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素養測評-【閱讀專號】2023年中考現代文閱讀分層進階攻略_第1頁
(四)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素養測評-【閱讀專號】2023年中考現代文閱讀分層進階攻略_第2頁
(四)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素養測評-【閱讀專號】2023年中考現代文閱讀分層進階攻略_第3頁
(四)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素養測評-【閱讀專號】2023年中考現代文閱讀分層進階攻略_第4頁
(四)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素養測評-【閱讀專號】2023年中考現代文閱讀分層進階攻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素養測

【2022★湖北恩施】

神舟十三號這樣回家

余建斌吳月輝谷業凱劉詩瑤

①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員能夠更快更舒適地安全返回地面。

為此,科技人員做了精心設計和保障。

②和神舟十二號教人飛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沒有太多技術升級或改變,依然采用智能自適應預測

制導方法。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通過對飛行任務事件進行合理裁剪和調整、壓縮操作時間,

將返回所需時間由以往的11個飛行圈次壓縮至5個飛行圈次。

③神舟十三號飛船從空間站撤離后,首先繞地球飛行5圈,每圈用時大概1.5小時。此前,神舟十二

號載人飛船返回時繞飛地球18圈,歷時一天多。

④神舟十三號返回地球可以說是過程復雜、驚心動魄,它要依次經過軌返分離、推返分離、經過黑障

區、開降落傘、開著陸緩沖發動機等關鍵飛行事件及環節,返回過程還要經過嚴酷空間環境和軌道條件的

考驗。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的精心設計下,神舟十三號牢牢把握住了“三個度”,確保舒適安全地

回家。

⑤神舟飛船在軌道上運行的速度大約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確保

航天員的安全,就必須對返回地球后的最終著陸速度進行控制。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技術人員在飛

船研制階段開展大量試驗驗證和數據判讀,保證飛船在著陸過程中逐步降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進艙

軌控發動機實施制動,降低軌道能量和軌道高度,確保飛船再入大氣層;返回艙具有特定氣動外形,進入

大氣層后依靠空氣動力產生的阻力和升力減速;返回艙運動至距地面附近時打開降落傘,進一步降低速度;

著陸瞬間開啟返回艙底部的著陸緩沖發動機,最終將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圍內。

⑥當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將與空氣發生劇烈摩擦,艙體表面局部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為了確保艙

內溫度依然舒適,飛船控溫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熱結構對艙內進行保護。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科

研人員在艙體表面設計了防熱涂層,敷設有一層燒蝕材料,當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燒蝕材料升華脫落,帶

走大量熱量。此外,返回前會實施“熱控預冷”,提前將返回艙溫度降低少許。

⑦此外,為使返回艙著陸在指定區域,就必須對飛船著陸點的精度進行控制。為此,航天科技集團五

院的技術人員為神舟十三號飛船配備了一套“著陸輕功”。首先是返回軌道維持,調整飛船的軌道平面,使

飛船星下點軌跡經過返回瞄準點;隨后返回制動,通過制動的速度增量和發動機開機時刻,確保再入角和

返回航程,為精準著陸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艙升力控制,進入大氣層后,返回艙通過一系列姿態機動,巧

妙利用空氣動力產生的升力,進行航向和橫向運動的控制,精準調整預定的著陸點,最終平安返回。

⑧神舟十三號的安全返回,標志著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圓滿收官,即將進入建造階段。

(選自《人民日報》2022年4月17日,有刪改)

1.(信息提取)聯系全文,指出第④段中的“三個度”是、、。

2.(說明方法的辨識與評價)文章第②段運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息的理解)閱讀第⑤段,請你概括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過程中采用哪幾種措施減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說明語言賞析)文章第⑦段中“著陸輕功”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什么特點?用在此處有何表達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速度溫度精度2.作比較、列數字。具體突出地說明了

此次快速返回依然采用智能自適應預測制導方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通過對飛行任務事件進

行合理裁剪和調整,壓縮操作時間。3.返回前由推進艙軌控發動機實施制動,降低軌道能量和軌

道高度:返回進入大氣層后依靠空氣動力產生的阻力和升力減速;返回艙運動至距地面附近時打開降落傘;

著陸瞬間開啟返回艙底部的著陸緩沖發動機。4.生動形象;生動形象地寫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

返回地球著陸點特點,突出著陸點的精確。

【解析】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概括。在整體感知內容的基礎上概括作答。依據第⑤段“神舟飛船在軌道上

運行的速度大約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第⑥段“當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將與空氣發生劇

烈摩擦,艙體表面局部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第⑦段“此外,為使返回艙著陸在指定區域,就必須對飛船

著陸點的精度進行控制”可知,第④段中的“三個度”指的是:速度、溫度和精度。

??③④⑧⑨

2.考查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

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等。各種說明方法的目的都是為更準確、更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文章第②段

中,“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沒有太多技術升級或改變,依然采用智能自適應預測制

導方法”將“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進行比較,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突

出說明此次快速返回依然采用智能自適應預測制導方法。“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人員通過對飛行任

務事件進行合理裁剪和調整、壓縮操作時間,將返回所需時間由以往的11個飛行圈次壓縮至5個飛行圈次”,

列舉了“11個”“5個”等數據,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地說明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

人員通過對飛行任務事件進行合理裁剪和調整、壓縮操作時間。

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篩選和概括。閱讀文章第⑤段內容后概括作答。結合“那就是返回前由推進艙軌控發

