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醫院感染管理基礎知識一、醫院感染概念(一)醫院感染定義1、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二)醫院感染分類醫院感染按其病原體的來源可分兩類:即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1、外源性感染也稱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體來自病人體外,如病人與病人、病人與醫務人員、病人與環境。2、內源性感染也稱自身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體來自本人體內或體表的正常菌群或條件致病菌,如腸道、口腔、呼吸道、陰道及皮膚等部位的微生物。(三)、下列情況屬于醫院感染1、無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規定入院48小時后發生的感染為醫院感染;有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時起超過平均潛伏期后發生的感染為醫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與上次住院有關。3、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出現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體基礎上又分離出新的病原體的感染。4、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獲得的感染。5、由于診療措施及獲得的潛在性感染,如皰疹病毒、結核桿菌等的感染。6、醫務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獲得的感染。(四)、下列情況不屬于醫院感染1、在皮膚粘膜開放性傷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細菌的定植,而沒有臨床癥狀和體征2、由損傷產生的炎癥反應或由非生物性如化學性或物理性刺激而產生的炎癥等。3、新生兒經胎盤獲得(出生后48小時內發病)的感染,如單純皰疹、弓形體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醫院內急性發作。(五)、醫院感染的診斷依據1、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化驗檢查以及其他的輔助檢查方法2、包括X線、B超、CT、活體組織檢查、針刺抽吸物結果等3、判斷醫院感染是要求有可靠的臨床、實驗室或其他檢查資料4、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二、常見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一)、血管相關性感染1、血液系統感染臨床診斷:符合下述三條之一的即可診斷(1)靜脈穿刺部位有膿液排出,或有彌散性紅斑(蜂窩組織炎的表現)。(2)沿導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現疼痛性彌散性紅斑并除物理化因素所致。(3)經血管介入性操作,發熱>38℃,局部有壓痛,無其它原因可解釋。病原學診斷:導管尖端培養或血液培養分離出有意義的病原微生物。2、敗血癥臨床診斷:發熱高于38℃或體溫低于36℃,可伴有寒戰,并合并下列情況之一:(1)有入侵門戶或遷徙病灶。(2)有全身中毒癥狀而無明顯感染灶。(3)有皮疹或出血點、肝脾腫大、血液中性粒細胞增多,且無其它原因可以解釋。(4)收縮壓低于12kpa(90mmHg),或較原收縮壓下降超過5.3kpa(40mmHg)。3、輸血相關感染常見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等)、艾滋病、巨細胞病毒感染、弓形體病等。臨床診斷:必須同時符合下述三種情況才可診斷。(1)從輸血至發病,或從輸血至血液中出現病原免疫學標志物的時間超過該病原體感染的平均潛伏期。(2)受血者受血前從未有過該種感染,免疫學標志物陰性。(3)證實供血員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質。病原學診斷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四條之一即可診斷。1.血液中找到病原體。2.血液特異性病原體抗原檢測陽性。3.組織或體液涂片找到包涵體。預防原則:標準預防+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1、患者隔離盡量隔離于單間或同種病原同室隔離。2、隔離標識醫生開具接觸隔離醫囑,護士在病人一覽表和床頭卡貼上接觸隔離標志(蘭色圓點標記)。3、人員限制盡量限制探視人群,減少人員出入,并囑探視者做好洗手或手消毒。4、手部衛生接觸隔離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應戴手套;摘除手套后或離開隔離病房前應洗手或手消毒;手上有傷口時應戴雙層手套。5、個人防護近距離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護鏡。可能污染工作服時穿隔離衣;接觸甲類傳染病應按要求穿脫防護服。6、儀器設備一般醫療器械如聽診器、體溫表、血壓計等專用,用后應清潔、消毒;不能專用的物品如輪椅、平車,在每次使用后須消毒。7、物體表面做好環境的清潔、消毒工作,病人周圍物品、環境,須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單位做好終末消毒。8、標本運送各種標本使用密閉容器運送。9、醫療廢物防滲漏密閉容器運送,利器放入利器盒。10、解除隔離臨床癥狀好轉或治愈,連續兩次培養陰性(VRSA)(三)空氣傳播的隔離與預防空氣傳播:帶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過空氣流動導致的疾病傳播。常見經空氣傳播的疾病:肺結核、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熱等。預防原則:標準預防+空氣傳播的隔離與預防。1、患者隔離隔離于單間;病情容許患者應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換;限制其活動范圍,盡快轉送至專科醫院。2、隔離標識醫生開具空氣傳播隔離醫囑,護士在病人一欄表和床頭卡貼上接觸隔離標志(黃色圓點標記)。3、空氣嚴格空氣消毒;用紫外線照射消毒60分鐘或用15%的過氧乙酸7ml/m3熏蒸2小時。4、轉運轉運過程中醫務人員注意防護。5、人員限制禁止探視,如必須探視,探視人員做好防護。