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課件72張_第1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課件72張_第2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課件72張_第3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課件72張_第4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課件72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專題復習——整體閱讀方法指導一、學情考情(一)學情現狀:

1、看不懂文言文2、時間緊,考試時沒有細讀,忽略關鍵信息點。原因:

1、積累不夠:實詞、虛詞、句式、文化常識均有閱讀障礙;文言知識儲備遠遠不夠。

2、輕閱讀,重做題。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全國1卷《通鑒經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宋史·蘇軾傳》《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晉書·魯芝傳》《宋書·謝弘微傳》《宋史·曾公亮傳》(二)考情高考文言文命題規律1.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選材特點:(1)選材穩定,均為人物傳記。傳主或忠誠機敏,或剛直敢言,或修身愛民,或厚德善政,多為忠誠良將或賢士孝子。(2)來源比較廣泛,多為歷代史書,偏重于“二十四史”。2.高考文言文閱讀考查題型:

客觀斷句題;文化常識題;內容分析與概括題;翻譯題。3.高考文言文分值設定:

選擇3題9分;翻譯兩題10分械瀾匯剔豎爭便鉆措顧隔疊舉溢稍確丁煥桓緊衙伯玩堵站疵汪憎橙鍺漾矮2018文言文整體閱讀2018文言文整體閱讀

傳記一般結構形如紡錘,頭尾細,中間粗開頭簡介傳主基本信息(姓名、字號、朝代、籍貫、祖上情況、學識等)中間傳主生平履歷及主要事跡時人或作者對傳主的評價,包括傳主的功績、性格、人品等結尾主體交代人物及事件結局頤盈錯皖團旁砷暢顱鑿齡橋后矗前韭賒隸趴袒賜昔資晾乘墟恰水蝸癰啼鋼2018文言文整體閱讀2018文言文整體閱讀二、技法點撥(一)宏觀著眼(粗讀)1.初步感知:借助選文、出處或注釋粗略讀文,斷開層次。2.借題讀文內容觀點概括分析表述題,立足于對全文的概括和思想的把握,只有一個錯誤項在里面,其余三項的理解都是正確的,參考選項可幫助你迅速弄懂原文內容大意,快速理解甚至翻譯原文中難理解的部分。四個選項的順序一般與選文各節內容的先后順序一致。(借題讀文,消除原文陌生感)內容構成:(概括)傳主形象+(分析)具體行為事例,感知文意。注意:學會跳讀,即看不懂的地方跳過去(二):微觀細品(細讀)圈點標注,以“詞”疏意1、圈畫表示時間、地點和官職等的詞語。①表示官職(官職變動)的詞語。