動機實施制動,降低軌道能量和軌道高度,確保飛船再入大氣層”可概括為:返回前由推進艙軌控發動機

實施制動,降低軌道能量和軌道高度;結合“返回艙具有特定氣動外形,進入大氣層后依靠空氣動力產生

的阻力和升力減速”可概括為: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依靠空氣動力產生的阻力和升力減速;結合“返回艙

運動至距地面附近時打開降落傘,進一步降低速度”可概括為:返回艙運動至距地面附近時打開降落傘;

結合“著陸瞬間開啟返回艙底部的著陸緩沖發動機,最終將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圍內”可概括為:著陸

瞬間開啟返回艙底部的著陸緩沖發動機。

4.本題考查說明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科普小品文一般來說,語言上生動又嚴謹,通俗又科學是它的主要

特點。文章第⑦段語句“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技術人員為神舟十三號飛船配備了一套'著陸輕功'”,運用

“著陸輕功”,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結合“首先是返回軌道維持,調整飛船的軌道平面,使飛船星下點軌

跡經過返回瞄準點;隨后返回制動,通過制動的速度增量和發動機開機時刻,確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為

精準著陸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艙升力控制,進入大氣層后,返回艙通過一系列姿態機動,巧妙利用空氣動

力產生的升力,進行航向和橫向運動的控制,精準調整預定的著陸點,最終平安返回”可知,語句生動形

象地寫出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地球時著陸地點的精確和安全的特點。

【2022★湖南省常德】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人的體味是怎么來的

趙天

①家在農村的朋友一定不會對小雞小鴨破殼而出的場景陌生,它們在嘰嘰喳喳墜地時,往往會追隨在

世間第一個看到的物體,無論這個物體是不是它們親媽,甚至不管是否跟它們一個物種,它們都會將其當

成自己的媽媽去依戀,這在生物學上被稱為“脩印現象”。

②人類也有烙印現象,只不過小朋友呱呱墜地時認媽媽靠的不是看,而是聞。

原來,人類胎兒在媽媽肚子里時,雖然視力和聽力還未發育,卻能聞到媽媽的氣味。懷胎十月后,胎

兒聞到的食物氣味和母親身上的氣味會構成母親在胎兒頭腦中的整體印象,所以當寶寶們降臨人間時,帶

著早已印刻在記憶中的氣味印記,能夠準確將自己媽媽和其他人區分開來,絕對不可能像小雞、小鴨那樣

第一眼看到誰誰就是媽……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小孩只讓自己媽媽抱,別人一抱他們就哇哇大哭的原因。

③母親的氣味讓嬰兒覺得熟悉親近,同樣,新生兒身上濃濃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們去親近他們。

研究表明,新生兒的氣味能激活人們大腦中的獎賞回路,靠近新生兒,大腦就會產生更多的多巴胺,讓人

們感到愉悅。這種氣味也吸引著大人心甘情愿地照顧他們。但新生兒發出的讓人愉悅的氣味在他們大約6

周大的時候就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獨特的個人體味慢慢形成。

④科學家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獨一無二的,甚至連長得非常相似的雙胞胎也擁有獨特

的氣味。

⑤那么,人的體味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

⑥研究表明,每個人的體味主要來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體味,與基因有關,更與生活

在人們身上的微生物有關。

⑦首先每個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決定。

⑧在我們的印象中,與亞洲人相比,歐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長得更高大粗獷,身上體味也更濃。為什么

亞洲人的體味不那么重呢?原來,大約70%亞洲人的16號染色體上的ABCC11基因發生了突變,使得汗腺的

分泌減少。

⑨難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嗎?不是的。我們身上剛剛分泌出的汗液,是沒有氣味的?汗水中含量最多的

三種成分是硫醉、類固醇和酸性物質,這三種物質本身是無色無味的,人之所以有體味,主要是汗水分泌

出來后,被皮膚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轉化,才生成有氣味的化合物。非洲人和歐洲人汗水分泌多,所以微生

物“發酵”的原料就多,體味就會更大。

⑩目前科學家已經知道了一些規律,比如身上帶有較多棒狀桿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氣味,而男人通

常比女人帶有更多棒狀桿菌,因此他們的體味也較濃;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帶有更多葡萄球菌,因

此體味比較清淡。

?這樣,現在我們知道了,在遺傳基因和微生物的雙重作用下,我們獲得了自己獨特的、辨識度堪比

指紋的氣味.

(選自2021年第12期《奧秘》,有改動)

9.(說明方法的辨識與評價)試用自己的話給第1段中的“烙印現象”下一個定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說明文句段的作用)作者的說明對象是“人的體味”,為什么要從生物學上的“烙印現象”談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信息梳理與概括提煉能力)根據上文,說說“人的體味”的形成過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說明文內容的理解與評價歸納)對上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每個人的味道都是獨一無二的,人們愿意靠近新生兒,是因為新生兒的獨特體味能刺激多巴胺的產

生,從而讓人感到愉悅。

B.大約70%亞洲人因基因突變,汗腺分泌減少,體味較輕,另30%的亞洲人的體味則與高大粗獷的歐

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

C.運動之后,人們的體味往往會加重,其根本原因是運動使得汗液分泌增多,從而為微生物的“發酵”

