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秋國家開放大學《漢語基礎》期末大作業(課程論文)參考答案_第1頁
23秋國家開放大學《漢語基礎》期末大作業(課程論文)參考答案_第2頁
23秋國家開放大學《漢語基礎》期末大作業(課程論文)參考答案_第3頁
23秋國家開放大學《漢語基礎》期末大作業(課程論文)參考答案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家開放大學《漢語基礎》期末大作業參考答案課程論文的要求及評分標準(一)課程論文的要求1.學生從分部所給的幾個選題中任選一個,課程論文具體題目自擬,聯系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相關理論知識,查閱相關資料,撰寫課程論文。要求:理論聯系實際、邏輯清晰、結構合理、論證充分、分析到位、數據分析和使用得當、鼓勵創新性的觀點。2.課程論文結構完整,應包含題目、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3.課程論文撰寫符合學術規范,嚴禁抄襲。4.課程論文字數不低于2000字。(二)課程論文評分標準評分項目評分指標評分權重題目、摘要和關鍵詞題目文字精簡、意義明確,能反映論文主要內容10分有150字左右的摘要,概述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結論5分有3-5個關鍵詞5分正文邏輯清晰、結構合理、論證充分、分析到位30分理論聯系實際10分具有理論和/或實踐價值,具有創新性30分參考文獻符合學術文章參考文獻的規范,參考相關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10分(三)課程論文選題指南1.方言在現代漢語中的地位與作用2.某省(市、自治區)某地區方言/民族語言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3.淺議漢語規范化的歷史、現狀和問題4.淺議漢語規范化的意義5.文言文向白話文轉型的歷史意義新探6.傳統文化的載體——淺議文言文的價值傳承功能7.關于媒體語言中成語誤用問題的調查——問題、成因及建議8.唐詩《XX》賞析9.某省(市、自治區)某地區小學教師普通話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10.古代詩詞的修辭特征芻議——以《XX》為例參考答案:方言在現代漢語中的地位與作用內容摘要我國幅員遼闊,方言眾多。具體有多少種方言,無法確切計數。學術界按照大的方言區,將中國方言大致歸為北方方言、閩方言、吳方言、粵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等7大類。在5000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中,方言在中國文化、文學、文藝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方言的文化價值、方言的文學價值、方言的文藝價值三個方面闡述了方言在現代漢語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關鍵詞:方言文化文學文藝中國人口較多,比較復雜,所以講不通的方言分區處理分析。按照現代通俗的分法,現代漢語方言可分為七大方言區。同時,在復雜的方言區內,有的還可以再分列為若干個方言片(又成為次方言),甚至再分為“方言小片”,一個個地點(某市、某縣、某鎮、某村)的方言,就叫做地方方言。如南昌話、廣州話、長沙話等。但是,這些方言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一、方言的文化價值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記錄與見證,對區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例如山西方言最大的特點就是保留古漢語入聲,聲調有極其復雜的變化。語言文化遺產有特別重要的保護價值。這首先在于語言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屬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語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體現著一個族群對世界的基本認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當作構成一個民族的標志性元素之一;同時,語言作為其他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族群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信息。漢語的各種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也是普通話健康發展的資源和保障。這些關于語言的文化價值的基本論點已經有不少文獻論述,限于篇幅,此處不加詳論。學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后,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當今處于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沖擊,正處于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采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保護漢語方言,有利于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和社會安定。1.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2.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保護歷史文化,如保護國粹京劇,保護民族傳統節日等。3.普及普通話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廢棄方言,拋棄民族的藝術。4.普通話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為文化藝術,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也應被保護,二者并不矛盾。5.某種程度上來說,方言更能代表地區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種社會現象。二、方言的文學價值中國現代語言的革命是以文學革命為發端的。