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濕性能測試概要_第1頁
透濕性能測試概要_第2頁
透濕性能測試概要_第3頁
透濕性能測試概要_第4頁
透濕性能測試概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塑料物理性能測試第一頁第二頁,共66頁。問題阻隔性最好的塑料是那種?氣體如何透過塑料的?怎樣提高塑料的阻隔性能?有些塑料為什么會透明?怎樣提高塑料的透明性?第二頁第三頁,共66頁。W320/330透濕性測試儀的使用第三頁第四頁,共66頁。主要功能適用范圍:塑料薄膜、復合膜、片材及塑料瓶、塑料袋等包裝容器在空氣中水汽透過率測試符合標準GB1037、GB/T16928、ASTME96、ASTMD1653、TAPPIT464、ISO2528第四頁第五頁,共66頁。技術指標測量范圍:0.01~10,000g/m2﹒24h測試精度:0.01g/m2﹒24h系統分辨率:0.0001g最大稱重:200g試驗溫度:10℃~50℃溫控精度:±0.1℃實驗濕度:5~90%RH濕度精度:±1%RH測試面積:33㎝2電源:220V50Hz第五頁第六頁,共66頁。工作原理通過溫控系統控制腔體內側電熱裝置溫度,隨腔體內溫度上升,使測定透濕杯內蒸餾水蒸發,蒸發的水蒸汽被腔體頂蓋中的干燥劑吸收,測定透濕杯內蒸餾水重量隨時間遞減變化求出試樣的透濕率等參數主從式結構由計算機進行數據的采集、打印、報表生成、參數設置、圖形顯示、溫濕度校準等功能,由單片機完成實際的稱重信號采集、溫濕度信號的采集、溫度的自動控制等任務。第六頁第七頁,共66頁。結構原理計算機ARM稱重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液晶屏按鍵溫濕度控制器圖1水汽透過率測試儀系統結構第七頁第八頁,共66頁。.工作環境的選擇水平、堅固、穩定、無振動的臺面。不受陽光直射。保持實驗室溫度恒定。無氣流干擾。無強電磁干擾(地球磁場除外)和熱源。溫度:10℃~30℃波動≤1℃/h。濕度:10%~75%RH。

第八頁第九頁,共66頁。測試儀安置

檢查工作臺面是否穩固水平。將測試儀穩妥地放置在工作臺上,并調整測試儀底盤的可旋轉腳使測試儀水平。察看A、B、C三腔內有無異物,特別注意清除細小異物。將秤盤輕輕地裝入腔體內秤盤座,用手指非常小心地、輕輕地左右晃動秤盤,秤盤應能自如晃動,靜止后,與四周有間隙。將三個腔的頂蓋蓋在A、B、C腔上。第九頁第十頁,共66頁。測試儀與PC連接

將儀器后部RJ45線插入電腦主機。系統配置處理器P4-1600MHz或以上內存512MB或以上顯示器需要分辨率1024x768或以上,32位色帶有網絡接口(RJ45接口)1個第十頁第十一頁,共66頁。軟件安裝將隨儀器來的CD光盤放在電腦中,打開CD-ROM所在盤,執行“打印應用軟件.exe”程序。按順序進行安裝。拷貝光盤中文件夾“DWTREN”到硬盤。打開文件夾“DWTREN”雙擊以下圖標即打開操作軟件:第十一頁第十二頁,共66頁。注冊初次使用需要軟件注冊在軟件安裝目錄中找到以下文件圖標:第十二頁第十三頁,共66頁。操作面板第十三頁第十四頁,共66頁。通訊鼠標單擊“通訊”出現圖示“連接”和“斷開”用于設置計算機和測試儀的通訊狀態選擇“連接”則二者之間開始通訊“斷開”則表示斷開通訊默認情況下“網絡”被選中。第十四頁第十五頁,共66頁。參數設計單擊“設置”→“參數設置”出現下圖設置界面第十五頁第十六頁,共66頁。參數

