型歌曲則沒有這種硬性的要求。如藝術歌曲《大江東去》中的鋼琴伴奏在和聲、音型、強弱以及色彩上,都十分豐富,富于對比和變化性,同時也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及表現力;而抒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的鋼琴伴奏的和聲、音型、變化和對比都相對單一、淺白,在音樂表現上也基本屬于從屬地位。

中國藝術歌曲與抒情歌曲及其他類型歌曲之間,在演唱表現方式上的差別就在于前者為含蓄、內斂,后者為直白、外向,這是中國詩詞的審美特質所決定的。在中國詩詞中,最忌“淺、白、直、露”,而以含蓄內斂為核心審美準則。這也自然會直接影響到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表現方式和風格。即使是《大江東去》這樣的屬于典型雄渾意境美的歌曲,演唱者也不能將情緒表現得過于夸張,而像明顯屬于沖淡意境美范疇的《花非花》《楓橋夜泊》等歌曲,在演唱情緒表現上就要更加內斂、含蓄、深沉。抒情歌曲則不受中國古詩詞意境美審美原則的束縛,大多在情感表現上十分直接、大開大合。

(摘編自胡東冶《溯源與省思——中國藝術歌曲概念之厘清與界定》)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與西方的藝術歌曲既有共同之處,又有區別于它的獨特之處。

B.我國古典詩詞歌曲演唱講究一定技巧,需要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蘊有深刻了解。

C.我國藝術歌曲與抒情歌曲的最明顯差別便是有高水準的歌詞,而抒情歌曲不具備。

D.我國藝術歌曲在演唱上講究含蓄、內斂,而其他類型的歌曲卻表現為直白、外露。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關于論證方面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以《梅花引》《卜算子》等為例,是為了闡述部分古典詩詞歌曲具有中西合璧風格。

B.材料一采用總分總結構,主體部分又呈遞進形式,并通過一些生動的歌曲例子進行說理。

C.材料二以《我的祖國媽媽》為例,批評了部分抒情歌曲只是直白地進行情感宣泄和表現。

D.兩則材料都采用比較方式,分別將古詩詞藝術歌曲與西方歌曲和抒情歌曲比較,凸出前者的特點。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選項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領域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因為其演唱本身就具有韻律與節奏感,加之音樂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B.要演唱好我國古典詩詞曲,既要掌握相應的技巧,又要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蘊有深刻的了解,更主要是了解曲調的不同風格。

C.現代人演唱我國古典詩詞歌曲具有重大的意義,不僅能熏陶和提升我們的品德以及審美觀念,還能理解和傳承我國優秀歷史文化。

D.肖戰和那英合唱唐代王維的《少年行》,受到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原因之一是歌曲伴奏與人聲旋律相輔相成,具有音樂表現力。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圍繞“中國藝術歌曲”談了各自的藝術見解,但側重點不同,請簡要概括。

5.《大江東去》到了高潮“檣櫓灰飛煙滅”時,先以伴奏力度的增強達到情緒爆發的音樂效果,而后在最后一個字上,又采用聲音延長的方式達到“留白”效果。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你對這一做法的理解。

1.C2.D3.B

4.①材料一側重論述中西藝術歌曲的不同,以及分析我國藝術歌曲的各種風格。

②材料二側重從歌詞、伴奏、演唱表現方式三個方面比較中國藝術歌曲與其他歌曲的不同。

5.①意境上,“檣櫓灰飛煙滅”突出了歌詞“雄渾”的意境美。

②伴奏上,“力度增強”“情緒爆發”與“聲音延長的方式”形成對比變化,突出了伴奏具有與人聲旋律同等的音樂表現力。

③演唱表現方式上,“留白”突出了中國詩詞“含蓄、內斂”的審美特質。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我國藝術歌曲與抒情歌曲的最明顯差別便是有高水準的歌詞”錯誤。依據材料二第一段“中國藝術歌曲與其他歌曲的最明顯差別便是以高水準中文詩詞為歌詞”可知,應該是“以高水準中文詩詞為歌詞”,而不是“高水準的歌詞”。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是為了闡述部分古典詩詞歌曲具有中西合璧風格”錯誤。原文說“戲曲風格的古典詩詞歌曲種類十分多,比如……還有《卜算子·詠梅》,這是一首京劇風格的藝術歌曲”,材料一以《卜算子》等為例,是為了闡述部分古典詩詞歌曲具有戲曲風格。