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D.身上帶有較多棒狀桿菌的人,往往會發出刺鼻的氣味,女人身上沒有男人身上的棒狀桿菌多,因此

她們的體味比較清淡。

【答案】9.“烙印現象”指剛獲得生命不久的小動物追逐它們最初看到的能活動的生物,并對其產生

依戀之情的生物學現象。

10.用“烙印現象”來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并由此引出人類的烙印現象靠的是“聞”,進而亮明本文說

明的對象“人的體味”。

11.汗水分泌出來后,被皮膚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轉化,生成有氣味的化合物。

12.C

【解析】

9.本題考查下定義的說明方法的理解和應用。

下定義是一種用簡潔明確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特征作概括的說明方法。下定義是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

法。必須抓住被定義事物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下定義多采用判斷單句的形式。其格式多為“XXX是

XXX的XXX

從首段“小雞小鴨破殼而出的場景陌生,它們在嘰嘰喳喳墜地時,往往會追隨在世間第一個看到的物

體,無論這個物體是不是它們親媽,甚至不管是否跟它們一個物種,它們都會將其當成自己的媽媽去依戀,

這在生物學上被稱為‘烙印現象'"可知,''烙印現象”是i種生物學現象,其特點是小雞小鴨等動物追隨

它在世間第一個看到的物體,并產生依戀。故而可得:“烙印現象”指剛獲得生命不久的小動物追逐它們最

初看到的能活動的生物,并對其產生依戀之情的生物學現象。

10.本題考查段首的作用。

說明文的段首往往能引出說明對象,或明確說明對象的特點,引發讀者閱讀興趣等作用。本文說明對

象是“人的體味”,從“烙印現象”說起,一是因為烙印現象是日常的常見的現象,充滿生活的趣味,故而

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再由第②段“人類也有烙印現象,只不過小朋友呱呱墜地時認媽媽靠的不是看,而是聞”可知,從動

物的烙印現象進而引出人類的烙印現象,再進一步人類的烙印現象靠的是“聞”體味,從而得出說明的對

象---人的體味。

11.本題考查信息梳理與概括提煉能力。

從第⑨段“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嗎?不是的。我們身上剛剛分泌出的汗液,是沒有氣味的。汗水中含量

最多的三種成分是硫醇、類固醇和酸性物質,這三種物質本身是無色無味的,人之所以有體味,主要是汗

水分泌出來后,被皮膚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轉化,才生成有氣味的化合物”可知,人產生體味的第一步是“分

泌汗液”;汗水分泌出來后,被皮膚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轉化,這一發酵轉化的過程是第二步;最后生成有氣

味的化合物,進而形成了體味。

綜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2.A.“是因為新生兒的獨特體味能刺激多巴胺的產生”表述錯誤。從第③段“……但新生兒發出的

讓人愉悅的氣味在他們大約6周大的時候就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獨特的個人體味慢慢形成”可知,

新生兒的此時還沒有形成獨特的體味。能刺激多巴胺的產生是新生兒身上濃濃的“奶香”。

B.“另30%的亞洲人的體味則與高大粗獷的歐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表述錯誤。從第⑥段“研究表明,

每個人的體味主要來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體味,與基因有關,更與生活在人們身上的微生

物有關”可知,人的體味的濃淡與汗液的多少和生活在人們身上的微生物有關。雖然另30%的亞洲人沒有基

因突變,汗液分泌和歐洲人非洲人差不多,但可能因為生活在人們身上的微生物較少而體味較輕。故不能

得出“另30%的亞洲人的體味則與高大粗獷的歐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的結論。

D.“女人身上沒有男人身上的棒狀桿菌多,因此她們的體味比較清淡”表述錯誤。從第⑩段“目前科

學家已經知道了一些規律,比如身上帶有較多棒狀桿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氣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帶有

更多棒狀桿菌,因此他們的體味也較濃;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帶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體味比較清

淡”可知,女人體味較清淡,不僅因為其身上帶有的棒狀桿菌少,最主要原因是她們比男人身上帶有更多

葡萄球菌。

故選Co

【2022★湖南省衡陽】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巧用微生物,改善水環境

張文豪

①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有的對人類有益,有的對人類有害,堪稱分布最為廣泛、

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超乎想象,有微生物學家形容

微生物是“最小的生命,有最大的作用”。人們常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與微生

物凈化水體的作用有關。更好認識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善加利用,可以在處理污水、改善水質上實現更

好的效果。

②傳統的污水處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學沉淀、氧化還原等化學方法。利

用微生物來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機物,把不穩定的有機物降解為穩定無害的物質,同樣可以使污

水得到凈化。這意味著人為創造了一個適合微生物菌群生長的生態系統,繼而通過微生物之間的協同作用

實現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與占地多、費用高、能耗大、管理復雜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與化學試劑消耗

量大、易產生二次污染的化學治污相比,微生物處理技術具有治理效果好、優勢菌種富集率高、微生物活

性高、抗環境干擾能力強、經濟成本低并且可重復利用等多種優勢,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③近年來,微生物處理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巧用微生物技術,可以改善水質,推進

資源化利用。同時,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構建良性生態系統。比如,四川成都最大的人

工湖泊興隆湖水質一度達劣V類,當地在采用控流截污等常規手段外,還投入復合菌等微生物、種植狐尾

藻等沉水植物、投放魚蝦等動物,形成以微生物消解藻類、沉水植物吸附氮磷、底棲螺類生物以及魚蝦消

化微生物的完整閉合生態鏈。這一天然“凈水器”,使興隆湖具備了強大的自凈能力,水質逐漸穩定轉好.