設置“溫度”用于設置要求各測試腔工作的溫度。“校準參數設置”包括重量值的校準值。“曲線顯示設置”用于設置計算機界面的視圖區的刷新頻率。“測試選項”多選框用于設置各測試腔是否自動結束試驗。“判斷時間”為自動判斷時需要的時間。“判斷值”為自動判斷時需要滿足的偏差值。“取值數量”為自動判斷時在“判斷時間”取值的個數。注意:儀器在出廠已設計好,盡量不要更改第十六頁第十七頁,共66頁。報告

單擊“報告”→“報表編輯”出現圖的參數設置界面輸入相應的內容,這些內容將輸出到打印的報表中其中“面積”參數一項不可更改。第十七頁第十八頁,共66頁。快捷按鈕使用

“預熱”按鈕用于為透濕腔進行溫度控制,打開即可以按輸入溫度值進行溫度控制;按“復位”則停止給透濕腔控溫;“測試”按鈕用于啟動系統的測試過程;“結束測試”用于結束測試過程;最后的按鈕用于透濕腔切換,按下可以按順序切換A、B、C腔的顯示,同時也可以使用快捷按鈕欄及圖形顯示區之間的頁面標簽進行隨意切換。第十八頁第十九頁,共66頁。圖形顯示區第十九頁第二十頁,共66頁。

圖形顯示區

圖形顯示區用于實時顯示透濕杯的重量變化曲線、溫濕度變化曲線及其他曲線。“曲線設置”用于設置圖形顯示區的橫坐標和縱坐標(橫坐標的單位是分鐘,縱坐標的單位是克)及選擇需要顯示的曲線。點擊“完整顯示”,可以將測量過程全部曲線都在視圖區顯示出來。選擇“自動滾動”則視圖顯示區顯示的曲線會隨時間推移而自動滾動。第二十頁第二十一頁,共66頁。儀器面板介紹測試儀面板包括液晶顯示屏、按鍵和指示燈。“開關/清零”、“設置”、“打印”、“切換”、“復位”,指示燈包括“電源”、“A腔”“B腔”“C腔”第二十一頁第二十二頁,共66頁。“切換”鍵可以輪流選擇A、B、C三個測試腔,被選中的測試腔指示燈會相應被點亮,表示相應的測試腔可以被操作。“開關/清零”可以打開或清零被選中的測試腔。液晶顯示屏可以實時顯示透濕杯的重量及A/B/C腔體內的溫度、濕度,同時也有相應的工具菜單和附加功能等。第二十二頁第二十三頁,共66頁。實驗前準備1)A、B、C三腔的頂蓋中干燥劑盒內裝入適量的無水干燥劑(或經過烘干的干燥劑);2)將透濕杯杯口上的密封脂清潔干凈;3)使用裁樣器裁剪待測樣品塑料薄膜,將樣品放在透濕杯杯口上,如樣品邊緣大于透濕杯杯口外徑,則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部分;4)透濕杯裝入包括杯體在內不大于200克的蒸餾水;第二十三頁第二十四頁,共66頁。5)在透濕杯杯口上均勻的涂上薄薄一層密封脂;6)將樣品膜平整的蓋在杯口上,如果是復合膜顏色一面朝下放置,用指腹按壓樣品與杯口的結合部位,將其間氣泡擠出,最后將杯蓋與杯體壓緊,要求杯蓋與杯體結合部受力均勻,務必不會漏氣,并且杯中水不會濺到樣品膜內層。第二十四頁第二十五頁,共66頁。