B.“主體部分又呈遞進形式”錯誤。主體部分主要介紹四種風格:“中西合璧風格”“古曲風格”“戲曲風格”“現代風格”。主體部分呈“并列式”結構。

C.“批評”錯誤,原文說“反觀抒情歌曲(如《我的祖國媽媽》),……有的只是直白的情感宣泄和表現”,此處只是簡單介紹“抒情歌曲”的特點,并沒有“批評”的意味。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B.“要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蘊有深刻的了解,更主要是了解曲調的不同風格”錯誤。原文說“我國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是有相應技巧的。在演唱歌曲時,要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蘊有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還需要了解曲調的不同風格”,原文中“對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底蘊有深刻的了解”與“了解曲調的不同風格”二者之間是并列的關系,沒有輕重之分。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比較材料的能力。

依據材料一第一段“而不同之處在于,中國古詩詞主要是通過吟誦的方式進行演唱,本身就具有韻律與節奏感,音樂主要是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可知,材料一首先論述中西藝術歌曲的不同;再依據第二段“除此之外還需要了解曲調的不同風格”可知,材料一重點分析了我國藝術歌曲的各種風格,主要包括“中西合璧風格”“古曲風格”“戲曲風格”“現代風格”。

依據材料二第一段“中國藝術歌曲與其他歌曲的最明顯差別便是以高水準中文詩詞為歌詞”可知,材料二首先給“中國藝術歌曲”下定義;再依據第二段“中國藝術歌曲中的伴奏具有與人聲旋律同等的音樂表現力”,第三段“中國藝術歌曲與抒情歌曲及其他類型歌曲之間,在演唱表現方式上的差別就在于前者為含蓄、內斂”可知,分別從歌詞、伴奏、演唱表現方式三個方面比較中國藝術歌曲與其他歌曲的不同。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意境上,依據材料二第一段“中國詩詞與歌詞的最本質差異主要在于前者有完整的意象結構和意境美分類”可知,“檣櫓灰飛煙滅”將赤壁之戰的場景寄托于敵人戰船的毀壞這個景物意象結構之中,突出了歌詞“雄渾”的意境美。

伴奏上,依據材料二第二段“中國藝術歌曲中的伴奏具有與人聲旋律同等的音樂表現力,其與人聲旋律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可知,“檣櫓灰飛煙滅”先以伴奏力度的增強達到情緒爆發的音樂效果,然后又采用聲音延長的方式達到“留白”效果,兩者之間形成對比,體現了伴奏具有與人聲旋律同等的音樂表現力。

演唱表現方式上,依據材料二第三段“中國藝術歌曲與抒情歌曲及其他類型歌曲之間,在演唱表現方式上的差別就在于前者為含蓄、內斂”可知,“檣櫓灰飛煙滅”在最后一個字上,又采用聲音延長的方式達到“留白”效果,體現了中國藝術歌曲含蓄、內斂的特點,體現了以含蓄內斂為核心審美準則。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村莊的婚禮

田光明

王大奎的孫子要結婚了。爺爺想著,孫子大學畢業,在省城西安上班,一定要把婚禮辦得風風光光。于是,爺爺吩咐兒子,在縣城最高檔的酒店預訂了酒席。

孫子帶對象回來了,他和村長是發小,他們聚了幾次,孫子和對象都變卦了,說是要在家里舉辦婚禮。王大奎跺著腳,瞪著眼,他心里有著千萬個不樂意。

村莊里五十五戶人家,二十五戶都遷到了鎮上住,還有六戶住到縣城里。村里冷冷清清,野草長得和房檐一樣高,就剩了些老人和幾個殘疾人,找個主事幫忙的人都難,這婚禮能辦成嗎?

