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輪復習第部分地球表面形態_第1頁
高三一輪復習第部分地球表面形態_第2頁
高三一輪復習第部分地球表面形態_第3頁
高三一輪復習第部分地球表面形態_第4頁
高三一輪復習第部分地球表面形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第2課地球表面形態第三單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12【錦囊一】地質構造的判讀與應用

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褶皺和斷層是兩大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其判讀與應用如下:1、褶皺34562、斷層789【錦囊二】地質圖的判讀1.地質年代早晚(新老關系)的判斷(1)根據地層層序規律判斷:看巖層是否連續,先形成的巖層會被后形成的巖層破壞,使褶皺不連續的地層形成在后;沉積巖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規律是巖層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2)根據生物進化規律判斷:由于生物進化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因此保存復雜、高級生物化石的巖層總比那些保存簡單、低級生物化石的巖層新。10(3)根據巖層的接觸關系判斷:噴出巖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晚于其所在的巖層(圍巖)。變質巖是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而這多是在巖漿活動的影響下形成的,因而變質巖的形成晚于與其相鄰的巖漿巖。(4)根據海底巖石的形成和擴張過程判斷:如果是海底巖石,則離海嶺越近,其形成越晚,離海嶺越遠,其形成越早;或者說離海溝越近,形成越早,離海溝越遠,形成越晚。進行上述判斷時參照的必須是同一個海嶺或者海溝。112.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1)若出現大面積成層巖石,說明地殼處于下沉運動中。(2)若上覆巖層發生侵蝕,說明地殼處于上升運動中。(3)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原因可能有:一是缺失的地層所代表的年代,發生了地殼隆起,使當地的地勢抬高,終止了沉積過程;二是當地開始有沉積作用,地殼隆起后,原沉積物被剝蝕掉;三是當時當地氣候變化,沒有了沉積物來源。12(4)根據沉積巖層組成物質的顆粒大小、組成成分和顏色等,來推斷沉積時的環境特征。例如,根據石灰巖地層可推知當時為海洋環境;根據紅色頁巖地層可推知當時為濕熱氣候;根據含煤地層可推知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茂密。13【錦囊三】典型河流地貌的分析

1.河流侵蝕地貌河流的侵蝕方式主要有向源頭侵蝕(溯源侵蝕)、向下侵蝕(下蝕)和向兩側侵蝕(側蝕)。不同河段或河流的不同時期,河流所受的侵蝕方式相同,地貌各有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如下圖所示:14152.河流堆積地貌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沖積平原是比較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由洪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組成,它們的差異比較如下:1617181920【考點1】地質作用

【1—1】(鄭州四中2013屆高三第四次調考)讀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單位:m)地形圖以及圖中甲河段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甲河谷平原的形成過程可以說明()21①內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②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③任一地貌的形成都是內力與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④內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先于外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鄭州四中2013屆高三第四次調考)讀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單位:m)地形圖以及圖中甲河段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甲河谷平原的形成過程可以說明()A22【解析】本題考查內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內外力作用沒有先后之分,而是同時對地表形態產生影響。23【1—2】(2011·山東文綜)下圖為我國北方某區域地貌景觀和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Ⅰ、Ⅱ、Ⅲ、Ⅳ處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A.Ⅰ、ⅡB.Ⅲ、ⅣC.Ⅰ、ⅢD.Ⅱ、ⅣD24【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及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的掌握情況。由圖示可知,Ⅰ處為河流沖積平原,屬于外力作用;Ⅱ處為斷層構造,由內力作用形成;III處分布著深厚的沉積巖,由外力沉積作用形成;Ⅳ處為巖漿巖,由巖漿活動形成,屬于內力作用。故D符合。25【考點2】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2—1】(2013·廣東卷)下圖為某地實景圖。其所示地質構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運作用B.地殼運動C.變質作用D.風化作用B26【解析】本題考查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作用和地理景觀圖的判讀。通過景觀圖的巖層彎曲判斷此處為典型褶皺山地,而形成褶皺的力量主要來自于地殼運動的水平擠壓。A、D項為外力作用,C項為內力作用,但圖中信息體現不出高溫、高壓之后的變質作用。27【2—2】(2013·海南卷)下圖為某半島地形圖。讀圖,完成(1)~(3)題。28(1)該半島火山活動頻繁,是因為受到()A.太平洋板塊張裂的影響B.印度洋板塊張裂的影響C.印度洋板塊擠壓的影響D.太平洋板塊擠壓的影響(2)當地居民穩定的用電來源于()A.地熱能B.風能C.水能D.太陽能(3)7月份該半島可能出現()A.冰川與巖漿相映B.極晝C.成群的企鵝D.臺風DAA29【解析】主要考查板塊構造、區域特征判斷。第(1)題,結合經緯網和陸地輪廓圖,判斷該地位于緯度較高的太平洋西岸的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是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第(2)題,消亡邊界地質活動強烈,多火山、地震,地熱能豐富。第(3)題,該半島多火山,所以可能有巖漿,而且山體海拔達4000米以上,所以可能存在冰川。30【考點3】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3—1】(2013·福建卷)下圖為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的爬升沙丘,讀圖完成(1)~(2)題。31(1)該沙丘位于()A.沖積扇B.洪積平原C.三角洲D.河漫灘D32(2)正確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C33【解析】第(1)題,首先注意題干中的“中游寬谷”關鍵信息,結合所學知識,沖積扇一般位于河流流出山口處,而洪積平原是指干旱地區山前地帶由一系列洪積扇不斷擴大伸展組合而成的平原。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再結合題干“爬升沙丘”考慮,因此選項A、B、C都可排除。河漫灘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河道寬闊,水流速度較慢,以流水沉積為主,多發育沙洲和河漫灘等沉積地貌。34【解析】第(2)題,結合題干中的“爬升”關鍵詞,說明沙丘前行方向應與外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排除②、④,再結合景觀圖的沙丘分布特征,沿河岸一側的沙丘坡度更緩,另一側坡度更陡,可以排除①選項。該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頭的河沙,經年復一年地吹送、搬運并堆積,位于迎風坡一側坡度更緩,背風坡一側坡度更陡。35【3—2】(2013·浙江卷)下面圖1為某河段景觀素描圖,圖2為該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線分布(①>②)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題。36有關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類型的組合,正確的是()A.甲——流速慢——沉積作用——倉儲用地B.乙——流速快——侵蝕作用——住宅用地C.乙——流速慢——沉積作用——交通(港口)用地D.甲——流速快——侵蝕作用——水利設施(防洪堤)用地D37【解析】本題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外力作用及土地利用類型。從題中所給的信息可以得出,①處流速高于②處,①處附近為河流的凹岸,②處附近為河流的凸岸,凹岸受流水侵蝕作用顯著,凸岸受流水沉積作用顯著。所以,甲處的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顯著,主要為修筑堤壩或是其他水利設施(防洪堤)用地,也可以修筑港口。乙處的水流速度慢,沉積作用顯著,如果能確保不被洪水淹沒,可以作為建設用地,如倉儲用地、住宅用地等等。故本題選擇D。38【考點4】地質構造的判讀與應用