實驗操作步驟1)將測試儀后方電源開關打開,測試儀主系統開始起動。2)按一下儀器“切換”鍵一次或多次直到“A腔”指示燈亮,按一下“開關\清零”鍵,等待約1分鐘儀器顯示屏中“A腔測量數據”中“重量”顯示框中出現“g”時即表示A腔已順利開啟,顯示重量讀數如果穩定后不為零,再按“開關\清零”鍵將讀數清零。3)使用2)相同的方式開啟B、C腔。第二十五頁第二十六頁,共66頁。注意如果“g”未出現則表示測試腔自檢失敗通常由于振動造成。關閉電源,穩定好桌面,幾分鐘后重新開機即可。第二十六頁第二十七頁,共66頁。4)用觸摸筆或儀器自帶專用鼠標點擊儀器顯示屏中“通訊”如果“網絡”未被選中則點擊“網絡”,然后再點擊“啟用網絡監聽”鍵如果“網絡”已被選中則直接點擊“啟用網絡監聽”鍵。5)將裝有蒸餾水并蓋好樣品的待測定透濕杯一一輕輕放入A、B、C腔內的重量傳感托盤中心。在測試儀觸摸液晶顯示屏上觀察到A、B、C腔內待測各腔測試杯重量值。第二十七頁第二十八頁,共66頁。6)蓋上已裝好干燥劑的A、B、C腔頂蓋。7)打開操作軟件用鼠標單擊圖2中下拉式菜單中的“通訊”→“連接”或點擊測試儀觸膜屏上的工具菜單中的“通訊”→“連接”連接成功,此時在重量、溫度、濕度的讀數區應該出現變化的讀數。8)點擊圖2界面上的“預熱”按鈕,或點擊測試儀觸膜屏上A、B、C腔的“預熱”按鈕計算機顯示屏上的溫度讀數不斷上升,而濕度度數則不斷下降第二十八頁第二十九頁,共66頁。第二十九頁第三十頁,共66頁。注意PC軟件中的“預熱”鍵只預熱當前選中的測試腔需要預熱其他腔,需要在操作軟件中再選擇另一個腔,再點擊“預熱”。例如當前選中測試腔為A腔,點擊“預熱”后A腔預熱,再選中B腔,再點擊“預熱”,然后再選擇C腔,再點擊“預熱”。第三十頁第三十一頁,共66頁。9)點擊圖2界面上的“測試”按鈕,系統開始測試,并彈出“試驗數據輸入”對話框,輸入文件保存路徑等參數后,按“確定”。在圖形顯示區出現時間─重量關系曲線。(時間以分鐘為單位)由于系統的固有特性,為達到精確的測量目的,要求在預熱后2小時后開始測試。第三十一頁第三十二頁,共66頁。報表打印10)等系統達到穩定后實驗會自動結束并出現提示停止測試的對話框。保存后即可以打印報表。11)用鼠標單擊圖2中下拉菜單的“報告”→“報表打印”出現路徑選擇對話框,在此處選擇正確的文件保存路徑下的文件,再“確定”。出現一個打印報告,在此報告上仍然可以更改顯示的曲線的橫坐標和縱坐標。第三十二頁第三十三頁,共66頁。報表設置在打印報告上的“報表設置”框中輸入相應的內容如“試驗單位”、“試驗日期”、“材料名稱”、“試驗溫度”、“試驗濕度”等內容。確認以上內容后按“打印”按鈕,在正確連接打印機的情況下就可以將試驗過程的顯示曲線和經過計算的WVTR(watertransmissionrate)值列出。12)試驗完畢,關閉儀器電源,關閉電腦。第三十三頁第三十四頁,共66頁。注意事項