從巧用微生物去除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到人工合成微生物傳感器對水環境進行監測,再到微生物助力構

建清水型生態系統,微生物技術在城鄉污水處理、水環境修復等方面大有可為、前景廣闊。

④當前,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正從“堅決打好”向“深入打好”轉變,要求以更高標準打好碧水保衛

戰。加強對包含微生物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研究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就一

定能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好景象在更多地方重現。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2年4月22日)

17.(信息的理解)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微生物之所以能凈化水體,是因為水的不斷流動,使細菌快速繁殖。

B.傳統的污水處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氧化還原等物理方法。

C.微生物技術在處理污水、修復水環境等方面,大有可為、前景廣闊。

D.當前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已經從“深入打好”向“堅決打好”轉變。

18.(說明方法的辨識與評價)文中第②段劃橫線的句子主要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信息的理解和概括)你的周圍哪些地方可以用微生物技術改善水質?請舉例談談你的設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C

18.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使微生物治污與傳統的物理治污、化學治污相比,體現了微生物治污

的多種優勢,進一步體現了說明文的嚴謹性。

19.言之有理即可,切記聯系生活實際。

【解析】

1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

A.根據第①段"人們常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與微生物凈化水體的作用有關”、

第②段“利用微生物來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機物,把不穩定的有機物降解為穩定無害的物質,同

樣可以使污水得到凈化”可知,此選項中的“是因為水的不斷流動,使細菌快速繁殖”說法錯誤;

B.根據第②段“傳統的污水處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學沉淀、氧化還原等

化學方法”可知,“氧化還原”屬于化學方法,此選項中“物理方法”說法錯誤;

D.根據第④段“當前,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正從‘深入打好'向‘堅決打好'轉變,要求以更高標準

打好碧水保衛戰”可知,此選項“已經從‘深入打好'向‘堅決打好'轉變”說法錯誤;

故選C。

18.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類題首先要了解說明文的常用說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據文

字信息來判斷。

讀劃線句“與占地多、費用高、能耗大、管理復雜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與化學試劑消耗量大、易產

生二次污染的化學治污相比,微生物處理技術具有治理效果好、優勢菌種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環

境干擾能力強、經濟成本低并且可重復利用等多種優勢”可知,這里拿物理治污、化學治污和微生物治污

相比較,說明微生物治污具有多種優勢,這是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結合整個句子來看,作者將物理

治污、化學治污和微生物治污相比較,突出強調了微生物處理技術具有“治理效果好、優勢菌種富集率高、

微生物活性高、抗環境干擾能力強、經濟成本低并且可重復利用等多種優勢”,進一步體現了說明文的嚴謹

性,增強說服力。

19.本題為開放性題,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在湖泊可以用微生物技術改善水質。先投放食藻蟲把水中的藻類生物和有機碎屑吃掉,改善水

體濁度,使水質更加清澈見底,為沉水植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之后種植沉水植物,如苦草和紅線草,

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去除水底的營養物質,另一方面則可以進一步穩定水流、降低濁度,形成良性循環;然

后投放水生動物,如鯽魚、就魚、蝦螺貝等,吃掉犧牲的食藻蟲。各種不同的種群以有規律的方式共處激

發土著微生物,從而建立“浮游生物(食藻蟲)一一水下森林(沉水植物)一一水生動物一一微生物群落

(激發土著微生物)”的共生生態,促進湖泊生態環境的修復和平衡。

【2022★天津】

閱讀《森林為什么是“水庫”》一文,完成下面小題。

森林為什么是“水庫”

朱清科

①農諺說:“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可見,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很早

就被人們重視和利用了。實際上,森林的這一功能不僅指攔蓄降水、調節徑流、攔洪補枯,還體現于森林

各結構層次在產水、凈水等方面的具體效應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水庫”。

②森林通過林冠層、林下灌草層、枯枝落葉層、林地土壤層來攔截、吸收、蓄積降水,從而改變降水

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養水源的生態服務功能。

③那么,這座森林“水庫”是如何自上而下調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層就像一把大傘,能夠對垂直降雨進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發到大

氣中;一部分順著枝葉、樹干流到林地,形成樹干徑流。據統計,我國豐攀森林生態系統的林冠截留率平

均值為11%?34%。

⑤接著,林下灌木與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與其覆蓋度成正比。樹葉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攔截雨水

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滲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場,它是森林涵養水源的主體。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強,能蓄積雨

水;也能削減洪峰流量,推遲洪峰到來時間;還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遲枯水期到來時間,提高水資源的

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庫”不僅能夠自上而下調蓄水源,還能提高水分生產力。

⑧林地土壤蒸發總量大于無林地土壤蒸發總量,增加的水分參與森林水分小循環,促進了降水的形成。

森林植被的增加還影響到各種降水形態,比如霜、露、霧及霧淞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們常說,“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事實證明,樹總是同水聯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發源地。

例如,塞罕壩的森林每年為灤河與遼河下游地區蓄積降水、凈化水質大約137億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

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養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風固沙的有效舉措,更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重