【4—1】(2013·北京卷)讀圖,回答第(1)~(2)題。39(1)甲地為峰林,同類景觀多出現在()①蘇②湘③滇④新⑤桂⑥內蒙古A.①②B.③④C.③⑤D.⑤⑥C40(2)圖中()A.甲處侵蝕作用最強烈 B.乙處由內力作用形成C.丙處易發生滑坡現象 D.丁處是典型的背斜山C41【解析】第(1)題,從條件中的峰林可知此地為喀斯特地貌,蘇(江蘇)、湘(湖南)、新(新疆)、內蒙古無大面積喀斯特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滇(云南)、黔(貴州)、桂(廣西)是典型地區,故C選項正確。第(2)題,甲處為流水溶蝕形成,從圖中可以看出乙地為侵蝕最強烈的地方,因為乙地頂部的整個石灰巖層都被侵蝕掉了,故A選項錯誤;乙處是砂巖,為外力堆積形成的沉積巖,但變成谷地說明受到了外力侵蝕,故B選項錯誤;丙處位于背斜山山頂,容易受到外力侵蝕破壞,且坡度較大,易發生滑坡現象,故C選項正確;丁為典型的向斜山,故D選項錯誤。42【4—2】(汕頭四校2013屆9月聯考)讀下圖,正確的有()43【4—2】(汕頭四校2013屆9月聯考)讀下圖,正確的有()①a處可能為變質巖②b處向下鉆探可能找到石油③c處可以挖南北向的地下隧道④c處比b處易被侵蝕,采煤易發透水事故⑤b處采煤容易發生瓦斯爆炸事件⑥d處有斷層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A44【解析】本題考查地質構造的判讀與應用。a處下層的巖石屬于侵入型的花崗巖體,可能因高溫高壓的影響而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從巖層的形態上看,b處是背斜,是儲油氣結構,向下鉆探可能找到油氣;從圖中可看出b處距煤層近,且背斜頂部受張力的影響容易開挖,煤氣集聚頂部容易發生瓦斯爆炸事件;c處巖層向下凹陷是向斜,槽部受擠壓,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d處河口附近沒有瀑布,從剖面上看也可知無斷層發育。符合題意的是①②⑤。45【考點5】地質圖的判讀【5—1】(保定市2013屆高考模擬)下圖為某地的地質剖面圖,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為()46【考點5】地質圖的判讀【5—1】(保定市2013屆高考模擬)下圖為某地的地質剖面圖,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下列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為()①斷層的發生②砂巖沉積③頁巖沉積④巖漿的侵入⑤頁巖層與石灰巖層間侵蝕面的侵蝕作用

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

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④②①C47【解析】本題考查地質運動發生先后關系的知識。花崗巖貫穿所有巖層,說明巖漿的侵入是在所有巖層形成后出現的;斷層切斷花崗巖,說明斷層又是在花崗巖形成之后發生的,故④①是最后形成的。48【5—2】(安徽師大附中2012屆一模)讀下面地質構造圖,巖層①、②、③、④按由老到新的次序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B49【解析】本題考查巖層新老關系的判讀。據地層層序規律判斷:沉積巖層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越新,其位置越靠上,由老到新即為①③④。④巖層連續,①③不連續,使巖層不連續的地層形成在后,即②在①③后,④之前。50【考點6】典型河流地貌的分析【6—1】(2013·海南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在彎曲段存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的現象。法國羅訥河上的圣貝內澤橋始建于1177年,13世紀和15世紀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廢棄。1669年的大洪水沖毀了河流右岸的橋墩,后來左岸的殘橋(下圖左側圖中粗實線)成為旅游景點——圣貝內澤斷橋(下圖右照片)。51通過比較斷橋處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淺及流速差異,說明該斷橋能保存至今的原因。52答案:橋梁修建在河流的彎曲河段,右岸為凹岸,水深、流急,對河岸的沖蝕強烈;左岸為凸岸,河水淺、流速慢,河岸較少受沖蝕,對斷橋的沖蝕作用很弱。53【解析】結合材料和圖可知,斷橋分布在河流左岸(凸岸)。本題的問題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左右兩岸附近河水深淺及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