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寧夏青銅峽市吳忠中學高考沖刺押題(最后一卷)歷史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圖為畢加索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幅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該作品A.形式夸張,色彩明快,富于裝飾韻味B.通過變形圖案組合,嘗試新表現形式C.以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事件為題材D.以反傳統、反理性的形式來控訴戰爭2.女真初起時,自稱為“夷”,稱宋為“中國”。在攻遼中京時,曾詔令稱“欲中外一統”。金熙宗(1135-1190在位)時已自稱為“中國”。這反映了A.“華夏”認同逐漸發展 B.女真建立了全國統一政權C.明華夷辨內外觀念強化 D.各民族間的矛盾趨于緩和3.1892年,傳教士艾約瑟在《萬國公報》上連載《國富論》,以美國為例:“美國之鐵路電報民間自行經營,較國家之由官興辦,自必為益多多矣。”強調“(經濟之事)須皆準于經濟學家”。據此推知艾約瑟A.主張引進美國的鐵路電報技術 B.洞悉到洋務運動失敗的必然性C.反對洋務運動官督商辦的政策 D.揭示西方經濟體制存在的風險4.“以前的地位顯赫的國家官員現在變成了輪流坐莊的‘貴族’,因而就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了。另外,國家公務由這么多公民承擔,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經歷。因此,同其他古代國家相比,雅典擁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這意在說明雅典A.國家官員不再履行管理職責B.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質C.國家事務應由貴族最終決定D.公民教育有利于處理公務5.“原本顯然是剎帝利階級登極動作,英雄主義與戰爭的作品,在婆羅門的手中則變成了教誨民眾關于倫理法典、道德觀念以及涅槃之類的工具”。歷史學家威爾·杜蘭評論的古典文獻當是A.《摩訶婆羅多》 B.《漢穆拉比法典》C.《吉爾伽美什》 D.《荷馬史詩》6.從南宋樓臻《耕織圖》始,我國歷史上先后創繪了幾十套體系化的耕織圖,而它們基本上又是以“江南”為具體描繪區域的(如圖)。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A.統治者重視教化勸農 B.經濟文化格局的影響C.政治中心的逐漸南移 D.汀南耕作技術最發達7.“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孫文:《<民報>發刊詞》)。”為避免重蹈西方覆轍,文章作者覺得必須實行A.民主主義 B.民族主義C.民權主義 D.民生主義8.20世紀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個村莊,吳佩孚的軍隊敗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勝仗一樣,非常高興地說“我們南軍怕有幾百萬人馬啦”“南軍勝利,我們老百姓就有出路了”。這反映了當時()A.農村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 B.農民階級成為革命的主力軍C.軍閥混戰的局面基本結束 D.國民革命運動得到民眾支持9.有學者認為,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立憲派終究要與革命黨匯流;革命,或許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但卻是晚清唯一的選擇。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清政府的新政沒有進步作用B.立憲派與革命黨都希望建立共和政體C.推翻清政府統治是歷史必然D.改良與革命相結合才能產生更好效果10.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在回答英國記者甘貝爾時說:“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將保證國家的獨立、團結、統一及與各民主強國的合作。”毛澤東此言論的主旨是A.著力揭露國民黨獨裁的本質 B.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C.表達了中共和平建國的誠意 D.反對美國“扶蔣反共”政策11.1989年,美國《商業周刊》做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9%的受訪者支持美國限定對日本的出口,69%的受訪者贊成限制來自日本的進口,61%的受訪者傾向于提高日本產品進口關稅,而59%的受訪者則贊成限制技術外流到日本。該調查結果反映出當時A.美國對外政策忠于民意 B.日本沖擊美國霸主地位C.資本主義陣營開始分化 D.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12.梁啟超說:“(西方)繼哥倫布以后,有無數之哥倫布,繼達·伽馬之后,有無數之達·伽馬。(中國)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梁啟超意在A.呼吁國民學習西方人文主義 B.否定明清遠洋開拓的滯后性C.反思中西方易位的社會原因 D.肯定西方地理大發現的成就13.唐代有的學者拋棄了漢儒的注疏之學,由注重章句轉向強調經義:有的學者主張“以已意解經”:有的學者提出了“何為性”和“如何修性”的問題。這些現象A.背離先秦孔孟之道 B.導致儒佛道三教并行C.表明唯物思想出現 D.推動了儒學的思辨化14.西方學者弗雷德里克·馬特爾在其所著的《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中認為,世界文化大戰已經爆發,這是通過文化與信息的傳播來贏取新的地區影響力而展開的戰爭。