要途徑。

⑩如此看來,森林真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水庫”。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6.(信息的理解和評價)下面的說法不行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林冠層能夠對垂直降雨進行再分配。

B.林下灌木與草本能截留降水,截留量與其覆蓋度成正比。

C.林地土壤能削減洪峰流量,推遲洪峰到來時間。

D.森林植被的增加能影響到霜、露、霧、雨、雪及霧淞等水平降水形態。

7.(說明方法的辨識與評價)下面對文中畫線句子使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使用打比方、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樹總是同水聯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發源地。

B.使用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林地土壤蒸發總量小于無林地土壤蒸發總量。

C.使用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樹總是同水聯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發源地。

D.使用舉例子、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林地土壤蒸發總量小于無林地土壤蒸發總量。

8.(信息的理解和評價)下面對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氐哪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引用農諺,引出說明內容,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B.第④段中加點詞“主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C.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養水源的主體一一林地土壤。

D.本文是總分結構,采用時間順序進行說明,條理清晰,普及了科學知識。

【答案】6.D7.C8,D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D.由第⑧段“森林植被的增加還影響到各種降水形態,比如霜、露、霧及霧淞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

降水”可知,“雨、雪”是垂直降水形態,并非水平降水形態。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A.“例如”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1.37億”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并沒與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B.“例如”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1.37億”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并沒與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且主要

說明樹總是同水聯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發源地;

D.由第⑨段“事實證明,樹總是同水聯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發源地”可知,畫線句子主要說明樹

總是同水聯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發源地;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D.由第①段“因此,森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水庫'”,第③段“那么,這座森林'水庫’是如何自上而下

調蓄水源的呢”,第④段“首先,林冠層就像一把大傘,能夠對垂直降雨進行再分配”,第⑤段“接著,林

下灌木與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與其覆蓋度成正比”,第⑥段“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場,它是森

林涵養水源的主體”,尾段“如此看來,森林真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水庫'”可知,文章是總分總的結構,

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進行說明。

故選Do

【2022★南充】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小題。

國家?曷山滑雪中心

①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市延慶區燕山山脈最西段,這里年平均氣溫比北京市區低3?4℃。位于

延慶賽區核心區的小海陀山,平均氣溫比延慶還低十幾攝氏度,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它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

會高山滑雪和雪車雪橇賽場。高山滑雪賽道的出發平臺,海拔2198米,是北京市海拔最高的建筑,造型巍

峨,猶如一只乘風欲飛的風箏。

②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擁有國內第一條符合奧運標準的高山滑雪賽道,也是目前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

比賽場地之一。第一,延慶賽區整個場館設施屬于新建場館,特別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不僅海拔最高,

而且在初期建設中,山上沒有道路、水、電和通信;第二,國際雪聯對于整個賽道要求非常嚴苛,國內又

沒有冬奧會相應的雪道建設經驗以及標準參考,所以整個建設過程中,都是根據國際雪聯的相應要求進行

建設的;第三,這條賽道的坡度非常大,最大的坡度達到68%,很多區域機械作業無法到達,因此完全要靠

人力進行相應的施工作業。

③雖然面臨海拔高、施工條件差等難題,但綠色低碳可持續是冬奧場館建設的鐵律。針對“可持續性”

原則,組委會制定了54項任務,既有生態修復等環境可持續任務,也有與賽區周邊居民生活改善相關的經

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任務,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奧運會史上第一次把所有相關業務都融入可持續性管理

體系的賽事。

④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造雪工作也是一項極其艱苦及嚴格的工作:為了保證比賽選手最高滑行時速能

達到130?140公里/小時,國際雪聯對雪道硬度有嚴格要求,因此造雪成為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根據比

賽要求,雪道表面必須保持結品狀態,近似于冰面,這種雪被稱為冰狀雪。冰狀雪可減小雪板和雪道之間

的摩擦力,使得雪道不易被破壞。在運動員高速轉彎的情況下還能保證雪道表面平整光滑,讓選手不論第

幾個出場,雪道的狀態都是一樣的相對完美,以確保比賽的公平性。

⑤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用的水來自佛峪口水庫和白河堡水庫。通過7.5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把造

雪用水送往小海陀山海拔1050米的塘壩和海拔1290米的蓄水池進行蓄存。再通過三級泵站將造雪用水分

別注入各雪道造雪系統,最終到達小海陀山2198米最高點附近的出發平臺。同時,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還建

設了完善的融雪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統,回收的水資源實現了重復利用。

⑥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內共設計了11條索道,不同制式的索道又形成了5個換乘站,確保運動員可以從

冬奧村出發在30分鐘內抵達各項目出發點。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1)(內容理解與評價)下列對文本的有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說明文,說明對象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

B.本文依次介紹了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位置、賽道、引水、造雪、索道等。

C.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

D.本文第①段中畫線句子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

(2)(信息的篩選)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高山滑雪賽道的坡度非常大,最大的坡度達到68%,機械作業無法到達,完全要靠人力進行施工作業。

B.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次把所有業務都融入綠色低碳、可持續性管理體系的賽事。

C.雪道表面近似于冰面,可減小雪板和雪道之間的摩擦力,讓選手不論第幾個出場,雪道的狀態都是一樣

的完美。

D.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北京市延慶區燕山山脈最西段,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和雪車雪橇賽場設在小海陀

山。

(3))(信息的篩選)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哪些方面讓你感到自豪?請根據文本簡要回答。

