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學導論IntroductiontoWesternAesthetics課件_第1頁
西方美學導論IntroductiontoWesternAesthetics課件_第2頁
西方美學導論IntroductiontoWesternAesthetics課件_第3頁
西方美學導論IntroductiontoWesternAesthetics課件_第4頁
西方美學導論IntroductiontoWesternAesthetics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方美學導論

IntroductiontoWesternAesthetics第七講:席勒的人道主義美學思想Lecture7:Schiller’sHumanisticAesthetics席勒(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席勒(1759-1805)德國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和美學家。父親是軍隊外科醫生,母親是面包師的女兒。16歲時由學法律改學醫,20歲時所寫的《心理學哲學》的論文未獲通過,第二年以《論人的動物性和精神性的關系》通過。畢業后在軍隊當軍醫。受歌德影響,開始創作戲劇。1781年發表第一個劇本《強盜》,以后有《陰謀與愛情》等。席勒的主要美學著作是《美育書簡》(OntheAestheticEducationofMan,inaSeriesofLetters(überdie?sthetischeErziehungdesMenschen,ineinerReihevonBriefen,1793-95)),由27封信所組成。這些信是寫給丹麥奧古斯丁堡公爵(theDukeofAugustenburg)并在他和史梅爾曼伯爵的三年資助下完成的。另外他還有一部《論美書簡》(1793),是由寫給丹麥親王克爾納7封信所組成。克爾納[C·G·K?rner]是席勒的崇拜者和朋友,幫助席勒償還過債務。席勒和德國詩人和作家歌德(Goethe)私交甚篤,但始終徘徊于詩與哲學之間。他的朋友韓波爾特(Humboldt)有一次向他說,“沒有人能說你究竟是一個進行哲學思考的詩人,還是一個做詩的哲學家”。也許他在詩人中間是最好的哲學家,而在哲學家中間,他卻是最好的詩人。席勒自己也意識到這種矛盾。他在給歌德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的知解力是按照一種象征方式進行工作的,所以我像一個混血兒,徘徊于觀念與感覺之間,法則與情感之間,匠心與天才之間。就是這種情形使我在哲學思考和詩的領域里都顯得有些勉強,特別在早年是如此。因為每逢我應該進行哲學思考時,詩的心情卻占了上風;每逢我想做一個詩人時,我的哲學的精神又占了上風。就連在現在,我也還時常碰到想象干涉抽象思維,冷靜的理智干涉我的詩。