作者意在說明A.美國在國際文化競爭中影響減弱B.文化競爭背后所隱藏的政治角逐C.世界在多極化下矛盾趨向于緩和D.文化碰撞引發新的地區矛盾沖突15.卞悟在《公社之謎一一農村集體化再認識》中談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傳統村社農民反而比具有一盤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難集體化,與斯大林的設想相反,傳統村社的自治功能與‘集體主義’紐帶恰恰成了農民擁有的組織資源,使其更能抵制來自外部的強制。”蘇聯農民“抵制來自外部的強制”實質上說明農業集體化A.無法適應蘇聯工業化的需要B.是對農民利益最好的保護C.有利于加強農民的集體意識D.與農民的利益訴求相悖16.清朝駐某國參贊在《櫻花歌》詩句“一朝輪舶炮聲來,驚破看花眾人夢”中描述的史實涉及國家有:A.英、法B.美、日C.中、俄D.日、俄17.20世紀70年代,不結盟國家決定建立原料生產出口機會理事會和資助發展中國家出口原料和初級產品的特別基金,到80年代初,各類原料生產和出口國組織達到22個。這些組織和基金的設立A.消除了不結盟國家內部的摩擦B.阻礙了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C.啟動了新興經濟體的團結合作D.有利于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18.1903年,鎮江郭禮征籌建大照電燈公司,經常鎮道署呈報江蘇撫院獲準立案.拔荷花塘官地作為建廠地基,并暫借規銀l萬兩。次年,從國外訂購發電機、鍋爐等設備陸續進行安裝。因紳商居民擔心破壞風水,阻撓立桿架線,郭禮征登門協商,歷時7個月才架線完工。由此可知A.國民政府鼓勵民族工業發展 B.晚清政府積極推進洋務運動C.中國近代化受制于多種因素 D.民族工業完全依賴外圍資本19.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推行變法,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的是A.司馬光 B.王安石 C.范仲淹 D.孝文帝20.王韜在《紀英國政治》中提到:“論者徒夸其水師之練習,營務之整頓,火器之精良,鐵甲戰艦之縱橫無敵,為足見其強;……遂以為立國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富強之末,而非富強之本也!英國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親,本固邦寧,雖久不變。”材料意在表明A.倡導實業救國和變法圖存 B.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C.有助于推動當時思想啟蒙 D.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探索21.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長江中下游地區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而華北和東北則于分消沉,廣東地區一度活躍的狀態也發生扭轉。造成這種區域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工業布局的不平衡性 B.社會主要矛盾的不同C.革命形勢的發展進程 D.城市中心道路的失敗22.角抵一詞來源于“以角抵人”,是一種類似現在摔跤、相撲一類的兩兩較力的活動。《漢書》曾記載,公元前108年春,長安舉行盛大角抵戲表演,引發了“三百里內皆觀”的轟動效應。這折射出當時A.恢弘磅礴的時代氣魄 B.崇尚陽剛的社會風氣C.明禮修身的道德追求 D.雅致清談的人生態度23.體現“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祖國統一大業中創造性運用”的是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 B.對外開放與經濟特區的建立C.“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24.1958年以來,中日雙邊民間和半官方往來頻繁;1960年5月,周恩來訪問亞洲6國;1963年底至1964年初,又訪問非洲13國;1964年1月,中法兩國正式建交。這些外交活動立足于當時A.中國急于尋求外來經濟授助 B.國際形勢的一系列變化C.中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擴大 D.與西方關系正逐漸緩和25.1508年教皇邀請米開朗琪羅為西斯廷小教堂描繪天頂。米開朗琪羅描繪了數百個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沒有任何神秘主義色彩,而是人文主義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大聚會。拉斐爾對此由衷稱贊說米開朗琪羅是用同上帝一樣杰出的天才創造這個世界的。據此判斷,拉斐爾稱贊的畫作是A.《雅典學院》 B.《創世紀》 C.《末日審判》 D.《哀悼基督》26.“他是烏魯克國王,他非人非神。眾神創造了他完美的身軀,并賦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無法具有的完美品質。”該傳說出現在A.古代埃及 B.古代兩河流域 C.古代中國 D.古代印度27.圖片取材于某中學生創作的關于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漫畫。結合所學判斷,農奴獲得自由“如此自由”A.即獲得了土地、權力和財富B.指的是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C.是通過自下而上方式實現的D.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對28.1929年4月,紅四軍第四軍政治部在江西南部于都發布了134條標語,主要包括“針對國民黨以及帝國主義、共產黨和紅軍的性質及任務、目前時局、共產青年團和青年婦女以及商人和工人利益等等”。