②指明年號及皇位變動情況的詞語。③泛指時間變動的詞語。如“數日”“累年”“既而”“向”“旋”等。2、圈畫人物、事件、評價①圈畫人物——知人。注意傳主和次要人物的關系,性格突出,對比襯托。②圈畫事件——明事。總結“何人何地何時何事”③圈畫評價——辯理。評價一般包括a、作者的直接評價b、對其工作作風、生活作風的簡評性語言,多在文章結尾,有時也穿插在全文中。技法點撥注意:決不在一些地名、官名、生難字上糾纏。小結:文言文整體閱讀技巧文言文三讀:一讀:粗讀(借題感知)二讀:細讀(圈點概括)三讀:做題讀(比對排除)色紐卓趟瘴十訊刪岡統槐力輛苔菇圈倪希赤再拒累疽崔滁邵宇痔訟揉容港2018文言文整體閱讀2018文言文整體閱讀勾畫圈點法:在閱讀中下意識地畫出人名、地名、時間、官職名、時間起止詞語、評議性詞句等。文言斷句就是根據文言文的實際內容,用標點符號(高考命題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斷開)把原文的結構、停頓、語氣清晰而準確地再現出來。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在一句話的末了用小圓圈(“。”)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一個頓號(“、”)斷開,叫“讀”。句讀是文言文閱讀的基礎,不會斷句,就難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近幾年來全國卷一直采用四選一的形式考查文言斷句,文言斷句題成為幾年來的熱點題型。(一)文言斷句1.文言斷句的步驟(1)通讀語境(上下文),要把握整句話的意思。如果是記敘文,就弄懂故事情節;如果是人物對話,就弄明白說話的人物都是誰;如果是說理性文章,就注重把握論點和論據;如果是抒情性文章,就注重找出表達了哪些情感。(2)先易后難,找標志性詞語先找標志性詞語進行斷句,然后再重點突破比較難的部分。要注意的是不能將專有名詞從中間斷開,如人名、官職、地名等。(3)比較選項間的異同以客觀選擇題形式考查的文言文斷句,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正確。而從四個選項的設置來看,并不是每一個選項的斷句點都與其他選項不同,而是大部分相同,只在某一兩個關鍵處不同。因此我們可以采用比較選項的方法,初步確定斷句的疑難點在哪里,然后集中精力攻克疑難點。(4)通讀檢驗斷句結束后,要通讀語句,判斷語句是否連貫,有沒有表達不完整或錯誤的地方,如果有就證明斷句有錯誤,還需要再次分析。2.文言文斷句方法(1)注意語言標志①對話詞:文言文人物的對話,常以“曰”“云”“言”“謂”“道”等動詞為標志。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2019·全國Ⅱ卷)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答案】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高考真題演練②虛詞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停頓。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類別常見虛詞及斷句指向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句首時間詞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句尾語氣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句中連詞、介詞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們的前后一般不斷句。③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判斷句、反問句、被動句、變式句等都可以作為斷句的切入點。判斷句,如:“……者”“……也”等。反問句,如:“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被動句,如:“為……所……”“受……于……”“見……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況……乎”“何(以)……為”等。文言文中還常常會遇到省略的情況,斷句時必須根據語境補出省略部分,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答案]B(2)注意分析詞性文言文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特別是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國名、朝代名、器物名、動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詞。這些名詞或代詞如果做主語,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斷開;如果做賓語,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需要斷開。文言文中的動詞、形容詞往往做謂語,斷句時,也可以先找到語句中的動詞、形容詞,確定作為謂語的動詞、形容詞;然后根據謂語前的狀語、主語和謂語后的賓語等來判斷語句的停頓點。代詞類型常見文言代詞第一人稱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二人稱爾、汝(女)、卿、若、乃、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第三人稱彼、之、其近指代詞是、此、斯、茲遠指代詞彼、夫、其疑問代詞人:誰、孰、何事:奚、胡、曷(何)、安、焉高考真題演練1.(2019·全國Ⅰ卷)斷句。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解析】C句中,“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這是介詞短語后置句,“于郡中”是“聞”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吳廷尉”是專有名詞(“廷尉”官職名,“吳廷尉”意思為“姓吳的廷尉”),作“為河南守”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項。“召置門下”是一個事件,應與后面斷開,排除B項。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答案]B(3)注意修辭手法頂真、排比、對偶、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我們可根據它們的句式特點進行斷句。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章法內容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反復練。文言文斷句口訣

[答案]A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初,夔州有鎖江為浮梁,上設敵棚三重,夾江列炮具。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遂進克萬、施、開、忠四州,峽中郡縣悉下。(節選自《宋史·列傳第十八》)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B.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C.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D.及師至/距鎖江三十/里舍/舟步進先奪/其橋復牽舟/而上破州/城守將高彥儔自焚/[答案]A

[答案]B(二)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2021年《考試大綱》中規定“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與“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并列于理解能力層級,體現了國家對傳承古代文化、培養語文素養的重視。綜觀近三年的情況可以發現,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含義比較固定且與理解文意有密切關系的一類古代文化名詞。1.考情分析2.了解高考考查內容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并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但高考考查的重點是與重要文學作品相關的內容,主要有成為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天文、古代音樂等。從出生到狀元郎古代年齡別稱:(1)襁褓(qiǎngbǎo):未滿周歲的嬰兒。(“襁褓”原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2)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3)垂髫(tiáo):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4)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少年將頭發在頭頂一左一右各扎一個羊角結)(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6)束發:男子十五歲。(十五歲時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jī):指女子十五歲。(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8)弱冠(guàn):男子二十歲。(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9)而立:男子三十歲。(10)不惑:男子四十歲。(11)知天命:男子五十歲。(12)花甲:六十歲。(13)古稀:七十歲。(14)耄耋(màodié):八九十歲。(15)期頤(qīyí):一百歲。(百歲高齡的人需要頤養)古代學校:①庠(xiáng)序:古代地方學校,主要指殷商周時期的學校稱謂。后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②太學,西漢開始設立的中央官學、最高學府,太學祭酒兼掌全國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為國子監,太學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專門講授儒家經典。博士,是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而不是什么最高學位。③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中央官學,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也是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入監讀書的人稱監生。