6、個人防護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等物質時應戴手套;進入患者房間時,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N95);可能產生噴濺時,應帶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7、儀器設備一般醫療器械如聽診器、體溫表或血壓計等專用;用后應清潔、消毒;不能專用的物品如輪椅、平車,在每次使用后須消毒。8、物體表面做好環境的清潔、消毒工作,病人周圍物品、環境,須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單位做好終末消毒。9、標本運送各種標本使用密閉容器運送。10、醫療廢物防滲漏密閉容器運送,利器放入利器盒。(四)飛沫傳播的隔離與預防飛沫傳播:帶有病原微生物的飛沫(>5μm),在空氣中短距離(1M內)移動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結膜等導致的傳播。常見經飛沫傳播的疾病:百日咳、白喉、流腦等。預防原則:標準預防+飛沫傳播的隔離預防。1、患者隔離盡量隔離于單間或同種病原同室隔離。病情容許患者應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換;限制其活動范圍。2、隔離標識醫生開具飛沫傳播隔離醫囑,護士病人一欄表和床頭卡貼上接觸隔離標志(粉色圓點標記)。3、轉運減少轉運;當需轉運,醫務人員應注意防護。4、空氣加強通風,或進行空氣的消毒。5、人員限制患者之間、患者與探視者之間相隔距離在1米以上,探視者應戴外科口罩。6、個人防護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等物質時應戴手套;與患者近距離(1米以內)接觸,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可能產生噴濺時,應帶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防護服。7、儀器設備一般醫療器械如聽診器、體溫表、血壓計等專用,用后應清潔、消毒;不能專用的物品如平車、輪椅,在每次使用后須消毒。8、物體表面做好環境的清潔、消毒工作,病人周圍物品、環境,須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單位做好終末消毒。9、標本運送各種標本使用密閉容器運送。10、醫療廢物防滲漏密閉容器運送,利器放入利器盒。六、標準預防(一)標準預防概念針對醫院所有患者和醫務人員采取的一組預防感染措施。(二)標準預防的主要內涵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2、強調雙向防護,即要防止疾病從病人傳至醫護人員,又要防止疾病從醫護人員傳至病人;3、根據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和飛沫隔離,其重點是洗手和洗手的時機。(三)標準預防主要內容1、洗手和手消毒(手衛生);2、在處理血液、體液、排泄物、分泌物或其他有潛在傳染性物質時或預計上述物質會飛濺時需要地使用個人防護設備,包括手套、口罩、面罩、護目鏡、隔離衣、防水圍裙、防水鞋或鞋套、帽子等;3、及時、正確地處理使用后被污染的儀器、設備和布類,防止微生物污染其他患者和環境;4、小心處置銳器,醫療活動中預防銳器傷的發生;5、注意環境控制,對環境進行日常清潔和衛生處理;6、正確地處理醫療廢物。(四)個人防護原則醫護人員個人防護采取分級防護原則。一般分三級防護,一級防護針對門(急)診醫護人員;二級防護針對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的工作人員;三級防護針對與病人密切接觸,對病人實施特殊治療的醫護人員。1、個人防護用品PPE用于保護醫務人員避免接觸感染性因子的各種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護目鏡、防護面罩、防水圍裙、隔離衣、防護服等。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的使用2、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在有效期內使用。3、口罩的使用3.1應根據不同的操作要求選用不同種類的口罩。3.2一般診療活動,可佩戴普通醫用口罩;手術室工作或護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進行體腔穿刺等操作時應戴外科口罩;接觸經空氣傳播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時,應戴醫用防護口罩。4、護目鏡、防護面罩的使用4.1下列情況應使用護目鏡或防護面罩a)在進行診療、護理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噴濺時。b)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時。c)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近距離操作,可能發生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噴濺時,應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4.2佩戴前應檢查有無破損,佩戴裝置有無松懈。每次使用后應清潔與消毒。5、手套的使用5.1應根據不同操作的需要,選擇合適種類和規格的手套.5.2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清潔手套。5.3進行手術等無菌操作、接觸患者破損皮膚、粘膜時,應戴無菌手套。5.4一次性手套應一次性使用。6、隔離衣與防護服的使用6.1應根據診療工作的需要,選用隔離衣或防護服。防護服應符合GB19082的規定。隔離衣應后開口,能遮蓋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膚。6.2下列情況應穿隔離衣·a)接觸經接觸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傳染病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等時。b)對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時,如大面積燒傷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診療、護理時。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6.3下列情況應穿防護服:a)I臨床醫務人員在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b)接觸經空氣傳播或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7、鞋套的使用7.1鞋套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應用。