“年輕人,突發奇想!”王大奎坐在門前的石墩上,抽著煙,心里七上八下,縱橫交錯的臉上寫滿了憤怒和無奈。

孫子執意要這么辦?誰也改變不了。

王大奎三十歲出頭時,沒有尋下媳婦。爹娘都急瘋了,燒香拜佛,托人送禮。最終,用三斗麥子,從南山坳里給兒子領回了媳婦。一家人出門走路,頭都抬得老高。

大奎爹站在場院里,高著嗓門,向鄰里鄉親們保證,把兒子的婚禮辦得紅火,要讓大家吃飽,喝好。

那年春天,爹從大奎的舅家、姑家、姨家湊了幾斗麥子,兩斗黃豆,磨面,做豆腐。讓大奎從鎮上的百貨店里給媳婦買了身新衣服,一塊碗口大的鏡子,一把雨傘,一雙紅艷艷的鞋。擇了個黃道吉日,迎娶媳婦進門。

婚禮前三天,全村停了農活。大總管是隊長蠻娃,男女勞力幫忙。大人小娃,穿著過年的新衣裳。男人村上村下跑著,搬桌子拉凳子,借來鍋碗瓢盆,搭棚起灶,婦女圍在廚房,擇菜刷碗,忙活著,嬉鬧著。

村莊升騰的炊煙,裹著濃郁的香味,在村里村外彌漫。遠遠趕來的幾個乞討者,靠在場院的麥垛上,嘴角流著口水。

婚禮當日,總管蠻娃有言在先,主要親屬,隨禮的客人上席,其他外人靠邊,村里幫忙的人,盡心盡力,要把事執硬。就這樣,防來擋去,還有不該上席的混上了席,菜到桌上,筷子都在打架,主家準備的米面油吃得都見底了。送走了客人,村里幫忙的男女,拉長著臉,自己動手熬了兩鍋大燴菜。主家又從代銷店賒了煙酒,招呼大家。大奎爹紅著臉,和兒子給眾人敬酒,道歉致謝。

大總管蠻娃喝醉了,他哭著鬧著,掀翻了酒桌。

王大奎心里清楚,蠻娃大他兩歲,他娶的媳婦是媒人先介紹給蠻娃的,他家拿不出那三斗麥子,媒人才把她說給了他,成全了今日的婚禮。從此,兩家人見面都繞著走,長時間都不說話。

土地下戶后,王大奎家分得了二十畝薄地,一家人心齊,耕田種地,養豬養羊,鉚足勁掙錢囤糧,給兒子訂婚。拆了土房子,建起了磚木的瓦房子,就四處張羅著給兒子尋媳婦。

山區條件差,訂婚就難。兒子在西安打工,談了個山西姑娘,女方家窮,父母彩禮要得多。沒辦法向親戚借,銀行貸,給女方家過了彩禮,按要求就籌劃著結婚。

王大奎挺直腰桿,在場院里向鄰里們說,我兒子的婚禮一定要辦得紅火,上檔次,全村第一。

婚禮當日,在門前的場院里擺了三十桌酒席。請了三位大廚,八涼八熱,有魚有雞。酒桌開席,一眨眼,就被客人涌滿。村里幫忙的,親友隨禮的人,拖家帶口,都涌上了酒席。這些年,家家有余糧,但不是天天都吃肉,人們還是稀罕著坐席。盤子上的魚沒翻身,雞沒展翅,就被大嫂大媽裝進袋子。

客人一茬一茬來,又一茬一茬地走,吃著流水席,備好的米面,宰的三頭豬吃沒了。女方家約定來十桌客,估計不周全,來了十五桌,亂了坐席秩序。招呼不到位,女方親戚大吵大嚷,把婚宴弄得不喜慶。

村里幫忙的男人,吆五喝六地喝著,幾個人沒把握住,喝得爛醉如泥。讓人生氣的是村里的賴子,喝醉了酒,睡到場院里麥積垛里,打著滾,喊著,罵著,說主家吝嗇,沒給客人吃好,把他自己偷藏在懷里的兩盒香煙也撒落了一地。

孫子婚禮的總管是村長。前三天,村長在村里“大家庭”群里發了通知,全村總動員,回家參加婚禮。村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了回來,清掃院落,掛燈籠,貼喜聯,把冷清的村院弄得紅紅火火,熱氣騰騰。