中央官署: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稱三公)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三省,指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長官均為尚書。明朝為內閣,首席輔臣成為首輔(即宰相)清朝設有軍機處,軍機大臣

六部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戶部:掌管土地、戶籍、賦稅、俸餉。禮部:掌管祭祀、典禮、科舉及外事接待。兵部: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刑部:掌管司法刑獄。工部:掌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秦漢行政區是郡,長官稱為郡守,漢朝稱太守隋唐行政區是州,長官成為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唐朝還有節度使宋朝稱州官為知州、縣官為知縣明清改州為府,府的長官稱知府此外:漢朝設有刺史、唐朝設有黜陟使古代科舉:漢代實行“征辟制”和“察舉制”。

1.征辟制: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征”是指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辟”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2.察舉制(又稱“舉薦制”):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是由地方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魏晉南北朝奉行“九品中正制”,也稱“九品官人法”,各州郡都設中正官負責品評當地人物的高低,分為上上、上中直到下下九品。這種制度本來是為了品評人才的優劣,以便選人授官,但是后來由于擔任中正的都是“豪門大族”,于是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科舉考試:隋朝立國后果斷進行改革,廢除九品中正制,創建科舉考試。明清科舉考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等級由低到高)。1.院試:童生參加縣府的考試,由省的提督學政蒞臨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2.鄉試:省級考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wéi科舉時代稱考場為“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鄉試考中后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3.會試:禮部主持。在鄉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后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4.殿試: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后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謚號:根據生前事跡與品德修養,對已故之人追加的稱號,有官謚、私謚兩種。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會被追加謚號,帝王的謚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這類謚號稱官謚。官謚有美謚(褒)、惡謚(貶)、憫謚(同情)三大類。1.“美謚”有文、武、景、明、惠、平等,2.“惡謚”有靈、煬、厲、幽等,3.“憫謚”有哀、懷、愍(mǐn)等。比如:周文王(褒)、隋煬帝(貶)、漢哀帝(同情)。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比如:靖節(東晉陶淵明的謚號,就是親友追贈的,世稱“靖節先生”)。朝廷不會給庶民追贈謚號。廟號:皇帝死后,在太廟中被供奉祭祀時所特起的帶“祖”或“宗”的名號。如:漢高祖、唐太宗等。年號: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年號。中國封建時期皇帝即位時或在位期間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號,稱改元。每個年號開始的一年稱元年。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唐高宗有14個年號。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后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謚號、廟號為死后使用,年號則為生前使用。丁憂與服闕:丁憂:也稱“丁艱”(丁,遭遇;憂,居喪),即遭遇父母喪事。朝廷官員的父母如若死去,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家守制,期限一般為三年。守喪期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娛樂活動。母親去世,稱“丁內艱”;父親去世,稱“丁外艱”。服闋(què):也稱“服除、除服”,即服喪期滿。古代禮制,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期滿后脫去喪服。(闋:完結。服闋:穿喪服守孝的期限結束)(2021全國乙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犯顏,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諫的執著態度。B.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極端刑罰。C.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內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高考真題演練【答案】B.“抵極刑”,極刑即死刑,“抵”意為達到,意即達到判處死刑的地步。沒有尸體示眾之意。故選B。(2020全國一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項事務的官員,又可特指科舉的主試官,文中指后者。B.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C.司農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主要掌管農桑、倉儲、租稅等相關事務。D.當軸,指做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權官員。高考真題演練【答案】B項,“由丞相主持”錯。【解析】科舉史上的殿試是由武則天首創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因此應當是由皇帝主持。故選B。(2020全國二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方士,又稱方術士,指中國古代好講神仙方術、從事巫祝術數活動的人。B.保任,意思是擔保或擔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薦人才而負擔保責任。C.禁中,又稱禁內,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因所居宮室嚴禁隨便進出得名。D.四六之制,即駢文,因在發展中逐漸成為相對整齊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稱。高考真題演練【答案】C項【解析】C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錯誤,應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宮苑”。故選C。(2020全國三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B.立嗣可指無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繼,又可指確立王位繼承人,文中則指后者。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最終獲取天下。D.居攝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親政,大臣代居其位來處理政務的一種制度。高考真題演練【答案】A項,太守不負責掌管軍事和科舉,太守的職責是“治民、進賢、決訟、檢奸,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再說,本文主人公是晉代人,當時也無科舉(隋朝開科舉)哦(2019全國一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B.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布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C.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D.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地后,受封者前往領地居住并進行統治管理。高考真題演練【答案】