答:

【答案】

(1)B

(2)D

(3)①擁有國內第一條符合奧運標準的高山滑雪賽道;②是目前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比賽場地之一;③

建設理念先進,堅持了綠色低碳可持續的建設理念;④回收的水資源實現了重復利用;⑤交通便捷,確保

運動員可以從冬奧村出發在30分鐘內抵達各項目出發點;⑥高山滑雪賽道的出發平臺造型巍峨,外形優

美。

【解析】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說明文,說明對象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依次介紹了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位置、

賽道、造雪、引水、索道等。

(1)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有關分析。

ACD.正確。

B.有誤,本文依次介紹了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位置、賽道、造雪、引水、索道等。

故選:Bo

(2)本題考查篩選信息。

A.有誤,說法過于絕對,原文是“很多區域機械作業無法到達,因此完全要靠人力進行相應的施工作業”。

B.有誤,擴大范圍,原文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奧運會史上第一次把所有相關業務都融入可持續性管理

體系的賽事

C.有誤,表述不準確,原文是“冰狀雪可減小雪板和雪道之間的摩擦力”“讓選手不論第幾個出場,雪道的

狀態都是一樣的相對完美”。

I).正確。

故選:Do

(3)本題考查理解文本內容篩選信息。結合“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擁有國內第一條符合奧運標準的高山滑雪

賽道,也是目前世界上建設難度最大的比賽場地之一”“雖然面臨海拔高、施工條件差等難題,但綠色低碳

可持續是冬奧場館建設的鐵律”“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還建設了完善的融雪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統,回收的水

資源實現了重復利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內共設計了11條索道,不同制式的索道又形成了5個換乘站,

確保運動員可以從冬奧村出發在30分鐘內抵達各項目出發點”等內容,概括作答即可。

【2022★安徽]

材料一:亞洲象四肢粗壯,幾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體型龐大,雄性肩高可達3.2米,體重可

達5.4噸。亞洲象有著很高的智商和獨特的思維能力,更有堪比人類的記憶力,它們能精準記住大面積區

域內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亞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尋找食物和季節遷移時,它們都能在叢林中開辟新的“象

道”,偶爾也會借用人類開辟的道路。在西雙版納,1991—1995年,有30頭亞洲象因偷獵致死。1996—2005

年,亞洲象得到嚴格保護,中國境內的大象基本擺脫了被獵殺的厄運。人象沖突的焦點,已經從盜獵和殺

戮,變成了保護與發展的矛

盾。

(摘編自劉東黎《觀象》)

材料二:2021年,一群來自西雙版納的野生亞洲象--路向北遷移,進入昆明。在當地政府的柔性引導和

細心呵護下,終于,它們在外“游蕩”數月后,向南跨過元江,重返家園。這群陸地“巨無霸”的大膽行

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體專門做了一期節目,詳細介紹這次長達數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稱“中

國政府對遷移中大象的呵護令人印象深刻”。而網友則表示:“追吃逛吃,一路溜達,大象之旅詮釋了什么

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顯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經成為一個縮影,見證了中國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付出

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近些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

保護了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在維護重要物種棲息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摘編自《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美麗的中國,看生機如此盎然》,《光明日報》2022年4月25日)

材料三:生物多樣性不僅指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還包括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方面,每種

生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的,這些個體的基因組成是有差別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基因庫;每種

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并且與其他的生物種類相聯系。另一方面,某種生物的數量減少或滅絕

必然會影響它所在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

喪失。因此,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

施。

(摘編自《生物學》,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物多樣性喪失已經成為全球性挑戰。中國在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體現的中國智慧,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傳統思想重視“天人合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客觀上使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保護。進入現代社會之后,中國更以文明自

覺的態度重視生物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面對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艱巨而迫切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中國

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在具體實踐中,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

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各地區、各領域中長期規劃,從法律、技術、人才等層面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

能力。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

之一。中國已記錄陸生脊椎動物2900多種,占全球種類總數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萬余種,數量居全

球第三。

(摘編自(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中國智慧》,(光明日報》2021年10月10S)

9下列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亞洲象在尋找食物和季節遷移的時候,往往借用人類在叢林中開辟的道路作為“象道”。B.2021年,來自西

雙版納的野生亞洲象的“奇幻旅行”,長達數百公里,歷時數月,引人注目。C.基因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

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D.生物多樣性喪失與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經

濟社會的發展有關,它已經成為全球性挑戰。

10.(說明方法的辨識與評價)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列舉其中兩種并分析各自的表達效果。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結構的評鑒)請圍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中國智慧”,梳理材料四的行文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信息的理解)亞洲象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為“瀕危”等級物種,請根據前三則材料,就如何保護亞

洲象提出三條合理化建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運用打比方列數字這兩種說明方法。打比方,將亞洲象的四肢比作四根柱子,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亞洲

象四肢粗壯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可讀性;列數字,列舉3.2米”“5.4噸”等數字,具體有力地

說明亞洲象體型龐大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1k首先,概括介紹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成為全球挑戰的現狀,并肯定了中國做出的巨大貢獻;接著,從

思想和理念方面介紹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所體現的智慧;然后,從具體實踐、措施方面表現出中國致力于

生物多樣性保護,展現中國擔當與智慧:最后,表明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所取得的顯著成就。(每點1