7.2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時和從緩沖間進入負壓病室時應穿鞋套。7.3應在規定區域內穿鞋套,離開該區域時應及時脫掉。發現破損應及時更換。8、防水圍裙的的使用8.1分為重復使用的圍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圍裙。8.2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質噴濺、進行復用醫療器械的清洗時,應穿防水圍裙。8.3重復使用的圍裙,每班使用后應及時清洗與消毒。遇有破損或滲透時,應及時更換。8.4一次性使用圍裙應一次性使用,受到明顯污染時應及時更換。9、帽子的使用9.1分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9.2進入污染區和潔凈環境前、進行無菌操作等時應戴帽子。9.3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時,應立即更換。9.4布制帽子應保持清潔,每次或每天更換與清潔。9.5一次性帽子應一次性使用。10、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穿脫程序(1)穿戴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a)清潔區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戴帽子→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衣褲→換工作鞋后→進入潛在污染區。手部皮膚破損的戴乳膠手套。b)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穿隔離衣或防護服→戴護目鏡/防護面罩→戴手套→穿鞋套→進入污染區。c)為患者進行吸痰、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體內物質噴濺的診療護理工作前,應戴防護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2)脫防護用品應遵循的程序a)醫務人員離開污染區進入浴在污染區前.摘手套、消毒雙手→摘護目鏡/防護面屏→脫隔離衣或防護服→脫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別放置于專用污物容器內。b)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清潔區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脫工作服→摘醫用防護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進入清潔區。c)離開清潔區:沐浴、更衣→離開清潔區。(3)穿脫防護用品的注意事項①醫用防護口罩的效能持續應用6h~8h,遇污染或潮濕,應及時更換。②離開隔離區前應對佩戴的眼鏡進行消毒。③醫務人員接觸,多個同類傳染病患者時,防護服可連續應用。④接觸疑似患者,防護服應每個患者之間進行更換。⑤防護服被患者血液、體液、污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⑥戴醫用防護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應進行面部密合性試驗。⑦隔離區工作的醫務人員應每日監測體溫兩次,體溫超過37.5℃及時就診。(五)職業暴露后的處理:1、發生職業暴露后的應急處理(1)、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由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得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4)、發生艾滋病病毒的職業暴露后,應依據衛生部《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進行》進行評估和確定。(5)、發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傳播疾病的職業暴露后處理和預防,按(血源性疾病職業暴露防護處置流程)2、血液傳播性疾病職業暴露的處理
病人HIV(+)
(1)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盡早服用雙汰芝和拉米夫定,最好在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即使超過24小時,也應當實施預防性用藥
(2)醫務人員抽血檢查Anti-HIV,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月定期追蹤檢查Anti-HIV
病人HbsAg(+)
(1)醫務人員HbsAg(+)或Anti-HBs(+):不需要注射疫苗或HBIG
(2)醫務人員HbsAg(-)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時內注射HBIG并一周后接受HBV疫苗注射
(3)醫務人員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注射未產生抗體:24小時內注射HBIG并補一劑疫苗
(4)醫務人員HbsAg(-)Anti-HBs(-)正接受疫苗注射未產生抗體:24小時內注射HBIG并繼續完成疫苗注射
(5)暴露后六個月、一年,追蹤HbsAg、Anti-HBs3、職業暴露報告1、職業暴露發生后,當事人在應急處理后,應盡快報告科室負責人。(科主任或護士長)2、職業暴露當事人從內網上填寫《浙江省立同德醫院醫務人員銳器傷職業登記表》,由科室負責人簽字后送交醫院感染管理科。醫院感染暴發概念、處置流程(一)醫院感染暴發概念1、醫院感染暴發: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出現3例以上同種同源感染病例的現象。2、疑似醫院感染暴發:指在醫療機構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時間內出現3例以上臨床癥候群相似、懷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懷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徑的感染病例現象。(二)醫院感染暴發報告流程臨床科室科主任、護士長---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醫務處---上報分管院長---上報院長(三)醫院感染暴發應急處置措施
1、分管院長接到報告并確定后立即召開會議,討論應急處理措施,啟動醫院感染暴發應急處理預案。
2、責任科室立即組織醫護人員積極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對患者積極實施救治。