——給歌德的信,1794年8月31日

最早影響席勒的是法國啟蒙運動者狄德羅和盧梭,從他們那里獲得了關于自由、平等以及自然與社會對立的概念。溫克爾曼(Winckelmann,1717—1768)和萊辛(Lessing,1729—1781)引導他到希臘文藝的領域。席勒全盤接受了溫克爾曼對古希臘藝術優點的概括:“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把它看作德國民族文學所應追求的理想。席勒的美學思想深受康德的影響。他1791年開始接觸到康德的思想,當時《判斷力批判》才剛發表一年。他的《論美書簡》在此之后寫成。他的主要美學著作《美育書簡》(又譯《論人的審美教育書簡》)1795年第一次出版。席勒是一個人道主義者。歌德說:“貫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這個理想?!笨档聦ο盏挠绊懣档抡軐W是要探討關系人類最終前途的問題:自然向人(人類社會)的生成??档抡軐W是一種將人當作目的自身的人道主義,“三大批判”依循“自然向人的生成”的順序而構造體系,將美學當作了由自然的必然王國向人的自由王國轉換的中間環節??档碌倪@一人道主義構想完全為席勒所接受。席勒也接受了康德先天分析的方法,即不是通過經驗的途徑,而是“借助推理的途徑”(先天的途徑)來研究美學問題。即通過對人性自身先天條件的分析,來尋求關于認識美的必然條件。席勒通過“人性的完整性”的分析,提出通過美育來恢復人性的完整,使“自然向人的生成”的人道主義理想能夠得以實現。他說:“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人道主義美學體系1.1“性格完整”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人(感性的人)。人有能力通過理性將必然的產品改造成為自由選擇的產品,即人能成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根據自然法則創造的國家是自然國家,它以權力為基礎,只適宜于自然的人。成年的民族按照自己的理性要將自然國家改變成為道德的國家。這種轉變的支柱便是“性格完整”,即既不是自然性格,也不是道德性格,而是與二者有聯系但又不同于二者、將二者統一起來的第三種性格(第三封信)。怎樣使人性完整或完美?答案是:美和藝術。1.2兩種沖動:感性的和理性的席勒認為人性是由兩個存在所構成的。一個是持續的存在,這便是人自身或自我(thehumanself),也有人譯為人格或性格。一個是變化的存在,即狀態或條件或情境(condition)。這兩個因素在有限的存在(經驗世界)中是互相區別的,但在絕對存在(神性或完美的性格)中則是統一的?!叭俗陨怼本褪侵黧w、理性和形式;“狀態”或“情境”就是對象、世界、感性、物質或內容。這兩個抽象的對立面都不能獨立存在,須互相依存,才能成為完整的統一體。因此,人就有兩種自然要求或沖動,一個是“感性沖動”另一個是“形式沖動”,又叫做“理性沖動”。這就在人身上產生了兩個相反的要求,也就是人的感性兼理性本質的兩個基本法則。第一個要求是要有絕對的實在性:他要把凡只是形式的東西轉化為世界,使他的一切潛在能力表現為現象。第二個要求是要有形式性:他須把他本身以內的凡只是世界的東西消除掉,把和諧導入它(凡是世界的東西)的一切改變里:換句話說,他須把一切內在的東西變成外在的,把形式授給一切外在的東西?!?1封信前面所說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感性的沖動(thesensualorphysicaldrive)”,即人要求使理性形式獲得感性內容,使潛能變為實在,也就是使人成為一種“物質存在”。第二個要求就是“形式或理性的沖動”(therationalorformaldrive),即要求感性內容或物質世界獲得理性形式,使千變萬化的客觀世界現象見出和諧和法則。前一個沖動要“把我們自身以內的必然的東西轉化為現實”,后一個沖動要“使我們自身以外的實在的東西服從必然的規律”(第12封信)。席勒問道:“人的本性的統一好像完全被這種原始的根本的對立破壞掉了,我們怎樣才能把它恢復過來呢?”他回答說:監視這兩種沖動,確定它們的界限,這就是文化教養的任務;文化教養……不僅要對著感性沖動維護理性沖動,而且也要對著理性沖動維護感性沖動,所以文化教養的任務是雙重的:第一,防備感性功能受到自由(即理性功能——引者注)的干涉;其次,防備性格受支配于感覺的威力,要實現第一個任務,就要培養情感的功能;要實現第二個任務,就要培養理性的功能?!?3封信1.3游戲沖動感性和理性都要借文化教養而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統一,于是“人就會兼有最豐滿的存在和最高度的獨立自由”。(第13封信)“假若這種情況能在經驗里出現,它們就會在人身上喚起一種新的沖動”,即“游戲沖動”?!坝螒颉痹谙盏男g語里和在康德的術語里一樣,是與“自由活動”同義而與“強迫”對立的,感性沖動使人感到自然要求的強迫,而理性沖動又使人感到理性要求的強迫;游戲沖動卻要“消除一切強迫,使人在物質方面(即感性方面)和精神方面(即理性方面——引者注)都恢復自由”。

席勒曾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他的這種抽象概念:當我們懷著情欲去擁抱一個理應鄙視的人時,我們就痛苦地感到自然的壓力。當我們仇視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時,我們也就痛苦地感到理性的壓力。但是如果一個人既能吸引我們的欲念,又能博得我們的尊敬,情感的壓力和理性的壓力就同時消失了,我們就開始愛他,這就是同時讓欲念和尊敬在一起游戲。——第14封信所謂“同時讓欲念和尊敬在一起游戲”,就是讓欲念和尊敬這兩種心情都能自由活動,我們既感覺不到感性的自然要求是強迫,也感覺不到理性法則是壓力,魚水相得,所以是一種游戲狀態。

游戲沖動的對象:最廣義的美席勒把這種游戲沖動與藝術和美聯系起來:

用一個普通的概念來說明,感性沖動的對象就是最廣義的生活;這個概念指全部物質存在以及凡是呈現于感官的東西。形式沖動的對象,也用一個普通的概念來說明,就是同時用本義與引申義的形象;這個概念包括事物的一切形式方面的性質以及它對人類各種思考功能的關系。游戲沖動的對象,還是用一個普通的概念來說明,可以叫做活的形象;這個概念指現象的一切審美的性質,總之,指最廣義的美?!?5封信只有在他的形式(即形象)在我們的感覺里活著,而他的生命在我們的認識里取得形式的時候,他才是活的形象”(第15封信),用我國古代藝術理論術語來說,活的形象可以說是“形”與“神”的統一(不過相當于生活或物質材料的是“形”,相當于形象或理性形式的是“神”)。

將感性和理性統一起來的游戲沖動為何游戲沖突可以將感性和理性沖動和諧統一起來呢?其一,只有在游戲沖動即審美境界中才能實現感性與理性,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受動與自由的統一,成為具有完善性格的人。其二,只有通過審美狀態,感性的人才能進入道德狀態,成為理性的人,美是人的第二創造者。其三,自然的片面性和全面立法的理性的限制,人被剝奪了人性的自由,只有在審美狀態中的人才能擺脫任何限制、使失落的人性得以復歸。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第15封信)

1.4審美自由席勒把人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人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狀況或階段,不管是個人還是全人類,如果要完成自我實現的全部過程,都必按照一定程序經歷這三個階段,……人在他的物質(身體)狀態里,只服從自然的力量;在他的審美狀態里,他擺脫掉自然的力量;在他的道德狀態(即理性狀態——引者注)里,他控制著自然的力量?!?4封信所以審美狀態是一個中間狀態,是人“從感覺的被動狀態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動狀態”的轉變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橋梁?!叭绻迅行缘娜俗兂衫硇缘娜?,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第23封信)。按照當時歷史情境把這句話翻譯為普通話來說,這就是:要把自私自利的腐化了的人變成依理性和正義行事的人,要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變成合理的社會制度,唯一的路徑是通過審美教育;審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先決條件。游戲和審美的最大特點是自由。假如我們稱感性決定的狀態為物質狀態,稱理性決定的狀態為邏輯狀態或道德狀態,那么這種真實的和主動的狀態可定性的狀態就應該稱為審美狀態。人的真正的自由只有在審美中才能產生。以希臘雕塑的赫拉像為例。天香國色讓我們心蕩神馳,但其尊貴莊重的神采又讓我們肅然回避。達到一種不可名狀的審美、自由的狀態。2.美的客觀性席勒關于美的看法反映在《論美書簡》中。席勒1792年12月21日寫信給他的朋友克爾納(C·G·K?rner)說:“我看我已找到了美的客觀概念,這是康德所找不到因而感到絕望的,按照它的本質,它就是審美趣味(鑒賞力)的客觀標準?!毕赵凇墩撁罆啞分辛信e了對美的概念的三種解釋:i.法國美學家E.博克認為美是感性、主觀的。ii.德國美學家A.G.鮑姆嘉通認為美是理性、客觀的。iii.康德認為美是主觀、理性的。席勒提出第四種解釋:美是感性、客觀的。三種心理狀態我們或被動地,或主動地對待自然,或者同時被動和主動地對待自然。這就形成了人的三種心理狀態:當我們僅僅感覺自然的作用時,我們是被動地對待自然(感知覺活動);當我們規定自然的作用時,我們是主動地對待自然(科學認知);當我們想象自然時,我們是同時被動并主動地對待自然(審美)。這便是感覺、理性思考和想象三種心意狀態?,F象的表象都是感性的雜多,需要理性用形式去綜合,賦予對象以形式,即使之符合理性的法則。理性綜合雜多有兩種基本形式:把表象和表象結合為認識(理論理性)和把表象和行動意志結合起來(實踐理性)。相對于理論理性,有兩種表象:直接表象(直觀)和間接表象(概念)。直觀中表象與理性形式的一致是偶然的,在概念中,這種一致是必然的。相對于實踐理性,有兩種行動的質料,即自由行動和不自由行動。不自由行動與實踐理性形式的一致是偶然的,自由行動與實踐理性形式的一致是必然的。與理論形式一致的直觀是概念的類似物(模仿品),與實踐理性形式一致的不自由的行動是自由行動的類似物(模仿品)。理論理性歸于認識,依賴于概念,而美卻不依賴概念。故,在理論理性中找不到美。然而美終究屬于理性家族,因而只能在實踐理性中尋找美。實踐理性的主要特點是理性的意志,這決定了實踐理性的形式是“自治的”,即自我規定的。美是現象中的自由實踐理性不僅可以將自己的形式應用于由于它才存在的自由的行動,而且能夠將自己的形式應用于不依賴于它的東西,即自然的活動。這就產生了自由和自由的類似物(模仿品)。純粹由意志支配的行動是自由的(道德的)行動;當實踐理性將自己的意志借給自然的對象,就產生了自由的類似物或模仿品,這時自然活動本質上或實際上不是自由的,而是看上去似乎是自由的。這種現象(自然現象)中的自由,現象中的自我規定,現象中似自由而本質上不自由的東西,就是美。如何理解美是現象中的自由?席勒認為美是合乎藝術的自然。自然是指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自身的東西(具有個性的東西)。當自然內在本質的東西(如石頭)和技藝將某種自由的形式賦予對象,對象似乎也就具有了自由或自我規定性。當自由顯現在自然對象中時,這個對象也就是美的了。席勒說:在一件藝術作品里,材料(摹仿媒介的性質)必須消融在形式(被摹仿對象的形式)里,軀體必須消融在觀念(或意象)里,現實必須消融在形象顯現里。席勒所了解的“形式”不是康德所了解的事物的外在形式,而是想象力所掌握的完整的具體形象。這形象應該“自由地表現出”或“由自己決定”,意思就是說“在一件藝術作品中找到的只是被表現的那個對象的性質”,既不受材料或媒介的限制,也不受藝術家的主觀性質的干預。不受材料或媒介的限制,指的就是被表現的對象的形式(形象)能完全征服材料,雕的人像應完全征服用為媒介的石頭。(朱光潛:《西方美學史》)美是一種客觀理念他舉例說:“形式在一件藝術作品里只是一種形象顯現,例如大理石在形象上顯現為一個人,而在現實界卻仍然是一塊大理石?!薄氨緛碛捕嗟拇罄硎男再|必須沉沒到軟而韌的膚肉的性質里去,無論是情感還是眼睛都不應回到石頭上去。”