這些標語的發布A.有利于土地革命斗爭順利開展 B.壯大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力量C.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達到高潮 D.揭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序幕29.1980年,深圳允許內地乃至國外設計、施工隊伍進入深圳,推出了“設計搞評選、施工搞招標”,保工期、造價、質量的工程大包干等辦法。結果在深圳國貿大廈的建設中出現了三天一層樓的現象,成為深圳速度的標志。可見,深圳特區的基建A.揭開改革開放序幕 B.探索引入市場機制C.帶動內地同步發展 D.開創引進外資先河30.1688年英國爆發了“光榮革命”,詹姆士二世被趕跑。從血統上說,王位的新主人是詹姆士的女兒和女婚,這樣就保留了斯圖亞特的族譜,但王位的內容卻因此起了變化。關于“王位的內容”變化與后來的事實不符的是A.從專制王權到民主共和B.從個人專制到民主體制C.從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D.從國王至上到議會至上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二戰后,美國政治家和商界重要人物推動建立了全球貿易機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1948年—1966年世界貿易增長了6.6%,1966年—1977年增長了9.2%,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貿易額是1980年的兩倍。同時,新型合作對新經濟秩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全球公司取代傳統跨國合作企業,把世界看成一個市場,從全球化中獲益,又對全球化進程起到推動作用。——摘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兩極格局的終結,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冷戰結束后,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那些在新科技革命中處于領先地位、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國家,終將成為新的“一極”。大國關系的伙伴化,使大國之間彼此牽制、相互借重,保持著相對均衡的態勢。——唐書麟《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版)》(1)根據材料一,概括二戰結束以來推動“新經濟秩序”建立的因素。指出推動這一“秩序”發展的亞太地區經濟組織。(2)根據材料二,概括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原因,結合所學說明這種趨勢對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影響。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治維新至二戰結束前,日本內閣其他官職不限出身,唯獨國防部門(陸軍省、海軍省)的長官必須由現役軍人擔任,其大臣人選必須是軍部推薦。軍部通過讓國防部門長官辭職,或者拒不推薦國防部門長官人選來左右內閣的成立。1889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天皇總攬統帥權,并賦予軍令長官“帷幄上奏權”,即凡有關軍令事項,可以不經過內閣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決。這就是二戰前日本盛行的“統帥獨立原則”。軍隊獨立于政府,不聽政府指揮,而政府制定政策時反而要看軍隊的態度。——摘編自紫橘《1935年倫敦海軍會議,美日的角逐的前前后后》(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本軍部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特點對歷史產生的影響。33.材料朝鮮半島是整個東北亞的地理要沖,是世界上大國利益影響最為深刻的地區之一。根據雅爾塔協議,美蘇軍隊于1945年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南北。朝鮮、韓國成立之后,美國和蘇聯相繼撤軍。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以聯合國軍名義出兵朝鮮。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后,美韓雙方簽署《共同防御條約》,美國取得在韓國長期合法駐軍權。1991年蘇聯解體后,朝韓關系總體趨向緩和,韓國人民反對美國駐軍的呼聲日益高漲。此時,美國的戰略中心轉向亞太地區,故堅持在韓國駐軍,并不斷要求韓國增加駐軍費用。朝鮮多次呼吁美國撤走部署在韓國的核武器、停止美韓聯合軍演,美國以朝核問題為由拒絕撤軍。——摘編自李華《從威懾、遏制到制衡——論駐韓美軍歷史角色的轉換》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朝鮮半島分裂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堅持在韓駐軍對亞太地區局勢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亞威農少女》開創了立體主義畫派,通過變形圖案組合,嘗試新表現形式,B正確;A是浪漫主義畫作風格,排除;C是古代主義畫作特征,排除;D是現代主義文學特征,畫作背景與戰爭無關,排除。2、A【解析】