大型餐車停在場院邊,各種食材,四季菜蔬,壘成了山。大廚們舞動著鍋鏟,翻炒著美味佳肴。

婚禮正日,王大奎一家人站在場院里,穿著里外新的衣服,笑盈盈的,同客人們打著招呼。他們能想到的客人來了,沒有想到的客人也來了。縣電視臺來了記者,攝像的師傅是蠻娃的兒子,他扛著攝像機,跑上跑下攝著。鎮上文化中心,還派來了二十名演員,在碌碡、磨盤壘起的舞臺上表演著。裝臺布景的道具,都是出了力、流過汗的農具。

村長主持婚禮,按照鄉里最傳統的婚禮議程,一項一項進行著。新郎和新娘拜天地,敬祖先,認親戚,再給村里的鄉親們行大禮。最后全體村民集體合影,照張“合家歡”。

爺爺奶奶們坐在中間,村莊里的人一個都不能少,就連患腦溢血后遺癥的蠻娃,也穿上了嶄新的衣服,坐著輪椅,是新郎和新娘把他推上臺的。王大奎忙上前,把蠻娃拉到自己身邊。

今天,婚禮的大總管村長就是蠻娃的孫子。婚禮結束后,村長鄭重其事地向村民宣布,我們的村莊就要重新規劃了,這個老村莊不久就消失了。借著這場婚禮,給村莊留個紀念……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聚焦一家三代人具有鮮明特點的婚禮場景,講述了幾十年來不一樣的鄉村故事。

B.小說煙火味兒濃郁,既頌揚了國家民族的鄉村振興大業,又暗含鄉村終將消逝的隱傷。

C.爺爺王大奎的婚禮,需要借糧娶親,物質上的貧窮讓一場婚禮變得甜蜜不足,苦澀有余。

D.孫子堅持要在家里舉辦婚禮,是想通過自己的婚禮彌補爺爺和爸爸的婚禮所帶來的遺憾。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孫子執意要這么辦?誰也改變不了”一句,說明王大奎的孫子堅持要按自己的想法來操辦婚禮。

B.小說除了塑造了王大奎這一形象之外,還刻畫了孫子和村長等人物形象,可謂形象豐滿,性格鮮明。

C.小說運用回憶和對比的手法敘述故事,以孫子的婚禮為主線,其中穿插了王大奎自己與兒子的婚禮。

D.小說語言鮮活,字里行間蘊含著對故土的那份真情,對過往歲月的追憶,讓人回味,令人難忘。

8.小說重點刻畫了王大奎這個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

9.有人評價這篇小說“精心描繪了鄉村生活的歷史的滄桑巨變”,請結合這篇小說作簡要分析。

6.D7.B

8.①王大奎是村莊的三場婚禮的見證人.是貫穿全文的一個中心人物,也是一個線索人物,塑造這個人物,目的在于串聯故事。②小說通過王大奎這個人物的婚禮,與兒子、孫子的婚禮形成對比,突出鄉村生活的歷史變遷。③王大奎在孫子、村長等人的影響下,同意婚事新辦,塑造了一個能夠與時俱進的農民形象,有利于凸顯主題。

9.①小說從一個家庭的三場婚禮中,寫出了鄉村從農業社時期,到土地包產到戶,再到新時代,物質生活的巨變,頌揚了國家民族的鄉村振興大業。②小說中的三場婚禮,通過爺爺婚禮的“東借西湊,置辦酒席”,到兒子婚禮的“索要彩禮,大擺宴席”,再到孫子婚禮的“傳統儀式,照張合影”的描寫,從人情人性、鄉風民俗的角度,反映了人們的精神追求能夠與時俱進。③小說藝術性地反映了黨的脫貧攻堅之戰的可喜成果:村民們不但物質上真正富裕起來了,而且精神面貌為之一新,生活品位也上了檔次。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

D.“是想通過自己的婚禮彌補爺爺和爸爸的婚禮所帶來的遺憾”錯。從孫子婚禮現場的儀式和村長最后宣布的內容來看,孫子是想辦一場新式婚禮,反映了孫子一輩操辦婚禮的觀念的改變,也凸顯了小說主題的一個方面。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