分,意思對即可)

12、①國家制定嚴格保護亞洲象的法律,禁止并懲處盜獵和殺戮亞洲象的行為;②國家推進自然保護地建

設,保護里要自然生態資源,維護亞洲象棲息地③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建立基因

庫。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

比方、列數字、列圖表、作引用等。解答時首先要了解說明文的常用說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據文字信息

來判斷,根據文段內容從說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說明什么問題方面來表達其作用。

根據材料一第一段“3.2米、5.4噸”可知,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列舉雄性肩高、體重的數據,具體

有力地說明了亞洲象體型龐大的特點,增強說服力。

根據材料一第二段“在西雙版納,1991—1995年,有30頭亞洲象因偷獵致死”可知,列舉亞洲象因偷獵致

死的數量,運用的是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地說明了亞洲象在西雙版納因偷獵致死的嚴重程度,令

人觸目驚心,使說明更具說服力。

根據材料…第一段“亞洲象有著很高的智商和獨特的思維能力,更有堪比人類的記憶力,它們能精準記住

大面積區域內食物和水源的位置”可知,將亞洲象的記憶與人類的記憶進行比較,運用的是作比較的說明

方法,突出強調了亞洲象有很好的智商和獨特的思維能力的特點,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說明的效

果。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對說明文行文思路的分析概括。分析作者行文思路,要在對文章內容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理清各

部分所寫的內容,然后對內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過……來說明,再從……加以說明,最后從……

加以說明”的答題方法,結合文本內容概括作答。

根據材料四第一段“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物多樣性喪失已經成為全球性挑戰”“中

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體現的中國智慧,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可知,首先概括介紹了

生物多樣性喪失成為全球的挑戰的現狀丙肯定了中國做出的巨大貢獻;

根據第二段“中國傳統思想重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客觀上使生態環境得到了良好保

護”“面對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艱巨而迫切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中國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的理念”可知,從思想與理念方面介紹了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所體現的智慧;

根據第三段“在具體實踐中,中國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各地區、各

領域中長期規劃,從法律、技術、人才等層面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可知,從具體實踐與措施方

面表現中國致力于保護生物多樣性;

根據第四段“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可知,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的豐碩

成果。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所提的建議一定要與學校有關部門相關,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號。

針對材料一第二段“1996—2005年,亞洲象得到嚴格保護,中國境內的大象基本擺脫了被獵殺的厄運。人

象沖突的焦點,已經從盜獵和殺戮,變成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可提建議為:國家制定嚴格保護亞洲象的

法律,禁止并懲處盜獵和殺戮亞洲象的行為;深入開展亞洲象保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民保護瀕危動物、

生態環境的意識;

根據材料二第三段“近些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保護了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在

維護重要物種棲息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可提建議為:國家推進自然環境保護地建設,保護重要自然生

態資源,維護亞洲象的棲息地;

針對材料三“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可提建議為:

保護亞洲象生存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建立基因庫。

【2022★湖南懷化】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10分)

材料一】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圓滿著陸火星。“天問一號”探測器主要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

(含“祝融號”火星車)兩部分組成。前期,環繞器是搭載“祝融號”火星車的星際專車。在將“祝融號”

火星車安全送達火星后,環繞器上升至中繼軌道,此后數月它將變身為通信器,建立起“祝融號"火星車

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祝融號”火星車在著陸初期階段,它與地面的通信通過環繞器采用UHF頻段+X

頻段兩種中繼通信方式進行。X頻段深空應答機負責環繞器與地面的通信,UHF頻段收發信機負責“祝融號”

火星車與環繞器之間的通信,再加上2.5米口徑的大天線,共同構成一個立體通信網。

(摘編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有刪改)

【材料二】

探索火星的愿望美好,難度卻極大。火星與地球相距遙遠,每隔780天左右才會合一次,會合時帶來

的理想探測窗口期僅一個月左右。不僅如此,由于探測器飛行線路會受到太陽系內多個天體的擾動,還有

太陽風、空間輻射等的復雜影響,軌道設計的難度可想而知。

“天問一號”被火星捕獲后,在環繞火星的三個月飛行中,拍攝了大量火星表面照片,由科學家們反

復研究和比較分析,最終選出符合探測任務要求的著陸地點。

要完成降落火星的任務,還需要解決一系列更復雜的問題。“天問一號”從火星大氣層外緣通過軟著陸

的方式降落到火星表面,整個降落過程大致分為“進入、減速、軟著陸”三步。從開始踏上進入點的那一

刻起,“天問一號”就迎來了此次探測旅程中最為兇險的“恐怖9分鐘”。在這短暫的時間內,“天問一號”

要從約2萬千米/小時的速度降至0米/小時,與此同時還要完成一系列的復雜動作,整個過程,不能有絲

毫差錯。而且由于火星與地球距離遙遠、信號微弱、通信延時等原因,地面人員沒有干預的機會,完全靠

“天問一號”自主完成。著陸后,“天問一號”攜帶的“祝融號”火星車,駛向火星地面,開始工作。

(摘編自《科技日報》有刪改)

【材料三】

從人類目前對火星的探測結果看,火星大氣層很薄,氧氣極少,同時充滿塵埃。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

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哪怕地球環境再惡劣,

從必要性來說,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談“移民火星”?況且,即便人類已

經用了半個多世紀來探測火星,但就目前探測水平來看,對火星的了解還遠遠達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之