3、院感科積極進行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檢測,對感染者、接觸者、可疑傳染源、環境、物品、醫務人員等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微生物監測等,分析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徑,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
4、臨床科室保存好相關資料,積極配合專職人員的調查、監測、不得拒絕和阻礙,不得提供虛假材料。
5、責任科室根據院感科的建議進行有效的消毒處理,隔離措施等,落實醫院感染控制措施,做好醫院內醫院感染病原體污染場所消毒隔離、個人防護、醫療垃圾和污水處理工作,防止進一步交叉感染和污染。
6、臨床科室根據醫院領導小組討論決定,執行是否暫停收治新病人、暫停手術或診療項目等;應根據確定或初步確定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徑,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和控制措施,并對處理措施進行持續監測。當感染源和感染途徑不明確時,可以針對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措施,在不停止調查的同時,采取比較廣泛的控制措施,并根據調查結果不斷修正評價。7、特別重大事件應及時請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參與或請示上級主管部門予以協助處理。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部門報告事件進展情況。8、協助疾控人員開展標本的采集、流行病學調查工作.9、醫院感染管理科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總結,資料存檔。八、多重耐藥菌(一)多重耐藥菌定義主要是指對臨床使用的三類或三類以上抗菌藥物同時呈現耐藥的細菌。(二)常見多重耐藥菌1、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2、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3、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細菌4、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腸桿菌科細菌(CRE)如產Ⅰ型新德里金屬β-內酰胺酶[NDM-1]或產碳青霉烯酶[KPC]的腸桿菌科細菌)5、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CR-AB)6、多重耐藥/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藥結核分枝桿菌(三)多重耐藥菌特點由多重耐藥菌引起的感染呈現復雜性、難治性等特點。主要感染類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醫院獲得性肺炎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等。(四)多重耐藥報告、處置流程附: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流程感染性疾病病人感染性疾病病人病原學送檢病原學送檢檢驗科細菌室細菌培養檢驗科細菌室細菌培養耐藥菌陽性耐藥菌陽性院感科定院感科定期不定期督導/考核耐藥菌陰性院感科人員目標性監測發現與診斷臨床微生物室報告院感科病區醫生或護士報告院感科確診為院感的院感科人員目標性監測發現與診斷臨床微生物室報告院感科病區醫生或護士報告院感科確診為院感的24小時內報卡普通病人診治主管醫生開出多重耐藥菌接觸隔離醫囑臨床科室相關人員(必須)知曉主管醫生開出多重耐藥菌接觸隔離醫囑臨床科室相關人員(必須)知曉護士執行醫囑:1護士執行醫囑:1、住院病歷貼藍色圓點隔離標識2、床頭卡貼藍色圓點隔離標識醫務人員按規范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嚴格實施接觸隔離預防控制措施做好每日清潔消毒工作做好病人宣教工作(手衛生等)臨床癥狀好轉或治愈;病人標本送檢復查2次陰性(臨床癥狀好轉或治愈;病人標本送檢復查2次陰性(耐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解除隔離措施,撤消隔離標識解除隔離措施,撤消隔離標識九、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一)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措施1、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定義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分為切口淺部組織感染、切口深部組織感染、器官/腔隙感染。(1)切口淺部組織感染手術后30天以內發生的僅累及切口皮膚或者皮下組織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①切口淺部組織有化膿性液體。②從切口淺部組織的液體或者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③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紅、腫脹、發熱、疼痛和觸痛,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淺層組織。下列情形不屬于切口淺部組織感染:①針眼處膿點(僅限于縫線通過處的輕微炎癥和少許分泌物)。②外陰切開術或包皮環切術部位或肛門周圍手術部位感染。③感染的燒傷創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燒傷創面。(2)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后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后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深部軟組織(如筋膜和肌層)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①從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膿液,但膿液不是來自器官/腔隙部分。②切口深部組織自行裂開或者由外科醫師開放的切口。同時,患者具有感染的癥狀或者體征,包括局部發熱,腫脹及疼痛。