B.“還刻畫了孫子和村長等人物形象,可謂形象豐滿,性格鮮明”錯,其他人物形象相對模糊,性格也不太鮮明。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說主要寫了三場婚禮,以孫子的婚禮為主線,其中穿插了王大奎自己與兒子的婚禮。王大奎是村莊的三場婚禮的見證人,是貫穿全文的一個中心人物,也是一個線索人物,起到串聯故事情節的作用。

小說寫王大奎這個人物的婚禮“婚禮當日……防來擋去,還有不該上席的混上了席,菜到桌上,筷子都在打架,主家準備的米面油吃得都見底了……大奎爹紅著臉,和兒子給眾人敬酒,道歉致謝”“大總管蠻娃喝醉了,他哭著鬧著,掀翻了酒桌”,按照傳統婚禮,辦的熱鬧而有遺憾,;兒子的婚禮“客人一茬一茬來,又一茬一茬地走,吃著流水席,備好的米面,宰的三頭豬吃沒了”“招呼不到位,女方親戚大吵大嚷,把婚宴弄得不喜慶”,也是傳統婚禮的辦法,結局也是不盡人意;孫子的婚禮“大型餐車停在場院邊,各種食材,四季菜蔬,壘成了山。大廚們舞動著鍋鏟,翻炒著美味佳肴”“爺爺奶奶們坐在中間,村莊里的人一個都不能少,就連患腦溢血后遺癥的蠻娃……”,辦的是新式婚禮,熱鬧又不失人情味。通過王大奎這個人物的婚禮,與兒子、孫子的婚禮形成對比,突出鄉村生活的歷史變遷。

結合“孫子執意要這么辦?誰也改變不了”“婚禮正日,王大奎一家人站在場院里,穿著里外新的衣服,笑盈盈的,同客人們打著招呼”可知,王大奎在孫子、村長等人的影響下,同意婚事新辦,塑造了一個能夠與時俱進的農民形象,有利于凸顯主題。

本題考查學生探討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能力。

從小說反映的時代看,王大奎的婚禮反映的是農業社時期的時代特征,兒子的婚禮反映的是土地包產到戶時期的特征,孫子的婚禮反映的是新時代的特征,一個家庭的三場婚禮,反映了鄉村生活的巨大變化,折射出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

從主題看,爺爺婚禮的“爹從大奎的舅家、姑家、姨家湊了幾斗麥子,兩斗黃豆,磨面,做豆腐”“借來鍋碗瓢盆,搭棚起灶”“東借西湊,置辦酒席”,兒子婚禮的“索要彩禮,大擺宴席”“村里幫忙的,親友隨禮的人,拖家帶口,都涌上了酒席”“家家有余糧”,孫子婚禮的“全村總動員,回家參加婚禮。村民們從四面八方趕了回來”“鎮上文化中心,還派來了二十名演員”“傳統儀式,照張合影”的描寫,從一個側面展現出物質生活的巨變,鄉風民俗的變化,人們的精神追求的不斷進步。

從人們精神面貌看,孫子的婚禮“大型餐車停在場院邊,各種食材,四季菜蔬,壘成了山。大廚們舞動著鍋鏟,翻炒著美味佳肴”“爺爺奶奶們坐在中間,村莊里的人一個都不能少”村民們不但物質上真正富裕起來了,而且精神面貌為之一新,生活品位也上了檔次,黨的脫貧攻堅之戰的可喜成果。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于齊。懷王薨,太子辭于齊王而歸。齊王隘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太子曰:“臣有傅,請追而問傅。”傅慎子曰:“獻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太子入,致命齊王曰:“敬獻地五百里。”太子歸,即位為王。齊使車五十乘,來取東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齊使來求東地,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獻計。”