1)按上面介紹的方法操作,但沒有讀數顯示,或只有重量而沒有溫濕度讀數,或者只有溫濕度讀數而沒有重量讀數。先檢查連線是否連好。如果問題依舊,則要關閉此應用軟件,重新連接。(若有這種情況最好與產品銷售商聯)2)在放置透濕杯時,務必小心輕放,以防止對稱重傳感器產生沖擊,影響使用測試儀壽命。第三十四頁第三十五頁,共66頁。3)每次測試前,要將干燥劑放到烘箱中,在200℃下烘干20分鐘。4)透濕杯加水蓋妥薄膜并上蓋旋轉緊固后,要保證其總重量不超過200g。5)將薄膜放在透濕杯上時,仔細檢查,避免出現皺折,將多余的薄膜剪掉,以免杯中水碰到內壁。6)保持測試儀環境溫度恒定,23~25℃。7)在使用前,要在恒定的環境溫度下充分預熱2個小時。第三十五頁第三十六頁,共66頁。儀器校準儀器需要校準的條件:測試儀使用一年以上;放置地點變更之后;環境溫度強烈變化后。第三十六頁第三十七頁,共66頁。稱重校準

1)打開測試儀后蓋,可看到兩區的稱重模塊的顯示屏幕。(校準稱重系統觀看此屏幕)2)打開電源開關,進入到系統。3)按下A區“診斷”(若校準B區則按下B區“診斷”),按住“診斷”不放,直到出現CAL字樣.4)放開“診斷”按鍵,-C-閃現后出現需在試樣托盤上放置的砝碼值。(200g)當-C-閃現時,請勿打斷稱重系統的校準。否則將導致錯誤的校準結果。第三十七頁第三十八頁,共66頁。5)在試樣托盤上放置所要求值的砝碼。6)按“診斷”鍵,-C-閃現后顯示試樣托盤上砝碼的重量值。7)從試樣托盤上移去砝碼,稱重系統完成校準回到稱量狀態。完成滿量程校準。

第三十八頁第三十九頁,共66頁。溫度校準1)打開電源開關,進入到系統。2)用鼠標或觸摸筆,單擊菜單Config->SetupCalibratePar,進入傳感器校正參數設置界面本系統采用兩點校正,需要將傳感器置于兩個不同的溫度環境中進行校正。3)將Sensor3ZeroOffset(B區溫度校正為Sensor4ZeroOffset)修改為0,將Sensor3Scale(B區溫度校正為Sensor4Scale)修改為1,單擊確定,回到主界面。第三十九頁第四十頁,共66頁。4)調整環境溫度至20度或以下,將合格并通過計量的溫度計探頭放到加熱區的傳感器旁,記下此時溫度計上的溫度值,并記錄觸摸屏中A區的溫度值。5)調整環境溫度至30度或以上,將合格并通過計量的溫度計探頭放到加熱區的傳感器旁,記下此時溫度計上的溫度值,并記錄觸摸屏中A區的溫度值。6)根據以上在兩個不同環境中的兩個溫度計探頭測量的數據以及兩個觸摸屏中傳感器的信號值,并根據以下計算公式,則可以計算出本傳感器的兩個參數值Sensor3ZeroOffset和Sensor3Scale第四十頁第四十一頁,共66頁。計算公式設s1為20度環境下觸摸屏上顯示的傳感器的信號值,s2為30度環境下觸摸屏上顯示的傳感器的信號值。設t1為20度環境下溫度計探頭測量的實際數據,應為20(左右),t2為30度環境下溫度計探頭測量的實際數據,應為30(左右)則溫度傳感器的Sensor3ZeroOffset和Sensor3Scale參數為:第四十一頁第四十二頁,共66頁。S1×Sensor3Scale-Sensor3ZeroOffset=t1S2×Sensor3Scale-Sensor3ZeroOffset=t2即S1×Sensor3Scale-S2×Sensor3Scale=t1-t2,計算出Sensor3Scale即(t1+Sensor3ZeroOffset)÷(t2+Sensor3ZeroOffset)=S1÷S2,計算出Sensor3ZeroOffset.第四十二頁第四十三頁,共66頁。7)將以上計算出的Sensor3ZeroOffset和Sensor3Scale在觸摸屏上用鼠標或者觸摸筆輸入到菜單Config->SetupCalibratePar界面中相應的參數Sensor3ZeroOffset和Sensor3Scale中,即完成溫度傳感器的校正。

溫度傳感器顯示的溫度值將同已計量的溫度計一致。第四十三頁第四十四頁,共66頁。濕度校準濕度校正同溫度,區別如下:Sensor1ZeroOffset(B區濕度校正為Sensor2ZeroOffset)修改為0,將Sensor1Scale(B區濕度校正為Sensor2Scale)修改為1.為調整兩個不同濕度的環境,用濕度探頭。注意:兩次測量應在相同的溫度環境下。第四十四頁第四十五頁,共66頁。濕度校準的公式設s1為30%濕度環境下觸摸屏上顯示的傳感器的信號值,s2為80%濕度環境下觸摸屏上顯示的傳感器的信號值。設t1為30%濕度環境下濕度計探頭測量的實際數據,應為30%(左右),t2為80%濕度環境下濕度計探頭測量的實際數據,應為80%(左右)(s1–Sensor1ZeroOffset)÷Sensor1Scale=t1(s2–Sensor1ZeroOffset)÷Sensor1Scale=t2第四十五頁第四十六頁,共66頁。根據以上公式計算出Sensor1ZeroOffset和Sensor1Scale在觸摸屏上用鼠標或者觸摸筆輸入到菜單Config->SetupCalibratePar界面中相應的參數Sensor1ZeroOffset和Sensor1Scale中,即完成濕度傳感器的校正。此時濕度傳感器顯示的濕度值將同已計量的濕度計一致。第四十六頁第四十七頁,共66頁。預防性保養清潔如果滯留于上的致腐物質末被及時清除,時間長了同樣會有腐蝕情況發生。