③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探查、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切口深部組織膿腫或者其他感染證據。④同時累及切口淺部組織和深部組織的感染歸為切口深部組織感染;經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無須再次手術歸為深部組織感染。(3)器官/腔隙感染無植入物者手術后30天以內、有植入物者手術后1年以內發生的累及術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①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膿液。②從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組織中培養分離出致病菌。③經直接檢查、再次手術、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器官或者腔隙膿腫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證據。2、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要點(1)手術前①盡量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患者應當盡可能待手術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術。②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③正確準備手術部位皮膚,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④消毒前要徹底清除手術切口和周圍皮膚的污染,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合適的消毒劑以適當的方式消毒手術部位皮膚,皮膚消毒范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如需延長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時,應當擴大消毒范圍。⑤如需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手術患者皮膚切開前30分鐘—2小時內或麻醉誘導期給予合理種類和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還需術前一天分次、足劑量給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藥物。⑥有明顯皮膚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參加手術。⑦手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進行外科手消毒。⑧重視術前患者的抵抗力,糾正水電解質的不平衡、貧血、低蛋白血癥等。(2)手術中①保證手術室門關閉,盡量保持手術室正壓通氣,環境表面清潔,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數量和流動。②保證使用的手術器械、器具及物品等達到滅菌水平。③手術中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循無菌技術原則和手衛生規范。④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者手術時間長于所用抗菌藥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術中應當對患者追加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手術人員盡量輕柔地接觸組織,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徹底去除手術部位的壞死組織,避免形成死腔。⑤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需要局部降溫的特殊手術執行具體專業要求。⑥沖洗手術部位時,應當使用溫度為37℃的無菌生理鹽水等液體。⑦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術中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并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3)手術后①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后應當進行手衛生。②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③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④外科醫師、護士要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出現分泌物時應當進行微生物培養,結合微生物報告及患者手術情況,對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及時診斷、治療和監測。(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定義1、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定義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簡稱CRBSI)指帶有血管內導管或者拔除血管內導管48小時內的患者出現菌血癥或真菌血癥,并伴有發熱(>38℃)、寒顫或低血壓等感染表現,除血管導管外沒有其他明確的感染源。實驗室微生物學檢查顯示:外周靜脈血培養細菌或真菌陽性;或者從導管段和外周血培養出相同種類、相同藥敏結果的致病菌。2、感染預防要點(1)置管時①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置管時應當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應當鋪大無菌單(巾);置管人員應當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穿無菌手術衣。②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認真洗手并戴無菌手套后,盡量避免接觸穿刺點皮膚。置管過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損應當立即更換。