所以各國爭相進行火星探索,是因為火星離地球比較近,我們的探測器能夠到達。此外,其他星球,如金

星的條件太過惡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過探測它來搞清一些重大科學問題,技術難度也比較大。

綜合考量下來,還是先進行火星的探索,而絕不是因為我們想“移民火星”。從科學價值來看,火星能反映

出很多問題,對人類了解地球很有幫助。比如為什么同在太陽系,各個行星演化的結果卻有所不同?如果

能找到這其中的原因,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歷史,能夠找到更多與地球有關的答案。

(摘編自《科學認識探測火星的重要意義》)

10.(信息的理解與評鑒)下列對材料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天問一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祝融號”火星車組成,環繞器既是星際專車,又是中繼通信器。

B.火星探測難度極大,原因之一是火星與地球會合帶來的理想探測窗口期相對較短。

C.“天問一號”探測器在飛行和著陸火星的整個過程,都必須完全獨立自主地完成相關工作。

D.“祝融號”火星車在著陸初期階段,X頻段深空應答機負責環繞器與火星車的通信,UHF頻段收發

信機負責地面與環繞器之間的通信。

11.(說明方法的辨識與評價)說說材料二中劃線句子所用的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信息的理解與分析)請根據材料三分析人類目前“移民火星”不具備可能性的原因。既然不具備可

能性,那么“天問一號”成功登陸火星的意義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C11.列數字,通過列舉著陸時速度的變化,準確具體說明了“天問一號”著陸難度大。

12.原因:火星大氣層很薄,氧氣極少,同時充滿塵埃;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9C,夜晚可低至-132°C,平

均-57℃;對火星的了解還遠遠達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

意義:邁出了中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開啟中國首次火星巡視之旅;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

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火星車安全著陸和巡視

探測的國家。從科學價值來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問題,對人類了解地球會有幫助。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材料理解和判斷。

A.有誤,結合材料一“‘天問一號’探測器主要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含‘祝融號'火星車)兩部分組成”

可知,選項“由環繞器和'祝融號'火星車組成”說法不準確;

C.有誤,結合材料二“‘天問一號’被火星捕獲后,在環繞火星的三個月飛行中,拍攝了大量火星表面照片,

由科學家們反復研究和比較分析,最終選出符合探測任務要求的著陸地點可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

飛行過程中并不是獨立自主地完成相關工作,選項說法錯誤;

D.有誤,根據材料一“X頻段深空應答機負責環繞器與地面的通信,UHF頻段收發信機負責‘祝融號’火星

車與環繞器之間的通信”可知,選項“X頻段深空應答機負責環繞器與火星車的通信,UHF頻段收發信機負

責地面與環繞器之間的通信”說法不正確;

故選B。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材料二劃線句子“在這短暫的時間內,‘天問一號'要從約2萬千米/小時的速度降至0米/小時”中,“約2

萬千米/小時”和“0米/小時”具體準確地列舉了“天問一號”著陸時速度的變化,借此說明了“天問一號”

著陸難度大,更容易使讀者信服,故這里運用的是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材料分析。

原因:結合“從人類目前對火星的探測結果看,火星大氣層很薄,氧氣極少,同時充滿塵埃”,概括為:火

星大氣層很薄,氧氣極少,同時充滿塵埃;結合“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

相比于地球,火星完全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概括為:地表溫度白天可達28℃,夜晚可低至-132°C,

平均-57°C;結合“但就目前探測水平來看,對火星的了解還遠遠達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概括為:對火

星的了解還遠遠達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結合“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的條件太過惡劣基本不可能有生

命存在。

意義:結合材料一“邁出了中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天間一號’成功登陸火星后,我國第一輛火星

車'祝融號’將在著陸一個星期后駛出著陸平臺,開啟中國首次火星巡視之旅。屆時,我國將成為世界上

第一個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火星車安全

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概括為:邁出了中國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開啟中國首次火星巡視之旅;我

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

實現火星車安全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結合材料三“從科學價值來看,火星能反映出很多問題,對人類

了解地球會有幫助。比如為什么同在太陽系,各個行星演化的結果卻有所不同?如果能找到這其中的原因,

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演化的歷史,能夠找到更多與地球有關的答案”,概括為:從科學價值來看,火星

能反映出很多問題,對人類了解地球會有幫助。

測評1(建議測評時間為20分鐘)

古人怎么喝茶

柏舟

今人喝茶,只需一個茶包。講究一些的,就備一套茶具,過幾道水。但是,和古人喝茶相比,我們這

些“茶道”遜色太多了。那么,古代人喝茶到底有多講完?

據說,中國茶的歷史從神農時期就已經開始,戰國時期的《爾雅》中,便有關于茶的記載,其《釋木》

一篇,講到“慣,苦茶”“茶”古音正是ch<5。

西漢時期,飲茶之風已逐漸興起。士人王褒在《僮約》中,就寫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不過,

秦漢時期,茶并非普通百姓的日常飲品,而是更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病床旁。東漢華佗《食論》中即有“苦

茶久食,益意思”之說,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

后來,民問出現了煎茶的雛形,即粥茶。根據三國時期張輯的《廣雅》記述,四川人采摘某種樹葉,

將老葉子制成餅的形狀,再放上濃稠的米漿。飲用時先用米湯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