保養第四十七頁第四十八頁,共66頁。WGT-S透光率霧度測定儀使用第四十八頁第四十九頁,共66頁。適用范圍測定透明、半透明平面樣品(塑料板材、片材等)透光率、霧度的測試、液體樣品(水、飲料等)的濁度或澄明度適用標準GB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霧度試驗方法”ASTMD1003-61(1997)“StandardTestMethodforHazeandLuminousTransmittanceofTransparentPlastics透光率0~100.0%,霧度0~30.00%第四十九頁第五十頁,共66頁。規格光學系統:準直照明、漫射視野、積分球接收方式樣品窗尺寸:入窗Φ25mm出窗Φ21mm光源:C光源(DC12V50W鹵鎢燈+色溫片)電子系統LED數碼顯示最小讀數:透光率0.1%霧度0.01%BCD碼串行輸出打印接口微機自動操作系統,霧度、透光率自動切換、自動測定、自動校正微機數據處理系統,多次連續測試,平均值顯示第五十頁第五十一頁,共66頁。試樣尺寸固體標樣尺寸:50×50mm固體大樣尺寸:寬度:380mm厚度:130mm長度:不受限制液槽尺寸:50×50×10mm薄膜樣品尺寸:50×50mm校驗樣品:

Φ40×2mm一塊第五十一頁第五十二頁,共66頁。主要技術參數環境條件:10~50°C

預熱時間:30min準確度:

透光率1%霧

度H≦0.5%0.1%H﹥0.5%0.3%重復性:

透光率0.5%霧

度H≦0.5%0.05%,H﹥0.5%0.1%電源:220V±220V50Hz單相第五十二頁第五十三頁,共66頁。基本概念透光率透過試樣的光通量和射到試樣上的光通量之比(以百分數表示)。指通過試樣的半球透光率,其入射光是垂直于樣品表面的霧度透過試樣而偏離入射光方向的散射光通量與透射光通量之比(以百分數表示)霧度是指樣品的半球透光霧度。第五十三頁第五十四頁,共66頁。儀器的結構及原理第五十四頁第五十五頁,共66頁。光線射到一透明或半透明物體上時,部分產生定向反射,部分產生漫反射,進入樣品后部分被吸收,部分被透過,出射樣品的光中,主透射部分按折射定律前進,部分產生半球透射,其前進方向是散亂的。積分球捕捉半球范圍內的全部透射光。第五十五頁第五十六頁,共66頁。儀器結構第五十六頁第五十七頁,共66頁。1、測試準備批示燈2、透光率顯示窗3、霧度顯示窗3、霧度顯示窗4、電源開關5、測試開關6、樣品架第五十七頁第五十八頁,共66頁。電氣原理框圖第五十八頁第五十九頁,共66頁。儀器的使用方法工作環境條件:(1)環境溫度5°C~35°C;(2)相對濕度不大于85%。儀器電源插頭插入插座(三眼),注意應確保接地線有效。將儀器的三只保護蓋旋下。測小樣及液體樣品時,須先將樣品架裝于接收器左側(擰上二只螺釘即可)。第五十九頁第六十頁,共66頁。準備開啟電源進行預熱,指示燈(ready)指示黃光“ready”燈指示綠光,左邊讀數窗出現“P”,右邊出現“H”,并發出呼叫聲測試空白樣品按測試開關,儀器將顯示“P100.00”、“H0.00”如不顯示“P100.0”、“H0.00”即P﹤100.0、H﹥0.00,說明光源預熱不夠,可重關電源后再開機,重復1~2次,在“P100.0”、“H0.00”下儀器預熱穩定數分鐘按“TEST”開關,微機采集儀器自身數據后,再度出現“P”、“H”并呼叫,即可進行測量。第六十頁第六十一頁,共66頁。測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