女真人從自稱“夷”到自稱為“中國”,反映出了在民族融合過程中,“華夏”認同逐漸發展,故A項正確;B項不符合史實,清朝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女真才完成全國統一,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華夷觀的淡化,而不是強化,排除C項;材料并不能體現矛盾的緩和,“在攻遼中京時”反映出矛盾尖銳,排除D項。3、C【解析】
1892年我國正處于洋務運動期間,艾約瑟闡述了反對國家壟斷鼓勵自由競爭這方面的內容實際是反對洋務運動官管商辦的政策,故C符合題意;材料以美國民營為例而非學習引進美國的鐵路電報技術,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問題,排除B項;材料表明艾約瑟看好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沒有提示西方經濟體制存在的風險,排除D項。故選C。4、B【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公民承擔國家公務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質,B選項符合題意。國家官員不履行管理職責的說法明顯錯誤,A選項排除。梭倫改革時期通過財產等級制度就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國家事務最終由公民大會決定,C選項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教育與處理公務之間的關系,D選項排除。5、A【解析】
試題分析:《摩訶婆羅多》是印度的著名文學作品,其中有長篇英雄史詩,而且有大量的傳說故事作為插話,有宗教哲學以及法典性質的著作。《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發現最完整的成文法典,竭力維護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吉爾伽美什史詩》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詩,是一部關于蘇美爾三大英雄之一的吉爾迦美什的贊歌。《荷馬史詩》是古代希臘的文學作品具有文學藝術上的重要價值,它在歷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面也提供給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東西。再結合材料“剎帝利”、“婆羅門”等內容可知與印度的種姓制度有關,所以最符合題意的是A。考點:中外優秀著作?《摩訶婆羅多》【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6、B【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方的農業更發達,藝術創作更活躍,體現此時期江南地區為我國的經濟、文化重心,故B正確;耕織圖可能為私人作品,不一定代表統治者意志,且統治者重視教化勸農應是全國范圍內的政策,不會導致南北發展的差異,排除A;元明清時期我國都城為北京地區,并非在南方,政治中心逐漸南移的說法錯誤,排除C;材料不涉及各地的耕作技術對比,“最發達”說法錯誤,排除D。故選B。7、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材料“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體現了民生主義。所以答案選D。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義8、D【解析】
根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吳佩孚”、“南軍”等詞可知該事件是國民大革命運動,“南軍勝利,我們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說明老百姓對革命軍的支持,故D正確;A是國民大革命后建立的,排除;BC材料未提及,排除。9、C【解析】
材料認為改革注定要失敗,革命是晚清唯一的選擇,由此可知,學者認為推翻清政府統治的歷史必然,C正確;新政促進了近代化,排除A;立憲派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排除B;材料認為革命是唯一的選擇,D排除。10、C【解析】
材料中“它”指的是,抗戰勝利后,中共一直主張建立的民主聯合政府,主張和平建國,響應民眾呼吁,爭取政治主動,因此毛澤東的言論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平建國的誠意,C項正確;此時正在重慶和談,國民黨一黨專政的面目還未暴露,排除A;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取得勝利,此時任務是改組國民政府,而非改組國民黨,排除B;D與材料無關,排除。11、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美國民眾大部分主張對日本在進出口和技術轉出上進行限制,這主要和日本的發展沖擊美國的霸主地位有關,B正確;美國的對外政策是由于國家利益決定的,A排除;資本主義陣營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出現分化,C排除;材料與經濟全球化無關,D排除。故選B。12、C【解析】
梁啟超將中西方偉大航海家進行對比,認為西方有后繼者,而中國沒有,意在反思中西方易位的社會原因,選項C正確;材料與人文主義無關,排除A;梁啟超將中西航海家及其后續發展情況對比,意在反思中西方社會差異,而非批評明清的遠洋開拓,排除B;選項D與題無關,排除。13、D【解析】