“特別作風的對立面是風格,風格不是別的,就是表現具有最高度的獨立性,不受一切主觀的和客觀的偶然性所影響。”“表現上的純粹客觀性是好的風格的特質,是藝術的最高原則。”這種客觀的東西類似于柏拉圖的理念或“相”。3.美育的作用席勒的《美育書簡》深受法國大革命(始于1789.5.5)的影響。他認為法國大革命退化為暴力,無法組織有效的政府將理想付諸實施。他寫道:“一個偉大的時刻卻發現了一群小人”(“agreatmomenthasfoundalittlepeople”)。他寫《美育書簡》試圖從哲學上探討經驗教訓,以防止今后再發生同樣的事情。在《書簡》中他認定通過美去感染人們的靈魂有可能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或格調。在他的詩《藝術家》中,他強調的這一理想“只有通過美的晨曦之門,你才能穿透知識的大地?!保ā癘nlythroughBeauty’smorning-gate,dostthoupenetratethelandofknowledge.”)在席勒看來,只有通過美的教育,才能改造人并進而改造社會。席勒說:利己主義學說生長在禮儀彬彬的社交的娘胎中……我們的自由判斷付出社會的專橫輿論,我們的感情服從社會莫名其妙的習慣,我們的意志服從于社會的誘惑;……物質需求的枷鎖越來越可怕地縛緊我們,所以損失的恐慌甚至窒息了向善的熱烈追求。我們的時代其實是在這兩條歧路上流連忘返,在這邊則為蠻風俚俗的犧牲品,在那邊則限于精神萎靡和生活荒唐。唯有美能夠從這兩條迷途帶我們回來。美感發展則民風高雅……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