③置管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等醫療用品和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④選擇合適的靜脈置管穿刺點,成人中心靜脈置管時,應當首選鎖骨下靜脈,盡量避免使用頸靜脈和股靜脈。⑤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皮膚消毒劑消毒穿刺部位皮膚,自穿刺點由內向外以同心圓方式消毒,消毒范圍應當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膚穿刺點應當避免再次接觸。皮膚消毒待干后,再進行置管操作。⑥患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進行置管操作。(2)置管后①應當盡量使用無菌透明、透氣性好的敷料覆蓋穿刺點,對于高熱、出汗、穿刺點出血、滲出的患者應當使用無菌紗布覆蓋。②應當定期更換置管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為:無菌紗布為1次/2天,無菌透明敷料為1-2次/周,如果紗布或敷料出現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③醫務人員接觸置管穿刺點或更換敷料時,應當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④保持導管連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當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劑進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藥物。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⑤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保護導管,不要把導管淋濕或浸入水中。⑥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的24小時內或者停止輸液后,應當及時更換輸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靜脈置管后,應當用生理鹽水或肝素鹽水進行常規沖管,預防導管內血栓形成。⑦嚴格保證輸注液體的無菌。⑧緊急狀態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證有效的無菌原則,應當在48小時內盡快拔除導管,更換穿刺部位后重新進行置管,并作相應處理。⑨懷疑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感染,或者患者出現靜脈炎、導管故障時,應當及時拔除導管。必要時應當進行導管尖端的微生物培養。⑩醫務人員應當每天對保留導管的必要性進行評估,不需要時應當盡早拔除導管。導管不宜常規更換,特別是不應當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中心靜脈導管和動脈導管。(三)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1、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定義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導尿管后,或者拔除導尿管48小時內發生的泌尿系統感染。臨床診斷: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或者有下腹觸痛、腎區叩痛,伴有或不伴有發熱,并且尿檢白細胞男性≥5個/高倍視野,女性≥10個/高倍視野,插導尿管者應當結合尿培養。病原學診斷: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符合以下條件之一:(1)清潔中段尿或者導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導尿)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落數≥105cfu/ml。(2)恥骨聯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養的細菌菌落數≥103cfu/ml。(3)新鮮尿液標本經離心應用相差顯微鏡檢查,在每30個視野中有半數視野見到細菌。(4)經手術、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有尿路感染證據的。患者雖然沒有癥狀,但在1周內有內鏡檢查或導尿管置入,尿液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落數≥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落數≥105cfu/ml,應當診斷為無癥狀性菌尿癥。2、感染預防要點(1)置管前①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管的適應征,避免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燈芯絨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汽車金融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競爭格局與發展前景展望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止血藥行業市場占有率及投資前景評估規劃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植物肥料行業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戰略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智能矯姿設備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報告
- 熊貓寶寶看護活動方案
- 燕窩針對人群活動方案
- 愛在江蘇活動方案
- 愛心午餐活動方案
- 愛心車票活動方案
- 電氣自動化 霓虹燈廣告屏的PLC控制設計
- 穿透式管理模式在建設項目中的應用與探索
- 車庫門維修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E類)公共衛生管理》試卷真題及解析
- 三市耐多藥肺結核病患者管理狀況剖析與優化策略探究
- 風機吊裝安全培訓
- CJ/T 461-2014水處理用高密度聚乙烯懸浮載體填料
- 社區工作者綜合能力考試基礎知識試題及答案
- T/CBMCA 046-2023潔凈室用裝配式隔墻及吊頂系統技術要求
- 墊付醫療費協議書
- 2024年陜西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