唐代學者拋開漢儒的研究方法,強調經義,關注經義中的人性和修養等問題,推動了儒學的思辨化,D項正確;唐代研究儒家經義,并未背離孔孟之道,A項錯誤;材料未提及佛、道的傳播與教義,B項錯誤;人性與修性方法不是世界本源,不能說明其為唯物思想,C項錯誤。14、B【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世界文化大戰已經爆發,贏取新的地區影響力,突出體現了世界文化沖突和爭取新的地區影響力的關系,這反映了文化競爭背后所隱藏的政治角逐。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是從一般性的世界文化角度分析問題,并未涉及美國的影響力,且美國在國際文化競爭中影響并未減弱;C選項錯誤,材料的重點是文化沖突,而不是世界在多極化下矛盾趨向于緩和;D選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世界文化沖突和爭取新的地區影響力的關系,不是強調文化碰撞引發地區沖突。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15、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蘇聯農業集體化的準確認識,材料中“‘公有私耕’的傳統村社農民反而比具有一盤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難集體化”強調了在蘇聯傳統村社對農業集體化的反對,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在全盤集體化運動中,蘇聯實行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消滅富農的政策,是以損害農民的利益,發展蘇聯的工業,因此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即農業集體化與農民的利益訴求相悖,故選D選項。A選項說法不正確;B選項說法錯誤,這需要從實際考慮;C選項與此無關。考點: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斯大林模式”·農業集體化16、B【解析】
據材料“一朝輪舶炮聲來,驚破看花眾人夢”并結合所學可知,1853年,美國佩里率艦隊叩關,史稱“黑船事件”,使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故B正確;英、法、中、俄與“黑船事件”無關,故AC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信息“一朝輪舶炮聲來,驚破看花眾人夢”,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日本“黑船事件”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17、D【解析】
由材料“不結盟國家決定建立原料生產出口機會理事會和資助發展中國家出口原料和初級產品的特別基金”可知,不結盟國家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爭取國際話語權,故成立了一些區域性的合作組織和基金,而這顯然有利于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故選D。各國的國家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故不結盟國家內部的摩擦不可能被消除,排除A;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有利于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排除B;歐洲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開始走向一體化,故C項中“啟動”的說法不符合材料的時間限定,排除。18、C【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郭禮征籌建大照電燈公司一方面受清政府的監督管束,另一方面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而進展緩慢,反映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曲折性,故C項符合題意;1903年處于晚清時期,并非國民政府時期,排除A項;洋務運動以甲午戰敗為破產標志,排除B項;完全依賴說法過于絕對且題干中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C。19、B【解析】
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他在思想上破除當時人們的守舊心理,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象的變化不必畏懼,祖宗的規矩不一定要效法,人們的議論不需要擔心,這表明了他的決心,故B項符合題意;其它三項中的人物與題意所述無關,排除ACD。20、B【解析】
據材料“王韜……英國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親,本固邦寧,雖久不變”,可知,王韜不僅主張學習器物,而且還認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才是“富強之本”,故倡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B正確;作者主張政治制度的變革,而不是“倡導實業救國和變法圖存”,A錯誤;據材料可知是強調王韜的主張,而不是其作用,“有助于推動當時思想啟蒙”、“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探索”都是強調的作用,C、D不是材料主旨。21、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推動了長江中下游地區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而華北、東北工人運動消沉是因其處于軍閥統治之下,故C項正確;工業布局與廣東地區工人運動活躍狀態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社會主要矛盾不能說明造成工人運動狀態的區域差異,排除B項;城市中心道路失敗是在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失利之后,排除D項。故選C。22、B【解析】