上柱國子良入見。子良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強萬乘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后不可以約結諸侯。請與而復攻之。與之信,攻之武,臣故曰與之。”子良出,昭常入見,曰:“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戰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與。常請守之。”常出,景鯉入見,曰:“不可與也。雖然,楚不能獨守。臣請西索救于秦。”景鯉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計告慎子曰:“寡人誰用于三子之計?”慎子對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謂也?”慎子曰:“臣請效其說,而王且見其誠然也,王發上柱國子良車五十乘,而北獻地五百里于齊。發子良之明日,遣昭常為大司馬,令往守東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鯉車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獻地于齊。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齊,齊使人以甲受東地。昭常應齊使曰:“我典主東地,且與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萬,弊甲鈍兵,愿承下塵。”齊王謂子良曰:“大夫來獻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敝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齊王大興兵攻東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用,東地復全。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

B.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

C.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

D.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薨,形聲字,古代指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

B.“愛地不送死父”與墨子《兼愛》中“弟自愛,不愛兄”中的“愛”含義一樣。

C.萬乘,可指天子、帝位,也可指國家;一車四馬為一乘,萬乘也指一萬輛兵車。

D.“臣請效其說”與《六國論》中“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中的“效”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王乘人之危,逼迫楚襄王割讓東地五百里;為了順利歸國奔喪,襄王不得已答應了齊王這一不合理要求。

B.子良、昭常和景鯉三人同仇敵愾,配合默契,或假意授地,或堅決拒絕,或搬取援兵,都是愛國忠君的大臣。

C.面對慎子的“王皆用之”的主張,楚王面露不快,后經慎子的陳說,認同了他的觀點,并且依其策而行。

D.子良從君王信譽和國家利益出發,主張先答應割讓土地,后軍事進攻,與昭常、景鯉的“不可與”的目的完全矛盾。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臣身受敝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

(2)未涉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

14.為什么慎子建議三策并用?結果如何?

10.A11.B12.D

13.(1)我是受了敝國(楚國)大王之命來進獻東地的,昭常守衛東地,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進攻他。

(2)(當齊國大軍)還未到達東地邊界時,秦國已經派了五十萬大軍進逼齊國的西境。

14.原因:利用外交手段,表面答應,避免道義上的指責,贏得諸侯的支持;采取軍事行動,與秦國援軍共同形成武力威脅,迫使齊國放棄東地。結果:三管齊下,迫使齊國放棄了東地(或答為:采納三策,保全東地)。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你們阻擋楚太子,不讓他走,這是不仁道的。又想搶奪楚國東地五百里,這是不正義的。你們如果收兵則罷,不然,我們等著決戰一場。”齊王聽了害怕,就請求子良去南方告訴楚國,又派人向西出使秦國,從而解除了齊國的戰禍。

“隘楚太子弗出”,是后面“不仁”主語,“隘楚太子弗出”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BD;

“西”作“使秦”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C。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

A.正確。

B.“含義一樣”錯。“愛”,吝惜、吝嗇/愛惜、敬愛。句意:因吝惜土地而不為父親送葬/弟弟愛惜自己而不敬愛兄長。“愛”含義不一樣。

C.正確。

D.正確。證明/效果。句意:請讓我證明我的道理/因此燕雖是個小國,卻最后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與昭常、景鯉的‘不可與’的目的完全矛盾”錯。三人策略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保全國家利益。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敝邑”,敝國;“……也”,判斷句;“是”,這;“矯”,假托。

(2)“未涉疆”,省略句;“涉”,到達;“臨”,到、進逼。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從“子良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強萬乘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后不可以約結諸侯。請與而復攻之。與之,信;攻之,武。臣故曰與之’”可知,利用外交手段,表面答應,避免道義上的指責,贏得諸侯的支持;

從“景鯉入見。曰:‘不可與也。雖然,楚不能獨守。臣請西索救于秦’”可知,采取軍事行動,與秦國援軍共同形成武力威脅,迫使齊國放棄東地。

從“遣子良北獻地于齊。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西索救于秦”“士卒不用,東地復全”可知,結果,三管齊下,迫使齊國放棄了東地(或答為:采納三策,保全東地)。

參考譯文:

楚襄王做太子時,在齊國做人質。楚懷王死了,太子便向齊王告辭要回楚國去。齊王阻止他說:“你要割讓東地五百里給我,才放你回去;你不給我,就不能回去。”太子說:“我有個師傅,請讓我找他問一問。”太子的師傅慎子說:“獻給他的土地是用來保全自身的。因吝惜土地而不為父親送葬,是不道義的。所以我說獻地對你有利。”太子入宮,答復齊王說:“我敬獻出東地五百里。”太子回到楚國,即位為王。齊國派了使車五十輛,來楚國索取東地五百里。楚王告訴慎子說:“齊國派使臣來索取東地,該怎么辦呢?”慎子說:“大王明天召見群臣,讓大家獻出他們的計策吧。”

上柱國子良來拜見楚王。子良說:“大王不能不給。您說話金口玉言,親口答應了萬乘的強齊卻又不肯割地,這是沒有信用。將來您很難和諸侯各國談判結盟。應該先答應給齊國割讓東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齊國。割地,是守信用;攻齊,是不示弱。所以我覺得應該割地。”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見楚王,說:“不能給。所謂萬乘大國,是因為土地的廣博才成為萬乘大國的。如果要割讓東地五百里,這是割讓了東國的一半啊!這樣楚國雖有萬乘之名,卻無千乘之實了。不能給。所以我說不能給,我愿堅守東地。”昭常出去后,景鯉拜見楚王,說:“不能給。即使這樣,楚國不能單獨守住東地,我愿向西求救于秦國。”景鯉出去后,太子的師傅慎子進去。楚王把三個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訴了慎子,說:“對于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該采用誰的呢?”慎子回答說:“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滿面地說:“這是什么意思?”慎子說:“請讓我說出我的道理,大王將會知道確實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國子良帶上兵車五十輛,到齊國去進獻東地五百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為大司馬,要他去守衛東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鯉帶領戰車五十輛,往西去秦國求教。”楚王說:“好。”于是派子良到齊國去獻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為大司馬,讓他去守衛東地;又派遣景鯉去秦國求教。

子良到了齊國,齊國派武裝來接受東地。昭常回答齊國使臣說:“我是主管東地的大司馬,要與東地共存亡。我已動員了從小孩到六十歲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萬人,雖然我們的鎧甲破舊,武器魯鈍,但愿意奉陪到底。”齊王對子良說:“您來獻地,昭常卻守衛東地,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說:“我是受了敝國(楚國)大王之命來進獻東地的,昭常守衛東地,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進攻他。”齊王于是大舉進攻東地,討伐昭常。(當齊國大軍)還未到達東地邊界時,秦國已經派了五十萬大軍進逼齊國的西境,說:“你們阻擋楚太子,不讓他走,這是不仁道的。又想搶奪楚國東地五百里,這是不正義的。你們如果收兵則罷,不然,我們等著決戰一場。”齊王聽了害怕,就請求子良去南方告訴楚國,又派人向西出使秦國,從而解除了齊國的戰禍。楚國不用一兵一卒,竟確保了東地的安全。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有刪改)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其二)①

蘇軾

江上同舟②詩滿篋,鄭西分馬③涕垂膺。

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

官舍度秋驚歲晚,寺樓見雪與誰登?

遙知讀《易》東窗下,車馬敲門定不應。

①此詩作于蘇軾任陜西鳳翔府簽判期間,當時蘇轍(字子由)留在汴京。②江上同舟:指三年前兄弟二人經水路至汴京的那一段生活。③鄭西分馬:嘉祐六年蘇軾離京赴風翔上任,蘇轍送抵鄭州而別。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的標題簡潔凝練,不僅點明了時間、天氣狀況,還交代了寫作緣由。

B.詩中將同行時的“詩滿篋”與分別時的“涕垂膺”鮮明對照,突出別情幽深。

C.詩人報國之志不能施展,因此心中不懷歸情,畏懼直面家鄉的親朋好友。

D.仕宦在外,深秋時節,身居官舍,“驚”字含有對時光飛逝的驚嘆之意。

16.詩人以時間為序,展開對弟弟的懷念,試梳理詩人的情感脈絡。

15.C16.①江上同舟時的歡樂;②鄭州分別時的感傷;③功業無成時的慚愧;④不能共同賞雪時的思念;⑤遙想子由專心讀書,表勉勵之意。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因此心中不懷歸情”錯誤,“豈不懷歸畏友朋”是說難道我不想回家與親人團聚?但報國未成,害怕受到朋友的譏責。可見,心中是懷有歸情的。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聯“江上同舟詩滿篋,鄭西分馬涕垂膺”意思是:回憶兄弟倆在江上共舟時書箱里裝滿了詩篇,在鄭州分別時泣不成聲”,追憶兄弟二人同舟唱和的歡樂、鄭西分別的感傷,表述對子由弟深深的懷念之情。