A項,“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而且漢代董仲舒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知影響最深遠的三家應該是“儒、法、道”而非“農”,故選A。(2019全國二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D.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高考真題演練【答案】B項。“湯武”指的是商湯與周武王的并稱。《易·革》中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湯武革命是指商湯與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商湯王起兵打敗夏桀王于鳴條之野,一舉滅夏。商紂王時的牧野之戰,武王伐紂成功。后人把夏商周之間的兩場革命稱為湯武革命。故選B。(2019全國三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殷紂為商代末代國君,在位期間統治失控,好酒淫樂,暴殮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繼承其父遺志,聯合眾多部族與商激戰,滅商,建立周王朝。C.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國時期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D.令尹,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設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掌全國的軍政大權。高考真題演練【答案】三晉指春秋末韓、趙、魏三家分晉。故選C。(2018全國一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三墳》《五典》傳為我國古代典籍,后又以“墳籍”“墳典”為古代典籍通稱。B.“闕”原指皇宮前面兩側的樓臺,又可作為朝廷的代稱,赴闕也指入朝覲見皇帝。C.“踐阼”原指踏入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D.遜位,也稱為讓位、退位,多指君王放棄職務和地位,這里指魯芝的謙讓行為。高考真題演練【答案】C解析:踐祚:走上阼階主位。古代廟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無“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之意。(2018全國二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豪右,指舊時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戶;漢代以右為尊,所以習慣上稱為“豪右”。B.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常常用于書信、表奏中作為敬辭。C.茂才,即秀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后世有時也沿用此名。D.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高考真題演練【答案】D項,“師”單用時,沒有“國都”的意思。A、B、C三項涉及稱謂、禮儀、科舉等內容,備考時,需分類總結記憶。(2018全國三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陵寢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還需設置守陵奉祀的官員以及禁衛。B.株,本義指樹根,根與根間緊密相連,因而“株連”又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C.前尹在文中指開封府前任府尹;“尹”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D.御名指皇帝名諱,古代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璽”指皇帝印信。高考真題演練【答案】C項,“是知府的簡稱”錯誤。(2017全國一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C.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D.私祿中的“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這里強調未用東鄉君家錢財營葬。高考真題演練【答案】B解析:姻親是以婚姻關系為中介而產生的親屬,血親是基于血統關系的親屬。二者性質完全不同。(2016全國一卷)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高考真題演練【答案】C項,解析:“有司”是官吏的通稱,可譯為“有關官員”,例如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言“召有司案圖”。1.下列有關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叟”,我國古代對年老男子的一種帶有輕蔑口吻的稱謂,如“河曲智叟”“童叟無欺”等。B.“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C.“庶人”,古代泛指無官爵的平民。周代上層為卿、大夫、士,下層為庶人。D.“千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模擬訓練【答案】解析A項,“叟”沒有輕蔑口吻,有時還有尊敬的意思。2.下列有關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母憂”,母親喪事。古代子女為父母守喪,不行婚嫁之事,不參與吉慶之典,官者須離職。B.“豫章”,古代區域名稱,在漢代設郡,指現在的南昌地區,唐代初期把豫章郡改為“洪州”。C.“吏部”,掌管天下所有官吏的任免、升降、調動和選拔考試等事務,長官稱吏部尚書。D.“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貴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南北朝時期指太尉、司徒、司空。模擬訓練解析C項,不是“所有官吏”,只是文官,武官屬于兵部管轄。“選拔考試”在唐開元以后是禮部的事。3.下列有關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區。如杜甫《詠懷古跡》:“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B.“公車”,漢代官署名。因漢代曾用公家車馬接送應舉的人,后便以“公車”泛指入京應試的舉人。C.“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起于明代。D.“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如岳麓書院、東林書院等。模擬訓練【答案】C項,“起于明代”錯,應該是“起于隋朝”。4.下列有關古代文化知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舉人”原指被薦舉的人,唐宋時指地方推舉赴京應科考者,明清時指在每年一次的鄉試中合格者。B.“刑部”又稱“秋官”“憲部”,與吏、戶、禮、兵、工并稱古代六部,負責審定律令及審核刑獄。C.“河陽”中“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