角抵本來是作戰時手腳并用,爭斗相搏的手段,后來演變為摔跤之類的兩兩較力的活動,角抵表演引發了“三百里內皆觀”,說明人們對角抵活動的喜愛。角抵表現出尚武的精神,體現出人們崇尚陽剛的社會風氣,故選B;A是漢賦的表現,排除;C是知識分子學習禮樂制度,與題意不符,排除;D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學士的人生態度,材料體現的是漢代,排除。23、C【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在祖國統一大業中”創造性運用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故C正確;A、B、D與“祖國統一”無關,排除。24、B【解析】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而美國在1961年發起侵越戰爭,中國周邊環境惡化,為改變這一狀況,中國與亞洲和非洲部分國家、日本及法國等發展友好關系,B項正確;非洲是中國的援助對象,A項錯誤;中國領導人訪問第三世界國家,不能說明中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擴大,C項錯誤;中法建交不等于中西方關系緩和,D項錯誤。故選B。25、B【解析】
由材料信息“1508年教皇邀請米開朗琪羅為西斯廷小教堂描繪天頂”“數百個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沒有任何神秘主義色彩,而是人文主義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大聚會”可以判斷出,拉斐爾稱贊的畫作是《創世紀》,故B正確;《雅典學院》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創作的壁畫,故A錯誤;《末日審判》是由米開朗基羅創作于1536年,故C錯誤;《哀悼基督》是大理石雕像,故D錯誤。26、B【解析】
依據材料“他是烏魯克國王,他非人非神。眾神創造了他完美的身軀,并賦予他美貌、智慧、勇敢,使他具有世人無法具有的完美品質”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史詩《吉爾伽美什》的內容,《吉爾伽美什》是西亞兩河流域的上古人民創造的一部優秀文學作品。B正確;古代埃及、古代中國、古代印度不符合題意,ACD錯誤。故選B。27、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頒布了“二一九”法令,農奴獲得解放,不再依附于農奴主或地主,恢復了人身自由。故答案為B項。A項,根據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實際上是對農民的一次殘酷的掠奪。且農奴只獲得了一定的自由,也沒有獲得權力和財富,排除A項;農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排除C項;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奴獲得自由受到廣大農奴的支持和擁護,“社會各階層的反對”的表述太過絕對也不符合史實,排除。28、A【解析】
根據題意中的時間可知此時正處于土地革命時期,根據標語的內容可知這些標語的發布有利于土地革命斗爭的順利開展,故選A項;1929年中日矛盾尚未成為主要矛盾,壯大反抗日本法西斯力量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B項;此時國民革命運動已經不存在,排除C項;揭開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序幕的是1927年的南昌起義,排除D項。故選A。29、B【解析】
根據材料,深圳特區基建時,“允許內地和國外設計、施工隊伍進入”,并推出“設計稿評選,施工搞招標”、“大包干”等辦法,結合可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當時深圳特區在探索并引進市場機制,B選項符合題意;揭開改革開放序幕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1980年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與內地并不同步,基建中開創“引進外資”先河的說法,在材料里無從體現,ACD三項錯誤。30、A【解析】材料“詹姆士的女兒和女婿”繼承王位指的是“光榮革命”。光榮革命后,英國議會通過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利的法案,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A項民主共和的說法錯誤,英國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BCD項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選A。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因素:美國政治家和商界人物的推動;新型合作。(。如答“關貿總協定”或“全球公司的推動”也可給分)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如答“東盟”也給分)(2)原因:世界兩極格局的終結;科技與經濟因素的重要影響;伙伴化大國關系的深入發展。重要影響:有利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解析】
(1)因素:根據材料一中“美國政治家和商界重要人物推動建立了全球貿易機器——關稅與貿易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