提倡“詩界革命”的黃遵憲早在1868年(同治七年)就寫有這樣的詩句:“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等簡編,五千年后人,驚為古斕斑。”黃遵憲提倡文學創作中口語與書面文字的一致,把“流俗語”看作詩歌流芳百世的典范。俗語包含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地方語言,它是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某一地區的方言與全民族語言總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時各地方言在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俗語則是流行于民間,在群眾口頭中常用的一些定型的通俗語句,包括諺語、俚語、歇后語等。俗語往往地方色彩很濃,所以有些俗語也即是方言詞語,兩者很難截然分開。因此許多方言匯釋的著作都兼收俗語。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說“方言土語,很有些意味深長的話,我們那里叫‘煉話’,用起來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聽者也覺得趣味津津。”黃遵憲對“流俗語”的推崇備至,確實不無道理。常言道:“最干凈的水是泉水,最精練的話是諺語。”又聞“諺語--語言中的鹽。”文學大師門從來沒有鄙視過方言土語。幾乎與黃遵憲同時的梁啟超也主張采用言文一致的“俗語文體”。他認為“自宋以來,實為祖國文學之大進化。何以故?俗語文學大發達故。宋后俗語文學有兩大派,其一則儒家、禪家之語錄,其二則小說也。小說者,決非以古語之文體而能工者也。”而且“茍欲思想之普及,則此體非徒小說家當采用而已,凡百文章,莫不有然。”裘廷梁還歸納出了“白話”的“八益”,即“省日力”、“除驕氣”、“免枉讀”、“保圣教”、“便幼學”、“煉心力”、“少棄才”和“便貧民”,很明顯都是針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語文工具改革而言的。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導和標志,它同樣先是一場文學革命。“言文一致”依然是它的宗旨。那么,這時的“白話”是否就是常說的“官話”呢?似乎不是。錢玄同說過“我們提倡新文學,自然不單是改文言為白話便算了事。惟第一步,則非從改用白話做起不可。”胡適的“八事”中“四曰不避俗字俗語(不嫌以白話作詩詞)”。到1918年,胡適致錢玄同的《論小說及白話韻文》的一封信中,曾將“白話”的語言特點,歸納為三條:“(一)白話的‘白’,是戲臺上‘說白’的‘白’,是俗語‘土白’的‘白’。故白話即是俗語。”“(二)白話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話但須要‘明白如話’,不妨夾幾個明白易曉的文言字眼。”“(三)白話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話便是干干凈凈沒有堆砌涂飾的話,也不妨夾幾個明白易曉的文言字眼。”由此可見,胡適所謂的“白話”或“話”是從口語的角度提出的,“白話”對立著文言,卻包容著方言。胡適并沒有明確區別方言和共同語。胡適認為“方言未嘗不可入文。如江蘇人說‘像煞有介事’五個字,我所知的各種方言中竟無一語可表示這個意思。”對“國語”與“方言”的關系,胡適還有著獨到的、發人深思的見解:“國語不過是最優勝的一種方言;今日的國語文學,在多少年前,都不過是方言文學。正因為當時的人肯用方言作文學,敢用方言作文學,所以一千多年之中積下了不少的活文學。其中那最有普遍性的部分,遂逐漸被公認為國語文學的基礎。……國語的文學從方言文學里出來,仍需要向方言的文學里去尋它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有了國語的文學,方才有文學的國語。……有了文學的國語,方才有標準的國語。(《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方言的文學也是這樣的。必須先有方言的文學作品,然后可以有文學的方言。有了文學的方言,方言有了多少寫定的標準,然后可以繼續產生更豐富更有價值的方言文學。”由胡適等人的觀點看,方言與國語在文學中的作用幾乎平列,兩者之間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共同為文學的繁榮努力。三、方言的文藝價值從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看,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涉及某一地方言或幾地方言的運用。在以話本為其雛型的明清白話小說中有許多方言成分,這是眾所周知的。了解這些方言成分不僅對于欣賞作品的內容大有幫助,并且在考證小說的作者、籍貫、成書過程、版本優劣等方面往往能提供重要的線索。方言文學倘若指各地民間歌謠戲曲曲藝,那自然是源遠流長;倘以小說而論,真正的方言小說則在清末興起。明清白話作品中有許多方言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胡適說:“從文學的廣義著想,我們更不能不依靠方言了。文學要能表現個性的差異:乞婆、娼女人人都說司馬遷、班固的古文固是可笑的,而張三、李四人人都說《紅樓夢》、《儒林外史》的白話,也是很可笑的。古人早已見到這一層,所以魯智深和李逵都打著不少的土話,《金瓶梅》里的重要人物更以土話見長。評話小說如《三俠五義》《小五義》都有意夾用土話。”其實《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三言》、《二拍》、《儒林外史》、《說岳全傳》等作品中保存的當時大量的口語資料,既反映了近代漢語的發展概貌,也說明了方言在文學作品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在清末之前純粹用方言來寫作的小說并不多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用北京話寫的有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石玉昆的《七俠五義》;用揚州話寫的有鄒必顯的《飛跎子傳》;用蘇州話寫的有韓子云的《海上花列傳》和張春帆的《九尾龜》(限于對白);用北部吳語寫的有張南莊的《何典》等。總之,我們要有平等的觀念,減少語言歧視。有人覺得方言發音難聽,說方言顯得土氣。其實語音無所謂難聽好聽;普通話和方言并沒有粗俗和高雅的區別。其次,重視培養自己的多語言能力,這也是培養多維思維方式的基礎。單一語言不符合當前和將來對人才語言能力的要求。參考文獻:[1]周奉真,莫超.論非遺視域下語言與方言的地位及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