頷聯“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意思是:功業不成無法報國令我愧對我的書籍和寶劍,也愧對我的親朋好友。這是向子由弟傾訴自己文武不成、壯志難酬的愁緒,表述自己因功業未成而產生的慚愧之情。

后兩聯意思是:在官舍里度過秋季驚嘆時光流逝,在寺樓中觀雪我與誰一起登樓。我猜想你應該在東窗之下讀著易經,車馬經過敲門你定不回應。以不能與子由弟同登寺樓以賞眼前之雪,表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并遙想子由弟專心讀《易》的情形,在懷念中再表勉勵之意。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離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借動物比喻自己和群小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直切題意,不疑而問,增強了語勢;“_______________”則對此做出了回答,指出丞相祠堂在那松柏蔥郁之處。

(3)李白在《蜀道難》中,摹寫山高入天,仿佛可以觸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艱難而撫胸嘆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鷙鳥之不群兮②.自前世而固然③.丞相祠堂何處尋④.錦官城外柏森森⑤.捫參歷井仰脅息⑥.以手撫膺坐長嘆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詞:鷙、丞、錦官、柏、森、捫、撫膺。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天上有一顆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名叫“王綬琯星”,標志著王綬琯在天文領域的杰出貢獻。王綬琯曾致信北京市科協青少年部部長周琳,說他在科普活動中接觸過的許多優秀學生,后來都①了。“作為前輩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②,是否也有失職之處?”

由王綬琯倡議,錢學森、王大珩、路甬祥、白春禮等61位著名科學家聯合發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以下簡稱俱樂部)。優秀高中學生利用課余和假期求師交友。優秀高中學生到國家一流實驗室體驗科學家團隊的科研活動。俱樂部開啟了科技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的探索實踐。俱樂部組織高中學生求師交友和體驗科研活動。

經過22年發展,俱樂部基地校由最初的4所發展到31所。其中3100多名中學生走進278個科研團隊及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平均為期一年的“科研實踐活動”。一批俱樂部早期會員已在各自領域③,有的還成長為國際科學前沿領軍人物。

在20多年中,王綬琯為俱樂部的發展四處奔波。他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稿費。即便躺在病床上,他仍在關心著俱樂部的未來,并感嘆說:“我們怎么可以不盡力培育一片深厚的土壤,讓科學之樹枝繁葉茂?”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改成以“俱樂部”開頭的長句子,要求語意連貫,邏輯嚴密。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反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18.①無聲無息(泯然眾人)②反躬自問③嶄露頭角

19.俱樂部組織優秀高中學生利用課余和假期求師交友,到國家一流實驗室體驗科學家團隊的科研活動,開啟了科技人才早期發現與培養的探索實踐。

20.①運用反問句,強調了作為科研人員需要為國家盡力培養后備力量的義務,表現了王綬琯內心懷抱著的科技愛國的情懷,增強了語勢。

②將科研培育事業比作一片深厚的土壤,將科學比作大樹,將科學發展比作枝繁葉茂,形象生動地突出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積極意義。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處,根據后文的“作為前輩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是否也有失職之處”,既然“有失職之處”,說明“他在科普活動中接觸過的許多優秀學生”后來都沒有影響了,或者是變得和普通人一樣了,故可用“無聲無息(泯然眾人)”。無聲無息:沒有聲音和氣息,比喻沒有動靜或沒有什么影響、作為。泯然眾人:指人原來才華橫溢或能力突出,備受關注,后因才華或能力盡失,不再受關注,變得和普通人一樣了。

第二處,根據第一處的分析,很多以前優秀的學生后來都泯然眾人了,那么,“作為前輩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反思我們的思想和言行是否有失職之處,故可用“反躬自問”。反躬自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