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雙文本閱讀:春秋筆法(附答案解析與譯文)_第1頁
文言文雙文本閱讀:春秋筆法(附答案解析與譯文)_第2頁
文言文雙文本閱讀:春秋筆法(附答案解析與譯文)_第3頁
文言文雙文本閱讀:春秋筆法(附答案解析與譯文)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文言文雙文本閱讀:春秋筆法(附答案解析與譯文)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注]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后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材料二:嗚呼,天下之惡梁久矣!自后唐以來,皆以為偽也。至予論次五代,獨不偽梁,議者或譏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謂“梁負大惡,當加誅絕,而反進之,是獎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應之曰:“是《春秋》之志爾。魯桓公弒隱公而自立者,宣公弒子赤而自立者,鄭厲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衛公孫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絕其為君。此予所以不偽梁者,用《春秋》之法也。”“然則《春秋》亦獎篡乎?”曰:“惟不絕四者之為君,于此見《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勸戒切,為言信,然后善惡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沒其實。其實嘗為君矣,書其為君。其實篡也,書其篡。各傳其實,而使后世信之,則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爾。使為君者不得掩其惡,然后人知惡名不可逃,則為惡者庶乎其息矣。是謂用意深而勸戒切,為言信而善惡明也。桀、紂,不待貶其王,而萬世所共惡者也。《春秋》于大惡之君不誅絕之者,不害其褒善貶惡之旨也,惟不沒其實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與其為君而不得掩其惡,以息人之為惡。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偽梁之旨也。”(節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梁本紀二》)【注】踐土之會:即踐土之盟,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確立霸主地位而舉行的會盟。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弟子受A春秋B孔子曰C后世知D丘者以春秋E而F罪丘者亦G以春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因,根據,按照,與《過秦論》中“因遺策”的“因”詞義不同。B.繩,按一定的標準去衡量,與《勸學》中“木直中繩”的“繩”詞義不同。C.偽,非正統的,非法的,與《蘇武傳》中“單于壯其節”中“壯”用法相同。D.其實,它的事實,與《六國論》中“其實百倍”的“其實”都是古今異義詞。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基礎,尊奉周王室為正統,借鑒商的舊例,承續夏、商、周的法統編訂的。B.孔子在編撰《春秋》時,用詞及內容選擇非常嚴謹,以至于讓弟子們感覺都不能改動一字一詞。C.自梁建立以來,就有很多史書記載了梁通過篡位得來政權的歷史,而且世人認為梁罪大惡極,不應承認。D.《春秋》雖然也稱魯桓公、魯宣公、鄭厲公、衛公孫剽四人為“君”,但并沒有掩飾他們的過錯。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譯文:(2)用意深,故能勸戒切,為言信,然后善惡明。譯文:14.后人把孔子編撰《春秋》的敘述手法稱為“春秋筆法”,其主要特點:不埋沒事實,為尊者諱恥,寓褒貶于敘事之中。請結合材料舉例說明。(3分)【答案解析】10.BCE

解析:“弟子受春秋”結構完整,作狀語,B處斷開;“曰”后面引出孔子說的話,故在C處斷開;“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為并列結構,“而”表轉折,與“罪丘者”聯系緊密,故在E處斷開。[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11.C

解析:C項,“皆以為偽也”的“偽”是形容詞,“壯”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豪壯。[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文言實詞的辨析能力。12.C

解析:C項,“自梁建立以來,就有很多史書記載了梁通過篡位得來政權的歷史”錯,文中無據,且不承認它的政權也是在“后唐以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關鍵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13.答案:(1)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將憑借什么讓我的思想在后世顯現呢?(“不行”“何以”“自見于后世”,每點1分.句意1分)(2)因為用意深刻,所以才能勸誡懇切,所說的誠信真實,然后才能使人善惡分明。(“故”“切”“明”,每點1分,句意1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理解以及翻譯能力。14.答案:①“四君”歷史上曾做過國君,《春秋》就稱他們為“君”。②晉文公在踐土會盟,實際上是召周天子入會,《春秋》中避諱說“天王狩于河陽”。③吳、楚之君自稱為王,在《春秋》中仍貶稱為子爵。(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遷移運用的能力。(亮點題)【參考譯文】材料一:孔子說:“不行啊,不行!君子最擔憂的就是死后沒有留下好的名聲。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將憑借什么讓我的思想在后世顯現呢?”于是就根據魯國的史書作了《春秋》,上起魯隱公元年,下止魯哀公十四年,共包括魯國十二個國君。以魯國為中心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以殷商的舊例為借鑒,推而上承夏、商、周的法統。全書文辭簡約而旨意廣博。所以吳、楚的國君自稱為王的,在《春秋》中仍貶稱為子爵;晉文公在踐土與諸侯會盟,實際上是召周天子入會的,而《春秋》中卻避諱說“周天子巡狩來到河陽”。依此類推,《春秋》就是用這一標準來衡量當時的人物、事件的。貶損的意義,在于后來的君主推崇并推廣開來。《春秋》的義法通行,天下那些亂臣奸賊就都害怕起來了。孔子擔任官職審案時,文辭上如果有需要和別人商量的,從不肯擅專獨行。到了他編撰《春秋》時,認為該記錄下來的就記錄下來,該刪減的就刪減,即使像子夏這樣(長于文采)的弟子都不能改動一字一詞。弟子們聽孔子講《春秋》時,孔子說:“后世要了解我孔丘需要憑借《春秋》,而要責怪我孔丘也要憑借《春秋》。”材料二:唉,天下人痛恨梁的統治已經很久了!自后唐以來,都把它稱為偽朝。到我寫五代史,獨不把梁作為偽朝,有人譏笑我失掉《春秋》的宗旨,說什么“梁罪大惡極,應當口誅筆伐,卻反而加以肯定,是褒獎篡奪,不符合孔子《春秋》的大義”。我回答說:“這是符合《春秋》大義的。魯桓公弒隱公而自立,宣公弒子赤而自立,鄭厲公趕走世子忽而自立,衛公孫剽趕走國君衎而自立,孔圣人在《春秋》一書里都稱他們為君。這就是我之所以不稱偽梁的原因了,是依照《春秋》的慣例而這樣做的。”“那么《春秋》也獎勵臣下篡權嗎?”我回答說:“只要看到稱前四者為君,就可知孔子《春秋》用意之深了。孔子作《春秋》,因為用意深刻,所以才能勸誡懇切,所說的誠信真實,然后才能使人善惡分明。想要在后代使他們的罪惡顯著,就在于不掩飾真實情況。他們實際上曾是君主,就記載他們是君主。他們實際上是篡位,就記載他們是篡位。分別記載他們的真實情況,才能使后人相信,那么四君之罪,就不可能掩蓋了。使為國君的人不能掩蓋他的罪惡,然后使后人知道惡名不可逃,那么為惡的人就會改正惡習了。這就是《春秋》用意之深而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